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黄晓明版第19:脏腑辨证论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1:57:28

       脏腑辨证论治

一、  心与小肠论治

   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主血脉与主神志,因此心的病理反应,也主要表现为血脉与神志方面的异常。临床所见,属于主血脉方面的证候有心阳虚、心阴虚、心血瘀阻等;属于神志方面的有痰火内拢、痰迷心窍等。在小肠方面常见的病证为心移热于小肠。属温热病。

1.心阳不足(心阳不振)

主证:心阳不振包括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衰。其共有主证是: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自汗,舌淡,苔白

心气虚:兼有倦怠乏力,面色晄白,喜出长气,舌胖嫩,脉虚。

心阳虚:兼见形寒肢冷,心区憋闷,心痛,脉细弱或结代。

心阳虚衰(心阳虚脱):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甚至晕厥昏迷,脉微欲绝。

病理:心气虚由于心气推动血脉的动力不够,因此出现心悸、气短、脉虚等症。心阳虚由于阳衰而见寒象。心阳虚衰是心气不足,又兼心阳虚而病情比较严重,故见心悸、脉微细;阳气大虚,故大汗出,四肢厥冷;如再进一步便影响神志可出现昏迷不醒等危象。

治法:心气虚宜补心气、安心神,可以用四君子汤补气,加酸枣仁、远志、五味子等药以养心安神。心阳虚宜通心阳,可以用瓜蒌薤白桂枝汤;如兼瘀阻宜加失笑散以活血行瘀。心阳虚衰,宜回阳救逆,急用艾灸百会穴与足三里穴,或加灸涌泉穴,并急煎四逆汤加党参(或吉林参)灌服。

附: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实3钱(散结除痰);薤白3钱(通阳行气,止痛);白酒2两(助药上行,调畅气机)。

功用:除痰行气,通阳散结。

主治用法: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舌苔白滑。水煎服。

注:本方去白酒或去白酒后加半夏或加枳实、厚朴均可用于心绞痛。

附:四君子汤:党参3钱,白术4钱,茯芩4钱,灸甘草2钱。

功用:补气健脾。

主治用法:脾胃虚弱及各种气虚证。水煎服。

方解:本方以党参补气健脾为主药;白术、茯芩健脾益气去湿为辅药;灸甘草益脾和中为佐药。

本方加陈皮,治小儿脾胃虚弱,不食饮食,吐泻;

再加半夏(姜、枣汤送服),名“六君子汤”,治胸膈不利或腹胀呕吐,嗳酸便溏;再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汤”,理气醒胃之力更强,常用于虚寒性胃痛。

附:瓜蒌薤白桂枝汤:瓜蒌8钱,薤白4钱,橘红4钱丹参4钱,桂枝3钱,干姜3钱,党参4钱,甘草2钱。

功用:温助心阳,宣通脉络

 

附:失笑散:五灵脂(活血止痛);蒲黄(活血凉血),等分为末。

功用:活血,散瘀,止痛。

主治用法:瘀滞腹痛,溃疡病,月经痛,产后恶露不行。每服2钱。

神经官能症属于心气虚的,可用补心气的治法。心力衰竭属于心阳虚衰的,可用回阳救逆的治法。心绞痛属于心阳虚的,不能单用补心阳法,应按照“通则不痛”的道理,方中加入通痰活血药。通痰可用全瓜蒌、薤白(兼通阳气);活血可用蒲黄、五灵脂、丹参、延胡索等药;心律不齐,脉结、代的,一般用灸甘草汤加减;期前收缩,舌淡,苔白润或腻,脉结,是心阳为痰浊阴滞,宜用温胆汤加党参,除痰通阳。

2.心阴不足

主证:心阴不足可分为心阴虚和心血虚二种。两者共有的主证是: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

心阴虚:兼见低热,盗汗,口干,舌尖红,舌苔薄白或无苔,脉细数等。

心血虚:兼见眩晕,面色苍白,口淡,舌淡嫩,脉细弱等。

病理:心阴不足则心阳偏亢,心阴心阳失调,故心悸、心烦。心阴虚的多因心神过劳,耗损心阴引起,故兼见低热、盗汗、舌尖红、脉细数等阴虚内热的证候。心血虚的多因血的供养不够,故兼见眩晕、舌淡、脉细弱等血虚的证候。

治法:心阴虚宜养心阴、安心神,常用补心丸。心血虚宜补血养心,可用四物汤加阿胶以补血,加灸甘草、柏子仁以养心。

附:补心丹:当归身1两,党参5钱,五味子1两,酸枣仁1两,丹参5钱,远志5钱(养血宁心);天冬1两,生地4两,玄参5钱(滋阴降火)桔梗5钱(载药上行,为引)。共研细末,蜜丸,朱砂为衣。可作汤剂。一方加九节菖蒲5钱、甘草5钱。

功用:滋阴降火,养心宁神。

主治用法:阴亏血少,,心悸失眠,多梦,心烦多汗,神疲,健忘,口舌生疮,舌红少苔。

有成药。每服3-4钱,日1-2次。

附:四物汤:当归3钱,川芎2钱,熟地黄4钱,白芍4钱。

功用:补血,活血,调经。

主治用法:血虚,月经不调等证。水煎服。

方解:本以当归、熟地黄补血滋阴为主药;白芍养血补血为辅药;川芎活血行气为佐药。

本方用于补血时宜用熟地黄,用于调经时宜用干地黄。改用干地黄后,此方还可以用于血管神经性水肿,效果较好。

本方是各种补血补气方剂的基本方,如“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等大补气血的方剂,均以“四物汤”为基础加味而成。

四物汤加阿胶、艾叶、灸甘草名“胶艾四物汤”,治虚性月经不调;加桃仁、红花名“桃红四物汤”,治实证月经不调。

八珍汤:党参3钱,白术4钱,茯芩4钱,灸甘草2钱(补气);当归3钱,川芎2钱,熟地4钱,白芍4钱(补血)。

功用:补益气血。(气血两补)

主治用法:气血两虚,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四肢无力,头晕目眩。可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痔疮出血过多等。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本方加黄芪3钱,肉桂2分泡服,名“十全大补汤”,主治同本方。

人参养荣汤:党参2钱,白术1钱5分,茯芩2钱,灸甘草5分,陈皮5分,黄芪2钱(益气);肉桂心5分泡服(温阳行气);当归2钱,,熟地3钱,白芍2钱(补血);五味子5分,远志5分(养心安神)。

功用:补益气血,养心安神。

主治用法:气血虚弱,面色萎黄,身倦肌瘦,饮食乏味,心悸健忘,气短盗汗,或虚损劳热。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神经官能症见心悸、失眠而属于心虚的,可用养心阴、安心神的治法。因贫血而见心悸、眩晕等心血虚证,可用补血养心法治疗。若心动过速而见舌红无苔、脉细数等心阴虚证的,宜用生脉散以养心阴、敛心气。心绞痛而见舌红、脉细数等心阴不足证,可用麦冬、当归、孩儿参、生地黄等养阴益气,丹参、桃仁、红花等活血。

3.心血瘀阻

主证:心悸,心痛(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或闷痛),时作时止,严重时则疼痛不安,指甲青紫,汗出,四肢冷,舌暗红或舌边有瘀斑,苔少而滑,脉涩。

病理:心为血瘀阻滞,气血不得通畅,故心悸、心痛;由于心血瘀阻,全身血脉亦欠通畅,故血色暗而不鲜,舌有瘀斑,指甲青紫;心阳不振,不足以温肢体,故四肢冷;阳气不能卫外固表,故汗出。本证见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和心肌梗死。

治法:宜宣闭通阳,用瓜蒌薤白汤加桂枝、桃仁、红花。严重的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附:血府逐瘀汤:当归3钱,生地熟3钱,赤芍2钱,川芎1钱5分,红花3钱,桃仁4钱,牛膝3钱(祛瘀活血,止痛);柴胡1钱,枳壳2钱,桔梗1钱5分(疏肝行气);甘草1钱(和中)。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用法:胸胁瘀血证,证见胸胁翳痛,急躁善怒,内热烦闷,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呃逆干呕,舌赤,脉弦滑。

心血瘀阻多与心阳不足有关,所以用瓜蒌、薤白加桂枝以温通心阳,加桃仁、红花活血以通闭塞。若兼有虚证,如气短、脉虚、舌胖嫩等,宜兼用行气、补气、活血药,如黄芪、党参、丹参、茯苓之类。严重的瘀阻,用上方无效时,可采用攻逐瘀血的重剂如血府逐瘀汤。

4.痰火内扰(痰火扰心)

主证:神志错乱,狂躁妄动,胡言乱语,时歌时哭,甚至打人骂人,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理:心的神志受痰火的干扰,因而神志错乱,狂躁妄动;病因于痰,故苔腻脉滑;因于火,故见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宣清火化痰,常用礞石滚痰丸或生铁落饮。

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性精神病、癔病等见痰火证的,

可用上法治疗。

附:礞石滚痰丸:礞石1两(煅),黄芩8两,沉香5钱,大黄8两。共研细粉,水泛为丸。

功用:逐顽痰,散结,降火。

主治用法:顽痰雍塞的胸膈痞胀;或实热顽痰引起的癫狂、惊悸等。有报导用本方治幽门梗阻获效。

本方有成药。每次服1-3钱,姜汤送下。孕妇及体虚者慎用。

方解:本方以礞石为主药,消热性积痰;大黄泻痰积并能降火,黄芩清痰郁所生之热,均为辅药;沉香降气为引药。

附:生铁落饮:天门冬5钱,麦门冬5钱、玄参2钱、连翘2钱(养阴清热);胆南星1钱5分、橘红2钱、浙贝母4钱(清涤痰浊);石菖蒲1钱、远志2钱、茯苓2钱、朱砂5分(宣窍安神);生铁落2两先煎(重镇降逆)

功用:镇心涤痰,安神定志。

主治用法:痰火上扰的癫狂症。水煎服。

5.痰迷心窍(痰阻心包)

主证:神志痴呆,意识朦胧,呕吐痰涎,或昏迷不醒,

喉有痰声,舌强不语,苔白腻,脉滑。若兼痰热,则舌红苔黄、脉滑而数。

病理:心为痰所蒙蔽,神志不清,故出现痴呆、意识蒙胧等症,严重时可致昏迷不醒。本证如兼热,虽与上证兼火同类,但有轻重的不同,故治法有别。

治法:宜除痰通窍,用导痰汤。若昏迷不醒,宜温开法,用苏合香丸;若昏迷由于痰热,宜凉开法,用至宝或牛黄丸。

   温开法:用于寒闭。寒邪或湿痰闭阻心窍则成寒闭。证见突然昏倒、牙关紧闭、苔白脉迟。治疗用辛温开窍的药方如苏合香丸等。

附:苏合香丸:苏合香油、麝香、安息香、檀香、丁香、木香、香附、乳香、沉香、荜拨、诃子、犀角、冰片、白术。

功用:温开宣窍,解郁辟秽。

主治用法:寒闭证,惊间中风,猝然心腹剧痛等。近有人用以治疗心绞痛。

本方有成药,每丸重1钱,每服1丸,日1-2次,温开水化后服。

脑部感染、脑瘤、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败血症、中毒等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如属闭证的,都可用宣窍法治疗。

[注意事项]

1.宣窍药多属芳香易挥发之品,故宜制成散剂、丸剂应用,一般不入汤剂。

2.宣窍药走窜性强,易引起流产、早产,孕妇慎用。

3.如病邪不在心包而用宣窍药,则有引邪深入之患。

例如胃肠实热证有时也可能因高热而发生谵语,但未至热闭心包,治疗应用大承气汤之类,不用宣窍法。

4.宣窍药芳香化燥,易伤阴液。故温热病后期由于阴液耗竭而至肝风内动,出现神昏痉厥,治疗宜用滋阴熄风之法,不宜用宣窍法。昏迷出现于大出血后亦应慎用或不用宣窍法。

   凉开法:用于热闭。热邪内陷心包,阻闭心窍;或兼有肝风内动,风热内闭,均可成为闭证,而出现高热、神昏、谵语、抽搐、舌红绛苔黄、脉数等症。小儿急惊,痰热雍盛,蒙闭心窍,证见神昏气喘,发热烦躁,痰声漉漉。治疗这些病证均可使用辛凉宣窍的方药。如用紫雪丹治温热病热陷心包,用小儿回春丹治痰热雍盛等。

   附:涤痰汤:制半夏3钱,胆南星2钱,陈皮2钱,竹茹2钱,枳实2钱(除痰理气);石菖蒲1钱(通窍开音);党参2钱,茯苓3钱,甘草1钱(健脾和中)

   功用:除痰通窍。

主治用法: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语;也以用于精神分裂症,美尼尔氏综合征。加姜、枣水煎服。

癔病或精神分裂症有舌苔白腻而脉滑的,可用导痰汤以除痰通窍,亦可加服苏合香丸以醒心神。脑血管意外,属于痰迷心窍而昏迷不醒的,可用温开法;属于痰迷心窍而有舌红苔黄脉滑数的,用凉开法。即偏热用凉开,偏寒用温开。若脑血管意外出现脱证(手撒、口开、眼合、遗尿、汗出、脉微弱而昏迷不醒)的,绝对不能用开窍法(以免加速阳气亡脱),宜急用艾灸神阙、足三里等穴,并按中风病辨证治疗。如肝昏迷、糖尿病昏迷、尿毒症昏迷等,辨证属于痰热的,可用牛黄丸之类凉开药治疗,兼用针刺人中、涌泉,醒后再按各病的情况辨证治疗。

6.心火上炎(心火亢盛)、心移热于小肠(小肠实热)

主证:口舌生疮(反复发作),心烦,口渴,小便黄短,或小便淋沥刺痛,尿血,舌尖红,苔黄或白,脉数。

病理: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故见口舌生疮、心烦、

口渴、舌尖红等症;心移热于小肠,故见小便赤短、刺痛、尿血等症。

治法:宜降火泄热,常用导赤散加减。

复发性口腔炎,可用导赤散治疗。若兼便秘、消化不良等症,加大黄、山楂、谷牙、麦牙等消导药;若精神紧张、失眠、脉细数,加麦冬、酸枣仁、鸡蛋黄等养阴药;若与月经有关而脉弦的,加柴胡、白芍等舒肝养肝药。泌尿系统感染或结石而风小肠湿热者,其论治见“膀胱湿热”。

附:导赤散:生地6钱(清热凉血),淡竹叶4钱,木通2钱,甘草梢2钱(清降心火,利尿)

功用:清心火,利尿。

主治用法:心经热盛,面赤心烦,口渴饮冷,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刺痛。适用于口腔炎及尿道炎,小儿夜啼。水煎服。

附注:(1)心经实火本方加黄连;

(2)本方加车前子、血余炭、阿胶,可治血尿。

7.小肠气痛

主证:少腹急痛,连及腰背,下控睾丸,苔白,脉沉弦

或弦紧。

病理:本证多因饮食失节,寒湿不调,少腹气机郁结所引起。

治法:宜行气散结,用橘核丸或乌药散。

心与小肠辨证论治要点:

(1)        心气虚,喜出长气,脉虚,宜补心气、安心神;心阳虚,形寒肢冷脉沉细,宜通心阳,有瘀者佐以活血去瘀,心阳虚衰,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宜回阳救逆。心阴虚,舌尖红,脉细数,宜养心阴;心血虚,舌淡,脉细弱,宜补心血。

(2)        由于阴阳互根,心阳虚或心阴虚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导致阴阳气血俱虚。此时应当阴阳兼治,或根据偏重的情况而用药,如阴阳俱虚而偏重于血虚的,用药以补血为重点。

(3)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宜降火泄热;心移热于小肠,尿频而痛,宜清热利湿。小肠气痛,少腹急痛宜行气散结。

   二、肝与胆证治

肝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主疏泄与藏血,其病理的变化,主要由于疏泄失常而引起肝郁、肝火盛、肝阳上亢、肝阴不足等病变。肝失疏泄或肝火盛,均能影响肝的藏血功能。而出现出血的证候。胆的常见病证为胆热证。

1.肝郁(肝气郁结、肝气不舒)

主证:急躁易怒,或精神抑郁,头晕,两胁胀痛或窜痛,

嗳气,食欲不振,口苦或呕吐,腹痛,腹泻,月经不调,舌苔白润,脉弦。若肝郁日久,引起血瘀,则兼见痞块(指肝脾肿大),舌边有瘀点,脉弦或涩。

   病理:肝气郁结不得疏泄,因而性情急躁易怒;肝经气血郁滞,故两胁胀痛;肝气不得泄越,肝气横逆,侵犯脾胃,可出现胁痛、腹痛、腹泻、嗳气、食欲不振、呕吐等症,妇女由于肝经气血不畅,影响冲、任而引起月经不调。弦脉为肝病常见的脉象。

治法:宜疏肝理气,常用柴胡疏肝汤;若兼有血瘀,宜于疏肝理气药中加活血药,常用逍遥散加丹参、蒲黄、五灵脂。

附:四逆散:柴胡3钱,枳实3钱,白芍5钱,灸甘草1钱。

功用:疏肝理气,止痛,散郁热。

主治用法:肝郁胁痛,肝胃不和之胃痛、泄泻,以及热郁于里四肢发凉等郁热证。水煎服。

方解:本方以柴胡疏肝解郁为主药;白芍、甘草平肝缓急止痛,枳实理气,以消除胁腹胀满疼痛。

逍遥散:柴胡3钱,白芍3钱,当归3钱,白术3钱,茯苓3钱,甘草1钱,生姜1钱,薄荷1钱后下。

功用:疏肝养肝,健脾和胃

主治用法:肝郁脾虚证,证见两胁胀痛、头晕、疲倦、食欲不振、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等。水煎服。

慢性肝炎属于肝郁的可用逍遥散,若迁延型肝炎或早期肝硬化而兼血瘀的,可加入活血药。若肺结核病而见肝郁证(如易怒、胁痛、口苦、脉弦)的,因一般均有阴虚,可选

小柴胡汤,去温燥药加首乌、女贞子、沙参等养肝药。月经不调属于肝的,可用逍遥散加减。

2.肝阳上亢(肝阳亢盛、阴虚肝旺)

主证:头痛,眩晕,易怒,或视物不清,胁痛,口苦,舌边红,苔白,脉弦。

     若证见头痛剧烈,眩晕,耳鸣、耳聋,眼红,眼痛,易怒,睡眠不安,吐血,衄血,胁痛,臂痛,舌尖边红,苔黄或黄厚而干,脉弦数有力,则是肝火盛。

若肝阳亢盛致肝风内动,就会引起中风(脑血管意外)而出现偏瘫、失语、口眼歪斜或抽搐、昏迷等症状。因热极而致肝风内动的病证详见温热病论治。

病理:肝阳上亢是由于肝阳升发太过,阳偏盛于头目,故见头痛、眩晕、眼花、血压似、偏高等症;口苦、胁痛、舌边红、脉弦是肝胆经病的常见证候。若肝火盛(肝火炽盛、肝经实火),除见肝阳上亢的一般证候之外,还有偏于火热的证候,例如火盛于上,故头痛剧烈,并出现眼红、耳鸣等症,由于肝火盛影响藏血功能,热“迫血妄行”,可出现吐血、衄血等症;肝火伤筋,故能引起臂痛;舌尖边红,苔黄,弦数,都是火热的证候。

肝阳上亢或肝火盛的进一步发展,均可引起肝风内动,而出现中风证。

治法:属于肝阳上亢的,宜平肝熄风潜阳,用石决钩藤饮。属肝火盛的,宜清肝泻火,常用龙胆泻肝汤。

若脑血管意外属于闭证(昏迷不省人事,两手握拳或牙关紧闭,脉弦或紧),宜先用开窍法(偏热用凉开法,偏寒用温开法),结合针刺疗法,再按中风病辨证论治。

附:石决钩藤饮:石决明、牡蛎各1两,钩藤、白芍各4钱,菊花3钱,茯苓3钱,牛膝5钱。

附:龙胆泻肝汤:龙胆草2钱,黄芩3钱,山栀子3钱,木通2钱,车前子2钱,泽泻3钱,柴胡2钱,当归2钱,生地黄3钱,甘草1钱。

功用:清泻肝胆实火和湿热

主治用法:肝胆实火,症见胁痛、口苦、耳聋、耳鸣、头痛眩晕、目赤等;或肝胆湿热,症见尿痛、尿浊、阴囊肿痛或湿疹、白带等。胆囊炎、中耳炎、结膜炎、睾丸炎均可用之。水煎服。

高血压如属肝阳上亢,可用石决钩藤饮以平肝熄风潜阳;若苔黄脉数是兼热,可加黄芩、莲子心以清热。美尼尔氏综合征属于肝阳上亢的,可用钩藤、白蒺藜、石决明、秦艽、泽泻、陈皮、法半夏、白芷等平肝熄风除痰药。

高血压病属肝火盛的,可用清肝泻火法,用龙胆泻肝汤去柴胡(或少量柴胡以减少其升发作用),加石决明、牛膝以增强其降火之力。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及外耳道疖肿等,均可用龙胆泻肝汤治疗。急性充血性青光眼有肝盛证的,也可以用龙胆泻肝汤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由于肝火盛引起的,也可以龙胆草、山栀子、黄芩、大黄、生地黄、旱莲草、紫珠草、侧柏叶等清肝泻火止血药治疗(凡上部出血忌用升提药)。白血病属于肝火盛而有出血的,可用当归芦荟丸。

3.肝阴不足

主证:眩晕,头痛绵绵,耳鸣、耳聋,视蒙夜盲,失眠多梦,或手足麻木、震颤,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弦细或细数。

病理:肝赖肾水的滋养。肝阴不足,也可以引起肝阳偏亢(但这种肝阳上亢是虚证,与上述的肝阳上亢属于实证者不同,与肝火盛的属实热证更不相同。虽然也见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症状,但头痛不剧而绵绵不止,眩晕而不欲睁眼,耳鸣、耳聋是逐渐而起,不象肝火耳鸣突然而发,而且声音低微,手按可减。更明显的鉴别是:本证可见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弦细或细数等阴虚的舌象与脉象)。手足震颤与麻木,是阴津不足以养肝所致。

治法:宜滋肾养肝,用杞菊地黄丸。

高血压属于肝阴不足的,可用六味地黄丸加龟板(鳖甲)、牡蛎、玉米须。中心性视网膜炎属直阴不足的,可用杞菊地黄丸加鳖甲、蝉花以育阴潜阳。慢性肝炎或迁延性型肝炎如见胁肋隐痛,舌红无苔少津,脉细或细数等症,是肝阴不足,可用一贯煎以养肝阴。

附:六味地黄丸:熟地黄8钱,山萸肉4钱,山药4钱,茯苓3钱,丹皮3钱,泽泻3钱。

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用法:肾阴虚以及各种阴虚证。水煎服。

本方加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黄丸”。

附:一贯煎:北沙参3钱,麦冬3钱,生地6钱(滋阴增液);当归身3钱,枸杞子3钱(补血养肝),川楝子2钱(疏肝泻火,反佐)。

功用:滋阴养血,疏肝。

主治用法:肝肾阴虚,肝气横逆,胁肋疼痛,胃痛泛酸。

水煎服。

4.胆热(肝胆湿热)

主证:右胁阵发性剧痛,黄疸,尿短黄赤,口苦,咽干,

寒热往来,或恶心呕吐,食少腹胀,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理:胆热而至肝胆不得疏泄,故右胁痛甚。胆经有热,故出现口苦、咽干、寒热往来。热而兼湿,湿热郁蒸,故发黄疸,尿少而黄赤。肝气犯胃(肝胃不和),故见恶心呕吐、食少腹胀等脾胃症状。舌红苔黄,是热证的证候。

治法:宜清热利胆,常用山栀子、黄芩、郁金、玄明粉、柴胡、枳壳、虎杖、金钱草等药。若兼大便秘结,可加大黄、枳实。若疼痛较剧,可加木香行气,加蒲黄、五灵脂活血止痛。黄疸明显可加茵陈、大黄、溪黄草。

急性胆囊炎和胆石症可用上述方法治疗。慢性胆囊炎可用柴胡、郁金、黄芩、白芍、虎杖、金钱草、玄明粉、蒲黄、五灵脂、甘草等药治疗。

肝与胆辨证论治要点

(1)        肝病多阳亢证。久延不愈,容易损及肝阴,形成阴虚阳亢的证候,治法宜养肝阴、平肝阳。

(2)        肝的虚证多属阴证。“肝肾同源”,故治法宜滋肾养肝。

三、  脾与胃证治

       脾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化和统血,在病理变化上,脾病多湿多虚(多阳虚),胃病多热多实(虚证多为胃阴虚)。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一虚可以影响五脏,特别是与心、肾、肺(肺脾两虚证,将在肺的证治中叙述)的关系比较密切。

1.脾阳虚(脾阳不振、脾胃虚寒)

主证:面黄少华,胃脘或腹部胀痛,痛而喜热喜按,口泛清水,,饮食不振,大便稀薄或久泻久痢,倦怠无力,四肢不温,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肌肉消瘦,舌淡,苔白润,脉缓或弱。

病理:脾阳虚(虚寒),使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弱,故而面黄少华,食欲不振,大便稀薄,脘腹胀痛而喜热喜胺(喜热属寒,喜按属虚)。脾主四肢、肌肉,脾阳不足,故四肢不温而倦怠无力,肌肉瘦削。脾阳虚,运化水湿的功能不足,故见小便长清,或尿少而浮肿。舌淡嫩,苔白润,脉缓或弱等为阳虚的证候。

治法:宜温中健脾,常用附桂理中汤加减。

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溃疡病、肠胃功能紊乱、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营养性水肿等属于脾阳虚的均可用附桂理中汤加减治疗 。如溃疡病可加佛手(1-3钱)、煅瓦楞之类;慢性肠炎可加赤石脂(2-4钱)、石榴皮(3-5钱)之类;慢性痢疾可加木香(半钱—3钱)、白芍(1钱半—5钱)、当归(1钱半—5钱)之类。

附:理中汤:党参4钱,干姜2钱,白术4钱,灸甘草2钱。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用法:脾胃虚寒证。水煎服

方解:本方为脾胃虚寒最常用的方剂,以干姜温中散寒为主药,党参补气益脾为辅药;灸甘草和中补脾、白术健脾燥湿为佐药。

虚寒较甚,本方加附子(1-3钱)名“附子理中汤”;再加肉桂(3分至1钱),名“附桂理中汤”,长于消除脾胃的沉寒痼冷。

慢性结肠炎用理中汤加黄连、乌梅有一定的疗效。

2.脾胃气虚(脾胃虚弱,中气不足)

主证:面黄,倦怠,食欲不振,脘痛喜按或脘闷腹胀,

嗳气,吐酸,大便稀薄,舌淡嫩或有齿痕,舌苔白,脉虚等。

若见声低,气短,动则气有下坠感,或胃下垂、肾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症,是气分更虚,称为中气下陷(或称脾气下陷)。

若脾胃气血俱虚,可出现各种出血症状或见发热(中等度发热,甚至高热)。

若脾胃气虚,肝气犯胃,可出现脘痛、胁腹胀满、吐酸或肠鸣腹泻、苔白腻、脉弦等肝胃不和的症状。

病理:脾胃气虚,故出现倦怠、食少、脘痛喜按、大便稀薄、脉虚等症。若脾胃气虚比较重,升提之力不足,可引起内脏下垂,并见气短,声低等症。由于脾胃气虚,饮食减少,进一步引起气血俱虚,脾不统血,可发生各种出血证候;也有不出血而发热的,因为这种发热,不是外感引起,所以称为“内伤发热”。肝对于脾是克制与被克制的关系,肝气横逆时,可克制脾胃而出现消化系的症状;脾胃虚弱时,也可以引起肝气犯胃而出现肝胃不和的症状。

治法:脾胃气虚宜健脾补气,用四君子汤加减或用小建中汤。中气不足,宜升提补气,用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血俱虚宜健脾补气血,用归脾汤。若肝胃不和,宜疏肝健脾,用逍遥散加减。

脾胃虚弱的溃疡病,可用四君子汤加柴胡、佛手、海螵蛸,或用黄芪建中汤。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可用补中益气汤,再加针灸。血液病,、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于脾虚不统血的,可用归脾汤加止血药。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肝炎而属于肝胃不和的,用逍散加党参。

附:四君子汤;党参3钱,白术4钱,茯苓 4钱,灸甘草2钱。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用法:脾胃虚弱及各种气虚证。水煎服。

方解:本方补气健脾为主药;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去湿为辅药;灸甘草益脾和中为佐药。

本方为各种补气、补血的基础方。

本方加陈皮,名“异功散”,治小儿脾胃虚弱,不食饮食,吐泻;再加半夏(姜、枣汤送服)名“六君子汤”,治胸隔不利或腹胀呕吐,嗳酸便溏;再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汤”,理气醒胃之力更强,常用于虚寒性胃痛。

附;补中益气汤:黄芪4钱,党参3钱,白术3钱,灸甘草 2钱,当归2钱,陈皮1钱半,升麻1钱半,

功用:补脾胃,升阳益气。

主治用法:脾胃虚弱及气虚下陷引起的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又治气虚发热,证见发热多汗,渴喜热饮,关痛或恶寒,疲倦,言语无力,舌淡嫩,脉虚大等。水煎服。

方解:本方以黄芪、党参健脾补气为主药;白术、灸甘草健脾和中为辅药;当归补血以辅助补气;用少量陈皮,理气顺气为反佐药;升麻、柴胡的升提作用为药引。黄芪本身也有升提作用。本方有丸剂成药。

附:小建中汤:桂枝2钱,白芍4钱,灸甘草1钱半,饴糖8钱溶化后下(温中补虚);生姜2钱,大枣4枚(和营卫)。

主治用法:治虚劳腹痛,心悸、虚烦不宁,面色无华等到症。水煎服。

附:归脾汤:黄芪3钱,党参2钱,当归2钱,龙眼肉2钱(益气补血);白术3钱,茯神3钱,木香1钱后下,灸甘草 1钱,远志1钱,酸枣仁3钱(健脾,养心宁神)。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用法:心脾两虚,怔忡健忘,惊悸盗汗,头晕失眠,食欲不振,以及妇女脾虚气弱,月经过多。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风湿性心脏病、中心性视网膜炎、慢性肝炎等。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附:逍遥散柴胡3钱,白芍3钱,当归3钱,白术3钱,茯苓3钱,甘草1钱,生姜1钱,薄荷1钱后下。

功用:疏肝养肝,健脾和胃

主治用法:肝郁脾虚证,证见两胁胀痛、头晕、疲倦、食欲不振、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等。水煎服。

慢性肝炎属于肝郁的可用逍遥散,若迁延型肝炎或早期肝硬化而兼血瘀的,可加入活血药。若肺结核病而见肝郁证(如易怒、胁痛、口苦、脉弦)的,因一般均有阴虚,可选

小柴胡汤,去温燥药加首乌、女贞子、沙参等养肝药。月经不调属于肝的,可用逍遥散加减。

     有些未明原因的发热,辨证有脾胃虚弱而偏于气虚的,可用补中益气汤;气血俱虚的可用归脾汤,这种治法叫“甘温除热热法。

脾为湿困(脾虚湿困、湿困脾阳)

主证:饮食减少,胃脘满胀,甚或恶心欲吐,口淡或粘,或喜热饮,头重如裹,肢体困倦,懒说懒动,或浮肿,泻泄,白带多,舌苔厚腻,脉缓。

病理:脾为湿困,即运化功能为湿浊障碍,故出现饮食减少,胃脘满闷,恶心呕吐等症状;脾主四肢,故见肢体困倦;湿困于内,清阳不升,故头重如裹;湿聚于下,故腹泻,白带多;口淡或粘,舌苔厚腻,脉缓是湿重的证候。若舌质胖嫩而脉虚,这是虚证的舌象和脉象,乃湿困这外更兼脾虚,一般多为先有脾虚不能化湿,进而为湿所困。

治法:宜运脾化湿,常用胃苓汤。若舌质胖嫩而脉虚,是脾虚湿困,宜健脾去湿,用五苓散合四君子汤

附:五苓散:茯苓4钱,猪苓3钱,泽泻4钱,白术3钱,桂肢2钱。

功用:通阳化气利水。

主治用法:水湿停留引起水肿、眩晕、呕吐、心悸等症。水煎服。

附:平胃散:苍术3钱,厚朴3钱,陈皮1钱半,甘草1钱。

功用:燥湿健脾,止呕。

主治用法:湿盛困脾的上腹胀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肢体沉重、大便溏稀、舌苔白厚腻等。急、慢性胃炎属湿困的可用此方。水煎服。也有片剂或丸剂成药。

本方加芒硝可下死胎

附:(平胃散加五苓散称):“胃苓散”: 苍术3钱,厚朴3钱,陈皮1钱半,甘草1钱。茯苓4钱,猪苓3钱,泽泻4钱,白术3钱,桂2钱。

主治用法:肾炎水肿,湿盛吐泻,肝硬化腹水等。水煎服。

五苓散合四君子汤:茯苓4钱,猪苓3钱,泽泻4钱,白术3钱,桂2钱。党参3钱,白术4钱,茯苓 4钱,灸甘草2钱。

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属于脾为湿困的,可用上法加减治疗。慢性肝炎、浮肿病多先有脾虚不能化湿,然后为湿所困的,可用参苓白术散健脾去湿。

附:参苓白术散:党参2两,白术2两,茯苓2两,甘草2两(补气健脾);山药2两,炒白扁豆1两半,莲肉1两(补脾);砂仁1两,陈皮1两,(理气和胃);薏苡仁1两,(渗湿健脾);桔梗1两(载药上行)。共为末。

功用:补气,健脾,和胃,渗湿。

主治用法: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或吐或泻,疲倦乏力,舌淡少舌,脉动虚而缓。每服3钱,米汤调服。可改作汤剂或丸剂。

3.实热内蕴(脾蕴湿热)

主证:巩膜及全身发黄,或兼皮肤发痒,脘胁痞胀,不思饮食。身体倦怠,小便赤黄,或见口渴口苦,发热,大便稀薄,舌苔黄腻,脉濡数。

病理:湿热内蕴于脾胃,可影响肝胆的疏泄作用。胆液

溢于皮肤,故出现黄疸、肤痒;实热内蕴,运化失常,故不思饮食,大便稀薄,小便黄赤。若实热内蕴而偏于热,则见口渴、口苦、发热等症。舌苔黄腻、脉濡数是湿热内蕴的证候。

治法:宜清热利湿,用茵陈蒿汤茵陈四苓汤

传染性黄疸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胆囊炎等属于湿热内蕴的,可用上法治疗。

附:茵陈蒿汤茵陈蒿6钱(利湿);山栀子3钱,大黄2钱(清热)。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用法:湿热黄疸,腹满,二便不利,苔黄腻。常用以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水煎服。

附:茵陈四苓汤茵陈6钱,茯苓4钱,猪苓3钱,泽泻4钱,白术3钱。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用法:退黄疸。水煎服。

四苓散加茵陈、桂枝名“茵陈五苓散”,治湿多热少的湿热黄疸。

4.心脾两虚、脾肾阳虚

主证:心脾两虚的,有面色萎黄,心悸健忘,失眠,倦怠无力,食欲减退,腹胀,大便稀薄,舌苔白润,脉细弱。

脾肾阳虚的,有精神疲乏,气弱懒言,或痰鸣气喘,四肢无力,肢冷,大便溏,或黎明前腹泻,腰寒畏冷,周身浮肿或腹水,舌苔白润,脉细弱。

病理:心脾两虚与脾肾阳虚,都是由一脏的病变,影响到相关的脏;或因病邪同时作用于两脏而发病。如心脾两虚,既见心悸、失眠、健忘等心气虚的证候;又有食欲减退、腹胀、便溏、倦怠无力等脾虚的证候。苔白润、脉细弱是心脾阳虚的证候。

脾肾阳虚,既有气弱懒言、四肢无力、肢冷、便溏等脾阳虚的证候,又有黎明前腹泻,腰寒畏冷,精神疲乏等肾阳虚的证候。脾虚则生痰,肾不纳气则气喘;肾主水,脾能运化水湿,故脾肾阳虚可出现浮肿、腹水等症。苔白润,脉细弱,是阳虚之征。

治法:心脾两虚宜补益心脾,常用归脾汤加减。

脾肾阳虚宜温补脾肾,常用真武汤加减。

神经官能症、血液病属于心脾两虚的可用上法治疗。

肺原性心脏病见脾肾阳虚,有气喘痰多、浮肿等症的可用真武汤加半夏、麻黄、肉桂心等药。若心脏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肾病综合征属于脾肾阳虚的,可用真武汤合五苓散。若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而见脾肾阳虚的,可用附桂理中汤合四神丸治疗。

附:归脾汤:黄芪3钱,党参2钱,当归2钱,龙眼肉2钱(益气补血);白术3钱,茯神3钱,木香1钱后下,灸甘草1钱,远志1钱,酸枣仁3钱(健脾,养心宁神)。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用法:心脾两虚,怔忡健忘,惊悸盗汗,头晕失眠,食欲不振,以及妇女脾虚气弱,月经过多。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风湿性心脏病、中心性视网膜炎、慢性肝炎等。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有丸剂成药,按说明书服用。

附:真武汤:熟附了3钱,生姜3钱,茯苓5钱,白术3钱,白芍3钱。

      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用法:肾阳虚的水肿、尿少、头晕、腹泻。水煎服。

       方解:本方以熟附子温补肾阳为主药,肾气旺则能化水而消肿;茯苓、折术健脾利湿,生姜温

散水气,均为辅药;白芍敛阴为佐药。通过温阳利水,即消除因肾虚不能化水、水湿停留所产生的

各种症状。

      慢性肾炎、慢性心力衰竭等到的严重水肿均可用此方。

       真武汤合五苓散:熟附了3钱,生姜3钱,茯苓5钱,白术3钱,白芍3钱;茯苓4钱,猪苓3钱,泽泻4钱,白术3钱,桂肢2钱。

5.胃火盛(邪热犯胃、胃火炽盛)、胃阴虚

主征:胃火盛的,有发热,便闭,牙痛,牙龈出血,吐血,衄血,烦躁不安,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

胃阴虚的,有饮食减少,甚至食欲全无,或潮热,低热,便秘,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或细数。

病理:胃火盛,阳盛则热,故发热;火热伤津,故烦躁便秘;火性上炎,迫血妄行,故吐血、衄血;胃火沿阳明经脉上冲,可出现牙龈肿痛和出血;胃火盛,故见口苦口干、苔黄脉数等火热证候。

胃阴虚也可出现热的证候,所谓“阴虚生内热”,但这种热与实热不同;虽发热或潮热,但热度不高,虽有便秘,舌苔不致黄厚,反而少苔或无苔;饮食减少,不是因胃气虚(消化功能不足),而是因阴津不足(消化液减少)而引起。

胃火盛可以伤阴,胃阴虚可以生热,但前者为实火,后者为虚火,一实一虚本质不同。

治法:胃火盛宜清胃火,用石膏、知母、栀子、黄芩、淡竹叶。若口渴舌干,则加石斛、天花粉、生地黄、石仙桃等以清热养阴。若兼便秘,可蝇大黄、枳实等药以攻实热。此证也可用清胃散以清热凉血。

附:清胃散:黄连3钱(泻火);生地黄6钱,牡丹皮3钱(清热凉血);当归身2钱(和血);升麻1钱半(引经药)。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用法:胃有积热,症见牙痛,齿龈肿痛,口气热臭,舌红,脉大而数等。水煎服。

注:热盛者加生石膏6钱,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3钱后下。

胃阴不足宜养阴益胃,用石斛、麦冬、莲子肉、沙参,或加梨汁、甘蔗汁等药。

高热、溃疡病、牙周病、血液病等属于胃火盛的,可用上述清胃火法治疗。

肺结核、慢性胃炎、糖尿病、痢疾等属于胃阴虚的,可用上述养胃阴法治疗。

脾胃病辨证论治要点

(1)脾病多湿,不论脾的寒热虚实各证,皆常与湿结合而为病。既可因湿盛而困脾,又可因脾虚而致湿困。治疗时应根据脾病虚实易于转化和常有虚实夹杂的特点,区分实多虚少,或实少虚多,灵活运用化湿与健脾两法。

(2)脾的虚证常与心、肾的虚证并见,应两脏同治。肺虚日久不愈,也可出现脾虚之证,用补脾之法,可使肺气充足,

这叫做“培土生金法”。

(3)脾与胃相表里,临床上寒证、虚证多属于脾;热证、实证多属于胃;阳虚属脾,阴虚属胃。

   四、肺与大肠论治

肺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主气、主肃降,其病理变化,大多为呼吸系统的疾病。表现为实证、寒证的有痰浊阻肺、肺寒咳喘;表现为实证、热证的有肺热咳喘。属于虚证的有肺气虚、肺阴虚、肺脾两虚、肺肾两虚等证。大肠病的常见证为大肠湿热。

1.痰浊阻肺(痰饮犯肺)

   主证:咳嗽气喘,喉中痰鸣,痰粘稠而多,胸胁满闷疼痛,不能平卧,舌苔浊腻,脉滑。若兼寒同,则出现肺寒的证脉;兼热则出现肺热的证脉。

   病理:痰浊阻肺,肺气不畅,故出现气喘、痰粘稠而多、胸胁满闷疼痛、不能平卧等一系列症状。舌苔浊腻,脉滑,为痰证的证候。若兼肺寒,则痰稀而多泡沫,舌淡苔腻,脉缓滑;若兼肺热,则痰多稠黄,或兼发热,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宜泻肺逐痰,常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或三子平喘汤(三子养亲汤)加减,并宜根据兼寒兼热加减用药。

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结核性胸膜炎、胸膜腔积液等属于痰浊阻肺的,可用上法治疗。支气管扩张属于痰阻肺的,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加桑白皮、百部、白芨、瓜萎、紫菀等药。

附:三子平喘汤:紫苏3钱(降气行痰);白芥子3钱(畅膈除痰);莱菔子3钱(消食化痰)。

功用:顺气降逆,化痰消食。

主治用法:咳嗽气逆,痰多胸痞,食欲不振。多用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水煎服。

附: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3钱(泻肺行水,除痰定喘);大枣6枚(扶正补脾)。

功用:祛 痰,利尿。

主治用法:痰盛而致喘息不得卧或兼有水肿等宜用。可用于肺炎、渗出性胸膜炎、肺气肿等疾病而有痰涎雍盛、喘促短气等症者。水煎服,虚症忌用。

2.肺寒咳喘(风寒束肺)

     主证:咳嗽频而剧烈,气急,痰粘白而量多,或痰稀而不易咳出,严重的则喘咳胸闷,不能平卧,或兼发热恶寒,苔白滑,脉浮紧或紧。

病理:肺有寒邪或寒痰,肺气不能肃降,故咳嗽痰多,甚则胸闷喘急,不能平卧。若由寒邪致病,则见发热恶寒。苔白滑,脉紧,是寒证的舌象和脉象。

治法:宜温肺祛寒逐痰,用小青龙汤。

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属于寒邪致病的,可用小青龙汤治疗。若肺气肿属于寒痰内阻,又以痰多为主证的,可用苓桂术甘汤加减;以哮喘为主证,可小青龙汤或三拗汤加地龙、半夏以除痰定喘。

附:小青龙汤:麻黄2钱,桂枝2钱,白芍3钱(解表、和营);干姜1钱,灸甘草1钱,细辛1钱,制半夏3钱(温中、祛寒痰、降逆);五味子1钱(敛肺气)

功用:解表散寒,祛寒痰,止咳平喘。

主治用法:1.外感风寒而内有寒痰2.慢性支气管炎3.哮喘症。水煎服。

附:三拗汤:麻黄3钱,苦杏仁2钱,灸甘草1钱。

功用:解表散寒,宜肺平喘。

主治用法:风寒喘咳或哮喘。

附:苓桂术甘汤:茯苓4钱,白术2钱,甘草1钱(健脾化湿);桂枝3钱(温阳化气)

功用:健脾渗湿,温化痰饮。

主治用法:痰饮胸胁支满(即胀满)目眩心悸,或气短而咳,脘腹痞闷。水煎服。

3.肺热咳喘

主证:咳嗽,喘促,痰黄粘稠,或咳吐脓血,气味腥臭,咽喉痛或胸痛,或恶寒发热,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

病理:肺热咳喘,是肺有实热,痰热胶结,肺气不得宣通,故咳喘并见;若痰热阻塞,肺脉动不畅,可见胸满;若热盛血瘀,血肉腐败,可见吐脓血,并见恶寒发热。舌红,舌黄腻,脉数或滑等是热证、实证的舌象和脉象。

治法:宜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用麻杏石甘汤苇茎汤,或加减除痰排脓药物(渐贝母、炒穿山甲、皂角刺、蒲公英、鱼腥草之类)。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属于肺热的,可用麻杏石甘汤;若舌红,苔黄而干,下午体温升高的是肺热伤津,可用泻白散加减(哮喘加麻黄、苦杏仁,咳嗽甚加渐贝母、瓜萎)。肺炎初、中期属肺热证的,可用麻杏石甘汤或合苇茎汤加鱼腥草。支气管扩张属肺热证的,可用苇茎汤加百部、白芨。肺脓疡属肺热证的,可用苇茎汤加败酱草、鱼腥草、渐贝母、蒲公英等。

附:泻白散:桑白皮4钱,地骨皮4钱(泻肺热,祛痰止咳);甘草2钱,粳米3钱(调理脾胃)。

功用:清肺泻热,平喘止咳。

主治用法:肺热咳嗽,气喘口渴,发热午后为甚。水煎服。

附:麻杏石甘汤:麻黄3钱,苦杏仁2钱,石膏2两(先煎),灸甘草1钱

主治用法:风热咳嗽、肺炎等。水煎服。

附;麻杏石甘汤或合苇茎汤加鱼腥草:麻黄3钱,苦杏仁3钱,生石膏二两(先煎),灸甘草1钱,冬瓜仁五钱,桃仁3钱,生薏仁一两,生甘草二钱,鲜芦根二两,鱼腥草一两。

附:苇茎汤:冬瓜仁五钱,桃仁3钱,生薏仁一两,生甘草三钱,鲜芦根二两。

5.肺气虚

主证:咳嗽气短,甚则喘促或呼吸困难,痰多清稀,疲倦,懒言,声音低弱,怕冷,自汗,面色晄白,舌质淡嫩,脉虚或弱。如兼见胸痛,舌边有瘀点,就是气虚兼血瘀。

病理:肺气虚,气不足,故咳嗽而气短,声音低弱;气虚则生痰,故痰多清稀;肺气不足,皮毛不固,因而怕冷、自汗;舌质淡嫩,脉虚弱是虚证的舌象和脉象,面色晄白,主肺气不足。

治法:宜益气除痰,常用黄芪、党参、五味子、紫菀、半夏、海浮石、橘红、灸甘草等药加减治疗。若其他疾病引起的肺气虚而出现呼吸困难,宜用艾灸膻中穴。若悬灸无效,应采用直接灸法,再随证论治。若肺气虚又兼有血瘀,应在益气除痰的方中加入三棱、莪术等活血祛瘀的药;若血瘀又兼痰中带血,可加百草霜或血余炭第二次世界大战止血药。

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气肿等属于肺气虚的可用上法治疗。支气管哮喘兼有气短、舌质嫩有齿痕、脉弱等肺气虚证的,宜在除痰定喘方中加黄芪、党参、白术等补气的药。

5.肺虚虚(阴虚肺燥)

主证: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有时带血,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午后颧红,失眠,口干咽燥,或声音嘶哑,舌红嫩,少苔,脉细数。

     病理:肺阴虚,津液不足,故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津液不足以润养肺脉,故肺络易因咳嗽而破损,使痰中带血;有虚生内热,故潮热,手足心热,口干咽燥;阴虚水不制火,内热扰动,逼津液外泄而致盗汗,内扰心神而致失眠;舌嫩红,少苔,脉动细数是阴虚的证候;午后颧红,是肺阴虚常见的面色。

治法:宜滋阴养肺,用百合固金汤加减。

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属于肺阴虚的,可用上法治疗。支气管扩张属于肺阴虚的,可用百合、百部、白芨、五味子、海浮石、枳壳、仙鹤草等加减治疗。

附:百合固金汤:百合8钱,麦冬3钱,生地黄4钱,熟地黄6钱,玄参3钱,当归1钱半,芍药3钱,贝母2钱,桔梗1钱半,甘草1钱半。

功用:养阴清热,润肺化痰。

主治用法:肺肾阴亏,虚火上炎,咽喉痛,咳嗽气喘,痰中带血等症。水煎药服。

方解:本方以百合、麦冬润肺生津为主药,辅以玄参、生地黄、熟地黄以滋阴润燥清热;当归、白芍养血润燥;以桔梗、贝母祛痰止咳为佐;以甘草协调诸药为引。

本方常用于肺结核及慢性咽喉炎。

6.肺脾两虚、肺肾两虚

主证:肺脾两虚多属气虚,其主证有久咳,痰多清稀,面

少华,消瘦,倦怠无力,饮食减少,腹胀便溏,舌质薄嫩色淡,苔白,脉细或虚大。

肺肾两虚多属阴虚,其主证有咳嗽痰少,动则气短,面白颧红,潮热或五心烦热,消瘦,失眠,盗汗,晚上口干,腰酸腿软,遗精,色红苔少,脉细数。

病理:脾与肺,肺与肾,均有互相资生的作用,一腑之虚,可能引起两腑俱虚,出现两腑的病证,如肺脾气虚,有久咳痰多清稀等到肺虚证,又有倦怠、消瘦、饮食减少、腹胀便溏等到脾虚证候;肺肾两虚多属阴虚,除有肺阴虚的证候之外,又有晚上口干、腰酸腿软、遗精等肾虚的证候。

治法:肺脾两虚的,宜补脾益肺,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肺肾两虚的,宜滋补肺肾,用六味地黄汤加天花粉、麦冬、沙参。肺结核用抗痨药日久不愈,应考虑肺虚,并辨别其属于肺脾两虚还是肺肾两虚,可用西药抗痨,中药补虚。如肺结核,空洞久不愈合,宜用补肺脾的药物,结合抗痨治疗,往往可以提高疗效和。

附:香砂六君子汤:党参3钱,白术4钱,茯苓4钱,久甘草2钱,陈皮2钱,半夏2钱,木香3钱,砂仁2钱.

本理气醒胃,常用于虚寒性胃痛。

附:六味地黄汤:熟地黄8钱,山萸肉4钱,山药4钱,茯苓3钱,丹皮3钱,泽泻3钱。

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用法:肾阴虚以及各种阴虚证。水煎药服。

7.大肠湿热

主证:腹痛,泄泻,或里急后重,大便有粘液、脓血,或大便带血,痔疮,舌红,苔白厚或黄腻,脉动沉数。

病理:湿热聚于大肠,邪正相争,故腹痛,泄泻;湿热较盛,伤及气血,浊气下坠,故里急后重;侵及经脉,故大便有脓血;湿热滞于血脉,则为便血、痔疮。

治法:宜清利湿热。若湿热泄泻,可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若湿热痢疾,用白头翁汤;若湿热便血或痔疮出血,可用槐花、地榆、金银花、冬瓜仁、侧柏叶、荆芥炭、枳壳等。

肺与大肠辨证论治要点

(1)肺主肃降,肺的病以清肃肺气为主要治法;但肺气不足,痰不易咳出,或肺气大虚时,又当升提补气。

(2)肺实热证与肺阴虚证,都能引起咳血、咯血,但两者性质不同,应注意舌象、脉象及其他见证,加以鉴别。

(3)        肺与大肠相表里,两者能互相影响,因此治上要互相兼顾。例如治疗肺的实热证,兼用泻大肠的药,有利于肺气的肃降;又如气津不足而致的便秘(习惯性便秘),不利用泻法,宜用补肺气润大肠的药物治疗。

附:白头翁汤:白头翁5钱,黄连2钱,黄柏3钱,秦皮4钱。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不治用法:湿热下痢,腹痛便脓血,里急后重。菌痢、阿米巴痢均可用。水煎服。

附:葛根芩连汤:葛根6钱,(清热生津);黄芩3钱,黄连2钱(清泄里热);甘草2钱(和中)。

功用:清泄里热,生津止渴。

主治用法:发热腹泻,烦躁口渴,小便赤短,粪便臭秽,自觉肛门灼热或湿热痢有表证的。水煎服。

五、肾与膀胱证治

“肾为先天之本”,其生理功能主藏精、主水。肾内藏有元阴、元阳,只宜固藏,不宜耗泄。其病理变化多为虚证,一般分为肾阴虚与肾阳虚两大类,其中包括生殖、泌尿、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多种疾病。膀胱的常见病证为膀胱湿热。

1.肾阴虚

主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牙齿动摇或痛,失眠,傍晚口干,五心烦热,盗汗,腰膝痠痛,或胫骨痛、足跟痛,遗精,舌红干或有剥苔,脉细数。若兼颧红唇赤,性欲亢进,小便赤短,夜半口干甚,脉数或弦数,是阴虚火旺。

病理:肾阴虚,津液不足,相火旺盛(肾火旺盛),故见五心烦热,傍晚口干(傍晚属阴,故口干傍晚较明显);阴虚则阳亢,故见头晕目弦,耳鸣耳聋,失眠等症;肾主骨,肾阴不足,故见腰膝痠痛或胫骨痛、足跟痛。“齿为骨之余”,骨髓不充,故见齿动摇或痛;肾阴虚,精津不固,故见盗汗、遗精;阴虚甚则虚火旺,因而出现颧红、唇赤、性欲亢进、小便短赤等内热津亏的证候。舌红无苔,脉细数,是阴虚的舌象和脉象。

治法:宜滋养肾阴,用六味地黄丸(汤)。若阴虚火旺,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八味丸(汤)

    神经衰弱、肺结核、糖尿病、尿崩症、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红斑性狼疮等属于肾阴虚或阴虚火旺的可用上法治疗。

附:知柏八味丸(汤):[六味地黄汤加知母、黄柏]:熟地黄8钱,山萸肉4钱,山药4钱,茯苓3钱,丹皮3钱,泽泻3钱。知母3钱,黄柏3钱。

2.肾阳虚(肾阳不振)

主证:面色暗淡,发易脱落,畏寒,手足不温,气短而喘,精神不振。耳鸣耳聋,牙齿动摇,腰膝痛(软),尿少浮肿或夜多小便,大便稀,自汗,舌质胖嫩,苔白润,脉虚浮或沉迟无力。若命门火衰,可出现阳痿,滑精(无梦而遗叫滑精),慢性腹泻,四肢冷,或气短气喘而汗出,尺脉弱或微细沉迟等。若小便量多,或小便失禁,或夜多小便,尿后余沥不尽,滑精早泄,舌嫩苔白,脉虚尺弱,是肾气不固。

病理: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肾气不足,故耳鸣耳聋,发易脱落;肾主骨,肾阳不足,也能使腰膝痠痛,牙齿动摇;肾虚不能纳气归肾,故气短而喘;肾阳虚则全身阳气也虚,故肢体不温,自汗(阳虚表不固),精神不振,大便稀;阳虚水泛(肾虚水泛),则尿少浮肿;命门火衰则虚寒更甚,故四肢冷,阳痿,滑精;黎明前腹泻是命门火衰的证候,命门火衰亦常兼不能纳气,故兼见气短气喘、汗出等症。若肾气不固,则收摄不力,故见滑精早泄,小便量多或失禁等症。一般肾阳虚,脉多虚浮而苔白润;若阳虚水泛,则舌必胖嫩而脉沉无力;若沉迟则偏于寒甚。

治法:宜温补肾阳,常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若命门火衰以腹泻为主证,可用四神丸;若以气短气喘为主证,可用黑锡丹。肾气不固宜补肾固涩。以尿多为主证的用缩泉丸;以遗精为主证的用固精丸。

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甲状腺机能减退、性神经衰弱等属于肾阳虚的,可用上法治疗。慢性肾炎属于肾阳虚的,宜温补肾阳兼利水,用金匮肾气丸加牛膝、车前。支气管哮喘属于肾阳虚不纳气的,用金匮肾气丸加胡桃肉、五味子;若出现命门火衰不纳气的可用黑锡丹。

附:金匮肾气丸:熟附子3钱,肉桂1钱,熟地黄8钱,山萸肉4钱,山药4钱,泽泻3钱,茯苓3钱,丹皮3钱。

功用:温补肾阳,兼补肾阴。

主治用法:肾阳虚或肾阴阳两虚之证,蜜丸,每日2次,每次3钱。

附:四神丸为主方:补骨脂4钱(补命门火),吴萸2钱、肉豆蔻3钱(温中固肠),五味子3钱(敛肠止泻),[生姜2钱、大枣5枚(和脾胃)。]

功用: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主治:黎明前腹痛作泻,泻后则安(鸡鸣泻),(因肾阳不振,命门火衰);腹冷喜暖,时痛时胀,四肢清冷,食少面黄,体倦神疲。舌淡苔白,脉沉细(脾肾阳虚)。

附:固精丸;沙苑蒺藜2两,芡实2两,莲须2两,煅龙骨1两,煅牡蛎1两,共为细末,用莲子煮烂和药末糊丸。

功用:补肾固精。

主治用法:肾虚遗精、滑精,带下。丸剂,每次2钱。也可作汤剂煎服,但龙骨、牡蛎先煎。

附缩泉丸:益智仁,乌药(温肾,理气);山药(健脾)。各等分,酒煮山药末为湖,和前两药成丸剂。

功用:温肾,涩小便。

主治用法:肾元虚冷的小便频数,或遗尿。日服2-3次,每次1-2钱。也可作汤剂。

附:黑锡丹:黑锡(即铅粉),硫黄,阳起石,补骨脂,肉豆蔻,葫芦巴,附子;肉桂,茴香,沉香;木香,川楝子。

功用:温壮肾阳,纳气平喘。

主治用法:肾阳衰微,肾不纳气,痰雍气喘,汗出肢冷,脉沉微;或寒疝腹痛。有成药。每服1钱,姜汤或淡盐汤送服。

注:本品有一定毒性,不能过量或长期服用,否则会发生慢性铅中毒。

糖尿病、尿崩症、慢性肾炎、遗尿属于肾气不固的用缩泉丸治疗。尿崩症宜加针刺治疗(针三阴交、关元、肾俞、气海等穴)。性神经衰弱属于肾气不固的,可用固精丸治疗。遗尿的用针灸治疗(关元、肾俞、三阴交等穴,针灸兼施)

3.肾阴阳两虚

主证:面色暗淡,发易脱落,牙齿动摇或痛,口干、心烦,盗汗,畏寒肢冷,遗精,夜多小便,舌淡或有裂纹,苔薄,脉沉细或弱。

病理由于阴阳互根,阴虚日久,可引起阳虚,阳虚也可以引起阴虚。如肾阴阳俱虚,则肾阴虚、肾阳虚两种证候并见。具体辨证时,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分辨出是阴虚较重,还是阳虚较重,而针对用药。

治疗:宜肾阴肾阳双补,可用熟地、山药、杞子、杜促、山萸肉、菟丝子、桑葚、茯苓、灸甘草(加减左归饮、右归饮)。若阳虚偏甚,可酌加巴戟、肉桂之类;阴虚偏甚,可酌加龟板、鳖甲、丹皮之类。

上述肾阴虚、肾阳虚所列举的西医病症,如出现肾阴肾阳两虚的,可用上法治疗。

4.心肾不交

主证:心悸,心烦,头晕,失眠,健忘,耳鸣耳聋,腰

膝痠软,舌嫩红,脉细或细数。

病理:心与肾,互相制约,互相资生,相辅相成。若心肾失调,便出现心悸、心烦、失眠、耳鸣耳聋、腰膝痠软等症状。

治疗:宜养心肾,用六味地黄汤加五味子、酸枣仁、法半夏。若兼梦遗加莲须、芡实;若虚火旺失眠甚的加黄连、肉桂心(黄连味苦入心,清心火为主药;稍加肉桂入肾,以引火归原,作为反佐,以交通心肾。方名交泰丸)。

神经官能症属于心肾不交的,可用上法治疗。

5.膀胱湿热

主证:发热或恶寒,尿频,尿急,或小便淋沥,或尿突

然中断,尿色混浊或有脓血,或内有砂石,舌苔黄或黄腻,脉数。

病理:膀胱湿热,内热盛故发热;若兼表证则见恶寒;膀胱湿热下注,引起排尿障碍,故见尿频、尿急、尿浊、尿痛,小便淋沥;湿热内蕴日久,则尿有砂石;湿热过盛,则尿有脓血。苔黄腻、脉数是湿热的舌象和脉象。

治法:宜清热利尿,可用八正散加金沙藤、叶下珠、金丝草。若内有砂石可加金钱草、海金沙;或尿血可凉血止血药,如生地黄、大小蓟、白茅根、紫珠草等。

泌尿系感染或结石、急性前列腺炎属膀胱湿热的,可用上法治疗。若尿潴留属膀胱湿热的,可用八正散,或加耳针(肾区、膀胱区)治疗。

若属于肾气虚的用金匮肾气丸加牛膝、车前子等治疗。

肾与膀胱辨证论治要点

(1)肾病少实证,无表证。肾寒是肾阳虚所致,肾火旺是肾阴虚所致。根本的治法在于补肾阳、滋肾阴。

肾主藏精,故补阳之法,常在补阴的基础上加补阳之药,

如补肾阳的名方“金匮肾气丸”,即在滋肾阴的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附子、肉桂以温肾阳。若阳虚过甚,也可专用扶阳以配阴,但此法只能暂用,不宜久用,否则可转化为阴虚。

    (2)膀胱与肾相表里,因此膀胱的虚寒证,宜补肾阳以治本。治膀胱湿热,可直接清利膀胱。

附:八正散:车前子、木通、瞿麦、萹蓄、滑石、大黄、

山栀子、甘草梢各等分为末。

   功用:清热泻火,利尿通淋。

   主治用法:每服2-3钱,加灯心草,水煎服。也可作汤剂煎服。孕妇忌服。

    方解:本方以木通、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

山栀子清热利尿为主药;大黄清热泻火为佐药;甘草梢能达茎中为引药,并能缓急止痛。急性肾炎、急性泌尿系统感染,发热,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均可使用本方。

    若淋证反复发作,常导致肾虚,虽有膀胱湿热,也不能只顾清利,应兼用滋阴益肾,可用本方去大黄,加旱莲草、女贞子、泽泻、牛膝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