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生子李好19楼:金明池水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9:13:55

金明池水嬉
金明池位于汴京(今河南开封)新郑门外,水域辽阔。它始建于五代周世宗显德四年(957年),因当时筹备攻打南唐,北方人不谙水性,就开凿了这个大水池用来训练水军。宋太祖建隆年间在池侧建立了神卫水军,在池上演习水战。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太宗仿汉代教池故事,动用了三万五千多名士兵疏凿金明池,并引金河水注入池中,还选拔军中江淮籍士兵善水者,建立了虎翼水军,在池侧置营教习舟楫水战,把这里当作了“海军训练基地”。(见高承《事物纪原》卷八《教池》、卷十《虎翼水军》)演习“水战”十分认真,场面非常壮观。杨侃在《皇畿赋》中描绘当时的情景说:“俄而旗影霞乱,阵形星罗,万棹如风而倏去,千鼓似雷而忽过……黄头之郎既众,文身之卒且多,类虬龙而似蛟蜃,骇惊鲵而走鼋鼍,势震动于山岳,声沸腾于江河。”(《宋文鉴》卷二)池上战鼓雷鸣,万棹如飞,成群的水兵在惊涛中出没,呐喊声震天动地,曾亲见演习的袁说:“余少从家大人观金明池水战,见船舫回旋,戈甲照耀,为之目动心骇。”(见《枫窗小牍》卷下)后来天下太平日久,君臣的战备观念逐渐淡薄,太宗幸金明池,则多为“观水嬉”,“命为竞渡之战”,“赐从官饮”,还劝群臣说:“中外无事,宜勿惜醉。”至真宗,四次幸金明池都是“观水嬉”,作方舟竞渡,“百戏竞集”,至“从臣皆醉”(《宋史·礼志·游观》)。宋仁宗送边帅赴任,招待外国使臣,也都要去金明池“观水嬉”,把金明池观水嬉当作礼仪中的一个保留节目。(王应麟《玉海》卷一七一《太平兴国金明池》)从此以后,“水战不复习,而诸军遂为鬼神戏”(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一)。就这样金明池便由一个训练水军的营地演变为一个游乐场所了。到了元丰年间,金明池开池日,不仅都城士民倾城而出,前往游观,连四野村姑无论老幼也都入城游观,其时里谚说:“三月十八,村里老婆风发。”“是日郡府为盛会,争标,水秋千之戏,皆如上巳,而观众杂过之远甚。”(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录》卷三)金明池开池日已成为都城士民一个盛大的游观节日。都人过了灯节,就纷纷相约去游金明池了。
金明池开凿之初,园内并无殿宇亭榭。太宗时因“士人游观,无存泊之所”,始仿唐曲江之制,在池的两岸建造亭馆台榭。此后续有所建,至徽宗政和中更大兴土木,把金明池建造成一个风景优美的游赏胜地。据绘画和文字记载,金明池的大门在池南岸,从池门往西去百余步,有座宏伟宽大,金碧辉煌的临水殿,殿前有宽阔的露台,台上搭设着黄色的大帷帐,是皇帝驾临观争标的地方。再西去数百步有一座南北长数百步的拱桥,中央高高隆起,状如飞虹,名叫仙桥。桥的北端通往池中有一个亚字形的小岛。小岛用石砌平,岸边有整齐的石栏杆。岛上建有水心殿,这组建筑一殿居中,四殿在四周,各殿间有廊庑相连,故又名水心五殿。殿中各设御幄,朱漆明金龙床。桥的南端有一座棂星门,门内有砖砌高台,台上建有广百丈左右的宝津楼。这是皇帝观赏诸军表演百戏的地方。池的北岸,有一座高大的屋宇跨水而建,称为澳屋,这是用来修理和存放大龙舟的地方。澳屋内“其下置柱”,上用大木为梁,“决水入澳”即可引船入内,把船吊在梁上,抽出澳内的水,船便悬在空中,可以修补。修理后再引水入澳,撤去梁柱,船即浮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反映了我国造船业的高度水平(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二)。池的西岸没有建造屋宇,这里“垂杨蘸水,烟草铺堤,游人稀少,多垂钓之士”(《东京梦华录》卷七)。金明池经过多年的修葺,殿宇辉煌,楼观耸立,花木葱茏,垂柳夹岸,成为京城的四大名园之一。每逢重大节日,金明池开池日,八方艺人都来此设场献艺,商贩云集,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时人以为有逾唐代的“曲江之盛”(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
水嬉,亦称水戏。宋·高承《事物纪原》认为始于三国。他说:“魏明帝使博士马钧作水转百戏,巨善鱼龙曼衍,弄马列骑,备如汉西京故事,今世皆使其法。”但这种水转百戏只是用水力运转的木偶来表演百戏,还不是本文所说的水嬉。近年来一些文化史辞典,据南宋·周密《癸辛杂识·故都旧事》中有关“水嬉”的记载,称鱼跳刀门、乌龟叠塔等水禽戏为水嬉,但这只是一种驯水族的表演,也不是本文所说的水嬉。我们说的水嬉是一种大型水上表演,《宋史·礼乐志》和宋人笔记中多有记载,它是以金明池广阔水面为舞台,适应市民文化娱乐生活需求而产生的一种艺术体育水上表演,有水上百戏、水傀儡、水秋千、掷水球、水上烟火、龙舟竞标等等,这些节目把歌舞、杂技、武术体操等结合起来,使一些古老的艺术获得了新的发展。

水上百戏

百戏起于秦汉之时,是乐舞、杂技等艺术的总称。乐舞有装扮动物的鱼龙曼衍,以及带有简单情节的《东海黄公》等。杂技则包括高、寻、吞刀、吐火等。百戏的表演规模宏大,人数众多,自汉代以来一直在广场演出。到了宋代始在大船上演出,称为水上百戏。据《文献通考》卷一四七《乐考》记载:“宋朝杂乐百戏……皆隶左右军而散居。”当时皇家把四方身怀绝技的杂技艺人征集来,列名军籍,分成左军和右军,给以官身,月领饷糈,平时由教坊司管理,住京师坊市两厢,每逢圣节、御宴、大朝会等重大活动,“由宣徽院按籍召之”。水上百戏就是左右军艺人以船为舞台,在水上演出的百戏,故又称“水上诸军百戏”。每当金明池开池日,皇帝都要亲临水殿观百戏,赐宴群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记载当时演出的盛况说,这种水上百戏,在四条彩舟上表演,先由一人上场致词,如同今日的报幕,而后鼓笛声大作,在音乐伴奏下演出,节目有“大旗狮豹、棹刀蛮牌、神鬼杂剧之类”。所谓大旗狮豹,是由一个头戴红巾的艺人舞动大旗,一群乔扮的狮、虎、豹一哄而上,随着舞动的大旗进退翻越跳跃。而后由另一个头戴红巾的艺人手执两面白旗,“旋风而舞”,由乔扮的各种动物表演“上竿、打筋斗”。这是一种歌舞和杂技的综合表演。所谓棹刀蛮牌,是由军健百余人前列旗帜、各执雉尾、蛮牌术刀、排成行列,互变队形,表演开门、夺桥等阵式。而后在乐声配合下,有两人出阵对舞,“一人作奋击之势,一个作僵仆出场”。接着又有军士表演枪对牌或剑对牌、轮换击剌。这是一场集体武术表演。这两个节目运动量都很大,在难以控制平衡的船上表演,更增加了技巧的难度,是很有特色的。所谓神鬼杂剧,是一种有简单情节的化妆表演,表演开始时,船上突然烟火大作,在烟雾和火光中,有假面披发的鬼神,口吐狼牙烟火上场,他们上身穿着贴金花的短衣,下身穿着黑裤,手提大铜锣,赤脚起舞。而后一声爆竹响,又有面涂青绿色戴金睛面具的鬼神,披着豹皮锦绣等饰物,拿着刀斧或杵棒登场,“为驱捉视听状”。再后又一声爆竹响,一个假面长髯“如钟馗像者”登场,有两三个以粉涂身、金睛白面、瘦瘠的髑髅,手执软杖,各作诙谐,趋跄举止若排戏,谓之“亚杂剧”(《东京梦华录》)。演出结束时,一声巨大的爆竹声,火光冲天,烟雾缭绕,“人面不相觑”。这个神鬼杂剧把幻术和化妆表演结合起来,演得有声有色,令人眼花缭乱。

水傀儡

傀儡戏,即木偶戏。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巧匠偃师造假人“千变万变,惟意所适”。至宋代尤为盛行,种类繁多,有悬丝傀儡、杖头傀儡、药发傀儡、肉傀儡等,水傀儡是其一种。
水傀儡源于三国马钧的“水转百戏”。但到了宋代技术大为进步,它的舞台设在船上,用水力发动木偶表演各种节目,有钓鱼、划船、筑球、舞旋等。金明池水傀儡戏,是在船上设置一座小彩楼,下有三个小门,如傀儡棚,正对水中乐船。演出开始先有参军色登场致词(报幕),而后乐声大作,“彩棚中门开,出小木偶人”,划一小船上,小船上“有一白衣人垂钓,后有木偶小童举棹划船,缭绕数回”。随着乐声响起,白衣人“钓出活小鱼一枚”,又乐作,“小船入棚”。继而又有木偶登场,表演“筑球、舞旋之类”。筑球就是木偶表演踢球;舞旋就是由木偶表演舞蹈,都是先各念致语后登场,作乐后退场。(《东京梦华录》)水傀儡扮演的各种动作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范成大曾说:“旱船遥似泛,水儡近如生。”可见是非常逼真的。
水傀儡中还有一种是木偶直接在水中表演的,称为浮泛傀儡。宋人杨侃在《皇畿赋》中说:“别有浮泛傀儡之戏,雕刻鱼龙之质,应乐鼓舞,随波出没”。这种傀儡用木料雕成鱼龙形状,内设机关,它们能在水面上击鼓、跳舞,也能在水波中上下出没。这个节目皇帝和士民都很喜欢观看,当时“銮舆临赏以尽日,士遮纵观而逾月”(《宋文鉴》卷二《皇畿赋》)。皇帝往往一看就是一天,乐此不疲,百姓可连续观看逾月兴致不衰,可见是很吸引人的。

水秋千

水秋千是金明池游乐活动中最受群众欢迎的一个节目。据绘画和文字记载,其表演的场地在金明池临水殿前两艘画船上,“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上竿”(《东京梦华录》)。画船的船头上立着秋千架,船尾乐人吹笛击鼓伴奏。表演开始时,船上鼓乐大作,左右军健儿登上秋千奋力荡来荡去,秋千愈荡愈高,待与秋千架相平时,表演者脱手离开秋千,从空中一个筋斗投入水中,水面泛起朵朵浪花。王振鹏的《龙池竞渡》对此画得颇为清晰。画面上船尾的乐人正举槌击鼓,鼓声仿佛可闻,一架秋千上的人正荡在半空中,另一架秋千上的人已飞身跳水。这是一个把荡秋千与跳水运动结合起来的节目,相当于现代的高台花样跳水。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在船尾还有百戏人上竿。所谓上竿是在船上用两张长凳叠起一张条案,案上一人仰卧,足蹬高竿,一人爬在竿端,手展长幡,上书“庆国泰民安、贺风调雨顺”字样。这又是跳水和杂技同台演出了。
水秋千是个崭新的游乐节目,不仅姿势优美,而且惊险刺激,引起广大观众的注目,不少诗人曾写诗加以赞赏,南宋诗人朱翌在《端午观竞渡曲江》诗中曾说:“却忆金明三月天,春风引出大龙船。二十余年成一梦,梦中犹记水秋千。”

竞渡争标

竞渡争标是金明池水嬉中一个大型节目。这个节目主要由左右军的船队表演,参加的人数多,规模大,观众往往超过万人,时人称之为“国朝一大盛观”(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四)。这是金明池水嬉的高潮。
竞渡演出时,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先有小龙船20只,虎头船10只,飞鱼船2只,依次登场。由小龙船上一军校舞旗招引,指挥船队划向池北澳屋(船坞),去牵引大龙船,“大龙船长约三四十丈、阔三四丈,头尾鳞鬣,皆雕镂金饰”,上有层楼台观槛曲,安置御座,以备游幸。”这条大龙船形体巨大,制作精致,为了保持稳定,从板到舱底深数尺,舱底密排桌面大的铁块以压重,大龙船左右水棚各排列六桨,划动时宛若飞腾,可见当时造船技术的高超水平。
大龙船牵引至临水殿后,小龙船在临水殿前东西相向一字排开,虎头、飞鱼等船排在其后,如同两阵相对。而后临水殿前水棚上有一军校手举红旗,不停挥动。音乐声起龙船各自击鼓出阵,忽而划棹旋转,共为圆阵,称为“旋罗”;忽而一分为二,各作圆阵,谓之“海眼”,忽而二队散开,重又相交,称为“交头”。“海眼”、“回头”、“收尾”等,都是当时的时新舞曲。(见《癸辛杂识》后集《舞谱》)这说明船队的队形变化已融进了舞蹈化成分。这是竞渡夺标的前奏。
争标是竞渡的高潮,在临水殿前水面上进行,军士预先在水中插上红旗,标识距离的远近。船队排在水心殿东面,面对临水殿排成行列,近临水殿的水中插着一根高竿,竿端挂着锦彩、银碗之类的物件。竞渡开始,水殿前军校红旗一招,小龙船、虎头船等分成两队在大龙船两侧扬旗击鼓,鼓噪疾进,竞标夺彩,共三次而止,捷者得标。夺标后,皇帝一时高兴,还会“掷银瓯于波间,令人泅波取之,因御船奏教坊乐,岸上都人纵观者万计”。这项活动把划船和游泳两种体育运动结合起来,(《宋史·礼志》)水上岸边人山人海,锣鼓声、鼓噪声、吹呼声,此起彼伏,真令人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