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代江湖行下载:经济学人:揭竿而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7:33:02

经济学人:揭竿而起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26日 09:30 新浪财经 微博

  最新一期《经济学人》于10月22日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是《揭竿而起》。文章指出因为西方国家面临的种种危机已经引发了广大民众的强烈不满,因此他们纷纷走上街头进行抗议,现在各国政府除了要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危机外,更要防止保护主义势力的抬头,不能阻碍全球一体化进程。

图为最新一期《经济学人》封面

  世界各地的抗议者纷纷涌向街头,不能肯定是不是受到纽约占领华尔街运动和马德里愤怒者运动的鼓舞,但是可以肯定这些抗议者都义愤填膺。他们不满意自己国家的经济现状不满,痛恨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因为穷人要替那些富有银行家的错误买单,甚至有人开始质疑资本主义制度。

  曾经西方政治家和经济自由主义者很容易应付这些有不满情绪的人,因为他们经常会被宣传为被误导的极端份子。比如上一次在西雅图爆发的大规模抗议活动就被人做是愚蠢的行为(1999年抗议世界贸易组织运动),因为他们的目标是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阻碍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而这一次的抗议活动看起来同样似曾相识:零星的暴力事件、语无伦次的口号还有许许多多的前后矛盾。不同国家的抗议者有不同的诉求,其中最大的交集就是对富人增加税收以及对金融家的厌恶,但是美国民意调查显示,人们对政府的怨恨要高于对华尔街。

  尽管抗议规模小而且混乱,但是如果对广泛存在于西方的不满情绪置之不理将是非常危险的。所有的年轻人(不仅仅是冲向街头的)都将面临比自己父辈更高的税收、更少的福利以及更长的工作年限。更现实一些,他们购买的房子更贵、获得贷款更难,得到的工作机会更少。不仅仅传统的制造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再下降,就是一些高端的服务行业也一样。在美国25岁以下的青年人有17.1%处于失业状态,而整个欧盟年轻人的失业率是20.9%,西班牙的数字更是高到令人咋舌的46.2%,西方国家只有德国、荷兰和奥地利的失业率是个位数字。

  并不只是年轻人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中年人的实际工资正在下降、养老金正在减少;老年人的储蓄正在因通货膨胀而贬值。在英国物价上涨了5.2%,而银行存款利率一直低于1%。与此同时,银行家们依然挣得钵满盆满。

  历史、痛苦和抗议

  此刻,对于冲上街头的人而言任何西方模式都失去了政治信用。欧洲大陆的社会民主模式向选民许诺高福利,然而社会却无力承担;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则宣称自由市场可以创造繁荣,然而选民却发现他们获得是一堆被债务催生的资产泡沫以及一个被金融大鳄们控制的经济体制,这些人在好年景的时候获取高额的收益,而情况不妙的时候,别人除了援助他们别无选择。套用抗议者的一句口号就是:1%人的利益是建立在99%人牺牲的基础之上。

  如果这种怨恨同以前相比更加合理和广泛,那么危险就大了。平民的愤怒有可能向任何方向发展,30年代的例子就非常恐怖。最近一次是茶党运动,苦苦挣扎的中产阶级反对臃肿政府的合理行为正在转化成危险的虚无主义,任何与税收有关的法案都无法在华盛顿得到通过,包括税收改革。

  政治家们也开始恐慌了,共和党先是谴责华尔街上的示威者,现在却转而巴结他们。欧洲各国的社会民主党,如果继续偏离中间路线很可能失去大选,然而一些领导人仍然觉得公开反对银行家将受到欢迎,比如英国的埃德-米利班德(Ed Miliband)和法国的弗朗索瓦-奥朗德(Fran?ois Hollande)。为什么不做做姿态,比如增加关税或者对富人增收附加税,那会使问题更严重么?奥巴马发动了阶级斗争并打压了商业活动后,现在正考虑拉中国下水,热炒汇率问题。总之事态会越来越糟,因为紧缩和抗议总是形影不离。

  治标更要治本

  一个有魄力的政治家现在只该关心两件事。第一是迅速处理引发愤怒的原因,尤其是要做更多的努力让经济尽快运转。一个好的开始是制定一个靠谱的方案解决欧元区的危机,然后集中精力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减少短期的紧缩政策来换取中期的调整,比如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富人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但使用的方法应该得当,比如减少税收漏洞并降低税率同样可以让富人交更多的税,大刀阔斧的金融体制改革,同时提高资本需求,全面落实《巴塞尔协议III》。

  第二是讲实话,特别是对已经出现问题的事情。现在最大的危险就是对金融风险的批评正在演化成对全球化进程的无端指责。有必要提醒以下2008年危机的源头是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当时这个市场被政府管制的完全扭曲。金融家们确实犯了很多错误(大到不倒、滥用金融衍生工具等等),但是巨大的财政赤字不是由于对银行的援助造成的,而是政治家们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做了太多的许诺,比如养老金和医疗保险,而社会根本无力承担。回想下现在的这些悲剧,从高价食品到失业的西班牙裔青年,多是因为国家干预的结果而同新兴国家的发展无关。

  全球化要付出代价,而且西方面临的压力更大,但终归是利大于弊。只有开放的经济才能创造就业,而不是追随抗议者的本能反应。西方政府已经让他们的老百姓受过一次挫折了,如果还设置壁垒阻碍商品、文化、资本交流以及人员的跨国境活动,将是一个更大的错误。这次抗议是一场持久战中的第一轮攻击,而《经济学人》坚定的支持开放和自由。(鹿城/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