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陈小春版粤语43:有效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0:13:20

创新能力培养与有效教学

盐城市王港小学     宗永康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是21世纪教育的时代特征。现在又有效教学这个古老而又全新的话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是与有效教学有矛盾了呢?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其实质就是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试作阐述。

一、引导求异,促进创新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按常规思维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但有的事情和问题按常规思维却解决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从事情或问题的反面(逆向)去想,以取得成效。这就是求异思维或叫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课例。如《莫泊桑拜师》一文中,福楼拜第三次指导莫泊桑时说:“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文学大师也就是引导求异、促进创新,这样的文章才会有创新,也才能吸引读者。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在教学这类课文时,通过课内的启发延伸至课外,鼓励学生大胆求异,用求异思维解决现实的事情或问题,这有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鼓励发散,促进创新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途径、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突破单向线性思维的狭隘和保守,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品质。在阅读教学中可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和课文不同的方法和想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发散、想出种种的不同方法之后,还需要再引导学生将他们所想出的众多办法和课文中讲述的办法进行比较、选择,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课文中的方法是最佳的方法。《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中,哲学家带领满腹经纶的弟子们来到一块长满野草的荒地上,让弟子们想出铲除荒草的方法,弟子们七嘴巴舌,方法多样,而老师一句话也没说。一年后,弟子们再次来到原来的地方,却发现长满了庄稼。这就是发散思维。我在教这一课时,也鼓励学生找出适当的铲除野草的方法,学生们也想出了许多方法,并进行了比较,还展开了讨论,使学生明白了哲学家的方法是最佳方法。

三、启发想象,促进创新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渗透在小学学习的各个方面,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十分有益的。小学语文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想象思维材料,在阅读教学时应充分启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增扩续写想象。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加以扩充。如教学完古诗《村居》后,让学生想象诗人眼前的美景,透过诗句,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扩充想象,写成一篇记叙文;有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十分含蓄,可让学生去想,续写想象作文。如《牛郎织女》一课学完后,学生对牛郎织女的不幸遭遇非常同情,此时,抓住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既然王母娘娘狠心用银河将他们隔开,让有情人不能团聚,我们能不能想办法让他们一家人团聚呢?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创造性思维活跃,此时,让学生自由命题,写一篇想象作文。让学生进行补充想象,通过增扩续写想象,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想象绘图解说。就是要求学生把自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用图画绘制出来,再配上文字说明。这一画图的过程既是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的过程,又是培养想象的过程。如《明天的太阳城》一文,学生对未来城市建设中的节约型能源的使用兴趣浓厚,适时对学生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让他们依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将自己想象中的城市建筑式样,绘制成图,并配上文字说明。再在班级搞一次作品展览,学生的创作热情高涨,创造意识增强了,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大胆质疑,促进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教师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则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主动探索,激活创新思维的作用。我校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成功进行了“七步教学法”,其中重要的一步就是“质疑”。
    语文阅读教学中处处有疑。在课前可引导进行预习后的质疑,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如教学《白鹭》时,学生初读课文后,问学生:“你们遇上了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白鹭是一种非常普通的鸟类,作者为什么能写的如诗如画呢?”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出示课题后,问学生看了题目想知道什么,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呢?发愤是什么意思?谁让他发愤了?这样就更好地为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在教学课文中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性的质疑,如教《彭得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引导学生提出”彭总那么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杀它呢?通过释疑弄清彭总在“大黑骡子”和“战士”之间选择了战士,从而理解了彭总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在课后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性的质疑,如在教学完《灰椋鸟》后,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了“作者在回来的路上,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通过释疑,既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又使学生受到一次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积极参加植树造林,为鸟类营造美好家园的教育。

      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五、教给学法,促进创新

    “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教学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不仅对学生在校学习各门学科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良好品质,使学生终生受益。

小学语文教学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以下几个方面阅读方法的指导: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方法、分段方法段意的概括方法、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的方法、理解写作特点的方法、朗读方法、默读方法和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要从整体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能力培养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有机渗透,适时点拨。比如教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可采用两种学习方法:(1)认真仔细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再把各段大意有机合并,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2)抓“四要素”句子(就是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俱全的句子。例如《印度洋上生死夜》一课,①先看题目,“印度洋”是“四要素”中的一要素——地点,“生死”是事件,“夜”是时间;②通过阅读,找到人物——皮埃尔和克勒松;③根据故事情节,归纳一段“四要素”俱全的话。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