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魂多久不玩账号注销:张舜徽:自学成才的国学大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31:44
张舜徽:自学成才的国学大师 

    张舜徽(1911-1992),湖南沅江人,是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他在华中师范大学执教40年之久,曾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是我国第一位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
  
  一

 

    1911年,张舜徽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在父亲指导下,打下了文字学的基本功,并大量诵经、读文。17岁后,他离别家乡,到外地求学。开始到长沙,后来到了北京。他的姑父余嘉锡先生,是著名的目录学家,《四库提要辨证》的著者,当时在辅仁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前身之一)任教。张舜徽住在姑父家,因此得以多识通人。当时京城名流学者,如经学家吴承仕,语言文字学家沈兼士、钱玄同,史学家陈垣、邓之诚,金石学家马衡等人,张舜徽都曾向他们求教。几年之中,每天从早到晚,张舜徽都到北海图书馆读书,日有定程。加之有名师指点,他左右采获,受益良多。他后来回忆这几年的求学经历说:“一生读书进展最速,盖无逾于此时。”
  
  1932年秋,张舜徽回到了离别三年的故乡,此后八年,张舜徽一直在湖南各中学任教,同时继续自己的研究。湖南人文之胜虽不及北平,但是饱学之士不乏其人。这期间张舜徽过从甚密之人有曹典球、孙文煜、杨树达、李肖聃、钱基博、席启駉、徐桢立、骆鸿凯等前辈学者。张舜徽虽然年轻,但他严谨的治学方法、扎实的学术功底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硕学之士也毫不吝啬他们的褒奖之情。两相激励,张舜徽的学问又更进了一境。
  
  张舜徽逐渐开始受到学术界的注意,1941年,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聘请他为中文系讲师,从此张舜徽开始在大学任教,生活又翻开了新的一页。1944年,李肖聃以年岁高迈辞去民国大学(校址在宁乡陶家湾)中文系讲席,力主校方以教授聘请张舜徽代任,于是张舜徽改任民国大学中文系教授。因为当时张舜徽才30出头,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1946年秋,张舜徽受兰州大学校长辛树帜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其时黎锦熙刚好辞去西北师范学院院长回长沙,当他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驰函新任院长易价聘请张舜徽兼任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1949年解放后,张舜徽回武汉中原大学任教,两年之后,中原大学并入华中师范学院,即现在的华中师范大学,张舜徽任历史系教授,直至1992年逝世。
  
  二
  
  张舜徽治学,走的是自学之路。幼年时,由其父亲自授业,后又转益多师。从小到大,未尝到新式学堂上过一天学。
  
  七岁时,父亲以王筠的《文字蒙求》为其发蒙读本,稍长即读《说文解字》。16岁后,张舜徽开始研究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并于17岁时撰写了《尔雅义疏跋》,这是他一生上千万字的浩博著作中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张舜徽对文字和训诂的兴趣与功底就是这时培养起来的。
  
  在治学过程中,张舜徽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读大部头书从不畏难。二十多岁时,他有志于通读全史,就舍弃人世一切习俗之好,在涉览其他书籍外,用百衲本二十四史校读殿本二十四史,每天一卷,花了整整十年,全史校毕,写下几十厚册的札记。这些札记后来虽然毁于兵燹,但校读全史的过程无疑提高了他的史识,打下了学问的根基。他的体会是:“为学而不厚植其基,则无以远大。”
  
  凭着深厚的根基,张舜徽博涉广营,在经史子集四个方面都有不少的创获。刚刚30岁,他便发表了第一部专著《广校雠略》。此后著述不辍,到1992年去世,专著出了二十多部,八百多万字。数量之高,并世学者中实不多见。并有部分遗稿,尚待整理。他曾在《八十自叙》中总结说:“余之治学,始慕乾嘉诸儒之所为,潜研于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者有年。后乃进而治经,于郑氏一家之义,深入而不欲出。即以此小学、经学为基石,推而广之,以理群书,由是博治子史,积二十载。中年以后,各有所述。爰集录治小学所得者,为《说文解字约注》;集录治经学所得者,为《郑学丛著》;集录治周秦诸子所得者,为《周秦道论发微》、《周秦政论类要》;集录治文集笔记所得者,为《清人文集别录》、《清人笔记条辨》。而平生精力所萃,尤在治史。匡正旧史,则于《史通》、《文史通义》皆有《平议》;创立新体,则晚年尝独撰《中华人民通史》,以诱启初学;至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平生致力于斯,所造亦广。若《广校雠略》、《中国文献学》、《汉书艺文志通释》、《汉书艺文志释例》、《四库提要叙讲疏》诸种,固已拥彗前驱,导夫先路。”此仅为就其平生著述中较费心力者而言,已足以显示出他治学的求实精神、创造精神和博大的气象。
  
  早在20世纪70年代,张舜徽的若干重要论著还未出版,著名学者曹聚仁在其《听涛声随笔》中,就已经把张舜徽的经史研究同国学大师钱穆相提并论。在张舜徽去世后,思想史家蔡尚思著文指出:国学大师“是指旧时所谓经、史、子、集等部图书都读得多,也研究得深,而且有自己见解的。这同时也可以叫做‘通人’”。认为解放后能称得上国学大师的,“似乎也只有柳诒徵、钱穆和张先生等少数人。”在治学上,张舜徽赞赏通入之学,主张走博通之路,因而他不以专家自限,而以通人自励。
  
  三
  
  张舜徽一生勤于著述,60多年来笔耕不辍,他在《八十自叙》中写道:“生平无他事可述,讲习之外,惟读书数十年,著书数十种耳。”他的一生是读书、教书、著书的一生。60余年来,他在教学之余,以顽强的毅力博览群书,勤奋治学,给后辈留下了丰厚的学术成果。目前已经出版的著作,计有22种。
  
  2003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学校百年华诞之际,决定为这位校史上的代表性学者出系列文集。文集拟分四辑推出,共20卷。其中,第一辑已于2004年3月推出,共七部五册。即《广校雠略》、《汉书艺文志通释》(合为一册),《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合为一册),《中国文献学》,《清人文集别录》,《清人笔记条辨》。
  
  《广校雠略》是张舜徽30岁以前治学的小结,也是张先生的第一部学术著作,虽仅10万余言,却是他一生学术探索的一个坚实的基点。该书是推扩宋代人郑樵《校雠略》理论与方法的一部文献学著作,旨在探究校雠学古义,阐述学木渊源流别。《中国古代史籍举要》是建国后第一本史籍举要的著作。全书分门别类对多种史籍做了提要钩玄的点评,同时指点了读史门径和研究方法,多有作者独到的真知灼见。《中国文献学》是张舜徽70岁时的著作。分十二编、六十章,这部书不仅仅是文献学史的叙述,也不仅仅是文献基本知识的介绍,而重在论证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总结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和丰硕成果,阐述历代校雠学家和清代考证家整理文献的业绩,提出今后整理文献的重要工作,以及整理文献的主要目的和重大任务。《清人文集别录》是一部叙录之作,是张舜徽长期钻研清人文集的成果,在他所写的六百七十多家叙录中选择价值较高的六百家,汇为《别录》二十卷。这六百家文集以儒林、文苑中人物为多,收录了清人在碑传志状、刻书序跋、金石跋文以及诂经证史、议礼明制、考文审音、诠释名物等方面有价值的文集,是一部提要性质的佳作。《清人笔记条辨》是《别录》的姊妹篇。清人笔记虽不及文集之多,张舜徽几十年中所寓目者,也有三百多家。经过别择去取,他从中选出一百家加以评论,分为十卷,以时代先后编排。每家皆先述其生平,而后言其著述。
  
  第一辑七部著作,大体是以历史文献学内容为主。这些著作被公认为历史文献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欲入历史文献学之门,这七部书不可不读。
  
  《张舜徽集》第二辑于2005年12月推出,包括七部五册,即《郑学丛著》、《周秦道论发微》、《史学三书评议》、《清儒学记》、《清代扬州学记》、《顾亭林学记》、《爱晚庐随笔》,其中第二部与第三部、第五部与第六部分别合为一册。这里面,有张舜徽研究经部、子部典籍的代表作,也有探索清代学术的系列专著,其学术分量相当重。
  
  《郑学丛著》是研究东汉大经学家郑玄的专著,对郑玄的文献学成就、经注释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对郑玄雅学的研究,开出了一片新天地。《周秦道论发微》从十六个方面对先秦哲学命题“道”进行系统研究,强调了道论的使用价值及其意义。《清儒学记》是一部有关清代大学者的学术成就的总结之作,以学派与人物为重点,清代学术源流纲举目张,表现得十分清晰。《清代扬州学记》对扬州学派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顾亭林学记》结合顾炎武的生平,对其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爱晚庐随笔》是一部文史、哲艺、学术知识方面的随笔集,或评古人之成败得失,或论旧籍之高下良窳;或析文字,或谈训诂;或及周秦诸子,或涉历代儒林;或言养生之道,或语为文之方,内容广泛,阐述精到。著名作家孙犁曾说这部《随笔》“内容广泛,经史文艺,无所不包,于近代史料为详。所记充实有据,为晚清以来,笔记所少有”。
  
  作为中国最后一批国学大师中的一员,虽然张先生已经谢世多年,但他对中国学术的贡献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 (小杨儿)

书籍简介
張舜徽主要著作目錄索引
涂耀威

很多朋需要张舜徽先生的著作目录,故整理如下:

《廣校讎略》(附《世說新語釋例》、《漢書藝文志釋例》、《毛詩故訓傳釋例》三種)1945年有長沙排印本,中華書局1963年4月增訂出版。并收入《張舜徽集》第一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積石叢稿》(含《積石叢稿》、《廣校讎略》、《揚州學記》、《詩毛詩故訓傳釋例》、《乾嘉三通儒故訓傳》五種)1946年蘭州排印本。

《中國歷史要籍介紹》湖北人民出版社1955年11月出版。修定後易名為《中國古代史籍舉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出版,後又以此名收入《張舜徽集》第一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中國史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9月出版。

《顧亭林學記》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9月出版。後又由中華書局1963后12月出版。并收入《張舜徽集》第二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2年7月出版。并收入《張舜徽集》第一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清代揚州學記》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10月出版。并收入《張舜徽集》第二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清人文集別錄》(上、下)中華書局1963年11月出版。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翻印。并收入《張舜徽集》第一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周秦道論發微》中華書局1982年11月出版。含《道論通說》、《道論足征記》、《老子疏證》、《管子四篇疏證》、《太史公論六家要指述義》等,并收入《張舜徽集》第二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中國文獻學》中州書畫社1982年12月出版。并收入《張舜徽集》第一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史學三書平議》(含《史通平議》、《通志總述平議》、《文史通義平議》,中華書局1983年2月出版。并收入《張舜徽集》第二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說文解字約注》(上、中、下)中州書畫社1983年3月出版。

《鄭學叢著》(含《鄭學敘錄》、《鄭氏校讎學發微》、《鄭氏經注釋例》、《鄭學傳述考》、《鄭雅》、《演釋名》齊魯書社1984年6月出版。并收入《張舜徽集》第二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物志》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4年11月出版。

《文獻學論著輯要》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出版。

《清人筆記條辨》中華書局1986年12月出版。并收入《張舜徽集》第一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舊學輯存》(上、中、下)齊魯書社1988年10月出版。

《說文解字導讀》巴蜀書社1990年1月出版。

《漢書藝文志通釋》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并收入《張舜徽集》第一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愛晚廬隨筆》(含《學林脞錄》、《藝苑叢話》兩種)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出版。并收入《張舜徽集》第二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清儒學記》齊魯書社1991年11月出版。并收入《張舜徽集》第二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訒庵學術討論集》岳麓書社1992年5月出版。

《張舜徽學術著作選》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

《經傳諸子語選》周國林注譯本,岳麓書社1997年出版.。

《四庫提要敘講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1版。

《廣文字蒙求》華中師范大學古籍所編。

又有《霜紅軒雜著》、《秉燭余論》、《周秦著作政論類要》、《漢語語言聲系》、《中國校讎學敘論》等著作未正式出版。且其中有不少著作,為臺灣多家出版社多次翻印,現其版次不一一注明。(时间至2005年,整理者涂耀威)



对《旧学辑存》(上、中、下)的说明:

《旧学辑存》,是张舜徽先生四十岁以前撰述20种,附存一种为作者晚年追忆往事之作。学术价值极高,但此书当时印量十分有限,包括《广文字蒙求》、《说文谐声转纽谱》、《切韵增加字略例》、《声说集要》、《唐写本玉篇残卷校说文记》、《尔雅释亲答问》、《小尔雅补释》、《急就篇疏记》、《异语疏证》、《释疾》、《字义反训集证》、《两戴礼记札疏》、《读书笺释之余》(有周书小笺与墨子小笺)、《周秦诸子政论类要》、《敦煌古写本说苑残卷校勘记》、《中论注》、《读文札记》(读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与《全唐》文的心得札记)、《皇明经世文编选目》、《四库提要叙讲疏》、《初学求书简目》、《忆往篇》(有庭闱受学记、家世见闻述、湘贤亲炙录》。

《旧学辑存》,估计只有张先生的几位学生收有。如北大王余光、朱庆之,山东大学冯浩菲等。因为在华中师大的文献所,也没有找到,可见存世之希。对张先生的学行、轶事、著作情况可参看王余光《读书随记》,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