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胆英雄老电影:江南梅雨茶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08:11

江南梅雨茶俗
黄梅雨,是初夏时节在江淮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种连阴雨天气,雨期比较长,因为时值梅子黄熟,故称为黄梅雨或梅雨。又因其时温度比较高,湿度大,衣物等用品容易发霉,所以也称霉雨。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这是皇甫松的《梦江南》。连绵梅雨,将江南幻化出一派湿润朦胧,那滴滴答答、淅淅沥沥的梅雨如梦如幻、如歌如吟,造就了江南人多愁善感和柔情含蓄的性格;而“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又使江南人有了别具情趣的梅雨烹茶习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首黄梅雨诗出自宋人赵师秀。而同是宋代的曾几说,“雨润梅黄后,风熏麦秀初。不持新茗碗,空枉故人书”。是的,在这花事灿烂、落英缤纷的梅雨时节,泡一壶新茗,用梅雨滋润,那将是点点滴滴都是诗,丝丝缕缕都是情……
“梅雨水,味甘性平。芒种后逢壬为入梅,小暑后逢壬为出梅,须淬入火炭解毒。此水入酱易熟,沾衣易烂,人受其气生病,物受其气生霉。忌用造酒醋。浣垢如灰汁,入梅时煎汤洗衣霉,其斑乃脱。”(元贾铭《饮食须知》)黄梅雨时节大都在常年公历六月中旬入梅,七月上旬出梅,连续约二十天左右;各年雨量有多有少,所以又有干黄梅和湿黄梅的说法。虽然黄梅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诸多的影响,但适时适量的梅雨对农作物的生长却是十分有利;并且,黄梅雨因其“时雨甘滑,泼茶煮药,美而有益”而受到众多茶人的推崇。
“泉水不易,以梅雨水代之,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明许次抒《茶疏》)“烹茶须甘泉,次梅水,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养,其味独甘,梅后便不堪饮。”(明罗廪《茶解》)明人冯时可则在《茶录》中云:“梅雨天地化育万物,最所宜留。”
苏轼在关于贮水之法《仇池笔记》中说:“梅雨须多置器,于空庭中取之,并入大瓮,投伏龙肝两许,包藏月余汲用,至益人。伏龙肝,灶心中干土也。”
清陆廷灿《续茶经》又说“俗语芒种逢壬便立霉。霉后积水烹茶,甚香冽,可久藏。一交夏至,便迥别矣。试之良验”。
明张源《茶录》在称赞梅雨水的同时说,“惟当多积梅雨,其味甘和,乃长养万物之水,贮水置庭中,覆以纱帛,使承星露之气,则英灵不散,神气长存。”另《食物本草》和《本草纲目》云:“梅雨时置大缸收水,煎茶甚美,经夜不变色易味,贮瓶中可经久。”“梅雨水可外洗癣、疥疮,又能消除瘢痕。”总之,“四五月梅欲黄,落雨谓之梅雨。久贮澄彻,烹茶甘鲜”的记载,在古诗文中不胜枚举。
俗以黄梅时收雨水煎茶,有藏水至数年者。“茶痴”汪士慎就是有此嗜好者之一。
《红楼梦》也有关于梅雨烹茶的记载。一日,贾母来到庵堂对修行的妙玉说:“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捧一只小茶盘,内放一只小茶盅,奉给贾母。贾母问:“用什么水沏的?”妙玉答道:“是旧年蠲的雨水。”妙玉用的雨水,当是梅雨时节收贮的雨水。
《金陵物产风土志》记载:“雨水较江水洁,较泉水清,必判分昼夜,让过梅天,炭火粹之,叠换缸瓮,留待三年,芳甘清冽;所谓为忆金陵好,家家雨水茶也是。”清人朱昆田采雨的办法是,在连天的黄梅雨季节,将从屋檐流下的黄梅雨承接在盆里,然后舀入一个叫“瓴”的容器里贮存起来。钟惺采雨之法更为特别,在《隐秀轩集》中有《采雨诗》一首,诗前有序曰:“雨边日夕,忽忽无春,采之瀹茗,色香可夺惠泉,其法用白布五六尺,系其四角,而石压其中央,以收四至之水,而置瓮中庭受之;避溜者,恶其不洁也。终夕缌缌焉,虑水之不至,则亦不复知有雨之苦矣,以欣代厌,亦居心转境之一道也。”

摘自:《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