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君安股票代码:汪兴益:安徽铜都双语学校“课道”的总设计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06:43:45

汪兴益:安徽铜都双语学校“课道”的总设计师

www.jyb.cn 2011年11月02日  作者:褚清源  来源:中国教师报

  他是理想课堂的守望者,是新课堂形态的建构者,他被誉为铜都课改的总设计师。

  他是一位极具思考力和学习力的人。激情与理性,智慧与行动,是这位思想力校长的核心特质所在。

  他是一位力行课改的人,他要潜入到更深处,重新想象课堂。

  汪兴益那具有诗人气质的标志性发型,总是给人平添许多想象。

  事实也恰如想象的那样,汪兴益是一位极富思想张力的人。谈起当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他激情飞扬,妙语连珠,不经意间迸发出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他的言说不仅仅是语言的一场盛宴,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

  在安徽铜都双语学校,从一线教师到校长,汪兴益经历了几乎每一个业务岗位的历练。11年前,在铜都双语学校刚刚创办的时候,他便正式加盟。这是他在公办学校坚守了11年后作出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汪兴益作出的是一次不给自己退路的选择,而正是这次选择改变了他的生命状态,也改写了他专业发展的轨迹。

  从一名语文教师做起,在铜都双语学校,汪兴益历经语文教研组组长、教科室主任、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然后到常务副校长。就在几天前,汪兴益的身份又有了新的变化,正式出任铜都双语教育集团总校长。11年来,汪兴益经历了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渐进式的成长历程,而他的每一步走得都那么坚实。

  汪兴益是理想课堂的守望者,更是新课堂形态的建构者,他被誉为铜都课改的总设计师。几年来,他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再度审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完成了对传统课堂症结的梳理和课堂改革方向的厘定。“我的成长在课堂,这些年的发展得益于在课堂上的突破。”汪兴益说。

  汪兴益是一位极具思考力和学习力的人。激情与理性,智慧与行动,是这位校长的核心特质所在。喜欢阅读的他,经历了从读文学书到读教育学,从兴趣阅读到专业阅读的嬗变。这些年来,用来记录心路历程的笔记本他积累了一大摞,那些只有他自己才能看懂的笔记,是他灵光闪现的点滴记录。在这样阅读和行动研究中,汪兴益的思考力也开始以“野草”的方式疯长,而他的思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铜都双语的课堂改革。

  这段时间,汪兴益正在潜心研读的是日本学者佐藤学的《学校的挑战》一书。他说,从这本书里他不仅仅读出了共鸣,更读出了信心——坚定课堂教学改革方向的信心。其实,汪兴益本身就是一位力行课改的人,没有什么能妨碍他对课堂的痴迷研究和对第三种课堂形态的信心。他要潜入到更深处,重新想象课堂。

  潜到课堂最深处

  11年前,汪兴益加盟铜都双语学校的时候,没有什么优厚的待遇,只是源于他那颗“不安分”的心。对教育理想的憧憬促使他要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大胆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

  2003年,当刚刚起步的铜都双语学校遭遇发展阵痛,不少老师纷纷离开的时候,汪兴益依然矢志不渝,坚守最初的选择。汪兴益坚信一点,他觉得同样是教师出身的董事长盛国友是一个对教育有思想、有情怀、有魄力的人,他坚信铜都双语的发展不会差,一定会突出重围。今天,事实已经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对于汪兴益来说,民办学校是他经营理想,实现理想的地方。他经常跟老师们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是打工的,但有追求的教师一定不要把自己定位于打工者,而要有主人翁的责任意识,要有想法,要敢于担当,要有自我发展的强烈意识,要知道“为生存而教育”和“为教育而生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一位老师说,汪校长一直是一个充满激情、敢于探索的人,在他还是一名普通教师的时候,他就很有想法,不管是语文教学,还是学生管理,他都极富创造力。他的工作总是那么有思想,有方法。最让人钦佩的是,无论学校让他承当多少工作,并且这些工作会有多么繁琐,他从来都是全力以赴。

  董事长盛国友和总校长汪兴益可谓事业发展上的“黄金搭档”。汪兴益说:“如果说我在铜都双语取得了一些业绩的话,这一切都得益于董事长的信任。他能把教学改革这一重任交付于我,首先是相信我有能力干好。”

  铜都双语学校课堂改革的起步、发展、突破,每一次拐点的转身,每一次核心技术的突破都与汪兴益难以分割。盛国友盛赞他是铜都课改的总设计师。

  最重要的拐点无疑是铜都双语学校“导学稿”的产生。曾经连续五个晚上,汪兴益和董事长盛国友等几位学校的主要领导聚在会议室彻夜研讨。汪兴益说,一种方案刚刚提出,又被迅速推翻,然后从头再来,几天下来足足积累了五大本厚厚的手写本导学稿。正是在这种近乎头脑风暴式的碰撞争鸣中,汪兴益循着一种灵光闪现的思路在本子上画出了结构化导学稿的模型。第二天,以语文课文戴望舒的《雨巷》为课例,汪兴益和高中部校长肖建军将结构化导学稿重新编排,发到了每一个学科组进行试用。这便是第一份导学案的诞生过程。

  这一幕发生在2006年暑假期间,这一年成了铜都双语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年份。代表铜都双语学校校本教研的核心成果,也是原创性的课改成果——导学稿正式诞生。这是承载他们新课堂理念的重要工具。这份导学案的诞生是他们不断自我否定的结果。汪兴益补充说,对于课堂改革,要有空杯心态,要敢于不断“追杀”自己,敢于不断否定自我。

  “那个时候,我们一直希望能将学校的课堂模式、五种课型与当下的课改理念都渗透到一张纸上,通过一张纸呈现出来。”汪兴益说,这就是“导学稿”诞生的初衷。

  “最初搞导学稿,遭遇了学校老师的一致反对,只有董事长和我力挺导学稿。最终老师们还是认可并坚持下来了。我是教语文的,后来导学稿的很多思想都是通过语文组渗透下去的。”汪兴益说。

  那段时间,汪兴益天天猫在课堂里反复推敲导学稿。学校的老师们常说,即便在饭桌上,他的话题也往往集中在教育上、课堂上。

  校长是躬身教学田野的人

  汪兴益是在课堂中“熬”出来的。在汪兴益的带领下,铜都双语学校形成了一支课改的核心团队,汪兴益把他这支团队通俗地称为“课改兄弟”,他们身上都保持一种对教育特有的热情与激情,在推进学校整体课改起到了引领作用。汪兴益说,“我平时评课对他们严格得近乎苛刻,但这帮课改兄弟都能理解我并接受我,这一点我很感动。因此我说,这种工作中结成的友情是一种超越了工作的共同愿景的价值彰显”。

  “校长应该是躬身教学田野里的那个人。”汪兴益对在民办学校做校长有着清晰的定位。那么,校长在学校课改中的角色如何定位,汪兴益的主张是,校长首先要有教育理想、教育情怀,因为课改是一种责任的担当,搞不搞课改直接考量并检验校长有没有教育良知,有没有教育情怀,有没有教育信仰。校长还要做一个行者,要把课堂当成农民的田野一样,要行动起来,聚焦课堂,行走课堂,研究课堂。

  校长需要富有教育智慧。校长如果仅有课改的观念而缺乏行动智慧,课改就可能引发学校发展的阵痛。当教师在课改中遇到了问题,当鲜活的问题摆在面前的时候,校长必须给教师指明路径和方法。

  这种智慧同样体现在学校改革的选择上。汪兴益说,当下的学校教育改革可谓异彩纷呈,但作为一线教育实践者,不能盲从,需要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你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什么是最重要的。在他看来,学校内几乎所有的教育问题最终都可以归因于课堂,所有的教育改革最终都需要回到课堂上来,因此,汪兴益放言:我们要敢于在课堂上寻求对中国教育的救赎。不敢触动课堂的改革是伪改革,都是在外围打转。

  他主张,课堂教学首先是科学,然后才是艺术,成功的课堂一定是科学的,而科学的课堂一定是可以复制的,不可复制的课堂即使成功了也是一种偶然,它不具备普适性和借鉴意义。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下,汪兴益带领他的团队成功地建立了一种全新的课堂模式——“五环课道”。

  关于课堂模式的价值,汪兴益有自己深切体验得出的认识。在他看来,课堂改革必须建构模式,关键是要建构什么样的模式,在课改的起步期、发端期,模式的作用太重要了。因此,想课改的学校首先要找到适合自己学校的课堂模式。比如,改革初期,“0+45”这样的硬性规定是有意义的,但这只是一种手段,不能作为目的,否则对我们的教育将是一种“灾难”。

  “未来课堂需要继续重新审视三大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知识与发展、与生命的关系。”汪兴益说,现在我们的传统课堂过分强调知识,过分强调知识的传输,知识本位化。知识重要,但过去没有让我们的孩子明白知识产生的过程,知识到底能产生怎样的作用,孩子们享受不到获取知识学习过程的愉悦。如果仅仅是为了习得知识,那么一个U盘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知识与一个人的发展、人的生命质量之间的关系。这是汪兴益心中对未来课堂的憧憬。在他的教育词典里,未来课堂不是一辆“概念车”,而是实实在在可操作、可实现的方法论体系。

  建构第三种课堂形态

  10月15日,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新课堂新教育高峰论坛上,汪兴益又一次表达了他对第三种课堂形态的深切呼唤。这是他分析了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现状后得出的论断。

  汪兴益把当下的课堂分为三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完全由教师主导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课堂从知识出发,注重单向传输,满堂灌、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忽视对知识发生过程和思维方法的探究。“实际上这样的课堂,教师成了真理的化身,充当了知识的‘二道贩子’。这有什么意义?很多学校的老师校长都知道这样的课堂是有问题的,但是很少有人愿意去主动改变。”汪兴益说。

  汪兴益把第二种课堂形态概括为,那些已经渗透了新课程理念元素,但课堂依然是教师在掌控,学生尚未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课堂。在汪兴益看来,第二种课堂形态在教学一线普遍存在。一些对新课程理念有了一定认识的教师在课堂设计上有意识地预设一些启发性问题,来诱发孩子的思维,在课堂当中也倡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探讨问题。但这种课堂上几乎所有问题的提出,都来自教师的一厢情愿,课堂仍然围绕着教师的讲授,教师依然是在牵引学生,控制学生,教师千方百计地诱导学生回答他所预设的和希望的答案。教师过分的预设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建构和自我体验。

  这一现象在一些名师身上表现尤为突出。汪兴益说,课堂教学改革不是教师的教功不过关的要改革,不是教学成绩不高的要改革,凡是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课堂都需要改革。我们不能因为某个老师讲得好,就允许他“鸠占鹊巢”,侵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教师与学生之间,必然要从“教”中心变为“学”中心,从“师”中心变为“生”中心,只要是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课堂,就是对学生学习权益的侵犯,必须上升到权益的捍卫层面和道德层面。

  这样的课堂上往往会呈现出“满堂问”、“满堂答”的场景,难以回避的事实是,一人应答或众人齐答中,难免会有一大批不能或不愿顺从教师的诱导,而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南郭先生”。

  第三种课堂形态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始终站在课堂学习的最前沿,学生依靠老师给的学习方案、设置的学习程序、工具性的学习武器,完成自主学习、自我体验、自我知识建构。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关照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所有的东西都是他们自我体验、自我经历、自我建构得来的。学生不仅仅学会了,而且会学,不仅仅会学,还乐学、创学。以山东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课堂,就属于第三种形态。

  汪兴益把第三种课堂通俗地解读为“圈层课堂”。所谓圈层课堂,是以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以观察发现、建构体验、探究运用等为策略,以“独立学习、同体助学、展示群学”为层级,让每一个学生均经历“自研自探——合作交流——展示提升——质疑评价——总结归纳”的圈层式学习过程,真实地完成知识自我建构、能力自我提升、生命自我体悟,实现知识、智慧、生命三者的课堂共振共鸣。这样的课堂通过一层一层的学习圈,所有的孩子都在各层中间,整体的课堂就是一个学习圈,自始至终能够让圈层螺旋上升,学生就能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整个课堂是通过工具、“拐杖”、“渡船”,把学习知识的能力传递给孩子们。

  汪兴益说,这种课堂明显不同于当下常见的两种课堂结构,即以教师为主角的“线性”结构的课堂和以知识为本位的“点线”结构的课堂。教师为主角的“线性”结构的课堂忽略学生的主体意识,剥夺学生课堂参与的权利,教师依据备课进行单向灌输,教师有意无意追求自我风采的彰显,追求课堂的“完整”,这是对学生作为一个学习主体和生命个体的漠视。而以知识为本位的“点线”结构的课堂要比前者先进很多,只是在课堂中,教师一双无形的大手依然牢牢掌控着课堂,掌控着学生的大脑,课堂中,师生追求的是知识点的落实,而探索知识的过程和运用知识的途径、方法并没有得到多少关注,这样的课堂从知识的层面来说也许是扎实的,但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能力形成、生命体验是没有意义的。

  “这样的课堂不管对它进行如何梳妆打扮,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建设发展需要,不能再让它出现在现在的教学现场。”汪兴益说,“而第三种课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按照合作的程序,教师就可以关注每一个孩子是不是把每一点都做到位,教师可以参与到每个小组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今天的铜都双语学校正在沿着汪兴益建构的第三种课堂形态发展。“这是一个不断趋近理想的过程,课改必然要从策略与方法的研究走向一种文化的引领,建构一种新型的包括课堂文化、管理文化等在内的学校文化体系,铜都双语学校的课改也正在努力从课堂走向学校教育的全部,开始系统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关注他们的精神成长。”汪兴益向记者描述铜都课改新的走向。

  采访结束了,但我们阅读汪兴益这本书才刚刚开始。汪兴益身上有太多值得细细品读的教育故事和教育智慧,他的故事,是一位教育行者坚守教育理想的故事,他的智慧,是一位教育思考者坚持课改实践的智慧。(本报记者 褚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