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璞丽中心公寓出租:黄慕兰:潜伏的青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15:19
11-05-11 20:57:55 来源:6
黄慕兰简介:原名黄彰定,1907年生于湖南浏阳。北伐前夕,19岁的她到武汉投奔革命,成为著名的妇女运动领袖,不久加入中共。国共决裂后,赴上海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秘书兼机要交通员,营救过周恩来、关向应等中央领导人。后奉命脱党,先后以银行家、慈善家、国民党特派员等身份,参与“全国冤狱赔偿运动”、营救“七君子”出狱、香港文化名人大撤退等重大行动。新中国成立后,因潘、杨冤案而牵连入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重见天日。
杭州某小区,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里,住着一位百岁老人。她头发花白,行动不便,几十年来很少出门,在两位保姆的陪伴下,过着简单的生活。附近的邻居都认识这位爱打纸麻将的“黄老太”,只是大家都不知道,这位104岁的老人,曾有着一段怎样惊心动魄的传奇。
几经周折,记者通过黄慕兰的女儿,寻访到老人。尽管年事已高,但黄慕兰老人对生活仍旧讲究。她喜欢穿红色的衣服,戴红色的围巾,每次有客人,都会将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百岁高龄,黄老却是皮肤白皙,没有一点老年斑。长期特工生涯的习惯,也让她至今仍思维敏捷,说起话来逻辑清晰。
黄老的女儿告诉我们,母亲每天的睡眠时间超过了一半,但她每天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看《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这位104岁的老人,依然关心国事,关心民生。离开家乡几十年,哪怕后来的人生在各地辗转,黄慕兰一直没有忘记心中的那股湘情:在她的客厅里,摆放着湖南的菊花石;而周南中学在她百岁寿辰时送的一幅湘绣,也被摆在客厅的正中间。面对湖南来的记者,老人袒露心际,一段潜伏的青春之歌浮出水面……
逃婚走上革命路
“你若是个男孩,定能光宗耀祖。”在黄慕兰的记忆中,儿时听父亲说得最多的便是这句话。出生于长沙浏阳一个书香世家的她,从小喜欢诗词,在父亲的指导下读了不少史书。“父亲是个思想开明的人,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我。”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年幼的黄慕兰崇拜秋瑾,崇拜花木兰,正因如此,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黄慕兰”。
1919年,12岁的黄慕兰进入湖南长沙的周南女子中学读书。那年,适逢五四运动,轰轰烈烈的革命如野火燎原席卷神州大地,也吹入了周南校园。在校长朱剑凡的鼓励下,黄慕兰参与其中,而这一举措,成就了她革命家一生的命运。“当年,如果没有五四运动的洗礼,我就不会参加北伐大革命,投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中去。”
不久,因为种种原因,黄慕兰辍学了,按照旧式家庭的传统,她与世交之子“盲婚”。“丈夫”是个抽鸦片的二世祖,在父母的支持下,黄慕兰果断地选择逃婚。“如果我遇上一个好男人,也许我的故事就此结束了。”只是黄慕兰没想到,自己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革命婚姻与潜伏人生
逃婚后,年仅19岁的黄慕兰只身来到武汉,与何香凝、杨开慧等一起从事妇女运动。这位天生丽质、秀外慧中的中共地下党员,很快成为武汉红极一时的人物。
1927年,黄慕兰与《民国日报》主编宛希俨相恋并结婚。然而新婚不久,国民党“分共”、宁汉分裂、南昌起义接踵发生,儿子出生才三天,丈夫宛希俨就奉命秘密去南昌从事党的地下活动,不幸牺牲。
“希俨牺牲时才满26岁,这是我生命遭受到的最严重的打击。”多年以后,白发苍苍的黄慕兰提到希俨,依旧悲从心涌,“我只有忍痛节哀,更加发愤地努力工作和学习,以在革命实践中的奉献继续完成他未竞的事业,来报答他对我的恩情,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强忍着丧夫的巨大哀伤,黄慕兰把刚断奶的儿子送回宛希俨的父母家抚养,秘密前往上海成为中央特科成员,并与新任中央委员贺昌结成夫妻。不久,贺昌被调往中央苏区,黄慕兰继续留在上海。按组织要求,她对外隐瞒了自己与贺昌秘密结婚的经历,以宛希俨遗孀、到上海找工作的身份公开露面。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对于黄慕兰这样的年轻人来说,个人的生活理想和革命信仰是紧紧相联的。尽管感到委屈,黄慕兰也只能默默接受,她深知,作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必须无条件地服从组织的命令。以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须这样。
慢慢地,黄慕兰适应了秘密工作。她扮成女工,买通那摩温,冒名顶替去丝厂工作,发动工人罢工。1929年,她因工运而入狱,被关了100天。
营救周恩来、关向应
在上海,组织交给黄慕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营救关向应。于是她摇身一变,成为上海名媛,并以救自己姑表兄的名义,出面去找一个名叫陈志皋的年轻进步律师。
在陈志皋的帮助下,关向应被放了出来。也是在这一期间,陈志皋对美貌智慧的黄慕兰展开了追求。在和陈志皋的交往中,黄慕兰结识了很多上层人士,她不忘使命,在幕后策划各方面的营救活动。
1931年6月的一天,黄慕兰和陈志皋在一家咖啡馆遇到了陈的老同学、租界当局的法语翻译曹炳生。闲聊中,曹炳生说起:“今天一早,巡捕房捉了个共产党的大头头。这人架子蛮大,但没一点骨气,还没用刑就什么都交代了。”
曹炳生一走,黄慕兰便借口头疼回了家,并迅速将负责中央特科工作的潘汉年叫到自己的住处,最后将目标锁定为总书记向忠发。
第二天,向忠发果真戴着手铐脚镣,领着巡捕房的人闯到周恩来家中。当然是扑了个空。第三天,康生和潘汉年带着黄慕兰去见周恩来,一见面,周恩来就紧紧握住她的手说:“慕兰,你真不错呀!”
1933年,陈志皋正式向黄慕兰求婚,但黄慕兰一直都对贺昌念念不忘。最后在党组织的要求下,黄慕兰答应了这桩婚事,理由是“在复杂的白色恐怖背景下,二者的结合很可能会打开新的工作局面”。“对于这门亲事的看法,众说纷纭。敌人污蔑说这是‘共产党的美人计’,有些人说我是贪图享受‘去做阔太太’了,但我至今仍是心怀坦荡,无怨无悔。”对于第四次婚姻,黄慕兰如是说。
“潜伏”20年,黄慕兰为革命献出青春;而之后的岁月,她因潘、杨冤案而牵连入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重见天日。等待了漫长的时间,也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是几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问起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如何回想当初的选择,她含着眼泪只说了四个字:“我不后悔。”
本文部分摘自《黄慕兰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