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兵王txt全本 苏狂:无上改命大法---准提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7:12:38
无上改命大法---准提法

 


改变人世间不好的生活环境和遭遇,永远是人们最大的努力目标,也是人类文明、科学能不断进步的最大原因,只是很可惜的!能够真正找到对自己有帮助的方法的人,却是寥寥可数。虽然佛菩萨慈悲,广开了八万四千法门,但是能够有缘接触修持,能到深入改善自己业障因果的法门,却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不管是念佛拜忏、卜卦算命、乩童附身、神明降驾、、,其实都是非常多的人,一直在寻求如何改掉「坏运」的方法吧了!使自己和家人能够事事顺利、财运亨通、身体健康、感情和睦、、!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如愿以求呢?而且这许许多多的方法中,又到底哪一种方法才是有效的!或是适合自己的呢!
  被神坛、乩童、通灵大师、、等,骗财又骗色的事例一再地发生层出不穷,真是如释尊佛祖所说:在末法时代,世间人连基本的正信、正念、正行,对宗教的基本认识和修持的方法,都被邪魔外道和自己的利欲私心给蒙蔽了!
  虽然现在佛教所传的佛法,都是释尊佛祖和历代高僧大德,所流传和应证下来的,只是因为环境时代背景的不同,以致于许多佛门法师常在传授弘扬的法门,与许多信徒的需求和想法总是有些落差,使得一般世间人很难随顺的来接受佛法的教导。
  有如许多法师喜欢不断强调「空、无」、「酒、色、财、气、四大皆空」的境界,或是只要信徒一心一意的称念「阿弥陀佛」,不要去挂念眼前的灾厄,即能离苦得乐而到「西方极乐净土世界」。
  或许这些法门方法、意念,都是非常的好,可是却很难来说入一般信徒「当下」的心中来!来解决人们眼前当下的困苦和烦恼!许多时候真的令人觉得,这些师父们说的大道理,只是能听听稍微安慰一下,实在是帮不了什么忙!
  其实这是对广博的佛法不了解,才会造成的错误观念!佛法常说「四万八千门」,为何要有这么多的法门呢?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帮助人世间的各种人,来解决他们所面对的各种不同的烦恼和困难,这也是佛菩萨最慈悲的最直接表现。当然就是从世间人所会遇到的,事业、家庭、财运、感情、考试、健康、、等等各种不同的问题来解决起,甚至从解决这些俗世间的问题,大到令人了悟开脱生死的大问题!
  所以常有人问老师说:那么?佛法中有帮人赚钱的方法吗?当然有!
  有真的可以保佑让人事业、考试皆顺利的方法吗?当然有!
  有可以求感情和睦、身体健康、不孕生子的方法吗?当然也是有!
  几乎世间人所困恼的任何问题和困恼,都是可以在「八万四千」法门中,找到适合的法门来帮助你解决,绝对不是只有很「消极」的不断劝你要「一心念佛」、「放下一切」,那样的简单,只是你还没有这个因缘遇到适合的法师和法门,来引导帮助你运用法门的修持,进而彻底改变你的坏运和灾厄,使你心想事成、事事顺利吧!
  在历代的流传公案故事中,其中以明代「袁了凡」的「了凡四训」,最详实的将「改运之道」和法门的修持,解说的最详细。其中禅师根本就没有教他,什么「放下一切」!什么「一心念佛」!什么「赶快多捐钱」!、、、当然法门的修持,改运的方法是需要一步步来做和学习的,绝不是傻傻的念经、拜佛就可以的!
  「了凡四训」中所传授的改运方法,是非常的有阶段性、步骤性和理念的,尤其其中有提到了「准提咒」的修持,来帮助他能确实的心想事成,因此对于「准提菩萨」所传的「准提法门」,也是我们非常需要来了解的!
【根本消业改运在准提】
  当初云谷禅师在传授袁了凡如何改运之道时,有两个很重要的方法:
  一是「做三千件善事」、「改过检讨自己」、「谦虚持德」。
  二是「教他持诵准提咒」。
  使袁了凡彻底改变了他原有的命运,原本只能活52岁,当一个小县官,也没有子嗣。结果,改运后却活到了74岁,当到了高官,甚至也生了一个儿子,而他的儿子也很贤能的考上进士,继续光耀家风。


 
2009-3-30 22:21 回复  
 
牛罡
1位粉丝
 2楼

【走入人道世间的大菩萨】
  做善事能够消业、增福报,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为何要袁了凡修持「准提法」来改运呢?
  因为,「准提菩萨」专门主要在护持「人道」,也就是说「观世音菩萨」为了救度众生而分入六道,所示现的意化身形,其中准提菩萨主司人道,主为人世间来广弘救度一切人间的众生。
  而袁了凡只是想要求官、求子、延寿、增福报,这只是人道中的现世心愿果报,对于佛法中许多更高层次出世间的「空性」法门,并不适合他来修持,所以「云谷禅师」才会教袁了凡来修持专司「人道福报」的「准提法」。
【白衣修持广开方便之门】
  佛法中许多法门的修持,大都以「出世」、「清静」、「空无」为重,甚至要求能够去除七情六欲、吃素戒色、不求名利、、,这种境界当然是我们所理想的,但是世间人又有多少能够达到呢?
  所以「准提菩萨」慈悲来顺应世间众生的需求,开此善巧法门,期使众生能圆满解决了人世间的苦痛悲乐,再更加深入的来领悟、学习能解脱一切的佛法。
  因此,准提菩萨是能够来满足人间众生的各种祈愿,成为在家修持的一般众生、信徒,最适合修持的法门,不必忌讳荤食,或是夫妻分房。
  有如在《准提陀罗尼经》中记载:佛陀为了悲念末来的薄福恶业众生,所以入于准提三摩地,宣说过去七俱胝 (千万)佛所说的准提咒。而准提咒的修学并没有限制,是不分任何身分者,都可以修学诵持的。
【求官、求财、求子、延寿皆如意】
  经中说若是诵持此咒。则能生起菩提分的根芽,决定能成就无上菩提。
  持诵者亦可祈求官位、财富、聪明、辩论胜利。
  夫妇敬爱、使他人敬爱、求儿。
  延命、治病、灭罪、降雨、脱离拘禁。
  远离恶鬼恶贼之难……等种种的愿望。
  所有入世、人道世间的各种祈愿无不满足。
【终生满愿的守护神 --准提镜】
  修持「准提法」还有一个最殊圣的「准提镜」!
  这是所有法门中最殊圣的一个特点,是其它菩萨法门所没有的!
  修法之人必须先准备一个「准提镜」,而且此镜经开光加持后,成为「准提镜坛」,在镜中准提菩萨与修法人本尊相应结合,就成为修法人的终生守护神。
  此镜在修持中不可给其它人见到,是修法人所独一拥有,平时可以随身携带,就有如准提菩萨随时护佑在你身边一般,此镜甚至具有降妖、除魔、安家、镇宅的广大神通。
【人道是最重要的修持中心!】
  《法华经》中也告诉我们。诸佛是因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在这世间。这一个大事因缘,就是诸佛要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陀的知见之中。而臻至究竟圆满成佛之道。
  因此,诸佛出现在世间的主要因缘。就是要守护我们。让我们能够安住于生活中修持,最后如同他们一样圆满成佛。
  人类可以说是所有六道众生中,造作行为的主体,因此人间的发展,也影响了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牲、地狱等其它类别众生的因缘方向。
  所以,在佛法中的教化。虽然传及法界众生,但最主要还是以人间为中心。因此,佛菩萨们虽然化身为无量来度化众生,但是守护人间还是根本的重点。
  这也就是「准提菩萨」最重要的大愿所在。
 
初学居士如何选择法门

         (一) 选对法门不易产生错误

初学者在选择法门时,有些问题。

我们学佛过程,会遇到与现实生活冲突的地方。比如,如何处理自己欲望与学佛的关系;如何选择法门;如何处理学佛时间与世间法时间的冲突;…都是初学者要遇到的,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如果在农业社会,你学错一个法门,没有问题;因为,你的职业是种庄稼,你不管他们庄稼还会长。现在所处是工业社会,时间是耽误不得的;如果你学了一个不适合自己的法门,或你的一个佛教观念错了,可能使你两三年在世间法上没有长进,或者浪费很多时间;在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就会使你走上弯路。这个两三年的后退,会使自己也许需要20年的时间,才能跟上别人的脚步。因此现代社会我们的时间耽误不得。

我的讲座、讲法,都是针对青年人的:因为我们不能耽误时间,不能走弯路,必须很快学到佛教的精髓。我自己也许学得不好,因为我本身也走了很多弯路;如果我的讲座,能使你们不走或少走弯路,不浪费或少浪费一些时间,那就是我最大的收获!这也是我们办学的宗旨。

我们希望并提倡:“行”:行在一门,行持一门;“理”:之信解,要圆通无碍。信解要不圆通?只认为自己修的法门好,也不行!这样容易产生谤法;而谤法,是往生极乐世界最大的障碍!因此,要信解圆通无碍。

我们要重新建立佛教徒“活泼、向上、健康,甚至是富贵”的形象,而不是“消极、逃避、萎靡不振”的状态,成为一种社会边缘人的代名词的模样。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佛教成为社会的中坚。

(二) 多角度认识佛教

学佛要选择好自己的入手点,希望通过学习能对佛教产出整体的认识:横向、纵向上的认识。甚至要跳出佛教看佛教:不仅要用缘起观点把佛教放在哲学和宗教学来认识,而且要放在社会中来认识(为此,我们更重视《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佛教的各种经典和思想,不一定非要定出它是好是坏是高是低,而要看这种思想起的具体社会作用,对于你的社会行为和产生什么后果。

宗教是要以信为前提的,不可能完全理解后,才去实行它。我们可以不去理解思想的推理过程,但要知道它起的作用,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就像吃药一样,我们可以不理解药的原理:它是怎么在我们身体里产生化学变化的,它是如何杀死细菌的,这些我们可以不知道。但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药起什么治疗作用,还包括它有那些副作用,他的内服药量是一天多少。我们学法也是这样。不要认为:只要是佛法就是好的,不一定!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两面性就是它的缘起性。没有任何一个修行方法,是绝对好的,没有一点缺点的;优点换了缘起,可能就是缺点了。

信仰佛教是好的事情,换个角度,信仰佛教也不一定就好。所以,虽然有时我赞成年轻人学佛,但是如果学不好,还不如暂时不学。

  

(三) 格义与格量

这是相似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之见的关系。我们看看佛教是如何传到中国的,是如何发展的。只有了解佛教发展的整体大线条,才可能真正理解它。

从几条线来看,先从印度,到古代的中国,近代、现代的中国(地域线)。在印度的发展(时间线):小乘、大乘,然后是密乘;从思想发展史来看:般若,唯识,中观,瑜伽中观(理论线)。

好多人反对“发展”这个概念,认为佛教的教法是圆满的,不用任何人来发展他。好的,如果不用“发展”,就用“显现”——佛教思想不是在发展,而是在不同阶段,结合当时的社会和人的根机,作出不同的显现。

有个问题,在中国,佛教是从小乘开始的吗?不是!

佛教在中国,大小乘是同时进入的。中国法师学到的东西,不是按时间线来学的:大乘经典与小乘经典,都一起进入中国,并与中国的玄学相结合。

南北朝时期人们认为:佛就是神仙,佛是大神仙,这是佛教的格义时期。那时人们研究佛教,一个经典被翻译进入中原,就会有人认为这个经典就是佛教的整体,就此经典,就可能创立一个宗派。当时,象这样的情况,有8个宗派。这8个宗派都不同地解释佛教:什么是“心”的概念,什么是“物”的概念,并与中国固有的玄学一些概念结合在一起——用道教的、本土的思想来理解佛教,结果出了很多问题。


比如成实宗是依据《成实论》而立的大乘宗派,后来才发现,所谓大乘的《成实论》,不是大乘的经典,而是小乘经典只是吸收了部分大乘观点。..整个中国佛教在学习和吸收印度佛教过程中,出现类似很多问题。

在僧肇于《肇论》中以非有非无、即有即无、有无双遣的般若中道观,完整地阐释并发挥了大乘佛教般若性空的思想,将魏晋以来般若学的发展中的这些错误观点进行批判之后,中国的佛学思想,才从格义发展到格量。 

在佛教的传入前期阶段,也有很多法师觉得这样模模糊糊的学佛不行!没有学到佛的真意。只有往生极乐世界,才能学到真正的佛法,才不会学偏。有了这个基础加之末法思想的流行,净土宗的思想才逐渐出现其发展的机遇和土壤。

整个中国佛教有这样的发展过程,我们个人学佛,也是中国学佛的一个缩影。我们也如此:我们一开始接触佛教,不可能学到纯正的佛教;我们要用我们的固有知识、阅历来理解和结合佛教,就是说我们对佛教的理解是一种结合物、格义的产物。然后,随着我们学识增加,我们对佛教也有个格量的过程,还佛教的本来面目。但这个过程,一定要短。如果时间长了,会在很长时间里让自己的思想处于似是而非中,甚至产生矛盾和冲出。

在格量的过程中,随着对经纶的认识,中国有自己的宗派产生。宗派的产生,有很多问题,对这些经典,如何学?如何把这些经典作为自己宗派的理论?这又涉及到一个判教问题。

 

(四)判教方法

从理论上,捋顺大乘、小乘、般若、唯识、中观之间的体系,这是一条线。比如说,天台有自己的三时判教,华严有自己的判教方法,法华有自己的判教方法,法相宗、唯识也有自己的判教方法。净土,也有自己的判教方法——是易行道还是难行道的判断方法。

各宗派所针对的根基也不一样。比如华严,针对大根基的人;法相、唯识,名相、概念比较多,更针对知识分子;净土,三根普度,只要你能念佛,就可以学;密乘,看自己福报、根基,也都不一样。这样一来,我们对整个佛教的大体认识就有了。

 

(五)准提法的判教思想初探

对于我们个人,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社会,这么多法门,这么多宗派,——如何评判它、如何选择它?

现在,我们提倡的方法是:不从理论角度去判教,而是从修行和实用的角度来判教,下面就介绍准提法网络佛学院对佛教修持方法的判教方法:

一 易行道与难行道。这是按修行方法来分:做起来的难易程度。这与华严、法华、天台的判教思路绝对不一样。从实际修行的难易程度来讲,修行分为易行道与难行道。

二  佛说法的应机、契机。什么是应机、契机?佛的这个理论方法是讲给谁的?有给菩萨讲的,有给比丘讲的,有给居士讲的,还有给罗汉讲的。对不同的人,有不同讲法。我们还可以再次划分菩萨的修行方法、比丘的修行方法、比丘尼的修行方法,可能一样吗?不可能一样。因此,佛才讲不同的方法。比如说往生极乐世界,是易行道,他讲了三次;对舍利弗,讲一次;对阿难,讲一次;还给一个居士:维希提夫人,讲过一次。 大乘《无量寿经》是给阿难讲的,《阿弥陀经》是给舍利弗讲的。舍利弗是修什么的?四禅八定,阿罗汉禅定的基础很厉害。所以对他说,往生极乐世界,要一心不乱,一日至七日,即可往生。这个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对舍利弗来讲,容不容易?很容易。所以一心不乱对舍利弗讲的是易行道。正对他的根基。

对阿难讲什么?阿难记忆非常好,所以对他讲的是极乐世界发展史:法藏比丘,如何发愿、如何修行,48愿什么内容,然后,往生极乐世界的理论框架、因缘等等。

当释迦牟尼的弟子,一个国王,被自己儿子囚禁起来时,这对老皇帝夫妇马上要面临死亡时,释迦牟尼就给这个居士讲了《观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有16观,13观以后,讲的是九品往生。九品往生的观点,是提倡十念都可以往生;甚至一念,具足信心,都可以往生!世间的福报回向极乐世界,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对居士讲的极乐法门。绝对不要把这几个融合到一起,要是把它们弄到一起,这是佛的智慧,不要为求高深而串改佛意!



三 法、报、化三身的划分。三者的各自修法是绝对不一样的。如果不把这三点划分清楚,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比如说,《金刚经》上说,“若以我相、人相、寿者相、众生相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可着相。这是讲的法身。《观无量寿经》让你观落日、悬鼓,天天想太阳、鼓、庭台楼阁的形状,阿弥陀佛眉间毫毛是什么样等等。修的是什么?净土。是报身的净土。 善导大师,说看到阿弥陀佛了。有人会说你着相!那不是阿弥陀佛,金刚经不是说佛是没有相的吗。类似这样的矛盾很多。又比如,戒律方面,是讲缘起条件的:就是说你的这个化身应该如何行事的法则。但是对于求法身来讲,戒律都没有必要。所以打磨祖师才说梁武帝没有功德,禅宗讲什么都放下,讲究不二;那好!你杀人与不杀人,都是不二。那你能杀人吗?这边杀了,那边警察就来了;你还说自己不二?所以我们要对修行的方法进行划分,哪些是法身修行方法,哪些是报身修行方法,哪些是化身的修行方法。如果混淆了,会产生混乱。

这样,才对自己学的东西清楚明白。是学得比丘的法门,还是居士的法门?这绝对是不同的。大家遇到最多的法门,可能就是比丘法门。因为多数法师,都要站在自己的观点上讲法。站在居士的观点上讲法的,不多!居士如何学佛?现在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居士如何学佛?如何修行?

打个比方,比如极乐世界有个城池,释迦牟尼佛告诉个会游泳的人:极乐世界有条河,可以由河游到城里去;而后又遇到另一个人(他会撑杆跳),对他说:极乐世界的墙不高,你可以跳进去。遇到个腿脚不太好的老太太,对她说,城的这边有个门,你一推就进去了。这是打比方,一个是给居士讲的,一个是给罗汉讲的,一个是给菩萨讲的。这些方式,都可以到极乐世界去。我们如果不用这种应机的划分方法,会产生很多的错误认识,甚至发生把佛经神秘化成自以为是的师说法。把上面三个人的故事听完,有些人可能以为到极乐世界,要先过一条河,然后要撑杆跳,最后才有个门进去。你就会从这游过去,然后跳一下,再推门。如果不按这三点划分的话,就会犯这样的错误。   

宗派的发展,有好处——有利于教团的发展。但宗派发展到一定程度了,会觉得东西太简单没有意思;要完美自己的宗派理论概念,在圆融的过程中,可能要走极端:就是,把本来简单的东西变复杂了——确实吸引人!但易行道的东西可能变成难行道。

所以,我们从佛教思想的发展、进入中国的情形、我们面对现实的复杂情况等方面来看,如果不采取这三种鉴别方法的话,我们就不能选择能很好适合自己的法门。

现在社会复杂、竞争激烈,我们需要选易行道;我们要选择居士修行的方法;我们对法、报、化三身的修行方法要明确(详见七师的圆觉经讲义)。要明确下来,你到底要修哪个?你需要取舍,有些般若类的经典,比如《金刚经》,禅宗等,以修法深身为主;密乘呢,基本是修报身,是倾向,不是绝对的。律宗是修化身的;华严境界,就是融合法身和报身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你深入学习之后,就会掌握了。有这个大的理念之后,我们才真正对有的问题,放在大缘起中来讲,以及如何正确处理。     

居士是入世的,比丘是出世的。我们处理问题时,往往因为忘记这点而处理不好具体问题。

在我们这个世界,大乘佛教的菩萨只有一个是现出家像的——地藏王菩萨。其他菩萨,都是带发髻的。菩萨坐,是一脚在座上,另一只脚是踩在地面的,随时随地可以下来,为众生服务。这是真正大乘的教义!

太虚法师说,我们国家的佛教好像是大乘,其实走的是小乘佛教的路子。我们看南传佛教,比如泰国的佛教,它是看似小乘,实际上走的是大乘路子。主要的原因在于如何判断居士性质的问题。我们汉传佛教对居士的修行,是让居士学出家人,出家人修学什么,居士就学习出家人的修行课程。

而南传佛教不是这样,它的出家人修四禅八定,居士不要修,你就是做好自己本分,自己在家的事情。居士如果想学习佛教的话,你们可以出家。哪怕你只出家7天,也是按出家的生活方式来修行的,或者出家两年。出家时,夫妻要办离婚手续,还俗再办复婚手续。把这7天的福报,回向给自己父母。如果一个男人,一生中,7天的出家都没有,会被人看不起,觉得你没有孝心!

我们看它是不是入世的?绝对是入世的,它对待居士方法就是不同。我们不说它的高下,只看它入世的这一点。当然我们不可能选择南传佛教这种对待居士的方法,我们知道佛说8万4千法门中,绝对是有对居士讲的法,而且很多。只不过,过去并没有被重视起来。

我们还是要学习维摩诘的精神:提倡入世修行。入世修行有个基础,就是要保证往生极乐世界,解决生死问题,然后再谈入世的问题。

对大环境要认识清楚,我们知道,现实的佛教是个及其复杂的体系,各宗派林立,而且都认为自己是最究竟的。这种情况,我们如何选择?

希望居士的佛教不是出世的!佛教徒要在社会中创造价值,要显现他的智慧与快乐。首先,我们对佛教必须有这个概念,如果没有这个概念,你就不会按这个道路来修行。


 
希望居士的佛教不是出世的!佛教徒要在社会中创造价值,要显现他的智慧与快乐。首先,我们对佛教必须有这个概念,如果没有这个概念,你就不会按这个道路来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