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a mini2和plus区别:“对话”的魅力--聆听莫扎特钢琴三重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12:33

古人很喜欢“对话”。柏拉图的全部哲学著作都是用对话体写成的。他的《文艺对话录》就是一部用对话写成的笔记,他的《理想国》也是一本三人的对话。

一本《论语》,大多也是对话的形式。

大概对话,最能体现各自的心声,是一种最直接、最现场、最灵活、最表达内心的形式。

 

最喜欢朋友二三在一起,喝着茶,一路聊下去,同享各自的欢乐与悲伤。兴之所至,自有各种高论出来,此乃心灵碰撞而出的火花。

很多创意就是这样,是思想交汇的产物。

“对话”,就这样犹如来自心灵深处的小溪,一起汇集成奔腾的河流。

我喜欢这种对话。喜欢这种对话之外的心灵的会意。

 

于是也喜欢音乐的“对话”形式。

把时钟坐标对准1786年8月5日,维也纳。莫扎特与他的女学生弗兰西斯卡和友人史塔莱一起进行的一场精彩的对话:由弗兰西斯卡弹钢琴,史塔莱吹奏单簧管,莫扎特自己拉中提琴,一首降E大调钢琴三重奏就在他们三人中开始了“对话”:

莫扎特:亲爱的弗兰西斯卡,这首三重奏是送给你的!你知道,钢琴是我的至爱。写这首曲子可不是为了给那些拿我的谱子卖钱的人!

弗兰西斯卡:啊!谢谢你,亲爱的!我每次接触键盘,就像碰到你那颗敏感、多情的心一样。我体验你的欢乐和悲伤。

史塔莱:弗兰西斯卡小姐,我真为你高兴!当然,还有你的老师莫扎特先生。同时,在上帝面前,我也要对你说,莫扎特,你带给我的单簧管曲子改变了我的生活。

莫扎特:谢谢你们两个!我的中提琴正是为你们唱和。此刻,谁也不能明白我――除了你们两个!

 

是啊!这首三重奏的写作不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而是为了表达莫扎特的思想感情有感而发的。回旋曲的小块板非常抒情,莫扎特式的抒情。单簧管悠扬动听,带有莫扎特式的特有的忧伤。

 

特别喜欢这首曲子中单簧管的那种有如牧歌一般的忧郁,喜欢钢琴的执着直白的表达,喜欢中提琴那种如行云流水的优雅。三种乐器合在一起,时而细语,而是争辩,时而忧愁,时而发出会心的微笑,时而迸发激情的火光。这种对话,超越时空,悲情中时有明朗的雀跃,如乌云中突然直射一缕阳光。

一段时间来,我迷上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独奏的钢琴敲击着我的心。那是内心的一种独白。而莫扎特的钢琴与小提琴的对话,或者钢琴与多种乐器的三重奏、四重奏,更像与几个知心朋友在一起的轻言细语,一起欢笑,或一起悲歌。有时像离别,有时又像重逢。

在他的钢琴三重奏中,这首带有单簧管的三重奏,更令我心生怜意。忧郁的单簧管,带给我的总是牵肠挂肚的思绪。记得一次与几个朋友在一起聊天,当聊到音乐时,一个女孩说,她最喜欢乐器中的单簧管了。至今那个女孩在我的心目中还带着忧郁的美丽!而后来,听到更多的单簧管曲,也总是在极优美的旋律中感受到一种“人生如寄”的惆怅。

想到此,脑海突然飘过一段诗句: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此刻聆听着莫扎特的钢琴三重奏,心中的感受正如诗人白居易的江边月生、琵琶声迟的愁绪和与友人分别的心情一样。那也是一首优美的三重奏。白居易,用钢琴主宰着离别的情绪,琵琶女,就像忧郁的单簧管的倾诉。而客人,恰如中提琴在主人和琵琶女之间来回穿梭。

白居易的感怀来自朋友分别的无奈和对琵琶女的相怜,让我体会到他心头深深的悲情。莫扎特的叹息来自心灵深处,也许你无法体会。而当你探到时,那种久违的感觉让自己心颤神移!

这是三重奏“对话”的魅力。此刻聆听这首三重奏,我与作曲者和演奏者之间,同样形成心灵感应的“对话”。

 

聆听的版本:

 

附:网上对这张CD的一个评介:

 

钢琴三重奏5首,单簧管三重奏

钢琴:巴伦波姆,小提琴:兹奈德,大提琴:兹洛特尼科夫

对于“莫扎特年”,各唱片公司都有相应的出品计划。最抢眼的自然是DG公司那位小提琴天后的一连串协奏曲、奏鸣曲和三重奏录音了,但到底吸引观众的是天后的香肩玉照还是莫扎特的音乐呢?

 相对而言,最近听到两张EMI的莫扎特,论演奏者的名气,除了三重奏中的巴伦波姆,都不是什么大腕。但出来的都是实而不华、充满诚意的动人演奏,这才是对音乐天才最诚挚的致敬。 

    1970年出生的德国钢琴家拉斯·沃格特在20岁赢得了利兹国际钢琴大赛的冠军,随后就和当时正凭借在伯明翰的成就而声名鹊起的拉特尔合作灌录了一张舒曼、格里格协奏曲。至今的10多年里,他在EMI也陆续出了有20多个录音,但名气一直不算太响,笔者也一直没去认真听他的录音。这套莫扎特的奏鸣曲(K.330-332)和单乐章作品,着实令笔者喜出望外。封面上的沃格特已从当年的娃娃脸变成了典型的德国大男人容貌,他弹出的莫扎特却是那么轻灵婉约,令人迷醉。音色是既清澈又柔润,清而不尖,柔而不浊,光是这样的琴音已令听者享受到舒适的“听觉按摩”了。丰富的色彩变化和对比更加强了音乐表现力。在慢速段落,沃格特那喃喃细语般的弱音真令人入坠梦中。而《土耳其进行曲》(奏鸣曲K.331末乐章)的那份热力与火花,即使听过此曲无数遍也令人开怀雀跃。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较为浪漫化的表现方式之下,沃格特仍很好地保持了莫扎特音乐的那份纯真质朴与古典美,没有一丝做作的成分。三首奏鸣曲固然精彩,CD2中的两首《幻想曲》——莫扎特音乐中较为深沉幽暗的作品,更被沃格特奏出了无尽深远的冥想意蕴。 

    笔者曾说过巴伦波姆的钢琴造诣被不少乐迷低估,这次他与两位青年音乐家合作的莫扎特钢琴三重奏集,效果也相当不俗。莫扎特的钢琴三重奏与自贝多芬之后的同类体裁不同,三件乐器的份量并不平均——大提琴只作为低音支持,甚少演奏旋律,因此也有戏称这些作品为“有大提琴伴奏的小提琴奏鸣曲”。巴伦伯姆自当年与妻子杜普蕾、好友帕尔曼、朱克曼经常合作演奏室内乐之后,已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室内乐的录音了。这次带领两位后辈的演出,其扎实、大气的演奏发挥了绝佳的引领、支撑作用。由于作品本身的特点,俄罗斯大提琴加兹洛特尼科夫并没有太多表现的机会,而30出头的丹麦小提琴家(父母为波兰、以色列人)兹奈德则证明了近年来其在国际乐坛走红并非浪得虚名。笔者听过一张他在RCA灌录的小品集,技巧与内涵兼备,印象甚佳。这里的莫扎特,兹奈德的演奏是既有青春活力与明媚气息,又有端正准确的品貌。论整体效果,这种由独奏家形成的组合,当然不会象美艺三重奏那么融为一体,但更富于变化和个性。也希望这个老少配的组合能相对固定下来,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精彩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