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可雯:孔子为何成为丧家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8:10:58
孔子在世的时候,有一天,被人描绘成“丧家犬”,孔子也没介意,认为别人说得对。孔子去世很多年之后,“丧家犬”变成批判孔子使用最多的词汇,但是,后人批判的含义与当初的含义不尽相同。
   要理解孔子成为“丧家犬”的真实含义,就要从孔子身处的时代说起。孔子头上的桂冠很多,例如教育家、圣人、儒家学说创始人等等。但是,这些桂冠都是后人加给孔子的,在孔子身前,他本人以及他的学说的影响力确实有限,没有像后世那样成为万世之师。
   孔子身前所做的事情之一是努力促成和规范了一种社会上新兴职业,这种职业被后人称为“士”。用职业这个词在这里是借用一个方便理解的现代词汇,而不能完全从现代职业概念来理解“士”。今天人们对“士”的理解一般都是指知识分子、文化人,更窄一点的理解是指历史上的“儒士”。孔子的年代,“士”刚刚开始形成,而孔子对于其日后的发扬光大起到了最为重要的作用。
   “士”在刚形成的时候包括的范围较大,一般是指那些不靠具体生产活动谋生的特殊阶层,而且,这个特殊阶层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以区别当时社会上对于权贵依附性很强的“门客”。例如读书人,也就是知识分子,这些人后来常常被称为“谋士”;其他如舞刀弄棒者,就是“侠士”等。现在的“战士”、“护士”等也是那个时代“士”的概念比较宽泛的遗存痕迹。在“士”刚形成的年代里,这个特殊人群的生存面临着很大的问题。
   由于“士”自己不能创造谋生的财富,如果不想依附于权力,他们必须靠出卖自己的特殊才能,才有可能立足于社会。出卖的对象有的是社会,有的依然是权贵。对于孔子来说,没有一个君主养着他,他办了一个民间私立学校,靠收取学费谋生。但是,如果他教出来的学生没有出路,不被社会接受,他的私立学校也办不下去。因此,孔子周游列国,一方面是推广自己的主张,另一方面也是推销自己的学生。当今大学生的求职也很难,很少有哪个校长会像孔子一样到处推荐自己的学生,还要以自己的身价作保。如果今天某个校长也像孔子一样亲自面对用人市场,如果他培养的学生适销对路,可能会轻松点,否则的话,很可能也会像孔子一样,“累累如丧家之犬”。因此,孔子听说别人用“丧家犬”来形容他,一点也没有什么不快,反而认为别人说得很对。
   孔子亲自培养的儒士,在当时确实是一种缺少市场需求的“产品”。那个年代的特殊人才,更多的是类似四大公子网罗的“门客”。门客都有一些特殊技能,有知识分子,也有所谓溜门撬锁、鸡鸣狗盗之徒。门客的主人如何运用这些技能比较容易。而孔子的学生掌握的是一种管理社会和国家的观念以及方法,在那个年代,没有多少权贵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这种观念。对此,孔子在两个方面下了大力气。一是要求学生能够成为“君子”,也就是在道德上令人放心。这种道德具有全社会的普遍意义,从而保证学生的未来就业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二是让掌握权力的人,接受他以“仁”为核心的观念。这两种做法用今天的话说,前一种是生产高品质的产品,后一种是培育市场的需求,而不是简单地迎合市场需求。几百几千年后,孔子开创的产品畅销全中国,并占据绝对垄断地位,这种风光是孔子生前不知道的。就好比松下幸之助现在已经成为成功商业的典范,但是在企业的开创阶段,毫无疑问,松下幸之助也经常“累累如丧家之犬”。
   孔子为了自己的思想和学生能够在社会上找到广泛的赏识者,还采用了一些现成的方法,例如,他提出“忠君”的主张。但是,“忠”并不是儒家独有的。在另一种“士”的身上,这种“忠”很早就发展成了“愚忠”,这种“士”就是当时所谓的“侠士”。“士为知己者死”并不是儒士的主张,而是墨家“侠士”的创造。儒士与侠士不同,儒士掌握的是一套社会的管理方法,因此,儒士主张“道不同,不与为谋”,也就是说,“忠”是有条件的,是对那些有共同价值观念者的“忠”,这种“忠”可以保证具有丰富知识和高超智慧的儒士不会轻易犯上作乱,因为,既然“在上者”已经接受了儒家的观念,何必还要争权夺利呢?大家合力为老百姓办点实事吧。对于不接受儒家思想的统治者,儒士们宁愿“不与为谋”,而不会愚忠。
   “侠士”所掌握的是一些具体的技术,例如攻城术、格斗术等(电影《墨攻》有所体现,但不太准确)。对于权力拥有者来说,这种技术被别人利用会对自己造成不利。即使被自己利用,万一变心,“侠士”的武功也可能对权贵造成生命威胁,“侠以武犯禁”正是这个意思。有鉴于此,中国古代最早的“科学家”们便形成了“愚忠”的思想,“士为知己者死”就是为了保证让恩主绝对放心,把最宝贵的生命都当赌注押了上去,像是发一个毒誓。这种“侠士”与“门客”也挺接近。随着以后大一统社会的形成,“侠士”的特殊技能被他人利用的可能性降低了,“侠士”的愚忠慢慢成为一种江湖社会的生存法则,结拜兄弟“不在同日生,但愿同日死”是这一思想的延续。江湖社会中,背叛同门是最大的罪恶,显示了只注重“知己者”而轻视“同道者”的不良传统。但是,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重恩情、轻道义所造成的另一面是令人感动的“一诺千金”和“不辞赴汤蹈火”的奉献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诸子百家之间,即使在“独尊儒术”后,相互影响、借鉴、融合的现象也始终存在。例如,儒家也接受了墨家重然诺、讲信用的原则。但是,由于儒家在近代成为被批判的第一对象,很多原本不属于儒家学说的内容也被简单化地归到儒家头上,比方说上面提到的“愚忠”。“愚忠”其实也是墨家的传统。这么说并不代表儒家绝对正确,例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今天看来就不够正确。要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春秋战国时期,包括儒士、侠士在内的各种新兴的“士”的阶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生存状态都差不多,都面临如何吃饭的问题。因此,鲁迅说儒、侠是“流氓”的祖师爷是基本正确的。只不过那时的“流氓”不是今天“流氓”的概念,而是指“流民”,以区别那些在固定地点靠生产技能谋生的人。(参见《
儒侠是流氓的祖师爷?》)。所以,说孔子如丧家犬一般,某种程度上说的没错。孔子接受这种说法,也有点自我嘲笑的意思,它体现了孔子身前为自己的事业奋力打拼的客观形象。直到几百年后,汉朝开始独尊儒术,儒家的教育方式成为正统,儒家的思想也成为正统。这种正统的地位虽然也与权力有较为紧密的关系,但决不是简单的依附。对于儒家学说为何在几百年后才成为正统,以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