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 多少级单刷牙山:生命的眷恋与执着--听李帕蒂的钢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01:52

听李帕蒂,不要在阳光般的早晨,阳光对李帕蒂来说是奢侈的,也是无情的。听李帕蒂,最好在夜晚,无论他的巴赫,莫扎特还是肖邦。

有人把李帕蒂的演奏风格归结为“烟花般璀璨的华丽浪漫”和“不食人间烟火的纯净诗情”,这极其美妙和富于诗意的概括,虽然叫人神往,可是无法概括李帕蒂的本质,那种在他骨子里深藏着的悲情。

或许,是他的命运,让我有了这种怀想。那是无数美好记忆和心灵深处的感动营造的一种对音乐的感激。

当我最近从CD店终于拿回那套由EMI公司出版的5张李帕蒂的CD录音时,心情是无法言喻的。是对自己心灵的一种回应?还是对音乐的一种神交?抑或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我无法知道。

我不会用音乐的专业言语来描述李帕蒂的琴声,我只知道用一种心情,在自己的心灵的领地,聆听他对生命的理解。

听他的巴赫,第一号帕蒂塔(BWV825),纯净无暇的音色,清晰如歌,生生不息,充满对自然和生命的赞颂。

听他的莫扎特的a小调奏鸣曲(K310),这首我最喜欢的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心情总是凝聚在琴声中。我曾经钟情于肯普夫的演奏,那是一种神圣的表达。现在,当我聆听李帕蒂的演奏时,我体会到一种悲情的倾诉,那是李帕蒂的天鹅之歌。李帕蒂的演奏比肯普夫要快,犹如他的生命匆匆。这种匆匆,恰好在聆听者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刻痕。

还有他的那首莫扎特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一首撼天地泣鬼神的作品,让我在无声中深深的静默。

33岁,对现代人来说,的确太短暂。可是对李帕蒂来说,为艺术而活着,又何尝不是一种永恒?他在贝桑松举行的最后的音乐会上,是在不顾医生警告下以极顽强的意志完成的,自知身体状况极差,也知道自己死期已近,但他还是坚持着。医生劝他放弃演出,他说:“我有约在先,所以我非弹不可!我必须弹!” 当时演出的时候观众看到了李帕蒂脸上痛楚的表情,但他的演奏仍然那么富有魅力,那是一种人格的魅力。在场的每一个听众都为他感到心酸难过。三个月后,李帕蒂离开了人世。

我不知道,李帕蒂是否带有对人间的眷恋和对生命的不舍之情,然而,这一切,让活着的人永远记住了他!让他在音乐的星空永远璀璨着。

音乐让人充满回忆和留恋,充满温暖和柔情,也充满遗憾和感叹。人生如斯,有乐相伴,夫复何求?

 

附:李帕蒂(Dinu Lipatti),罗马尼亚钢琴家。1917年3月19日出生于布加勒斯特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业余小提琴家,师承萨拉萨蒂;母亲是钢琴家;教父是近代罗马尼亚音乐之父埃内斯库。受这样家庭氛围的影响,他的音乐才能发展的极快。1934年,李帕蒂参加维也纳国际钢琴比赛,获得第二名,评委、著名钢琴家科尔托(cortot)抗议评判不公,愤然退席。随后,科尔托邀请李帕蒂到巴黎,由他亲自教授钢琴,并请一流名家教授作曲和指挥。在大师的提携下,李帕蒂于1936年起走向国际乐坛,1937年在德国、意大利举行了独奏会。但是好景不长,二战爆发后,特别是罗马尼亚被纳粹占领后,李帕蒂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使他本来就虚弱的身体备受折磨。1946年,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他被确诊为白血病。为筹措医药费,他曾打算到澳大利亚和美洲旅行演出,但是因为身体太弱,被医生否决。消息传出,许多音乐家和乐迷慷慨解囊,希望他能早日康复。1950年5月底,主治医生认为他的病情趋于稳定,再过两个月就可以举行音乐会了。于是,李帕蒂于8月23日举行了一场音乐会,演奏了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下一场音乐会预定在9月16日举行,曲目都是独奏。然而到当天午后,当他抱着虚弱的病体,到达音乐会现场试奏时,由于身体状况实在太差,医生及朋友都劝他取消音乐会,但他还是坚持如期举行。李帕蒂以有限的生命与体力,回报对他关怀备至的音乐前辈及乐友。12月2日,李帕蒂离开了这个世界……

 

1、最近新进的李帕蒂,共5张CD

2、李帕蒂的天鹅之歌

3、李帕蒂的莫扎特21号钢协,卡拉扬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