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萌宠乐文:伤寒论里哪个类证比较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21:22

《金匮要略》就是类证的书,此外有很多后世的书都是类证的,只不过这些书用经方的不多,推荐皇汉医学《中国内科医鉴》 我在网上找到一本任应秋先生的《伤寒论证治类诠》,感觉不错。  下面是《中国内科医鉴》上篇。
       中国内科医鉴目录  
   凡例(略)
   序言(略)
   前篇   证候与治法概论
   第一章      头痛  眩晕  耳鸣
   第二章      呕吐  吐血喀血  吞酸嘈杂  哕
   第三章      便秘  下利  下血子宫出血
   第四章      小便自利  遗尿  小便不利淋沥  血尿
   第五章      口渴  咽中干燥
   第六章      咳嗽  喘
   第七章      胃内停水  心下痞
   第八章      心悸亢进
   第九章      浮肿水肿
   第十章      热
   第十一章    不眠  谵语  狂痫
   第十二章    胸痛  腹痛
   第十三章    腹满

  下篇 略
第一章


头痛  眩晕  耳鸣
      
     头痛
    当患者诉头痛之际。应考其头痛起于何病。阳证之头痛乎。阴证之头痛乎。抑为虚证之头痛乎。实证之头痛乎。探求病源。实为汉医最要之事。同一风邪之头痛也。在甲则鼻塞。微恶寒。有热无汗脉浮紧。乙则鼻涕交流。恶寒强。体温不变。脉沉而弱。甲病阳证。乙病阴证。处方自异。故甲宜麻黄汤。乙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同一胃病之头痛也。而胃内停滞之水毒虽同。而丙则脉浮数。口渴。小便不利。舌苔白而干燥。时欲饮水。饮则屡屡吐出。丁则脉浮数。口不渴。舌苔无。屡屡吐水。丙阳证也。丁阴证也。前者宜五苓散。后者宜吴茱萸汤。又同一子宫病之头痛也。戊则脉沉实。大便有秘结之倾向。颜面充血。时时眩晕。月经不顺。左腹下疼痛。按其腹部。觉全部有充实之感。以指触于左臂骨窝这部。有过敏之索条物。己则脉虚软。大便每日一次至两次。眩晕耳鸣肩凝。月经不顺。一月中有两次。下腹疼痛。腹部全部软弱。腰脚易冷。戊所患者为阳实证。己所患者为阴虚证。前者以桃核承气汤主治药。后者以当归芍药散治之。
    易起头痛之疾患。就现代医学之见地。多起于发热。肾脏炎 。动脉硬化症、绿内障、脑肿疡、霉毒、外伤、硬结头痛、副鼻腔疾患、耳之慢性化脓、便秘、循环障碍、子宫疾患等。余今大别分为四类。一曰外邪之头痛。流行性感冒。肠窒扶斯等头痛属之。痛时多兼发热。二曰痰饮之头痛。水毒停滞于胃肠之内。上冲而起之头痛也。三曰血症性头痛。月经不顺或血液循环受障碍而起者也。四曰食毒性之头痛。便迷秘或消化不良。食毒停滞于胃肠之内。头中受刺激而起之痛也。四者之中更分阴阳虚实欹矣。
    外邪之头痛。用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小柴胡汤、及其加减之方以治者为多。痰饮性之头痛。用苓桂术甘汤。茯苓饮、人参汤、大建中、真武汤、吴茱萸汤、五苓散、茯苓泽泻汤等治之。血证性之头痛。用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等以治之。食毒性头痛则应用泻心汤。大承气类。
    眩晕
    眩晕俗名也。眩者眼前黑之意。晕与运通。故有眩运。目运、头眩、冒眩、癫眩之称。凡眩晕辄兼头冒。头冒者即头觉沉重。眼前不清楚是也。凡西医学之贫血。胃肠病、心脏病(尤其在瓣膜狭窄)脑肿疡(尤其在脑霉毒)小脑疾患、多发性硬化症。癫痫、希斯笃里、神经衰弱、中毒、眼筋麻痹、内耳疾患等、往往起眩晕。
    伤寒论.金匮要略言及眩之处方有十一方。其中有术者六方。有茯苓者五芳。此亦鉴於事实。可定眩晕与水毒密切之关系者也。西医则云眩晕与三半规管内液之摇动有直接的关系。然吾人对于古贤[治眩晕必先治水]之深谋远虑。大堪惊叹焉。此就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拾出治眩之处方十一。计苓桂术甘汤、真武汤、葵子茯苓散、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五苓散、小半夏加茯苓汤、近效方术附汤、茵陈蒿汤、甘草干姜汤、治冒之处方四。计苓桂五味甘草汤、苓甘姜味辛夏汤、大承气汤等。其治乍起眩晕之方。大抵使用泻心汤。古人云“泻火降逆”其与水火相克之理论。述之甚详。茵陈汤证之眩。虽近与泻心汤证之眩。而与水火相克之理论。说来至详且备。尚细细考究之。实能发现甚有趣味之暗示焉。惠美三白云。产后血运者。水气也。得以附子泻心汤治之。原南阳云。世人用人参、黄连、防己、大黄、桂枝、茯苓、术、甘草之套方以治眩晕。远不如白虎汤之有奇验。白虎汤证用白虎汤。其有其验。固无论已。即如舟车酒醉之眩晕。用半夏泻心汤与五苓散而有效,古人早有卓识矣。和回子真翁云。所谓调血剂必从根治。余曾屡屡用当归芍药散以治此种之患者。而其中之泽泻茯苓术诸药。则视其原因之或为船醉。或为水毒而有加减焉。
    耳鸣
    耳鸣往往与眩晕为同时并起之症候。眩晕愈时。耳鸣亦止。耳鸣告愈。同时眩晕亦止。此为余日常临床所得之实验古人云耳久鸣则聋。盖耳鸣则激之为聋也。
    所谓患神经衰弱症者之耳鸣多因於水毒。用茯苓饮、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苓桂术甘汤、苓桂五味甘草汤、酸枣仁汤、当归芍药散等辄有效。患动脉硬化症者之耳鸣。多用泻心汤。栀子汤及以上各方之加味。患中耳炎者之耳鸣。多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等以治之。
    备考
    [本间枣轩对眩晕之说]
    古人学说。称眩晕为脑海虚。即脑病也。夫脑有自体发病者。亦有外界侵犯於脑而起病者。中风、
痫症、发狂、恐怖等之眩晕。脑之自体之病也。产后及子宫出血、出血、吐血、衄血、肠出血、尿血等症。至血液虚竭。虚里与肾间动悸非常。或因过饮、过浴、诸热病等而发之眩晕。从外界侵犯於脑而起者也。[中略]卒然晕倒者。可不论其虚实。与以回生散、参连汤、三黄汤等当有效。产后之血晕或血多则上冲。面目红赤。脉络怒胀之眩者。用三黄汤加辰砂。或用苓桂术甘汤、三黄汤[泻心汤]合方为佳。下剂不宜长服。若前方已服数十日者。用苓桂术甘汤、巫神汤、如心散之类转方为佳。亡血后动悸高而眩甚者。可用肾气丸、连珠饮。八珍汤、而兼用镇悸丸。脾胃虚弱。面色萎黄。动悸而眩晕者。宜归脾汤。兼用宁心膏。即真武汤亦可用之。痫症之眩晕者。沉香天麻汤为上。头痛。眩晕。呕吐者。宜与半夏白术天麻汤。如服后呕吐犹不止者。宜用半夏泻心汤。或小半夏加茯苓汤。
   (原著者按)不论何处。若藐视病之虚实。随经治疗。犹之未治。回生散系附子、紫檀、人参、白檀、郁金、甘草、胡椒、而成。尚施於实证之眩晕。即为不考药效之误。又以三黄投於虚症。亦大不妥。参连汤者。人参与黄连也。产后之血晕。多运用当归芍药散。不长服下剂云云。系从西医之知识而出发者之说也。西医藐视阴阳虚实。往往滥用下剂。因过下而困疲。下已难下。而又有不得不下之必要。故曰转方。此种转方。山胁东洋之所谓医之自转。医者翻弄病之良手也。巫神汤者。五苓散加干姜、黄连、木香者也。连珠饮。八珍汤、木香、甘草也。沉香天麻镇悸丸可参照心悸亢进条。归脾汤者。当归、白术、茯苓、黄芪龙眼肉、酸枣仁、远志。人参汤者。沉香、益智、天麻、防风、半夏、附子、独活、羌活、甘草、当归、僵蚕、生姜也。半夏白术天麻汤者。半夏、陈皮、麦芽、茯苓、黄芪、人参、泽泻、苍术、天麻、神曲、白术、黄柏、干姜、生姜也。亡血后动悸高而眩甚整个。炙甘草汤、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有效。脾胃虚弱。面色萎黄。动悸眩晕者。多用茯苓饮合苓桂术甘汤。头痛眩晕呕吐者。为吴茱萸汤。五苓伞之证。从证运方。庶不误也。
    [有持桂里之眩晕说] 眩者目之意。晕者犹运也。如身在车船之上。不能自主也。故俗人往往即用眩运二字。此疾多从水饮而生。亦有因气疾而来者。亦有因过食而来者。妇人从血道而发。男子自瘀血结毒(陈久性霉毒)而生。
         (原著者按)眩多因水饮之说。实得我心意。
    [伤寒赞论] 太阳病。脉沉。身热头痛者。阳中夹阴者也。黄芪建中汤治之。若误投发汗而不瘥者。四逆汤温之。
    [集验良方] 白虎汤治中暑(热射病)口渴喜饮。身热。头晕。昏晕等证有效。
    [伤寒绪论] 太阳病者发汗。发汗过度。则阳虚而耳聋。叉手自冒。不可误用小柴胡汤。宜同建中汤治之。

                         选自皇汉医学丛书  《中国内科医鉴》第一章
        日本  汤本求真阅  大冢敬节著   陈存仁编校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条评分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举报 xiaozheng

UID:930

  • 注册时间2007-10-13
  • 最后登录2011-06-29
  • 在线时间110小时
  • 发帖82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820
  • 关注Ta
  •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06-29 第二章    呕吐   吐血喀血   吞酸嘈杂    哕
    呕吐  
    金匮要略伤寒论中之区别呕吐干呕。呕逆等项。东坦之解释云。有声无物曰呕。有物无声曰吐。口中喀喀有声有吐者之象。而始终不吐出者呕也。干呕也。如乳儿患脚气与患脑膜炎者。其声未出。而乳汁食物已有甚多之吐出者。吐也。食急而有物奔出者。大抵为吐。有声而同时有物者曰呕吐。呕逆者。呕之激也。吐逆者。吐之激也。
    上述呕有干呕之逆。而干呕呕逆之中。又各分阳证与阴证。小柴胡汤 、栀子生姜豉汤、柴胡加桂枝汤、白虎加桂枝汤、猪苓汤、治阳证之呕者也。乌梅圆、吴茱萸汤、大建中汤、四逆汤、真武汤治阴证之呕者也。今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采集治呕之方一十有六。其中十四方配合以生姜干姜。治干呕之方一十有三。其中十二方亦有生姜或干姜之配合。此抄录如次,[呕]  大建中汤   半夏泻心汤   苓甘姜味辛夏汤   乌梅圆   四逆汤(以上诸药中有干姜)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葛根加半夏汤   吴茱萸汤   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   柴胡桂枝汤   栀子生姜豉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真武汤(以上诸药中有生姜)   白虎加桂枝枝汤   猪苓汤。
    [干呕]   小青龙汤   六物黄芩汤   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白虎加猪胆汁汤   半夏干姜散   甘草泻心汤(以上诸药中有干姜)   桂枝汤   小柴胡汤   橘皮汤(以上诸药中有生姜)   十枣汤
    [呕逆]   竹皮大丸(有桂枝)
    从上看来。可知凡治呕。干呕。呕逆之病。大抵用生姜干姜桂枝。此生姜桂枝。均含挥发油。西医用为健胃之剂。认为作用甚广。临床医家最宜注意者。凡治呕与干呕往往多用上举诸温性刺激药之一方。然有时亦有全然不用刺激药。却用缓和黏滑疏通之剂。如猪苓汤等方剂。此不可忘忽者也。
    近来西医界盛用半夏以为镇吐之剂。余敢断然言之。此系西医之误。吾人当矫正也。治吐之剂。余独举大黄。半夏虽治吐有效。其实不能治吐。汉医对於吐证。虽亦有以半夏处方者。然实非半夏之效。彼不自知其力量之将军。不能视察敌人之病。以致误遭败北。而乃罪责兵卒。其可得乎。试观伤寒论。金匮要略。其中言及治吐之处方。共计有七。其中皆无以半夏为配剂也。
    [吐]   茯苓泽泻汤   五苓散   桂枝芍药知母汤   茯苓饮(以上各方有术)大黄甘草汤   调胃承气汤(以上两方有大黄)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右举七方中四方有术。二方有大黄。於此可知治吐以大黄。或尤为要药矣。但术之可治者。大黄往往不能治之。椐金匮要略云。痰饮之病宜温药。痰饮者。胃内停水也。停水于胃内。则饮食之物不得疏通。于是吐矣。故宜用术等之温药。以去其水。此时消化器无迟缓症状。反之宿食燥屎淤积于消化管内。以防饮食物之下降。于是吐矣。此时宜用大黄等之冷药。使胃肠紧缩以去其宿食。此际消化器现紧缩之状态。以上云云。皆其区别也。即言吐之症状。凡胃内停水者。宜配用术之方剂。宿食燥屎者。宜用有大黄之方剂。二者误用。则增病势之恶逆。诊断者不可不慎也。
    古方中虽有将术于大黄组合于一方剂者。然与后世医人之加味者。不可同日而语。况呕吐与吐。又无区别。习得半夏有治吐效力之皮毛学识者。即批判汉药。区别门户。藐视前人之劳苦。殊失公平之见地也。此检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言及呕吐之方。配以半夏者亦计有六。开列如下。
    [呕吐]   附子粳米汤   小半夏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大半夏汤   半夏干姜人参丸   黄连汤。
   吐血 喀血
    吐血者。消化管(尤其是胃或食道)出血。从口腔吐出之谓也。喀血者。从呼吸器(尤其是肺)出血之谓也。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只有吐血之语。而无喀血之文字。意者其时这吐血。无今日喀血之意。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项中。有云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也。脉浮弱。以手按之即绝者下血也。烦渴者必为吐血。实为今日之所谓喀血也。
    吐血与喀血。不可同一处理。但在处方上若不确定其阴阳虚实而误用之。亦往往无效。故在处方之前。先宜看定是吐血乎。抑是喀血乎。然后辩明其为阴证欤。阳证欤。实证欤。试举一例以明之。泻心汤。柏叶汤。均治吐血之剂也。然泻心证之出血。为组织上起炎症之出血。柏叶汤之出血。为组织迟缓所起之瘀血。盖泻心汤为阳证之治剂。柏叶汤为阴真证之治剂。苟柏叶汤之证。误与泻心汤。则出血增加。病者立即可毙。吐血喀血既认明矣。阴阳之分。亦不可不慎。前例诸方之外。如人参汤。甘草干姜汤。黄土汤。治阴证之吐血者也。白虎汤。栀子豉汤。(以其加减方)茵陈蒿汤。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等。治阳证之吐血者也。请在第三章下血条更事研究。兹采用金匮要略中关于吐血之说于下。
   (一)吐血。咳逆。上气之候也。其脉数有热者死。
    栗园(译者按即日本名汉医浅田栗翁)曰。脉缓而身凉者。血或可止。
   (原著者按)患肺结核者。多表见此种症状。上气者。两颊潮红。气上逆之谓也。
   (二)贫血之亡血者无汗薏。出汗者更失体液。故至恶寒战栗。
   (原著者按)病者对医家施行手术之创口或误伤之处诉疼痛时。西医往往在阿斯匹灵中混加莫儿希纳加罗莫金之类。企图达其镇痛这目的。称为补血液。又以搿儿液注射之。称为消耗之发汗剂。此殆即西医之治疗方针乎。
    吞酸嘈杂
    胸中吐出苦酸之水曰吞酸嘈杂。治吞酸嘈杂之方。屡屡应用者为。生姜泻心汤 、  旋复花代赭石汤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  小陷胸汤等。如以上方剂不能见效。病势反觉恶化时。则用大建中汤或吴茱萸汤。此系余之经验。颇著速效。此中阴阳相异之认辩。甚为切要也。
    哕
    哕。俗名也。有阴阳虚实。可以大小承气汤治之。亦可与以小柴胡汤。桔皮汤、桔皮竹茹汤之类。亦可选用。食毒、气逆。水毒。以及带热带寒之时机。可用小半夏汤、吴茱萸汤、四逆汤等。
    备考
    [兰轩医谈]  哕有数因。阳明证渴而不能食。食下后。渐渐口渴引饮。此必发哕选用茯苓饮桔皮竹茹汤可愈。(竹茹汤之人参代以麦门冬竹茹代以竹沥更妙)因留饮而哕者。其小便必不利。又投承气汤后。亦有稍稍下降而仍哕者。此因热气挟痰(水毒)而上逆也。非竹沥不效。
    [有持桂里之说]  方书有种种之名目。而以哕字最为正确。自证自古即认为胃中之寒。亦有因热而来者。蛔虫聚集。痰饮者。皆患此病发时挟以他病者凶候也。(尤以痢疾后及诸病之所发者为最凶)
    桔皮竹茹汤   此为古今治哕逆之通用方剂。
    桔皮汤       手足厥而气逆者均用之。详说见呕吐门。可参照。
    半夏哕逆汤   哕逆而心下痞硬者。用次方开通之。痢疾伤寒之患此者。尤为爻吃紧之要方。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为止哕之效药。阴证用之。阳证则不适用。本草纲目中有吴茱萸桔皮附子三味之方。用于阴证甚相宜。
    柿蒂汤       大冢云。自方在柿蒂丁香之中。加生姜煎而热服之。古时无此方剂。对证应用。能奏伟效。其主治为胸满与咳逆不止等。
    用桔皮竹茹汤之类尚不止者。可用此方止之。盖柿蒂为治哕之专药。烟法印云。此物若与石蜜合煎。愈妙。又在平胃散中加柿蒂丁子亦有伟效。
    甘草干姜汤   与以苦味剂而犹不止者。用此方间能奏效。
    炙甘草汤     哕而脉结者可用此方。但需在危笃症中用之。
    附子粳米汤   胃中寒甚。哕逆更加呕吐。轻剂无效时用之。
    四逆汤       阴寒脱症之哕用此方甚佳。在霍乱症呕吐下利。手足微冷。脉细而哕者。用此方能救其十一。
    猪胆汁汤     哕时呃呃不已。呼吸有暂绝之状。用此可以急救。无猪胆时。熊胆亦可用之。(大冢云。此可用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白通加猪胆汁汤之类。)
    备考
    [本间枣轩之说]   吐血呕血。古时通称呕血。有从肺出与胃出两证。(中略)而治法并不区别。大抵吐血多者用三黄汤、犀角地黄汤或二方合用。亦有用四逆汤者。吐血少者或连绵不止。胸肋苦满者。用柴胡四物汤或黄土汤。如用以上手段犹不止者。可与断红饮间服阿芙容液。服后血色变黑者。为止之前兆。亡血过多。而脉沉微。虚里煽动。气短汗出者。生命已在瞬息之间。可用独参汤。兼用回生散亦佳。吐血之后变黄胖者。可用连珠饮兼镇悸丸。虚劳者以人参养荣汤为佳。无病而微咯血。久而不止者。凉膈散为宜。饮酒后吐血者。亦可用凉膈散。出血过多。亡血甚者。可与理中汤四逆汤。
   (原著者按)   吐血亦有阴阳虚实。宜从证以处方。三黄汤者。泻心汤之别名也。四逆汤者。当归、川芎、芍药、地黄也。柴胡四物汤者。小柴胡与四物汤之合方也。命期促迫者。宜与独参汤。而不投四逆加人参汤。独参汤者。人参一味也。断红饮、犀角地黄汤、人参养荣汤、凉膈散等可参照肺结核条备考之部。
    黄胖者。在十二指肠虫病、心脏病、肾脏病等。其病势进行。则其人贫血甚。皮肤淡黄。稍有水气。动悸甚强者也。连珠饮者。苓桂术甘汤合四物汤加木瓜、苡仁、术、萆藓也。
    [伤寒绪论]   太阳则脉浮数。灸之必惊狂。起卧不安。咽燥吐血。此时投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为佳。
    [集验良方]   黄芪建中汤治吐血。衄血。虚赢不足。饮食乏味。脚步软弱。言语倦怠。失精(遗精)内热等诸虚损之证有效。
    [续易简方]   理中汤治身寒气虚。咯血吐血之剂。
    [千金方]     酒徒之咳着者必吐血。自因久经长年月日过度之饮故也。其脉虚者避血冒。若饮后胸满者。厚朴大黄汤治之。
    [樱宁生传]   桃仁承气汤治积郁。火甚。迫血上行。衄血数升。面赤。脉躁疾。精神恍惚。如痴者有效。
    [心法服馀]   吐血者。胸中觉气塞。上吐紫血者。桃仁承气汤下之。
    [千金方]     凡服药后。呕逆不入腹者。先与甘草一两。水煎服之可效。
    [朱氏众验]   二神汤(既甘草干姜汤)治吐血极妙。
    [证治准绳]   栀子柏皮汤治小儿衄血极有效。
        (原著者按)此方不只限于小儿衄血。吐血。亦极有效。小儿衄血。可用麻黄汤、桃核承气汤、泻心汤之类。
    [三因方]     大半夏汤为治心气郁而不行。生涎饮。心下痞硬。聚结不散。肠中辘辘有声。食入即吐之剂。
    [仁齐直接]   半夏丸(生姜半夏汤所制之丸)治吐血下血。崩中带下。喘急痰呕。中满虚肿诸病有效。
          按崩中带下即今西医之所谓子宫病也。
    [疗治茶谈]   呕吐证之动悸甚者。必致煎汤不入。往往无相应之药。其时在下焦穴针灸之。以引下其动气。药则将丸药为散药。渐渐静其动气。然后在与煎药。若无此心得。妄用汤药。反足增病。
    [兰轩医谈]   衄血之实证应用三黄汤(泻心汤}此其现象为出血不止。及其血自止。血虚者用广东人参肉桂之类。血实者脉实数。血虚者脉沉微。若脉微数者必死。
    [证治摘要]   一男子下痢不止。发哕。吐蚘虫。与以吴茱萸汤见效。
    
  注:日本人著中医书,文字较蹩口,须细看。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条评分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举报 xiaozheng

UID:930

  • 注册时间2007-10-13
  • 最后登录2011-06-29
  • 在线时间110小时
  • 发帖82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820
  • 关注Ta
  •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06-29 第三章   便秘   下利   下血子宫出血
    便秘
    便秘有种种。为说明上便宜计。区别为(一)紧缩性便秘。(二)弛缓性便秘。(三)狭窄性便秘。
   (一)紧缩性便秘。所谓实证之病也。其见证为脉沉实或沉迟。而多力。因而起便秘。按其腹部。有充实之感。血压高。大便坚硬。大黄芒硝之配剂可奏效。
   (二)弛缓性便秘。为肠管麻痹迟缓。无排出之力。因而起便秘。脉浮弱而沉迟而多微弱。大便多水分。排泄少而不通快。此多起于水毒停滞以消化管内。而起胃肠之下垂。此证决不可用下剂。若投以大黄。则弛缓益盛。且起腹痛里急后重之患。宜与大建中汤、理中汤、当归芍药散等以除水毒。刺激肠管之紧缩。大建中汤等温药也。温可以去弛缓。及去失其麻痹。则大便不求畅而自畅矣。
   (三)狭窄性便秘。为肠管自身起窄。与邻接之脏器。生肿瘤或肿大。压迫肠管而起狭窄。结果起便秘之病也。此方可用大黄牡丹皮汤、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下瘀血丸、大黄蛰虫丸等以去肿瘤炎症。瘀血块等而图肠管之疏通。
    此外尚有老人或热性病之恢复期。或慢性病等。体液枯燥。致大便难通者。投以麦门冬等温润之剂。往往得效。有时亦可用麻子热仁丸。亦可用蜜在药味中煎导之。
    上述便秘之症在汉医非经严重区别。彻底之明了。决不滥用下剂。蜜煎导之方法。与今日里斯林浣肠之理论方法相似。其适应之症。不止限于便秘。(但今日为滥用浣肠之时代。宜注意)。大承气汤扫涤胃肠内容物者也,患肠实证者。用以浣肠也。温药者对于弛缓性之便秘用浣肠也。然我道之用蜜煎导者。须在发汗过度。或小便多出。体液枯竭。致大便不下。而不能用下剂以攻之者始用之。而患盲肠炎与以阿芙蓉后致起便秘时。始用浣肠之法。
    下利
    投发汗剂之葛根而愈下利。投利尿剂之猪苓汤而愈下利。甚至投下剂而止下利。凡此诸法。决非偶然之奇迹。漫然投药而得侥幸。须握有确确凿凿之实证者也。
     今日西医界凡遇里急后重者而兼下利者。即以投以下记为其定则。里急后重。诚然多现于阳实之证。然有时阴虚之证。亦有里急后重者。此则不可忘忽者也。在证之不适用下剂时。可用真武汤之附子剂。大肠加答儿或赤痢之里急后重者。或有表证者。投葛根汤以发汗。能见速效。余对于慢性大肠加答儿之历久未愈者。投猪苓汤以图利尿。果见速效。猪苓汤之阿胶。与白头翁加甘草阿胶之阿胶。对于里急后重。大有缓解之力。凡有湿热。即炎症冲血肛门感灼热者。多用白头翁汤。凡里急后重。而不感紧迫。压出之力不足。大便有残留之气味而不能通快者。真武汤治之。故在诊断这际。有无里急后重。宜宁讯问。里急后重而有紧迫之感者阳证也。脉舌均现阳性之证状。脉迟缓而弱者阴证也。在按脉之际。即能区别之。自阴证之相异。为治疗方针之根干。不可轻轻看过。兹采录伤寒论今匮要略中言及下利之处方。阴阳之大别于次。
    [阳证之治剂]   黄芩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六物黄芩汤   甘草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大柴胡汤   葛根黄连黄芩汤(以上皆有黄芩)   白头翁汤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葛根汤   四逆汤   大承气汤   猪苓汤。
    [阴证之治剂]   真武汤   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白通汤   白通加猪胆汁汤   四逆加人参汤   人参汤   桂枝人参汤   桃花汤   吴茱萸汤。
    通观以上各方。凡阳证之治剂。大半配合苦味之剂。如黄芩。黄连。黄柏等。阴证之治剂。多用辛味之药物为配合附子。干姜。吴茱萸。术等。两两比较之。觉其问题殊有兴味。
    附言   金匮要略有利气之文字。今日神经之下利者。往往频频有催便之意。如厕后大便不能通快者。此其治法用诃梨勒散。诃梨勒即诃子也。有利气之意。凡大便不通。投硝黄(芒硝大黄)之剂后。便意频数而不能通者用之。即不可误于药室方函口诀。用宽畅汤治之。
    下血子宫出血
    从大便而出之血曰下血。近于肛门之出血曰近血。在肛门深部之出血曰远血。漏下者有子宫之出血。故云子宫出血。
    治下血及漏下之处方如次。
      黄土汤   桃核承气汤   桂枝茯苓丸   芎归胶艾汤   赤豆当归散   旋覆花汤
    下血漏下由于组织迟缓而起瘀血。或周围血行障碍而起郁血。郁血之极。乃呈是症。右举六方。可以治之。在鼻粘膜附近之组织紧张。局部充血之甚。逐致血管破裂而出血者曰衄血。麻黄汤可以止之。炎症充血之喀血。泻心汤可以止之。身体上半部之出血。多系炎症。充血这所致。身体下半部之出血。多属郁血之所致。此为今日生理学病理学上之说明与证明。亦为临床上极有兴味之事实。
    妊娠中因胎儿之压迫。障碍血行。易起郁血。即非妊娠之妇女。与普通之男子。亦有起郁血者。多用当归川芎桃仁牡丹皮之类以治之。其各处方可参照药方解释编。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条评分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举报 xiaozheng

UID:930

  • 注册时间2007-10-13
  • 最后登录2011-06-29
  • 在线时间110小时
  • 发帖82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820
  • 关注Ta
  •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06-29 接上页

备考
    [本间枣轩便秘之说]   患眼病者连服大黄芒硝等之下剂。不按通常之分量。致脾胃衰弱。再与强下之剂。往往促其生命。假令几日不通。而不能投下剂时。可与参连白虎汤。用滑细棒。如此数十日。大便自然可通如平常矣。
   (原著者按)    便秘不必用大黄芒硝主治。误而长服之。脾胃当然虚弱矣。但确为大黄芒硝之证。间续服之而不得复其健康者。此又非下剂之罪矣。其故在於用之人之力量不足。便秘亦有阴阳虚实。不辨别之。服药亦无效也。
    伤寒论中有燥屎五六枚与燥屎在胃中之文。以西医内景之理推之。胃决非燥屎之处。又依仲景内脏之说观之。所谓胃中云云。亦非西医所指之胃。此殆与热入血室。冷结膀胱之类相同。兹从各方实验证之。大便之肠。指横行结肠而言。可与大柴胡汤等。又查蜜煎导条中。有用猪胆汁以为导剂。对於宿食恶物甚有效云云。夫导剂不限於猪胆汁。惟闻诸西医云。胆汁可以消化饮食。则胆汁或能解宿食恶物而制燥屎者欤。
   (原著者按)    胆汁有促进肠中蠕动之性质。故便秘用猪胆汁。为极合理的。数千年前所行之合理方法。至至今日而渐渐明瞭其原理。此即汉法医学十分伟大之明证。(引用稻田博士言)
    仲景之书。从实验而出。与今日西洋学说。若合符節。(中略)治法从病因而有异同。麻子仁丸调胃承气汤芦荟丸等可审用之。亦可兼施蜜煎导。灌肠法等。
    [有持桂里便秘之说]   凡有症疝之人。大便常易秘。
    (原著者按)   子宫及附属器有炎症肿瘤者。常有所谓习惯性便秘。临床医家时常遇之。又产后。发汗后。一切久病之末。津液干者多结燥。高年血弱别无病患者。亦结燥。先哲云。燥结有实者。有虚者。诚难言也。
    (原著者按)   燥结有虚实。不能误投峻下之剂。。椐桂里翁对于便秘之治法。推奖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调味承气汤、倒换散、大黄荆芥二味各等分研末服之。润肠汤、麻子仁丸加减方、通仙丸、麻子仁丸、蜜煎导之外。并推奖熨法。
     熨法          炒盐入绢袋在病人腹上熨之之法也。
     服下药以内催通气。而屎不出时。行熨法可效。又用温石以为通彻温气之法。对於大小便秘均有效。
    [医宗金鉴]    经行后或出血过多者。贫血而荣养衰弱者。黄耆建中汤主之。
    [圣济总录]    乌梅於产后。冷热痢。久病下痢不止者有效。
    [证治摘要]    甘草泻心汤之治下痢。以腹中雷鸣者为目的。若腹不雷鸣为穀不和之下痢。四逆汤主治之。
  便秘   下利   下血子宫出血
    便秘
    便秘有种种。为说明上便宜计。区别为(一)紧缩性便秘。(二)弛缓性便秘。(三)狭窄性便秘。
   (一)紧缩性便秘。所谓实证之病也。其见证为脉沉实或沉迟。而多力。因而起便秘。按其腹部。有充实之感。血压高。大便坚硬。大黄芒硝之配剂可奏效。
   (二)弛缓性便秘。为肠管麻痹迟缓。无排出之力。因而起便秘。脉浮弱而沉迟而多微弱。大便多水分。排泄少而不通快。此多起于水毒停滞以消化管内。而起胃肠之下垂。此证决不可用下剂。若投以大黄。则弛缓益盛。且起腹痛里急后重之患。宜与大建中汤、理中汤、当归芍药散等以除水毒。刺激肠管之紧缩。大建中汤等温药也。温可以去弛缓。及去失其麻痹。则大便不求畅而自畅矣。
   (三)狭窄性便秘。为肠管自身起窄。与邻接之脏器。生肿瘤或肿大。压迫肠管而起狭窄。结果起便秘之病也。此方可用大黄牡丹皮汤、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下瘀血丸、大黄蛰虫丸等以去肿瘤炎症。瘀血块等而图肠管之疏通。
    此外尚有老人或热性病之恢复期。或慢性病等。体液枯燥。致大便难通者。投以麦门冬等温润之剂。往往得效。有时亦可用麻子热仁丸。亦可用蜜在药味中煎导之。
    上述便秘之症在汉医非经严重区别。彻底之明了。决不滥用下剂。蜜煎导之方法。与今日里斯林浣肠之理论方法相似。其适应之症。不止限于便秘。(但今日为滥用浣肠之时代。宜注意)。大承气汤扫涤胃肠内容物者也,患肠实证者。用以浣肠也。温药者对于弛缓性之便秘用浣肠也。然我道之用蜜煎导者。须在发汗过度。或小便多出。体液枯竭。致大便不下。而不能用下剂以攻之者始用之。而患盲肠炎与以阿芙蓉后致起便秘时。始用浣肠之法。
    下利
    投发汗剂之葛根而愈下利。投利尿剂之猪苓汤而愈下利。甚至投下剂而止下利。凡此诸法。决非偶然之奇迹。漫然投药而得侥幸。须握有确确凿凿之实证者也。
     今日西医界凡遇里急后重者而兼下利者。即以投以下记为其定则。里急后重。诚然多现于阳实之证。然有时阴虚之证。亦有里急后重者。此则不可忘忽者也。在证之不适用下剂时。可用真武汤之附子剂。大肠加答儿或赤痢之里急后重者。或有表证者。投葛根汤以发汗。能见速效。余对于慢性大肠加答儿之历久未愈者。投猪苓汤以图利尿。果见速效。猪苓汤之阿胶。与白头翁加甘草阿胶之阿胶。对于里急后重。大有缓解之力。凡有湿热。即炎症冲血肛门感灼热者。多用白头翁汤。凡里急后重。而不感紧迫。压出之力不足。大便有残留之气味而不能通快者。真武汤治之。故在诊断这际。有无里急后重。宜宁讯问。里急后重而有紧迫之感者阳证也。脉舌均现阳性之证状。脉迟缓而弱者阴证也。在按脉之际。即能区别之。自阴证之相异。为治疗方针之根干。不可轻轻看过。兹采录伤寒论今匮要略中言及下利之处方。阴阳之大别于次。
    [阳证之治剂]   黄芩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六物黄芩汤   甘草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大柴胡汤   葛根黄连黄芩汤(以上皆有黄芩)   白头翁汤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葛根汤   四逆汤   大承气汤   猪苓汤。
    [阴证之治剂]   真武汤   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白通汤   白通加猪胆汁汤   四逆加人参汤   人参汤   桂枝人参汤   桃花汤   吴茱萸汤。
    通观以上各方。凡阳证之治剂。大半配合苦味之剂。如黄芩。黄连。黄柏等。阴证之治剂。多用辛味之药物为配合附子。干姜。吴茱萸。术等。两两比较之。觉其问题殊有兴味。
    附言   金匮要略有利气之文字。今日神经之下利者。往往频频有催便之意。如厕后大便不能通快者。此其治法用诃梨勒散。诃梨勒即诃子也。有利气之意。凡大便不通。投硝黄(芒硝大黄)之剂后。便意频数而不能通者用之。即不可误于药室方函口诀。用宽畅汤治之。
    下血子宫出血
    从大便而出之血曰下血。近于肛门之出血曰近血。在肛门深部之出血曰远血。漏下者有子宫之出血。故云子宫出血。
    治下血及漏下之处方如次。
      黄土汤   桃核承气汤   桂枝茯苓丸   芎归胶艾汤   赤豆当归散   旋覆花汤
    下血漏下由于组织迟缓而起瘀血。或周围血行障碍而起郁血。郁血之极。乃呈是症。右举六方。可以治之。在鼻粘膜附近之组织紧张。局部充血之甚。逐致血管破裂而出血者曰衄血。麻黄汤可以止之。炎症充血之喀血。泻心汤可以止之。身体上半部之出血。多系炎症。充血这所致。身体下半部之出血。多属郁血之所致。此为今日生理学病理学上之说明与证明。亦为临床上极有兴味之事实。
    妊娠中因胎儿之压迫。障碍血行。易起郁血。即非妊娠之妇女。与普通之男子。亦有起郁血者。多用当归川芎桃仁牡丹皮之类以治之。其各处方可参照药方解释编。
    备考
    [本间枣轩便秘之说]   患眼病者连服大黄芒硝等之下剂。不按通常之分量。致脾胃衰弱。再与强下之剂。往往促其生命。假令几日不通。而不能投下剂时。可与参连白虎汤。用滑细棒。如此数十日。大便自然可通如平常矣。
   (原著者按)    便秘不必用大黄芒硝主治。误而长服之。脾胃当然虚弱矣。但确为大黄芒硝之证。间续服之而不得复其健康者。此又非下剂之罪矣。其故在於用之人之力量不足。便秘亦有阴阳虚实。不辨别之。服药亦无效也。
    伤寒论中有燥屎五六枚与燥屎在胃中之文。以西医内景之理推之。胃决非燥屎之处。又依仲景内脏之说观之。所谓胃中云云。亦非西医所指之胃。此殆与热入血室。冷结膀胱之类相同。兹从各方实验证之。大便之肠。指横行结肠而言。可与大柴胡汤等。又查蜜煎导条中。有用猪胆汁以为导剂。对於宿食恶物甚有效云云。夫导剂不限於猪胆汁。惟闻诸西医云。胆汁可以消化饮食。则胆汁或能解宿食恶物而制燥屎者欤。
   (原著者按)    胆汁有促进肠中蠕动之性质。故便秘用猪胆汁。为极合理的。数千年前所行之合理方法。至至今日而渐渐明瞭其原理。此即汉法医学十分伟大之明证。(引用稻田博士言)
    仲景之书。从实验而出。与今日西洋学说。若合符節。(中略)治法从病因而有异同。麻子仁丸调胃承气汤芦荟丸等可审用之。亦可兼施蜜煎导。灌肠法等。
    [有持桂里便秘之说]   凡有症疝之人。大便常易秘。
    (原著者按)   子宫及附属器有炎症肿瘤者。常有所谓习惯性便秘。临床医家时常遇之。又产后。发汗后。一切久病之末。津液干者多结燥。高年血弱别无病患者。亦结燥。先哲云。燥结有实者。有虚者。诚难言也。
    (原著者按)   燥结有虚实。不能误投峻下之剂。。椐桂里翁对于便秘之治法。推奖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调味承气汤、倒换散、大黄荆芥二味各等分研末服之。润肠汤、麻子仁丸加减方、通仙丸、麻子仁丸、蜜煎导之外。并推奖熨法。
     熨法          炒盐入绢袋在病人腹上熨之之法也。
     服下药以内催通气。而屎不出时。行熨法可效。又用温石以为通彻温气之法。对於大小便秘均有效。
    [医宗金鉴]    经行后或出血过多者。贫血而荣养衰弱者。黄耆建中汤主之。
    [圣济总录]    乌梅於产后。冷热痢。久病下痢不止者有效。
    [证治摘要]    甘草泻心汤之治下痢。以腹中雷鸣者为目的。若腹不雷鸣为穀不和之下痢。四逆汤主治之。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条评分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举报 xiaozheng

UID:930

  • 注册时间2007-10-13
  • 最后登录2011-06-29
  • 在线时间110小时
  • 发帖82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820
  • 关注Ta
  •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06-29 第四章    小便自利   遗尿   小便不利淋漓   血尿
  
   小便自利
    小便自利者。尿自利而快。其量多之谓也。桂子附子去桂加术汤、小建中汤、苓姜术甘汤、小青龙汤、抵挡汤等。治小便自利之症也。八味丸、当归芍药散、真武汤、四逆汤、甘草干姜汤等。亦治小便自利之症也。小便自利亦分阴证阳证。阴证依甘草干姜汤条上虚而不能制下。故宜用干姜附子等热药以刺戟之。抵挡汤治瘀血之蓄积而现小便自利者。此外如白虎汤治阳证之小便自利者也。故对於小便自利之症。宜详细审查其为苓姜术甘汤之证之小便自利乎。抑为白虎汤证之小便自利乎。所谓白虎汤证之症状。即热厥之症状。所谓苓姜术甘汤之症状。即腰冷如坐水中。虽其症状纷纷。然一见便明。
   遗尿  
    有白虎汤证之遗尿。有甘草干姜证之遗尿。前者为阳之极点。后者纯粹阴证。同一遗尿也。机转正相反。白虎汤条中有口不仁之文。口不仁者。口中不觉有香味也。以今日新名词言之。不仁即知觉麻钝之谓。吾今易口字为膀胱。曰阳证之遗尿者。膀胱之知觉麻钝也。虽上下相异。而自命确有至理。甘草干姜汤证之遗尿。则起于紧缩力之不足。故小便多而不足。
    遗尿亦小便自利之变相。运用小便自利诸方。可以成功。
   小便不利淋漓

   小便不利。非小便滑利也。淋漓。出淋也。今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采录治小便不利之方二十二。
    桂枝加黄芪汤   甘草附子汤   蒲灰散   滑石白鱼散   茯苓戎盐汤   葵子茯苓散   四逆散   五苓散   猪苓汤   八味丸   栝楼瞿麦丸   小青龙汤   月婢加术汤   小柴胡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大承气汤   真武汤   大黄硝石汤   茵陈蒿汤   桃花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术汤。
    通观右举诸方。其最显明者为多用滑石、蒲灰、栝楼根、龙骨、牡蛎等。使粘膜面滑利之药物。以图尿量之增加。其次同大承气汤。大黄硝石汤。茵陈蒿汤等下泻之剂。以治小便不利。此亦堪注目者也。又此二十二方剂中。有桂枝者计七方。此因其气上冲而起小便不利也。小便不利之治药中。力最大而配用最多者为茯苓。计二十二方中共有九方配茯苓焉。
    淋漓亦有实证虚症之分。余于实证使用桃核承气汤或大黄牡丹皮汤。。屡收良好之效果。虚症用蒲灰散。滑石白鱼散等。在虚实之间者。猪苓汤最多。
   血尿
    尿中有血。此从膀胱或肾脏而出者最多。从膀胱出血者。多用猪苓汤。从肾脏出血者。多用芎归胶艾汤。黄土汤以治愈之。
   备考
   [内科摘要]   茯苓甘草汤。治膀胱发咳。咳而遗尿者也。
     (原著者按)老年妇人在冬期罹气管支炎。在咳嗽之际。稍稍努责。往往遗尿。此即膀胱腑因发咳而遗尿之解也。
   [医学纲目]   肾著汤。治胞痹。小便不通。
   (原著者按)   肾著汤者。苓姜术甘汤也。鲍痹者。膀胱之麻痹也。本方治胞痹小便自利之剂。胞痹达于极度。则小便不通。亦可治之。
   [传信尤易方]   桃仁承气汤。治淋血有效。
   [类聚方广义]   苓姜术甘汤。治老人平日小便失禁。腰腿沉重而冷痛者。又在十四五岁时无遗尿者难治。惟有此方加反鼻能奏效。因证可加附子。
   老人腰冷。小便频数。或遗尿。下腹动悸者。天雄散治之。
   [橘窗画影]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本治失精。一老医用之以治老宫女之小便频数。和田东郭用之以治高规老臣之小便闭而奏效。余用之以治遗尿屡见奇效。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条评分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举报 xiaozheng

UID:930

  • 注册时间2007-10-13
  • 最后登录2011-06-29
  • 在线时间110小时
  • 发帖82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820
  • 关注Ta
  •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06-29 第五章   口渴   咽干口燥  
     口渴
   口渴与咽干口燥似同而异。前者欲饮汤水。后者虽觉干燥但不欲饮水。向口内望之有湿者也。西医不重视其区别。
   口渴大抵为阳证之征候。其治疗目标。在乎消炎镇静。配药以寒药或冷药为多。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治渴之处方十八。悉为阳证之治剂。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身体肿,发热出汗之渴。)
   五苓散             (脉浮数。烦渴者。汗出而渴者。渴而欲饮水者。入水则吐者。水下后心下痞者。   与以泻心汤而痞不解者。渴而口中燥烦者。小便不利者。)
   猪苓汤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
   栝楼瞿麦丸         (小便不利有十气。其人若渴者。)
   小青龙汤           (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渴。或咳。或利。)
   汤小柴胡           (或心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
   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 (虐病。发渴者。)
   柴胡桂枝干姜汤     (胸肋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
   白虎加人参汤       (大汗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
   生姜甘草汤         (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小半夏加茯苓汤     (先渴后呕。水停心下。此属饮酒家之病。)
   栝楼牡蛎散         (白合病。渴而不倒水者。)
   茯苓泽泻汤         (反胃。吐而渴。欲饮水者。)
   茵陈蒿汤           (小便不利。渴欲饮水者。)
   文蛤散             (吐后渴欲得水。食饮整个。)
   猪苓汤             (思水者。)
   大陷胸汤           (重发汗。大便五六日不下。舌上燥而渴者。)
   白头翁汤           (下利欲欲饮水者。此系有热者。)
   以上石膏、黄连、文蛤、猪苓、泽泻、栝楼根、半夏、牡蛎、山栀子、黄柏、芒硝等寒药冷药。占其大半。因此口渴而属阴证者甚稀之故。四逆汤则阴证之治剂也。以附子干姜等热药构成。此方若非下利而失体液。陷于阴证者戒用之。其类似阴证。而在发汗。呕吐、下利之后。发渴及内热而好水者。仍为阳证。此应明确区别者也。
     咽干口燥
   咽干口燥必非阳证之标识。左揭诸方。系治咽干口燥者。
   小建中汤          (咽干口燥)
   苓桂五味甘草汤    (咽中干)
   大承气汤          (少阴病。有二三日口燥咽干急者。可以此下之。少阴病自利下水。色纯清心下必痛。口干燥急者。以此下之。)
   桔梗汤            (咽干不渴。时出腥臭。之浊唾者。)
   己椒苈黄丸        (腹满口舌干燥者。)
   苦参汤            (下部溃疡则咽干者。)
   咽干不唾。此为可惊一种急迫症状。宜用小建中汤。甘草甘姜汤之类。以甘草为君药。使其饴而缓其急迫。解其咽干。大建中汤治屡屡咽干口燥之症状。苓桂五味甘草汤治口燥时唾液多而稀薄之症。口为入口。尿道为出口。故凡尿意频数。有淋漓之气味者。亦能扩为多唾口燥之症。用此方能奏伟效。大承气汤亦治口燥咽干。但其干燥不仅咽口而已。肠管内亦干燥结粪者同之。余尝诊一男子。误口渴为咽干口燥。与以白虎汤三周而不效。易以大承气汤。三日即愈。又大承气汤症口燥咽干与苦参汤证之因夏部溃疡而咽干者。适成有趣之相反证。此则临床家所宜随时注意者也。桔梗汤证为咽干。甘草汤为咽痛而感轻微之干燥。己椒苈黄丸证之为口苦干燥。临床家应毋忽忘。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条评分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举报 xiaozheng

UID:930

  • 注册时间2007-10-13
  • 最后登录2011-06-29
  • 在线时间110小时
  • 发帖82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820
  • 关注Ta
  •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06-29 第六章   咳嗽   喘
   咳嗽
   咳嗽俗语也。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咳、咳唾、咳逆等文字。丹台玉案中有有声无痰曰咳。痰随声出曰嗽。声中有痰曰咳嗽之分。其实咳不能全然无声。亦不能全然无痰。此比较的无甚意味。故不具论。兹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方一十八种于左。
  苓甘五味姜辛汤    (冲气即低。反之咳更甚者。)
  猪苓汤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者。)
  汤小青龙          (干呕。发热而咳。咳而微喘者)
  月婢加半夏汤      (咳则气上。此肺胀也。其人喘。)
  小柴胡汤          (或咳者。)
  桔梗汤            (渴而胸满)
  真武汤            (此有水气者。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呕者。)
  十枣汤            (久咳家。其脉弦。或系好饮家。咳烦而胸中痛者。)
  桔梗白散          (咳而胸满)
  苇茎汤            (咳而有微热。胸中烦满。)
  四逆散            (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
  射干麻黄汤        (咳而气上。)
  葶苈大枣泻肺汤    (咳逆气上。喘鸣。迫塞。)  
  皂荚丸            (咳逆上气。时时唾渴。)
  生姜甘草汤        (咳唾涎沫不止。)
  栝楼薤白白酒汤    (喘息咳唾)
  小青龙加石膏汤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
  厚朴麻黄汤        (咳而脉浮者。)
    统观以上各方。咳多起于上气。上气者。即气之上冲也。今从苓甘五味姜辛汤观之。气不上冲则咳。反之则断。此为特有之现象而配以特有之药方者也。越婢加半夏汤、射干麻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皂荚丸、小青龙加石膏汤等皆治咳而上气。或咳逆上气者也。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者。中有石膏与半夏也。射干麻黄汤者。中有大枣与半夏也。葶苈大枣泻肺汤者。葶苈与大枣也。皂荚丸者。皂荚与大枣也。考此等药物之效能。而了解咳之性质者。即可无误。厚朴麻黄汤无上气之语。只言浮脉。故上气者不宜。方中有石膏与半夏。即类似小青龙加石膏汤。此应明晓。
    桔梗汤。桔梗白散。茎苇汤治咳时容易咳出如脓之停痰者。但在咳时。有力镇其上气者为宜。如用于咳而上气时。反增病。
    猪苓汤治下利与咳与呕者也。真武汤亦治下利与咳与呕者也。两者一见类似。其实正完全相反。前者构成之药物悉为冷药或平药。后者为附子之热药与生姜等之温药所构成。猪苓汤以治炎症或与兴奋紧缩性之症状。真武汤以治迟缓性非炎症性之症状。二者表里不同也。  
     喘
    卫生实鉴云。喘者上气急促而不能息之谓也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喘、喘息、喘满等之语。其治方如下:
  麻黄汤              (无汗而喘者。喘而胸满者)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出汗。喘。大热者。)
  小青龙汤            (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喘者。)
  越婢加半夏汤        (咳而上气。此肺胀也。其人喘。目如脱状。)
  葛根黄连黄芩汤      (喘而出汗者。)
  大承气汤            (短气腹满之喘。)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太阳病。微喘者。)
  栝楼薤白白酒汤      (喘息咳唾。)
  木防己汤            (膈间阻饮。其人喘满。)
  葶苈大枣泻肺汤      (喘鸣迫塞。)
  竹叶汤              (喘而头痛。)
    统揽以上治喘之方。不必限於麻黄或杏仁。如麻黄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小青龙汤、越婢加半夏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葛根黄连黄芩汤、竹叶汤等以治属表之喘。如大承气汤、栝楼薤白白酒汤、木防己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以治属里之喘。属里之喘。应除去其腹内或胸内之食毒或水毒。减其腹压或胸压而至於消失。里证之喘。与表证之喘之缓急常异。大抵多有持续性而常少消长。
    备考
   [伤寒绪论]    大抵外感之咳嗽。当发汗以解之。然亦有不发汗者。经曰喘而小便利者 及小便频数者。不发汗。发汗则劂逆。又咳时出汗。倦伏苦满者。均可以小建中汤与之。
    [兰轩医谈]    咳逆上气致面部浮肿者。世间医者往往投以利水剂。然无效也。若与小青龙加石膏之类。则气肿因气降而退。水肿因温散而自通利以愈矣。
    [杂病纪文]    心下因滞水气而起咳。用小青龙汤、半夏泻心汤、半夏厚朴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二陈汤等治之。因外邪郁结。致阳气难於表达而从心下推上。复由於推上之水气而起咳。又因外邪难於表达而郁於胸中。致气道之津液粘浓而起咳。此种治咳之药。宜先用治邪之药。邪去则里阳从三焦而达於表。水气与疼自除而咳自止矣。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条评分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举报 xiaozheng

UID:930

  • 注册时间2007-10-13
  • 最后登录2011-06-29
  • 在线时间110小时
  • 发帖82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820
  • 关注Ta
  •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06-29 第七章   胃内停水   心下痞
    胃内停水  
   胃内停滞上水毒之谓也。此有名为心下痰饮者。亦有名为心下有水气者。更有名为心下有留饮者。意味皆同也。其治疗方针。裾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 以温药和之。是温散之药即为此病之药无疑。温药何药。术、生姜、细辛之类是也。
   苓桂术甘汤                 (心下有痰饮。胸肋阻满。目眩。)
    泽泻汤                     (心下阻饮。其人苦目眩。)
    茯苓饮                     (心胸中有停痰宿水。)
    枳术汤                     (心下有如盘之坚物。饮水则作。)
    以上四方有术。
    小青龙汤                   (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
    桂枝去芍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气分。心下有如盘之坚物。饮水则作。)
    以上二方有细辛。
    生姜泻心汤                 (肋下有水气)
   以上一方有生姜。
    治胃内停水。其方剂不止以上七方。为说明上便宜计。将上列方计分为三组。即有术者。有细辛者。有生姜者。有术之方剂使用于痰饮、留饮、停饮、宿饮、水饮等证。有细辛之方剂。用于水气或云气分。今从脉证方面观之。有术之方剂中。言脉证者大半为脉沉。而用越婢加术汤、附子汤、苓甘术桂汤。脉浮者。有五苓散一方。有细辛之方剂中。用麻黄附子泻心汤。脉细而欲绝者用当归四逆汤。脉浮者用厚扑麻黄汤。脉紧弦者用大黄附子汤,而不言及小青龙汤之脉证。以表不解者。当然脉浮也。本草中言术逐痰水。细辛行水气之语。可以深思矣。易词以言之。细辛多治表水为主。术多治里水为主。余曾对于脉浮数之患者以苓桂术甘汤。服后非特胃内停水不去。反招上半身浮肿。(人参亦起浮肿)於此可知术虽为利尿剂而力不大也。
   生姜治水与治水气者也。其收水富于动摇性。(术与细辛比较的非动摇性。)在配剂中与术辛均为必要之方。生姜与半夏同用可以止呕吐。干姜与附子同用。可止完谷下利。此即富动摇性而能收水之故。
    心下痞
   痞者噎之意。俗称胸噎。无食愁。伤寒论金贵要略中言及治痞之方有七。
   五苓散              (未嚼碎之全粒咽下后成心下痞。与以泻心汤而痞不解者。其人渴而口燥烦。)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卒然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
   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痞。按之痛。)
   泻心汤              (妇人吐涎沫。服药后。心下即痞者。)
   附子泻心汤          (心下痞。复恶寒。汗出者。)
   半夏泻心汤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
   甘草泻心汤          (医见心下痞之病未尽。再与以药。其痞益甚者。)
   以上七方中前二方有茯苓。后五方有黄连。可知茯苓可治心下痞。黄连亦可以治心下痞。又从五苓散条下观之。凡全粒咽下成痞。泻心汤不能解者。五苓散可解之。查近世有以黄连茯苓组合成方者遍览伤寒金匮方中。一方无以茯苓与黄连为伍者。要知二者之间。药能不同。茯苓之味淡。黄连之味苦。此为其最大之相反点。物编云。古人谓苦者能泻。能燥。能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泻。此定则我们可以无条件承认者也。泻心汤一类。必配以如黄连之多量苦味剂。利水之流。去血之滞。开精神之郁积者。必配以茯苓之剂。其间效用之途。正不可以道里计之,
   心下痞之外。又有治心中痞者三方。
   桂枝生姜枳实汤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
   枳实薤白桂枝汤      (心中痞。留气结于胸。胸满。从肋下逆枪至心。)
   人参汤              (同上。)
   从上方观之。可知心中痞者。气上逆郁塞于胸而成为痞也。与心下痞之状异。枳实薤百桂枝汤证与人参汤证就文字观止。为用相同。但从人参与枳实。术与薤百。干姜与桂枝之药效比较考之。则就想象上可知凡属缓而病情深者。宜用人参汤也。
   心下痞者以手按之软而不觉其硬者也。又有所谓心下痞鞭者。按之其硬如鞭然。其处方亦有六,
   桂枝人参汤          (利不止。心下痞鞭。)
   甘草泻心汤          (心下痞鞭而满。)
   大柴胡汤            (心下痞鞭。呕吐下利。)
   旋覆花代赭石汤      (心下痞鞭。)
   木防已汤             (心下痞坚。)
   小柴胡汤            (肋下痞鞭。)
   此外尚有瓜蒂散治胸中痞鞭。而病势沉重。从胸下至胸中者。通览上列六方除大柴胡汤外。其他五方均有人参。但大柴胡汤中之枳实亦如其他方剂中人参之役务。东洞翁云。人参治心下痞鞭。但逆之心下痞鞭。未云以人参主治也。
   统观以上心下痞。心中痞。心下痞鞭言及处治这方剂。屡用人参、枳实、黄连、黄芩、茯苓、半夏之类云。
   备考
  [兰轩医谈]   治痰饮者。始用温散。其次疏通。其次燥痰。先燥者则不适。温散用败毒散。小青龙汤。疏通用柴梗半夏汤(或加大黄少许。)。燥痰用苓桂术甘汤之类。金匮云。病痰饮者。当温药和之。信确言也。但痰饮如有蛔虫之见症者。宜先用滋润温剂以扰乱之。然后以下剂以除之。以去其沉痼之疾。是为至要。比譬诸去烟管之烟膏者。必先用捻纸稍稍通之。而后用火与热汤通之。其理正同也。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条评分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举报 xiaozheng

UID:930

  • 注册时间2007-10-13
  • 最后登录2011-06-29
  • 在线时间110小时
  • 发帖82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820
  • 关注Ta
  •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06-29 第八章   心肌亢进   (动悸)
  
   心肌亢进
  心肌亢进即动悸也。悸者心动之谓。或动气之总称。故如单言悸。即不限于心尖之动悸。而有心悸。脐下悸等之名称。鸠尾之动悸。心下悸也。脐下之动悸。脐下悸也。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关于悸之处方十有一。举之如下。
   桂枝甘草汤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茯苓甘草汤           (厥而心下悸者。)
   半夏麻黄汤           (心下悸者。)
   小柴胡汤             (心下悸。小便不利。)
   真武汤               (心下悸,头眩。)
   炙甘草汤             (脉结代。心动悸。)
   小建中汤             (心中悸而烦。)
   苓桂甘枣汤           (脐下悸。)
   五苓散               (脐下悸。)
   小半夏加茯苓汤       (眩悸。)
   四逆散    (其人或可渴。或悸。)  (原书四逆散方无。根据前后文补之。)
   以上诸方中。计有桂枝者六。有茯苓者五。桂枝茯苓均无者为四逆散。小柴胡汤。半夏麻黄汤三方,而除五苓散外。凡有桂枝之方。必伴有甘草。由此可知悸之大半之方意。胚胎于桂枝甘草汤。不过茯苓亦得治悸而已。桂枝甘草证之悸。究竟如何乎。余敢为之说明曰。桂枝甘草汤之悸者。气急迫的冲逆之时。因卫气弱而无抑制之力。现悸之症状者。发汗过多云云。即指示同时卫力损丧之意。故两手交叉则心脏及胃部不能镇其悸也。由此类推。可以推之炙甘草汤。小建中汤之悸之模样矣。苓桂甘枣汤。茯苓甘草汤中亦有桂枝甘草。同时配伍以茯苓。此其为悸。必兼有桂枝甘草汤与茯苓二者之见证也。
   茯苓证之悸。为体液(即血液与淋巴液)之循环障碍而起。譬如之水流。在激湍之时。遇岩石冲突。则生波浪。振动其周围然。不若桂枝甘草汤证之起於气之冲逆也。此将於结论中详述之。此处徒增繁杂。恕不具论。用茯苓之意甚多。治痞条中有“淡者能利竅。能渗湿。”此说亦可适用。
    半夏麻黄丸证之心悸。适反於桂枝甘草汤证之表虚而为表实。半夏之作用。与桂枝异。治一种之冲逆症状。此在有半夏之各方剂中可以观察而得之。余对於半夏麻黄丸究以治何等之心悸为宜。久久有疑问。积而不解。后诊察越婢加半夏汤证之患者后。始能想像而得半夏麻黄丸证之心悸焉。
    最后应注意者。配用柴胡、甘草之四逆散证及小柴胡汤证之悸。均为小便不利。故用柴胡等疏通之剂。此其为悸。与茯苓证类似。宜参照其他症状而识别之。
    备考
    [本间枣轩之说]    治法第一宜镇悸。第二为清血。第三用滋养法。镇悸用铁砂汤兼用镇悸丸。清血用黄连解毒汤合四物汤。或用甲字汤合四物汤。滋养用炙甘草汤。或八珍汤。但此证若为先天遗毒者不治。
    (原著者按)不治之证。未见说明。但临床之际。就一二三次中可以区别之。铁砂汤者。苓桂术甘汤加铁砂人参也。甲字汤者。桂枝茯苓丸加甘草生姜也。八珍汤者。当归芍药散加地黄人参甘草去泽泻也。八珍汤与炙甘草汤均为滋养之法。镇悸丸者。绿矾 、茯苓、术、桂枝、甘草也。即茯苓桂术甘汤加绿矾也。

                   第九章   浮肿水肿
   浮肿水肿
   浮肿俗名也。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称水气。后世称水肿。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辩及治法条中。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水等名称。证治未见。风水者。其脉自浮。骨节疼痛之外证也。而寸口之脉沉滑者。中有水气也。颜面肿大而有热者曰风水。眼睑微肿。颈动脉能见其动。时咳。按其手足。直陷而不上起者。风水也。又曰在太阳病脉浮紧者。骨节疼痛者。或身体不疼而觉重酸。口不觉渴者。风水也。出汗可愈。其发汗过度。体液虚耗。而发热恶寒之态者。极虚症也。以上所言风水。仅言水之表而不及里。
  皮水者。其脉浮。有浮肿之外证者也。按之没指。不恶风。腹如鼓之膨胀。口不渴。又曰口渴而不恶寒者皮水也。此时身体肿而冷。真元气已失。全身知觉麻钝矣。间尝考之。风水者。水毒与外邪之结合也。水毒停留于表而不伴以外邪者也。兹举言风水及治水之方如下。
   防已黄芪汤      (风水脉浮。身重。出汗。恶风者。)
   越婢汤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续自汗。无大热。)
   防已茯苓汤      (皮水之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
   此外有里水者。在先辈中往往误为皮水。夫里水不必水毒停止于里。然较风尚皮水所停之水。确有较里之倾向。治里水之方。有越婢家术甘汤与甘草麻黄汤。
   上举风水、皮水、里水之外。尚其相似之证。又可分以麻黄为主药与以防已为君药之二大别。
   此外又有血分之文句。金匮要略中有妇人经水不通。即经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此因月经闭止。或因体液之障害而起水肿之谓也。妇人良方中对此又有血分与水分之区分别。妇人经水不通则化为血。血不适则复化为水。故先因经水断绝。而后四肢浮肿。至小便不通者。名曰血分。先小便不通。后身体浮肿而致经水不通者。名曰水分。在临床之际。余曾屡遇此种患者。余又曾诊断一心脏瓣膜症之处女。全身先强度之水肿。皮肤悉呈紧张状态。按之以指。毫不凹陷。大小便亦不利。月经亦自浮肿以来而见少。心肌抗进。呼吸困难。胸内苦闷。投以大柴胡汤兼用桂枝茯苓丸。数次泻下。尿量随之增加。前后数十次。浮肿全去。经过二周以后。月经恢复如平常。以后完全恢复健康。至今无何等之病。所谓血分之肿者。如投以木防已汤或防已茯苓汤后越婢加术汤大黄青龙汤等。非特不能稍见其效。且往往引起其他诸病之苦焉。
   金匮要略中对于气分之说明。文字难涩。(译者按日人多中国古文。宜乎有此语。请读者勿误会)后世人言者不多,就余之见解。当如下解释之。
   气份重者。阴证之水肿也。阳气不足。则阴气内盛。寒邪相聚而起水肿。患此肿者。所谓冷性者居多。脉沉细沉迟或迟弱等之无力状态。浮肿亦软以指压之容易凹陷。指痕多永留者。治气分肿之剂。有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心附子汤者。余则大建中汤亦可治之。
   黄汗状似风水。其病身体肿。发热。出汗而渴。汗滴沾衣。则色黄如柏汁。栗园浅田翁注云。黄汗本属湿热。故身体肿。发热出汗。其状如风水。其汗沾衣。则色黄如柏汁。而身体反不黄云。治黄汗者。当用黄芪配剂为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芪汤等方剂。
   以上述浮肿之疗法之概略。所谓杂病中。水病之证。尤富变化。且系难治。故不惮援引二三先辈之经验于备考中。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条评分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举报 xiaozheng

UID:930

  • 注册时间2007-10-13
  • 最后登录2011-06-29
  • 在线时间110小时
  • 发帖82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820
  • 关注Ta
  •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06-29 接上页

备考
  [和田东郭之说]   水肿这之病无病症。而审其脉症。不过三候。识此三候。施药可无大过。是为治疗水肿之一大要领。此不第治疗水肿而已。虽万病中皆有三候。亦无不可。三候者何。一曰实肿之候。一曰虚实间肿之候。一曰虚肿之候是也。
  实肿者。其肿多。治疗易。间肿次之。虚肿又次之。识此三候施药可治。唯急虚之肿。难于见效。然此名不治之肿。可不加以疗治也。
  实肿之肿势坚。手按之则凹陷。手离则仍复故态。类似肉胀。虚肿之肿无势。其肿和。手按之。其迹留而不急复其原状。是为顺症之肿状。此辨虚实之梗概也。亦有虚肿之肿。硬如石。而易认为实肿者。亦有实肿之肿。其和大类虚肿者。此二症之辨别。此诊察其肿之虚实。皮肤之虚实。舌色之虚实。参以肾间之候。而后可知。吾道中故名此为六诊。六诊之中。对于肾间之候。于舌色之候。暨皮肤之候。皆另有口传。又有一种之肿。其水不达于皮肤之表面。皮肤现皱态者。是为大虚之肿。又有一种。其肿之形状与前症相似。。或坚如石。肿在腹腰以下。在腹腰以上不论臂肩胸背皆呈赢瘦状态。是亦为大虚之肿。二者多属不治。然实肿中亦有肿在腹腰以下。而上部不肿者。但其臂肩胸背唯不肿耳。非赢瘦也。此则大宜注意而辨别者也。
  水肿有虚实。然实肿之病。亦起于脾胃之虚。故不可用攻利之剂致损脾胃。用之不特无益于病。且损人实甚。此层尤为治疗水肿者所宜深戒。余往年未能深考此因。凡遇满肿之症。必用巴豆、甘遂、桃花、牵牛之类。逞肆泻下。在病者甚感苦恼。而全治之效甚稀。即幸而得效。亦往往再起满肿。此时再投泻下之药。其效与前正同。而渐渐异症蜂起终于无救。此时余满怀积结。欲寻另一手投。以纠从前疗治之误。经一岁余之时间。研究施治水肿之方术。终于束手无策。内心殊不自安。于是更博读古人方籍。始了悟其病因。于是更而取舍其方法。征诸病推其实效。乃知取用方药。至为简约。而与无数之症相应。纵横施治。至今已五年于兹矣。除极虚之症不验外。竟施无不效者焉。总之水肿在小水不利者。从大便泻下亦不益。(原著者按泻下却能通快小便。但此正所谓欲入南风而开北窗之意)须勉力用对症之药以通其小水为要。但在实肿之势甚盛。大小便均闭塞。投以利水之剂。乃涓滴不利。腹胀如鼓。呼吸逼迫。苦闷欲死者。始不得不用甘遂末蔷薇实桃花之类泻下之。然亦不宜多用。在下利后。病势已有转机。即宜对症而转用和平之行气利水剂。此实为无法之法。奇策而非常法也。
   凡水肿之脉沉实有力者为实。吉。脉沉微。沉细而无力者为虚。凶。虚浮、浮大按之无精神。有如风散木叶或如木之浮水者。虚像也。慎防其凶。肿状、舌色与其他诸候均为虚候。而脉反弦紧洪大。按之其势强盛如丸粒之像者。此犹之指头弹极薄之竹蓖。极虚不治之脉也。
   凡水肿之舌。为甚薄之白胎而有润泽者。实肿之轻症也。厚白胎较重。黄胎更重。然虚肿之舌。亦有白胎黄胎。此宜参考肿状而辨其虚实。倘胎白而呈枯骨状之干燥占多数。大虚之症也。黑胎亦有虚实二种。此非口授可明。故从略。厚之白胎或黄胎而舌之四边鲜红如绯帛之镶边者。或舌上无胎而干燥如火者。皆虚候也。又无胎而色殷然如干燥之火之甚者。或白灰色而甚干燥者。俱为极虚不治之舌。又白胎黄胎或无胎而色赤。左右边缘有紫黑色之斑点。系虚候而有结毒之舌也。(无论何病。凡舌旁生紫黑之点者。皆系结毒之候。)此外舌候尚多。往往形色相似而症纷易。不易具载。要之舌候脉候为诊断诸病之标准。不独水肿为然。
   水肿而大便秘硬者实。吉。下痢者虚。凶,大便不下痢。一日通五六次。或一昼夜发气急五六次。发则每催大便。此二症者。皆大虚之兆也。又因尿量少而致大小便不分离。大便中多水分而成下痢之状者。实肿也。大便秘涩者。虚肿也。宜仔细参考其肿状与六诊。不可混同。
   水肿之症而嗜食者实。吉。无食欲者虚。凶。然亦有虚肿而食食者。此为胃脾皆已虚损。非吉兆也。亦有实肿而心下甚痞塞。不思饮者。此症亦宜参酌肿状与六诊。以审辨其虚实为要。
   凡水肿而兼吐血痰血下血者。多属不易治之症。然十中亦有一二可救者。此在乎能否细细审辩其患候而已。
   凡病水肿之人。宜绝对禁食盐味。在麦饭中和以水煮海带之汁食之最佳。汁内如加罗菔。紫菜亦不恶。或入海带之盐于冬瓜、赤豆中煮而食之亦佳。鸟类鱼鳖不可食。膏梁之饭更不可食。总之食淡泊之品则佳。有饱满之时者。脾气不转也。脾气不转。则水道不通。故宜食淡泊之物而禁盐味以利水道也。此为治疗水肿之一手段。
  凡病水肿者。宜禁沐浴。一入沐汤。其肿愈甚。即其水气全消而病愈。亦勿早入浴汤。若早入浴汤。其肿往往有在再发者。大凡水气尽后。轻者三十日。重者六十日许。然后 可以入浴。不可忽视。
  凡病水肿者。最宜谨绝房事。彼无呼吸逼迫等及无哭苦恼之病人。在闲暇无事之时。往往行动欲情。而犯同房之事者。正多正多。此曾谆谆告戒。千万莫犯。犯则水道不通利也。大约在无水气之后。须谨守半年。否则仍有再发之虞。(东郭翁更揭示各种用方。兹附于后。以参照。
  [有持桂里之说]   水肿之疾。古来名目甚多。但要不外二大类。曰阳水。曰阴水。凡脉浮大数。尿赤。口渴。按其肿处则有窟。松则随手而起者阳水也。脉沉小迟。变溏尿赤清。口不渴。按其肿处则有凹。手离犹不起者阴水也。此外虽杂症变化繁出。毕竟不出此二道。千斤云。水有十种。其中不治者五。第一。唇黑者伤肝。第二。缺盆(锁骨上窝也)不平者伤心。第三。脐突出者伤脾。第四。背不平者伤肺。第五。足下平满者伤肾。此五症者。实不治之凶症也。水肿病者身有疮痈。其疮处流水者凶。即其疮处并不自流。而医者或用针刺之使之流水。迨夫水出肿消。然其人亦随之毙矣。
    (原著者按)今日之大病院中。此中光景。屡屡见之。千金方云。水病忌从腹上出水。水出则一月之内外死矣。故大忌之。且不止限於腹上也。即一身中皆忌之。
  肿之俄然消退者。祸在眉睫间。此不可不留意也。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条评分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举报 xiaozheng

UID:930

  • 注册时间2007-10-13
  • 最后登录2011-06-29
  • 在线时间110小时
  • 发帖82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820
  • 关注Ta
  •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06-29 接上页

   越婢汤
  麻黄附子汤
  桃花汤      (桃花 大黄)
  郁李仁汤    (茯苓 杏仁 橘皮 防己 苏子 郁李仁 或加桑白皮 槟榔)
  此方专治上体之肿。以心腹胀满或气短为目标。凡药之烈者治病亦速。如甘遂之烦。桃花之渴。营实之下重是也。郁李仁能瞑眩。然逐水则胜於诸药云。
  苏子降气汤  (参考喘息条备考部)
  导水茯苓汤  (茯苓   麦门冬   泽泻   白术   桑白皮   紫苏   槟榔   木瓜   腹皮   陈皮   砂仁  木香   灯草)
  水气病。遍身洪肿。凡喘满者。连服此药。则小便利而病渐可愈。脚气肿亦可用此方。
  治水之方中。配合麦门冬者甚少。往年有一男子。通身洪钟。诸药不应。有一奇士以生麦门冬一物为大剂。浓煎与之。则小便快利而病痊愈。奇士云。麦门冬者。逐水之神品也。
  (原著者按) 予以麦门冬则打便通利。小便快利。麦门冬非逐水之剂。然有润滑组织之效。从证运用。使大小便均通利。病当然愈矣。
   禹水汤     (赤小豆   大麦   王彗[地肤、 扫帚菜 。 天路中转站注]猪苓   泽泻   茯苓   牵牛子)
   实脾饮     (苍术   白术   厚朴   枳壳   陈皮   茯苓   砂仁   木香  香附子   猪苓   泽泻   腹皮   生姜   灯草)
   陆豆汤     (商陆   赤小豆   麦芽   苍术   厚朴   栀子   陈皮   甘草)
   用此方者。宜慎饮食。否则无效。浪华有一有名之乌药。其方仅用赤小豆、大麦、地肤子三味。而用时以禁食为第一。凡汤汁与一切下饭之物。均所禁止。仅食赤小豆与麦。此其理甚大也。
   金苓散     (苍术   厚朴   陈皮   半夏   藿香   甘草   猪苓   泽泻   桂枝   茯苓   生姜   大枣)
   此为草医所传之方。易简妙。曾试验于一二肿胀之儿。果见奇效。
   泽漆汤     (泽漆   鲤鱼   赤小豆   生姜   茯苓   人参   甘草)
   诸凡肿胀属虚者。用此方有奇效。产后水肿脚气肿满等。用此方愈者数人矣。方见千金。
   真武汤   虚寒之肿胀。世医无不用之。
   壮原汤     (人参   白术   茯苓   破故纸   桂心   附子   干姜   砂仁   陈皮)
   痢久下则脾虚。脾不能治水。因成肿胀。多服此方有效。
   加味肾气丸 (八味丸加车前子牛膝)
   胃气虚衰不能收摄水气。致腰脚泛肿。此丸可以治之。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诸疮毒内攻。变肿者。用此汤及连翘汤。
   连翘汤     (连翘   黄芩   麻黄   升麻   川芎   甘草   大黄   枳实)
   毒盛者加犀角。反鼻。其功更超绝。凡疮疥上因淋洗涂搽攻毒归内。而起肿胀者。大抵不外古之二汤。二汤犹无效。至喘满气急者。用建瓴丸。紫丸之类以治之。又此际已成越婢汤麻杏甘石汤等症矣。
   胜势饮     (当归   香附子   川芎   茯苓   苍术   桂枝   沙参   木通   丁香   甘草)
   妇人因积冷结气而肿胀者。用此方极妙。
   防己散     (防己   桑白皮   茯苓   紫苏   木香   生姜)
   妊妇腰脚微肿。为安产之佳兆。不必服药。如小便不利。周身浮肿。可服此方。
     (原著者按)  妊妇之浮肿。有阳水。有阴水宜时时从证用方。常用一方者。每难奏效。
   琥珀汤     (五苓散琥珀 反鼻)
   产后水肿。以琥珀为专药。但反鼻亦有效。凡疮毒内攻之肿。加反鼻于赤小豆汤中或连翘汤中。其应若响。故反鼻实可谓攻毒之奇药。又产后水肿。于服药之外。食水禽为佳。因水擒有利水之功。此中尤替苍鹭之功为最大。此系友人屡试屡效之经验。
   赤小豆汤   (防己   桑白皮   茯苓   葶苈子   杏仁   赤小豆)
   此方用于诸般之水肿胀满妇人胎水。为小林翁屡试屡效之方。
   另有一方用百部根   商陆   菟丝子   苍术   接骨木叶   赤小豆者。此系吉益南涯家藏之方。与前方之功。堪为难兄难弟。
   禹水丸     (针砂   禹余粮   蛇含石为主。从证而加诸种之药。桂里翁盛推奖此方谓诚治水肿膨胀之神方也。)
   凡治肿胀(水肿之意)以图利尿为上法。攻下者。为不得已自下策。然观今时医生之医肿胀者。往往率意用下剂。不愈时则云自力已竭。欲图下泄。已属不及。此天命也。逞一时之能。人於死。猶委之天命。不知其心中能自安否。至於小儿之肿胀。尤不得不慎用。
     (原著者按)桂里翁时代。盛行所谓东洞流之治术。有滥用下剂之癖。故桂里东郭二大家君谆谆以此为戒。
   [千金方]      久患气急(呼吸促迫)而不愈。则成水肿。其皮中之浮水。攻面目身体。从腰上肿。用甘草麻黄汤以发汗可愈。
   [千金翼]      麻黄汤(麻黄甘草汤)主治风湿水疾。身体面目肿胀不仁。
   [医宗金鉴]    小青龙汤对於杂病之肤胀水肿者。用以发汗利水。有效。
   [疗治茶谈]    水肿之症兼咳嗽。腹中之动气甚者。为必死之证。
   [类聚方广义]  妊娠每现水肿。因而有流产者。不用逐水之剂。而以葵子茯苓散煎服之。挟喘咳者。合甘草麻黄汤服之。
   苓姜术甘汤中加杏仁。名肾著汤。治妊妇之浮肿、小便自利、腰髀冷痛、喘咳者有效。
   产后现水肿。而有腰脚冷痛、小便不仁、小便不利之状者。八味丸可愈。
   禀性薄弱之妇。妊娠每现水肿。因而有流产者。如用越婢加术附。木防己汤等。即有堕胎之虞。此宜用麻黄加术汤。或合葵子茯苓散亦佳。
   妊妇浮肿喘咳息迫。或身体麻痹。或身体疼痛者。麻黄杏仁薏苡甘汤可愈。
   建瓴汤(甘遂黄良二味成为药丸。有治一身洪之效。用此丸时。宜量其形势气力而有多少。黄良者。大黄之别名也。)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条评分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举报 xiaozheng

UID:930

  • 注册时间2007-10-13
  • 最后登录2011-06-29
  • 在线时间110小时
  • 发帖82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820
  • 关注Ta
  •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06-29 第十章    热
      热
   热为阳证。但亦有阴证这发热者。大凡阳证及实证者易伴热。阴证及虚症者易伴寒。皇汉医学要诀云。所谓热者。不必达体温计之标准始谓之。凡局部之有热感者。亦可谓之热。同时热之云云。即寓今日炎症之意。西医别为热型、热势。热型分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热势分亚热、轻热、中等热、高热、过热。但此等分类法。与直接治疗法无关。反之。皇汉医学上。将辩为阳证之热乎。阴证之热乎。虚热乎。更进一步。如已认为阳证之热者。又将从何审辩为太阳病之热乎。少阴病之热乎。抑或阳明病之热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关于热症之用方甚多。兹从证归纳而采择如下。
   发热                                                                                                                               桂枝汤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头痛发热。发热汗出。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
   桂枝麻黄各半汤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黄芪芍药苦酒汤      (发热。汗出。口渴。)
   桂枝加黄芪汤        (发热。)
   五苓散              (发热。头痛发热。)
   猪苓汤              (脉浮发热。)
   麻黄汤              (头痛发热。无汗发热。身疼痛。)
   麻黄附子细辛汤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
   小青龙汤            (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大青龙汤            (发热。恶寒。身疼痛。)
   小柴胡汤            (呕而发热者。伤寒瘥后。更发热者。)
   柴胡桂枝汤          (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
   厚朴七物汤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数。)
   大黄附子汤          (肋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症也。下温药治之。)
   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三日。汗发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
   大黄牡丹皮汤        (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
   四逆汤              (吐利。出汗。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
   真武汤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但仍发热。)
   栀子柏皮汤          (身黄。发热者。)
   麻黄薏苡仁干草汤    (发热。日复晡更剧。)
   消石矾石散          (黄家。日晡所发热恶寒。)
   大承气汤            (发热。多汗。)
   往来寒热                                                                         小柴胡汤               (往来寒热。胸肋苦满。)
   柴胡桂枝甘姜汤      (往来寒热。心烦者。)
   大柴胡汤            (往来寒热。)
   潮热                                                                         柴胡加芒硝汤           (潮热。)
   大承气汤            (短气。腹满而喘。潮热。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潮热。不能食者。)
   小承气汤            (谵语。发潮热。脉滑者。)
   大陷胸汤            (日晡稍稍潮热。)
  烦热                                                                                                           小建中汤               (手足烦热。)
   八味丸              (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
   小柴胡汤            (四肢苦烦热。)
   栀子豉汤            (发热。胸中窒者。)
   温经汤              (手掌烦热。)
   瘀热
   茵陈蒿汤            (渴欲饮水者。此瘀热在里也。)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热入血室
   小柴胡汤            (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发作时如疟状。)
   身热
   小柴胡汤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寒。)
   栀子豉汤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
   栀子干姜汤          (伤寒。医用大下之丸药。身热不去。微烦者。)
   热
  白虎加人参汤         (热结在内。表里共热。)
   白虎加桂枝汤        (身不寒。但热。)
   调胃承气汤          (不恶寒。但热。)
   四逆汤              (出大汗后热不去者。)
   通脉四逆汤          (里寒外热。)
   栀子豉汤            (热在外者。)
   微热
  五苓散              (微热消渴。)
  小柴胡汤            (身微热。)
  大承气汤            (时微热。)
  四逆汤              (治身微热见厥者。)
  苇茎汤              (欬微热。)
  此外尚有越婢汤及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以治大热之语。大热者体表之热之意。非热大之说也。
  通览上列。表实证之热用麻黄汤。表虚症之热用桂枝汤。阳明病之热用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治少阳病之热用小柴胡汤。均发热之症也。而用热认定为阳热。更观阴虚症之发热用四逆汤或真武汤。其发热也。咸恶寒发热。如太阳病之热状。极不能一般的定方。余于临床时。曾屡见阳明病或少阴病者亦恶寒发热。或往来寒热或潮热。此种病症。欲拟对症之方。不得不先明脉状也。
  伤寒杂病辨证曰。盖发热一证。颇多类似。脉浮而紧。发热恶寒者。伤寒之候也。脉浮而数。发热恶寒。或有痛处者。现痈洁疖之兆也。脉浮而按之反强涩。发热恶寒。或膈内实而呕吐者。伤食也。脉浮而滑。或头眩呕吐者。风痰也。脉浮而弦。发热恶寒。或思饮食者。化为疟疾之徵也。能辩此脉。又能辩其证者。方可无误。
  往来寒热者。寒与热相往来也。寒去热现。热往则寒来。虽如发热恶寒。但热与恶寒不同时。此往来寒热者。示邪在少阳部位也。柴胡剂可治之。故小柴胡汤为少阳病正面之治方。
  伤寒杂病辨证曰。小柴胡汤用于往来寒热。柴胡桂枝干姜汤用于但头汗出之往来寒热。奔豚汤用于往来寒热是皆专治邪在少阳者也。一主胸胁微结。但俱无下之之法。大柴胡汤用于往来寒热。热结在里者也。往来寒热属少阳。为柴胡之正证。若表证则多加桂枝。里证则多加大黄。是其大法也。
  潮热者。如海水之潮。来时身体手足胸腹中。无不充满其热。故曰潮热。此为邪气炽盛于阳明部位之徵。应用大黄、芒硝之配剂。
  伤寒杂病辨证曰。潮热者。邪气入胃而现之证也。若脉浮而紧。潮热下痢。或小便难出。大便溏者。邪气入胃而犹未入之兼少阳证者也。先当和解其外。若小便利而大便硬者。攻之。但痨疾(肺结核)而潮热者。必属虚症。
  烦热者用小建中汤、八味丸、小柴胡汤、栀子豉汤、温经汤。以上五方。前已分列主治病症。则烦热与潮热之相异自明。即潮热者概为阳实证。烦热者悉为虚症。有手足烦热者。有四肢苦烦热者。手足烦热者多为阳虚。(有时阴虚亦有此苦。)
  伤寒杂病辨证曰。烦热者。热之苦烦者也。其症在心胸之间。如蒸如焮。热气怫郁。烦扰不能安静也。有手烦热。有足心烦热。盖烦扰者。无奈何这意也。又有仅仅足下热或足欣热者。此皆系胃中蓄血所致。与手足烦热相似。但不可混同。
  烦热而胸中窒塞者用栀子豉汤。烦热而心乱者用三黄汤。(指金匮中风历节病编之千金三黄汤)烦热不得卧者用八味丸。是皆在心胸之间。其因有三。一、因下汗后虚邪凑于心胸。一、因风气侵心。一、因气上而不能下通。故治法亦有阴阳之别。手足烦热者用小建中汤。四肢苦烦热者用小柴胡汤。手掌烦热者用温经汤。属四肢血热之所致也。
  瘀热者用茵陈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此二方治黄疸均有效。盖黄疸者。瘀热在里而发者也。瘀热郁于里。故发瘀秽之热也。热入血室者。所谓血热也。热与血之结也。
  身热者用小柴胡汤、栀子豉汤、栀子干姜汤。潮热可下之而去也。身热则虽下而不能除。故虽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因身热系里热非表热也。故不当以泻下之剂。
  伤寒杂病辨证曰。身热者。大(大者大表之大。非小之大。)热也。太阳篇云。身大热者。其病属阳明。与微热相反。微热者。热潜在里也。身热者。热显于表也。中西深齐云。身热者。胸腹常热。在肌肤。其人身重而微烦云。
  身热者。邪气传于里而未实也。表里俱热。但纯里热甚轻耳。此外尚有表热、外热之名。亦属身热。均不用下法。
  热之含义甚广。不能一例而论。宜考其前后。而后能判其为何种之热。白虎汤证之热。热结在里。表里均热之身热也。白虎桂枝汤证之热。身不寒而但热之身热也。栀子豉汤证。热于外之身热也。四逆汤之身热。出大汗而热不去。阴证之发热也。通脉四逆汤证。亦阴怔之热也。
  微热者。有五苓散、小柴胡汤、大承气汤、四逆汤、苇茎汤诸方。柴胡桂枝汤用于寒多微热。微热者无热之谓。有阴有阳有虚有实。参考其他之证候。始能知其如何之种类焉。
  伤寒杂病辨证曰。微热亦属里热。微即幽微之微。隐邃而不大显之意。热微如无之谓也。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条评分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举报 xiaozheng

UID:930

  • 注册时间2007-10-13
  • 最后登录2011-06-29
  • 在线时间110小时
  • 发帖82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820
  • 关注Ta
  •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06-29 第十一章   不眠   谵语   狂痫
   不眠
  不眠有努力不眠。无心眠。及不能眠。(因疼痛瘙痒等)眠之不能久者。多为狂者之症状。当于此条论之。因疼痛瘙痒等而不能眠者亦有种种。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言及不眠方有五。
  栀子豉汤      (发汗吐下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浓。
  酸枣仁汤      (虚劳虚烦不得眠。)
  干姜附子汤    (下后复发汗。昼间烦躁不得眠。夜间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
  猪苓汤        (少阴病。下痢六七日。欬而呕渴心烦不得眠。)
  皂荚丸         (欬而上气。事实唾浊。坐不得眠。)  
  上列五方中末二方因欬而呕渴、或欬逆上气。而不得眠。在本章之范围外。通观其他三方。为发汗吐下后云云。虚劳云云。下之后虚烦云云。对于最初或汗吐下者排除病毒不留体内。反复叮咛。要之从证驱逐病邪实为当务之急也。
     谵语
  伤寒论云。实时为谵语。虚时为郑声。郑声者反复重言。其声无力而低。精气虚也。活人书云。病人有谵语。有郑声。郑声由于虚。宜用温药。白通汤主治之。谵语者为实。调胃承气汤主之。此不过一例耳。兹举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言及治谵语者共六方如下。
  柴胡桂枝汤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与柴胡桂枝汤以和其荣卫。通其精液后自愈。)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 。八九日。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周身觉重。不能转侧者。)
  白虎汤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或自汗者。)
  小承气汤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故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此以小承气汤为主。)
  大承气汤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不能纳食。而胃中必燥屎五六枚。或有纳食而燥屎硬者。)
  调胃承气汤   (或胃气不合。谵语者。调胃承气汤与之。)
  通观以上。柴胡桂枝汤与白虎汤亦可以治谵语。则谵语一症即非实证矣。此点先医论点亦稍有矛盾矣。)
    狂痫
  狂痫。大概起于气与血之变。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治方二。
   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不解。热解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则愈。)
   抵当汤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之不结胸而其人发狂。以热在下焦。故少腹当硬满。小病自利。血下乃自愈。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非血证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也。
   除上二方之外。又有防己地黄汤。亦系驱瘀血之剂。大有注意之价值。此外可参用谵语条说揭之方剂。及治心气不定之泻心汤等。因谵语亦属狂之一症。而心气不定。亦现狂人之徵候也。
   桃核承气汤、抵当汤、均为驱瘀血之剂。前者用于轻症。后者用于重症。似狂者用前者。发狂者用后者。余尝诊一二十九岁之妇人。产后八个月(此期间无月经)而发狂。入精神院而不效。之后亦经过不少医师。终于无效。余先以抵当汤与之。不效。转而用桃核承气汤(腹证上无桃核承气汤之证存在)即见轻快。从此一例。可知发狂者用抵当汤。似狂者用桃核承气汤之区别矣。至于患者大便硬。小便自利云云。可不拘泥于文字云。

     备考
   [本间枣轩之说]  狂为痫之变证。即脑病也。故多难治者。此有缓急二症。急发之证。及似甚重者。大抵可治。其缓证而似轻者。能治者甚稀。治后一旦复发者。狂者初虽不死。但稀有不死者。熟察其脉证。即可判断其生死。
   急发者名阳狂。其初因思虑过度。日夜不眠。逐致精神错乱。此证行走漫无定则。有时翻墙越窗。有时登屋。身体轻便自在。若走狱飞鸟。力倍于平常二三倍。往往二三人不能制止。见人时。不论亲疏。往往肆意漫骂。强制之。则或唾人面。或咬其衣。状类疯犬。有时或歌或笑。或哭或泣。或现恐人捕捉遮手防御之态。或发被人杀害之疑。有时亦有安静者。但不能保持其较长之短时间。饮食倍于平常。往往放饭流啜。对于药品。每认为有毒。不敢尝试。强与之。则以后虽遇无毒之饮食。亦禁口不敢尝食矣。眼生棱角之光。舌上作白苔或黑苔。干燥而烦渴。虚里之悸动高。脉弦数。大便秘结。小便远者二三日不出。其初大便不秘。下腹亦不急胀。凡悸动高之气上冲之病人。其小便稍远。因其一身中之水分。尽被气化而表散不到膀胱故也。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条云。不肿之证。小便不利者。用龙骨、牡蛎、铅丹等镇悸之剂。此亦因上冲而小便不利也。凡阳狂之证。治宜先与吐剂。(中略)服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三黄加辰砂汤、大柴胡汤、黄连解毒汤等。渴者用参连白虎汤。(中略)
   阴狂禁吐下二法及灌水等之攻击。思虑反复不止者用半夏泻心汤加茯苓有神验。惊怕甚者兼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与宁心膏。夜间眼气清朗不能稍睡者用酸枣仁汤、温胆汤、竹茹温胆汤、加减温胆汤。(中略)
   女子恋爱男子不能达意至于发狂者。名为华疯。亦名花癫(华与花通)其证亦有阴阳。可用前之治法。又妊娠中或产后发狂者。其治法亦可用前方。血热不解者用加味逍遥散。恶露不金不尽而发狂者可用桃核承气汤、甲子汤加大黄。或哭或笑或歌或悲者用甘麦大枣汤。(下略)
   (按) 温胆汤者。半夏、枳实、甘草、竹乳、生姜、橘皮、茯苓也。竹茹温胆汤者。柴胡、橘皮、半夏、竹茹、茯苓、香附子、枳实、黄连、人参、桔梗、麦门冬、甘草、生姜也。加减温胆汤者。竹茹、枳实、橘皮、半夏、茯苓、酸枣仁、黄连、远志、菖蒲、丹砂、甘草、生姜也。逍遥散者。柴胡、芍药、茯苓、当归、薄荷、白术、甘草、生姜也。
   [有持桂里之说]   按桂里翁之论。痫中有痴、狂、惊悸、不寝、健忘、奔豚。故其所谓痫。非今日狭义解释之痫。
   痫之症状。千端万倪。不能一一例举。其大者有六。其中奔豚一病。古来虽自别为一病。要之亦痫之一症。此非余之管见。先达之士。以辩之审也。
   泻心汤  癫狂痫凡热实者总用此方。吴山甫云。治心火胸膈实热而面赤狂躁者。
   参连汤  俄然直视烦闷者。先投此汤。或加吴茱萸或加熊胆汁。
   黄连解毒汤  无可笑处频频为可笑之状者痫业。此心火也。用此方扑其焰。其病自止。
   大黄一物汤  江州民间所卖之狂药。即是此药。此药非多饮水不效。故宜多煎以带茶饮。余尝得自江州乡之泽村氏。其后涉猎医籍。不见是说。最后在邵氏明医指掌订补中得见一语云。大抵狂病宜于大吐下。而吐下之效莫如大黄一物汤云云。又虞花溪亦有癫者吐狂者下之语。因恍然于二症疗治之梗概。且悟到癫亦可下。狂亦可吐之理。是在因时制宜而已。
   柴胡龙骨牡蛎汤  此方以胸满烦惊为主症。其余皆为客症。
   鹊石散  (治伤寒。发狂。或弃衣奔走。或翻墙越屋之病。用黄连、寒水石各等分。细末。浓煎。冷却后以甘草汤饮服之。每次二钱。
   麦门冬  痫疾其人不实。难于用泻心汤、鹊石散者用之。此有止逆下气之效。
   引风汤  (大黄 干姜 龙骨 桂枝 甘草 牡蛎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
   热难瘫痫奇疾也。然亦有奇药可以疗之。所谓詹公之钓。千栽之鲤不能避也。
   余尝治一洛西人。年弱冠。久患此症。头面畸斜。手足挛缩。其状恰如异形奇态之傀儡。群医用尽其技。莫之能愈。为期经过二三年。最后求治于余。余以次汤与之一服即治其半。四五旬后。诸症尽去。复态如常。人咸惊叹不置。小儿之惊痫瘛瘲。(惊痫者抽搐症也。瘛瘲者。手足牵引为或伸或缩之颤振也。以上为脑膜炎之病状。)每日发作数十次者。或亦能用此方救治之。
   瓜蒂散
   桃核承气汤
   抵当汤
   鹧鸪刊汤  治回虫之剂。
   酸枣仁汤  酸枣汤 (酸枣仁  桂枝  生姜  石膏  茯苓  知母  甘草  人参见千金方)
   甘草泻心汤
   竹茹温胆汤 (柴胡  香附  人参  黄连  甘草  桔梗  陈皮  半夏  竹茹  茯苓  枳实  大枣  生姜。治伤寒日数过多。其热不退。梦寐不宁。心惊恍惚。烦躁。多痰不眠者。)
   高枕无忧散 (陈皮  半夏  茯苓  枳实  竹茹  麦门  龙眼  石膏。治心胆虚怯。昼夜不睡。)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不寐之人。彻夜一目不眠。如及五六夜。必发狂。如恐其发。丞以此方服之。
   甘麦大枣汤
   茯苓大枣汤  心下悸者。大率属痫与饮。此方中加龙骨牡蛎绝妙。此方又可治不寐之症。又凡用酸枣仁汤或归脾汤不愈者。用此方屡奏奇效。此系余之经验。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苓桂术甘汤
   真武汤
   归脾汤 (人参   茯苓   龙眼肉   黄芪   酸枣仁   白术   木香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人生经多年之苦志辛劳而致健忘者。此方大有效验。
   牡蛎奔豚汤 (牡蛎   桂枝  李哏白皮   甘草  可疗奔豚气。从小腹起直撞于胸。手足逆冷者。)
   奔豚汤  (桂枝   生姜   人参   半夏   甘草   吴茱萸)
   蝮蛇起废丸  因虫咬或触毒而起癫痫者。若其人未满三十岁者。用此方得效。
   [尾台榕堂说]  发狂之阳证者。湿布水有奇效。无湿布之处。可用四斗之桶吊于高棚之上。桶中盛满以水。将桶慢慢倾侧。使水从桶嘴漏下。人下水。水由头顶灌至两肩、胸膈可愈。心胸闭塞之症。以瓜蒂散吐之有奇效。煎药可用甘连大黄加石膏汤、石膏黄连甘草汤、白虎加黄连汤、泻心加辰砂汤、大柴胡加针砂汤、大承气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急病者。其治亦速。缓症者。则反废工夫。其经有年有月之滞患者多不治。妇女因经闭而起者。可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
   [类聚方广义说]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三方所谓治痫家之药。凡上冲眩运耳鸣。胸腹动悸。梦寐惊起。精神恍惚等之症。或无故悲愁者。亦可从证择用。
   [兰轩医谈]  产后不眠。白治不效。问之病人。觉胸中煞刺煞刺而空虚。以致不眠者。名曰痰饮。系回虫之所为。可与黄连阿胶汤。每药一碗。用鸡子半个。三碗即得安眠。此方用在下血多而不眠者亦有效。但未试过。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条评分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举报 xiaozheng

UID:930

  • 注册时间2007-10-13
  • 最后登录2011-06-29
  • 在线时间110小时
  • 发帖82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820
  • 关注Ta
  •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06-29 第十二章   胸痛   腹痛
    胸痛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言及胸痛、胸痹、胁痛、心痛、心下痛、心中痛之方有二十二。列举之如下。
  小柴胡汤          (胁痛。胁下满痛。)
  十枣汤            (胁下引痛。胸中痛。)
  当归生姜羊肉汤    (胁痛)
  大承气汤          (心下必痛)
  大陷胸汤          (心下痛。按之如石硬。
  小陷胸汤          (在正心下。按之则痛。)
  栝楼薤白半夏汤    (心痛彻背者。胸痹)
  甘草粉蜜汤        (心痛发作时。)
  大建中汤          (心胸中大寒痛。)
  桂枝生姜枳实汤    (心悬桶。)
  走马汤            (心痛)
  赤石脂丸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九痛丸            (治九钟心痛。)
  大黄附子汤        (胁下偏痛。)
  调胃承气汤        (胸中痛。)
  栝楼薤白白酒汤    (胸背痛。胸痹。)
  大柴胡汤          (心中结痛。)
  茯苓杏仁甘草汤    (胸痹。)
  枳实薤白桂枝汤    (胸痹。)
  薏苡附子散        (胸痹。)
  桔皮枳实生姜汤    (从胁下逆抢至心。
  人参汤            (胸痹。)
  以上诸方剂。与次举腹痛条下诸方剂比较之。两方共通者有二三。此外又有柴胡桂枝汤之治心腹卒中痛。备急丸之治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等。又心与胸之部位。完全同欤。抑不同欤。若谓同。则何以又有心胸中大寒痛云云。予抱此疑问。数年来迄不得解释。或系心之病位深胸之病位浅。即或胸近于表。心近于里欤。然经种种考虑。亦迄未能释然也。此则只好姑置之耳。通观古方。如大黄、芒硝之配为冷性下剂。巴豆之配为温性下剂。芫花、甘遂、大戟之组合为利水效药。附子、干姜、蜀椒、吴茱萸之药为热药。甘草、蜂蜜饴之以治急迫等。再文字上对于心痛亦各有不同之目标。在实际临床时。亦应审辩其痛究为阳性抑为阴性。为实证抑系虚症。痛之放散。自胸至腹乎。抑自腹至胸乎。抑或常限于一局部乎。不拘泥于部位。实招误总之基也。
   腹痛
  乌头桂枝汤        (腹中痛。)
  小建中汤          (腹中痛。)
  小柴胡汤          (同上。)
  黄连汤            (同上。)
  芎归胶艾汤        (同上。)
  当归生姜羊肉汤    (寒疝。腹中?痛。腹中痛。[“?”处字是病字偏旁里面是个亏自无上一横。])
  当归芍药散        (腹中?痛。腹中痛。)
  当归建中汤        (腹中刺痛。)
  乌头汤            (腹中绞痛。寒疝。)
  土瓜根散          (少腹满痛。)
  大承气汤          (腹中急痛。)
  大黄牡丹皮汤      (少腹肿痞。按之即痛。)
  枳实芍药散        (腹痛。)
  下瘀血汤          (同上。)
  通脉四逆汤        (同上。)
  真武汤            (同上。)
  桃花汤            (同上。)
  大乌头汤          (腹中绕脐痛。)
  附子粳米汤        (雷鸣切痛。)
  大建中汤          (出见于皮。头足上下不能触近之痛。)
  乌头煎            (寒疝。)
  奔豚汤            (上冲于胸之腹痛。)
  烘篮花酒          (腹中血气刺痛。)
  腹痛与腹中痛异。此与咽痛、咽中痛之异点相同。但吾人于临床之际。对此之区别之点。每每发生矛盾云。
  疝痛用当归生姜羊肉汤、乌头汤、乌头煎。?[同上?]痛用当归生姜羊肉散、当归芍药散。盖疝痛之痛。其痛之局部如山之膨出。寒疝起于水毒。(水毒与瓦斯相混)而常移动。肠疝则瓦斯排出即消散如释。故寒疝遇温则轻快。遭寒则憎恶。是以配以热药温药之方剂也。?[同上?]痛则在寒处无理押进时所起之痛也。起时往往伴以寒疝。不过可区别着。为处似有何物欲为无理之通过之感而已。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只言寒疝。而不言及治热疝。不过在胆囊结石之际所见之痛。即热疝也。屡屡伴以?[同上?]痛。故配用冷药及寒药之方剂。(参照胆囊炎、胆囊结石条。)
  后世之疝。与今日西医之神精痛、洛伊麻基斯相等。
   备考
  [有持桂里心痛之说]  心痛、胸痹、结胸。其脉其症。虽有异同。然皆心胸之病也。胁痛亦不外是。故此包括为一门。寻胸胁痛之源。有从痰饮而来者。有自痃癖起者。有起因于蛔虫者。又有真心痛者。此系另一种之剧症。灵枢厥篇云。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此症虽亦有绵延二三日者。但危机之症。其痛异常。往往辗转寐第。痛之地位。大抵在膻中。间亦引扩之左右。凡脉之结代者。极恶之候也。(大冢曰:真心痛等于今日之狭心症。)
  胸痹之病。轻者仅胸中气塞而不痛。金鉴云。胸中急痛者。胸痹只重者也。又曰。胸痹之病轻者。即今之胸满。重者即今之胸痛。此非奇异之病。能自在运用药方。不多劳作。病自可愈。
  结胸者。其痛在心下而至少腹也。主在心胸。故不结胸。
  桂枝生姜枳实汤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
  心中痞即胸痹也。诸家学说。或云水逆、火逆。或云上逆、吐逆。上逆以桂枝治之。吐逆呕逆以生姜治之。又有以逆注释为痰饮客气者。余未认为的确。盖逆之云云。意即上犯。譬诸悬物。必从上悬。其向上者。方可称逆。故凡逆于心胁者。不论何病。总称逆也。苓桂术甘汤治心下逆满者也。枳实薤白桂枝汤治胁下逆抢心者也。唯此方不必定拘于痛。心胸痞塞。即可用之。凡心胸痞塞者。与以此方。得忽觉宽松焉。
  小陷胸汤  
  千金陷胸汤   (栝楼实  大黄  黄连  甘草)
  此在大小陷胸汤间之症。用之极效。主治胸中心下结积。又饮食不消而痛者。亦有效。
  大陷胸汤
  甘草甘姜汤   疝症水饮之症。心胸痛。服苦味之药不解。用此甘味之药。有意外之效。
  枳实薤白桂枝汤   此方治心中痞。气结胸满。自胁下冲至心者。
  茯苓杏仁甘草汤   治胸痞之轻症。
  小柴胡汤
  薏苡附子散
  九痛丸   九痛之用。详于千金。金匮程注云。九痛分为九种之痛也。不外积聚饮痰、血结、虫注、寒冷。此说于疗治尤为的切。其方在外台中引千金之附子丸。附子者。内容能够治胸痞心痛者也。
  [有持桂里腹痛之说]   腹痛、病症也。非病名也。系兼诸病之症候。不能别设门类。然先哲之方书中。咸为特立篇目。余已只好颦而效之也。
  小建中汤   腹中急病者。小建中汤主治之。凡小建中汤之腹候。治之甚易。但稀有无柴胡者。
  小柴胡汤   凡腹痛于左胁者。柴胡主治之。但宜参酌用大柴胡汤、(心下满痛)四逆散、(腹中痛)柴胡桂枝汤、(心中卒痛)之类。
    大冢曰。柴胡治左胁之痛。对于右胁则不效。此系桂里翁之说。自此以后。咸奉为定理矣。然余对右胁之痛。屡屡用柴胡剂治之也。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药大黄汤   此系桂枝加芍药症内实之治方。疾病初起。腹痛甚者。用此方随手可愈。又疝症之腹痛。或外邪兼宿食之痛。或发疮疹之腹痛者。用此方皆有效。
  黄连汤   此方用于心下中腕间之痛有呕气者为良。
  大建中汤   大建中汤之痛。从腹至胸者。
  附子粳米汤   腹中寒气者病因也。雷鸣于下者病症也。今观此病。多因水饮与寒疝。可名为腹中寒气云。
  甘草粉蜜汤   此本为治虫痛之方。其因饮水而腹痛者。活用之。亦甚有效。此药用后。即手足身体发肿。胃气快复者。。佳兆也。其所现之浮肿。不宜虽用利水之剂。经日自能消散。倘经日不消。。始可用肾气丸。。大凡一经。发肿而愈者。以后永不再发矣。此真百试百效之神力也。
  大承气汤
  备急丸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条评分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举报 xiaozheng

UID:930

  • 注册时间2007-10-13
  • 最后登录2011-06-29
  • 在线时间110小时
  • 发帖82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820
  • 关注Ta
  •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06-29 第十三章   腹满
   腹满
腹满亦有阴阳虚实。阳实之腹满。不似阴虚腹满之隐见出没。且按之紧张而有抵抗者也。阴虚之腹满。则忽而膨隆。忽而轻减。按之抵抗弱而无底力者也。阳实之脉。紧迟或沉实而有力。阴虚之脉。则现迟而微弱。或浮而微弱等。
   阳实之病。当下之则腹满减。阴虚则虽下而不减。或更增大。恰如阳实症之腹痛下则轻减。阴虚之腹痛下则增剧。同出一轨。伤寒、金匮之方中言及腹痛者有下列二十五方。
   调胃承气汤         (吐后腹胀满。)
   大承气汤           (腹满。腹满痛。腹中满痛。腹胀不大便。)
   小承气汤           (腹大满。)
   桃核承气汤         (少腹肿痞。)
   大黄甘遂汤         (少腹满。)
   抵挡汤             (少腹硬满。)
   厚朴七物汤         (腹痛。)
   桂枝去芍药大黄汤   (腹满大实痛者。)
   大黄硝石汤         (腹满。)
   茵陈蒿汤           (腹微满。)
   走马汤             (腹胀不大便。)
   己椒苈黄丸         (腹满。)
   大黄蛰虫丸         (腹满。)
   硝石磐石散         (腹胀如水状。少腹满。)
   三物备急丸         (心腹胀满。)
   桂枝加芍药汤       (腹满时痛者。)
   四逆汤             (下痢腹胀满。)
   小青龙汤           (少腹满。)
   土瓜根汤           (少腹满痛。)
   白虎汤             (腹满。)
   栀子厚朴汤         (腹微满。)
   小半夏汤           (腹满而喘。)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腹胀满。)
   枳实芍药散         (腹痛烦满。)
   温经汤             (腹满。)
   以上十六方之中。有芍药者五方。有厚朴者二方。
   通例下痢则腹满减。然四逆汤条下有下痢腹胀之语。此想系阴虚之腹满也。友人某氏。其叔父就余诊疗。谓下痢与腹满腹痛。已有数月。经西医诊治。渐次憎恶。初诊之日。咽干舌强燥(口不渴)脉微弱而迟。腹满尤在脐下为甚。时时疝痛。瓦斯之排泄多。大便如泥状。量微。一日数十回。而不间断。无食欲食味之变化。食后腹满增加。呼吸迫促。尿一日从三百厉至五百厉。尿道微痛。余始与以大建中汤。服药一二日。疝痛、咽干舌燥、腹满不减。而尿不利者一日。继与猪苓汤。仅一帖而尿量减而为闭尿状态。腹满更强。时诉苦闷。有急宜处置之必要。急以电话通来。余亦自诧为粗忽。即用大建中汤、四逆汤、半夏厚朴汤合方与之。即见尿量增加。腹满减。大便呈黄色之整形。次数减。其后全身浮肿。心下部尤甚。转与桂姜枣草黄辛附汤。即痊愈。此患原来为纯然之阴虚症。故投以热药温药为主治。而尿量少。在投以冷药。则更不治也。
    备考
  [有持桂里鼓胀之说]   孙思邈云。蛊胀者。腹满而不呈肿胀者也。水胀者。四肢面目俱肿胀也。医者不察诊候。用治水之药以治蛊。或治蛊之药以治水。或治水之药以治腹满。是真仲景所谓愚医杀人也。明孙一奎曰。脐腹四肢悉肿者水也。只腹胀而四肢不肿者蛊也。蛊即鼓胀。古人蛊鼓通。后世方书称气虚中满者即鼓胀也。因其外坚内空故也。
  千金腹满门云。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者虚也。按之痛者实也。凡腹满凸满者吉。平满者凶。肿毒之漫肿者。其病重。鼓胀之满。臂细脐凸。手心足心及背平满。青筋绕腹等。种种恶症齐现者不治。
  厚朴七物汤   主治详于金匮。但不必待此症悉备。千金七物汤方下云。治腹满气胀。但以脉浮散者。为用此方之真面目。按先哲鼓胀之脉说。浮大者可治。虚小者危急。此其大法也。又脉似虚小而实沉小者。此往往为下药之症。金匮水病篇云。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可下。按凡病脉之见绝者。绝无攻下之理由。此沉绝之绝。实系沉伏之解云。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三物汤
  大承气汤
  大黄甘遂汤   少腹满者瘀血也。小便微难。亦与水有关系。故水与结而入血室。则周身肿胀。小腹尤满。用桂枝茯苓丸或琥珀汤而力不及者。可用此方。
  鳖甲汤   (抵当汤方中之水蛭、虻虫代以虎杖。加鳖甲。不论男女。凡瘀血胀满者均用之。)
  瘀血胀满。此方甚佳。凡百疾患。腹中有形块。按之不移动。口不恶食。小便自利。大便黑。棉黄。手掌有赤纹者。肌肤甲错等皆瘀之候也。轻症不尽现。医者应细细诊视之。
  加味肾气丸   (八味丸加车前子牛膝。治脾肾虚。腰痛腿肿。小便不利或肚腹胀痛。四肢浮肿或喘急痰盛。已现蛊证者。)
  腰痛脚肿。小便不利者。肾气丸之本症。人所熟知也。喘急痰盛。已现蛊症。则用此者甚稀。

  上篇十三章完毕。(八、九章连在一起,注意)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条评分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举报 johnsonqu

UID:2350

  • 注册时间2008-04-30
  • 最后登录2011-07-11
  • 在线时间298小时
  • 发帖563
  • 搜Ta的帖子
  • 精华0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级别: 骑士
发帖
563
  • 关注Ta
  •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06-30 回 5楼(582011332) 的帖子 成无己先生的《伤寒明理论》可与任先生的书互参。:)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条评分 隐藏 回复 引用 新鲜事 举报 顾志君

UID:25

  • 注册时间2007-05-12
  • 最后登录2011-07-11
  • 在线时间1106小时
  • 发帖1311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311
  • 关注Ta
  •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06-30 推荐《徐灵胎医学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