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决定因素:胡总书记为何强调“不动摇 不懈怠 不折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55:48
人民时评:胡总书记为何强调“不动摇 不懈怠 不折腾”
李泓冰
 
2008年12月19日08:12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编者按】2008年,改革开放已到“而立”。
回首三十之路,用突破刻下足迹。
关注三十之变,用回忆书写历史。
三十年风云际会,国家、社会、个人,在时光的洪流中,不妨短暂驻足。
人民网观点频道现推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人民时评,敬请关注,和我们一起细细品味这光阴的味道。       言论集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新意迭出。其中颇引人注目的,是提出了两个“100年”时要达到的宏伟目标: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紧接着话锋一转,提出了实现目标的“三不”原则: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不”原则极有针对性,可以说是从三十年改革开放历程中总结出的沉甸甸的经验,也包括教训。三十年中,确实出现过动摇、懈怠、折腾,幸而有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掌舵者,始终坚持没有偏离改革开放的航向,才有了五千年来进步最快的时期,才有了今天底气十足、天翻地覆的中国。
在“三不”中,“不动摇”最为关键。
这个关键词,最早是邓小平在1992年提出的。针对当时否定改革开放的极左思潮与行为,他在深圳特区语重心长地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为了不动摇,邓小平曾经建议不争论,认为一争论就麻烦了,不问姓资姓社,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不争论,成了不动摇的有力保障,这也是邓小平的一大创举,它彻底解放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禁锢,让一些习惯于上纲上线,把一切都意识形态化且对改革横看竖看都不顺眼的人哑口无言了;更让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那么,改革开放走到今天,成就斐然,难道还会有人诘难改革,动摇改革信念吗?我们注意到,一段时期以来,决策层在各种场合坚定表述了类似的“不动摇”决心。比如,温家宝在不久前的达沃斯论坛上,称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永恒动力。这显然是向海内外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改革开放并非权宜之计,这面旗帜还要高张下去。而作为某种呼应,许多地方如广东、上海、四川也均称正在掀起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大潮。这种种迹象都表明,动摇改革信心的思潮,仍在暗流涌动,一有合适的时机,就会哗然而出。
最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就给了这股暗流哗然而出的时机。一些地方出现了怀疑甚至否定市场化改革的声音:市场经济的老巢都出了问题,中国还要继续走市场经济的路吗?对计划经济的赞美之词也开始躲躲闪闪地出现了。改革开放真的错了吗?重回计划经济,重新让官员坐在办公室里指挥企业如何生产,指示农民如何种地,然后让中国经济重新走回文革那样的崩溃边缘?
这仿佛成了一个惯例。每到出现内忧外患,对改革开放的质疑声浪就开始高涨。所幸,决策层誓言“不动摇”也一次比一次坚决而响亮,而全党全国人民对“不动摇”的认同,也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中国这辆战车,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昂然前行了三十年,如果动摇,就如邓小平所言,只能奔向“死路一条”。
胡锦涛总书记紧接着不动摇提出的不懈怠、不折腾,既是对“不动摇”的进一步阐发,也各有其针对性。
懈怠,几成目下流行的官场病,懒举改革旗帜,懒听民众呼声,懒做惠民实事,懒对民众怨气——这样的“四懒”干部,有时还官居要津,成了改革事业和民生大计的“摇头丸”,消解着党的凝聚力,也伤害了社会和谐。
而折腾,也是一些官员的嗜痂之癖。大到一个地方的发展大计因一把手更迭或是执政能力不足而朝令夕改、一变再变,小到一条马路的频频开膛破肚、永无宁日,把家底折腾光了,把群众的改革与发展热情折腾没了,把城乡面貌给折腾得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三不四。最终,可能有官员带着一屁股的“政绩”,手执泛着泡沫的GDP酒杯,遥想自己的青云之梦,浑不管党和人民的事业,在他的翻云覆雨的折腾中受了多大的损失。
是的,“三不”原则提得相当及时。这是对党员领导敲响的三声警钟:不动摇,就是要把稳发展方向;不懈怠,就是要端正工作作风;不折腾,就是要提高执政能力。有此“三不”,中国的改革战车,才能看得准、走得稳、跑得快。
善哉,“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