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卧君王怀下一句:意拳正论---韩樵(星桥) 韩竞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57:26
意拳正论---韩樵(星桥) 韩竞辰

意拳正论

韩樵(星桥) 韩竞辰

说明:本篇发表于《武魂》2001年第8期总第158期

编者:本文作者韩樵(星桥)先生,意拳耆宿、王芗斋先生之弟子;其子韩竞辰,近年亦常发表颇具个性的拳学见解。《意拳正论》阐述了对意拳拳理、原则的再思考。全文分意拳的特点、意拳总原桩法、机能与技击、整体、拳术应用原则六部分,本期先发表了前四部分。此文系提纲挈领的概说,故文中一些观点对许多读者来讲,恐怕就显得有些抽象了。为使读者能更明白些,今后尚需烦请作者结合意拳的具体修炼做进一步的论述。

王芗斋先生所创立的意拳,是在行意拳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去芜存精,在拳学与拳术形式上都有重大改革,逐步发展成的一独特拳学与拳术。

意拳的特点

1、 自然良能的发挥:使拳术研究由表像研究深入为本质研究。

2、 桩法:使桩法增加功力的固有观念,转变为静态生理条件基础新观念。

3、 运动:使着重运动技术环节的固有观念,转变为注重运动条件的新观念。

4、 整体:使强力整体(利用肌肉产生力的原理)的固有观念,转变为综合效能的整体新观念。

5、 理性与感性:使经验性指导与纯理性指导训练程序的固有观念,转变为物质本有与运动需求相结合的体认新观念。

6、 时空:使轨迹充塞空间与两点间往返频率的占有空间的固有观念,转变为功能性占有空间与点和整体超速时空反应的新观念。

7、 组合:使运动技术行为组合的固有观念,转变为功能性组合的新观念。

8、 结果:使假设式的应答反应或然性的结果,转变为「有感皆应」的自然应答反应必然性的结果。

意拳总原则

1、 物尽天择,物尽其用

中国拳术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没有超出这个原则,或者说:自始至终都把握着这一原则。「发挥人之良能」,是中国拳术至高的规范与目标。

在拳术行为产生问题上,以往大都解释为人与兽的相争而产生,而拳术实际应是人与人相争而产生。相互攻击行为是人类生存过程中经常发生的现象,当人类有意识地关注和研究这一自然现象时,拳术产生了,发展了,它始终保持着发挥人类本有能力这一重要环节。「本有」是拳术研究核心,偏离了这个核心,所有的努力,终将是收效甚微或徒劳无益甚至于是伤害性的。

中国武术发展中,存在着大量的象形与假借的意识与行为。其目的最终是提高人类自身素质与能力,而不在于象与不象或以假为真。因为人类自身生理特征与特性,早已注定了人类不论做什么样的努力,永远是在人类自身的能力范围之内,不要做非分之想或超出自己实际能力的事。

2、 自然法则贯穿始终

自然法则是中国拳术的根本法则,也是中国拳术的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拳术理论与拳术行为,必须自始至终遵循这一原则。

在整个中国拳术中,存在着严重的主观臆想、臆造的现象,不承认或忽略了人类自身条件的客观限定,超出人类自身生理状况与运动能力范畴的说法与行为比比皆是。片面地将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量的大小作为功夫的唯一衡量标准,不加以选择地按「习惯成自然」办事,结果练了一辈子胡涂拳而不自知,不知反省,一味地下死功夫,希望得到进步,但最后终归是一相情愿,事与愿违。

3、 优选原则

拳术中的优选原则,尽在于「体认」二字。体认过程是一个对比认知过程,或者说是一个拳学与拳术的实证过程。「力由试而知」即指此意。许多人将这句话,解释为力大力小,或劲大劲小,又或是技术问题,致使「体认」走向片面化、局部化。

优选的基本标准:符合人体生理活动状况,符合人类运动特征,符合拳术运动需求条件。拳术中任何细小行为,都必须严格遵守这三大基本标准,否则,行为将是不合理的,或是片面局部的,或是对人类伤害性的。

优选原则,决定了拳术行为的合理与不合理,实用不实用。优选原则的实施,有效地避免了盲目训练的弊端,不走弯路,不做无用功。

4、 循序渐进合成的原则

事物的发展,总是依照由简单走向复杂,由单一走向多元化。

现行意拳教程,是一个断裂教程,忽略了前期运动基础培养与初级应用培养,王芗斋先生遗嘱中就有「有关具体打法,亦应加以研究」的话。现在人为地将站桩训练的作用夸大,致使众多习意拳者,不注重运动基础培养,幻想通过站桩一途,解决拳术根本问题,严重违反了事物发展的循序渐进合成的原则。造成这一失误的原因,是不了解意拳发展历史,不了解意拳全貌,不了解意拳的特点,偏听、偏信的结果。

我们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任何体育运动,都是从基本功训练开始的,在整个的训练体系中,每一环节都是同等的重要,人为地突出某个环节,或忽略某个环节,都是有失偏颇的。。每一训练环节,都有它的具体作用,有直接的、有间接的,是不能忽略和代替的。每一环节的自身作用与相互作用,产生整体效应,这就是循序渐进合成原理的价值所在,亦是意拳整体的根本所在。

桩法

1、 桩法的性质

桩法的性质,它是属于运动状态中的静态运动,与后期的动态运动相关,但永远不能替代动态训练的作用,因而只凭站桩幻想解决整个的拳术运动问题,是痴人说梦。许多人不了解桩法的性质,一味地强调站桩,常依站桩时间的长短,来标榜自己有功夫,实在是荒唐而可悲的。

2、桩法的作用

(1) 结构合理化

结构合理化是桩法形态确立的根本标准之一。它是建立在人类自身生理结构特征基础上,再参以整体相关性质原则、运动空间占有率原则,确定桩法结构形态。桩法结构的确定,是经过科学分析与实践效果反复印证的结果而确定的。

(2) 运动基本模式

桩法本身又是运动的基本模式。或者说是动态运动的优良基础条件。

桩法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动态行为的正确性以及实用性。王芗斋先生评价为「利于健康,精于打顾」。

因此,桩法训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以后的拳术行为和拳术深化的可能性。这才是桩法重要性的价值所在。

(3) 夸大桩法作用

桩法在拳术训练程序中,是一个重要环节,但永远不能替代其它训练环节的作用。所谓「站死桩,死站桩,站桩死」。盲目地将意拳站桩训练作用,无限夸大,希求站桩获得奇功异能,人为地将站桩神化,使站桩训练方法进入歧途。

习拳术者,必须先对桩法的性质、桩法的作用,加以深切认识,才可取得站桩的实效。

机能与技击

1、 机能影响技术发挥

在运动中,往往不是因为不了解动作的技术要求而做不好动作,而是由于机体的机能不健全,或者是不协调,产生阻碍或变形,影响技术正常发挥。

所以当我们不能正确、顺利表达一个技术动作时,不要死盯着动作,希望通过加时、加量,达到目的,往往是收效甚微。应当从自身机能是否健全入手,找出影响我们动作的具体原因,这种学习方法,效果往往会大得多。

尤其是下死功夫的习拳者,多一点关注自身机能是否健全,而不是一味的地拼命重复动作。

2、 条件与机制

运动的关键,不是一味地重复动作,加时加量,往往收效不大,根本的原因应在于完备运动条件,完善运动机制。

在运动中,运动条件是运动机制的基础,运动机制是运动行为的基础。把握这样一个原则,技术行为将会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学到后来学初步」此之谓也。许多人将这句话理解为,学到最后还是站桩,大错特错。

3、 组合原则

在运动中,运动的连续性,往往都是通过动作的数例组合原则来完成。

经多年研究发现,动作的数例组合原则的连续行为,是一个表像研究的组合原则,不是运动组合的本质。

运动组合的本质,在于运动条件与运动机制的交互作用组合。当我们了解了这个本质问题,表像性质的组合,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有感皆应」的功夫,正是这种运动本质相互组合的必然性结果。





编者:全文共六部分,上期发表了「意拳的特点、意拳总原则、桩法、技能与技击」四部分,本期续发「整体、拳术应用原则」。

整体

许多人认为意拳的特点就是整体力,整体力的寻求就是站桩,这种认识太浅薄。整体力仅仅是意拳整体具体外在表现的统称而已。意拳的整体,是整体的原则,是浑元思想的贯穿、实施的结果,学习意拳者必须了解传统的整体原则,否则一无是处,出手抬脚便是错,终不得整体运动之妙趣,整体原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之一。

1、对性与统一性:相对性俗称「矛盾」,是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是事物内部相互对应的因素。统一性俗称「合一」,是指相互对应的事物或是事物内部相互对应因素的和协性和融合性。在阴阳大论中论及:「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千千万不可胜数••••••但其要一也。」

在意拳训练中,无处不运用着这个原则,前面提到了「体认」二字的本质,就是对比认知过程。对比就是两者之间的对比,通过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枢纽,使之协调统一运作,发挥极大作用。王芗斋先生晚年自称「矛盾老人」,提出:「一切无不矛盾,一切又无不圆融」的感慨。

反观现在许多习意拳者,不明整体原则意义所在,片面强调「矛盾」、「二争力」,自我感觉良好,实不知已大错特错。发现矛盾的意义在于最终解决矛盾,而达到一切无不圆融。圆融的整体与板结一块的整体,完全两码事。板结一块的整体,是人为地制造矛盾,加深矛盾的结果。有人将浑身无处不争的整体感受,当成是意拳整体功夫的标准,实在是与王芗斋先生圆融整体的观点背道而驰。

矛盾的意义在于对比,最终的结果是圆融,也可以说是运用整体原则,发现矛盾,解决矛盾,达到圆融。人为一体化与自然一体化是无法比拟的真假整体。

2、 整体的类型:

(1)坚固型。许多人将整体的本质归结为肌肉的舒放与收缩产生力的生理作用原理,因而「松」、「紧」、「松紧转换」,就成了整与不整的衡量标准。如何是真松,如何是真紧,如何松紧转换,各说其是,但终不出在肌肉松紧上作文章,这样的整体,紧时必然是肌肉高强度收缩,形体自然形成铁板一块,号称是:「身板似牛,身如铁铸,肌肉若一」,孰不知已与意拳正道失之千里。此种整体感受,实为「拙力整体」。王芗斋先生提出「去拙取整」,去的正是这种「拙力整体」。

这种「拙力整体」与应变力的运动性质成反比。只具有固体物质通过惯性作用,产生碰撞效果,如同有人提出用桩去撞人。肌肉收缩使形体的坚固性加强,而运动性能极大丧失,在整个的运动过程中,只能依靠不断地松紧转换来解决运动应变问题,形同抽搐的病人,一惊一炸。这种拙力整体应用,与意拳整体相悖。经研究将它定名为第二种传导方式,或称拙力整体传导方式。

(2)连结性整体。这是一个局部化整体。现代体育训练多用此种方法提高运动效果。连接的原则,在于运动生理的基础上生理机能的连动性。当我们做一个具体动作时,需要哪几组器官组织参与,就将这些器官组织加强,连动性加强。例如:我们打出一个直拳,就需要蹬腿、摆胯、扭腰、摆肩等形成一组完整的动作。在传统武术中如出一辙,地面反作用于脚,至腿、至腰、至肩、至肘、至腕、至手,经典名句:「消息全凭后族蹬。」如此看来,东方西方没有什么分别。

经研究我们将这种「连结性整体」,定名为:逐节传导式,或称:第一种传导方式。它是中华武术原始性结论,与意拳整体比较仍是片面、局部性整体。

(3)意拳整体。前面分析介绍了连结性整体与坚固性整体都不是意拳所讲的整体。那么意拳的整体是什么呢?

A、整体观念:何谓整体观念?用现代文字描述应是:以宏观与微观的协调统一为总原则,指导和规范一切运动意识活动与形态活动。所以王芗斋先生明确提出:「拳理、原则是谓拳」,正是揭示了拳术的本质与真谛。

许多人将追求「整体力」作为意拳的整体表达,然而现实已经告诉我们此路不通。但时至今日,仍然还有许多人,抱着这种错误的认识和观点不放,实在令人可惜。

B、整体的实质:意拳整体的物质基础,是人体自身每一细胞的活力,或者说是人体自身本有的运动条件。当人体每一细胞在协调统一运作时,所发出的整体综合效能,才是意拳整体的实质。这种整体综合效能,经研究将它定名为:核变传导式,或称:第三种传导方式。整个的运动过程是一个充满分离与聚合的分解合成过程。这才是意拳的整体本质和整体形式。王芗斋先生将这种整体描述为:更以刚柔、虚实、动静、紧松同时起参互错综作用。

拳术应用原则

1、 空间占有率:

「」「一尺之外,三尺之内」;「高不过眉,低不过脐」,反映了拳术应用空间,简单地讲就是手脚伸出所及的范围。一般而论,这个范围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只是生理因素之分。空间占有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运动的成效,必须加以研究。

(1)守中:空间占有率强调「守中」的原则,「前合、后仰、左倾、右斜拳之大病」。许多习拳者往往违反这个原则,想通过体位过伸来扩大自己的空间,这种作法是得不偿失的,也是极其危险的。

守中,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守住中线或守住脊柱,,而是由诸多拳理原则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是共性原则的体现。当我们的躯干正直时,整体运动的共性原则才能够充分得以体现,否则将是片面、局部的行为表现。

守中保证我们在每一时刻,都可以直接地向空间任一方位做动作,有效、迅速地占有空间,当我们躯干倾斜时,往往只能表达单一的原则,而无法表达诸多原则贯穿的共性原则,此时空间占有率必然趋向减小。在运动中,往往表现为顾此失彼,运动路线无形中拉长。

(2)条件性占有与充塞性占有:一般人,大都是以自身为空间核心或中心,向空间引出无数条运动轨道,充塞整个空间,认为这样就是占有空间的理想模式。因而在拳术行为设计上,尽量地做到空间任一方位都有一个具体的攻防行为,这恰恰是导致拳术走向招式化的根本原因。这种模式,忽略了空间运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时间。在真实中,会碰到时间的问题,判断时间、反应时间、应变时间、实施时间等等。

空间占有新概念,应是以自身运动条件完备、运动机制完善为运动基础,随时、随地、随机、随势地占有空间,「求诸己身,反向身外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意拳训练过程是一个自我完善过程。通过自我完善,获得最大空间占有的能力,形成「有感皆应」的最佳运动模式,从运动本质上占有空间。

2、攻防意识

(1)主动碰撞原则:拳术技击过程,就是一个瞬间碰撞过程。经过研究认为,作为一个习拳者来讲,对于碰撞过程,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势,不应消极对待。对每一个习拳者来讲,主动迎接碰撞是首选的拳术意识与行动。

(2)打顾合一。在搏击中,从来不存在你打我就一定要防,你进我就一定要退,谁也没有这个权利,也不是运动的唯一选择。

在传统的拳术中,有许多流派都讲打顾合一,试想如果真的达到这样一个水平,就更没有理由退守,更应该一往直前,勇于碰撞,克敌制胜,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另当别论。

打顾合一,不是将两个独立的打与顾,通过快速衔接来完成的,这种打顾合一的形式,永远是二,不是一。只有快二与慢二之分。打顾合一的本质研究发现,合一是由运动的共性基础完成的,它是拳术行为的最高形式。

3、勇:

「三分技艺、七分胆」,「勇」字对习拳者是至关重要的,一般人多在精神,意识的强化培养上下功夫,这样的培养方法,是不科学的,不足取的。勇与不勇,一种是先天的,生来剽悍,天不怕地不怕,大多数人不具备这种天赋。

采取主观意识调动的精神培养,往往效果不佳,因为每个习拳者都如是培养,也没有什么胜出的理由。「勇」的培养应是认识问题,从认识入手,当我们认清了具体事物时,也就没有了对具体事物的疑惑或恐惧感,自信力才能建立起来。疑惑、恐惧产生于无知,自信产生于认识。古人云:艺高人胆大。空洞的精神培养,往往培养出毫无实际能力的精神贵族,拼命不是「勇」的本意和表现。

(4)审时度势:审时度势,必须从实践中逐步积累,「度敌之来势,己之短长」,它属于经验结果。「非身经百战者,难得此三味」,「只可教人与法,不可教人与巧」,「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是篇,是两代人的研究结果,是概括性的学术论述,希望对广大意拳同仁及意拳爱好者、致力于拳学研究者,有所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