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笑江湖网盘:【佳片U约】意大利.法国电影:《巴阿里亚:风之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02:16
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意大利.法国电影:《巴阿里亚:风之门》
[海报剧照]













[热诚推荐]
《巴阿里亚:风之门》是托纳多雷继“西西里三部曲”之后,蛰伏多年推出的对故乡西西里岛的致敬之作。倘若我没有坚持看到结尾,我不会想动笔写一写它的。
人在死的一瞬间是痛苦还是舒服呢?我想会是舒服的。一生的经历,总该用去最后一点气力去回顾一下。就算是十恶不赦得罪人,或者是江洋大盗,在死的一瞬也该是安乐的。人生来就有回忆的本领,年纪越大,这个本领越强。去年读张爱玲的《小团圆》,发现她梳理一生的精妙方式,发现“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莫扎特死得早,他不愿死去,他死前写《安魂曲》,我愿相信那是莫扎特的自言自语,他没写完,但我仍相信他死时也是“快乐”的,就算他没有填完最后一个音符,但在脑中早已将这段乐曲谱写完整。
托纳多雷当然没死,他亦能通过《巴阿里亚:风之门》“慢慢醒来”,也“快乐了很久很久”。
诚然这是一部快乐的电影,意大利西西里岛的阳光是快乐的,意大利西西里岛的百姓是快乐的,从头至尾的橘色调,足以让人相信,人的一生就该是充满阳光的安然处之。巴阿里亚,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小镇,那里平静、祥和,那里就是导演托纳多雷的故乡。
故乡能赋予一个艺术家多大的意义?鲁迅在小说《故乡》的结尾感悟到:“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来没有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鲁迅坐看风云的卜然一笑,对希望的无所谓事实上是对生活的无所畏惧,故乡告诉鲁迅生活就好比走路。《故乡》倘若没有这个结尾,只能算是平庸;有了,便是伟大。《巴阿里亚:风之门》亦是结尾取胜法,电影的百分之九十九都在通过主人公讲述其一生的经历,平淡无奇,毫无悬念的那种讲述,犹如观看美丽的风情照片。但结尾太妙了,和鲁迅的小说《故乡》异曲同工。
《巴阿里亚:风之门》以主人公佩皮诺从小到大的人生轨迹为主线,伴随其父亲奇科从壮年到死去以及孩子彼得罗从嗷嗷待哺到远走高飞的生命历程,又将诸多历史事件穿插其中。我、父亲、孩子,三代人犹如一个人,一代一代下去,不过是自生到死的一代又一代的生命轮回。影片故意将佩皮诺的童年和轮回的未来的自己,以及梦里面自己的儿子参杂在一起,仿佛不是一个人,又仿佛是一个人。影片的一开始,童年的佩皮诺在教室里睡着,在梦中自己从青年走到壮年,从壮年走到老年,影片的结束,童年的佩皮诺醒来,他走上大街,来到了当代,看到了自己轮回的未来。这个轮回未来并没什么大不了,他仍然是西西里的活泼少年,依然会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依然会在死前回忆一生,然后安乐地死去。
真正好的电影,不在于它多么吸引人的眼球,而在于你看完它之后不断地去回味。我不记得鲁迅在小说《故乡》中和闰土说了哪些话,但始终记得小说的结尾。我也宁可忘记《巴阿里亚:风之门》的大篇幅的叙事,而只愿记住他最后一个画面。那是一只苍蝇:未来的佩皮诺即是童年的佩皮诺,当他的玩具陀螺被砸碎后,陀螺里面飞出一直苍蝇。那是前世的苍蝇,是梦里面佩皮诺的儿子放进去的苍蝇,一只还能飞的苍蝇。
《巴阿里亚:风之门》,让托纳多雷继续着自己的故乡梦,不管是《天堂电影院》还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西西里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也都在继续,并将永远继续下去。
[剧情资料]
译 名 巴阿里亚:风之门/巴阿里亚/巴格里亚:风之门/巴格里亚/风之门:情系西西里岛(台)
片 名 Baaria/Baarìa 原 名 Baaria - La porta del vento
年 代 2010
国 家 意大利/法国
类 别 战争/剧情/历史/喜剧
语 言 意大利语/西西里语/英语
字 幕 N/A
IMDB评分 6.7/10 (1,147 votes)
片 长 154 Mins
导 演 朱塞佩·托纳多雷 Giuseppe Tornatore
主 演 玛格丽特·玛德 Margaret Madè ....Mannina
弗兰切斯克·齐亚纳 Frances Scianna ....Peppino
莫妮卡·贝鲁奇 Monica Bellucci
雷欧·波瓦 Raoul Bova ....Giornalista Romano
安吉拉·摩琳娜 Ángela Molina
恩里克·洛维索 Enrico Lo Verso
妮可·吉玛多 Nicole Grimaudo 劳拉·齐亚蒂 Laura Chiatti
加布里埃莱·拉维亚 Gabriele Lavia
阿尔多 Aldo ....(as Aldo Baglio)
贝佩·费奥雷罗 Beppe Fiorello
Nino Frassica
里奥·故罗塔 Leo Gullotta
乔乔·法雷迪 Giorgio Faletti
Lina Sastri ....Tana
文森佐·萨勒梅 Vincenzo Salemme ....Capocomico
Michele Russo ....Turiddu
Ficarra ....(as Salvatore Ficarra)
保罗·布里古力亚 Paolo Briguglia ....Maestro Catechismo
Valentino Picone ....(as Valentino Picone)
卢伊吉洛·肖卡 Luigi Lo Cascio ....Giovane mongoloide
Gisella Marengo ....Matilde
Gaetano Bruno ....Gino Artale
Alessandro Schiavo ....Ignazio Buttitta
米歇尔·普拉西多 Michele Placido
唐娜提拉·芬诺恰罗 Donatella Finocchiaro
Dustin Fowler ....Soldato americano
巴阿里亚:风之门的获奖情况
2009年 威尼斯电影节 Pasinetti Award 朱塞佩·托纳多雷
2010年 金球奖(Golden Globe) 最佳外语片(提名)
2009年 威尼斯电影节 Golden Lion(提名) 朱塞佩·托纳多雷
剧情简介
巴阿里亚(Barria)是西西里岛巴勒莫省最大的城市巴格里亚(Bagheria)在西西里方言中的叫法,本片通过当地一家三代人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自六十年代为止的种种生活变迁,展示了意大利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其后所经历过的重大历史变革,在影片中人们可以看到当时意大利所发生的种种政治变动,从法西斯到共产党,从基督教民主党到社会主义,各种政治风潮在意大利国内交替上演,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意大利普通人的生活。
在阳光充沛、风景如画的美丽小镇巴盖里亚,年幼的佩皮诺渡过了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直至战争的阴影笼罩了小镇,打破了那里的宁静。成年后的佩皮诺依然靠牵着牛在街上出售鲜奶为生,一天他遇到了美丽的少女曼尼纳并对她一见钟情,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努于赢得了曼尼纳的芳心,两人不顾曼尼纳父母的反对最终走到了一起。婚后的清贫让他俩的第一个孩子不幸夭折,幸运的是之后他们很快又有了其他几个孩子,自此便深陷生活的琐碎之中。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让佩皮诺又一次精神鼓舞,父亲的去世和运动的进一步开展使他的生活渐渐又归于平静。巴盖里亚的阳光似乎恒古不变,孩子们渐渐长大了,而他却却越来越老。此时再回忆起他的童年,已恍如隔世……
幕后制作
本片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Giuseppe Tornatore)继“西西里三部曲”之后蛰伏多年推出的对故乡西西里岛的致敬之作。
2007年,在应邀参加西西里塔奥米纳电影节的时候,意大利写实电影流派新贵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宣布了自己即将拍摄最新一部西西里主题电影《巴里亚-风之门》的消息。而这一部完全以导演托纳托雷土生土长的家乡作为舞台的影片,却将拍摄地选在了北非突尼斯城外20公里处的一家废弃旧工厂,几乎全部在当地造景拍摄完成。谈起将本片选在突尼斯拍摄的原因时,托纳托雷表示:“为了重现上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巴阿里亚,我们需要建设一个摄影基地再现五十年前的城市风貌,而突尼斯距离西西里很近,气候相似而特点却更加鲜明。因此成为理想的选择。”
女演员妮可莱·格里毛多在谈到自己在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时说到:“托纳托雷影片中的女人们所代表的是70年前的西西里妇女的形象,处于非常底层,她们说着口音浓重的方言,言行思想和我都截然不同。我完全致力于按照托纳托雷的描述来塑造我自己的角色,当然,也参考了我的祖父辈的照片以及他们的生活经历。”
在拍摄中,托纳托雷保持一贯的行事作风,对于影片具体内容进行了保密,只是简单地介绍了这是关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巴阿里亚人的故事。托纳托雷说:“这是一部非常个人化的电影,让我回忆起我孩提时代的一些人物。”
2008年9月底,《巴阿里亚》的最后几个镜头在巴格里亚市内拍摄完成,在2008年10月初的一次访谈中,托纳托雷说:“目前电影的拍摄工作已经结束,但是还有大量的后期制作工作需要完成,什么时候能够上映?现在我们还不知道,我想大概会在2009年上半年内吧。”谈起首映式安排,托纳托雷表示:“我从没说过要在巴格里亚举行首映,自然,我们会安排一些和城市有关的活动,不过一切都还需要讨论。在影片中,我力求用心来讲述这个城市,而至于影片的效果会是怎样而人们又将会对这座城市留下什么样的印象那就有待观众们的回答了。
[精彩影评]
他们意大利那些年——西西里的巴阿里亚缩影
或许你觉得托纳托雷的影片陷入拖沓冗余的文艺腔无法自拔,不管观众喜不喜欢,托纳托雷的叙事一直是这样的风格——细水长流、娓娓道来。这部《巴阿里亚》片长达150分钟,全程站着看下来着实不易,MOMA影城一定暗喜于会员暴增,毕竟这里的条件是意大利文化处比不了的,所以也算值了。
不知道所谓托纳托雷的“回家三部曲”说法是怎样出现的,看完《巴阿里亚》以后,我个人决定把《海上钢琴师》踢出这“三部曲”行列了,《巴阿里亚》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天堂电影院》这三者组合似乎更切合“回家三部曲”的说法。其实,《海上钢琴师》是我最喜欢的托纳托雷作品,如果它被踢出“回家三部曲”行列,我未尝不感到欣喜——这片子终于享受到里面蒂姆罗斯所扮演主人公的“无处安放的孤独”了,也算戏里戏外浑然一体。
《巴阿里亚》带我们重新回到了西西里,又看到了西西里的美丽女人经常出入的街道,还有熟悉的砂土黄色城镇。托纳托雷照例在街道上安排了边打牌边咒骂的男人们、边干着手里的活儿边嚼舌头的女人们,还有疯玩中忘记回家的孩子们。可惜的是,这不是一座孤城,时代和政治这种大环境不会忘记任何一个角落。故事就从巴阿里亚的一户普通人家展开,绵延历经半个多世纪,意大利其间的各种政治思潮、政治动向,还有它们笼罩下的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均缩微于这个叫做巴阿里亚的地方和这户姓做托伦诺瓦的家庭。
托纳托雷从来不吝啬于背景音乐,不管是《海上钢琴师》里的爵士,还是《天堂电影院》里夹杂着浓郁乡愁的暖色调音乐,都为影片增色不少。这部真的回到托纳托雷故乡的《巴阿里亚》当然也不甘落后了,音乐几乎覆盖了八九成的影像,观影结束后几乎想不起来音乐曾在哪里间断。托纳托雷没必要担心观众会看不下去他的作品,即使有人觉得它冗余拖沓的话,也总还不至于像看某些晦涩文艺片那样,不堪折磨而睡去。即使像我这种看过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和《天堂电影院》,已经对这种夹杂强烈思绪引导的叙事和配乐风格不陌生的观众,也还是能看下去的,毕竟有充实内容在支撑——几十年的时间跨度足以抓住观众的好奇心和沧桑感。
因为预备好了要排长龙队,随手带了一本《我们台湾这些年》,结果没队可排,索性躲到一边踏实地翻了几十页。等看到了电影,不由得联想到:这不就是他们意大利那些年嘛。我们海峡两岸这几十年都不容易,他们意大利那些年也不容易。本来嘛,大家都是地球村村民,说近不近,说远也不远,谁又比谁能容易多少呢?至少政治在过去、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都是决定人们生活大环境的主导力量。对于普通百姓能做的,除了做好自己以外,也只有祈祷政治挂帅的日子少一些,不要整天地风起云涌罢了。
从法西斯到社会主义,从基督教民主党到意大利共产党,贝比诺•托伦诺瓦亲眼见证了这一切,也在其中经历着自己的成长、成熟和奋斗。全民饥饿的年代,小贝比诺聪明地从富人那里搞到双蛋面包,尽管饱受凌辱。少年时代,贝比诺目送哥哥尼诺入伍奔赴战场,可他哪曾想到,战场上九死一生的哥哥在几十年后却想服毒自尽。青年时代,贝比诺反叛世俗勇敢求爱,终于讨到了心爱的姑娘,这也是他生命历程中不多的正面记忆之一。血气方刚的贝比诺积极投身各种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从纪念遇难儿童到积极参与竞选,一直在不懈追求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个人理想。而同政治气氛同样无情的,是经济大萧条的生活窘境,以至于连小女儿也不失时机地羞辱父亲一番。可能他自己也说不清楚那一记耳光后是怎样的心情,只是女儿的耳环再也找不到了。可谁会相信就在同样的地方曾举行吃意大利面的比赛呢?你还别指责它扭曲、荒谬,还是庆幸它没有更扭曲更荒谬吧,这样你才会觉得日子还是值得过下去的。父亲临终念念不忘小儿子贝比诺,嘴里念叨着“政治是美好的”。我们不知道一位临终老人说出这样的结论是基于怎样的想法,抑或仍旧是一个愿望,只看到他在家人和政治的陪伴下,慢慢变老然后死去了。送走了父亲,生活还要继续,贝比诺肺部透视片呈现巨大阴影,而逐渐年迈的他对生活的追求也悄悄发生了改变:他告诉孩子们一个巨大的好消息——他和妈妈马妮娜将会再生一个孩子,而不是自己当选了委员或是怎么样。当贝比诺拍着儿子的肩膀告诉他去赚取自己的面包时,自己从儿子到父亲的角色转变会不会在脑海里快速翻动呢?
托纳托雷从来不会忽视童真和许诺式梦想这类浪漫的东西,这也使他的作品不会由于过分苦楚而陷于苦恋情结。贝比诺年少时不论如何努力也做不到一块石子击中三座石峰,而这一梦想恰恰实现于年迈后不经意的一投。地面没有裂开口子吐出宝藏,而是无数黑蛇从四面八方涌向一起,贝比诺似曾相识,却又无法确定在哪里见过它们。如果说这个梦想如幻如梦,那么贝比诺这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被尘封在陀螺里的苍蝇,在陀螺裂开后缓慢爬出开始羸弱振翅,我们也看到了托纳托雷的坚韧和乐观。片尾呈现了大量影片的原型史料,模糊中给人以真实的厚重感,尽管托纳托雷交待过“一半是真实,一半是虚构”。
对于大的社会动荡局势中普通人生活的关注,有的可能只是想表现这些人的状态,有的可能不仅仅限于此,这类作品试图表现某个民族的某些东西,或者间接表现对社会时局的评判。无论怎样,这种题材会是文学影视作品长期热衷的主题,而选择普通人群作为切入点永远是最具感染力和关怀精神的,正如我们一直看到的那样。如果你喜欢侯孝贤《悲情城市》,又不讨厌托纳托雷的话,这部《巴阿里亚》推荐给你。
让人瞬间衰老,两鬓斑白的影像
【巴阿里亚】是一部让人看着很费力的电影,它承载着太大的野心,它观影看过让我想到以色列导演Elia Suleiman的新作【韶光在此停驻】,甚至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但是Giuseppe Tornatore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导演个人经历的载体,总有着一股让人瞬间两鬓苍白的魔力。犹如Peppino的一辈子,随着革命在繁琐中浮沉,在一部电影的时间里从一个孩子变成一位老者。童年时的傻乐,青年时的奔波,老年时的淡然,仿佛自己这辈子做的都是无用功。一切都太像一场梦,有个词怎么说来着,过眼云烟。
Tornatore总离不开他的家乡西西里,”西西里三部曲“里让世界看到了西西里人的感情变迁,这次的【巴阿里亚】里呈现了意大利的革命之路。通过一个男孩的成长,让人看到了整个意大利的人的政治变迁。让人想到【白丝带】里的那句经典台词:”自在是自由,自由是人权,人权是政治。“政治环境主宰着Peppino的成长,投身于政治,到处奔波了大半生,到头来争取的政治和自己似乎没什么关系。人到老年,把一切看得淡然时,Peppino来到童年时的石头山峰,随意扔出的石子击中了三座石峰。一脸欣喜的Peppino看到地面裂缝,黑蛇奔向裂缝。Peppino觉得一切似曾相识,这些曾经出现在他的梦里的黑蛇。在革命溃败的段落里他差点踩到的黑蛇,接下来他被人打伤,他的父亲去世。就像结尾时承接电影一开始童年被老师惩戒的小Peppino,一觉醒来学校里已经下课,走出学校的小Peppino一路穿越时空,来到了老年的时代。外面的世界变了,就像两个童年时的Peppino奔跑时的一个照面,一切已经是物是人非,过眼云烟。
一开始觉得结局很让人费解,后来才觉得是自己想的太多了。也许导演Tornatore就是想给人一种梦一样的错觉。Peppino的女儿和两个儿子当年困在陀螺里的苍蝇最后出现在Peppino小时候玩的陀螺里,活着的苍蝇定格在电影最后的画面里。光影本来就是一场梦,可以让人瞬间变老,跟着主人公经历一生的沧桑。它提供了各种现实的可能性,何必在乎真假呢。本来这就是一场梦。尽管容颜容易沧桑,但人心却更加坚强乐观。这就像导演刻意模糊里所有意大利革命史一样,对于像我们一样的外国人来说,巴阿里亚人的革命史毕竟过于遥远,但巴阿里亚人的生活却趋于明朗。我们只知道,这可以是那个时代任何人的一辈子。
一个号称有二百多个人物的电影里,我们已经懒得去理清谁是谁了。我们只在乎一个所谓的社会群像,在乎主人公的经历。这里面总有着某些属于导演本人的东西,【巴阿里亚】更像【天堂电影院】的完整版一样。后者里老年的多多老年的时回到故里寻根之后的淡然和前者里Peppino一样,他们都怀念自己的童年,至于同样忙于奔波和生计的中年,多多是迷茫着白过了,Peppino是重在参与而已。更有趣的是,Peppino的小儿子和多多一样同样喜欢摄影,喜欢电影,喜欢收集电影胶片,不同的是这次充当着阿尔弗雷德身份的Peppino没有告诫自己”不准调头,不要回来“,而是恰恰相反的”我在这里等你回来“。
火车上的儿子依稀看到前一秒转身离开的老父亲,下一秒在追赶火车。难道是Peppino后悔了,悔于一辈子的无所作为,悔于一辈子都耗在了巴阿里亚这样一个小镇?但那是他的一辈子,碌碌无为的一辈子,也难怪他后来想回到童年,但童年里那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依稀已经跑远了。就像电影伊始小Peppino的飞翔,和电影尾声时两个童年时自己的擦肩而过。这也许就是儿子放进陀螺里的苍蝇出现在自己小时候玩的陀螺里的原因,欲想在儿子身上实现自己这辈子没有实现的事情,这也许是很多父亲都会想做的。
电影的配乐同样出自Giuseppe Tornatore的老搭档Ennio Morricone,在大气悠扬的管弦乐里,从音乐开始的那一秒,我们便可以欲罢不能。随着Peppino的脚步,在短短的150分钟内让心灵衰老,不知不觉中已如角色一样两鬓斑白。不管你我处于怎么的社会,怎样的时代,人心也许都是共的,Peppino的一生也许就是很多人的一生,一辈子,重在参与。这也是独属于Tornatore电影的魔力!当字幕渐渐升起,恍然发现原来自己还很年青。
[请您观看]
',1)">
http://www.tudou.com/l/2RT0mE_pmqM/&iid=56696371/v.swf
编辑于2011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