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剑t×t:新华网评:强生为何仍敢售含毒婴儿洗发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16:55
2011年11月04日 08:39:44  来源: 新华网
苑广阔
强生生产的婴儿洗发水2009年曾被揭发含致癌物,该公司表示会逐步停用,但是最新调查发现,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内地及香港出售的强生婴儿洗发水仍含有致癌物质。强生对此回应称所售产品都已获当地监管机构批准,各种成分都是安全的。(11月3日《京华时报》)
这已经不是强生第一次被曝出旗下产品含有致癌物质了,用“屡教不改”形容强生,并不为过。当公众把质疑的目光再次投向强生,批评它缺乏商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时候,强生也为自己进行了辩解,宣称自己所售产品已获当地监管机构批准,各种成分都是安全的。
然而,在强生发表声明的同时,媒体也指出,强生在丹麦、芬兰、荷兰、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以及日本、英国、南非等国家出售的同类产品,则不再含有这些有毒物质。这也就意味着,强生是完全可以做到在全世界市场都生产安全可靠的婴儿用品的,但是他们却没有这么做,而是在不同的国家执行了不同的安全生产标准。
至于强生对旗下产品区别对待的原因,除了缺乏商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只考虑自己的市场利益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这些国家,其产品安全标准出了问题。如果真像强生方面所说的那样,他们所生产出售的产品,是符合中国相关安全标准的,是经过当地监管机构批准的,那么也就意味着,他们的产品,在国家标准范围内并不存在违法违规的问题,而是我们的安全标准出现了问题。
到底是强生有问题,还是我们的标准有问题?如果是强生有问题,那么监管部门就应该加强监管,要求强生方面对自己产品的安全性负责。如果是我们的标准有问题,存在检测标准滞后、安全标准有待提高等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及时对产品安全标准进行修改、完善和提高。
强生是世界著名品牌,理应珍惜自己的品牌声誉,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但是仅仅依靠商家的这种道德自觉和自律,显然是不够的。要想严格监管,加强监督,先要给商家定好规矩,这个规矩,就是包括产品安全在内的各种标准要求,无规矩不成方圆,无标准则无监管。

强生被罚3亿反衬出我们太过“温柔”
2011年06月11日 13:18:45  来源: 广州日报
6月7日,美国强生下属公司奥索·麦克尼尔·杨森公司收到了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法官开出的一份罚单——3.27亿美元。理由是该公司的抗精神病药物“维思通”存在欺骗性广告宣传。
其实,这已不是第一例了。2009年9月,美国制药巨头辉瑞公司因在营销过程中故意夸大药品适用范围受到美国司法部的刑事指控,接受创纪录的23亿美元的罚款。仅因故意夸大适用范围,或者夸大疗效,就受到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的罚款,如此不“爱护”企业,不免让“友邦惊诧”。
所以“惊诧”,盖因习焉不察。在我国,药企发布欺骗性广告宣传充斥于社会生活之中,须臾难离。任意夸大药品适应症、随意夸大药品疗效、利用患者名义和名人形象作疗效证明等,是时下药品欺骗性广告宣传最突出的问题。“攻克了癌症”、“尿毒症患者的曙光”、“肝病克星”、“49分钟治好前列腺炎”、“一滴油揭开抗肿瘤的奥秘”……在这些广告中,一个个医学上现在尚无法解决的世界性难题被攻克,一个个“医学奇迹”被“祖传秘方”所创造。
情况有多严重?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时爆出药品欺骗性宣传的丑闻,权威的统计数字不可得,从个案中亦足窥斑见豹。如从2006年6月到2009年7月的3年间,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对药企涉嫌虚假宣传、播放违法广告等行为“通报了19次”;山西省相关部门发布的2010第3期违法药品广告公告中,就一次性通报了20种存在“虚假宣传”、“夸大疗效”等情况。
欺骗性广告宣传的广泛存在,一方面诱使药企过于倚重宣传投入而忽略产品质量,像刚刚被曝光的哈药集团,一年的广告投入高达5亿元,堪称大手笔,而对环境污染治理却非常孤寒,令公众愤慨。对待环境如此,产品质量又如何?据不完全统计,该集团旗下药厂生产的“盖中盖”、“朴雪”口服液、“明目蒺藜丸”、“三精鹿茸片”、“牛鲜茶”、“五海瘿瘤丸”等都曾因各种问题被各地药监部门通报过。尤其不能接受的是,药品用来救死扶伤,如果存在欺骗性广告宣传,欺骗、误导了医生、患者,轻则延误病情,耽误治疗,重则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一位医学界全国政协委员透露,由于虚假医药广告、误导等原因,我国每年约有250万人吃错药。
重典方可治乱,可惜在药企涉嫌欺骗性广告宣传的治理上,公众看不到“重典”。除了最常用的“通报”,顶多也就是一个“禁售”,对于药企来说,这样的处置连“罚酒三杯”都算不上。吹牛不上税,何来威慑力?假如像美国一样,对于胆敢用欺骗性广告进行宣传的药企课以重罚,罚得他们“肉痛”,看谁还敢以身试“罚”。(练洪洋)
强生药品召回,媒体不能太“业余”
2010年05月11日 09:43:37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在咨询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后,美国制药巨头强生公司下属的麦克尼尔公司4月30日夜发表声明,宣布在美国、加拿大等12个国家和地区召回美林、泰诺林等4个品牌40多批次的婴幼儿液体制剂。召回的原因是这些批次的产品质量不能完全达标。4日FDA表示,用于生产上述药物的原材料遭细菌污染,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成品受到污染,此外,因服用药物而发生严重医疗事故的可能性不大。
从涉及面来说,这次药品召回的影响是很大的,涉及12个国家,涉及美国等地大概一半以上的婴幼儿感冒退烧药物的市场份额。但从严重性来说,从目前的消息看来,不算严重。因为这次召回,是强生公司的“自愿”行为,并不是FDA的命令,强生公司临时关闭负责上述药物生产的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华盛顿堡的工厂,也是“自愿”的行为。并且目前看来,只是在生产上述药物的原材料中发现问题,并没有在成品中发现任何问题。
我国媒体也在第一时间报道了强生公司召回美林、泰诺林等婴幼儿药物的消息。但是,给我的直接感受是不够专业。一是内容不够准确。部分报道,把强生公司的“自愿”行为,当成是FDA的命令。二是逻辑存在问题。多个地方的媒体,为了强调地方性,先是报道美国强生召回,然后不是说本地的药房里还在销售美林、泰诺林,并且药方的工作人员大多不知道强生药物在美国召回的新闻,就是说当地的家长很担心吃过美林的宝宝。虽然记者应该知道,在中国销售的泰诺林等婴幼儿药品都是在中国生产的,而且本次召回不涉及中国市场。最为关键的是,这次召回的原因是原料的质量问题,并不是药品配方存在问题(如果是配方原因,WHO等权威机构一般会发出全球性的警告)。三是胡搅蛮缠。有则报道,在告知了强生药物召回的消息后,之后的消息居然是“医学专家据此告诫家长,儿童应慎用5类药物,其中包括阿司匹林、维生素A、速效感冒胶囊、补药和抗生素”,简直前言不搭后语。
事实上,如果愿意花些功夫的话,相关报道可以做得比较到位。在FDA的网站上,就有一份长达26页材料,是5月4日美国FDA组织相关专家回答多家媒体电话联合采访的实录,这份材料从形式到内容都值得借鉴。同一般经过整理和编辑的文字实录不同,这是一份原汁原味、逐字逐句的电话采访实录,连语气词和口误后修正的话都写下来。里面也可以看到,美国记者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记者居然说不能从FDA网站上找到相关报告,希望专家指点;有的记者也问了之前已经回答过的低水平的问题。但是自报姓名和供职媒体的采访,大家都很认真,其中也有不错的问题,记者应该是动过脑子的。
这样看来,国内一些新闻报道(特别是专业性比较强的报道)不够准确,不够权威的原因,一面是有的记者不愿问、不会问、不知道问谁,一面是有关方面不愿回答、不会回答、更不懂得主动公开的好处和掌握主动公开的技巧,再加上自以为是的“专家”胡乱回答。(沈若愚 原题:强生药品召回和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