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玩法:城区小学推进小班化教育的战略与行动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15:51

城区小学推进小班化教育的战略与行动研究

 杭州市下城区人大常委    鲁  奋

 【内容提要】

随着下城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对优质教育的呼唤,对小班教育的研究应运而生。下城区教育局根据当前小班化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依据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理论,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结合相关的具体材料和数据,对区域推进小班化教育的战略和行动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了小班化教育的政策保障体系,探索了小班化教育的操作思路与行动对策,造就了群众满意的普通学校,孕育了高起点的国有民营学校,培养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本研究为下城区全面推进小班化教育,实现下城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也为城区小学推行小班化教育提供实践依据及经验支撑。

 【关键词】   小班化教育    战略     行动

 

一、战略构思的依据

    (一)现实依据

1、广大市民追求优质教育使小班化教育呼之欲出

近几年来,杭州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10%以上,大提高了广大市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广大市民在物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对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不断提出新的追求。教育是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非常强烈,他们渴望子女的学校生活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更优美的环境,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交往,得到教师的个别化教育。也就是说,广大市民对接受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更加关注教育的人本化、民主化和个别化。因此,提高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让广大市民的子女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已经成为进一步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新的增长点。

而小班化教育,这种建立在素质教育高标准、高要求的质量观和现代办学效益观基础上的新形教育形态,其根本宗旨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它改变的不仅仅是班额的大小,而是在逐步改变着教育本身,涉及教师教育思想和观念、教育方式和方法、课程计划、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教学设备和环境等一系列的改变,它让传统教育活动变得更加精彩和丰富。实施小班化教育能够达成一些大班教育无法达成的教育理想与理念,可以尽量满足市民在“普九”后对子女享受优质、高质教育的急切需求。推行小班化教育,在市民的需求声中成为可能。

2、下城区生源回落为推进小班化教育提供契机

随着近几年的旧城改造,下城区人口大量外迁,相当部分小学入学高峰回落,特别是普通学校生源骤减。下城区政府和教育局的领导以其对这种新型态势的敏感力,及时把握这一契机。在预测“十五”期间下城区的年毕业生数和年招生数(有关数据来自杭州市教育产业统计资料和下城区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的资料,结果如表1、表2)的基础上,认为小班化教育一方面顺应人们对优质教育的冀求,另一方面适应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优质教育冀求和生源萎缩现实之间的一个最佳结合点。

表1 2002----2005年下城区招生数预测结果

出生年份

96年

97年

98年

99年

00年

入学学年

02/03学年初

03/04学年初

04/05学年初

05/06学年初

06/07学年初

招生预测数

2387

2665

2680

3026

3312

(说明:①每年人口出生数与招生数不一致,97——00年每年招生数比应入学学生数(人口出生数)平均年增加Δs1=979人。②当年应入学数(即人口出生数)加上Δs1为当年度的招生数。)

表2 2002----2005年下城区毕业生数预测结果

学年

02/03学年初

03/04学年初

04/05学年初

05/06学年初

06/07学年初

毕业班学数

2995

2832

2668

2540

2478

毕业生预数

3509

2960

2797

2633

2505

(说明:①某学年初统计的毕业生数与前一学年度的毕业生班学生对应,②年级随学年提升③算出每年度毕业生数与前一学年度的毕业班学生数之差,Δs=-35。④2002--2005年,某学年初毕业生数等于前一学年初毕业班学生数加上Δs。)

本课题组又根据毕业生数和招生数的预测结果以及至2005年下城区将有16所18个班级规模的小学随旧城改造和小区配套建设陆续投入使用的规划,对下城区未来几年内的小学新生班额进行了框算(结果如表3),框算结果表明,在下城区推进小班化教育切实可行。

表3 2002----2005年下城区小学新生班额框算结果

 

01/02

02/03

03/04

04/05

05/06

上年度毕业班级数

78

73

67

67

66

新增班级数

0

3

18

21

35

总新生班数

78

76

85

88

101

预测招生数

2478

2387

2665

2680

3026

预测新生班额

31.76

31.40

31.35

30.45

29.96

(说明①新生班额预测学年招生数/总新生班数②学年总新生班数=上学年毕业班级数+学年新增班数)

3、下城区教育的发展使推行小班化教育成为可能

下城区地处杭州市中心,近几年经济发展状况居杭州市各城区前列,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每年提高1.2%。),为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发展氛围。进入21世纪,下城教育本着“先一步、高一层、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具中心城区特色的一流基础教育体系。经过努力,下城区成为省教育强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幼教先进城区……教育成为下城区各事业的“金名片”。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一流基础教育”的目标追求,让学生更充分的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增加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急切需要,我们从98年两所学校的小班化教育试点开始,积极推行小班化教育。尤其是近几年小班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为小班化教育在下城区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1)试点成效显著

1998年和1999年秋季,我区的七所普通小学(刀茅巷小学、游泳巷小学、朝晖七区小、天水小学、江心岛小学、永天实验小学)和一所国有民营小学长江实验小学,共 18班教学小班,相继实施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多次向家长和社会开放,请家长参观校舍、听课评课,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他们在反馈表上写道:“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活泼”、“寓教于乐,师生交融。多姿多彩,适合儿童特点”……学校办学声誉迅速提高:原先的薄弱学校,一改生源外流情况,外学区学生也纷纷要求把子女送入试点学校就读。1999年12月,杭州市第一届小班化教育研讨会在我区成功举行,我区小班化教育的开展情况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和亲临我区视察的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上海、桐庐、富阳、绍兴、黑龙江佳木斯等地的小班教师也到我区试点学校观摩学习。试点学校的实践与探索,为我区小学全面推行小班化教育提供实践依据及经验支撑。

(2)科研氛围浓厚

我们就当前学校的条件下,对实施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区域——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学业评价进行了探索,在探索中培养和锻炼了一支校长、教师队伍,进而在我区形成了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几年来,他们在教育科研实践活动中,更新了教育观念,增强了科研意识,提高了科研能力,他们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如校本教材建设研究、小班化教学策略研究、小班学生学业评价研究等。在课堂教学中,则由于师生交流频率加快,互相碰撞增多,从而激发教师的灵感和机智。这些,都促使教师去钻研符合小班教育的教学艺术。辛勤的耕耘结出了丰硕的成果:长江实验小学的《小班低段交互式教学策略研究》和江心岛小学的《小班学业评价研究》在杭州市优秀教科研成果评比中分别获二、三等奖。在首届杭州市小班化教育论文、教案评比中我区三位老师的论文获得一等奖,2位教师的教案获得一等奖,总获奖数有30项, 获奖等第和总数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区。正是这样的一支教师队伍,使得大班教育在我区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小班化教育成为可能。

(二)理论依据

1、教育的公平性理论

教育公平原则具有四个层面的涵义:(1)观念层面,指不分种族、性别,人人平等地接受高质量教育的观念,这是一种教育的人道主义观念。(2)目标层面,教育公平的目标包括两方面,一是教育机会的均等,即“每一个人——无论他是儿童、青年还是成人——都应能获得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二是教育质量的公平,即人人都应享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这是“教育公平目标的真实所在”。(3)制度层面,指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的公平,教育资源配置师资力量分配的公平。(4)微观的教育过程层面,指在教育过程中应公平地满足所有儿童的发展需要,使每个儿童都获得充分的发展,即“每个人都受到适当的(而不是完全一样的)教育,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要适合个人的特点”。我国现行的教育改革,通过招生制度改革、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等措施,已经在观念层面、目标层面、制度层面等方面,逐渐体现出教育公平原则,小班化教育则重在教育过程层面上更充分地体现教育公平原则精神,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的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急切需求。教育公平理论是小班化教育的重要理论支撑之一。

2、教育的价值理论

实施小班化教育,符合当代发达教育的进步趋势,可以切实提高办学效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传统的学校教育和班级授课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趋势之一是教育内容整体化和个别化的有机结合,即教育内容一方面重视认识与情感、意志的结合,以塑造教育对象完整的人格;另一方面对针对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提供给最适当的教育。小班化教育在发达国家的小学教育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教育形式,国际教育改革经验表明,班级规模下降至30名以下,师生比缩小后,教师指导时间增加,师生人际交往增多,学业成绩普遍上升,学生能力普遍增强。小学教育的小班化已成为当今发达教育的一种共同趋势。小班化教育作为课堂教育改革的举措和切入口,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赶上发达国家教育之列的变化与需要。同时,经过长达十多年的入学高峰后,目前小学的新生入学人数将进入低谷状态,适时提出小班化教育,把它作为教育资源优化组合的一个重要依据,既可提高教育标准化、现代化的程度,又可有效地保护教育资源,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创造良好的环境。

3、素质教育的理论

小班化教育是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班组授课形式。小班化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观念的革命性变化,其根本宗旨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即真正以提高全体公民素质为核心目标,为21世纪的人才需求培养基础素质。因此,小班化教育是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班组授课形式,符合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符合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其作为载体,可以深入研究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许多重大课题。例如新课程教材改革方案的落实,新型教学策略的探索研究;为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多元化评价机制的研究;小学教师语、数教师组合教学研究,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研究;加强困难学生教育辅导的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小班教学中运用的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养成教育的实验等,都有可能在小班化的教育教学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4、教育经济学理论

小班化教育不单纯是减少班额,而是小学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以学生为本,全面推进小学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小班化教育核心问题是提高学生受教育的充分程度,运用课堂教学拓展的时空,高质量地开展素质教育。有人用纯经济学上的效益观来衡量教育的效益,把教育经费的投入与学生毕业人数作比较,认为学校的规模越大,班额越多,则效益越高。这种纯经济学上的效益观不符合现代教育效益观,这是一种与教育资源缺乏、教育普及程度不高、教育发展水平较低阶段相适应的教育效益观。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为现代教育效益观的确立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据。在“人力资本理论”中,人力资本作为经济活动中最活跃、最具发展性的因素在现代经济中是关键性的因素。教育作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对国民收入增长影响重大,按舒尔茨通过计算美国1957年比1929年增加的教育投资总额,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由此现代教育效益观把“人的作用的发挥和人内在素质质量作为衡量教育的尺度”,既定的教育投入,不仅要与毕业生的人数作比较,更要与毕业生人数的内在质量作比较。离开“人”的充分和谐发展来评价教育效益,既不符合教育规律,也不符合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

二、战略的基本构思

推进小班化教育的战略是一个系统概念。从其内容看,既包括一定的政策、法规,也包括一定的策略和措施;在时间跨度上,既需要有近阶段试点推广的举措,也需要有中、远期发展规划:在对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还应较清晰地分析出城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等不同层面应思考和实践的特殊性。因此,本课题所提出的“战略研究”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宏观研究,而是一项集宏观、中观、微观为一体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的教育发展研究。

(一)战略目标

下城区小学推进小班化教育的战略目标简述如下:

(1)本区小班化教育的普及率及办学规模跻身于杭州地区的先进行列,与之相匹配的教育管理、教学改革亦达到较为先进的水平。

(2)形成一支在教育观念、教学技能、管理能力均能基本适应小班化教育的干部、教师队伍。

(3)初步编制出一套较为科学的适合小班化教育的课程及其配套的教材。

(4)构建并逐步完善适合小班化教育,并能与个别化教育等其它教学组织形式优势叠加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5)逐步形成一系列保障小班化教育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得以充分发挥的政策法规和管理、考核评价制度。

为了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上述战略目标,我们制订了相应的行动计划,计划大致上有如下要点:

(1)预测

*学生生源调查及逐步合理缩小班级规模的可行性预测。

*教育资源调查及资源配置重组的可行性预测。

(2)实施研究

*下城区小学实施小班化教育的总目标和分段目标的设计。

* 小班化教育区域性推进模式的建构及实施。

*区域性推进小班化教育的行动策略。

*区域性推进小班化教育的保障体系。

(3)对策研究

*扩大试点,分类指导,实行区域推进的对策研究。

*主动协调,调整政策,进行宏观有效调控的对策研究。

*把小班化教育要求纳入小学课程改革、教育方法、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流动改革轨道的对策研究。

*把适应小班化教育的师资培训内容纳入区师训、干训计划的对策研究。

*实施小班化教育与小学内部的管理改革相结合的对策研究。

*实施小班化教育与小学标准化建设相结合的对策研究。

(二)发展规划

按照时间跨度,下城区推进小班化教育有三个阶段的发展规划。

1、近期规划(1998年9月——2000年6月)

因人口出生负增长和旧城改造人口外迁,下城区一些学校,特别是普通学校招生不足,呈“小班”状。为缩小校际间的差距,提高学校品位,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在刀茅巷小学、江心岛小学等7所小学进行小班化教育试点。同时,成立小班化教育工作指导小组和小班化教育教研组,形成推进小班化教育的政策保障体系,并着手在小班化教育的核心领域——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改革、师资培训中开展课题研究。试点工作结束时,召开首届下城区小班化教育研讨会。

2、中期规划(2000年9月——2003年6月)

在巩固试点学校小班化教育成效的基础上,在全区中小学推广与扩大小班化教育的学校数、班级数,在全区小学基本全面实施小班化教育。争取各小学均有小班化教学班,班额在30人以内,部分初中也尝试小班化教育。这期间,小班化教育将深入全体教师、学生,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3、远期规划(2003年9月——2005年6月)

完成全区小学小班化教育的规划与配置。小学全面实施小班化教育,教育教学设施配置完整,班级学额均控制在30人以内,并试行班额20人以内的小班化教育。初中班额40人以内,并试行30人以内的小班化教育。随之,出台与形成与小班化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行政管理、教师配备、培训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机制,力争形成具有下城区特色的小班化教育研究成果,实现充分的、优质的个别化教育。

按照规划,下城区这几年试行小班化教育学校、班级的队伍正在逐步壮大,并呈现健康、良好的发展态势,具体情况可表4:

表4下城区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学校、班级一览

年份

学校总数

小班化教
育学校数

小班化教
育班级数

小班化教育学校占
学校总数的百分比

1998

37

2

3

5.4

1999

37

7

13

18.9

2000

29

16

35

55.2

2001

26

19

57

73.1

2002

23

20

60

87.3

2003

23

21

68

91.3

   (三)推进策略

策略一:树立小班化教育的教育理念

小班化教育旨在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充分的、个别化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这不是一般的班级学生人数的变化,而是一种教育形态的变化。从大班教育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小班化教育,涉及到教育思想、课程设置、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管理等到一系列的变革,其中首要的是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为此,正确认识小班化教育,形成与小班化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是实推进小班化教育的前提。

如何认识小班化教育,可以从三点来看:

1、从政治的高度看。对政府而言,执政为民,人民群众的需求是执政的第一要务;按三个代表的要求,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教育部门也应该考虑最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冀求,尤其不能忽视弱势群体。下城区有31万人口,其中近10万是流动人口,他们同样在为下城的发展作贡献,其子女理应在辖区接受同样的优质教育。而实施小班化教育是让学生更充分的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增加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急切需要的有效抓手。

2、从法律的角度看。法律规定公民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纳税人的税款。税收既然由公众交纳,理应由公众分享。教育部门无权也无理由不在区域推进优质教育上下功夫。从这个意义上说,要保障从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必须做好区域推进工作。由点到面区域推进小班化教育,是实现人享受公平权利及优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从教育的内部看。力保义务教育、特别是小学义务教育公平、均衡地发展是政府部门追求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首先要力争办好每一所学校,其次要考试人人都得到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我们从普通小学开始实施小班化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倡导“等距、等高、等爱”、“阳光普照”,让第一个孩子都受到关注,得到发展。因此,小班化教育在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小班化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是什么,从小班化教育的基本内涵来看,应该包括:

1、“教育平等”的理念。“教育平等”即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教育公平化。“教育公平化”是现代教育民主化运动的产物,也是教育民主精神的体现。它不仅针对教育对象数量而言,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得到充分的教育。比之大班教育,小班化教育更有可能、更加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

2、“学生主体”的理念。小班化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不是要学生去适应教师既定的教育环境,而是强调让学习环境去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比之大班教育,小班化教育更强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而教师的任务则是保证配合、催化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小班化教育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的,以主动探索行动对象为特征的;小班化教育的课堂上在民主、平等、和谐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频繁。是一种新形态的教学关系。

3、“个性发展”的理念。这是小班化教育的核心思想。比之大班教学,小班化教育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倾向、情绪状态,给予不同的引导和帮助,使之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各自需求调整学习目标,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倾向。“长善救失、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学是小班化教育区别于大班教学的最重要特征。

4、“全面发展”的理念。小班化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的小班化教育,“教书”不是其最终目的,“育人”才是目的。课堂上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发展,更关注学生情感、意志、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发展,有意识的学科间的融合和综合性的校本课程的开发都将使小班化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更有作为。

策略二: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根据下城区的区情,切实保障实施小班化教育投入的正确方向,有效利用并优化配置现有教育资源,逐步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配置的利用率,是我们实施小班化教育战略的重要策略。

1、改变学校布局不合理和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状态。

1997年底,下城区有40所学校规模较小,用地面积8亩以下的占多数,如中北三小占地面积公1.79亩,生均占地面积只有2.8平方米;学校分布不合理,仅中山北路沿线,就有中北一小、中北二小、中北三小、下城一小、下城二小、孩儿巷小学等学校这种现状严重阻碍了我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从98年起,对学校的布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主要采取撤、扩、并、建等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通过这几年来的布局调整,下城区小学调整到了目前布局较为合理的23所,基本消除了8亩土地以下的学校,初步形成了18个班以上的规模办学格局。

2、正确选择教育投入的重点。

近几年来,下城区选择了学校建设、场地改造、教育技术装备、专用设施配置等方面为教育投入的方向和重点,大大提高了我区小学校舍和教学设施设备配置的标准。

1)学校建设。“九五”期间,下城区学生生均用地面积从98年的7.85平方米提高到了10.01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从98年的5.18平方米提高到了6.33平方米。在未来的三年内,我们还将新建小学16所,每所小学平均建筑面积6000平方、直接投资达900万元。

(2)场地改造。到2000年底,下城区按环境保护和“塑胶化、草坪化、地砖化”的要求,共投入1200万元,将14所学校的运动场地改成了“塑胶化、草坪化”。到2005年,还将投入资金2000万元。

(3)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近两年,下城区在全市基本普及实验教学、实现“两机一幕”进课堂的基础上,所有小学建立了闭路电视系统,并按标准配备了计算机教室,多媒体阶梯教室和课件制作室等也相继建成。2003年至2005年,将每年投资600万元用于“智能化校园”的建设。

(4)专用设施配置。98年以来,我们每年投入200万元建立和大幅度改造音、美、体、图书室的专用教室和设施。“十五”期间我们继续将每年投资200万元,用于专用设施的配置。

策略三: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小班教育的优势。

我们的研究显示,小班化教育确实能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增加了教和学的有效性。但是缩小班级额度其本身并不会自动地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唯有着眼于改进教师的教学和真正影响学生的学习,才能使小班化教育的优势得以最大限度的利用。

1、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缩小班级规模在客观上比大班更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的建构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但是教师要相应地改变其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以有效地利用小班的优势,如果教师仍然因循大班的教学模式,则难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实施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这一策略时,其主要操作指向有以下三个要素:

(1)增强师生间交流的密度。

增强师生间交流的密度主要通过创设有利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空间形态来实现。多少年来,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为了方便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和调控,我们学生的座位大多是“秧田式”排列。一张讲台隔阂了学生与老师,“师道尊严”、“以教师为中心”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而小班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融入学生的很好机会,孩子们四、五人一桌围坐在一起,座位的编排灵活多样,教师还可以把办公室搬进教室随时来到孩子们身边,与他们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在小班化教育中,教师有了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关爱每一个学生,孩子的心与老师贴得更紧了。多种多样的上课形式不但满足了师生、生生交流的需要,还有助于轻松愉快的氛围的形成,大大提高了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

(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我们认为小班化教育在教学手段上,应打破传统教学单纯依靠语言,忽视学生主体活动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教具、符号、动作、语言四个要素的密切配合,视觉听觉、动作和言语各种活动综合构建,相辅相成。游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操作教学法等多种符合“小班”特点的教学方法灵活应用于课堂教学。课堂中,情感、体验因此而表达于视觉、听觉、动作、言语构建的活动中。各种教学手段被综合运用,必然使得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飞跃建立在学生的实践活动基础上。

(3)实行多元的、形成性的评价方法。

小班化教育中对学生的评价,应体现评价的多层次、多维度、多导向特征,强调能调控教学、激励学生的形成性评价,而非传统的纸和笔来完成的终结性评价。为此,我们力图通过对学生素质评价内容、方法、手段的整体变革,构建小班化教育条件下小学生学业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具有下列特征: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改变过去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使评价成为一种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多维交互式评价。这中间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还有教师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这些不同的评价形式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发展的基本要素,既有对学生知识学习的评价,也有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各种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我们在评价中不仅关注学生成绩,而且还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发展,还尊重个体差异。

*评价手段多元化。评价手段多元化是指学生和教师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和展示各自的看法。如一般语言评价、体态语言评价和利用奖励制度来评价等。

2、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态度,促进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增加教学的有效时间。

缩小班级规模本身并不会导致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业成绩的提高,也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直接的影响,其作用是通过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而间接地达成。

(1)优化课堂教学的气氛,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

小班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帮助每一个学生去发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的个性,从学生需求出发,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生动活泼课堂教学氛围是小班课堂教学的优势所在。我们认为优化课堂教学氛围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如“你回答得棒极了”、“你真会动脑筋”“胆子大一些,试试看,老师会帮你的”“你成功了”等教学新用语和各种教学体态语都非常有利于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的营造。

(2)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表现创设机会。

小班化教育强调活动化的自主学习。班级学额减少,课堂内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相对增加,是小班化课堂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小班化教育为活动化的自主学习的实施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比如,不需举手随时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做法就只有在小班化教育中才能较好地克服“自主”与“规范”的矛盾。而活动化的学习则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体验、尝试、模仿及语言交流中得到更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同时,我们认为自主学习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学习伙伴等方面拥有选择权。

(3)促进每一个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降低教育成本,获取更大收益。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为多元的学生观提供了依据。我们相信,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长处和天分,但现有的教学和评价体系忽视了他们言语能力和心理逻辑能力以外的其它方面的天赋。他们的长处没有被发现,他们的才能也没有得到发挥的机会,这对教育而言,是资源的浪费。在我区,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硬件上我们为孩子们配备了电脑教室、音乐室、乒乓房、电子阅览室、活动室等,课程设置上我们增加了发展课程、活动课程,我们力求每一个学生多元智力都能被发现,并得到发展。

(三)政策保障

认识、理念是先导,政策、措施是保障。为了使我区的小班化教育健康地发展,下城区教育局领导对小班化教育这种新形态有敏感力,一开始就注重其发展方向,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小班化教育的文件。首先出台了《关于推行小班化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小班化教育发展的规划,加强了对各校招生工作的领导,有意识、有计划地对新生人数进行协调与控制,为区域性推进小班化教育做好基础工作,为小班化教育的实施迈出了坚定的第一步。接着又出台了《下城区推行小班化教育实施方案》,它指出了实施小班化教育的意义、特点、可行性分析及措施,并明确了对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的经费投入。同时局、教研室与有关学校在开学前积极做好师资选配和培训工作,尽力做好大班教学向小班化教育转化的师资培训工作。还及时组织有关教师去上海考察取经,学习有关理论;成立了区小班化教育教研组,开展集体备课,理论学习等教研活动,使全体教师能较快地适应小班化教育工作,小班化教育有了良好的开端。近几年,为推进我区实施小班化教育战略,我们的具体举措主要有:

1、建组织。成立下城区教育局小班化教育工作指导小组和区小班化教育教研组,由局长任组长,便于协调、指挥和决策。

2、搞试点。小班化教育是“一场革命”,实施小班化教育,国内可供借鉴的经验很少。尽管国外有好多经验,但也需要本土化。因此,我们把小班化教育的实施定位在先试点(在普通学校),再推广上。98年,我们在2所普通学校(刀茅巷小学、江心岛小学)进行小班化教育的试点。试点非常成功。99年,我们又将试点范围扩大到6所普通学校和1所国有民办学校,并逐年有所增加。

3、保投入。尽管小学入学高峰回落,但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并没有下降,小班化教育成本高,需要高投入,经费由政府全额拨款。下城区教育局拨专款购置小班化教育必备的设备、设施。其中用于改善室内教育环境的经费,每个班投入4万元左右,全区60个教学班,总投资达240万元,包括小班教室和活动室为一班两室或两班三室,每班配备一台视频展示仪,一套可升降单人课桌椅及1万元的小班教育活动设施费。室外投入达3000多万元,主要用于外部设施和环境建设,包括场地“塑胶化、草坪化、地砖化”、校园“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建设等。

3、增编制。关于小班化教育师生、师班比,教育部、省教育厅至今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现在一般小学师生比为1:2或2.1。小班尽管学生人数减少了,但我们的师资不但不减少,反而在原有的基础上,每个班编制放宽0.3—0.5人,达到1:2.5左右,生均公用经费则仍然按40人核算。

4、重推广。下城区在进行小班化教育试点、研究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小班化教育理论、理念的普及、推广。通过成立区小班化教育中心教研组、校小班化教育教研组,开展教研、集体备课、专题研讨等活动,宣传小班化教育的理念,以达成对小班化教育界的共识,并将小班化教育的理念各大班教育辐射。为推广、普及小班化教育的理念,区教育局还以文件的形式规定全区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小班化教育研讨会。

上述政策、举措的出台对在下城区推行小班化教育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和导向作用。下城区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学校由1998年的5.4%迅速增加到了现在的87.3%,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学校也由原来生源不足逐渐走向生源充足。

三、行动研究

在一个区域内推进小班化教育是一项整体工程,它具有系统性和全局性的特点。但要完成这一整体工程,在有了宏观的战略思路之后,在行动上选择若干重点领域,首先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这些关键性的领域取得了经验,才能为全面推进小班化教育奠定基础,整个工程才能获得质的飞跃。行动中,我们力图突破班额设置、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师培训等小班化教育的核心领域。

(一)合理设置小班班额

小班班额的设置必须有利于发挥小班化教育的教学优势。据美国学者对过去50年间发表以论述学业成绩与班级规模关系的近300篇论文表明,班级规模下降到30名以下,学业成绩普遍上升,学生能力普遍增强。其中,威斯康星州的SAGE(学生教育成就保证)项目指出学生学业成绩增加只会出现在师生比例1:15的时候。其原因可以视为师生比缩小后,教师指导时间增加,师生人际交往增多等。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试行和推广的过程中始终将小班班额的合理设置视为首要任务。

在设置我区小班班额的过程中,我们参照上海市1998构建的数理模型:

Thi=ai?Tmn-C(1-χ)I-ti

rmi=aI n—Rmi

模型中,记向量a=(a1,a2……a9),表示预测某年在校学生数;χ表示每年退休教师占当年教师的百分比; C表示当年的教师数;tI为某年新增教师数;Rmi为某年的教室间数;δn为班额;Thi 表示某年的不足教师数。rmi为某年的不足教室数。

以上两个公式作变换后,根据现有小学在职教师数和教室数,适当扩大教师编制以合理配置小班班额,将现行小班班额设置为平均每班28人,到2005年,在将完成全区小班化教育的规划与配置时,力争将小班班额控制在30人以内,并试行班额20人以内的小班化教育。

当然,上述方法得到的小班班额的设置是一个全区性的平均数,我们允许各个学校根据自己学区儿童的分布、教师条件、教室及设备、设施的实情,在全区平均数的基本规定人可上下伸缩。小班班额的灵活设置可为学校提供更多的额外空间。如长江实验小学,是下城区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过程中创办的一所“国有民营”、全面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小学,15个教学班,420名学生、39名教师,平均班额28人,师生比为11:1,师班比2.6:1,是小班化教育班额设置最为理想的一个学校。

(二)建立教师培训机制

民族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发展在教师,教师的关键在观念。如果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不改变,小班化教育也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在小班化教育实验中,教师是保证实验质量的关键。为我区能科学而全面地开展小班化教育,教育局、教研室与学校积极作好师资选配和培训工作。我们挑选年轻而有一定教育经验的,又有较强责任心与爱心的教师任教。同时,还尽力做好大班教学向小班教学转化的师资培训工作。

我们依据“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全面提高与个性形成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以“研训一体化”为特征的教师二级培训机制。

1、区级培训

区级培训在区小班化教育教研组和区教师进修学校培训部的领导下开展。

首先,我们解决了“两W”的问题:培训内容(WHAT):①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的培训:通过请专家作讲座、自学、研讨等形式,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民主、平等、科学的教育观,使教育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真正做到以人为本。②方法训练与技巧训练:通过请专家对教师进行训练(以训练代替讲座),然后教师进行实践,研讨实际问题,提高教师运用方法与技巧的水平。如何培训(HOW)——“两条腿走路”:进修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培训专题,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条腿是进修学校的培训,另一条腿是各小学的校本培训,最终形成进修学校培训模式和各小学校本培训的模式。主要措施有:①建立教师合作小组(分学科小组和各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小组)。定期和不定期举行活动,为教师提供交流、研讨的机会,创设民主、平等、协商的良好氛围,使之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并最终将这种意识迁移到教育教学过程。②引导教师自学:自学是教师进修的主要渠道之一,凡一些有名的教师、专家,无不阅读过大量的教育名著及相关的文章、书籍。为了鼓励教师自学,我们将定期、不定期地向教师推荐一批教育名著、反映当今国内外教育理论和改革的优秀文章(已编辑过一本“小班化教育”学习资料)、各学科文章目录、优秀教育网站的优秀教育教学文章等,为教师提供学习参考资料。③定期举行读书活动报告会,读书演讲活动与竞赛活动,鼓励教师广泛阅读,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随后,我们构建了三种培训模式:①执教上岗前:“学习——观摩——实践——评价”模式:听专家讲座及三所实行“小班化教育”的学校教师经验介绍,学习有关资料;到长江实验学校参观、进行教学观摩活动;研讨提出问题。②执教过程中的“问题——研讨——行动——总结”模式: 各校根据本校教育教学实际确立研究专题;围绕专题进行学习研讨; 围绕专题进行教学实践,积累教学实例,做好教后笔记;整理积累的材料,撰写总结、专题论文。③理论认识和研修的“专题——学习——研讨——认识”模式:在对小班化教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各校确立自己的研究专题,在专题学习、研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校本培训

我区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学校根据本校师资队伍的现状,也都投入资金、设立机构,开展了各有特色的校本培训。例如安吉路实验学校构建了以四阶段(适应性培训、发展性培训、学历培训、专题培训)为特色的全员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注重提高每一位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也为教师教科研创设环境。青蓝小学构建了知识本位培训与能力本位相结合的专题培训模式,他们的培训专题包括科研专题、现代教育技术专题、青年教师专题等。再如刀茅巷小学原是一所基础较薄弱的学校,实施小班化教育后,狠抓教师的培训,构建了以课题研究为特色的培训模式,学校与浙江大学合作进行教师行动研究,每人确定一个研究课题,通过自学、请专家作讲座、教学实践指导等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师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几年来,下城区的教师由于在摸索、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有系统的培训,他们在小班化教育教学研究中的感悟、体验不断上升为理论认识。在省、市、区的各类小班化教育研讨会上,均可见我区教师努力探索的身影;在省、市、区各级论文比赛中,均可见我区教师辛勤耕耘的足迹,经过无数次地摸爬滚打,他们在下城小班化教育的沃土上茁壮地成长,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脱颖而出,他们感慨地说:“我与小班同成长。”

(三)精心改革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留有余地

世界课程改革有综合化趋势(课程设置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趋势、课程结构趋向多样化和开放性),但我们目前使用的课程体系综合化程度不高,而且也不能完全适应小班化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为确保我区小班化教育的有效实施,我们加强课程改革的力度,努力探索新的课程结构和课程模式,拟订了《关于小班化教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性意见》,该文件提出,将原有课程设置改革为由学科课程、发展课程和活动课程三大块组成。一、二、三年级全周总课时为18小时,三类课程的课时量分别为11.5小时、3.5小时和3小时。发展课程根据学校特色、师资、学生喜好可设英语、书法、信息技术、形体、环保绿化等4—6科不等。活动课程包括体育游戏、交谈活动、综合活动等。由于教学时空的重组,教学参与密度、强度的增大,特设置大小两种课型,大课每节为30—35分钟,小课每节为20分钟,发展课程多为小课。

我区课程设置的改革,尤其是在发展课程和活动课程领域里,为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留有较大的余地。

2、大力开发校本课程

我区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学校充分利用课程设置留下的空间,除灵活处理现有教材外,还大胆创新,自己编写校本课程。各试点学校均制订了自己特色的小班课程计划表。经过几年的实践,有五所学校拟订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如江心岛小学的形体课程、永天小学的环保课程、游泳巷小学的童话课程、东园小学的生活课程、刀茅巷小学的社会综合活动课程等,他们已把六年的教学计划编写成文。

如东园小学,他们就校本课程的科目设置、课目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评价个案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解决“开设什么课”和“怎么教”的问题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学校的发展课程已初具雏形,表5为该校一年级发展课程的设置方案:

表5 东园小学一年级发展课程的设置方案:

课程

每周课时

上课时间

设置类型

创意设计

1

20分钟

课程综合

生活

1

20分钟

课程创新

口语交际

1

20分钟

课程延伸

英语

1

20分钟

课程改编

欣赏

1

20分钟

课程改编

书法

1

20分钟

课程改编

再如游泳巷小学,将作为艺术范畴的多种童话媒介引进小班化教育,在低段、中段、高段各段的小班中,每周安排1课时的童话课。该校自2001年底开始积极准备童话系列校本课程及配套教材的建设,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该套教材(共6册计38万字)的试行本已于2003年初投入使用。该校本教材在题材上,注意对传统题材与现代题材作品的适度搭配;在解读上,注意到“形象大于思想”,留心对传统童话的现代诠释;在结构上,尽心考虑篇目难易度安排的梯度性、地域覆盖的广泛性、内容涵盖的多元性,练习设计的参与性;在教法上,以平面文字为主,又考虑到视听的兼容性。几年来,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不但弥补了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美文、优秀的童话的不足的缺憾,改变了小班额引起的教学时间富余而教材容量显得单薄的现状,游泳巷小学的小学生们还在洪汛涛、沈虎根、圣野、吴少山等著名儿童文学家以及杭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的指导和支持下,写出一千余篇童话,除了在各级报刊发表,还结集编印了6册学生童话作品选。

(四)认真改革课堂教学

1、课堂教学理念

小班化教育的教育活动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课堂教学是教育的核心领域,改革课程教学是小班化教育的核心问题。实践中,我们着力于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在深入学习“新课标”和大量实践积累的基础上,形成了小班化课堂教学的两大理念及相应的四个教学策略:

理念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与此相应的教学策略:一是合理利用教学外部环境,提高学生个体参与的充分程度;二是优化整合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师生、生生多向交互。

理念二:采取分层教学设计,实现教学个别化。与此相应的教学策略:一是因人而异制定教学目标,找准教学起点,实现差异发展;二是分层设计个别指导计划,满足不同需要,确保整体发展。

2、课堂教学模式

在这两大理念的引导下,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学校都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

如杭州市实验学校长寿桥小学,在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中构建了以“改变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走向自主”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建立以学习目标改革为导向、以学习内容组织与陈述方式的变化为根本,以学习环境的优化为条件,以学习评价的改革为保障。此教学模式的构建让长寿桥小学的小学生们在游戏中、体验中、实验中、合作中、网络中主动地学习,学生单一、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也因此而逐渐转化为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再如江心岛小学的“4+1”分层教学模式,是小班、个别和小组教学的有机结合。他们通过对班级教学组织形式的加工改造(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班级),使班级教学从“静态”走向“动态”。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他们采用开放、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以学生现有水平为立足点、潜在水平为出发点,由浅入深,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指导。这种分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学生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体验成功快乐的机会。

还有长江实验小学以“多变性、多向性、多中心”为特征,以“小组交互学习”为基本形式的交互式教学模式,既促进了学生“积极、健康、快乐”的个性发展,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朝晖二区小学涉及课内活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气氛生动活泼、知识迁移启人心智,对学生体验经生活经验、提高综合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永天实验学校的合作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及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等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

3、课堂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使小班化教育的理念迅速地物化为教育行为,实现了下列转变:

(1)、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学生学为中心。

(2)、教学流程的转变:“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学生反馈—教师评价”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索为特征的“明确课题—分组探索—教师点拨—悟出规律”。

(3)、组织形式上的转变:个体独学转变为集体共学,小组学习为主,小组可按自己的兴趣、与学友间亲密的程度或自己的能力来分,小组活动的内容有讨论、操作、交流,再加座位、讲台的变化,切实提高学生个体的活动频率。

(五)积极改革学业评价

历来,对学生学业评价重视的是它的诊断、鉴别和选拔等功能,从而造成了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过重、综合素质下降、个性特长得不到发挥等问题。注重评价的调节、激励和导向的功能,对小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应关注学生多方面素质生动、活泼、主动地发民。因此,我们力图通过对学生素质评价内容、方法、手段的整体变革,构建小班化教育条件下小学生学业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我们改变以往低段期末考试的冰冷面孔,代之以孩子们喜欢的游园活动,根据语、数、音、体、美、常六大课程知识体系,设定以七项全员全项参与、自由分层选题、灵活多样应答为特点的“星星乐园”活动和“知识新干线”活动,以体现“轻轻松松学习,快快乐乐成长”的小班特色。我们还编制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学生成长档案》、《活动记载卡》等,注重对学生的过程评价。所有这些都受到了学生、老师、家长的普遍欢迎。

与之相应的,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学校也在学生学业评价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例如江心岛小学小班化教育实践中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适应小班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方案。在此评价方案中,由《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学生成长档案》、《活动记载卡》等组成学生个性化的“档案袋”。其中学生成长档案分为家庭篇、学前篇、成长篇,包括家庭成员、个人发展预期、学前品德行为、生活自理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和综合能力、读写能力、肢体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绘画动手能力、劳动能力和音乐感受能力、知识面等12个栏目。

四、成功案例

1、小班化教育造就群众满意的普通学校

刀茅巷小学,1998年9月应届一年级拼拼凑凑只有19名学生,教育局领导围绕要不要拆并分流的问题展开讨论,最终决定留。但留下的20个人怎么教,是按原先习惯了的大班那样教,还是应该探索一条新路子?刀茅巷小学的领导和教师在区教育局的支持下,一头扎进入探索小班化教育的热潮中,“少一倍的学生,多几倍的关爱”成了刀茅巷小学的办学宗旨。

(1)抓教育科研,推动小班化教育

作为一所普通学校甚至是薄弱学校,从98年开始实施小班化教育以来,没有大量的资金,没有大批名师来保证小班化教育的质量,该校选择了以教育科研推动小班化教育的“捷径”。学校将资金重点投到了更新教师理念、建立科研组织、规范科研管理、开展课题研究等教育科研工作中。2001年7月,学校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开始正式合作,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立项课题研究,并开始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建立行动研究机制,促进小班教师素质提高》。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每月积累的教育教学案例中记载了学校三分之二学生的个案,他们撰写的科研论文在省、市、区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篇数达到20篇,全校教师科研论文获奖率高达60%,而以前该校全体教师三个学年获奖论文还不到10篇。教育科研推动了学校小班化教育教师队伍的跨越式发展,进而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小班化教育。

(2)改课程设置,深化小班化教育

在解决如何深化小班化教育的问题时,改革课程设置是他们的“突破口”,为充分体现了小班化教育“发展个性”、“全面发展”的理念,他们在课时内容安排上注重动静搭配,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新课程设置要求不断调整发展课程和选学课程,1999年设置外语口语、书法、欣赏、导读、趣味数学等发展课程,开设口琴、田径、写作、美术、阅读等选学课程,以后又陆续增加心理辅导、童话、舞蹈、合唱、工艺、环保、泥塑等课程;在课时时间上注重长短搭配,把原来40分钟一节课改为20分钟和35分钟,大、小课穿插进行。两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很多荣誉:一人获全国华杯赛三等奖、一人获奥运畅想绘画大赛中国赛区银奖、一人在省读书活动中获三等奖……

短短两年时间,学校办学声誉迅速好转。01、02年新生招生,不但招收了本学区的所有学生,同时还吸引了大量周边地区的学生前来报名,学校依托小班化教育完成了由区薄弱学校向普通优质学校的转型,各路工作捷报频传,整个学校蓬勃向上,欣欣向荣。2002年,学校在区人民政府的教育督导评估中被认定为良好A级水平,在杭州市教育局开展的百万家长评议中居下城区第一名,获“满意学校”的光荣称号。上海、武汉、台湾、印度等地的教育家、代表团纷纷来校参观考察小班化教育情况。2003年,杭州市政协、纪委等市领导在参观调研后,充分肯定了被他们称之为“平民式”的小班化教育对改造薄弱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化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和推广价值。

 

2、小班化教育孕育高起点的国有民营小学

长江实验小学是下城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于1999年8月创办的一所“国有民营”全面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小学。创办之始,学校就本着“人的发展为本,一步领先,步步超前”的办学思路,将“等高、等距、等爱”作为教育理念,以小班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为载体,把学校推向精品化、人文化、个性化的现代一流学校。

(1)小班化配置有实力

为与小班化教育相适应,学校配有一流的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创建之初,学校就建成了信息网管中心、自动音乐播放系统、校园电视闭路系统、电子阅览室、心理辅导室、乒乓馆、英语平等一大批专业教室,还为每个教室配上多媒体设备。创建不久,学校就培养了一支大专学历100%的精、新、实的教师队伍,39名教师中,党员教师12名,市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教坛新秀6名,区级教坛新秀8名。这为该校全面实施小班化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小班化教学有特色。

班级规模小,配置实力强,都为小班化教育提供了条件,但只有伴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才能真正体现小班化教育的优势。该校从创建之日起,就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以《小班交互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为载体,就充分发挥小班化教育的优势,建立新型、积极的师生、生生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经过两年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成果获浙江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学校的课堂教学成功从传统的大班教学走向小班化教学,课堂教学从片面单一的知识传授走向平等交互,促进学生个性优化发展。以“多变性、多向性、多中心”为特征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是该校的特色。

几年来,在小班化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学校先后被授予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重点实验学校、杭州市小班化教育基地、杭州市教科所教育科研基地、21世纪中国体育发展研究实验学校等称号。承办了华东六省一市教学研讨会、浙江省小学小班化教学研讨会、杭州市首届小班化教育研讨会等,接待了来自英国、台湾、上海、广东等近50个地区的代表团参观。

3、小班化教育培育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几年来,我们的教师由于在摸索、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有系统的培训,他们在小班化教育教学研究中的感悟、体验不断上升为理论认识。他们在下城小班化教育的沃土上茁壮地成长,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脱颖而出。

(1)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科研水平

对于小班化教育的教师,我们从区、片、学校几个层面定期组织各种培训,如更新理念为目标的岗前培训,以专题研究活动为形式的分科培训,定期组织的校本培训等,教师们通过各种理性、感性的学习活动,逐步确立起小班化教育的新理念。与此同时,我们组织教师带着新理念不断参与课题研究。如安吉路实验学校、江心岛小学、朝晖五区小学、青蓝小学等学校都有关小班化教育研究的课题,教师们围绕如何发挥小班空间优势,设计有意义的问题情景,如何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教学,促进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等问题开展了深入地研究。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他们的科研水平有了切实的提高,在杭州市首届小班化教育论文、教案评比中,我区共有30篇论文、教案获奖,占全市获奖总数的36%,全市12个一等奖中,我区就占了5个,总体水平名列杭州市榜首。青蓝小学蔡武鹃等20余位老师撰写的关于小班化教育的论文分别获第十四、十五届市中、小、幼学科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

(2)实践探索提高教学能力

由于小班化教育的课题研究、专题活动往往结合具体的学科、课堂教学而展开,我区在小班化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处于杭州市领先地位的同时,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如在省、市小班化教育研讨会上长江实验小学厉哲等教师开设的观摩课获得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被同行誉为“开创了小班课堂个别化教学新的里程碑”;在全国小数会上开设的结合“新课标”的小班数学课《小小统计员》,问题情境源自现场生成的游戏,学生们学得既轻松又愉快,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大开眼界;还有5节小班化课堂教学被选入杭州市小班课堂教学录像带,向全省发行。

五、有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1、小班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领域有待拓展和深化

这两年我们对小班化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着力于教育的核心区域——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学业评价等领域。本课题下设的可行性预测政策研究、师资培训研究、教学策略研究、校本课程开发、教学评价策略研究课题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参加课题研究的许多一线教师起初怕科研,但随着学习和实践的深入,他们尝到了“甜头”——良好的科研氛围越来越浓。但要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广小班化教育,我们还需拓展实践领域、深化小班化教育研究。比如,教育(环境)的布置、德育心理的个别化、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研究等。尤其是小学小班化教育向学前教育和初中教育两头延伸的衔接问题研究,人的发展是终生的、人生无处不关键,我们将在进行小学小班化教育实践探索的同时,强化向两头延伸的衔接探索性研究。

2、小班化教育的短期与长期效益问题

尽管美国ETS中心在研究学校预算分配与学习成果时发现,小班化教育确实有助于学习成效的提高,但同样有社会学家(Dr  James  Colemn)发表有名的Coleman  Report,显示只有15%左右可以明显看出小班化教育的效益,反之还有13%的案例显示其负效益,这就涉及到小班化教育的短期与长期效益问题。 我们认为教育的效益是人的质量,而非经济利润,我们应着眼于长期效益,不能只以单纯的数字显示来决定是否值得推行,一项政策涉及多个层面、多种复杂因素,需要经过长时间不断的改进和修正,才能臻于完善。当代发达国家办学在教育效益观上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强调公民接受义务教育在权利和机会上的平等;强调让每个学生受到充分的教育,强调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我们相信,采用小班化教育更容易让学生充分享受教育资源,增加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每个个体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小班化教育切实提高了办学效益。

3、小班化教育的经费投入问题

小班化教育不单纯是一个教育研究项目,它需要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进行综合调整,需要足够的教育经费的支持和投人。 美国教育部就实施小班化教育向国会提出一项法案,提出以下具体措施:准备在未来十年拨款208亿美元给各州,再由州政府依据学区的班级人数状况及自筹财源降低学生人数的能力去分配这项补助款。通过提供专款资金,帮助学校雇用10万名教师,减少1—3年级班级规模,在全国范围内把每班人数控制在18人以内。为了适应班级规模的缩小,允许运用学校现代化专款改善学校设备状况。接受联邦政府补助的学区必须在三年内证明各学校在改善阅读成果方面已有进步,否则将无法继续享有补助。台湾教育部门在其制定的《发展小班教学计划》中明确承诺,从1999年度开始,每年预估至少6亿元(指新台币,与人民币换算约为1人民币=3新台币; 下同)专款,并逐年检视实施成效,至2001年度止预计投入18亿元,以协助各市县政府展开小班教育计划活动。我区的小班化教育经费还希望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进一步支持。

总之,小班化教育是教育所面临的具有前瞻性和开拓性的研究课题,这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特别是城市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将抓住这一有益的机遇,面向未来,努力探索一套有效的政策保障体系,在小班化教育的众多领域中继续有所突破,为我区在“十五”期间全面实施小班化教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张雪珍:《小学小班化教育教学指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

  3、杭州市教育局:《杭州市小班化教育初探》。

4、毛放:《“小班化教育”是小学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革命性变化》,《上海教育》2000年第5期。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于建福:《基础教育新概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7、彭泽民:《培养公民还是培养人才——对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教育参考》,200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