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台湾天气:桂枝茯苓丸治疗卵巢囊肿34例 中医中药 | 39康复网 | 医源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28:45
 卵巢囊肿是妇科常见病,它包括慢性盆腔炎所致的炎性包块、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卵巢巧克力囊肿等我科用中药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加水蛭粉吞服,对门诊34例患者进行治疗,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般资料 34例病人均属于1996年5月~2002年12月初次就诊的门诊病人,年龄21~49岁,平均年龄35.5岁。临床表现下腹部疼痛、房事疼痛或排便慢或经期加重、经量经期延长白带增多、腰酸乏力、纳谷不佳等,其中有6例伴婚后年未孕。全部病例均经妇科检查及B超证实附件囊肿或盆腔肿块,其中囊肿最约9.3cm×7.4cm,最小约1.9cm×2.7cm。

    1.2 治疗方法 基本方:桂枝9g,茯苓12g,丹皮10g,桃仁10g,赤芍9g,水蛭粉5g(吞服)。如血瘀重者加三棱莪术乳香泽兰;痰湿重者加夏枯草山慈姑、生牡蛎皂角刺冬葵子;湿热者加蒲公英败酱草、炒川柏、赤小豆;寒湿重者加桔核、荔枝核小茴香葫芦巴;小腹痛剧者加玄胡索、炒蒲黄五灵脂刘寄奴;白带多者加椿根皮、鸡冠花、扁茜草白果。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30天为1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根据“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制定的标准:(1)痊愈:临床症状消失,B超检查附件肿块消失;(2)好转:临床症状缓解,B超检查附件肿块减少1/2;(3)无效:临床症状稍有好转或无改善,但B超复查肿块无明显缩小或反有增大。

    2.2 疗效 本组34例病人中有28例有效,其中12例痊愈,并妊娠者2例;16例好转;6例无效。服药时间最短的2月,最长者10个月。

    3 典型病例

    例1:患者,女,33岁。1996年5月8日就诊。结婚5年未能嗣育,平素下腹部常常隐痛,腰部酸痛伴白带增多、色黄白相兼、气秽,经来时量多色偏深挟有血块,月经干净需8~9天。1996年3月妇科检查示:左侧附件增大;B超检查证实左侧附件探及4.5cm×3.3cm囊性肿块。拟诊盆腔炎性肿块,予静脉滴注头孢拉啶3.0g加甲硝唑0.5g,2次/d,共治疗2周,自觉症状稍有改善,复查B超,仍提示左侧附件探及5cm×4cm囊性肿块,建议手术治疗,因患者对手术有顾虑而来我科要求用中药保守治疗观察。诊见患者舌淡紫,苔薄白根腻,脉濡涩。辨证为气滞瘀阻,湿热壅滞胞络, 血凝滞日久,积而成块。宜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缓消块。拟方:桂枝9g,茯苓12g,丹皮10g,桃仁10g,赤芍9g,败酱草30g,赤小豆30g,三棱12g,莪术12g,玄胡索12g,水蛭粉5g(吞服),生甘草5g。水煎服,日1剂,2次分服。随证加减共服药4个月,坚持测量基础体温。复查B超:肿块消失,临床症状亦明显缓解,于1997年8月产一女婴。

    例2:患者,女,未婚,23岁。右下腹隐痛伴腰部酸楚、白带增多半年余。B超检查示:子宫位大小正常,右侧卵巢有一液性暗区4.3cm×3.5cm,包膜等张,拟诊卵巢囊肿。平素经期尚准,临潮则少、量尚可,5日而净。患者家长考虑未婚,予中药治疗观察。诊见形体偏胖,舌苔白腻,舌质淡,脉濡。辨证为痰湿内壅,气滞血瘀,凝而成。方用:水蛭粉5g(吞服),桂枝9g,茯苓12g,丹皮10g,桃仁10g,赤芍12g,山慈姑15g,夏枯草15g,台乌药12g,椿根皮12g,鸡冠花12g,生甘草5g。水煎服,日1剂,2次分服。随证加减半年,复查B超示:右侧卵巢囊肿2.1cm×1.7cm,包膜松弛,以后继续服药,定期观察。

    4 讨论

    卵巢囊肿在中医古书中无明确的记载,查阅了《灵枢·水胀篇》中所说的“肠覃”、“石瘕”可能与此病类同。因为“肠覃”是指生于肠外、腹内的一息肉,可以逐渐增大,并不影响女子的月经。由于当时对于解剖定位的限制,对于卵巢、盆腔的解剖记述不详,但是卵巢位于下腹部,且为肠外之物,估计卵巢囊肿很可能被包括在内。从其病理来看,《灵枢·水胀篇》中说:“肠覃何如……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从病理发展来看,《灵枢·水胀篇》又云:“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状,久则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石瘕何如……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本人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寒凉伤及气,水湿积聚不散而致。如果病程日久,寒湿化热,煎熬水湿,则逐渐粘稠如痰,因其病属气凝水聚、血脉凝泣、经脉留滞、隧道闭塞,故用《金匮要略》中桂枝茯苓丸加水蛭粉为基本方。桂枝茯苓丸方中桂枝温通血脉、通阳散寒;茯苓渗水下行而益心脾之气,有助于行瘀血;宿有块,郁久多能化热,故又配伍丹皮、赤芍合桃仁以化瘀血,并能清瘀热;水蛭粉色黑味咸入血分,能活血通络、攻逐瘀血,为基本方主药。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软坚消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