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危机 秦伟平:09年各类教师理论考试教学案例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7 04:48:16

09年各类教师理论考试教学案例3

2010-08-09 17:04:58 来源:奥数网

  案例、这是《威尼斯的小艇》(浙教版)的一个教学片断。当时教师正在指导学生背诵,一学生突然发问。

  生:老师,我觉得把“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这句话改为“行动轻快灵活,仿佛一条水蛇”更好。

  师:为什么?

  生:这样好读,上口,而且小艇是在水上航行的,水蛇更恰当一些。

  师:你们觉得怎样?(反问其他同学)

  (学生小声议论,有几个想举手,但终未能举起)

  师:我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同一句话可以有多种表达方法,这位同学的修改很有意义。

  生:(纷纷举手,有个别忍不住鼓掌)对,我也觉得有道理,只是不敢说。

  师:这位同学敢于向权威挑战,提出自己的想法,其实你们也可以学着他的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敢不敢试一试?

  生:齐(敢)!

  几分钟后,一份份《威尼斯的小艇》修改稿出来了。虽然改得不一定都好,但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是极为可贵的。如:

  原句: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

  改后: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蔚蓝天幕中的新月。

  问:该教例反映了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什么现象?你能从该教师身上借鉴到什么?(不需要从语文学科角度分析)

  如何处理生成性的课程资源。

  (1)、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机会;

  (2)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借以创设师生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在学生中树立敢于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的榜样。

  (3)、学生在课堂上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或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是一种珍贵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有敏锐的课程资源意识,并能判别这种资源的可利用程度以及娴熟地加以利用。

  (4)要将个别学生的亮点转化为全体学生的学习资源,不要仅仅停留在对个别学生的鼓励肯定上,要善于抓住这一契机,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

  案例、三年级开设了科学课,我作为科学老师认识了小为。第一次上课,我就发现小为是个“另类”。课堂上,其他同学的眼睛都齐刷刷地看着我,而他却斜靠在椅子上,手插在裤兜里,眼光迷离,不知在想什么,和其他同学形成鲜明的对比。我走过去问他:小为,你怎么这么坐着?他旁边的女生赶忙小声告诉我:“我们班主任说他的脊柱都弯了。”在我的提醒下,小为象征性地往上蹭了蹭,坐姿并没有多大改观。因为不太了解他的情况,又怕耽误进度,我就开始讲课了。第一次上科学课,我开始了内容导入,目的是唤起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同时,我给同学们布置了准备自己成长记录袋的任务……课堂气氛活跃而热烈。可是小为却和他后方的男孩说起话来,我提醒了他俩。那个男孩立刻坐好了。我赶紧表扬了他。没想到小为却毫无顾忌地大喊一声:“老师,他在装相!”一个孩子,怎么心态这么复杂、这么目中无人。我不禁皱起了眉头……请问:

  1.从案例看,小为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这是否可以认为小为学习态度是不好的?

  2.这节课,小为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老师的这种印象 合理吗?为什么?

  3.结合案例试分析小为可能是个怎样的学生?

  1.不能认为小为的学习态度就是不好的,上课不认真听讲就是学习态度不好是一种误解。

  2.初次接触一个学生就对他下结论,这是很危险的。需天天、时时关注,逐步深入,才能了解学生.

  3.不守课堂纪律,对老师同学不尊重,课堂学习行为习惯不好等,但也许很聪明,课都听懂了,并很有自己的想法,迫不及待要跟同学交流(与后方的男孩说话。老师并没去了解他们说什么);也许是个非常实事求是的学生(才会说“他在装相”)

 

 



  案例、以下是课堂中的两个镜头

  镜头一:王老师正在讲解两栖动物特点,并出示了一只活的乌龟。学生们看见乌龟,个个都伸长脖子朝讲台上看,但他们都很守纪律地端坐在座位上,并继续听老师讲解。这时,有一位男同学慢慢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目不转睛地盯着乌龟,同时伸出双手模仿着乌龟的四肢做划水的动作……同学们看见了,发出了一片嘻笑声……

  镜头二:刚刚学过溶解度计算,陈老师接下来安排了两道练习题,进行巩固。陈老师发现几个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还没动手做,于是他想惩诫一下他们。他点了其中一个叫王华的同学到黑板上做。王华成绩不太好,生性又怕羞。他慢慢来到黑板前,想了半天,也做不了,他低下头……直到同学们都完成了那两道题,老师才叫他回座位上去。

  请问:

  1、  对“镜头一”中这位男同学的行为,你如何评价?

  2、  试分析“镜头二”中王华同学当时的心理状态?

  3、“镜头二”中的陈老师能否达到惩诫的目的?作简要分析。

  1、不能只看行为违反了课堂常规就轻意否定、批评、指责这种行为。从心理上分析,这位学生之所以表现出这种举动,是由于他观察事物很专注、很投入(对这一问题的学习主动参与性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反常行为。对这种学习品质应该予以肯定.

  2、单独叫他一人上去板演,做不出,又不及时让他回去,多数情况下会产生羞辱和怨恨。觉得自己的愚蠢都暴露在同学面前,但不一定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怨恨老师把自己叫到台上来。

  3、有些情况下,这种惩诫方式会改变学生的一些不良学习行为,但对一些害羞、敏感的学生,会起反作用,导致失败感增强,自信心降低,愈加害怕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同时也会对教师产生对抗情绪。

  16、学生W曾经是班级里比较落后的学生,常与同学发生吵闹和争斗,纪律也较差。有一段时间他发生了比较明显的进步。为了了解他的内心想法,教师(L)找他谈了两次。下面是访谈节录。

  L:你现在做起来觉得哪些有困难?

  W:(很快地反应)不和同学吵架。因为我有时候也有些克制不住。

  W:现在我们4人小组都是很好的同学,他们都来帮我,我觉得很开心。我觉得我在他们帮助下有进步了。/

  L:小组同学平时跟你友好吗?

  W;友好的。有一次我们家没人,韩XX(注:同桌)就叫我到他家做作业。有次,我不小心踩他一脚,我说对不起,韩XX说没关系。

  L:你觉得他这个人怎么样?

  W:很好。

  L:好在哪里?

  W:愿意帮助人。

  L:把你分过去和他们一组,你高兴吗?

  W:高兴,因为沈XX是我们班里最好的一个同学。(注:沈XX是现在小组里的一名成员。)

  L:你现在喜欢在小朋友面前表现出什么样子来?"

  W:就是我最好的样子。

  L:什么是最好的样子?

  W:就是让大家高兴的样子。比如说上课守纪律。

  问:从以上谈话中,你能分析出学生W进步的关键原因是什么?从该生身上反映出,后进生有一个较普遍的心理需求是什么?

  同伴关系的转变是学生W进步的关键。

  (1)他感受到了小组同学的友谊,(2)小组里有一名出色的学生,他为能够与出色同学结伴而高兴。

  (后进生在感受到被同伴群体接纳,并且与群体之中的成员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时,这种关系对其中的个体具有向上的推动力量。)

  希望与出色同伴结伴,并被同伴接纳。

  好的同伴关系也是一种教育力量,要注意改善后进生的同伴关系并发挥好这种关系的教育作用。

 



  案例、以下是“认识保护生物圈的意义”学生系列探究活动的活动内容:(1)利用普通的纸板、凡士林等制作“空气尘埃测定板”,探究什么地点尘埃污染严重?(2)利用普通花盆、沙子、土壤及生活垃圾设计实验,探究哪些垃圾可能被自然降解,哪些垃圾不能被自然降解?(3)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和称量每天垃圾的重量,计算每人每周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估算一个城市或一个乡镇每周生活垃圾的总量。(4)让学生设计问卷,调查每个家庭对生活垃圾中可再生利用的垃圾处理方式,写出调查报告。

  请你对学生在以上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予评价。要求结合具体的活动内容列出评价要点。(例如:“能否实事求是地分析调查活动的数据”)

  能否实事求是地分析调查活动的数据?

  能否积极主动地完成收集一周垃圾的任务?

  能否独立思考,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

  是否在调查报告中表现出对社区垃圾污染环境问题的忧虑?

  能否在调查报告中积极提出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

  案例、教学片段1:小学二年级数学课老师问:20克是多重呢?学生回答:不知道。老师说:相当于20个硬币。(此前老师刚刚让学生称过一个硬币的质量大约是1克)

  教学片段2:初中科学课望着银幕上印度尼西亚巴东镇的民居,学生怎么也猜不出,它的屋顶为什么是尖斗状的。老师提示道:这个地方的年降雨量达到2000毫米。学生异口同声:为了排水!

  请你对以上两个教学片断中教师的“教”予以评析。

  学生的知识是老师直接“给”的,没有经过真正的“引导”,并由此让学生思考、体验以至建构。搜集信息、思考、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以及对这一过程的程序性知识的指导。学生答对(猜对)答案(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就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