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新中亚帝国:太极拳的练习方法(四)【易太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08:39

四、形气结合,如环无端

        所谓“形”是指形体,也就是拳式动作的外在表现。“气”即指内气,它一方面包含着禀赋的先天之精气、在饮食中摄取的水谷之精气及来自自然界的清气。另一方面,包含着起于丹田,由太极动作引动的理气。这些细小的微粒,在太极动作的引导下,周流全身,往复如新。从医学的角度来讲,形气是统一的。是相互依附、相互为用的。当身体里面有了内气、有了积累,就可以以心行气,以意行气了。

      《拳谱》里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又说:“以气运身,务令顺随”。可以看出,《拳谱》中所谈的心,就是中医中的神明之心了,它包含了大脑意识思维活动。因此,在这个阶段所练的每招每式,都要注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顺其自然,引运外形,只有这样形气结合的反复练习,细心揣摩,久而久之,就会有较深的功力,内气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地在体内运行。
        我们对形气结合已经有了正确的理解,那么就不会“欲到扶桑,没舟莫适”。至于此段的练习方法,就是在大脑的指挥下,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引动内气,使气有规律地随着意识而催动外形,这要求我们努力做到周身合一、内外合一,外形在内气的催动下,一动则周身全动,静则周身全静,动静开合、起落旋转,无不顺其自然。在这个阶段的习练过程中,身与手,内与外某一部位不够协调,某一部位即产生矛盾,就会影响内气的贯通,从而使意气和形体难以结合,如动作运行速度的快慢,以及身法位置角度掌握不够,难以适得其中,导致周身涣散、没成系统,因而在套路架式的练习中,表现为身慢手快眼不随等散乱现象,不能周身一家、动作周到。《拳诀》里说:“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身到手也到,击敌如催草”。这都说明了形气结合,身肢顺随的重要性。
        这一阶段中,容易产生的问题还包括丢、顶、压、抗。丢顶产生的原因,就是不理解松的含义。不用力就丢,用点力就顶,另外含胸过度则弯腰弓背,塌腰过度则扛肚填胸。压的产生是对松肩沉肘理解不够,正如单鞭与斜行定势时的合劲,只知道两肩下压,却不知屈膝松胯,含胸塌腰,束肋放松,象这种不自然地松肩沉肘称为压。因此在注意身体各部位的准确位置和运行路线的同时也要注意内气与外形的结合,外形一定要顺随内气的表现而自然开合。由此说明,在这一阶段的练习,要着重于意识和形体姿势的结合,也就是心到、意到、气到、形到,使内气一气贯通,往复循环。同时应当理解,某一部位的开合,其实是整体开合的局部表现,全身总的拳架问题,也可以在局部反映出来,因此,凡是调整局部的姿势时,务必注意整体的调整,当然也要留心意气合一,以适应变而变。认真通过这一阶段的锻炼,就能具备相当的功力,但在技击上,还是威力不大,时感力不从心。这是没有掌握知己知彼、引进落空、粘连粘随的功夫,这只是到“二阴八阳是散手”的水平,也就是我们说的“劲”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