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独奏万马奔腾谱曲:领导干部要有责任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6:21:22

领导干部要有责任心

    责任心是为政之德的基本要求。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是领导干部做事为人的根本动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需要广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强烈的责任

    意识,敢于负责、善于负责,恪尽职守、建功立业。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一些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不完全符合、不完全适应。特别是在一些安全事故和群体性事件背后,总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领导干部责任意识的缺失。

    强烈的责任意识是领导干部官德之魂

    责任是一种职责,一种义务,一种使命。由责任而产生的完成使命、履行职责的精神力量,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无论是对领导干部本人、对社会、对国家和民族,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实践证明,领导干部有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不能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强烈的责任意识是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改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领导干部的责任心和能力水平。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人是最讲认真的。最讲认真,也就是最讲责任。领导干部有着比一般干部群众更高的责任要求和责任境界。邓小平同志就曾深刻指出:“执政党也不是很容易当的。执了政,党的责任就加重了,共产党员的责任就加重了,我们领导干部的责任就加重了。”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一心为民,奋发有为,同时又清正廉洁,才能造福群众,赢得民心,我们党执政才能拥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强烈的责任意识是领导干部充分履行职责的根本动力。为党和人民尽职尽责,是领导干部的法定职责和义务,是服务于纳税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实践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领导干部在职责之外,多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情是值得称道的。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还是领导干部在本职岗位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做了多大的贡献,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能不能把公共权力都合理地用到公共事业上。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必须牢记“为官避事平生耻”。只有牢固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立足本职岗位,把精力和智慧集中于为民谋利的事业,知其责、践其责、担其责,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全部用于为人民服务,才是尽职尽责、忠于职守。

    强烈的责任意识是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迫切期待。责任意识在群众眼中是最重要的意识,不负责任在群众眼中是最可憎的行为。人民把领导干部放到领导岗位上,不是为了让领导干部当官做老爷,享受特殊的待遇。群众有很多美好的愿望、很多现实的利益、很多急迫的困难,希望在领导干部的组织领导下,一一去实现和解决。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对领导干部的行为高度关注,对失职渎职现象深怀不满,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可以说期待与监督同在,信任的背后还有担心。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强烈的责任心,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不做危害群众利益的事,才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

    强烈的责任意识是领导干部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责任意识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职业道德。责任往往与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任劳任怨等优良品德联系在一起,真正反映一个领导干部的思想品德和精神风貌。领导干部有了强烈的责任心,就会把精力用在如何为党和人民多做工作、多做贡献上,就会得到党和人民的信任。如果责任心缺失,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干工作不是从党和人民利益出发,而是过多地考虑如何增加自己的声誉、声望,不仅工作不踏实,容易患得患失,还会被党组织和人民所抛弃。领导干部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领导干部坐在台上。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不为非分之想、非法之举所累,免受惊弓之苦,心无旁骛地执着于事业,并得到更多施展抱负、发挥才能的机会,在从政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领导干部责任意识缺失的种种表现

    应该说,大多数领导干部都能恪尽职守,勤奋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扎扎实实、富有成效的工作,充分显示党员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但也必须看到,目前在少数领导干部身上,责任意识不强、履行职责不力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具体来说,有以下六种类型的责任意识缺失。

    一是“得过且过型”责任意识缺失。一些领导干部忘记执政为民的宗旨,在工作中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抱着完成任务、应付差使的态度,不入脑、不入心、不上手。有的工作不思进取,自甘平庸,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只当和尚不撞钟;有的工作粗枝大叶、得过且过,对工作能推就推,能拖就拖;有的满足于文山会海,公文旅行,贯彻在嘴上,落实在会上,不管大事小事,不分轻重缓急,都层层请示,照抄照搬,天塌下来与我无关;有的工作被动应付,敷衍塞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工作不在状态,不主动、不细致、不动脑子,遇到矛盾绕着走,碰到问题往后退。

    二是“精神萎靡型”责任意识缺失。不怕困难,锐意进取,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必备品格,是完成使命的基本前提。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于凭老方式老办法想问题做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的不认真学习理论,不用心汲取新知识,不深入思考新问题,思想上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有的面对日益发展的国际国内形势,无动于衷,固守一隅,缺乏强烈的发展意识和机遇意识,有条件用不好,有机遇抓不住,致使许多发展机遇擦肩而过;有的明哲保身,工作瞻前顾后,踟躇不前,乐当“太平官”,甘过逍遥日子;有的求稳怕乱,工作中不敢大胆开拓,怕担风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满足于看摊守业,致使有的地方和单位发展状况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多年来山河依旧,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发展。

    三是“勇气不足型”责任意识缺失。担风险,敢负责,是领导干部履行责任的基本要求。领导干部缺乏在危机时刻的决断和勇气,当断不断,反受其难,工作就做不好,人民群众也不会满意。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越来越多,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一些领导干部面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棘手问题,有的畏难退缩,不敢大胆解决,有的怨天尤人,唉声叹气;有的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坚持真理,不敢讲真话、讲实话,对不正之风不闻不问,不顶不碰;有的在群众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做群众的主心骨,不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而是回避矛盾,逃避职责;有的面对复杂交织的种种社会矛盾,不敢管、不愿管,拈轻怕重、避重就轻,做“老好人”。

    四是“心怀鬼胎型”责任意识缺失。一些领导干部一事当前,总是算计个人得失,甚至为了个人升迁,急功近利,虚报浮夸,欺上瞒下,不择手段。从陕西省“华南虎照”事件的过程看,周正龙伪造虎照后,镇坪县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没有到现场查看就写了勘察报告,而分管县长没有进行调查研究就签了字,陕西省林业厅相关机构和领导接到报告后不到现场勘验,不进行认真的专家鉴定,就草率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有关人员之所以轻而易举做结论,而且事先不按规定和程序报告,自作主张举办新闻发布会,使一张假虎照大行其道,一层一层报上来,每个环节都没有把住关,并不是不知道华南虎是濒危的珍稀动物,而是相关人员为了获得有利于自己升迁的“政绩”,求功心切,给造假行为推波助澜。

    五是“见事迟缓型”责任意识缺失。一些领导干部面临自然灾害反应迟钝,或束手无策,或应对不力;面对突发事件,反应迟钝、明哲保身,甚至落荒而逃,最终引发性质严重的群体性事件。贵州瓮安“6·28”事件发生当天,从群众开始聚集,直到公安局和县委大楼被点燃的4个多小时的关键时段中,无论是瓮安县委、县政府的主要负责人,还是黔南州委、州政府主要负责人,均没有出现在聚集的群众面前,采取果断措施,而是从县领导到州领导,层层开会研究,层层请示等待。如果当时地方负责人能够挺身而出,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公开声言,表示“有话请讲,我来负责”的态度,事态肯定不会发展到后来的程度。

    六是“麻木不仁型”责任意识缺失。一些领导干部高高在上,严重脱离群众,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乃至生命安全的“大事”视作“小事”,草率处理,对群众的疾苦和要求漠不关心,对存在的安全隐患麻木不仁,或心存侥幸,或监管不力,导致人员伤亡事故不断发生。2008年9月8日,隶属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塔儿山铁矿发生尾矿库溃坝事故,造成数百人死亡。经调查,导致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违法违规生产和建库。在事发前当地群众曾多次反映尾矿库的安全隐患,但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监督管理工作却十分不得力,隐患排查治理走过场,安全整改指令得不到落实。而一些不法企业主无视国家法律法规约束,无视政府的安全监管,无视社会各方面的监督,无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违规建设、非法生产,导致事故发生。

 领导干部责任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从一般意义上讲,领导干部责任意识强不强,能不能履行好职责、高质量干好本职工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思想偏差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能力不强方面的原因,还有社会环境负面影响以及干部管理制度不完善方面的原因。

    个人私心杂念作祟是领导干部责任意识缺失的主观原因。责任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综合体现,是一种心灵的内化、一种心理的自觉。没有党性或党性不纯对事业是不可能有强烈责任心的。少数领导干部责任心不强,说到底是个人私心杂念在作祟。一怕丢面子。讲责任,就要动真格、来实的,就要讲原则不讲面子。那种存有私心杂念的人,往往患得患失,是难以下定决心坚持原则,履行好职责的。二怕得罪人。讲责任必然要肯定一些人,批评一些人,甚至批评自己。一些领导干部批评上级,怕得罪领导;批评同级,怕陷入孤立;批评下级,怕丢选票,前怕狼后怕虎,对职责范围内的事该抓的不敢抓,该管的不敢管。三怕出差错。在一些人思想中,认为“当先进太累,当后进挨批,当中游最美”,只求过得去,不求创佳绩,缺乏争创一流的锐气和闯劲。

    能力素质不高是领导干部责任意识缺失的客观原因。责任心是一种担当,就是要做到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是领导干部拥有强烈责任心的基础条件。目前,很多领导干部责任心缺失,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自身素质不过关,对纷繁的客观事物心中无底,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心虚气短。一些领导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注重理论学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钻研、领会、把握不够,理论功底不深。当前,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各级领导干部知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领导干部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与其担任的领导职责差距甚远,缺乏应有的专业素质,难以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迅速准确地做出判断,更难以实事求是地提出对策措施,又好又快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社会环境负面影响是领导干部责任意识缺失的社会原因。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给党的作风建设带来许多新的考验和挑战。一是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干部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加之当前社会变革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增多,如国有企业面临的困境、社会局部出现的收入差距拉大、党内腐败现象滋长蔓延,使一些领导干部感到困惑,思想上的困惑必然影响到责任意识的生成。二是“官本位”封建意识的残余影响。一些领导干部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为当官、保官、升官,要么怕冒风险,只求“天下太平”,不敢负责任;要么追求一时的所谓政绩,“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上级不注意”,乱作为;要么怕得罪上级,失掉官位,明知上级决策错误,也不敢提出不同看法。有的领导干部受“不畏臣贪而畏臣不忠”封建思想的影响,选用干部首先看是否对自己是否忠诚、听其使唤,然后才看才能高底、廉洁与否,导致部分领导干部只求领导满意,不求忠于职守、履行职责。

    用人制度不完善是领导干部责任意识缺失的机制原因。当前在一些地方,决定干部“升降去留”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监督管理等各个环节,仍缺乏群众的参与,干部评价“内循环”,政绩考核“向上看”,加重了干群脱离群众的现象。一些有能力、敢干事的干部,在老百姓中口碑好,但在干部圈子里容易得罪人,投票推荐的时候不一定推得出来;一些不得罪人的“好好先生”反而更容易推出来。一些地方干部考核后也没有明确的奖惩和严格的执行,干部只要不犯大错误,即使庸一点、懒一点也能顺利地任满一届。有些干部失职渎职,但是考虑到组织上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对其惩戒往往失之于宽。对制度的执行力度偏小,或者干脆就没有执行,大大降低了干部失职渎职的风险和成本。在这种制度设计下,一些干部既不是对上负责,这自有领导承担责任;也不是对下负责,因为老百姓不能决定他们的命运;他们只是对自己负责、只对自己的乌纱帽负责。

  增强领导干部责任意识的路径选择

    责任心缺意识的后果是严重的。一颗道钉足以倾覆一列火车,一个烟头足以毁掉一片森林。很多危及国家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事故和灾难,都是可以避免的。但却因为个别人的失职渎职,甚至只是一时的疏忽,就酿成悲剧,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教训十分惨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是促使领导干部增强责任意识的重要保证。各级组织、纪检机关、管理部门和领导干部都负有重要责任,要通过加强思想教育、提升能力素质、形成正确导向、强化责任追究,形成合力,创造领导干部尽职尽责的环境。

    第一,把思想教育做得更加扎实,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夯实领导干部尽职尽责的思想基础。领导干部的责任心源自对权力本质的清醒认识。只有正确地对待权力,才能自觉地为民尽责、为国出力、为党分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必须树立正确权力观,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权力是一种责任,而不是组织对个人的“补偿”;是一种义务,而不是捞取个人好处的资本;是一副重担,而不是贪图安乐的温床。作为领导干部,任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解决好权力观的问题,最根本的是加强学习和党性锻炼,自觉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认真改造主观世界,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把能力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提高能力素质,夯实领导干部尽职尽责的能力基础。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尽职尽责为党和人民工作,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必须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通过加强对经济社会管理知识的学习和坚持实践锻炼、积累,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推进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能力、管理社会的能力和依法办事的能力。要在始终保持勇气、锐气的同时,注意讲究战略战术,谋求工作实效的最大化。既要勇而有谋,不断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妥善处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把坚持原则、做好工作同与人为善、讲清道理有机结合起来,不使矛盾激化;又要勇而有道,依法依规稳妥推行各项政策,充分发扬民主,将群众的意见要求充分吸收,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和冲突。同时,要高度重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形成一种有规有序、高效运转的良好局面,同时要善于总结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及时上升为地方法规、规章。

    第三,把负责任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不让老实人吃亏,形成领导干部尽职尽责的用人导向。要把选人用人的眼光更多地投向那些干工作有热情、抓发展有激情、对群众有感情,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的干部。要进一步健全干部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地看待干部,科学准确地识别干部,保证那些高度为党和人民负责、扎扎实实为群众干实事、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干部能够进入组织选拔的视野。要改进民主推荐工作,搞好民意调查工作,积极扩大群众参与,使那些尽职尽责、一心干事、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能够推荐得上来。要切实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选人用人,大力选拔那些忠于职守,不马虎、不推诿、不耍滑,做事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尽其所能、尽力而为的优秀干部,形成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官、扎扎实实干事的人受重视的用人导向。

    第四,让问责制成为常态,使不负责任的人得到应有的惩戒,构建对不负责任领导的惩罚机制。权力在手,意味着责任当身。当权力在运行中失范,必须要在法治的框架下追究掌权者的责任,否则,权力就可能如脱缰野马,肆意横行,无法无天。而严格的问责制就是在事后,对越界的权力予以纠正,给脱缰的野马套上笼头。这样不仅保证了政府权力的健康运转,更重要的是保障了公民权利不被侵犯。只有形成指向明确、措施刚性、反应快速的行政问责制度体系,才能有效监督和约束政府的权力,确保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真正做到正确行使手中权力,尽职尽责为党和人民工作。要建立和完善行政问责制度相关的配套制度,让公众及时、准确了解行政问责程序,让问责主体能充分有效地了解行政行为的有效性和合法性,使问责制常态化,坚决杜绝一些领导干部只顾争权,不愿承担,漠视老百姓呼声和权益,一旦出了问题就互相推诿,或以集体负责为借口而敷衍塞责现象的发生。

作者:沈小平 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研究室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