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正平集团招聘:孝与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9:27:52

正如看门人所撰博文《二十四孝图文》而言:教育的“教”字,左“孝”,右“文”,教者孝之文也。教育就是要从孝开始。在中国传统当中,“孝”的这个概念,在教育当中,既是一个始发点和出发点,又是一个永恒的基础。时代会变迁;知识会更新,但是传统中国更重视永恒的“孝”,它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是不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它应该是作为人都应该掌握和理解的东西。中国文化的基础就是这个“孝”字!“孝”字上“老”,下“子”,也就是强调血缘关系的延续性。每个人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环节,你今天是小辈,明天就是长辈,你今天不孝敬你的长辈,那么你怎么能指望当你变老的时候,你的小辈来孝敬你呢?如果没有这种孝敬之心,人类的血缘之环,又怎么能够一环一环地传接下去呢?“孝”在今日社会,似乎已是一个“过气”的词,人老珠黄般,逗不起众人的欲望了。我们读《二十四孝》,感觉那似乎是十分遥远的故事。其实细细想来,它好像又近在咫尺,离我们并不远。
我们再来看“孝”,什么是“孝”?孝不是单单指赡养我们的父母,孔子就说过:如果我们只是给父母吃的、喝的、住的地方,能够养活父母以为这就是“孝”了,但那狗和马不都是有人饲养吗?我们看看自己所养的宠物,我们一样给它们吃的、喝的、住的地方,如果只谈养活父母而对父母不尊重,那又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岂不是把父母当成宠物养了吗?可能我们对宠物的爱还会更多一些吧?!所以孝不是单单给父母提供生活的基本补给,“孝”是尽心!“孝”的实质是个“爱”字,爱父母,固然是孝,爱黎民百姓,也是孝,而且是大孝!对父母没有敬爱之心,就不是真孝。中国文化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孝敬父母说的是心,不说行。)
儿女对父母的孝心只要发自内心,尽心、竭力即可,不必强求物质的富足。古人讲:“事父母,能竭其力”也是在讲孝道,其中“竭”字是关键。尽孝,只要“竭其力”,力所不能及的也无须强求,量力而行足矣。对父母尽孝,最难做到的是什么呢?在父母面前,经常做到和颜悦色是很难的,有了事情,做子弟的多操劳些;有好酒好菜,做父兄的先吃先喝。除此之外,还要“敬”,要有好的态度,对父母态度不好也不是真孝。
孔子的弟子子路素来以勇猛、耿直闻名,而其自幼的孝行也常为孔子所称赞。子路幼时家境贫寒,家人经常食不果腹,有时甚至要在野外采摘野菜充饥。有一次,子路听见年迈的父母随口念叨着许久没有吃过饱饭,如果能吃上一顿米饭就好了。子路闻言,心中十分愧疚,可是家中早已无米下锅了。子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后来,子路想到山那边的舅舅家里还比较富足,翻过那几道山梁到他家借点米,舅舅一定肯借。虽然山路崎岖,但是想到能够满足父母的小小要求,子路打定主意出发了。子路不顾山高路远,翻山越岭走了几十里路,从舅舅家借了一小袋米,随即马不停蹄、披星戴月地往家赶。这一路,子路虽然疲惫不堪,但能够以自己的辛苦让父母得到些许的满足,他无怨无悔。
父母去世以后,子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和仰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他加官晋爵。此后子路家中车马百辆,余粮万钟,富贵显赫,衣食无忧。然而,子路总是不能忘怀昔日父母的劳苦,感叹道:“如果父母还在世就好了,就算要同以前一样吃野菜,再要我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米回来赡养双亲,我也心甘情愿!”
当孔子得知子路如此思念父母并一再为父母生前自己无法尽心尽力奉养他们而自责时,便劝慰子路:“你在父母生前已经尽孝了。父母过世的时候,虽然无法用优厚的丧礼操办后事,可你的孝心父母已经感受到了,你已经尽到了为人子女应有的礼节。你不必内疚,而且完全可以称做是天下做子女的楷模!”
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只要尽心尽力便是孝,如果一定要表现在物质上,那么穷人家里就不会有孝子了。只要将父母的一切牵挂在心,内心想让父母过得更好,那么,即使你现在力不从心也问心无愧。绝大多数父母都不希望儿女为了表达孝心而自己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儿女过得好,父母便快乐;只要衣食有着、儿女关心,父母便一无所求了。
老人需要的东西并不多,一所豪宅或一封书信,山珍海味或粗茶淡饭,只要他们能感受到儿女的心,一切都是等价的。能影响孝的天平的不是物质,而是内心,原心不原迹,孝由心生。“原心不原迹”就只看他的心孝不孝。比如一个人很穷,想买一罐奶粉给父母吃,但实在没有钱,买不起,因此心里很痛苦,只有希望慢慢积蓄点钱再去买。只要有这个心,只要他这份情感是真的,我们就不能说他不孝。“原迹贫家无孝子”,如果一定要在事实上有表现,那穷人家里就没得孝子了。这个道理非常清楚,我们用这个道理来解释,就是说明“事父母能竭其力”是尽自己的心力做到了就是孝。
对于“孝”,关键是要看是否保持着一颗“孝心”,并不是看做了什么表面做了的东西。因为有钱的子女可以买好东西,贵东西给父母,而贫穷的子女囊中羞涩,买不起好东西给父母,你能够说凭穷的子女就没有孝心吗?恰恰相反,有些子女虽有钱,平时却并不关心父母,节假日也不回家看望父母,甚至连一个电话也不打,只是每年给父母一笔钱应付了事,还自以为给了钱就是行了孝;可是父母也许并不缺钱,他们缺的是子女对他们的一份关心,一份“孝心”。对于父母来说,假日的一次看望,一个电话比寄来或托人送来一份“礼品”更强。
另一句话:“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爱美之心人皆有,好色不乱乃英豪。男人都喜欢美女,女人都喜欢美男。但只要不做淫乱之事就不算恶。淫是论行不论心。)
对于“淫”,或者“色”,与“孝”恰恰相反。不是看是否有“色心”,而是看做了什么,是否做了不当的事情,是否出了轨;如果看谁有“色心”,那么世上就没有完人了。在“色”的问题上,我们不需要标榜自己是多么的纯洁,是如何的高尚,古人认为,这都是假的,关键是看行动。
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或说“食色,性也”,可见孔子在“色”的问题上,实际上看的非常清楚和坦然的。就像吃饭一样,“色”就是人的本性,没有什么好遮掩的;如果一个人看到漂亮的异性而不心动,倒有“断背”的嫌疑了。一方面坦然的接收“色”,一方面又不纵容“色”,所以又说“发乎于情而止于礼”。看到了漂亮的异性,就像是看到了一朵美丽的花朵,一般人都会从发自内心深处的喜欢;花朵可以随意采摘,而美人去不可随意追求,要用礼法和道德来约束自己。所以,“色狼”和“君子”也许就是一步之遥,控制住了自己,就是君子。
孝,原心不原迹;色,原迹不原心。古人使用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标准来评价不同的事情,这难道不是一种高超的辩证思维吗?
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顺”,“顺”是“无违”,不违背父母的意愿。父母的愿望不能违背,这是在从前不是现代,为什么?古时候父母对儿女的期望,不是希望他发财,不是希望他做大官。而是希望他作圣人、作贤人,至少在社会上做个好人,那这是要遵守的,不可以违背的。如果父母希望你能赚大钱、能做大官,只问目的,不问手段,这个样子往往陷儿孙于不义,这个做儿孙的人应当细心去思考。我们真的要做,真的要依父母做,决定陷父母于不义。所以这要好好劝告,要让父母觉悟。我们的思想、言行要随顺道德,要不违背因果就好,不但这一生好,家庭好,后代好,生生世世都好。
所以“顺”是在不违背道德良知的前提下不违背父母的意愿。也是不违背“人心”。那么我们的生活行为如果父母强加干涉这又该如何呢?譬如说:你会为了爱情违背父母的意愿么?一边是把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父母,一边是自己爱的人,该如何去选择呢?
父母的反对是因为他们的关怀,无论他们怎么狠心的反对,都来自于他们对孩子们的爱和关怀,所以我们要尽量去说服我们的父母,希望他们知道,我们选择的是我们的爱,因实际行动证明我们爱得很幸福,看到孩子过的幸福快乐了,做父母的高兴还来不及,怎么还能去反对呢?其实父母都是为了子女好了,只是成长的时代不同所以观念不一样而已了,其实能沟通最好沟通了。千万记得不能和父母说一些绝情的话,伤了他们的心,自己于心何忍?他们怎么反对也都是为了我们好,用真心的爱证明你过得很幸福!那父母也就开心了!
孔子的学生曾参,字子舆,南武城人。小孔子四十六岁。为人极孝,后娘待他极不好,而他孝行越谨,他老婆因为给她蒸梨不熟,就把老婆给休了。一天去田里除草,他不小心弄断了一根瓜秧,他老爹曾点发起火来,拿着大棍子,一棍子打得昏死过去。所幸曾参命大,又活了过来,苏醒后,马上强做出一付活蹦乱跳的样子,以示无碍,并哭丧着脸向曾点请罪,说是因为打他而让老人家费了力,自己真是该死。然后又蹦跳进屋,搬出琴来大弹,以免老爹还想着这事内疚。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骂他不懂“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道理其实是大不孝:“明知道老爹拿着那么粗的大棍子发了狠要打,还不快跑了躲开?如果竟被打死了,岂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不慈之地,让父亲背个恶名么?”曾参于是请罪。孔子以其能通孝道,因之以做《孝经》。
如果父母有过错,应该怎样尽孝呢?对父母的孝道,全在于儿子的诚心诚意。父母如果有不对的地方,只能是微言劝阻,若父母不接受劝阻,仍然要恭敬他们,虽然担忧,但不能违抗和埋怨他们。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喜其高寿;一则以忧,忧其年老。
可见真正的“孝”与“顺”绝不是机械、愚昧的“孝顺”。对父母赡养和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一样是亲情中的真情流露,本来并不关乎“孝顺”,只是由于我们是人类,我们和禽兽所不同的区别就是人为的加上一层“爱”。父母哺乳三年,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所以古人对于父母丧葬一定要守丧三年,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孔子的学生宰予曾经提出要把守丧改为一年,被孔子批评为“不仁”,并且痛心地摇摇头叹口气说:“宰予这个人啊,真没有仁爱之心呀。儿女出生后,需要三年才能脱离父母亲的怀抱。父母亲去世后守孝三年,是天下所有人都应该遵行的规则,宰予就难道没有得到父母亲三年的护爱么?”虽然宰予的理由是怕耽误农时的收割和礼仪的生疏,但是孔子仍然从人性的角度予以抨击!田间耕作是古代一个农业家庭的主要生活来源。但家中老人生病也需要子女花费时间照顾。能够舍弃生业专心侍奉老人就是一种孝。孝不是一种子女的自我牺牲,而应是爱的艺术,子女要善待自己的父母,父母同样赢得善待子女,而不是以孝之名去责咎子女限制子女的自我成长与自我追求。看门人今年的云南之行,在丽江古城看到有的住宅门上贴着“守丧三年,杜绝娱乐。”的白字条,知道这家有丧葬之人,并且宣告三年之内,不能娱乐的誓言。深深为这种朴实、忠厚的民风所打动,真可谓:“礼失求诸野”啊!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我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业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道德伦理,体恤天下为人父母之心怀,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孝道贯穿始终,父母在世时要孝顺,亡故后常思念父母的养育恩德,为子女做榜样固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子女刚出生时父母日夜守护,任劳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后对父母要“晨昏定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无不是父母”。
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天地重孝孝当先  一个孝字全家安
孝顺能生孝顺子  孝顺子弟必明贤
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子谢世即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选贤臣举孝廉
尽心竭力孝父母  孝道不独讲吃穿
孝道贵在心中孝  孝亲亲责莫回言
惜乎人间不识孝  回心复孝天理还
诸事不顺因不孝  怎知孝能感动天
孝道贵顺无他妙  孝顺不分女共男
福禄皆由孝字得  天将孝子另眼观
人人都可孝父母  孝敬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里有孝语  孝妇面上带孝颜
公婆上边能尽孝  又落孝来又落贤
女得淑名先学孝  三从四德孝在前
孝在乡党人钦敬  孝在家中大小欢
孝子逢人就劝孝  孝化风俗人品端
生前孝子声价贵  死後孝子万古传
处世惟有孝力大  孝能感动地和天
孝经孝文把孝劝  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子原为孝  能孝就是好儿男
为人能把父母孝  下辈孝子照样还
堂上父母不知孝  不孝受穷莫怨天
孝子面带太和象  入孝出悌自然安
亲在应孝不知孝  亲死知孝後悔难
孝在心孝不在貌  孝贵实行不在言
孝子齐家全家乐  孝子治国万民安
五谷丰登皆因孝  一孝即是太平年
能孝不在贫和富  善体亲心是孝男
兄弟和睦即为孝  忍让二字把孝全
孝从难处见真孝  孝容满面承亲颜
父母双全正宜孝  孝思鳏寡亲影单
赶紧孝来光阴快  亲由我孝寿由天
生前为孝方为孝  死後尽孝徒枉然
孝顺传家孝是宝  孝顺温和孝味甘
羔羊跪乳尚知孝  乌鸦反哺孝亲颜
为人若是不知孝  不如禽兽实可怜
百行万善孝为首  当知孝字是根源
念佛行善也是孝  孝仗佛力超九天
大哉孝乎大哉孝  孝矣无穷孝无边
此篇句句不离孝  离孝人伦颠倒颠
念得十遍千个孝  念得百遍万孝全
千遍万遍常常念  消灾免难百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