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魔尊依旧青衫:鼎鼎大名后母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6:00:56
此报道一出,国人哗然,质疑四起,莫衷一是,皆问何缘。
“司母戊鼎”,不仅仅是国人,全世界的人都道其鼎鼎大名,骤然改之,很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们都适应不过来,就像“冥王星”被开除于“九大行星之列”那样,让人感到怅然。以至于无所适从,以后该如何称呼它呢?
历史老师昨天还在教室里大声板书“司母戊鼎”、“司母戊鼎”。。。 。。。
今天不得不重新板书“后母戊鼎”、“后母戊鼎”。。。 。。。
学生顿时生疑,何以改之?老师曰:原因不知,只是史学专家说了:“司”的镜像不是“后”吗?商代文人写字很随便,左右颠倒的字,还可能是一个字,所以“司”应是“后”字!
啊!噢!
一位同学窃窃私语:“后母”,不就是“后娘”吗?是不是给后娘造的鼎?
另有一位聪明的学生壮起胆子反问老师了:为什么甲骨文上的“司”字,就不能够读着它的本字“司”呢,那“司”字,除了一个意思是“掌管”外,另外一个意思不就是“祭祀”之义吗?“'祭祀母亲戊’所作的鼎”,又有什么不妥,与不通顺的地方。。。 。。。?
此刻历史老师哑口无言,结巴了半天:“这个,这个。。。这个问题,是上面的专家们所说的,上面有红头文件!中央电视台都这么开始称呼了。”



●司母戊鼎是为了什么而建造的?
司母戊方鼎: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铜鼎则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一九三九年三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型制雄伟,重达八百三十二点八四公斤,高达一百三十三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1939年3月的一天,农民吴希增正在用探竿找宝。突然,探竿触到一个硬物,坚硬的探头竟然卷了刃,上面还留有绿色的铜锈,他意识到探到宝了。当挖到10米深的地方,铁锹碰到了金属器物,原来是一个长满铜锈的巨大青铜器。这个长方形大家伙,大如马槽,七、八个人都抬不动,村民们不知道应该怎么称呼它,就叫它“马槽鼎”或“大方鼎”。
按说,鼎应该有一对立耳才对,可不知为什么这只大鼎只有一只立耳。人们在泥土中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想像中的另外一只立耳,有人猜测可能在埋入地下之前,鼎耳就已经被弄断了,据说后来的那只耳朵是仿制仪安上的。
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后来,侵华的日本人闻知此事,欲以重金购之而不得。抗日战争胜利后,司母戊鼎在一九四六年六月重新出土,曾作为蒋介石的寿礼,专车运抵南京,被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九日,司母戊鼎在南京首次展出。蒋介石亲临现场参观,并在鼎前留影。稍后,国民党政府拟将此鼎运往台湾,但终因鼎身太重,不易搬动而放弃此念。建国后,于一九五九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饰纹。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央视主播惹争议
日前,央视一则介绍国博藏品的新闻,提到了青铜国宝“后母戊鼎”。看到图形,很多网友确认它就是广为人知的“司母戊鼎”。
因中小学课本的广泛宣传,“司母戊鼎”这件有礼乐重器、国之象征之称的商代青铜方鼎为世人所熟知。网友质疑,是不是新闻里读错了?
对此,央视某栏目在官方微博中回应称,主播没有读错。
●学者界40年前想“改名”
后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一片农地中出土,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去年12月18日曾就其名字作出回应。网站上介绍,此鼎初始被定名时,专家释读其上铭文为“司母戊”。随着更多同时期青铜器被发现,目前专家多认为应当释读为“后母戊”。上世纪70年代,学术界就建议把“司母戊”改为“后母戊”。因为商代的字体较自由,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所以“司”和“后”字形可以一样,而意思上此处更接近“商王之后”。
●新国博将为国宝正名
国家博物馆社教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实国博官网上早已使用“后母戊鼎”一名,只是“司母戊鼎”一名在民间流传太广,所以一时难以改名。
国家博物馆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这件国宝将入住国博青铜厅,入住“新家”的同时,它将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展品的标牌和解说词都将改为“后母戊鼎”。3月底,青铜厅开展后,市民参观后母戊鼎时,会发现这件国博的镇馆之宝的标牌已经不再叫“司母戊鼎”。

资料图片:这是位于安阳市北郊武官村的司母戊鼎出土地(2005年11月29日摄)。3月底,位于国博新馆三层的青铜厅开展后,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将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
据悉,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学术界变对这件青铜器的名称提出了新的考释,但因中小学课本的广泛宣传,它的原名流传更为广泛。

资料图片:2005年9月19日,司母戊大方鼎的发现者、保护者,85岁高龄的吴培文(前)老人在观看方鼎。
●网友热议
国宝姓“司”还是姓“后”?
近日,央视《新闻30分》主播在播报一条文物新闻时,将“司母戊鼎”念成“后母戊鼎”。不少网友发出疑问:小学课本里都有介绍的国宝究竟姓司还是姓后?
针对网友质疑,该栏目在官方微博中回应称,主播没有读错。
随后,记者登录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发现,早在去年12月18日国博就曾作出回应。
网站上介绍,此鼎初始被定名时,专家释读其上铭文为“司母戊”。随着更多同时期青铜器被发现,目前专家多认为应当释读为“后母戊”。
由于中小学历史课本的广泛宣传,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等名称流传更为广泛。
在官网的藏品介绍中,名为“后母戊鼎”的青铜大方鼎确为教科书上的“司母戊鼎”。


据中国文物网记载,司母戊鼎是已知的中国古代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鼎腹内壁铸有铭文,旧说认为其表示该鼎为祭祀母戊而作。
●“后”母戊鼎的前世今生
后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在藏品介绍中,名为“后母戊鼎”的青铜大方鼎确为教科书上的“司母戊鼎”。
简介中说,此鼎器形庞大浑厚,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已对司母戊鼎的铭文提出了新的考释:将“司”改释为“后”。
因为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后”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在此处则以释“后”为妥。
此鼎初始被定名时,专家释读其上铭文为“司母戊”。上世纪70年代,学术界建议把“司母戊’改为'后母戊”。因为商代的字体较自由,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所以“司”和“后”字形可以一样,而意思上此处更接近“商王之后”。
2011年3月底,位于国博新馆3层的青铜厅开展后,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将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据悉,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学术界便对这件青铜器的名称提出了新的考释,但因中小学课本的广泛宣传,它的原名流传更为广泛。
近日,央视《新闻30分》主播在播报一条文物新闻时,将“司母戊鼎”念成“后母戊鼎”,不少网友发出疑问。该栏目回应称,主播没有读错。
据了解,此鼎初始被定名时,专家释读其上铭文为“司母戊”。由于中小学历史课本的广泛宣传,“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等名称流传更为广泛。
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处相关负责人10日表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修订都是由教育部相关部门来负责,目前教育部正在修订,如果涉及教材内容修改,教育部相关部门会考虑。
司母戊大方鼎,每个学生都记得这件国宝吧?但你月底去新国博参观,会发现它不叫“司母戊”,而是改成“后母戊”了。据了解,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学术界就建议把司母戊鼎改称后母戊鼎,因“后”字更接近原始意思。
●笔者热议
1其鼎原名“司母戊”有何不妥?
2“司”字为什么就没有“祭祀”的意思?
3为什么,一定把那位“母戊”,刻意改为“后母戊”呢?

司母戊鼎上的金文铭字“司母戊”
<==“司”==?==翻转等价==?==“后”==>

||
||
||
||
||
||
“祠”
我们稍微研究一点甲骨文知识的朋友们,都知道“祠”的甲骨文,是“”,即同“司”的甲骨文字形,这恰是“祭祀”之本义,为“司”,“祠”通“司”。
当然甲骨文的字体特点,很多是左右翻转,仍是一字,也即在字形上“司”同“后”。
其鼎原名“司母戊”有何不妥?
“司”字为什么就没有“祭祀”的意思?“司”字除了一个意思是“掌管”外,另外一个意思不就是“祭祀”之义。
“祠”作为“祭祀”之所,原义就有祭祀之本义。
“祠”的甲骨文,即同“司”的字形,这恰是“祭祀”之本义。“祠”通“司”。
在《说文解字》[许慎原著,李恩江译著]对“司”的解释如下:
甲骨文用“司”为“祀”、为“祠”;金文用司为“嗣”。早期古文字中“司”又同“后”。
可见“司”,在甲骨文中就是“祭祀”的意思,其衍化出来专门代表祭祀的词“祠”,只是后来出现的字形,但是“司”确是“祭祀”的本字。
而金文的“嗣”字,也是“司”字所衍化的,尽管有时代表有祭祀资格的嫡系后裔,也就是所说的“传人”,或者后来又泛泛指“后代”,或者俗称为“续香火的人”。
其本意依然如此,其“续香火”,不就是“祭祀”吗?使祖祭世世代代不灭吗?
当然甲骨文的字体特点,很多是左右翻转,仍是一字,也即在字形上,“司”同“后”。
虽然依据繁体字,“后”和“後”是泾渭分明的,根本不是一个字。“后”在以前只有一个意思,就是王或皇帝的母亲。解放后经过两次汉字简化,许多字简化造成了混乱,“後”才是现在的“后”。
我们现在所说的“搞古史研究的,几乎都是死后的诸葛亮”的“后”,就应该是“後”。
但为什么作为“祭祀母亲戊”不妥?而一定敲定为“后母戊”呢?
也就是说,一个甲骨文字符,既是“司”与“祠”的本字,“转身”一下,也是“后”字,为什么“司”不作为可以讲得通的“祠”义来讲,而非要歪着脖子,把它转过来看成字义,很不大不通顺的“后”字来讲呢?
毋庸置疑, 在此把“司”改为“后”,还没有超过50%的理由,所以唐突之间,把它作为100%的定论,绝对极其不妥当的!
而且一个“后母”之称,以现在人们通俗的认识,还易引起歧义之误解,再说“后母”,在字面上就是“母后”吗?
还是维持原名为好,免得造成各方面的麻烦。
由此我们想起来了前两年,有人叫喊要改“简体字”为“繁体字”的高涨呼声,拼命的叫了一阵子。
由此我们又想起了前两年,有人又叫喊要修改四十多个不符合规范的字,又拼命的叫了一阵子。
。。。 。。。
但都没有叫喊成功,因为全社会上的人们都太传统太守旧了,但愿这次没有太多的人来反对,因为大多数的人都不懂这里面的“古文化”道道!
但愿这次叫喊成功!
将“司母”,改成“后母”,或者“后妈”,或者“后娘”!
一位朋友说的最好:
『学术中国』[大师经典]《司母戊》改成《后母戊》意在何为?
“司母戊鼎”重新在国博亮相改名为“后母戊鼎”是完全没有必要之举。

既然目前学术界认为“司”与“后”在殷商时是一个字,改有何意义?!

说文解字对司与后两个字解释完全不同,可见这两个字在渊源上还是有区别。为什么我们要反着读这个字呢?

司母戊鼎的出土的确证明了那个时代的先进的冶炼技术,但许多学者却忽视了这个鼎所代表的是人类社会最野蛮、最反动阶段的一段历史的见证。司母戊鼎是最高等级的奴隶主的杀人刑具。与司母戊鼎相印证的还有“司母辛鼎”辛鼎的出土地点正是殷商宫殿遗址100多米的地方,凭什么就断定是墓呢?商王室有集中墓地,为什么还要在宫殿附近安葬?更让今人深思的是哪有一个墓葬需要几个大鼎做陪葬呢?其实所认定的辛鼎出土地“妇好墓”可基本认定不是墓,而是王宫内的“刑讯室”。

从司母戊鼎的墓地规模分析,该墓葬地一定是一位商王而不是什么“母后”之类的人物。
这样分析的根据是:
1
商代时期,王室后宫制度还未严格建立,商王为了加强对地方部落的控制,常将已经怀上商王血统的妇女下放到地方部落去生育抚养,以发展王室血脉。甲骨文“殷”字反映的就是这种政策。还有一个词儿“后羿”反映的也是这种政策。
2
从司母戊鼎的出土大墓的车马坑的规模看,也应断定为是商王而不是什么王后墓。把司母戊鼎放到墓道上体现的是以活人祭祀的商奴隶制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特征正与殷墟王宫后面的祭祀祖先现场的出土规制遥相呼应,相互印证。

总之我们现在的先秦史,还有许多尚未搞明白的事,因此是“司母戊”、还是“后母戊”,做为一个未确定的学术问题保留下来为好,全国,全世界都知道知道“司母戊”。
确在没有确凿证据,符合合理逻辑的情况下,改成“后母戊”不单是没必要,在某种程度上是给原本还没搞清楚的商代史添乱!
殷墟王陵有如此的殉人坑,反映了奴隶主阶级的血腥与残暴!
殷墟王陵分布于侯家庄西北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34~1935年对其进行了发掘。陵区面积东西450米,南北250米,陵区内拥有四条墓道的大墓八座,两条墓道的大墓3座,一条墓道的大墓1座,并有大量祭祀坑。
1001号墓是殉人最多的大墓,墓室长21.3米,宽18.9米,四侧各有一条长斜坡墓道,南侧墓道最长,长30.7米,西侧墓道最短,长11米。墓内发现人殉、人牲数多达160多人,殉人或埋于墓底,或埋于墓道,其中70多个头骨和50多具无头躯体骨架埋于墓道内。有的殉人还设有墓坑、陪葬青铜器和玉器。考古人员在该墓的东侧还发现了22个埋人坑,共有殉人68个,另外有15个动物坑。如此大量的殉人使我们看到商代的殉人制度是多么令人震惊和恐怖,也反映了奴隶主阶级的血腥与残暴!
安陽殷墟,侯家莊HPKM1001大墓,南墓道無頭肢體殉葬

安陽殷墟,侯家莊M260,人頭殉葬祭祀坑。

血腥的奴隶主们认为人的头颅具有灵性,以此来祭奠先祖最为恰当。
所以他们就在祖位灵前或者祖墓前,以大鼎作为至高无上的祭器,齐刷
刷地用大钺等活生生的砍下被束绑着的奴隶或俘虏等人牲们的头颅,来
作为祭物。而砍下来剩余的躯干则被埋于异处。于祭器前作为祭物的头颅
被摆成一排排一行行,犹如方阵。其灭绝人性的奴隶主们所制造的血淋淋
的屠宰场面,一定血流成河,惨不忍睹,不寒而栗,毛骨悚然,无法形容!
埋葬“司母戊鼎”巨大的甲字型墓,就是祭祀坑无疑!
追述过去的采访资料资料:
采访:唐际根 中国社会科学院 安阳考古站站长
采访:杜金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 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
采访:姚青芳 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物科技保护中心 副主任
墓道中有一堆人头骨。考古队员们期待着,墓葬之中可能有更加珍贵的信息。然而令人失望的是,这里除了几把木质锹以外,几乎一无所有。专家们只能根据推测把一个仿制的司母戊鼎摆放在墓中。我们对王后“戊”没有更多的了解,有的只是这个巨大的甲字型大墓。
据《尔雅 释天》云:“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yì)埋”。孔颖达疏曰:“天神在上,非燔柴不足以达之;地祗在下,非瘗埋不足以达之。”
该习俗,从远古时代的而来,直到近代,依然有其习俗。尤其是盛行于殷商时代。
此“墓”内,既然没有葬主,想必应该是祭地祗,或者后土的祭祀坑,所用的祭祀之物,就是那些血淋淋被砍掉头颅的人牲!也就是说这个巨大的甲字型墓,就是祭祀坑无疑!
其目的是祈求保护已经死亡的“母戊”的灵魂,并藉以保护商族世代平安为王,“千年王霸万年贵”!
[燔柴,烧柴热气升腾,以祭祀天神;瘗埋,坑埋入地近泉,以祭祀地神。]
司母戊鼎收藏在国家博物馆里。经过清理和秤重,它的准确重量是
832.84公斤,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青铜器, 比出土于安徽寿县的第二大鼎,重了将近1000斤。第二大鼎,是2400多年前春秋时期楚国鼎。那么司母戊鼎又是什么年代的器物呢?考证它的年代应该从出土的地理位置着手。
安阳处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原核心地带,一条洹河横贯东西。武官村位于洹水河北岸,这里曾经发现了大量的巨型墓葬,是晚商的王陵区,司母戊鼎正是在这里出土。
唐际根是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博士,现任安阳考古工作站站长,他在安阳工作了10年。对这里地层相当了解,司母戊鼎的研究工作首先从出土的地层开始。
(采访:唐际根 中国社会科学院 安阳考古站站长)
一般情况下,考古,要是判断一个器物的年代,主要是通过它的地层关系。然后呢,在底层关系的基础上呢,再去看它的器物的组合,这个组合关系,那么司母戊鼎它这两个关系都不具备。
60多年前,武官村村民一个偶然机会使司母戊鼎重现于世,当时即没有其他器物一同出土,也没有发现墓葬,这给今天的考古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殷墟有2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8代12位商王。专家们把殷墟文化分为四个时期,每一时期的器物,在造型上都有大致的分期特征。那么这个精美而庞大的青铜方鼎,又是哪一位商王的杰作呢?
根据考古的一般经验,判断器物的年代,可以从器物形制着手。
杜金鹏,从事夏商周考古研究多年,对殷墟器物的分期特征及其熟悉。
(采访:杜金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 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
这个每一个时期的鼎,它都有不同的造型,比方说我们举一个方鼎来讲,那么这个越早的方鼎,它腹部就越深,腿呢,它也就细长,或者叫细高,那么然后越晚呢,这个腹部就越变得浅一些,腿呢就变得粗短一些。
根据鼎腿与鼎腹的比例关系,专家们判断,司母戊鼎应该是比较接近殷墟二期的器物特征。但这个答案还很模糊,无法确定是哪一位商王。
既然器形上无法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专家们只能把研究重点放在了铭文上。司母戊鼎名字的来源,是因为鼎腹内,三个清晰的铭文。经过70多年对甲骨文的研究,考古学者们已经可以十分确定,这三个字,正是“司母戊”。
(采访:唐际根 中国社会科学院 安阳考古站站长)
所谓司,是祭祀,母是母亲,戊呢,是个人名,是个称谓,那么到底谁是“戊”,这个“戊”是谁,这个我们通过查这个甲骨文,发现甲骨文里提到过好几个“戊”。
这个巨鼎的铸造竟然是为了祭祀一位女性。晚商时期,可以想象,铸造这个巨鼎在当时来说必定是一个举国上下的浩大工程。那么这个母亲又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这个巨鼎又是哪一位商王铸造而成的呢?
商人的人名以天干地支为自己的称号,在不同的时期可以发现使用相同称号的人。甲骨文中提到过,配偶为“戊”的,共有4位商王。他们分别是大tai丁、武丁、祖甲、武乙王。大丁的时代,不在殷墟的12位商王之内,而武乙王属于殷墟三期,司母戊鼎与这个时期的器物外形不吻合,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武丁和祖甲王了。
国家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姚青芳,正在对司母戊鼎进行维护和检测研究,他希望可以对其金属成分进行分析,或许可以给大鼎确定年代和主人身份提供有力的帮助。
(采访:姚青芳 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物科技保护中心 副主任)
不同年代的青铜器呢,我们把它的成份做出来,大量的数据集中起来我们进行分析,分析以后呢我们会初步推算出它这个成份随着年代变化的规律,那么我们在鉴定未知的青铜器的时候,我们把未知的样品,做这种成份的检测以后,我可以跟这个考古样品做对照,那符合哪段儿呢,我可以认定它基本上是符合这一段的,但是不能百分之百的肯定,这只是一种参考数据,但是很有用
的。
不同时代的青铜器合金配比不同,找到确定的样本,对比其各种金属含量,只要合金配比接近,就可以确定器物的年代。合金配比的曲线图出来了,下一步的关键就是要寻找到可以做参考的样本。
(片花:)
商王朝,虽然遗留下了大量墓葬,但是被历朝历代盗墓者光顾得几乎一无所有。尤其是王室大墓。几乎都无法确定墓主人的身份。此时,姚青芳突然想起了一个没有被盗过的墓葬,妇好墓。
妇好墓是未曾被盗过墓葬中规格最高的一个。也正是因此她的身份才被确定无疑。这其中出土的青铜器一共重达1.6吨。两个方鼎都有100多公斤,其中一个名为“司母辛鼎”。
姚青芳把司母辛鼎合金配比与司母戊鼎做对比,他发现,两个合金配比情况及其相似,那么司母戊鼎就很可能是与妇好同时代生产的器物。而史书上和甲骨文都记载着,“妇好”正是武丁的王后。这样几乎所有的研究证据都倾向于,司母戊的“戊”应该就是武丁王的另外一个王后“戊”。
同为武丁王的王后,但是司母戊鼎的体积几乎是司母辛鼎的2倍,重量是它的6倍。如此巨大的差别到底说明了什么?
(照片对比)
字幕:司母戊鼎 重832.84公斤
司母辛鼎 重128公斤
甲古文中关于武丁之妻“戊”的记载几乎微乎其微。然而关于妇好的记载却让人极为震惊。妇好,主持祭祀、打猎、带兵打仗,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赫赫有名的女将军,如此非同凡响的王后,墓中的鼎也不过是100多公斤,那么这个千斤巨鼎的主人又会是什么样的人物呢?
寻找墓葬成为继续揭开迷题的重要途径。经过了多方的探寻和推测,终于考古人员在当年大鼎出土的下方发现了墓葬。
(采访:唐际根 中国社会科学院 安阳考古站站长)
当年出土司母戊鼎的这个地方,经过钻探呢,发现这个地方确实有个墓葬,而且很大,是个带一条墓道的大墓,因此我们决定挖掘,把这个墓挖出来,当时我们就希望,像这么大一个墓,通常是盗不干净的,虽然我们知道它被盗过,钻探的时候就发现它被盗了,但是我们想呢,可能会留点什么, 墓道中有一堆人头骨。考古队员们期待着,墓葬之中可能有更加珍贵的信息。然而令人失望的是,这里除了几把木质锹以外,几乎一无所有。专家们只能根据推测把一个仿制的司母戊鼎摆放在墓中。我们对王后“戊”没有更多的了解,有的只是这个巨大的甲字型大墓。
(采访:唐际根 中国社会科学院 安阳考古站站长)
若干个考古学家,在不同的时期,专门统计过,就是能够决定一个人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的,墓葬的因素,主要有什么,他统计全世界的,几百个民族,结果统计的结果是,最能反应墓主人社会等级的,社会身份,就是墓葬的形制。
这个巨大甲字形墓葬到底说明了什么?王陵区中共有大墓11座,据专家们推测,这些大墓很可能都是商王的墓葬。“戊”的墓葬规格是仅次于商王的。而武丁的另一位王后——女将军妇好,她的墓葬并没有进入王陵区。为什么王后“戊”可以埋葬在王陵区里?
在12位商王中,每一位商王通常都有十几个妻子,为什么仅仅有武丁的王后“戊”,墓葬有如此高的规格呢?种种疑惑只能期待着考古学家们继续研究。
320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们能够知道的就是,武丁王的儿子,商王祖庚或是祖甲铸造了这个惊世巨鼎。为的就是祭祀母亲“戊”。
鼎上的铭文成为今天我们触摸远古时代的重要线索,但是在3200多年前的商朝,铭文的作用却是祭祀者与被祭祀者沟通的媒介。
祭祀的时候,祭祀者把铭文和纹饰完整的一面朝向祭祀的牌位,把器物的背面对着自己。这种纹饰大多为饕餮纹,它是阴间和阳界沟通的使者,也有专家认为,这种狰狞的饕餮就是早期的龙,是龙的一种变体。在烟雾缭绕之中,龙会把祭祀的信息带到天上。
后母好不好? 听过鼎鼎大名的李亚格吗? 怎样对待后母 如何正确看待后母的问题? “恶毒的后母”到底在想什么? 孩子是否对后母需要实行赡养 工业上鼎鼎大名的耐磨轴承是用什么制成 鼎鼎大名 鼎新革故 鼎足之势 鼎立相助 这些词的意思是什么? 该如何对待后母不给钱的问题 想问下谁知道《灰姑娘》里面灰姑娘的后母叫什么? 请问怎样和有手段的后母周旋? 工业上鼎鼎大名的“耐磨轴承”是用什么制成的? 一言九鼎,三足鼎立,钟鸣鼎食,人声鼎沸,鼎鼎大名,革故鼎新,春秋鼎盛,鼎力相助,得意思是什么啊 猫下完猫后母猫的肚子还是很大,会不会还有小死猫?该怎么办? 为什么蝗螂与母的交配后母的要吃公的呢? 离异单亲后母等家庭中的孩子,心里健康有几分?如何调整健康的心理 某日公虎说了句惊天地泣鬼神的话后母虎就欣然同意了 我25岁时,父亲又找一老伴,若父亲早逝,我必须负担后母吗 公螳螂和母螳螂结婚后母螳螂就把公螳螂吃了 是真的吗? 为什么阿? 那结婚后母的生了几胎后离婚了 那公的在结婚还能生10胎吗 与后母关系不好已经三年多没回家了我实在不能接受他的眼神. 有哪位高手可以指点一下打斯络克都有哪些杆法啊??使用之后母球的效果是怎样的啊??谢谢 仿句:小时侯,母爱融入在乳汁里,吮着它,香香甜甜。上学后?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爱意绵绵。 我以前看过一部言情小说,不记得叫什么名字了,大意是一个女孩喜欢上了后母的哥哥,不知谁能提供点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