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的第一台是指:各种贝母的区别之一:川贝母与浙贝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7:49:08

各种贝母的区别之一:川贝母与浙贝母

 

1.地道名贵药材---贝母

    我国地域横跨亚热带、温带和寒带,所产贝母品种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4种:一为川贝母,主产于云南、四川;二为浙贝母,主产于浙江象山等地;三为新疆贝母,主产于天山山脉;四为土贝母,产于河南、陕西等地。 

    在国内外,川贝母的名声最大,口碑最好。根据药农和中医经验,川贝母是越小趁珍贵,按其颗粒直径大小,又分为松贝、青贝和炉贝三等,颗粒最小者特称为“珍珠贝”,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为川贝中之最优品。另外四川松潘地区号称“贝母之乡”,这个地方多雪山草原,出产的“正松贝”也为川贝中之珍品,所以,很早就有贝母“川者为贵”之说。

    即使是中医,甚至是专门从事中药专业的人,大概也很少有人知道另有一种川贝极品——苍山贝母,别名又叫苍贝母、雀嘴贝、灯笼贝。在云南省大理古城西部,有座苍山,又叫点苍山,绵延50多公里,海拔最高达到4122米,苍山上的植物药材有1000多种。苍山贝母属于苍山药物中的珍品,主要分布在苍山上海拔2700~3800米冷凉、阴湿的竹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下,本地习称“珍珠贝”,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直径仅有0.3~0.9厘米,表面平滑清洁,色白有光泽,断面白色,粉性强;外层两鳞瓣大小悬殊较大,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据《大理县志稿》记载:“苍山贝母生兰峰以北诸峰之间,其粒雪白圆小,性苦寒,润肺,消痰,散瘿,治恶疮。”由于其质佳,疗效好,极稀少,是历史悠久的大理三月街药材集市上的一种名贵中药,往往才出现,就有客商争相抢购。大理白族民间甩苍山贝母2~3克冲成汤放入瓷碗中,加适量蜂蜜炖服,治疗虚劳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结、肺结核、乳痈等症。外用常作止血、止痛、消炎、拔脓生肌的要药,疗效显著,且伤口愈合后疤痕平整。

    川贝尽管是一味治病良药,但其疗效的高低与服用方法密切相关,该药入丸散剂则效宏,入煎剂则不能充分发挥药效。山西学者田吉生曾从古代文献中统计分析出,贝母入药古来即以丸散为多。为验证古人经验,田氏有意识地对病情相同的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发现:将贝母研为细末吞服者,其效果远比煎服者优。据现代化学分析,无论川贝母或浙贝母,其主要成分为多种生物碱,这些生物碱在水中溶解度很小,贝母入煎剂就很难煎出全部有效成分。由此可见,古人关于贝母宜入丸散的经验,确实有一定科学道理。

    2.为浙贝鸣不平

    当今之世,人们均认为川贝母比浙贝母好,因为川贝之价比浙贝高出1 O多倍,尽管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之力比川贝母强,但现在全国各地在生产治疗肺热、咳嗽、痰多的蛇胆川贝液或川贝枇杷露之类药时,只选用川贝而不用浙贝。在此,笔者无意抑“川”而扬“浙”,只是想为浙贝说上几句公道话。

    古住今来,川产之贝母,均被视为贵重之品,以为功效必在浙贝之上。其实,古代并无川产之说,亦无川贝为珍之论。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以前的医药文献中,只统称贝母,未明确分立川贝母与浙贝母之名,直到明代倪朱谟《本草汇言》始有。川贝为妙。之语。而今为何重“川”轻“浙”呢7对这一问题,近代名医张山雷说得中肯:“就川贝功力而言,其效力远在象贝之下,虽日虚人痰咳不宜象贝之苦泄,然用川贝,其功效亦不可见。而世俗珍之者,徒以价值渐昂,以耳为目,作坡公想当然之意见耳。”张氏一反常俗,在治病之际,仅以川贝母用于婴幼儿,并研为细末,拌冰糖粉喂之,取其无气无味,不为婴幼儿所拒绝。张山雷认为这是迫不得已而为之,是“无法之法,不药之药”,并非是由于川贝效果好。张氏的心得体会是:“尚觉其差有效力,较之用象贝者,奏效之迟,亦自凿有据,因此,景岳有’功力颇缓,用须加倍’之说,则何如投以象贝,而价廉物美。”既然如此,川贝价为何远高于浙贝呢7究其因,恐怕是川贝颗粒小,且以小为珍,川贝产量少,物以稀为贵。其实,川贝的特点,按北京已故名医蒲辅周老先生的话说:“川贝母偏于补,虚咳为宜。”一般群众不精医药,情有可谅,但作为医生,不熟药性、厚此薄彼,恒以为象贝之用,属消痰止咳辅佐之品,常常视之为无足轻重,实可衰也。殊不知浙贝之降气化痰,除热散结,其力颇猛,破坚消咳,治痛肿疬疡痰核,其效甚速,用之得当,其效颇捷。

 

中药学]关于川贝母与浙贝母的功效特点,正确的说法是:

川贝母适宜久咳、痨咳等内伤咳嗽,浙贝母多用于风热咳嗽,痰热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