少帅之楚氏王朝百度云:《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 (印)阿马蒂亚·森 著,王宇,王文玉 译 - 读书评论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1:57:38
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
作者:(印)阿马蒂亚·森 著,王宇,王文玉 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1-01-01

想读 在读 读过

内容简介本书的重点是关于饥饿的一般原因和饥荒的具体原因。第1章从一般意义上引入了基本方法,包括对“权利体系”分析。之所以在详细论述贫穷概念之前就进行这一分析,是因为“权利方法”是这本著作的核心。第2章和第3章研究了关于贫困的概念和度量问题。第4章从一般意义上论述了饥饿这一特殊问题。第5章分析“权利方法”。随后几章分析了发生在世界不同地方的一些案例:1943年的孟加拉大饥荒(第6章)、1973至1975年的埃塞俄比亚饥荒(第7章)、70年代时期非洲萨赫勒地区的饥荒(第8章)以及1974年的孟加拉国饥荒(第9章);第10章是关于“权利方法”的总结,即在具体层面上分析了一般贫困与权利体系的联系。
  • 本书评论
p{margin-bottom:10px;} 化不平之戾气、呈和平之祥瑞 郑伟强 2008-09-17   森发现即便人们可以免于饥饿,也就是说在消除绝对贫困的条件下,相对贫困依然存在。例如当一个社会中的人都脱贫之后,可能会发现贫富差距却急剧拉大了,相对贫困就意味着存在某种不平等。在各种不平等中,森将经济上的不平等置于首要的讨论位置。这并不是说森不重视政治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而可能是因为其曾经对马克思的经济思想有所涉猎的缘故,故而将经济置于基础地位。

  但不平等的研究在经济学上也相当匮乏,即便是福利经济学也仅仅关注完全竞争与帕累托最优的关系。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若想增进社会中某一些人的福利,就不得不减少另外一些人的福利,换言之,在帕累托最优状态下,在不损害一个人的原有利益下社会福利无法改进。而对于收入分配问题,福利经济学却避而不谈。难怪森在《论经济不平等》中感叹:“就衡量经济不平等问题而言,福利经济学的康庄大道,通向的却是荒山野岭。”因为1人富裕而其余100人贫穷的状态也可以是“帕累托最优”的,但这明显在收入分配上是不公平的。森接着讨论了理想的收入分配应该是基于“需要”(need)还是“应得”(desert),或者说是要“按需分配”还是“按劳分配”。按需分配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人们不合作,大家吃大锅饭搭便车,结果陷入了谁都不干的“囚徒困境”;另一种情况是人们相互合作最终共同富裕。在《论经济不平等》初版之时,马克思主义干扰了森的判断,森认为文化大革命能帮助人们之间实现合作,因为他们在思想上会趋于合作。在1997年,《论经济不平等》一书又出了增订版,这个版本中收录了詹姆斯•福斯特(JamesFoster)和森合写的一篇很长的附录《<论经济不平等>发表之后:四分之一世纪的回顾》,这篇附录对二十多年来由森所引发的有关经济不平等、贫穷问题、福利经济学问题,做了详尽的评论,只是他们已不再提“文化大革命”的作用了。

  有两个方面的理由值得重新审视不平等的问题,第一,悬殊的收入不平等会导致效率的缺失。第二,收入不平等会造成公平的缺失。经济学家如马歇尔、庇古等关心的主要是前者,哲学家如罗尔斯关心的则主要是后者。森指出要全面分析经济不平等问题,应将这两个方面都考虑进去,并且证明了比较平等的收入分配对于社会福利而言是更可取的。森先讨论经济方面的平等自有他的道理,通常争论平等话题都集中在“为什么平等”上,并在某一基础上为“平等”这样一个模糊的概念进行辩护。

  我们生活在一个几个世纪以前都无法想象的物质财富极为丰富且还在日益增长的时代,可同时,贫困、贫穷、饥荒、饥饿、各种歧视、各种不平等等现象依旧充斥于世界的每个角落。让我们牢记,森——这位“经济学良心”的辩护者的告诫:关心社会上的不利群体,把提高每一个人的能力和自由作为我们社会的必要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