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京城阳少真的死了:动物也有道德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8:53:53
动物也有道德感  
科学之友:2009.8月    【自然】 作者:欧阳 访问量:1013
 

人们从来都认为只有身为高级灵长类的人类才会拥有道德感和正义心,才能够分辨善恶与对错,然而科学家通过对动物习性进行长期研究后发现,事实上,道德感和同情心绝对不是人类的专利,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表明,从老鼠到大象,从狼到猴,都有它们的“道德标准”,并非完全的弱肉强食,大象也会“见义勇为”拯救被困羚羊,而老鼠有时候宁可绝食饿死,也不肯伤害自己的“鼠友”!

 

  科学界一直都认为,人类是地球上唯一拥有复杂感情和道德感的物种,然而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生态学家马克·比科夫教授对各种动物的习性进行研究后认为,所有哺乳动物的大脑中都具有“道德细胞”。比科夫教授研究发现,世界上许多不同种类的动物都具有先天性的公平感和同情心,愿意帮助其他陷入危难的动物。比科夫已经将他的惊人发现写进了新书《野性的正义》中。

  比科夫教授在新书中说:“人类拥有道德感、动物没有道德感是我们长期以来的信仰,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这件事远非这么简单。就像人类一样,不同的动物中也存在着道德感。但各种动物间的道德标准都有其生物特殊性,所以很难互相进行比较或和人类进行比较。”

 

狼群山狗严守“道德规则”:

咬伤同伙会被放逐

  比科夫教授在新书中称,狼群是一个关系紧密的群居动物,它们的行动都受到严格的约束。如果狼群组织太庞大,成员们无法足够密切地团结在一起,那么狼群就会自然分裂成几个团体。此外,狼群还崇尚某种“公正感”。在游戏玩耍中,那些处于统治地位的狼会故意示弱,允许低级别的狼扑在身上轻咬它们,显示它们并不像平常那样凶恶。比科夫教授称,如果没有“道德规则”来约束它们的行动,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发生。事实上,如果一只狼不知轻重,对头领咬得太重,那么它会立即弓腰“请求原谅”,然后才能继续进行游戏。

  而北美山狗也被同样的“道德标准”所约束,如果山狗幼崽在游戏中太过凶恶,咬伤其他幼崽,那么这只肇事幼崽就会被永远放逐,再也无法回归到群体中。

  科学家对已经驯养的家犬进行试验后,发现它们也具有某种“公平感”,如果一只狗被赐予了食物,而另一只狗却被剥夺了食物,那么被赐予食物的狗通常会和被剥夺了食物的狗分享食物。

 

大象也会“见义勇为”:

拯救羚羊逃出围栏

  比科夫教授在新书中称,大象是非常喜欢群居和感情丰富的动物。牛津大学动物学系研究专家伊安·道格拉斯·汉米尔顿的研究证明,大象不但具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并且还会帮助那些受伤或生病的同类。在一个案例中,一头名叫埃莉诺的老母象生了病,象群中的另一头母象试图温柔地帮助埃莉诺重新站起来行走,后来,这只母象直到埃莉诺死亡,才离开它的身边。

  2003年,南非夸祖拉-纳塔尔地区的11头大象发现一只被捕的羚羊被困在一个围栏里不住哀鸣后,竟然上演了一出“见义勇为”救羚羊的奇迹事件:象群的头目用鼻子打开了围栏门上的铁插销,然后顺利打开了围栏门,让那只被人类逮住的羚羊逃出围栏。

  这是一种动物对其他种类动物显示同情心的罕见案例,而这种对其他种类动物的同情心,以前一直被认为只有人类“独家拥有”。并且大象显然是对“弱小者”表示同情,如果被关住的是一只老虎,估计大象就不会挺身相救了。

猴子竟也“尊老爱幼”:

帮助老猴获取食物

  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对狄安娜长尾猴进行研究后发现,狄安娜长尾猴竟然也具有“尊老爱幼”的美德。科学家首先训练一些狄安娜长尾猴学会往自动食品机中投入代币然后获取食物的方法,几只狄安娜长尾猴很快学会了这种方法,当它们从实验员手中拿到代币后,就会将它投进自动食品机的投币口,然后取出从食品机内“吐”出的食物进行享用。

  然而,一只年纪最老的母狄安娜长尾猴却没有学会这种获得食物的“窍门”,当它获得代币后,总是将它们扔到地上。这时一只公猴看到后,立即将这枚代币捡起来投入自动食品机投币口,然后取出食物供那只年老的母猴享用。

  科学家发现,这只公猴至少3次帮助过这只年迈的母猴,由于它的这种行为没有给自己带来任何私利,比科夫教授相信,这只公猴的行为纯粹是出于本能的“道德感”。

 

黑猩猩保护“老弱病残”:

欺负病残者要受惩罚

  黑猩猩是最富有认知概念的猿类,也是人类最近的“亲戚”,它们的生活同样也被“道德感”所左右。美国佛罗里达州猿类庇护中心中一只名叫纳克斯的黑猩猩患有大脑性麻痹症,这导致它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十分低下。

  科学家发现,猿类庇护中心内的其他黑猩猩对待纳克斯的态度和对待其他黑猩猩的态度截然不同,其他更强壮的公黑猩猩很少对它表示出富有进攻性或“恃强凌弱”的姿态。黑猩猩们甚至还表现出了一种“正义感”,如果有调皮的黑猩猩违背这种行为准则,对纳克斯实施欺压时,它立即会受到惩罚,遭到其他黑猩猩的袭击。

 

老鼠也会“互相帮助”:

宁可绝食不肯害“鼠友”

  实验显示,人类认为最讨厌的老鼠,也具有某种“宁可饿死,不害同类”的美德。如果它们发现自己获取食物会给其他老鼠带来痛苦时,那么它们就会放弃获取食物,宁可绝食。在一个实验中,一些老鼠被给予了食物,但一旦它们吃下面前的食物时,笼中的机关就会被触发,从而导致另外一组老鼠立即遭遇电击。

  当这些被给予食物的老鼠发现了它们只要吃下食物,另一组老鼠就会遭遇电击的规律后,它们再次被给予食物时,它们竟然对食物熟视无睹,拒绝再享用一口,真有“宁可饿死,不害同类”的气概。

  瑞士科学家最近的研究也显示,如果一些老鼠曾受到过其他老鼠的“慈善帮助”,那么它们也会“回馈社会”,帮助和自己毫无关系的其他老鼠获取食物,这种“互相帮助”的精神,科学家以前曾认为只有灵长类动物才会拥有。

  科学研究还发现,吸血蝙蝠每天晚上都需要吸血,但一些蝙蝠经常没法找到食物,于是那些成功找到“血源”的蝙蝠会和那些觅食失败的同类共享自己的食物。生物学家还目睹了美国佛罗里达州盖恩斯维尔市的一只罗得里格斯岛母食果蝙蝠帮助另一只蝙蝠分娩的过程。当它发现那只怀孕的母蝙蝠缺少分娩经验时,它竟亲身示范,向它展示起正确的分娩姿势来。

  此外,科学家还在许多种类的鲸鱼大脑中发现了梭形细胞,这种特殊的细胞曾被认为只有人类和其他猿类才拥有,它在人类的同情心和理解他人感受的特性中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科学家发现,驼背鲸、须鲸、杀手鲸、抹香鲸的大脑中都有类似的梭形细胞。

  同样,海豚也具有梭形细胞,比科夫教授说:“我们听说过海豚帮助人类逃离鲨鱼袭击的事件,我们也听说过大象帮助羚羊逃出牢笼的例子,但我们很难断定这是不是跨动物间的同情心在起作用,不过你也很难反对这种观点。”

  比科夫教授关于“动物也有道德感和同情心”的科学结论,显然给动物保护主义者们提供了更加充足的子弹,动物保护主义者一直倡议人类应该对动物们更加仁慈一点。不过,一些专家却对比科夫教授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动物不可能拥有复杂的情绪和社会责任感。

  尽管比科夫教授的观点在科学界引发了激烈的争议,但许多科学家仍然承认,目前很难否认一些动物并不具有我们人类才有的许多心理特征。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伊莫里大学灵长类动物习性专家弗朗斯·德瓦尔教授说:“我不相信动物能像人类一样,具有道德判断标准,拥有合理的是非和对错观念。不过,动物们的确具有一些我们人类才有的心理特征,譬如同情心、互惠精神、合作愿望与和平共处精神等。人类的道德感不是无中生有产生的,而是来自于我们灵长类动物的心理状态,我们的心理状态拥有远古的起源,但我承认,其他许多动物仍然拥有和人类同样的心理倾向,以及强烈的社会性。”

有件事情可能会令我们的某些同胞们汗颜———某些动物能对同类的困境表现出出人意料的敏感。不会游泳的黑猩猩为了拯救同类能够毅然跳入动物园的水沟里。而恒河猴则在实验中,宁肯让自己挨饿好几天也不肯通过拉动一条链子得到食物———因为这个动作可能为同伴带来电击。

那么,这些舍己为“同类”的行为与我们人类的道德扯得上什么关系吗?

事实上,生物学家们正在认为,动物们的某些行为正是人类道德的雏形。近期,这帮生物学家们正大胆地跟伦理学家抢地盘。为什么不呢?如果道德是由进化塑造的行为规则,理应由他们,而不是什么哲学家或是神学家来解释这种规则。

美国埃莫雷大学专门进行猿类与人类进化研究的德瓦尔博士就认为,从猴子和猿类的社会性行为中,可以看到道德的源头。这个想法来源于黑猩猩安慰搏斗失败者的习惯。安慰实在是种很复杂的行为,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黑猩猩们非常复杂的心理动机。要安慰他人,首先需要能了解他人的情绪,能够感同身受,体会到同样的悲伤;要安慰他人,还需要一定的自我意识。

并不是所有灵长类都会安慰。只有大猿们才有“安慰行为”,而猴儿们对此就不大擅长了———短尾猴群里,母亲们甚至不会抚慰受伤的婴儿。换种说法就是:只有猩猩、大猩猩以及两种黑猩猩才能像我们一样对同类的悲伤感同身受。

黑猩猩还具有很强的社会秩序意识。在黑猩猩群中,某些成员的阶层比其他一些要高一点,而对于这一点,每个成员都很清楚。黑猩猩们一出生就得开始学习遵守社会规则,年青的它们必须迅速明白自己所处的阶级地位,清楚自己该怎么做,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这些灵长类动物甚至还具有“互惠”和“公平”的意识。它们能记住那些施恩的“好人”和作恶的“坏蛋”。

在黑猩猩群落里,梳理毛发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拍马屁方法,它们是那么喜欢跟那些帮自己梳理毛发的同伴一起分享食物。僧帽猴则曾在试验里公开表露了对不公平行为的愤慨———完成了同样的任务,获得的报酬却比同伴少一些,它们就会显得不高兴。即使两种报酬间的差距仅仅是一块黄瓜。

虽然黑猩猩们所表现出的移情作用、学习并遵守社会规则、互惠、调停等等优良品性,正是社会性的基础,但心理学家们却很不愿意承认动物身上的这些品质。

心理学家们首先不能接受的是让动物们有了情感。

情感是动物的禁区,是人类特有的东西,而像安慰这类行为却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了情感。20年前,当德瓦尔第一次提到他的理论,便被认为是“错了”:因为“他错误地让动物们有了情感”。很多年后,德瓦尔才使部分反对者相信:考虑到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进化的连续性,对动物情绪状态的禁令是多么不切实际呀。情感的禁令取消了,德瓦尔就可以大胆地说,他并不是主张黑猩猩有道德,只是主张如果没有在黑猩猩和猴子的社会里运行良好的特定情感元件,人类的道德将变得那么不可想象。

然而,问题接踵而来了。

道德来自感性还是理性呢?

很多哲学家相信,有意识地推理在对人类道德行为进行控制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所以不愿意把情感因素引入其中,即使这类情感因素包括黑猩猩中相当明显的同情心。

动物的行为与道德扯得上关系吗?生物学家和哲学家吵得一塌糊涂,而黑猩猩们显然并不在乎这些,它们是心性单纯的动物,只是做了,从没想过要为自己的行为戴上道德的大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