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水不绝涛澜高:伤寒论方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1:34:59

伤寒论方证

六经病提纲

六经病提纲... 2

辨证论治的原则... 2

辨病证之阴阳、转归与寒热真假... 2

辨表里先后... 2

六经病辨证选要... 3

太阳中风... 3

太阳伤寒... 3

太阳温病... 3

阳明病外证与主脉... 3

少阳病主脉... 3

太阴病主脉、下利特点及用药... 3

少阴病可见脉象及治禁... 3

厥阴的表现及病机... 3

霍乱病辩证要点... 3

汤方证... 4

1.桂枝汤类方证... 4

①桂枝汤证——外感风邪,卫强营弱... 4

②桂枝加葛根汤证——风邪袭表, 卫强营弱, 兼太阳经气不舒, 筋脉失养... 4

③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太过,致阳虚液损,兼表邪未解。... 4

④桂枝去芍药汤证、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外邪内陷, 胸阳被遏,... 4

兼全身性阳气不足。... 4

⑤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5

⑥桂枝二麻黄一汤证——邪气轻微,表郁不解,较上更轻... 5

⑦桂枝二越婢一汤证——表郁邪轻,兼有里热... 5

⑧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脾虚津伤, 水气内停, 兼太阳经气不利... 5

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风邪袭表,营卫不和,兼肺失宣肃... 5

⑩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营卫部和,气营不足,经脉失养... 6

11桂枝甘草汤证 ——心阳受损,心失所养... 6

1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心阳受损,水气上逆... 6

13 小建中汤证——中焦虚损,气血不足... 6

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证——心阳虚,心神不宁兼痰浊内扰... 6

15 桂枝加桂汤证——心阳虚,气机逆乱,冲气上逆... 6

16 桂枝甘草牡蛎龙骨汤证——心阳虚,心神不宁... 7

17桂枝附子汤证、去桂加白术汤证——风寒湿邪侵袭肌肉经脉,气血运行不利。... 7

18 甘草附子汤证——风寒湿邪侵袭肌肉关节,病邪更深重,兼阳气虚... 7

19 炙甘草汤证——外邪侵袭,心的气血阴阳俱虚,以阴血不足为主。... 7

20 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 279. 7

21 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血虚寒凝,气血运行不畅... 8

2.麻黄汤类方证... 8

3.葛根汤类方证... 9

4.栀子汤类方证... 10

5.五苓散类方证... 11

6.泻心汤类方证... 11

7.陷胸汤类方证... 12

8.承气汤类方证... 13

9.白虎汤类方证... 15

10.柴胡汤类方证... 16

11.理中汤类方证... 17

12. 四逆汤类方证... 19

13.白头翁汤类方证... 20

14.黄连阿胶汤证... 21

15.少阴咽痛类方证... 21

16.瓜蒂散证... 22

17.烧裈(kūn)散... 22

 

六经病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2.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

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

4.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

5.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疼,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辨证论治的原则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

辨病证之阴阳、转归与寒热真假

1.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7

2.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得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1

3.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58

4.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185

5.阳明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       náo 者,身必发黄。199

6.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210

辨表里先后

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

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2.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可攻痞。解表宜桂枝

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164

六经病辨证选要

太阳中风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太阳伤寒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太阳温病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

身重,多睡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阳明病外证与主脉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86

少阳病主脉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5

太阴病主脉、下利特点及用药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27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异动故也。280

少阴病可见脉象及治禁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285

厥阴的表现及病机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霍乱病辩证要点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汤方证

1.桂枝汤类方证

①桂枝汤证——外感风邪,卫强营弱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呋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变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琉璃,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而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病人藏无她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387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②桂枝加葛根汤证——风邪袭表, 卫强营弱, 兼太阳经气不舒, 筋脉失养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去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③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太过,致阳虚液损,兼表邪未解。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④桂枝去芍药汤证、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外邪内陷, 胸阳被遏,

兼全身性阳气不足。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22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⑤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

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注解:为桂枝汤、麻黄汤个三分之一药量,适于太阳病轻证

⑥桂枝二麻黄一汤证——邪气轻微,表郁不解,较上更轻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 杏仁十六个, 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⑦桂枝二越婢一汤证——表郁邪轻,兼有里热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27

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⑧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脾虚津伤, 水气内停, 兼太阳经气不利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28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 白术 茯苓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风邪袭表,营卫不和,兼肺失宣肃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 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去微似汗。

⑩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营卫部和,气营不足,经脉失养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11桂枝甘草汤证 ——心阳受损,心失所养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4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1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心阳受损,水气上逆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5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13 小建中汤证——中焦虚损,气血不足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02

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证——心阳虚,心神不宁兼痰浊内扰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着,桂枝去桂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112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牡蛎五两,熬 蜀漆三两,洗去腥 龙骨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注解:蜀漆祛痰

15 桂枝加桂汤证——心阳虚,气机逆乱,冲气上逆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117

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16 桂枝甘草牡蛎龙骨汤证——心阳虚,心神不宁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118

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17桂枝附子汤证、去桂加白术汤证——风寒湿邪侵袭肌肉经脉,气血运行不利。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174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术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次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18 甘草附子汤证——风寒湿邪侵袭肌肉关节,病邪更深重,兼阳气虚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175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19 炙甘草汤证——外邪侵袭,心的气血阴阳俱虚,以阴血不足为主。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77

甘草四两, 生姜三两,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 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 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20 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 279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疼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79

桂枝加芍药汤方——脾虚,中焦气机不和。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脾虚,中焦气机不和,兼轻度里实证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1 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血虚寒凝,气血运行不畅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351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52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切 吴茱萸二升 大枣二十五枚,擘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 ,水酒各四升。

2.麻黄汤类方证

麻黄汤证——风寒外束,卫强营郁,肺气失宣。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大青龙汤证——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9

小青龙汤证——风寒外束,水饮内停。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

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话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汗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区别:大青龙汤:皆为表里同病,表证为太阳伤寒证。里为里有郁热,症见烦躁,以表证为主。

小青龙汤:里有寒饮,症见咳喘。以里证为主。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邪热壅肺,肺气上逆。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湿热郁结, 弥漫全身, 肝胆疏泄失常,兼表邪未解。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豆汤主之。262

麻黄二两, 去节 连翘二两, 连翘根是杏仁四十个, 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枣十二枚,擘 生梓白皮 (桑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1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302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麻黄升麻汤证——痰热壅肺,兼脾气虚寒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357

麻黄二两半, 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葳蕤十八铢,一作菖蒲 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 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煎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3.葛根汤类方证

葛根汤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去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结仿此。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

葛根加半夏汤证——风寒束表,内迫阳明,胃气上逆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二两, 半夏半升,洗 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随利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34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区别:葛根汤:表里俱寒,表证为主,下利肛门不灼热,排泄物秽臭不甚,口不渴,无汗出。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表里俱热,以里证为主,下利肛门灼热,排泄物秽臭,口渴,伴汗出。

4.栀子汤类方证

栀子豉汤证、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生姜豉汤证——热邪郁滞于胸膈,心神受扰。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6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两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十四个,擘 甘草二两,炙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十四个,擘 生姜五两,切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7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78

栀子厚朴汤证——邪热留扰胸膈,气机阻滞于腹。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79

栀子十四个,擘 厚朴四两,炙,去皮      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干姜汤证——热郁胸膈,兼脾阳受伤,中焦有寒。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80

栀子十四个,擘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茵陈蒿汤证——湿热蕴结中焦,熏蒸肝胆,兼腹气壅滞。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260

栀子柏皮汤——湿热郁结, 熏蒸肝胆, 热多于湿, 然湿热病邪不甚。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261

肥栀子十五个,擘 甘草一两,炙 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区别:茵陈蒿汤:湿热均重,以中焦为主。

栀子柏皮汤:湿热较轻,热重于湿。

麻黄连翘赤豆汤:疾病初期,湿热内蕴兼有表证,或湿热弥漫三焦。

枳实栀子豉汤证——余热复聚,热扰胸膈,脘腹气滞。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393

枳实三枚,炙 栀子十四个,擘 豉一升,绵裹。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碁子五六枚,服之愈。

5.五苓散类方证

五苓散证——主证:小便不利,口渴,或水入即吐。气化失司,水气内停,兼表邪未解。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文蛤散证——轻度水热互结。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 sùn 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用用五合。

猪苓汤证——里热阴伤,气化失司,水热互结。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223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319

茯苓甘草汤证——中阳亏虚,水饮内停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356

牡蛎泽泻散证——气化不利,湿热壅滞,水蓄于下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395

牡蛎熬         泽泻                      蜀漆暖水洗,去腥 葶苈子熬 商陆根熬 海藻洗,去咸 栝楼根各等分 上七味,捣异,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6.泻心汤类方证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无形邪热壅滞于中焦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附子泻心汤证——无形邪热壅滞于中焦,兼阳虚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半夏泻心汤证——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脾胃升降失司。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 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去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生姜泻心汤证——寒热错杂,水饮食滞,虚实夹杂,脾胃升降失司。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 腹中雷鸣, 下利者, 生姜泻心汤主之。157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区别: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为一两,加生姜四两以散水气。

甘草泻心汤证——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脾胃重虚,升降失司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 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两

区别: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剂量,以和中益气。

半夏泻心汤是基本分,生姜泻心汤证水气比较明显,故加生姜,减干姜。甘草泻心汤证气虚比较明显,故加大甘草用量。

旋复代赭汤证——中气不足,肝气犯胃,痰气交阻,胃气上逆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161

旋复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黄连汤证——上热下寒,升降失调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173

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疑非仲景方。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气机壅滞,脾气虚弱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66

厚朴半斤,炙,去皮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胃热脾寒,中焦升降失司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359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7.陷胸汤类方证

大陷胸丸证——水热或痰热互结于胸膈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131

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斤,熬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大陷胸汤证——热邪或水饮等实邪结于胸腹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135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 申时,即午后三点至五点。)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137

小陷胸汤证——痰热互结心下。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38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楼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散证——寒痰水饮结于胸脘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白散方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 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出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区别:大陷胸丸:痰热结胸,病位较高。

大陷胸汤:热实结胸,病变范围较广,可涉及胸腹部。

小陷胸汤:病变仅在心下。

白散方:寒实结胸,涉及胸腹。

8.承气汤类方证

大承气汤证——阳明里热亢盛,肠胃有实邪结聚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断其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为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208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209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212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215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220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242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2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3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55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0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口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321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满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2

小承气汤证——阳明里热, 胃肠有实邪结聚, 较大承气汤证轻而不

典型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213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214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250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251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374

调胃承气汤——阳明里热盛,胃肠有实邪结聚,实热重于结聚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207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大黄四两,清酒洗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249

桃核承气汤证——血热互结于少腹,为蓄血轻证。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四两 桂枝 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抵挡汤证、抵挡丸证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利故也。抵挡汤主之。124

水蛭熬                                                                            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洗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挡汤主之。125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挡丸。126

水蛭二十个,熬 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 上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zuì一昼夜)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区别:桃核承气汤:太阳蓄血轻证。如兼表证,当先表后里。

抵挡汤/丸:蓄血重证,可见发黄、脉沉等。有表证,先里后表。

麻子仁丸证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247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 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尺,炙,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减加,以知为度。脾约:胃热肠燥津伤,以大便硬结,小便数,腹无所苦。

蜜煎证——阴虚津亏肠燥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233

蜜煎方

食蜜七合 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做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疑非仲景意,已试甚良。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十枣汤证——水饮停留胸胁,气机不利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152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区别:

十枣汤:峻下逐水

大陷胸丸:清泻肺热,逐水散结

大陷胸汤:泻热散结,攻逐水饮

9.白虎汤类方证

白虎汤证——阳明无形邪热亢盛,充斥全身。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你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19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脉滑浮,此以表(里)有热,里(表)有寒,白虎汤主之。176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350

白虎加人参汤证——阳明热盛,气阴两伤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22

竹叶石膏汤证——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397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米去,温服一升,日三服。

10.柴胡汤类方证

小柴胡汤证——热邪侵犯少阳,胆胃失和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 生姜切,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做有时,嘿嘿不欲饮食。

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97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99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息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101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229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230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379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394

大柴胡汤证——少阳邪热,兼阳明里实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3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165

柴胡加芒硝汤证——少阳邪热,兼阳明燥热,轻证。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芒硝汤主之。104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 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 枣四枚,擘 芒硝二两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做。

区别:

大柴胡汤证:邪实较重,正气未虚,里实以痞硬满为主,故以小柴胡去参、草,加枳实、大黄、芍药柴胡加芒硝证:证较轻,属少阳余热兼正气受伤,其里实以燥结为主,故以小剂量小柴胡汤加小量芒硝。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邪犯少阳,枢机不利,心神不宁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107

柴胡四两 龙骨 黄芩 生姜切,铅丹 人参 桂枝 去皮 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黄二两 蛎一两半,熬 大枣六枚,擘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碁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注解:小柴胡汤去甘草和解少阳,茯苓、桂枝宁心通阳利气,大黄荡涤痰热,龙骨、牡蛎、铅丹重镇安神。

柴胡桂枝汤证 146——少阳太阳同病,轻证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

桂枝一两半,去皮 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做半剂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少阳邪热,气化失司,水饮内结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147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楼根四两      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四逆散证——气机不畅,阳气内郁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chè;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11.理中汤类方证

理中丸证——脾胃虚寒,寒实中阻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6

五苓散方

猪苓 去皮 白术 茯苓各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上五味,为散,更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理中丸方

人参 干姜 甘草 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药后如食倾,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法揭衣被。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396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脾阳虚弱,痰饮内阻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7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 炙,各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区别:

苓桂术甘汤:脾阳虚,用白术增强健脾益气作用。

茯苓甘草汤:胃阳虚,用生姜温胃和中。

桂枝人参汤证——脾虚湿寒,兼有表证。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163

桂枝四两,别切 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真武汤证——肾阳亏虚,水气泛益。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82

茯苓 芍药 生姜切,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附子汤证——肾阳亏虚,寒实困扰筋肉骨节。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

区别;

附子汤:寒湿侵犯筋肉骨节。温经补虚通络,重用附子,配人参

真武汤:寒湿侵犯全身。温散水气,配用生姜。

区别:

附子汤:二者都有背恶寒症状,此为一派寒证,口中和。

白虎加人参汤:后背恶寒轻,阵发性,并伴有热证,口燥渴。

吴茱萸汤证——肝胃虚寒,寒浊中阻或上逆。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243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

桃花汤证——脾肾阳虚,寒湿凝滞,下焦不固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6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7

赤石脂禹余粮汤证——下焦虚寒,滑脱不顾。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159

赤石脂一斤,碎 太一禹余粮一斤,碎上二味,以水六斤,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12. 四逆汤类方证

四逆汤——心肾阳虚,阴寒内盛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

甘草二两,灸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353

白通汤证——脾肾阳虚,阴寒内盛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314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白通加猪胆汁汤证——阳脱阴竭,寒热格拒。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家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315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通脉四逆汤证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17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用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家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70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阳亡阴竭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390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 破八片猪胆汁半合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汁,以羊胆代之。

四逆加人参汤证——阳亡液脱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385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 人身一两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干姜附子汤——阳气暴脱,阴寒内盛

下之后,复发汗,昼夜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微沉,身无大热,干姜附子汤主之。61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茯苓四逆汤证——少阴阳虚,心神不宁,阴液不继。

发汗,若下之,并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69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不同:通脉四逆汤证是四逆汤证重证,故除有严重阳衰阴盛症状外,还有阴阳格拒之虚阳外越,其方组成同四逆汤,但重用附子,倍干姜。白通汤证以下利清谷为突出症状,治取四逆汤去甘草加葱白,乃取葱白通阳散寒,能治疗腹痛、腹泻。如白通汤证兼虚阳外越之症,则为白通加猪胆汁汤证,治取白通汤加人尿、猪胆汁,以益阴和阳。如严重下利致阳亡阴脱,见利止,为四逆加人参汤证,治取四逆汤加人参,以回阳救逆,益气生津。如严重下利致阳亡阴竭重证,见吐已下断,则为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茯苓四逆汤证以烦躁为突出症状,故以四逆汤加人参、茯苓,以益气安神、滋液养心。干姜附子汤证属阳气暴脱,阴寒独盛之证,变化快,病轻急,治取急救回阳,故用四逆汤去甘草,单用二味辛温散寒之药顿服。以速取其效。

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阴液不足,筋脉失养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胶即伸;若尾气不和,谵语者,少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29

甘草干姜汤——中阳不足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芍药甘草汤——阴液不足,筋脉失养白芍 甘草炙,各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阴阳两虚,肌肤失温,筋脉失养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68

芍药 甘草炙,各三两  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11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燥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去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痢。338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13.白头翁汤类方证

白头翁汤证——肝经湿热热毒下迫大肠,壅滞肠道,气滞血瘀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1

白头翁二两 黄柏三两 黄连三两 秦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373

黄芩汤证、黄芩家半夏生姜汤证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72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区别:

葛根芩连汤证为热利兼表,量多,色黄,臭秽之状,属于阳明热下利,兼有表邪未尽。

黄芩汤证为少阳邪热内迫大肠,泄下黏秽不爽,甚至里急后重。

白头翁汤证为厥阴湿热热毒内迫大肠。脓血便,里急后重。

区别:

葛根汤:太阳阳明合病,下利性质属寒,以太阳表证为主

黄芩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性质属热,以少阳里证为主。

14.黄连阿胶汤证

黄连阿胶汤——肾阴亏虚,心火上炎,心肾不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303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一云三挺)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15.少阴咽痛类方证

猪肤汤——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310

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甘草汤证、桔梗汤证 311——邪热客于咽喉。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311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苦酒汤证 312——痰浊壅结,咽喉不利。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312

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 上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做三剂。

半夏散及汤证——风寒客于咽喉,痰湿阻络。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313

半夏 桂枝 去皮 甘草 上三味,等分。个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16.瓜蒂散证

痰气或痰食交阻胸中,气机郁滞,且有上逆之势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166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355

17.烧裈(kūn)散

伤寒阴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裈:即裩,古代称裤子:~裆。)

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做灰。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也。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

阴阳易,原本无病者,与伤寒恢复期病人同房而引发的病证,症见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等。病机是精气受损,气机逆乱,精神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