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电影性迷宫草民网:九成中国人不会读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8:04:22
  ○许石林 “九成中国人不会读书”——您可能会说我危言耸听、哗众取宠、吸引眼球或者“标题党”啥地吧?是的,这话的确说得极其不准确!更靠近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九成以上的中国人不会读书!当然的当然——我本人属于这九成的中坚力量之一员。这是为什么呢?这里说的读书的读,是指吟诵,这种在大陆已经被冷落遗弃多年、快要失传的读书方法——还有印象吧:一些演绎旧时代的影视剧中,落魄的老夫子教书先生摇头晃脑地教孩子读书,而孩子们反抗老师、或者取笑老师、或者捉弄老师,逗得观众开心地笑的那种读书方法,就点吟诵的意思,是被影视剧丑化了的吟诵。《弟子规》上说:“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是根据千百年读书人的经验和方法总结出来的,有它的道理:一是调动人体各个感知器官去接受书的内容。默读或单纯地看书,则至少闲置了一个器官即口,少了这个感知器官,就像少了一个通往记忆的渠道。过去的读书人是有着读书读出声音的传统的,他们一生因此受用不浅。读出声,就是吟诵出声,吟诵有界定、有体系、有规则、有要求,讲究情通古人、自成曲调、修身养性。而非现在的课堂早读、朗读或朗诵。现在的朗读或朗诵,被称为“话剧腔”或“抗战腔”,不是吟诵。著名话剧演员濮存昕处处话剧腔,他爸爸苏民老先生会吟诵。被遗弃多年的吟诵,为什么现在又重新提起来了呢?因为中华传统文化又受人重视了,人们读经读诗,发现按照现在的教学形式交给人的读书方法即“话剧腔”或“抗战腔”,读起来不得劲儿,缺少点儿啥,于是又想起古人的吟诵来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先生说:吟诵是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有着三千年以上的历史,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方式创作,也只有通过吟诵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这是政府官员就即将于国庆节后举行的首届“中华吟诵周”大型系列活动,向媒体所作的正式新闻发布。也就是说,古人是用吟诵的方式写出来,只有用吟诵的方法才能便捷地进入古人的文字语境,体会古人写作的心境和情绪,能够方便理解文字所饱含携带的完整信息。同时,这是学习古人诗文的方便之门。那么用吟诵的方式来衡量一下现今的人读书,有多少人会吟诵?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吟诵汉诗的传统也一直流传。我国吟诵传统保存较好的是台湾地区,传统吟诵分为河洛音、闽语、粤语等多个流派,同时由吟诵发展起来的唱诗形式更为普及,自幼儿园开始就进入教育体系。中华吟诵学会常务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说:可惜的是现在大陆学习甚至聆听过吟诵的人少之又少,多年以来中华吟诵逐渐失去了传承,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目前各地会传统吟诵的人极其寥寥,大部分是年龄八十岁以上老先生。据笔者了解,当代吟诵学家徐建顺先生,几年来和助手一起,奔波于全国各地,从那些八九十岁的老先生口中,进行抢救性的录音采集,所获尽管十分丰富,但与真正的以吟诵作为读书方法的传统面貌相比,简直九牛一毛,十分寒碜!徐建顺先生说:“如果不加以保护,五至十年之后,传统吟诵将基本消失。能否在这段时间内把传统吟诵系统地保留下来,对今后吟诵的发展至关重要。”尽管如此,他们也保留了珍贵的有声吟诵资料,并研究探索普通话吟诵方法,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收获。我曾经亲耳聆听徐先生吟诵于右任先生的《望大陆诗》,一经吟诵,效果便大不同,使人闻之,有身临其境之感。即将举行的首届“中华吟诵周”,将邀请世界各地的吟诵专家汇聚北京,其中就邀请了许多耄耋老人,我看到那份邀请名单的时候,就感觉更准确地说,邀请是一种礼遇和尊重,实际上这些耄耋老人大多已经行动不便,来不了了。吟诵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声传承方式,在新文化运动以来就遭遇坎坷,许多前辈学者都曾大声疾呼、身体力行地继承保护,但薪火传递微弱,令人堪忧。事到如今,专家们的紧迫感颇有燃眉之忧,正如主办者的文案前言中所说;历史只留给中国人最后一次机会了!台湾是中国吟诵保持得较好的地区,有历史原因——1946年,台湾收复不久,为推行国语教育,北上取经,北京大学中文系即应命召集几十位著名学者,为台湾的国语教育开出“吟诵药方”,此次会议被称为“吟诵与教育研讨会”,发言记录尚在,而学人大多已凋零。就算全台湾的同胞们都会吟诵,加上大陆所有会吟诵的,这人数,您算算:是不是不到中国人口总数的一成?所以您不能说我危言耸听、哗众取宠、吸引眼球或者“标题党”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