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世修神诀小说:廖太燕:“他者”视域中的延安整风运动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7:04:24
全球事务
全球观察
全球经济
战略与外交
区域研究
中国研究
宪政民主
公共政策
台海研究
思想评论
历史解读
书 评
人物春秋
会员专区
会员服务区
会员公告板
会员专享区
《领导者》研究院
《领导者》杂志
当期杂志
往期杂志
关于《领导者》
杂志订阅
订阅《领导者》
互动交流
共识网新浪微博
共识网Twitter站
共识网豆瓣组
人人共识网

廖太燕:“他者”视域中的延安整风运动

作者:廖太燕   发布时间:2009-10-14    阅读次数:480次

“延安整风运动”,学术研究热点及敏感点之一,但翻阅相关论着后,始终觉得对这个在现当代延续数年的历史转捩点的论述是如此地不充分,不免失望。这些书籍或因政治立场陷入简单的二元判断,或因现实的语境而未能作良性分析,或因历史框架的僵硬而缺乏感性表达。无数因素制约着对问题的明晰化处理,致使历史的多样性消失在干瘪而模式化的话语修辞之中。(自然也不乏杰作,如高华所着的《红太阳是怎样升起来的》)如何拓展对延安整风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追根溯源、条分缕析,还原历史的原真形态,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学者们致力的焦点,其中,史料的引证、资源的多维获取和叙述的个性化就显得极重要。 

  《延安日记》,作者彼得·弗拉基米洛夫,苏联人,他曾以共产国际驻延安联络员以及塔斯社随军记者身份在解放区活动,该日记记录了从1942年5月到1945年9月之间延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状。作为进入解放区的“他者”,弗拉基米洛夫以迥异于国内现当代史的书写笔调记录了那段关键而又迷雾重重的历史暗角,为普通读者或专业研究者了解、重思、反省铺敷详尽而关键的细节,而他的诠释角度也让这段历史呈现出新的样态。 

  关于作者的写作姿态,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的《延安日记》“译者说明”特别指出:“作者的立场是大国沙文主义的。他攻击毛泽东思想;否定我党领导抗日战争的历史作用;攻击延安整风运动,为王明机会主义路线辩护。对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对苏政策以及我党同美国军事观察组的关系,也进行了歪曲和攻击。”显然,弗拉基米洛夫却并不这样认为,在日记中,他几次谈到自己的历史观,“我的笔记内容真是极为广泛。连我自己都难以相信,这些都是我亲自写下来的,这多有趣。然而这是事实,无可争辩的事实。我被事实吸引住了。事实在一个人的工作中是主要的事情。首先是事实,然后才有结论和感想。人的记忆力可能靠不住,可是这些事件的记录是靠得住的。”(1944,12,21)甚至提及记录的艰辛,“需要记下来的事情是如此之多,因为靠记忆是不可能都记住的。但疲劳忽然战胜了你,拿着笔倒在桌子上就睡着了,这是最伤脑筋的事了。然后就用冷水浇头,抽支烟,以为这样就能把睡魔赶跑,继续工作。但只有半小时的工夫,眼前的字句又都模糊不清了。……我写得很多,睡觉时右手发麻,就像失掉知觉一样,我就侧向另一边睡。”(1945,7,3) 

  作为亲历者,弗拉基米洛夫一次次地谈到延安整风运动,从而让这段历史得到更加立体地呈现。日记最初提及整风运动是在1942年5月15日,“冬天,延安广泛开展了整顿‘三风’的运动,三风是党风、学风、文风。这个月毛泽东在几次会议上还就文艺问题讲了几次话。这次运动,是以他在2月份的讲话开始的。”此后,他持续记录整风的过程并发表见解。笔者则将以描述性的方式罗列相关内容,借由读者的自我理性来判断事实的真伪并感受历史的多种可能性。 

  【1942,5,29】“整风运动逐渐具有群众性了。现在,不仅要求党员,而且还要求战士和老百姓死记硬背毛泽东关于文艺问题以及‘整顿三风’等等报告的内容。在艰巨的战争和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以及在日本公开准备进攻苏联的形势下,这一套做法看来是荒谬的。整风运动无疑是想掩盖某些非常严重而毛泽东又十分需要的事情。正是他发起了这场运动。” 

  【1942,6,15】“尤任对延安一些党的会议的开法做了这样的总结: 

  党的会议是根据上面的指示定下来的。不允许无计划地主动召开会议。小组长做必不可少的开场白,说明会议议程的主旨,也就是预先为发言的内容和性质定好调子。 

  党的纪律建立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种及其残酷的方式之上。每次会上,小组长指出谁该受到批判,以及为什么他要受到批判。通常,一次会议有一个共产党员受到‘严厉批评’。人人都批评他,大家不得不这样做。 

  被批评者只有‘承认错误’这一个权利。但如果他不认错,认为自己没错,或‘坦白’得不够(据小组长或任何一个党员看来),那么就再批判他。 

  会议多,发言长,调子高,内容雷同。这是一种真正的心理战。 

  ……他们(参会者)跳将起来,说一通,于是就尽了义务。然后,一个个像石头人似的坐着,或者公然用打瞌睡来消磨时间。” 

  【1942,7,10】“我逐页地翻译毛泽东在文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 

  他5月2日所做的报告是个引言。但是他在5月23日会议上所做的结论实际上是个政治报告,而且依我来看带有重要的掩盖的倾向。…… 

  很明显,这个报告是针对中共干部中的某一派人的。 

  据毛泽东所说,党内什么情况都不令人满意。党在思想意识层面,‘活的马克思主义’已被‘教条’所代替。如果把它变成为‘实际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有宗派主义了。’可见,‘实际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已经提到了中共的日程上。” 

  【1942,11,11】“整风已经从几篇表面看来无害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发言,发展为激励的政治运动。整风的目的说的是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党八股’,实际上,毛泽东派利用整风来压制中共领导内一切不同意他们政策的那些人。” 

  【1943,4,9】“必须采取些措施来促进和维护‘整风审干’运动。于是,中共中央主席又提出了一个新论点:知识分子既需要改造也需要审查。当然不是指全部知识分子,而是指1938年以来到这个来的那部分人。主席认为,而且当真认为,信任这些同志是危险的。他们首先应该进行思想改造,然后交由康(康生)的委员会去审查。异己分子就会在那里被查出来,然后进行集体改造。 

  …… 

  因此,所有长征以后来到延安的人,处境都极其困难。捕人就是主席这个最新指示造成的后果。 

  …… 

  逮捕在有计划地进行。人都是夜里被抓走的。 

  毛讲过对知识分子和工作干部政治上不可信任之后,人人就都有日蒋特务之嫌了。” 

  【1943,7,17】“被抓获并对自己的活动表示悔过的特务,人数显着增加。 

  参加七月十五日举行的延安积极分子会议的人受到特区情报局特派人员的严密监视。听众中表露过不满或怀疑的人受到‘注意’。 

  这不仅使人想起毛泽东去年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的:如果把同志当做敌人来看待,就是使自己站到敌人的立场上去了。 

  可疑分子不仅被捕,而且还被害了。” 

  【1943,7,23】“今天大约有六百人被带去坦白。悔过的人数一直在增加。一群群的人出来认罪,大部分是学生与小公务员。 

  …… 

  延安的自杀风没有平息下来。 

  这个城市看起来像个集中营。不让人们离开办公室和学校,现在已经是第四个月了。这里的纪律,简直就像监狱的纪律,把人束缚得没有活动自由。” 

  【1943,8,17】“整风是一场真正的灾难。…… 

  谁也没有逃过这几个月的灾难。” 

  【1943,10,28】“延安的形势令人沮丧。最近的事态发展使人不敢与朋友往来,避免在公事以外接触,彼此之间互不信任。人们露出紧张和恐惧的神情。 

  人们都无意维护真理和保护被诬陷的同志,也无意听取对这个或那个问题的解释。人人为保命而斗争。” 

  【1944,2,12】“歪曲历史与伪造历史,这就是毛泽东篡取权力的手段。 

  延安的党员干部绝大多数是忠实的,但深受民族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宣传之害。他们没有文化,他们不仅与整个世界隔绝,而且同自己的祖国隔绝,因而容易接受‘洗脑筋’。那些不接受‘洗脑筋’的人,则由情报局头子来对付。 

  毛假借社会主义之名背叛社会主义,假共产党之名损害共产党,假民主之名实行恐怖统治。” 

  【1944,3,14】“关于整风。 

  毛泽东老是翻来覆去地谈他的关于知识分子超党派和阶级意识不明确的论点。 

  他根据这种论点,对知识分子从肉体和精神上加于摧残,以毛记的教条主义者和教条主义取而代之。而且,他还把这个政策套到那些按照原则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身上。 

  正是知识分子(而且还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推动了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无产阶级的伟大解放运动。据我看来,毛对这一事实是很不清楚的。 

  …… 

  毛泽东不但不同知识分子保持事务式的合作关系,实际上还对他们采取怀疑的和粗暴的态度。” 

  【1944,3,27】“知识分子受到整风的最沉重的打击。给知识分子‘洗脑筋’的工作搞得特别起劲。许多人,甚至有真正才能的人,也都得向半文盲的鼓动者学习。为了培养他们的正确的阶级意识,严厉地要求他们接受再教育,从事体力劳动。当局采取这种思想教育的方法,部分地是由于它藐视科学知识与教育。知识分子是宝贵的,这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实际上,他们受到极其严厉的‘洗脑筋’的待遇。作为一种教育方法,他们被迫进行体力劳动,常常是无用而带侮辱性的劳动(如必须织袜子)。党内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干部,被贬降到只去干干技术性的工作。例如当文书,通讯员,不熟练工人或官儿的服务员等。 

  毛泽东正在砍伐掉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文化之一的千年古树的森林。他对无产阶级的说教是歪曲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在这里,革命干劲远远没有把文化丰富起来。毛泽东喜爱的旧戏,到如今在延安已经风行十年了,然而这里却没有创造出一部好小说来,也没有短篇小说集,没有我国内战时期的民歌之类的歌曲。 

  在延安,人们对崇高的,多种形式的以及思想纯正的文化,甚至连谈都不谈。对此,他们是不理解的,也不把它认真地当一回事,尽管毛泽东就是以对‘无产阶级的文艺分析’来发起整风的。 

  中共中央主席对活生生的思想,明显地表现出来怀有敌意,文化的停滞由此已可预卜。就说知识分子对革命重要,也就说说而已。实际上,真正的知识分子正被那些脑子里填满了教条的无知的人所代替。拿革命斗争以及后来的抗日战争的艰难环境,来为采取这样一种政策做辩解,是没有道理的。 

  …… 

  受过高等教育的党员知识分子,负责培训干部。这些年来,由于整风的结果,这一部分知识分子,要么被撵走了,要么本身转变成了教条主义者。 

  …… 

  因此,对世界过去的文化遗产和全部哲学知识的漠视,造成了学识浅薄,对教学法的漠视和教学法的原始状态(在延安所谓的高等学府中,每周顶多有五六个小时进行学习)。 

  党的教条主义成了政治上是否成熟和忠诚的试金石。‘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掩盖着全知全能,教条主义和对真正知识文化的蔑视。 

  他们开始慢慢地把文化理解为少量的必读历史小说和业余创作的带政治内容的剧本,以及同样是粗糙地重复政治口号的简单的诗歌,当然,还有包括在‘二十二个文件’内的文章。 

  中共中央主席以他关于无产阶级文化的讲话(1942年毛的讲话)宣布开始整风。党为了‘现实的马克思主义’而在丢掉马克思主义,而‘现实的马克思主义’不过是死记硬背的教条。因此,文艺受到整风思想的束缚。凡是超出整风思想(毛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以外的事情,都要受到‘清洗’,这已成为政治生活的常规。” 

  【1943,5,5】“第一次逮捕高潮可追溯到1942年秋天。当时,镇压是伴随着‘洗脑筋’运动而来的。 

  1942-1943年冬季,大力进行了‘审干’运动。 

  1943年春,第二次逮捕浪潮席卷全国。这与蒋介石的代表可能来延安有关。 

  1943年6月,中共由于与国民党发生冲突,掀起了第三次逮捕高潮,这就是大家知道的‘揭发特区的日本特务和国民党特务’的运动。 

  这些运动一个都还没结束,他们和整风运动掺和在一起,成为大规模的镇压运动。” 

  【1944,9,6】“对毛泽东来说,重要的是,不仅要使自己从肮脏的勾当中解脱出来,而且还要使被整风运动窒息了的党恢复生气。对他来说,这是最先要考虑的事,因为他需要党的干部。在新形势下,这种需要尤其迫切,而且以后还会更加迫切。共产党员是否有积极性和热情,关系到与国民党斗争的成败问题。‘洗脑筋’使干部瘫痪了,软弱了,使他们不敢有自己的主见。 

  这就是周在上次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突然责备起整风运动来的缘故。……周得到了中共中央主席的支持是不言而喻的。是毛用周作自己的传声筒,…… 

  党内的这种新的精神状态,使党员自发地反对整风采用的哪种摧残心灵和侮辱人格的做法。不过,毛泽东还是牢牢地掌握着大权,引导这种‘安排好的抗议’按照最合适他的方式进行。……这里的人如果不知道毛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是谁都不敢开口的,因为他们只有在毛本人所规定的范围内才享有政治上的自由。 

  …… 

  周的讲话在党的领导人中引起极大的振奋。毛现在关心的是,要注意不让这一新的进程发展得无法控制。” 

  【1944,12,25】“原始的唯物主义,这就是毛的哲学与理论水平。他老是害怕群众的民主本能。对我来说,党内论战与同群众的联系,首先是个威信问题。因此,他就要用整风的方法来教育一般党员,使他每一句话都成为不可辩驳的真理。 

  按照毛泽东的意见,盲目服从,便是国内关系的理想境界。 

  主席的民主主义限于穿普通的制服,在专门场合衣服上还补上很多补丁。” 

  【1945,2,13】“这些日子,延安正在用独特的方法解释整风的性质。中共历史上的这段时期,现在有它的理论了,它是按‘现实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做出来的‘无可辩驳’的结论。……无论过去或现在,这里都在说服人们,强迫人们相信,在党内使用暴力是必要的,是反对阶级敌人的整个斗争的组成部分。这是用来对国际主义者(‘教条主义者’)精神和肉体进行摧残的一种掩盖。 

  整风已不太引人注目了。为了清除所有不符合中国中央主席的观点和不符合他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延安正在进行新的所谓马克思主义的讨论,实际上是改头换面的整风。一般说来,在这里,批评是不允许的,简直是不可能的。谁都相信,不得到毛泽东的认可,什么都是不正确的。…… 

  党内民主在这里被解释为,所有的人都重复毛的讲话,在一切场合,引用它们,即使是很可笑的说法。重复毛的见解,引用毛的话。党员只有在命令和指示的范围内,才允许表现主动精神。 

  毛泽东的指导方针,由刘少奇精心地化为文章,用各种形式重复一个思想,说整风运动是历史的必然,它改造了受资产阶级伦理学和哲学影响的年轻的新党员。据说整风把这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改造成了真正的共产党员,帮助他们‘站稳工人阶级立场’。” 

  【1945,2,26】“整风有效地完成了它的任务。甚至王明过去的合作者也开始诋毁他了。…… 

  ……整风揭露了这些‘投降主义者-机会主义者’。整风使人人都相信,‘幸亏有中国中央主席的英明领导,才是延安的一切充满了生机’。” 

  【1945,3,25】“情报局头子(康生)要做关于‘党员干部与非党人员审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耐人寻味的是:原来没有打算做这个报告,但是整风运动对全党的影响如此之深,以致无法把这个问题遮掩过去。当然,毛泽东对党内同志是什么也不怕的。他对这点很有信心。他的权威是不可动摇的。 

  康生的报告,将对1942-1944年党内斗争情况作一个毛泽东所授意的叙述。一个四平八稳的报告将永远载入党的史册。这个报告也将使毛泽东本人避免挨打,因为康可以承担一部分责任。而对毛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脱身之计-不过是一个热心过度的政策执行者把事情做得过分而已,岂有他哉。” 

  【1945,4,1】“康生的报告将总结整风的成果,说明为了斗倒‘教条主义’应该整风,并且要把整风成果定为党的生活准则。 

  同时,毛泽东想通过康的口,宣布整风是一个合理的,必要的运动,不能也不应受到指责。…… 

  毛泽东不能让康生受到谴责,因为这会间接说明他的路线是错误的,所以康生的报告从大会日程中删去了。毛颇为踌躇,才采取了这一步骤,因为作这样一个报告,总结一下整风的成果,本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1945,4,2】“1942-1944年的党内斗争对每个人都有影响,谁都不怀疑整风的正确性了。另一方面,人人都认为自己是正统的党员,一身清白。 

  因此,对毛来说,主要危险是:虽然人人懂得整风的正确性,同意整风,人人忠于中国中央主席,但同时他们又认为自己是无辜受害者,这种受伤的感情日积月累就会发展成愤愤不平的情绪和对运动及其罪恶做法的强烈不满。 

  …… 

  毛竭尽全力避免讨论整风,要不就用几句话批准整风,含含糊糊敷衍过去,不让大家展开讨论,并且实在无法避开这个问题时,他才出此下策。 

  看来,毛泽东打算把康生抛出来作为镇压行为(‘把好事办坏’)的惟一罪人。 

  毛希望这样来使整风的思想不受玷污,因为整风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光辉的里程碑了。” 

  【1945,4,12】“特区党组织的代表们,在小组会上讨论得特别激烈。……代表们的心情是不难理解的,因为整风对特区的打击最大,想使他们平静下来是不可能的。” 

  【1945,4,14】“大多数代表想起党员干部和非党人员审查委员会,想起整风中所受的打击,仍然心有余痛。在全会的一次会议上,当讨论到任弼时的报告时,白发苍苍受人尊敬的林伯渠都不禁留下了眼泪。” 

  【1945,4,21】“不妨借用鲁迅的一段话来形容毛泽东目前的行为。鲁迅说,他躲在黑暗的角落里,准备了另一种脸谱和另一面旗帜,以便登上新形势下的舞台。你以为这是神殿的大门,但你看到的却是猴子的嘴脸。 

  我想,记日记是可以直言不讳的。几年来,在毛身边的生活,说得轻点,使我无法尊敬他。” 

  【1945,4,26】“报告从头到尾都说明,毛非常关心党的干部问题。整风造成的损失显然是非常严重的。党的工作者在理论领域的创造性全都被扼杀,甚至无人想在实际工作中应用马克思主义了。党内只有少数几个人有权发号施令,其他的人都是去执行。……必须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有力而富有创造性的措施来对待异己思想。……一方面,毛不能否定整风,更不用说谴责它了,另一方面,整风的消极作用太明显了,不能掉以轻心。…… 

  正因为如此,党提出保证,保证不会再对党的干部横加打击了,不会再重复过去那一套了。否则,就很难保持对新区的控制。毛要使当地干部相信,他着重他们所作的贡献,他们无需担心。他想以此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在人事方面,正如同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一样,毛似乎决心采取这样的政策:使不协调的东西协调起来,不一致的东西一致起来。他既想保持整风的精神,又想使党恢复活力,使同志之间再度融洽无间,使大家对未来充满信心。人们心中不由得产生一个问题:毛究竟相信不相信自己所说的话呢? 

  …… 

  党的高级官员和普通党员之间的关系也独具一格。党内同志间的那种正常关系,完全不存在。民主徒有虚表,实际上有的只是军队中上级对下级的态度。代表们奴才气十足,丧失了为人的尊严。这都是整风干的好事。” 

  【1945,5,3】“目前没有时间对洛甫的讲话作详细的分析。 

  但是,可以初步提出几点粗略的结论: 

  1,整风按‘现实的马克思主义’精神,改造了洛甫的思想。(‘以前我的声誉受了我的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影响……只是由于进行了整风……我才彻底学习了毛泽东同志的作风和思想。’) 

  …… 

  6,但是,最惊人的是,洛甫建议‘党内经常进行整风’,以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的名义不断整风(‘我过去以为掌握毛泽东思想并不难。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我一直坚持学习,力求逐步掌握毛泽东同志的思想。’) 

  12,整风的成果-人们精神的惊人堕落,个性的泯灭,这就是整风(‘洗脑筋’)的总的特点。” 

  【1945,5,10】“评陆定一的发言: 

  …… 

  他特别指出整风是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 

  他实际上是号召永远整风,不断整风;为此,必须大力改革党内教育制度。(‘我们没有思想,我们懂得什么,理解什么,不懂的又是什么。’) 

  他号召进行更严厉的党内清洗,提醒人们说,过多的党内民主是有害的。” 

  【1945,5,13】“每个发言者都一定要对中共中央主席歌颂一番。多年进行整风,死记硬背各种文件,无休止地反复念诵那些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而端出来的老生常谈‘反复灌输无产阶级精神'----每个人的发言都有这些内容。 

  …… 

  发言者动辄引用’毛主席‘着作中的论点,不是为了支持某个论点或某个结论,而是为了向大家,特别是向中共领导人,表露他们感受到的’整风的极大幸福‘。” 

  【1945,5,27】“评毛有关中央委员会选举的讲话: 

  …… 

  至于对一般党员来说,整风是给他们灌输对毛的信仰的方法,也是在爱国主义和忠于马列主义的伪装下,把沙文主义因素引进党的思想意识的方法。” 

  【1945,7,12】“在整风运动的苦难日子里,共产党员们经受了一次毛泽东思想的严酷训练。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从思想上总结了’实际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所取得的成就。 

  …… 

  从我对毛泽东和他所创造的整风运动的长期了解,我确信我的说法是对的。我有时觉得好像我自己也在这里经受了这场严酷的洗脑筋运动。这场清洗有助于使我看清民族主义的危险,盲目信任领袖的危险,用教条,用政治上的犹太主义,用歪曲来代替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危险。” 

  这些碎片式的摘录看来断断续续,但知悉那段历史的读者稍作联系即能形成可感的印象,辨认出这并非都是捕风捉影之笔。除对整风运动的直接记录与评价,弗拉基米洛夫还对与之相关的延安文化语境和首领的文化倾向有所记录: 

  【1943,2,27】“延安的学校不进行正规教育,不设置马克思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教程,却极力推荐《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等旧小说。一年多来各校的课程统统取消了。这是整风运动的结果。许多行政机关也近乎瘫痪,只办公半天。人人都忙于开会或者学习’二十二个文件‘。” 

  【1943,3,16】“看小说也是强迫的。《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是罗贯中于十四世纪下半叶写的。作者根据史官陈寿的纪实史料,巧妙地加进一些民间传说,写出了这部英雄史诗。我们在大学曾读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是文言文写的,成语很多。要正确理解它的内容,必须领会过去那个时代的哲理。《红楼梦》写的是旧中国贵族阶层的精神崩溃。《水浒传》写的是六百年前中国人民进行的反对封建统治者的斗争。看小说,表面上是单纯的消遣,但目的是在党内激起民族主义情绪。” 

  【1943,2,7】“毛泽东对文化抱着不屑一顾的轻蔑态度,令人吃惊,这说明他眼界狭小。他喜欢叫人家怕他,并对怕他的人抱有好感。在特区居民所特有的落后环境中,毛泽东的’博学‘使他几乎成了一位先知。” 

  【1944,4,29】“一个人热爱自己祖国的历史与文化,这是很自然的事。但是要谈到各种文化的相互关系,人们就不能只了解古典作品。要是对无产阶级文艺一点也不懂,那怎么能分析这种文艺的任务,目的和成就呢?同毛泽东谈话使我确信他不懂新的,年轻的文学(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的进步文学)。恐怕他只读过点鲁迅的作品。中国中央主席只知道一些作家和记者的名字,不知道他们的作品。也许他的有学问的秘书经常看这些作品,但是他们的观点当然不可能成为谈这个问题的党的纲领性文件。准备这个关于党对文学艺术和进步知识界的态度问题的文件,没有一个多少有点名气的作家或语言学家参加。” 

  在1942年8月16日的日记里,弗拉基米洛夫还针对同伴阿列耶夫所言:“青年人被浅薄的浪漫主义或’左‘的革命词藻迷了心窍,因而就不要文化和人民的传统了。源远流长的文雅的汉语面目全非了,一种在中国其他地方不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取而代之。这种难懂的语言是贫乏的,矫揉造作的,粗鲁的。”表达了不同的见解,认为这是一种绝对化的判断,现实并非如此。 

  以此可见,在弗拉基米洛夫的诸多一家之言中,有些记录失之客观,对人物的藏否不够准确,但在这些历经观察和体验所作的记录和分析中,豁然存有不少真知灼见,其剖析也是深刻而精准的,这就为研究延安时代提供了充足的资源,生发出了多元的想象空间。(作者系江西省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苏」彼得·弗拉基米洛夫着,吕文镜、吴名祺等译,《延安日记》,“现代稀见史料书系”,东方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