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观海简介:多姿多彩的恩平婚嫁习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0:33:52
多姿多彩的恩平婚嫁习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此乃人生一大喜事。俗话说“十里一俗”,男婚女嫁各地有不同的习俗。而恩平城乡男婚女嫁的风俗也与众不同。古代的恩平婚俗繁文缛节,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发生着变化,但仍保留了一些奇特的形式。恩平婚俗有生动有趣的一面,也有荒诞可笑的一面,颇为耐人寻味。

一、男婚

婚礼乃人生的大礼,向来为中国人所重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礼记·昏义》记载:“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故君子重之。”先秦时代中国的婚嫁程序便确定了以“六礼”为规范——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到了宋朝朱熹裁剪“六礼”为“三书”——即纳采、纳币、亲迎。但内容未变,大意犹存。直至20世纪4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五邑侨乡男婚女嫁程序虽然也在不断变革,但依旧遗留“六礼”的色彩。

1、提亲。(又称相睇、相亲) 在旧社会,由于男女授受不亲,少有自己择偶的机会,只有少数由同学、同事的关系进一步发展而恋爱结婚。但绝大部分全靠媒人牵线搭桥介绍而结婚的。男女双方“相睇”时,事先由媒人约定时间、地点,由母亲、婶姆做伴同行。相亲主要是看外貌及四肢是否伤残,极少能了解对象的本质内涵。有趣的是,见面时男女双方要在相距四五米远的地方站定,由媒人介绍双方的姓名、爱好等之后,男女双方才各自转身前行几步,以此表明自己是一个四肢健全的人。更有意思的是,双方在暗中观察一番后,临别时,还要大声说一声:“阿妈,我们走吧。”以此来表明自己不是聋哑人,然后双方家长还要互送红包道别,并由男方给媒人一个红包。

2、订婚。也叫“文定”,恩平俗称“搦记”。相亲后双方基本认可了,媒人即将男女两人的年庚八字,换交家长去占卜吉凶。因为古人奉信阴阳八字,有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又有属相相合相冲之说。比如木命碰火命,认为“火焚木”相克;水命碰到土命,认为“土淹水”相克,这种相克的婚事,大多告吹。还有“龙虎相斗,狗兔不合”也不能缔婚。反过来两者是相生的命相,如蛇兔的相合相属,婚事就有成功的可能。此外还有禁忌:比如这期间,家里突然有人病伤,或有禽畜伤亡,或有摔破盘碗等事情出现,则认为是不吉之兆,婚事也极有可能告吹。反过来,若无禁忌之事出现,则遣媒相告,商谈订婚事宜。这也是六礼中的“问名、纳吉”习俗。据郑玄注《礼记》云:“问名之后,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侨乡习俗,至此男方便择吉日,以槟榔烧饼等礼物送给女方。女方收下礼物便算接受订婚。女家则将烧饼(如图)分送亲友及邻里,周知喜事。

3、请期。即双方商定结婚时日。男女订婚后,到男方意欲成婚问卜,择定迎娶吉日成婚良辰,由媒人口头传递女方,征求意见,如女方认为这婚期与家中某人同月有相冲之嫌,则请媒人转达,稍为提前或推后。男方更改后,双方认可,婚期则定。民间对婚期一般选双月双日,取好事成双之意。

吉期既定,即要举办婚礼。解放前,恩平举办婚礼,富者一连三天宴请亲朋,贫者一两天不等。婚日为正喜之日,俗称“日子”;婚前一天行聘,俗称“做槟榔”;婚礼次日新娘行谒祖礼,俗称“摆佳期”。

4、行聘(做槟榔)。婚前一天男方派人送聘礼及三代庚贴到女家,名叫“通谱”。聘礼用龙风礼饼、鸡、鹅、猪、牛肉、酒及聘金,富者还有金银首饰。

5、上头公“较床”。婚日男家请村中“好命者”(指夫妇双全子孙多者)为新郎加冠,俗称“上头”。据考究“上头”源于宋代。接着“上头公”还要为新郎在洞房中架好新床,俗称“较床”。所谓“较床”实则是较正新床之意。有的上头公还唱“较床歌”:“四只床脚四只砖,四朵荷花四朵莲,荷床开花结莲子,子子登科中状元。”接着把罗帐挂好叫做“升帐”。有的上头公还对帐吟唱:“珍珠帐,挂金钩,新郎新娘够风流,白发朱颜手牵手,丹桂枝枝子成裘。”紧接着是“开铺”,上头公把被席等床上用品依次摆好。有的还边做边唱:“叠被子,谱鸳鸯,鸳鸯同戏玄池上,朝间同耕晚同枕,幸福生活流水长。”最后是“安灯”,斗灯要安置在床的对面,斗灯是将“斗萝”用红纸围封,装满白米,米上周围放上桔子、扁柏、龙眼干和团圆镜子等,灯盏置于斗心,灌满生油。灯芯(灯草)成双,上头公用铜钱压在灯头下,点亮后唱:“高田白米立花墩,满贯铜钱定花根,花开升起中军帐,花落结果出状元。”

6、踢轿门。婚日迎亲是正喜日,恩平俗称“日子”。 “日子”前向亲友通报喜讯说:“某某于X月X日‘日子’。同日男家备办花轿迎亲,富者还组织一支有彩旗、“头锣”、八音鼓乐的队伍前往(如图)。按传统惯例,新郎不赴女家迎迓,只待花轿抬新娘临门才穿上礼服(长衫)戴上礼帽,肩上斜挂大红花,由傧相陪同至轿门前,—揖而归。俗称“踢轿门”。

傍晚,还有“抢床角果”之例。由上头公上头婆拿来爆米花、龙眼干、橄榄、红枣、糖果、铜钱,往新床上撒去,引来众多孩童上床抢食,取“婚姻圆满甜蜜,早生贵子,百子千孙”之兆。

7、“乱房”与“绑新婚”。新婚闹新房,古称“闹房” 、“戏妇”和“戏婿”,恩平俗称“乱房”,婚日之夜,中青年宾客进入新房闹房,俗称“睇新娘”,闹房的主持人俗称“床头公”,床头公先清新郎新娘就位,新郎穿戴礼帽由伴郎陪同进房,新娘则仍戴“花棚”,由喜娘搀扶从“房角”(在大床右边挂吊帘围住—角)步出,一对新人按床头公唱礼交拜后,新郎端坐大床门,新娘对面下跪,床头公先唱“夹房歌”:“金打酒壶银打链,银壹斟酒似条线,线对线,链对链,莲中开花花结子,结子开花中状元。”拉开序幕,众宾接着唱“夹房歌”:“新郎长久望,望久得成双,今晚织女会牛郎,好似云开见月朗,满天光,欢喜难尽讲,良缘得遂心头爽,情郎爱妹妹爱郎。”内容多为祝福之词,但为了营造气氛,戏逗、捉弄新郎新娘,歌词有的雅致,有的鄙俗,有的直露,有的含蓄。直露的如:“房上一把柴,风到腰子开,☆☆(妻子)解玉带,☆☆(丈夫)爬上来。”含蓄的如:“美尔行行气概,又是一番世界,新人美貌多才,怎不令人心爱,衣未解,心先快,恍如刘阮到天台,洞口徘徊,夹岸桃花带露开,蝴蝶念,蜜蜂恋,要把花心采,无拘无束,常常自在。”每唱一首众宾客合呼“啃嗬!”互相应和并鼓掌,气氛一浪高一浪,可是苦煞了新娘,一直跪到腰酸膝痛,直到聪明的喜娘向床头公求情才能转换节目,把新娘扶起来。接着,床头公宣布行“开面礼”,新郎步前,手执“秤杆”对面把新娘头戴的“花棚”垂下的红布挑起,反盖向后。新娘姿容一露,宾客便纷纷趋前先睹为快,欢声雷动。为什么要用“秤杆”挑“花棚”的蒙头红布呢?据考究,“秤”谐“称”音取“称心如意”之义:“旧秤”为—斤16两,有16粒“星”,取南斗6星,北斗7星,再加上福禄寿三星,正合16“星”,取“吉星全到,大吉大利”之兆。接着进入游戏节目,这是“乱房”的中心环节,宾客会各出花招“大闹”, 甚至要做各种高难度动作,新郎新娘只能唯命是从。例如“钓鱼”,由宾客手执钓杆,杆尾系红绳,绳下系一甘榄(榄中横切一口系紧),床头公宣布:新郎新娘不准用手,只能同时用口咬甘榄,以各咬去一半,只留榄核为准。等到一对新人同时来咬,钓杆会忽高忽低,或左或右,让两人不断表演“接吻”的姿态,宾客则捧腹大笑。如果新人不能按要求完成,则有处罚糖饼的规矩。除此之外,有的在新房内还要摆一台酒菜,让那些参加“闹房”的伴郎猜拳饮酒,尽情而欢。在“闹房”过程中,新娘、新郎要解答各种难题,否则将会受罚。对于“闹房”的举动,即使有些过“火”,新娘、新郎也必须尽量忍让、克制,让大家尽兴。游戏过后是“睇嫁妆”——清点新娘陪嫁的衣裳有多少件,越多越有面子。这规矩迫使贫穷的女家为顾全体面,借钱也要给女儿添置多一点衣裳。最后的节目是“送房”。在恩平“送房”是“绑新郎”。当宾客一一离去,床头公留下一人,协助用红布条把新郎绑捆在房中的家具边,掩上房门而去,让新娘出来把新郎解脱。为什么要捆绑新郎呢?传说源于一个古老的悲剧——从前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成婚,新郎新娘素未谋面。而某地一歹徒,存心不良,在新婚宴席上,把新郎灌醉,伺机偷进新房,冒充新郎,把新娘奸后逃离。待真新郎酒醒归来时,新娘追问刚才为何归来复去,新郎直言酒醉到今方回。新娘顿悟被骗失身,悲愤交加,待新郎熟睡后上吊自尽。这悲剧传开,人们便想出捆绑新郎后“送房”,让新娘在解脱新郎时,辨认新郎的音容,由此而成习俗。“闹房”的人还得在新郎床上撒上一束筷子,意谓“快生孩子”之意。

8、谒祖。结婚后次日,新娘行谒祖拜礼,恩平俗称“摆佳期”。早上由喜娘搀新娘出厅堂,与新郎双双拜过祖先后,新娘以毛巾、鞋袜、槟榔甜茶奉献翁姑,名叫包槟榔。翁姑赏以见面“利是”。富者有金银首饰,贫者赐一红包。接着由长至幼,由亲及疏环拜敬茶,俗称“饮红茶”(如图)。这茶是用白糖柿饼(切片)、瓜条、桔饼、芝麻、红枣等配料的甜茶,受礼者各赐一个红包。三天后新郎新娘双双拜灶,主持家务。

二、女嫁

1、匿阁.哭嫁。新娘出嫁前—周左右,女家要在房中一角,用床板搭成可容数人坐卧的平台,围上布幔,由同群姐妹陪伴进去,不让人看见,练习“哭嫁歌”,恩平俗称“匿阁”(哭嫁)。

据传说“哭嫁源于古代掠夺婚姻妇女的呼救声,发展成为婚仪的‘哭嫁歌’,那是相当长的过程。”另据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的说法:“哭嫁是蒙骗邪魔。因为按原始宗教观念,精灵主宰一切,认为新婚喜事必招魔鬼侵扰,为保新娘安全,故作相反的行为,‘另哭’以蒙骗邪魔。”长此以往,形成习俗。

匿阁期间,由婶嫂带(教)哭和姐妹陪(学)哭。由于学歌词只靠死记硬背,颇费时日。一般每天早晚各“哭”一次。早上哭叫做“金鸡开口”,晚上哭叫做“金狗咬夜”。“哭嫁歌”在全国各地都有流传,内容基本雷同,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唱嫁、哭嫁、骂嫁三大类。

唱嫁——啼哭如唱歌,乍听是啼哭,定神听却有韵律,有音节,音韵嘹亮,感情跌宕,哭是其表,唱是其里,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兄姐教导之谊。嘱咐弟妹遵循长辈教导,倾诉与亲人依依惜别之情。如:“感谢爹娘长生养,情如天地永长存,今日女儿作人妇,晨昏定省恕难为,爹娘恩情说不尽,青山常在水长流。”有的是唱祝福词:“爹呀爹!娘呀娘!福寿双全多喜庆,一年四季喜临门,六畜兴旺五谷丰;哥呀哥,出外谋财行好运呵!妹呀弟!快高长大又精乖。”穷苦人家的新娘,悲叹父母借钱为自己办嫁妆而哭:“我爹为女多愁闷!我娘为女减颜容呵!薄薄钱银薄薄使罗,莫去生借为女穷呵!”句句出自肺腑,情感真挚,动人心弦!

哭嫁——有哭婚讯突临,对丈夫一无所知;有哭已有心上人,却被父母拆散鸳鸯等等。笨新娘哭声多唱词少,聪明新娘冷静下来后,哭唱有板有眼,出句有理,出声有情。如哭诉封建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对妇女地位卑微的不满:“仔是黄金留在家,女是黄泥撒出门,”又如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控诉:“人家放女选儿郎,你家放女选家当!拿女儿,做买卖,不管女儿怎下场!”;“一怨媒人不怨天,二怨爹娘太心偏,妹选相好不给去,硬推妹进飘洋船!”九曲回肠,哭者涕零,听者心酸泪落!

骂嫁——大多是骂媒人。原因是媒人花言巧语,颠倒黑白,而爹娘又受其蒙蔽;或是爹娘贪图钱财,明知夫婿或老、或少、或残、或丑还收下聘礼,强迫出嫁,如“骂嫁歌”:“恨死媒婆大话鬼,贪财骗我落深潭,等到来世你做妹,我做媒人报你仇!”对父母则慎骂:“竹叶青,竹叶黄,竹叶落了竹山光,亚娘年年想卖妹,如今卖了你心凉。”新娘悲痛欲绝,放声狂歌,发泄怨恨!善骂者有理有据,声调凄怆而激越,有的哭得声嘶力竭,死去活来!

2、捋毛仔.上头。新娘出嫁前整容,恩平人俗称“猎毛仔”(有的地方称“开眉”,如图)。 女家聘请“好命的”妇女当“上头婆”代做。“猎毛仔”源于古时候新娘出嫁前用土办法整容。相传清朝年间,恩平知县的千金准备出嫁,但见女儿满脸汗毛,十分难看。知县就命衙差张贴告示,以重金招聘高手为女儿除汗毛。一名乡下妇人应聘,巧妙地将千金的汗毛清除得一干二净,并将新娘打扮得容光焕发、花枝招展。知县满心欢喜,重金奖赏乡下妇人。后来,乡下妇人除汗毛的秘方流传下来,就成了如今盛行于恩平城乡的土法美容“猎毛仔”。大凡新娘出嫁前一天,女家必请村中“好命的”妇女当“上头婆”,为新娘“美容”:上头婆先在新娘的面部、颈背等处涂擦香粉(穷家则用草灰),然后取一根麻线,双手拉成交叉剪状,贴在脸部、颈背,把汗毛一一捋掉,将眉毛修成弯月形。新娘经此一番修整后,容颜更加姣好,容光焕发。穿上礼服,由上头婆为其“上头”。上头要在厅堂祖先神位前,先摆好“三牲”酒饭(如图),新娘面对神位端坐,上头婆为其梳头,还边唱“梳头歌”:“一梳梳到脚指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等,歌词全是吉祥和祝福句。

3、打阁。旧时农村,新娘出“阁”之前,要进行一次你抢我卫,谓之“打阁”。在台山是派几名妇女随迎亲队伍来“抢”,女家伴娘则把预备好的油混朱砂或锅底灰涂于准备迎战妇女的脸上,涂得红一块黑一块,被涂者不怨不退直到把新娘夺走。在恩平女家的伴娘们则扎一排干竹尾摆于房门口,上下摇动阻止“抢者”进房,如遇强行进房,则齐掷石块,有时抢者被打得焦头烂额;有的地方由男子用箩筐护住头脸冲人房内,然后由姨娘护出门;有的抢不到新娘,见时间无多,居然从屋顶揭开瓦面用石灰倒入屋内,致使屋内人被熏得抵挡不住,才成功抢到新娘。

上轿 喜娘背新娘出门上轿,要跨过黄茅草火堆,屋内人并立即关门,取“永结同心不问头”之兆,喜娘背新娘一出门亲人立即打开雨伞在头上遮住,另一喜娘立即向周围大撒“爆谷”或白米。这一习俗,据民间传说是源于桃花女与鬼谷子斗法的故事。

新娘上轿时富家还将用红头绳扎实的两把“铜钱剑”挂于轿门左右以避邪,这两把钱剑以后则挂于新婚大床口的左右。此外新娘还要带上两个红布袋,一个内装爆谷、槟榔、柏树叶、花生、糖果、龙眼干等吉祥物:如果途中遇到某些意外的、不吉利之事(如遇上出殡等事)新娘只要将一只龙眼干捏破,便可避邪化凶为吉;至于所带糖果等物,在新娘出轿时,由“喜娘”撒于轿前左右,让围观的小孩子上前争抢,寓意象征财丁兴旺、福禄盈门:另一个袋则装白米和铜钱(或硬币)途中每逢过河搭船或过桥,“喜娘”便提醒新娘从花轿窗门向外撒出钱米以避邪。现在没有花轿,新娘乘“花车”。但人们仍备上“钱米”,每逢过桥也要向外撒钱米。

新娘上轿前,要和送行的姐妹一一送别,并各给一个“红包”,叫做“姐妹钱”。当轿夫要起轿时,姐妹们突然上前把轿压一下,这叫“坠轿”,以示依依不舍,花轿抬新娘出村闸口停下,父母兄弟姐妹等上前,一一致嘱,新娘以哭嫁歌回答,叫做“辞轿”。新娘上轿后,中途不下轿。纵然路遇出巡官员、钦点状元,也无须下轿。相传新娘所戴的“凤冠”,乃仿皇后所戴之物而造成,所以面对大官、状元也无须下轿。故有俗谚:“失魂状元遇新娘”之说。这一习俗也反映出对皇权的崇拜。(图为娶亲的礼饼)

三朝回门 :按照五邑地区的传统婚仪,举行婚礼3天后,新婚夫妇必须回娘家,俗称“三朝回门”。这天,男方要准备“回门”礼物,如果新娘是处女,礼品中一定要有烧猪肉,如果是送烧鹅,则表示新娘不是处女。“回门”之前,岳父家会事先给男方一张请柬,新郎接到请柬后,便邀请两个精通礼节、善于应酬和酒量好的人相陪。当新郎到了岳父家时,小舅子会立即上前接过新郎手上的伞,称为“接伞”,新郎要给利是,作为酬谢,名为“舅仔鞋金”。然后,就由岳父、岳母设盛宴招待新女婿,有的地方连女方的叔伯兄弟的亲属也请来欢叙。酒席散了,小舅子给新郎端来一盘清水洗脸,并将伞送回给新郎,称为“送伞”。这样,新婚夫妇就可踏上回家的归途了。

    随着侨乡经济的繁荣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过去的传统婚嫁习俗许多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新事新办,如结婚日新娘过门,过去用花轿抬,如今用花车载;过去婚嫁大摆宴席,现在时兴旅行结婚,等等,虽然省却了许多繁文缛节,但也淡出了许许多多婚嫁习俗的趣味。右图为结婚用的糍(原载《南方农村报》2004年7月3日、《炎黄天地》2006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