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朵朵之家的 仙缘:《资本论》其实充满了文学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23:46:51
《资本论》其实充满了文学性《资本论》自译成中文以来,国人一般把它当作经济类著作来研读。其实,如果我们换个视角,才发现它是一部伟大的充满了文学构造特征的著作。

    大凡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在写作时都是很注意文章结构与文采的,如列宁、如毛泽东。马克思当然也是,他在听别人演讲后,就常常评点别人的演讲辞,曾抨击波克哈姆的演讲是“行贩商人的土话”,“淡而无味的乱扯”。由此看来,马克思在进行政治斗争时,非常讲究斗争武器的艺术,他对文学形式的追求不是像一般人那样从审美的要求出发,而是从斗争效果出发,因此,他在写作时“不得不需要一种最适合最切当的文学形态”。

    下面,笔者试述《资本论》的文学性。

一、《资本论》充满了激情。

    激情是文学作品的最基本要求。马克思曾对恩格斯说:“愤怒造就诗人。”可以这么说,《资本论》是用最大最热烈的阶级之愤怒的诗编织而成的。这部巨著本质上是一部斗争的著作,他在科学立场上证明资本主义社会是一定要崩溃的,《资本论》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斗争上的悲痛和激愤,它在外表上看来是一部冷静的理论著作,但在内容上,则时时可以听到那风卷残云般的响亮的政治演说,时常听到那激昂的呼唤。马克思在讨论资本主义蓄积一般法则那一节末尾,他指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特·托拉西说,“最后,像鱼一样冷血的资产阶级空论家特·托拉西冷酷地告诉我们,贫弱的国家,人民生活是快乐的,富足的国家,人民是一般地贫困着的。”在《资本论》中,随处可见刺骨一样的讽刺,这种讥讽式的热烈地辨论,充分表现出了该著的激情。而这种激情是因为——

二、大量运用讽刺和谐谑手法

    “嘲笑杀死人”,马克思比别的艺术家更知道嘲笑的杀伤力。最大的艺术家就是那些创造新世界的人,他们常常利用这种武器去和旧时代作斗争。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每一行,每一节,全是这一斗争的武器。马克思在揭露了资本蓄积的本质后,又分析了资本发生的时期,他一半调戏,一半认真地叙述了资产阶级对这个问题的见解:“这种原始蓄积在经济学上所扮演的角色和原罪,与神学上所扮演的角色一样。亚当吃了苹果,于是罪过落到了人类身上。这种原始蓄积的起源,是由一种历史神话来说明了的。在许久以前,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勤苦的智慧的,特别是节俭的中间人物,一种是懒惰者。神学上的传说让我们知道,人类如何被注定要在额头上流着汗吃面包。但经济学上的原罪历史却暗示我们,何以有那些无须这样的人存在着。于是,属于前一种类型的人蓄积财富,后一种类型的人则是除了自己的皮以外,没有其他的可以贩卖的东西。结局:无论怎样劳动,仍只有拿自己本身来出卖的大多数人的贫,和老早就不劳动但财富仍不停增加的少数人的富,就成为自有原罪以来的现象了。”

三、人格化了的资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论述的资本,决不是停留在抽象的层面,为了达到宣传效果,让世人所接受,在该著中的资本全是人格化了的。

   《资本论》第一卷中,对人格化了的资本描述得极其充分。如玻璃工厂的童工被剥削的现状,“但同时,那们节欲的玻璃工业资本,也许正在深夜喝醉了葡萄酒,从俱乐部歪歪斜斜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像傻子一样地哼着,决不,决不,英国人决不会是奴隶!”这种表现资本人格化了的例子,是艺术到了极点。资本是赋予了活生生的狂妄的人的形象。那种对剩余价值的无满足的渴望,那种榨取阶级的狭小目光,那种愚钝——那一切的形象,都被那艺术的笔锋具体地活现了出来:资本在白天是绞榨童工的血,夜里则是到俱乐部喝酒的贪婪者。

    这种人格化的表现,在第一卷研究剩余价值各内容时应用最多,几乎页页都有,它是一个艺术的角色,由这章串到那章,每一章都有它的特殊的新的表现。资本在市场中奔走,用老练的眼光挑选劳动者,交易成功后,就把它的牺牲者随便带出市场……这样的具像表现,谁不能解其中含义呢?

    此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大量引用了莎士比亚和歌德的诗文,更加增添了这部著作的文学性。(此作已被新浪网文化博客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