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医小说相关推荐:中国美术馆藏品欣赏—油画(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4:54:08
 中国美术馆藏品欣赏—油画(一) 文章来源:中国美术馆  男人肖像    作者: 冯钢百   创作年代: 1919    规格:48×36cm    材质:布面油画冯钢百(1884—1984)是世纪初年最早到西方留学的画家之一,也是活跃于广东、香港等地的油画家。别名冯百炼,号均石,广东新会人。14岁广州当童工,师从袁述祖学习人像写真。1906年赴墨西哥皇城美术学院半工半读。1911年到美国,先后在旧金山、纽约等地研究肖像画,曾师从美国画家罗伯特·享利学艺。1922年回国参与创办广州市美校,又与胡根天创办油画团体赤社。后到香港作画谋生。1949年回广州定居。 此作为画家早年出国留学时的肖像习作,刻画了一位饱经沧桑的男子。有力的笔触,冷暖色的运用,与清末流行的中国“土”油画相比,它显示出西方古典写实画风的水准。  红海    作者: 颜文樑    创作年代: 1928    规格:17.9×25.7cm    材质:纸板油画颜文樑(1893—1988)是本世纪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和风景画家。字栋臣,江苏苏州人。从小随父习中国画,1909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在日本画家和铜版画技师指导下开始西画启蒙教育。1919年与杨左匋等成立美术画赛会。1922年与朱士杰、胡粹中创办苏州美专,任校长。1928年,在徐悲鸿的鼓励下,赴法国巴黎学习。此画即作于赴法途中的海轮上。整幅画的色调为沉着的青灰色,衬托出穿云破雾的日光在海面上的倒影,几处深色的枯笔也看得出中国画笔法的影响。抵法后,在国立巴黎美专皮埃尔·罗朗士画室学画。1929年所作色粉画《厨房》参加法国春季沙龙,获荣誉奖。 少女像    作者: 关紫兰    创作年代: 1929     规格:90×75cm    材质:布面油画关紫兰(1903—1986),早年就读于上海日华大学,师从油画家陈抱一。1927年毕业后赴日深造。画作中透出东方女性的端丽和大方的气质,为三四十年代画坛颇富才气的女画家之一。后出国定居。 画家具有把复杂造型简约、纯化的能力,笔触粗犷、简朴、洗练,色彩明丽且多施原色,可看出她在日本留学时受到了法国后期印象派和野兽派的影响,兼具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和造型。《少女像》为画家的代表作之一,画面洋溢着温馨亲切的气氛。画家所作以人物肖像为主,亦有静物、风景,且善于运用装饰性纹样,增加作品的节律感。 燕子双飞图    作者: 王悦之    创作年代: 1929    规格:180×69cm    材质:布面油画王悦之(1894—1937),原名刘锦堂,号月芝。台湾台中人。1915年东渡日本留学,后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师从藤岛武二学习油画。1921年毕业回国,担任北京美校西画教师。1922年与李毅士、吴法鼎等组织了北京第一个研究西画的团体阿博洛学会。1924年,王悦之在北京创办私立北京艺术学院并任院长,同时兼任北京大学造型美术研究会导师。 1928年春,林风眠邀请王悦之出任国立艺术院西画系教授,《燕子双飞图》便创作于此期间。作品表现囿于环境的一位青年女性对爱情、对自由的向往。作者有意采用中国画的线描为骨法,灵活地运用明暗光影塑形,而且从比兴思维、立轴章法、背景与道具的设置、油色薄涂等方面,无不体现出西画民族化的用心。     作者: 常玉    创作年代: 1930    规格:81×69cm    材质:布面油画常玉(1900—1966),本名常有书,生于四川顺庆。9岁随赵熙研习书法,后又随父学画。早年赴日本习画,1921年转法国勤工俭学,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研习油画,毕业后侨居法国。1966年在寓所中因瓦斯中毒去世。常玉擅长油画、水彩,油画受表现派和野兽派影响,但其作品更为简括、明亮,大多由浅色块构成主调,其间突出小块乌黑,颇为醒目。由于他画风独特,在二三十年代的巴黎已颇有名气,但这些好机缘并未被任性、敏感的常玉把握住,以致一生穷困潦倒。所幸的是,原预备40余幅作品在台湾展出,作品运到,人却谢世,于是这些作品被保存在台湾历史博物馆了。 布鲁塞尔郊外风景    作者: 沙耆    创作年代: 1930    规格:80×99.5cm    材质:布面油画沙耆生于1914年,浙江鄞县人。早年曾就读于上海美专和中央大学艺术科,为徐悲鸿的学生。1937年赴比利时留学,1946年回国。因此沙耆的早期作品全部是国外创作的。这幅异国风光图表现的层次非常丰富,显示了画家成熟的油画技巧和写生激情。 奏出人间的辛酸  
 
作者: 余本    创作年代: 1930     规格:69×73cm    材质:布面油画余本1905年生于广东台山。13岁到加拿大当童工。1927年在加拿大安德里奥省艺术学院半工半读。1936年到香港,以授业和作画谋生。1956年回广州定居,曾任广东画院副院长。 此为余本前期的代表作,描绘了一位低头拉琴的穷苦青年形象,五官及大部分身体隐含在阴影中,恰好与这悲怆的主题相吻合。单纯的深色调和光的运用,看得出画家受荷兰画家伦勃朗的影响。此作曾入选加拿大全国美术展览及多伦多世界博览会。 台湾弃民图    作者: 王悦之    创作年代: 1930-1934    规格:122×52㎝
台湾移民图    作者: 王悦之    创作年代: 1934     规格:183×71cm    材质:绢本油画1934年夏天,对于亡国有着切肤之痛的王悦之,创作了大幅绢本油画《台湾遗民图》,希望藉此唤醒人们不要忘记台湾沦亡的前车之鉴。此画以类似庙堂神像画或“西方三圣”的构图,描绘了三位祈祷的台湾籍妇女,中间一人象征性地用右手托着地球模型,左手掌心如观音般绘有一只张望的眼睛。画家说那只眼睛是望着台湾的。作品的技法也很有特点,是用中国狼毫笔蘸稀油彩在绢本上细致完成的,平面造型和图案化的处理是画家油画民族化的又一尝试。画上的落款钤印均显示了画家深挚的民族感情。 1982年,画家之子刘艺将画家遗作全部捐献给中国美术馆。 西樵    作者: 关良    创作年代: 1935     规格:46.7×53cm    材质:布面油画关良(1900-1986),生于广东番禺。1917年关良随二哥去日本留学,他坚持已见进了川端绘画学校。1923年回国,历任上海美专、广州美专、国立艺专、浙江美院等校教授,后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他早期作品以油画为主,后转为水墨戏曲人物,这与他自幼喜欢中国戏剧有关。 1935年,关良开始对中国画产生兴趣。《西樵》画面上白云遮着暖灰色的远山,古道上兀立着一座白塔,一位荷锄的农人正向纵深处走去。那大胆的笔触,拙中带巧的造型,显然是受后期印象派画风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东方情调。 乡村    作者: 汪亚尘    创作年代: 1935     规格:41×52.5cm    材质:布面油画汪亚尘(1894—1983),是位兼擅中西绘画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浙江杭州人,号云隐。早年习山水。1951年与乌始光、陈抱一、俞寄凡等成立东方画会,研究西洋画,1916年赴日,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回国后任上海美专教授,并曾去欧洲考察,后执教于新华艺专。1947年转赴美国考察讲学。晚年专事中国画,尤长画鱼。1980年悄然回到上海,实现了叶落归根的宿愿。 此画为汪夫人荣君立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的,为画家仅存在两幅油画之一。浓绿的冷色调中小桥、房舍、台阶为画面平添几丝明亮的暖色。作品用笔讲究,有国画韵味,画风写实,赋色浓重,又透出些许印象主义的影响,很好地表现出江南水乡的秋天景色。 英雄与美人    作者: 张弦    创作年代: 1935    规格:45.83×8cm    材质:布面油画张弦,生卒年不详,大约逝于八年抗战之初。二三十年代他曾两次赴法留学,30年代初任上海美专教授,对东西方绘画均有所研究。1932年加入决澜社。崇尚野兽派及后印象派画风,并曾提出油画与民族形式结合的问题。 《英雄与美人》似是一幅未完成作品,但作品中人物已用铅笔线条勾勒出来,显示了画家线描的基本功。作品虽为油画,却充满水墨情趣。画中美人凝视着壁上的雄狮图若有所思,亦可见其象征性的思维。 普陀风景    作者: 颜文樑    创作年代: 1936    规格:18.1×25cm    材质:纸板油画1931年,颜文樑从巴黎回国并倾其所有选购托运回460余件石膏教具,对中国基础美术教育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此画是画家与苏州美专师生同去普陀旅行写生时所作。画面从山上俯视普陀的秋景,厚实堆积的色彩,变化多端的笔触,表现了温馨的江南秋色,体现了画家对光色的敏锐感受力,以及对画面诗意的追求。 颜文樑回国后执教于苏州美专等校。1949年后任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教授、副院长等职。晚年居上海。 农民肖像    作者: 吕斯百    创作年代: 1938    规格:71.5×52.5cm    材质:布面油画 祖与孙    作者: 唐一禾    创作年代: 1938-1944    规格:84×65cm    材质:布面油画 平地一声雷    作者: 常书鸿    创作年代: 1939    规格:85.5×62.5cm    材质:布面油画常书鸿(1904—1994),满族,生于浙江杭州。1918年考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26年赴法国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学画,后被保送至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师从新古典派画家劳伦斯。作品多次获法国春季沙龙金奖。留法期间,发起成立中国留法艺术学会。1936年回国任国立北平艺教授。七七事变后,学校迁移至云南昆明等地。此画即作于昆明。作品以刚刚绽放花朵的柱顶红(又名平地一声雷)和仙人掌为主体,也许是寄寓了流亡中的画家期冀和平或听到抗战喜报如闻“平地一声雷”的激情。砖墙及案头上的茶杯和布娃娃则颇富生活气息。作品色彩优雅典丽,笔触精谨细腻,构图严整并富装饰意味,为画家前期的绘画风格。 1943年常书鸿赴敦煌考察并创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任所长,为敦煌的文物保护与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海街头    作者: 张充仁    创作年代: 1939    规格:33.3×43.5cm    材质:布面油画张充仁是油画又是雕塑家。幼年时受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学习绘画。1931年考入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在学院大赛中成绩优异。回国后,任上海之江大学建筑系教授。50年代后任上海油画雕塑院创作室主任。 《上海街头》是画家留学归国后的写生作品。他以阴影中的一侧为近景,衬托出另一侧明亮的阳光感。黄与紫、黄与蓝补色关系的运用,红、黄、棕等同类色的交错,显示了画家把握西画色调的能力,而质朴坚实的造型又体现出雕塑的特点。 堑上花    作者: 陈秋草    创作年代: 1940    规格:45.56×61cm    材质:布面油画陈秋草(1906—1988),字犁霜。原籍浙江鄞县,世居上海。肄业于上海美专,是白鹅画会成员之一。他是一位有强烈爱国心的画家,抗战时期,他的画多含寓意,或运用隐喻的手法来宣扬民族意识。 《堑上花》便是这样一幅抗战期间别具一格的作品。他采用了冷暖对比的色调:以深灰色战壕和远处的枯树显示了战争的残酷,对生命的摧残;而远处天边的晚霞又燃烧着希望,壕边上昂然怒放的一株红花,更为这死气沉沉的土地带来生机,象征性地寄托了画家对战后重建家园,对美好生活的希冀。陈秋草兼擅中国画。1949年后,陈秋草曾任上海美术馆馆长等职。 花摊    作者: 潘玉良    创作年代: 1940    规格:332×4cm    材质:布面油画花摊是巴黎街头常见景物,也仿佛是画家信手拈来的画题。画家以花棚内为视点,以卖花女为背景,通过购售鲜花的情境,表现了巴黎妇女的生活习俗,也体现了画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美的爱心。为此,她弱化了购花人的色泽,却以原色点染了虽在阴影中却依然明亮的鲜花。一只黑白的小花狗在花摊前跑来跑去,更活跃了画面气氛。画家用中国水墨画线描技巧速写般地记录了卖花女的姿态,在笔端里浸透着她对祖国传统艺术的一番情愫。   窗前女人体    作者: 潘玉良    创作年代: 1940    规格:33×24cm    材质:布面油画画家提出“合中西于一冶”的艺术主张,赋予作品强烈的东方特色和明快的时代气息。1985年,她的遗作全部被运回祖国,多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有17件藏中国美术馆。 此幅作品中红色的墙壁、地毯、圆桌与深蓝色基调的床垫形成鲜明对比,线与色倾向于法国野兽派的画风,且具装饰意味。 放下你的鞭子    作者: 司徒乔    创作年代: 1940    规格:124×177cm    材质:布面油画司徒乔(1902—1958),广东开平人。少年时自学绘画,1924年入燕京大学神学院读书,业余仍坚持作画。他对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劳苦大众充满同情,1926年所作的素描人物画《五人警察一个O》等被鲁迅购藏并得到鲁迅的赞扬。为求师学画和开拓视野,他去过法国、美国、也到过新加坡、马来西亚和缅甸,在国内则远到新疆,以倍于常人的勤奋努力创作。1950年司徒乔回到祖国,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他兼作油画、粉画、中国画,还自创竹笔画,代表作有素描《鲁迅先生遗容》、《三个老华工》等。 1940年司徒乔在马来西亚期间,著名导演金山等为筹集抗日经费来到此地,为侨胞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画家深受感动,抱病进行创作。画中以演员为模特,并以扔在地上的皮鞭、纷乱的道具和强烈的色彩,映衬了这一戏剧冲突,表达了画家对祖国深深的怀念和对敌人的刻骨仇恨。 “七七”的号角    作者: 唐一禾    创作年代: 1940    规格:33.3×61.2cm    材质:布面油画唐一禾(1905—1944),湖北武汉人。现代油画家。1924年由武昌艺专入北京美专学习,当时闻一多任该校教务长,唐一禾深受影响,树立了爱国主义的思想。1930年到巴黎学习油画,师从新古典主义大师劳伦斯,打下了现实主义绘画的基础。1934年回国,任教于武昌艺专,并以宣传画、油画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七七”的号角》是一幅油画草图。作品以知识分子走上抗战道路为主题,队列的行进感和朴实无华的暖色调很好地表现了这一主题,并产生激励观众随时加入到这抗日洪流中来的号召力。1944年画家与其兄乘船去重庆,不幸船触礁遇难。  桃与壶    作者: 胡善余    创作年代: 1941    规格:51.5×43cm    材质:布面油画胡善余(1909—1993),广东开平人,早年就读于杭州国立艺术院。1932年赴法留学,毕业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1936年回国致力于美术教育。曾任浙江美院教授。 他擅长静物与人物,《桃与壶》为其早期静物画代表作之一。他的作品善于将法国印象派的色彩融合于东方绘画的审美情趣之中。此图中闪着青釉光彩的青花壶与浓重的青灰背景构成半壁冷色调,衬托出白布台上青红相间的鲜嫩桃实,那把棕色的小刀和方桌的一角也在画面的色彩构成中起着调节作用。他的作品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质朴、淡雅、和谐的画风。 肖像    作者: 唐一禾    创作年代: 1941年    规格:61×47cm 肖像    作者: 唐一禾    创作年代: 1941年    规格:61×48cm 女游击队员    作者: 唐一禾    创作年代: 1941年    规格:169×133cm 香港码头    作者: 陈抱一    创作年代: 1942    规格:72×90.5cm    材质:布面油画画面表现的是60年前的香港。带有殖民特征的灯柱直立在码头边,蓝绿色的大海上泊着几艘渔民小船,岸边是渔妇们翘首等待渔帆的归来,夕阳把她们的身影长长地投射在黄色的土地上。作品显示出画家娴熟的艺术技巧和倾向于表现的写实画风。 贫农老大爷    作者: 涂克    创作年代: 1942    规格:18×24.3cm    材质:布面油画 陕北庄稼汉    作者: 庄言    创作年代: 1942    规格:19×22cm    材质:布面油画 青涧美丽石窑山村   
作者: 庄言    创作年代: 1942    规格:20×24cm    材质:布面油画庄言,1915年生,江苏镇江人。早年曾入上海美专学习绘画。抗战时期任延安鲁艺美术部研究员,《保卫延安》画刊主编。1949年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北京画院副院长等职。早期创作以油画为主,曾事木刻,后期多为中国画、书法创作。作品有油画《黄河饮马图》等。 这幅作品是在抗战最艰苦的日子里所作的油画写生之一,反映的是延安抗日军民的生活。那的延安,仅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标准,连油彩也是画家从边区外带来的,只能在自制的油画纸上画很小的画,油彩很薄,几近水彩。该画以土黄色为基调,表现了黄土高原上特有的风光。因各种原因当时只有庄言一人坚持用油画写生了陕北的风貌。1995年中国美术馆收藏了这批作品,从而填补了延安油画的空白。  村妇    作者: 唐一禾    创作年代: 1943年    规格:101×81cm 沙坪新村    作者: 李瑞年    创作年代: 1944    规格:81×81cm    材质:布面油画李瑞年(1910—1985),天津人。1929年入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西画系。1933年起先后在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回国后曾在重庆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52年起历任北京师院美术系教授等职。李瑞年认为:“……一般常见到的景色,因为它和生活的联系更紧,可能更宜于表达其内在含意,趣味不会停留在表面,表达的意境可能更深入。”此画中沙坪新村即是抗日战争期间画家在重庆执教所在地的平常景致:冬日里的山坡上裸露着红色的土地,几株小树舒展着枝条,透过小树看得见山村茅舍和远处的层层梯田。画家以棕红、土黄为基调,如实地描绘了这片暂得安宁的土地,在平凡中有着画家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鲶鱼    作者: 吕斯百    创作年代: 1944    规格:43.5×53cm    材质:布面油画吕斯百(1905-1974),江苏江阴人。1927年入东南大学艺术系学习,师从徐悲鸿。1929年赴法留学,先在里昂国立艺术学校学习,后入巴黎朱里安油画研究院,师从劳伦斯深造。他同时喜爱塞尚与夏尔丹的艺术。1934年回国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系主任,并将在法国所学诸流派艺术融入个人风格之中。《鲶鱼》为其40年代静物画之代表作。这件作品巧妙地把中国画的留白和写意笔法融入油画语言,不仅把鲶鱼的质感和盘外那条鱼鲜活地表现出来,又以黑色、碧绿、土黄三色分割为极富现代感的构成关系,整幅画面单纯而有情趣。 1949年后吕斯百历任兰州师院等院校美术系教授。 套马图稿    作者: 司徒乔    创作年代: 1944    规格:59×98.5cm    材质:布面油画此画为司徒乔1944年至1945年新疆之行的代表作。新疆马雄壮、矫健,是画家最喜描绘的动物。为此他曾下功夫研究,画过上百幅速写。画面色彩热烈奔放,笔触流畅自如。画家曾给这幅画起过一个富于诗意的标题——“生命的奔腾”。或许正因为它带有草图性质,不似完成作品那么严密,而更具绘画过程中的韵律。 向前光明前进的藏民    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5    规格:80×117cm 舞蹈    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5    规格:54×72cm 塔尔寺前朝拜    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5     规格:37.5×55cm 赛马之前    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5     规格:47.5×62.5cm
赛马    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5     规格:48.2×62.5cm  青海塔尔寺庙会    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5     规格:37×54cm 拉卜楞寺全景    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5    规格:45×60cm 拉卜楞寺前歌舞    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5    规格:228×137cm    材质:布面油画韩乐然(1898—1947),原名韩光宇,朝鲜族,吉林延吉人。他1919年赴苏联参加革命活动,次年回国,就读于上海美专。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毕业于卢佛尔艺术学院。1937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4年受中国共产党的委派,深入大西北,做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此间,他在陕、青、甘、新作了大量水彩、油画写生并对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进行考古临摹,在美术考古史上做出了贡献。 这幅作品便是他当年根据甘南写生创作的。整个画面呈现出朴素的写实作风,色调凝重而明朗,看出他将法国印象派表现外光的技巧融入了画中。1947年,画家因飞机失事遇难。1953年,夫人刘玉霞将韩乐然遗作全部捐赠中国美术馆。 哈萨克妇女捻毛    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5     规格:48×62.5cm 维族女校长    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65×50cm 途中作礼拜    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50×65cm 山丹学生看显微镜    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50×64cm 南疆习俗    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50×65cm 老夫少妻    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50×65cm 库车妇女卖鲜果酸奶    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47.5×62.5cm 回教阿訇图页    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63×48cm 渡河    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65×91cm 作者: 吴作人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61×73.5cm    材质:布面油画吴作人(1908—1997)是位兼擅中西绘画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祖籍安徽泾县,生于苏州。20岁时由上海艺大转学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师从徐悲鸿并入南国社。1930年赴法留学,后又转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入院长巴思天教授画室学画,获学院金质奖和桂冠生荣誉。巴思天评价吴作人的画时说:“你的画既不是弗拉曼传统,当然也不是中国传统,而充满了自己的独特个性。”1935年回国,任教于中央大学,从事油画创作。1946年,吴作人任北平艺专教务主任。1949年后,历任中央美院院长、中国美协主席等职。 《藏女负水》是画家1943—1944年历时16个月两次西行甘肃、青海写生后创作的。这是画家接触高原人民生活和敦煌石窟艺术,画风鲜明转变后的作品。人们在以前的油画中还从未看到过这样的蓝天白云和明丽的阳光,耳目为之一新。随后画家将西行创作的大批油画、水彩、速写在成都、重庆举办了边旅画展,鲜明的写实新风格打破了当时大后方沉闷的空气。此次画家西行对他风格的形成和以后的取材具有重要影响。 蒙古包中    作者: 常书鸿    创作年代: 1947     规格:113×84.5cm    材质:布面油画 被日寇炸毁的机场废墟    作者: 韩景生    创作年代: 1947    规格:63.5×90.5cm    材质:布面油画韩景生(1912—1998),河北昌黎人。曾是上海美专的函授生。后来他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作期间,又到俄罗斯画家开办的美术传习所学习,并拜日本的美术教授为师,因此他的油画融多种风格为一体,形成个人特色。值得重视的是韩景生的作品填补了我国东北地区早期油画的部分空白。生前他把30多幅作品捐赠中国美术馆,此为其一。 此画中到处是残垣断壁,黯然的色彩、枯涩的笔触、肃杀的景象令人颤栗心寒。这是画家在1947年哈尔滨机场被炸毁后的实地写生作品。它不仅是40年代宝贵的油画史迹,也是日本侵华战争留下的历史罪证。 周小燕肖像    作者: 潘玉良    创作年代: 1947     规格:60×91㎝ 哈萨克牧羊女    作者: 董希文     创作年代: 1948    规格:163×128cm    材质:布面油画董希文(1914—1973),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油画民族化的先驱者之一。1933年,他从杭州之江大学土木工程系转入苏州美专,又入杭州美专,先后师从颜文樑和林风眠。1943年到敦煌艺术研究所并在那里度过了三个春秋,临摹敦煌壁画并运用于油画创作之中,使画风发生了转换。1946年举办了“董希文敦煌壁画临摹创作展览”。他最喜爱北魏的画风,《哈萨克牧羊女》中就吸收了北魏艺术中刚健奔放的线与形的表现,基本上用冷色线和平涂的淡色块作装饰性处理,为中国现代美术史留下了这一淡雅俊逸的作品。 1950年后,董希文一直任中央美院教授,1962年设董希文工作室。 清算    作者: 莫朴    创作年代: 1948    规格:90×116cm    材质:布面油画莫朴(1915—1996),江苏南京人。曾在苏州美专、中央大学艺术系、上海美专学习油画,1940年参加新四军,1943年到延安鲁艺美术系任教。在战争年代里,物资奇缺,他只好转而从事木刻创作。日本投降以后,莫朴重新拿起油画笔,开始创作他的第一幅油画。因他当时在河北束鹿小李庄参加土改,曾作有套色木刻《清算图》,于是在此基础上创作了油画《清算》,反映了当时最直接现实的生活,描写觉悟了的农民愤怒揭露地主阶级压迫和剥削的这场翻天覆地的斗争。其画风之质朴也奠定了莫朴油画的基本风格。 1949年后,莫朴历任浙江教授、院长,美协浙江分会主席等职。 通往乌鲁木齐    作者: 艾中信    创作年代: 1954     规格:100×400cm    材质:布面油画艾中信,1915年出生在上海。早年开始学习水墨画。1940年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43年在中国美术学院任副研究员。1946年任教于国立北平艺专。1950年后任教于中央美院,曾任绘画系主任、副院长,现为该院教授。 作为徐悲鸿的学生,他在教学上曾协助徐悲鸿做了大量工作。他首先提出了按油画风格划分工作室的教学方案,并参与主持第一油画工作室的教学工作。1954年春,他到乌鞘岭兰新铁路工程队体验生活,有感于五月大雪之后祁连山脉的奇伟雄峻,和兰新铁路建设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创作了这件气势恢宏的油画风景画。画家以平远的视线,宽银幕式的宽广构图,纯正亮丽的色彩,细而不腻的笔法,描绘了壮丽的山川自然景色。通过对劳动工地上人声鼎沸,推土机轰鸣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的描绘,表现出当时大自然的巨大变化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感。画家以冷色调的蓝天、白云、雪山、草原烘托出暖色调的黄土裸露的建设工地和工地旁连营扎寨的帐篷,并由此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歌颂了人的力量的必胜,而这正是当时的主导思想。《红军过雪山》是艾中信五十年代的又一件重要作品。《夜渡黄河》为六十年代的代表作。多年来,在坚持油画教学和创作的同时,艾中信始终坚持油画史论的研究,发表了许多论文,其中《油画风采谈》影响很大。 画家齐白石像    作者: 吴作人    创作年代: 1954    规格:116×89cm     材质:布面油画吴作人经过多年中西艺术的实践和探索,至五十年代初期,出现了油画创作的高峰,并成为本世纪正在形成和走向成熟的中国油画学派中第二代画家的代表人之一。他的油画在刚刚诞生的共和国时代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他也发出更加热情的心声并达到了更加宽广的境界。《画家齐白石像》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堪称现代中国油画肖像中富有民族气派的典范性作品。画家采用三角形的构图,让对象安坐在紫红色沙发之中,齐白石的宽厚体魄及深色睡帽和虾青色大袍衬托出的鹤发童颜,显示出深如大海般阅历的艺术大师的端庄安祥及平和心境。而对于大师的五官尤其是眼神的刻划、对其银冉的飘飘似仙般的描绘,对于大师右手姆指与食指摆弄笔管的习惯性动作的绝妙处理,这诸多细节与整体造型相呼应,极其深刻地画出了齐白石的气度和风采。并不过多地追求明暗块面和冷暖关系变化的平光处理以及大片空白的运用,也是与齐白石这位中国画泰斗极其相谐的民族艺术格调。通过这一肖像艺术作品的产生,正揭示了肖像画“盖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以及“肖其品”的艺术规律,也体现了吴作人因深知齐白石,故能“得其神”、“得其心”的主客观关系。  实验室人物像    作者: 刘迅    创作年代: 1956    规格:41×33cm    材质:油画布 农村小炉匠    作者: 刘迅    创作年代: 1956    规格:26×18.5cm    材质:油画布 荡舟    作者: 刘迅    创作年代: 1956    规格:33×41cm    材质:油画布 通往村庄的小径作者: 刘迅    创作年代: 1956    规格:55×42cm    材质:油画布 佩戴勋章的人物像作者: 刘迅    创作年代: 1956    规格:39.5×31cm    材质:油画布 放羊娃    作者: 刘迅    创作年代: 1956    规格:88×76cm    材质:油画布 人物像    作者: 刘迅    创作年代: 1956    规格:49×40cm    材质:油画布 女孩像    作者: 刘迅    创作年代: 1956    规格:61×46cm    材质:油画布 访问    作者: 潘世勋    创作年代: 1956    规格:65×54cm    材质:布面油画  模范饲养员    作者: 韦启美    创作年代: 1956    规格:114×146cm    材质:布面油画 入社去    作者: 张文新    创作年代: 1956    规格:53×72.5cm    材质:布面油画 刘胡兰就义    作者: 冯法祀    创作年代: 1957    规格:230×426cm    材质:布面油画1957年,冯法祀历时三年,数易其稿完成的这件巨幅革命历史画,成为五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之一,同时它也成为冯法祀坚持现实主义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冯法祀1914年出生于安徽庐江。1933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学习油画,师从徐悲鸿,接受了现实主义的艺术教育,并打下了坚实的素描写实功力和色彩表现基础。1937年参加革命后,创作了许多充满战斗性的作品。1946年作为徐悲鸿的学生和助手,任教于国立北平艺专。1951年出任中央美院绘画系主任兼油画科主任、教授。1955年参加了中央美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学习,《刘胡兰就义》就是在训练班学习过程中完成的作品。为此画,他曾几次深入山西文水县体验生活,收集大量形象素材,以饱满的激情,讴歌了这位15岁就为革命献身的女英雄。画面以威逼恐吓和宁死不屈的冲突为导线,以刘胡兰就义前在群众中引起的不平、悲愤,在敌人阵营中引起的惊恐,采用了分组集中的手法来处理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情节。人物形象刻划生动、感人。 冯法祀早期以《捉虱子》为代表作,晚年的作品多为风格清新、色彩鲜明、笔法豪放的风景、花卉,并坚持人物画创作。  桥头    作者: 倪贻德    创作年代: 1957    规格:52.7×43cm    材质:布面油画早在三十年代初,倪贻德就在绘画上进行多方尝试,在“决澜社”中,曾倾向于西方现代流派,寻找具有个性的创作道路。五十年代,主张从本质上认识民族艺术,认为油画民族化的“正确的道路应当是油画的特点和民族绘画的特点的高度结合”。在这件画面概括、色彩比较单纯的油画作品中,画家发挥了油画表现光影和色调之长,又强调了线的运用,以粗浑有力的线条,表现了建筑物、树木等景物的形态,仿佛有书法之力和中国画的神韵,然而它又是油画。  马大爷    作者: 王式廓    创作年代: 1957    规格:53×40cm    材质:布面油画 农民画家    作者: 吴作人    创作年代: 1958    规格:114×145cm    材质:布面油画 走合作化道路    作者: 高潮    创作年代: 1959     规格:100×255cm    材质:布面油画  幸福之路    作者: 马常利     创作年代: 1959    规格:94×154 cm    材质:布面油画 角楼    作者: 刘迅    创作年代: 1960    规格:45×35cm    材质:油画布  半边天    作者: 罗工柳    创作年代: 1960    规格:53×82cm    材质:布面油画 延安人    作者: 罗工柳    创作年代: 1960    规格:89×71.5cm    材质:布面油画 椰林与牛    作者: 吴冠中    创作年代: 1960     规格:46×61cm    材质:油彩,木板 麦收    作者: 周正    创作年代: 1960    规格:77.3×88.2cm    材质:布面油画  前夜    作者: 胡一川    创作年代: 1961    规格:140×181.5cm    材质:布面油画30年代初期,胡一川曾画过油画。然而由于革命的需要和环境的限制,使他成为新兴木刻的先驱,直到五十年代才得以重新拿起油画笔,并创作了为数不多却又如同纪念碑式的革命历史画。长期版画创作的经验使他的油画具有简练、概括、对比鲜明的特点,而早年在西湖艺术院所学的中国画基础,丰富了他的油画用笔技巧。在《前夜》中,他以沉厚凝重的色调,油灯下特殊的明暗关系,渲染出革命暴动前夕的紧张气氛。画面上人物的刻划,以粗浑的线与面相结合,如黑白木刻般有力。他的画不似苏俄画风,亦不像西欧古典写实绘画那般细腻,不像印象派那样追求补色关系的变化,或可称为中国的、胡一川式的“土油画”,自具朴素坚实的风神。这一特色同样体现在他的另一件作品《开镣》中。而其油画风景则在笔法、色彩上运用自如,有写意风度。  磨镰刀    作者: 刘迅    创作年代: 1961    规格:40×30cm    材质:油画布 海岛姑娘    作者: 王霞    创作年代: 1961    规格:173×84cm    材质:布面油画王霞,女,1935年生于山东高密县,成长于海滨城市青岛。14岁参军作宣传工作。1955年考入中央美院,1961年毕业于注重民族文化遗产的学习,反对自然主义的描绘的董希文油画工作室。为完成毕业创作,她到沿海岛屿体验生活,集新一代渔家姑娘的众多特点于一身,创作了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海岛姑娘》。画家以蓝与黄、黑与褐强烈的色彩关系、粗放有力的笔法,采取占踞整个画面的整身构图,塑造了一位形象坚实、充满自信,在阳光下更加炽热的渔家姑娘的肖像。画面洋溢着新时代的生活气息,在当时产生了强烈反响。当然,她也被弱化了一般女性特征,而带有“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印痕。美院毕业后,王霞曾先后任教于开封师范大学、南京市工艺美校、南京师范大学。 拉萨龙王潭    作者: 吴冠中    创作年代: 1961    规格:46×61cm    材质:油彩,木板 藏民青年    作者: 吴冠中    创作年代: 1961    规格:36×28cm    材质:油彩,纸板 风景    作者: 刘迅    创作年代: 1962    规格:53×46cm    材质:油画布  太湖渔港    作者: 苏天赐    创作年代: 1962    规格:50×73cm    材质:油画 水乡之晨    作者: 苏天赐    创作年代: 1962    规格:50×73cm    材质:油画  槐花    作者: 苏天赐    创作年代: 1962    规格:54.5×41.5cm    材质:油画 四个姑娘    作者: 温葆    创作年代: 1962    规格:115×200cm    材质:布面油画善于表现女性题材的油画家温葆,以她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创作了这件具有时代特点的女性群像作品。她的作品在注重形式语言的同时,更着力于人物个性和内心世界的表现。在《四个姑娘》中,她以丰富柔和的色彩、生动的笔法描绘了阳光下四个正在房前休憩的农家姑娘的形象。画家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个性特点,将她们的神情刻划得生动、准确、传神,使她们那或天真、或开朗、或沉稳、或腼腆的个性通过笑的差异而微妙地传达出来,洋溢出朴实欢乐的农村生活气息,极富艺术感染力。温葆1938年生于北京,1953年就进入中央美院附中学习,四年后升入中央美院油画系,196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九年的基础学习和训练,为她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其它代表作有《女采油工》、《珍珠梅》等。  千年土地翻了身    作者: 董希文    创作年代: 1963    规格:77×143cm    材质:布面油画董希文可说是最早关注西藏题材的油画家。他曾先后三次入藏写生和创作。《千年土地翻了身》是继《春到西藏》之后的又一件精品。他以朴素的画风和真挚的感情表现了西藏农奴翻身作主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的喜悦心情。画面中没有出人意料的情节,画家以土地作为揭示主题的契机,让那乌金一样的泥土随着笔触的翻滚唱出画中人、也唱出画家心中的歌。正如他自己所说:“被犁头铲起的新土,闪闪发光,熟褐色的湿土,可可色的干土需经形象加工,使它们散发出难以形容的芳香”。人物后仰的动势,牦牛昂首奋蹄的姿态和黑土地笔触的走向,使画面充满了行进感,高耸的雪山和碧蓝的天空,使人感受到了西藏的春天那略带寒意的心旷神怡,并恰好衬托出了画中人桃红色的上衣,使画面色彩响亮起来,也因之使内蕴的情感得到了强化。  在激流中前进    作者: 杜键    创作年代: 1963    规格:332×220cm    材质:布面油画杜键,1933 年生于上海。1954年中央美院绘画系毕业后,任教于中央美院附中。1960年入该院油画班学习,毕业后留董希文工作室任教。曾任中央美院副院长,现为该院教授。他与高亚光、苏高礼合作的《不可磨灭的记忆》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三等奖。 《黄河激流》原名为《在激流中前进》。创作始于1962 年,完成于1963 年,是画家在油画研究班学习时的毕业创作。为此,画家曾先后到山西禹门口、陕西宋家川等处在险急河段的黄河渡口体验生活,蒐集体创作素材。画家以简练概括的艺术语言,雄健有力的笔触,沉着凝厚的色调,表现了船工们齐心协力搏击于黄河浊浪之中的惊险场景。画家没有从正面表现人与激流搏斗的表情,而是通过飞旋激荡的河水与沉着稳健的人物的对比,那如一叶小舟般的黄河渡船与大面积的汹涌奔腾的浓浆浊浪对比,通过对水势的誇张表现反衬了人的力量和精神,较完美地体现了作品的主题。“文革”中,此作品被冠以隐喻“载舟之水可以覆舟”,“把矛头指向无产阶级专政”的罪名受到批判,致使原作被毁。1991 年底,为参加“二十世纪·中国”画展,画家重画此画,尺寸比原作略小,画面亦与原作小有差异。  出击之前    作者: 何孔德    创作年代: 1963    规格:200×140cm    材质:布面油画何孔德是一位以表现军事和历史题材见长的画家。1925年生于四川西充,1943年入国立重庆师范美术科,1946年转入成都四川省立艺专。1951年,随军入朝从事美术宣传。1955年考入中央美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结业后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从事专业创作。在《出击之前》中,他运用粗放有力的笔触及浓重纯正的色彩,塑造了守候在防空洞中等待出击的志愿军战士的坚实形象。强烈的光感和洞口上方扑簌簌掉下的松土,使画面静中有动,渲染出激战之前的紧张气氛。 穿和服的女子    作者: 靳尚谊    创作年代: 1963     规格:65.1×50 cm    材质:纸板油画 金色的季节    作者: 朱乃正    创作年代: 1963    规格:152.5×161.4cm    材质:布面油画朱乃正,1935年生于浙江海盐。1953年考入中央美院专攻油画,学生时代被错划成“右派”,1959年毕业后分配到青海省文联。1980年调回中央美院油画系任教,曾任副院长、现为教授。 21年远离都市尘嚣的青海高原生活,使朱乃正对大自然的美有着与众不同的强烈感受。他从大漠、长空、孤烟、断云中,从常见的藏区风情中发现美,挖掘美,以独特的色彩语言,精湛的造型和娴熟的油画技巧,融中西艺术于一体,“竭尽所能去陈情达意”,形成了他具有中国意味的写实油画风格。创作中,他始终将反映人的精神实质视为艺术的灵魂,因此,他的作品中体现着一种深层的精神内涵。 《金色的季节》是他青海时期的代表作,但顶天立地的构图,压得很低的视线,和扬场女健壮的体魄,表现了青藏高原的雄浑壮美。朱乃正近年多作风景,富有诗思。其书法和水墨画创作深得传统之精髓,极具粗犷而空灵的情趣。 贫农的儿子    作者: 蔡亮    创作年代: 1964    规格:194×165cm    材质:布面油画坚持走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是蔡亮生前始终遵循的创作原则。蔡亮(1932— 1995) ,福建厦门人,1949年入北平艺专, 1955年由中央美院油画研究班毕业后,经六年正规而严格的绘画基础训练后,到陕西从事专业美术创作。他深入到陕北农民当中,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为他们过去苦难的生活和积极参加革命的史事所感动,并萌动了要表现这种感觉的强烈愿望。创作了大量的连环画和革命历史画。此画描绘了在荒野茫茫的崎岖山路上,两个历尽辛苦,长途跋涉的少年终于赶上红军队伍并要求参军的情景。画家以略微仰视的构图,重点刻画了两个背负着简而又简的行囊、衣衫褴褛的农家子弟的背影,尽管含蓄了两个孩子的面部表情,但孩子坚定而有力的双脚,仰头向“首长”极力请求的姿态,已经体现了两个贫农的儿子要求参加革命的迫切心情和他们倔犟执着的性格。他们看得出那位长者的“首长”身份,然而却不知道他就是毛泽东的戏剧性情节,赋予了这一严肃题材以令人感到轻松和亲切的气氛,此画之妙亦在于此。作品以浓重的青灰色调统一了全画,并把我们带入了那段峥嵘岁月。 画家的其它代表作有《延安火炬》、《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等。1981年,蔡亮由西安调入浙江美院,任油画系教授。 红榜     作者: 程瑞珍    创作年代: 1964     规格:115×155cm    材质:布面油画  罪恶的审判    作者: 哈孜·艾买提    创作年代: 1964    规格:128×190cm    材质:布面油画哈孜·艾买提是一位维吾尔族油画家。1935年出生在新疆南部咯什,1954年入新疆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学习。现为新疆文联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他的油画受苏派写实油画影响,但又自然流露出浓郁真切的新疆地域风情。《罪恶的审判》是他前期的代表作。作品通过1949年之前的维吾尔族地主巴依收买宗教法庭作出非法判决,强行霸占无辜少女,使父女生离死别的典型情节,刻画出不同阶层的各种人物在这一特定环境中的内心世界,此画富于戏剧性冲突,并令人思考其前因后果及社会历史根源,也体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其他代表作有油画《木卡姆》等。  我们走在大路上    作者: 潘世勋    创作年代: 1964    规格:120×225cm    材质:布面油画潘世勋,1934年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一满族家庭。1953年考入中央美院油画系,1960年由吴作人画室毕业,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院油画系教授。他始终坚持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的创作原则,强调写生创作。从1960年起,曾先后五次深入西藏地区体验生活,创作了一系列表现西藏风土民情的作品。在这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油画作品中,他以藏族青年筑路工人边走边唱的群像,表现了参加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的藏族人民朝气蓬勃、热情高涨的精神面貌。虽是写实的画风,却注意运用笔触,注重画面色彩的节奏变化,同时以强烈的明暗对比,表现了青藏高原上清新的空气和充足的光照。画家着意塑造的几位藏族青年女工的形象,以及他们那坚实有力、充满动感的步态都充分体现了此作品所要表达的时代主题,并令人想起当年流行的那首同名的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她们在成长    作者: 宋贤珍    创作年代: 1964    规格:100×166cm    材质:布面油画 天安门前    作者: 孙滋溪    创作年代: 1964    规格:153×294cm    材质:布面油画 刘主席在林区    作者: 王德威    创作年代: 1964    规格:153×200cm    材质:布面油画王德威(1927 — 1984)生于上海, 1938年参加了革命队伍,从事文艺宣传工作,同时还进行版画、漫画和宣传画的创作。1950年后调入中央美院华东分院任教。1955年参加了中央美院的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结业后回原校任教。曾任浙江美院副院长,油画系教授。他是一位坚持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道路,在大量写生的基础上完成创作的油画家。1962年夏到东北林区写生时萌发了创作《刘主席在林区》的想法,收集了大量与作品有关的素材。1963年冬,他再次到东北林区,收集林业工人的形象素材,1964年完成了《刘主席在林区》。油画描绘了当时担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风尘仆仆的形象,和他在林中工篷旁与林业工人亲切交谈的场面,富有生活的真实感,而没有“文革”期间造神艺术的印痕。“文革”中,此画被当作特大“黑画”被批判,因原作藏国家美术馆而免遭浩劫。刘少奇获平反后,此画才获公正评价。画家的油画代表作尚有《英雄的姐妹们》等。  山村晴雪    作者: 吴冠中    创作年代: 1964    规格:91.5×91.5cm    材质:油彩,木板 老师    作者: 薛雁群    创作年代: 1964    规格:83×136cm    材质:蔴布 战报传来的时候    作者: 杨红太    创作年代: 1964    规格:156×248cm    材质:布面油画 战斗中成长    作者: 张定钊    创作年代: 1964    规格:138×130cm    材质:布面油画战斗中成长》是六十年代初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油画之一。画家选取了北方农村初夏时常见的青纱帐为背景,塑造了一老一小两位游击队员获胜仗后携战利品满怀喜悦地穿行在青纱帐中的形象。尤其是稚嫩的脸上露着纯真笑容的“小八路”的形象,恰好点出了在战斗中成长的主题。画家采用了侧顺光,使葱绿的青纱帐和土地、人物都沐浴在清晨明亮的阳光中,使画面充满了北方的乡土情致,亲切感人。 秦大虎,1938年出生在山东蓬莱。1963年毕业于浙江美院油画系,创作了许多表现革命历史风俗和山东风土人情的作品。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张定钊有着和秦大虎相同的求学经历,1963年浙江美院油画系毕业后,到上海纺织专科学校任教并从事创作。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听毛主席话    作者: 赵友萍    创作年代: 1964    规格:111.5×160cm    材质:布面油画 雪线运输    作者: 艾石之    创作年代: 1966    规格:97×161cm    材质:布面油画 永不休战    作者: 汤小铭    创作年代: 1972    规格:108×137cm    材质:布面油画汤小铭是长于油画肖像画的艺术家。1939年出生于广西桂林。1964年广州美院油画系毕业后,到广东画院从事专业美术创作。1971年,鲁迅纪念馆恢复陈列,就陈列内容的需要,汤小铭创作了这幅带有鲜明主题的鲁迅肖像画。作品以写实的手法,精谨的造型,沉稳的色调,运用娴熟的油画技巧,刻划了这位中国新文化运动旗手的不屈不挠、文坛斗士形象。灰白色的背景前三角形的构图,浓重的缁衣使病中的鲁迅形象如同雕塑般坚实有力, 他那犀利中略带忧郁的眼神,双唇紧闭的威严的面庞,紧握毛笔的有力的双手,无不传递出鲁迅文学革命家的气质和个性。鲁迅身边桌上的闹钟,药瓶和厚厚的书籍、文稿等细节的描绘,都映现着鲁迅先生“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革命斗争精神。画家所作的《让智慧发光》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三等奖,《孙中山先生》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牌奖。 水电站工地之晨    作者: 杨秋人    创作年代: 1972    规格:86.2×120cm    材质:布面油画生前曾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的杨秋人教授(1907 — 1983)曾名杨工白。广西桂林人。20年代末,曾先后就读于上海美专、上海艺专,师从留日的陈抱一学习油画。为“决澜社”的主要成员。他早期的作品注重造型结构的夸张变形,用笔简洁利落,色彩倾向于沉重的灰调子,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的风景和人物为主,如《清道工人》、《缝征衣》等。《水电站工地之晨》是他在装饰色彩方面探索形式感的代表作。作品创作于杨秋人结束了“文革”期间的干校生活,初获创作机会的年月。明朗的阳光感,朴素的写实技巧,线条的运用,近乎平涂的翠绿、土黄和湖蓝色,极其认真地表现了山河的壮美和工地上的劳动气氛,也体现了他有意追求民族风格和装饰效果的良苦用心。“文革”前,他曾创作了一幅新丰江水电站的写生作品,或可看作是该作品的先声。这无疑是画家的一件优秀作品,但也可以想见,如其思想和艺术获得了充分的解放,当会有更加自如的和精彩的表现。 铜墙铁壁    作者: 张自薿    创作年代: 1972    规格:138×253.5cm    材质:布面油画张自薿,女,祖籍江西萍乡。1949年,年仅14岁的她考入中央美院绘画系学习西画。1953年,入该院油画研究班学习。毕业后,赴陕西工作。《铜墙铁壁》原是为延安革命纪念馆创作的,表现的是1947年在粉碎胡宗南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战斗中,人民群众以人力、物力支持反围剿战斗,成为人民军队战胜敌人的“铜墙铁壁”的历史事实。画家以温暖明亮的色调,轻松朴实的人物形象刻划,营造出一个和谐热烈的场面,烘托出毛泽东与支前队伍相遇时的欢愉气氛。画面构图和人物布局精心,又巧妙地通过主席的灰色军装及其领袖气度的描绘使之成为画面的中心视点。另外,理想化的人物造型和光色表现,对战争条件的艰苦性的弱化,虽然都带有“文革”时期审美时尚的印痕,但今天看来仍不失为一件极有特色的力作。1972年,这件作品参加了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30周年的全国美展,当时署名“秦文美”。1981年张自薿离开陕西到浙江美院任教,现为该院教授。 血衣     作者: 王式廓     创作年代: 1972-1973    规格:150×100cm    材质:布面油画 渔港新医    作者: 陈衍宁    创作年代: 1973    规格:138×98.3cm    材质:布面油画陈衍宁1945年生于广州市。1965年广州美院油画系毕业后,到广东省文艺创作室工作。1978年调入广东画院从事专业创作。1986年赴美留学,1988年由美国奥克拉荷马市立大学艺术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此画原名《阿芳医生》,参加1974年全国美展时改名为《渔港新医》。作品描绘了一位朴实健壮的女“赤脚医生”手提防病凉茶为出海归来的渔民们送药上船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他们热心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文革”期间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卫生路线”的背景下,于农牧渔第一线直接为群众服务的乡间卫生员(因不脱产,当时称“赤脚医生”)成为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的新生事物。《渔港新医》带有这种时代的印痕,并成为彼时的代表作。把具体的“阿芳”肖像改为类型化的“新医”也是当时的普遍作法。但作者还是尽量按照艺术的规律,以较为坚实的油画写实技巧,在渔港繁忙热闹的气氛中。塑造了一位颇具生活真实气氛的女卫生员形象。她有力的双手和赤裸的脚,展现出渔家妇女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而充满稚气的脸也是显然具有渔家姑娘泼辣、热情、善良的特征。那条采色花边的处理,避免了概念化的造型,而增加了地方色彩,体现了女性爱美的天性。1982年该作品参加了巴黎春季沙龙美展。  桂林山村    作者: 吴冠中    创作年代: 1973    规格:90×90cm    材质:油彩,麻布 公社书记    作者: 靳之林    创作年代: 1974     规格:107×87cm    材质:布面油画 太湖鹅群    作者: 吴冠中    创作年代: 1974    规格:44×59.5cm    材质:木板油画吴冠中,又名吴荼,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早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专,曾在重庆国立大学任教。1946年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从苏弗尔皮教授学油画。1950年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吴冠中深谙东西方艺术,他认为“中西结合是时代潮流”,他的作品以单纯、饱和的色彩,有力的块面,飞舞的线条,将复杂的事物归纳、锤炼成单纯、素净的造型,形成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精神和现代形式美感的风格。1974年,他到苏州写生,天光湖色之间嬉戏喧闹、拥挤争食的鹅群激发了他,遂以清新淡雅的色调,迅急跳荡的笔触,记录下鹅群那充满活力,富有节奏的场景。画面上绿色、浅黄色的块面与白团和红点的聚散,给人以抽象的形式美感。渔舟中的炊火和晾晒的衣服不仅成为全画的亮点,也使该画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春风杨柳    作者: 周树桥    创作年代: 1974    规格:122×190cm    材质:布面油画周树桥生于1938年,广东开平人。1966年于广州美院油画系毕业后,到广州美术公司从事创作,后到广州画院,曾任画院副院长。这件产生于“文革”期间的作品,反映了当时城市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那段历史,具体描绘了一队知青男女远离家乡,来到南方农村某大队部时被戴上大红花,受到热烈欢迎的情景。画面构图饱满,手法细腻,众多的人物形象刻画也颇为生动,具有个性。明亮的色彩,温暖的色调,以及近似于平涂的技巧表现,都使画面拥有了年画一样的亲切朴实、欢快喜悦的气氛。它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也带有“文革”中“红、光、亮”审美时尚的影响。 陕北老农    作者: 蔡亮    创作年代: 1976    规格:28.5×39cm    材质:布面油画 小学生    作者: 靳尚谊    创作年代: 1976    规格:38.4×30.5 cm    材质:纸板油画 陕北青年    作者: 靳尚谊    创作年代: 1976    规格:38.6×26.6 cm     材质:纸板油画  故宫白皮松作者: 吴冠中    创作年代: 1976    规格:91.5×56.5cm   材质:油彩,麻布 鸡冠花    作者: 罗尔纯    创作年代: 1977    规格:66×54cm    材质:布面油画1929年,罗尔纯出生在湖南湘乡。1951年他由以写实主义著称的苏州美专毕业。做过一段编辑工作后,1959年到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后又到中央美院附中任教。现为中央美院油画系教授。写实主义艺术教育并没有影响罗尔纯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和自我风格的塑造。他依然重视写生,从客观的现实取得真实情感,然后发之于形式,以求得每一个色斑,每一个块面和每一根线条都达到传神,产生美感,从而形成了他构图新颖、造型简洁、设色明丽、笔意大方的油画风格,而近于表现主义的画风。他的造型,无论人物、景物,往往是瘦削的,便由于笔触有力而具有油画的凝厚感。在这件花卉静物作品中,他以恣意复凝重的笔触,形式感极强的构图,浓重的黑色和红色,描绘了浅淡的冷调背景前后那败而不枯,依然热情而又温润的姿容,给人以生命力的感染。画家的人物代表作有《望》。 绍兴河滨    作者: 吴冠中    创作年代: 1977    规格:61×46cm    材质:油彩,木板 武夷山村    作者: 吴冠中    创作年代: 1977    规格:49×61cm    材质:油彩,木板  红灯柿    作者: 许幸之    创作年代: 1977    规格:29×38.5cm    材质:布面油画许幸之(1904 — 1991)是现代著名油画家、美术史家。生于江苏扬州,13岁时拜吕凤子为师。1919年考入上海美专学习西画,后得郭沫若资助,于1924年赴日留学。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师从著名油画家藤岛武二。1929年回国,任教于上海中华艺大西洋画科。1930年当选中国左翼联盟主席,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提出以新兴美术运动支持新兴阶级的革命运动的主张,并带头深入生活,一反他在日本受当时西方现代艺术的薰陶所形成的表现主义的创作风格,创作了《工人之家》、《铺路者》等现实主义的油画作品。同时他还投入大量精力于影剧的编导和诗歌的创作,成绩斐然。他曾参与筹建鲁艺华中分院,并在该院美术系和戏剧系任教。1954年任中央美院理论研究室主任、教授。1959年与董希文共同主持油画系第三画室的教学,致力于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与创作,倾向于 “以老百姓能接受的平易近人的方法(即画面油很薄,不主张以厚堆表现画面的质感和量感)来画”,遂自成一格。 “文革”时期,许幸之曾被迫搁笔数年。1977年,他怀着对祖国和民族兴旺富足的期待和祝愿之情,以热烈饱满的色彩,充满几何构成韵味的构图和炉火纯青的油画技法,创作了这件充满强劲生命活力的作品。他巧妙地用黑茶几、黄桌布、黑黄交错的果盘衬托出橙莹如灯的柿子,纯正几无阴影的色彩仿佛正是画家心境的写照。 为什么    作者: 高小华    创作年代: 1978    规格:107.5×136.5cm    材质:布面油画这是“伤痕”美术时期最早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用写实的手法向我们展现了“文革”期间一场武斗间隙的场面。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之后,红卫兵们疲惫不堪,伤痕累累。他们为这场无谓的战斗付出了血的代价。画面中心的那位头缠绷带的红卫兵以一种困惑的神情直视观者,他似乎从心底发出了不仅是他,也是作者的同代人,更是全国人民的一个共同疑问:“为什么……” 高小华,1955年生,河南桐柏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曾任四川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教师,现居国外。创作《为什么》时,尚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 葛岭望西湖    作者: 胡善余    创作年代: 1978    规格:40×55cm    材质:蔴布 参加团代会的藏女    作者: 靳尚谊    创作年代: 1978    规格:40×54.5 cm    材质:布面油画 文工团员    作者: 靳尚谊    创作年代: 1978    规格:54.8×39.8 cm    材质:纸板油画 山东老大娘    作者: 靳尚谊    创作年代: 1978    规格:54×36.8 cm    材质:纸板油画 农家小院    作者: 秦寒光    创作年代: 1978    规格:27×35.5cm    材质:蔴布 春满湖弯    作者: 苏天赐    创作年代: 1978    规格:38×54cm    材质:纸油 麦收    作者: 周正    创作年代: 1978    规格:77.3×88.2cm    材质:蔴布 花灯迎春   作 者: 蔡亮张自嶷    创作年代: 1979    规格:130×184cm    材质:布面油画 1968年X月X日雪    作者: 程丛林    创作年代: 1979    规格:196×296cm    材质:布面油画 西沙之晨    作者: 何岸    创作年代: 1979    规格:107×182cm    材质:蔴布  中学生    作者: 靳尚谊    创作年代: 1979    规格:36×26.8 cm    材质:纸板油画 维族妇女    作者: 尚德周    创作年代: 1979    规格:66×44cm    材质:蔴布 农机专家之死    作者: 邵增虎    创作年代: 1979    规格:110×90cm    材质:布面油彩 雨过天晴    作者: 王大同    创作年代: 1979    规格:160×112cm    材质:布面油彩 春    作者: 王亥    创作年代: 1979    规格:159×78cm    材质:布面油画 红烛颂    作者: 闻立鹏    创作年代: 1979    规格:70.5×100cm    材质:布面油画闻立鹏,1931年生,河北浠水人。1947年入北方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1963年又于该院研究生班毕业。现为中央美院油画系教授,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他的作品多以象征性的艺术手法蕴涵耐人寻味的哲理。 闻一多为我国现代诗人、学者、战士,曾著有序诗《红烛》,表达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对黑暗统治的憎恶与抗议,1946年因反内战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立鹏是闻一多之子。这幅作品刻画了一位集学者风度与战士宁死不屈精神为一身的人物形象。红与黑、动与静的强烈对比赋予此作超乎肖像画之外的感召力,暗夜里燃烧的红烛、烈火等象征性语言的运用烘托出革命者为祖国、为真理而战的崇高精神。  嘉陵江边作者: 吴冠中    创作年代: 1979    规格:71×55.5cm    材质:油彩,麻布  拂晓作者: 肖峰、宋韧    创作年代: 1979    规格:189×298cm    材质:布面油画这幅作品取材于肖峰的亲身经历,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时,他曾是其中一员,我军严明的军纪深深地铭记在他的脑海中,并产生了用画笔表现的欲望,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文革”期间,作者遭受迫害,目睹党的优良传统被破坏,重新唤起了创作欲望,并在病床上完成了多幅构图。粉碎“四人帮”后,与宋韧合作终于完成了这幅表现我军战士严守军纪,露宿上海街头的感人画卷。作品用柔和的色调和朴素的语言,讴歌了人民军队优良的革命传统和铁的纪律。 肖峰,1932年生,江苏邗江人 1943年参加革命。1950年入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学习,1960年于苏联列宾美术学院毕业归国,任教于浙讧美院,历任中国美院院长、浙江省美协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宋韧,女,1932年生,山东荣成人,曾先后就读于华中建筑大学、山东大学艺术系和华东艺专。1954年入中央美院油画系进修并留校任教。后返中国美院任教。  玉龙山下白水河    作者: 姚钟华    创作年代: 1979    规格:54×78.8cm    材质:蔴布 挽回失去的青春    作者: 曾正明;潘家俊    创作年代: 1979    规格:95×98cm    材质:蔴布 高原的歌    作者: 詹建俊    创作年代: 1979    规格:172×198cm    材质:布面油画詹建俊,满族,1931年生,辽宁盖县人。1948年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科学习,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1955年参加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1957年起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现为油画系教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主席。 詹建俊在50年代以《起家》、《狼牙山五壮士》名世,在现实生活和革命历史题材的表现上展现出才华。80年代以来,他又以象征性的思维和富有诗情的语言创作了《高原的歌》、《潮》及风景画作品,多次在全国性美展上获奖。他在创作中注重对总体形式感的探求,形成了有豪壮爽健,笔法洒脱,色彩浓烈的“写意”画风。这幅作品是其进入新时期的代表作,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作品取材于四川阿坝,是作者两次深入藏区后激情迸发的迹化。整幅画面笼罩在浓重的暖红色调中,阳光从人物背后投射过来,产生了一种佛光般的虚化景象,宛如一首被纯化的诗或歌,给人以视觉与情绪上的感染。作品以牧歌般的抒情调子为粉碎“四人帮”后的美术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也契合了当时人们对轻松与抒情作品的渴求,但在他的作品里也显然在抒情中葆有某种崇高的热情。 希望    作者: 张法根    创作年代: 1979    规格:134×176cm    材质:布面油彩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作者: 张京生,王元珍    创作年代: 1979    规格:164.5×186.3cm    材质:布面油画张京生,1940年生,北京人。196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73年至今在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代表作品有《家乡喜讯》、《美丽的女神》等。王元珍,1943年生于上海,福建福州人。196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73年起在天津美术学院任教,代表作品有《大学生》、《初春》等。 这是两位作者共同创作的近十幅大型历史题材油画作品中的一幅,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作品所描绘的情节与内容完全出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在刚刚迎来解放的北京街头,一群孩子正在跟一位军管会的女同志学习唱歌。朦胧的城楼上悬挂着毛泽东画像、春绿的树丛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蓝天映衬着飞翔的风筝,营造出了北京刚解放时那欢快与祥和的气氛。从孩子们极其投入的神情与满面的笑容里,看到了他们对新中国的憧憬与希望。作者以写实的油画语言和温厚的色调,着力刻画了人物那充满喜悦与朝气的神情。真实的环境、亲切的场面、朦胧的气氛使这一重大主题以轻松的抒情效果出现在你的面前,把你带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著名的革命历史歌曲的旋律之中。 插队落户第一夜作者: 张希华    创作年代: 1979    规格:139×109cm    材质:蔴布 野花    作者: 周玉玮    创作年代: 1979    规格:59×79.2cm    材质:蔴布 黎家女 作者: 曹达立    创作年代: 1980    规格:99×97cm    材质:蔴布 寒凝大地作者: 陈逸飞;蔡江白    创作年代: 1980    规格:208×158cm    材质:布面油彩  苇塘小景    作者: 江平    创作年代: 1980    规格:39.5×54.5cm    材质:蔴布  医生    作者: 靳尚谊    创作年代: 1980    规格:118.5×109 cm    材质:布面油画 肖像    作者: 靳尚谊    创作年代: 1980    规格:42.5×56 cm    材质:布面油画 舍得一身剐作者: 李斌;陈宜明    创作年代: 1980    规格:181×122cm    材质:布面油彩 牧羊女    作者: 李化吉    创作年代: 1980    规格:80×80cm    材质:布面油彩  滋育作者: 刘世国    创作年代: 1980     规格:86.5×158.7cm    材质:布面油画 父亲作者: 罗中立    创作年代: 1980    规格:215×150cm    材质:布面油画许多人都会记得,一幅如同巨幅领袖像般尺寸的农民头像,曾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情感力量打动了中国人的心。这就是罗中立创作的《父亲》。罗中立,1948年生于重庆。1968年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去大巴山工作达十年之久。1978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父亲》就是在这期间创作的。他借鉴照相写实主义的手法,尽精刻微地塑造了一位典型的农民形象。老人枯黑的脸上满是皱纹,鼻旁长着“苦命痣”,干裂的嘴唇,只剩下了一颗牙,已经破伤的双手捧着一个旧瓷碗。这一切的一切是那样的真实而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强烈地冲击着观众的视觉,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就是我们的父亲!这幅破天荒地展现一个农民形象的作品,以其创造性的思维和深刻的内涵不仅震动了美术界,也波及于社会,并引起了一场关于形象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形式与审美的讨论。此作原名《我的父亲》,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时获一等奖,并被评委改为今名。罗中立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赴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深造。毕业后仍在四川美术学院任教,现任该院院长。
 帕蒂古丽    作者: 倪芳华    创作年代: 1980    规格:98.5×78.5cm    材质:蔴布 阿佤妈妈    作者: 孙景波    创作年代: 1980    规格:108×84cm    材质:布面油画孙景波,又名阿波,1945年生于山东牟平。曾在云南从事美术创作。1980 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班毕业后留校,现为中央美院壁画系教授。1986年曾赴法国巴黎美术学院进修两年,他的作品多以表现现时社会生活的题材为主,艺术上追求线条、色彩与笔触的结合,形成了既严谨又粗放的艺术风格。 1980年,为准备研究生毕业创作,作者到云南西盟佤山地区深入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佤族人民,1949年以前尚处在奴隶社会晚期。这个历尽沧桑的民族激发起了作者的创造激情,于是描写一组不同年龄的佤族人形象的《阿佤山人》诞生了,而《阿佤妈妈》是为塑造其中一位母亲形象而创作的。画家作画时挥洒的酣畅,只用两个多小时完成此作。作品较为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具有强悍、纯真、朴厚的原始生命力的母亲形象。粗犷有力的圆转线型加强了画面的旋律与节奏感,而黄色的背景不仅衬托了人物,也是投向这母爱的一束温馨的光。 家乡作者: 特卡切夫兄弟    创作年代: 1980    规格:70×49cm 月色作者: 妥木斯    创作年代: 1980    规格:80×65cm    材质:布面油画  伯乐像作者: 王怀庆    创作年代: 1980    规格:200×154.5cm    材质:布面油画现任职于北京画院的王怀庆是一位兼善油画与中国画的画家。1944年生于北京,1964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舞台美术设计。1979年又考入中央工艺美院研究生班,其间于1980年与同学筹办策划了“同代人画会”,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同代人油画展”,此画作为参展作品受到美术界的好评。 《伯乐像》借用中国画的造型观念,试图离开传统油画的“光影”手段,寻找融合东西方艺术的独特的油画语言,并以借古喻今的手法,传达了他对中国知识分子历史命运的关注。他说:“当时,我国知识分子从'人’的概念上,刚刚得到一点表层的'价值肯定’,作为其中的一员,回首走过的历程与心路,艰辛、险恶、悲壮与愤恨!”画面在具有冷抽象意味平面构成中,以装饰性的线与色塑造了伯乐与马的造像。其中黑色块中的中国古文字与斑驳的金箔般的色块,不仅烘托出画面的悲壮气氛,更强化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肯定”所经历的沧桑历史。矫健的千里马已经瘦骨嶙峋仿佛在叹息,伯乐倒像一位历史老人在抚马“天问”,这是发自内心的呼唤,更是冲破禁锢的渴求,在当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水乡作者: 吴冠中    创作年代: 1980    规格:61×46cm    材质:油彩,木板 水上人家作者: 吴冠中    创作年代: 1980    规格:46×61cm    材质:油彩,木板 喀什农民作者: 阎文喜    创作年代: 1980    规格:36×27cm    材质:布面油画 重泊枫桥作者: 颜文樑    创作年代: 1980    规格:24×49cm    材质:布面油彩 女大学生作者: 袁雷    创作年代: 1980    规格:110×132cm    材质:蔴布 皮山粮食巴札作者: 赵以雄    创作年代: 1980    规格:52×52cm    材质:蔴布 玉门春风作者: 赵以雄    创作年代: 1980    规格:100×100cm    材质:布面油画 青海长云作者: 朱乃正    创作年代: 1980    规格:160×140cm    材质:布面油画 晚归作者: 朱士杰    创作年代: 1980    规格:39×54cm    材质:蔴布 喜遇作者: 陈一峰    创作年代: 1981    规格:103×105cm    材质:蔴布 钢水·汗水作者: 广廷渤    创作年代: 1981    规格:260×168cm    材质:布面油画广廷渤,满族,1938年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6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文革”后任职于辽宁省美术馆,现居美国。他的人物作品大都采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与技巧,此为其代表作。作者从创意、体验生活、写生到完成作品经过了大约三年的时间。他摆脱了此前直接描写炉前工紧张劳动的套式,而通过对四位炼钢工人汗流浃背、解衣透凉、举杯痛饮等情境的细致描写,间接传达了他要表达的主题:优质的钢铁是由工人辛勤的汗水换来的。画家从纯正面的视角着意刻画了一个端坐的炉前工长的形象,炉光映照出他宽厚的体魄以及微至眉宇、血脉的每一个细部,被汗水浸透的衣服以及仍在流淌的汗水。这些精细的刻画不仅强化了人物的刚毅性格和拼博精神,也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和视觉冲击力。以静为主,动静呼应,以暖光统一,又有冷暖对比,均见画家之匠心。为了深入刻画细部的逼真感,作者使用了丙烯颜料。此作在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陈列中,时常与《父亲》相邻,亦相映成趣,耐人寻味,从不同侧面体现着主流美术形态的新趋向。 春天已经苏醒作者: 何多苓    创作年代: 1981    规格:96×130cm    材质:布面油画80年代初,四川涌现了一批追求现实主义精神的青年油画家,何多苓是其中之—。他1948 年生于四川成都,青少年时代是在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与“上山下乡”的运动中度过,1977年考入四川美院油画专业,1979年又考取了本院油画研究生班。艰苦的知青生活和人生体验成为他创作的源泉,曾先后完成了几幅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这幅作品是他研究生班的毕业创作,在当时颇有影响。他借鉴了美国画家怀斯的感伤写实主义风格,刻画了一位孤独的农村少女的形象。少女神情专注,若有所思。她正处于充满幻想的豆蔻年华,她渴望春风带来新的希望。仰天而视的狗,直观前方的牛,以及画家不厌其烦精细描写的草地和衣褶,更加映衬出人物细腻而复杂的情绪变化。研究生毕业后,他在成都画院开始了专业画家的生活。  帕米尔牧场作者: 靳尚谊    创作年代: 1981    规格:26.2×39.5 cm    材质:纸板油画 维族老人作者: 靳尚谊    创作年代: 1981    规格:40×40 cm    材质:纸板油画 田喜嫂作者: 秦大虎    创作年代: 1981    规格:119×81cm    材质:布面油画 雪山之子作者: 尚德周    创作年代: 1981    规格:108×171cm    材质:布面油画  苏尼夜作者: 吴小昌    创作年代: 1981    规格:58×58cm    材质:布面油彩 金沙江畔作者: 尹戎生    创作年代: 1981    规格:134×320cm    材质:布面油彩  村头作者: 张洪祥    创作年代: 1981    规格:98×138cm    材质:布面油画 村头作者: 张洪祥    创作年代: 1981    规格:98×138cm    材质:蔴布 塬上作者: 张祖英    创作年代: 1981    规格:106×147cm    材质:布面油画 黄昏作者: 朱维民    创作年代: 1981    规格:115×70.5cm    材质:布面油画 黄昏作者: 朱维民    创作年代: 1981    规格:115×70.5cm    材质:蔴布  山村小店作者: 朱毅勇    创作年代: 1981    规格:132×160cm    材质:布面油彩 选种作者: 常勇    创作年代: 1982    规格:109×80cm    材质:布面油画 路漫漫——组画之一作者: 李天祥;赵友萍    创作年代: 1982    规格:178×400cm    材质:布面油画李天祥、赵友萍是生活中的伉俪,也是事业上的一对好搭档。李天祥偏爱于装饰美的追求,讲究理性组合;赵友萍则更表现出了写生的生动性,感情色彩极为丰富。进入新时期以后,他们曾合作《山花烂漫时》、《苏醒》。《路漫漫》是由一幅大型人物画和四小幅风景画组成。它以新颖的形式表现出了一个严肃的主题: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它经过了许多艰难曲折的斗争,是无数革命者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幅大型人物画是组画的中心,作者以坚凝有力的写实手法,以高墙大狱中获放风的一瞬,刻画了一组与真人等同大小的革命者形象,观者似有身临其境之感。画中人物以相仿的姿态,等距离的排列,给人以沉重的节奏感与行进感。冷重的色调、简括的笔法,大量黑色粗线的交织,使整幅画面笼罩在一种深沉、庄严、悲壮的气氛中。 李天祥,1928年生,河北景县人。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53年赴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留学六年,回国后任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二画室主任教授。“文革”期间遭受残酷迫害,先后被关押四年。1985年任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任《美术》主编。赵友萍,1932年生,黑龙江依兰人。1955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班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研究考察两年,归国后曾任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二画室主任。  草滩上作者: 李鹰    创作年代: 1982    规格:61×88cm    材质:蔴布 好日子作者: 李自刚    创作年代: 1982    规格:140×176cm   材质:布面油画 水乡作者: 马常利   创作年代: 1982    规格:74×84cm    材质:蔴布 阳台作者: 吴正斌    创作年代: 1982    规格:77×88cm    材质:蔴布 正月作者: 武德袓    创作年代: 1982    规格:95.5×69.8cm    材质:蔴布 渤海湾之晨作者: 张英伟    创作年代: 1982    规格:30×51cm    材质:蔴布 山雨欲来作者: 钟涵    创作年代: 1982    规格:115×106㎝    材质:布面油画  归途作者: 葛鹏仁    创作年代: 1983    规格:114×125cm    材质:布面油彩 拾穗作者: 侯珊瑚    创作年代: 1983    规格:80×90cm    材质:布面油画 织梦作者: 黄大来    创作年代: 1983    规格:80×80cm    材质:蔴布 鲁迅作者: 靳尚谊    创作年代: 1983    规格:86×88    材质:布面油画 小店作者: 李露薇    创作年代: 1983    规格:135×128.3cm    材质:蔴布 朝阳沟作者: 林凯    创作年代: 1983    规格:39×54cm    材质:蔴布 集市作者: 刘南生    创作年代: 1983    规格:54.2×79cm    材质:蔴布 夏至作者: 刘仁杰    创作年代: 1983    规格:43.5×54.5cm    材质:蔴布 初春作者: 买买提·艾依提    创作年代: 1983    规格:127×132㎝    材质:布面油画 晌饭作者: 王克举      创作年代: 1983    规格:150×50cm    材质:布面油画 古老的山村作者: 王沂东    创作年代: 1983    规格:75×70㎝     新线作者: 韦启美    创作年代: 1983    规格:82×110cm    材质:布面油画韦启美是油画与漫画兼长的画家。生于1923年,安徽安庆人。少时曾学习过传统中国画,中国画重视“意”与“境”的观念,对他一生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42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黄显之、吕斯百等人学习油画。1947年大学毕后,应聘赴北平艺专任教,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始终坚持贴近生活,用画笔表达对生活的真情实感。五六十年代曾致力于风俗画的创作,代表作有《模范饲养员》、《初春》等。80年代以后,在许多画家沉浸在表现现代人的精神苦闷与孤独时,他却以敏锐的目光和乐观的态度,向世人展现出一幅幅表现现代化城市景观的画面。他不仅拓展了中国油画风景的题材,也探索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油画语言,具有平易简约、追求象外之象,形外之韵的特点。《新线》便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明朗的蓝天下,新修的公路上,一正一侧两个圆形的电缆线滚子,不仅巧妙地映现了现代化的进程,也成为颇有情趣的构成。单纯的大面积平涂的色块,表现了他对纯化色彩、纯化语言的追求。  八九雁来作者: 藏尔康    创作年代: 1984    规格:126×160cm    材质:布面油画 粉笔生涯作者: 曹新林    创作年代: 1984    规格:90×182cm    材质:布面油彩 露作者: 陈滕光    创作年代: 1984    规格:141×106cm    材质:蔴布  我们这一代作者: 陈宜明    创作年代: 1984   规格:169×196cm    材质:布面油彩 在希望的田野上——记农民管乐队作者: 戴恒扬;马勇民;刘国才    创作年代: 1984    规格:193×168cm    材质:布面油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共产党的富民政策给广大农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激起了艺术家表现这种变化的创作热情。此画没有直接地表现这种变化,而是从一个新的视角,通过描绘一个农民铜管乐队表演的侧面表现了富裕起来的农民喜洋洋、乐悠悠的精神状态,别具艺术魅力。土生土长的农民拿起了金光闪闪的洋乐器,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红、黄、蓝原色的灯光效果强化了热闹的气氛,仿佛正与这农民铜管乐队的音色相谐。画题源自彼时颇为流行的同名歌曲。此作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牌奖。 作品的主要作者戴恒扬,1946年生于上海,1969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1969至1998年在该院绘画教研室工作,现为中国纺织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春的脚步作者: 鄂圭俊    创作年代: 1984   规格:160×130cm    材质:布面油画鄂圭俊是一位土族画家。他1942年生于青海西宁。自学起家,1980年于中国美协青海分会从事创作,1987年调入上海油画雕塑院。擅油画,兼长版画。作为一位少数民族画家,他十分衷情于那浓郁的民族风情,创作了多幅表现青藏高原风土人情的作品。代表作品有《迎新娘》和这幅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的作品。在这幅作品中,作者以青海土族“六月六”花儿会为创作题材,表现了土族青年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为了加强作品的形式美感,作者将歌会中的静态人物,变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在构图上吸收了早期立体派的手法。前景一组整体感极强的人物之间生成几何形,与长方形的地面造成对比,从而增强了人物内在的力量;人物服饰浓重古老的民族色彩与明快的背景色形成对比。作品既有现代形式感,又洋溢着传统的民族神韵,充满了清新隽永的意趣。 木卡姆作者: 哈孜·艾买提    创作年代: 1984   规格:120×190cm    材质:布面油彩  青春者: 何多苓    创作年代: 1984    规格:150×186cm    材质:布面油彩 杨靖宇将军作者: 胡悌麟    创作年代: 1984    规格:180×164cm    材质:布面油画杨靖宇将军是一位在东北家喻户晓的抗日英雄,1940年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作者突破了惯用的通过战斗场景正面表现英雄事迹的手法,而从一个新的视角,通过描写英雄的悲壮结局对观者的震撼,突出了英雄虽死,精神永存这一主题。作者也没有整容般地美化英雄的外表,而用粗犷犀利的笔法,通过狼籍的雪地、凄寒的色调、如麻似刀的线条真实地营造出悲壮的气氛,使观者产生忧伤、激愤的情绪。作品对英雄人物的突破性表现得到了当时美术界认同,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中评为铜奖。 胡悌麟,1935年生,江苏镇江人。1957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后分配至吉林艺术学院任教。现为该院副院长。代表作品有《万水千山》、《孤儿》等。贾涤非,1957年生,吉林省吉林市人。1983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代表作品有《收获季节》、《阳光·温泉》等。 搓麻绳作者: 贾向国    创作年代: 1984   规格:100×80cm   材质:蔴布 塔吉克新娘作者: 靳尚谊    创作年代: 1984    规格:60×50cm    材质:布面油彩  瞿秋白作者: 靳尚谊    创作年代: 1984    规格:120×137cm    材质:布面油画1981年,靳尚谊利用在美国探亲的机会,饱览了大都会及其它著名博物馆的藏画,对欧洲油画的强明暗手法感触颇深。大师们用阴影营造气氛、通过主观加工表现画家自己的审美观念和个人情趣的创作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幅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牌奖的作品,充分表现了作者将审美理想强烈地注入作品中的追求。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一位重要领导人,活跃于30年代初的革命文艺家,1935年被国民党逮捕并杀害,年仅36岁。这幅瞿氏肖像被设置在遭捕入狱的特定情境之中,人物被安排在画面偏右下方,略显倾斜的身体与支撑的手臂构成了稳定的金字塔结构。单纯而空旷的背景仿佛在狭笼中为画中人物留下了唯独可思维的空间。顶侧光处理,造成了视觉上的深度感,也便于利用光影刻画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度。没有象征革命的红色,也没有将人物处理为就义时顶天立地的英雄,却以灰黑色调衬托出这位白面书生似的革命者平静思维中的刚毅,这也是新时期以来肖像画家创作思维解放的表现。作者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还有《塔吉克新娘》、《医生》等。 凉山春天作者: 刘遂海    创作年代: 1984   规格:80×60cm    材质:蔴布 上梯坎作者: 罗中立    创作年代: 1984    规格:93×65cm    材质:布面油彩 嘉陵水作者: 马一平刘虹    创作年代: 1984   规格:90×120cm    材质:布面油画 乌珠穆沁草原的新牧民作者: 荣苏和    创作年代: 1984    规格:120×176cm    材质:蔴布 爷爷的河作者: 尚扬    创作年代: 1984    规格:175×115cm    材质:布面油画尚扬,1942年生,四川开县人。1965年毕业于湖南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后在湖北人民出版社作美术编辑。1981年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该院美术系主任、副院长,美协湖北分会副主席。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 80年代初,尚扬的画作反复展现黄河和黄土高原苍老的面孔,以人与自然的相互交错为母题,追朔民族文化生成的基因,探索它们在我们心灵的位置和影响。他的画具有强烈的文化历史感。这是他此间的代表作,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在这幅作品中,作者以有力的笔触,冼练而简括的造型,通过对黄河、爷孙二人及一条小木船的刻画,传达了他对黄河、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思考。饱经忧患的褐色,不仅增加了作品的量感,也衬托出了那大河的金辉,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孩子佩带的长命锁亦会呼唤起观者的共鸣,让这条古老的“爷爷的河”保持不息的生命。 曹雪芹作者: 宋惠民    创作年代: 1984    规格:190×180cm    材质:布面油画宋惠民,1937年生于吉林长春。196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后留校任教,历任该院油画系主任、院长。教授。 他是一位在肖像画和风景画创作领域中很有建树的画家。他的画多以自然、历史、人生为主题,且以将人物设置在一定的情境中加以表现为特色。此画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牌奖,为其代表作之一。《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为人类留下了一部伟大的作品,自身却是一位历尽坎坷的悲剧人物。作品描写了丧子后的曹雪芹在西山的茫茫树丛中,作凝视沉思之状。满地的落叶与干枯的树枝营造了深秋悲凉萧条的气氛,烘托出了曹雪芹那哀伤与不平的神情。那磊磊巨石,会使人想到《石头记》,也是曹雪芹人格力量的象征。作者较为成功地运用了景语,刻画了曹雪芹这位穷困潦倒而才华横溢的文人形象。 腊月作者: 孙为民    创作年代: 1984    规格:120×120cm    材质:布面油画孙为民是一位以农村题材见长的画家。他生于1946年,黑龙江人。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9年,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把他带入河北一个偏僻的山村。北方农民那朴实、憨厚、率真的性格,农民的生活、泥土的气息和那里所固有的朴实无华的景物在他的记忆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农村生活及农民身上那贴近自然返朴归真的原味契合了他顺应自然从容处世的人生态度。这也许就是他能在80年代的“乡土潮”中出现,并且在这股潮流退去之后依然痴迷于农村题材的原因。1972年回城后,他先后创作了《山里人》、《树阴下》等乡土题材的作品。1982年,他参加了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届进修班学习。这幅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上获铜牌奖的作品是他的毕业创作,也是他这时期的代表作品。在浑然一色的画面上,他仿佛用未经雕琢的画笔和淡淡的色彩向我们讲述那生活在黄土高坡上一个普通农家的平凡而温馨的生活。人物保持了瞬间的宁静,然而那祖孙三代的关系却浸透着浓浓的人情味,耐得住细细品味。进入九十年代,在赴欧洲各国进行艺术考察之后,他的画笔转向了身边的生活。通过对斑驳阳光下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人们在辛勤劳动之后渴望愉快、轻松、平静、自然的心境。作者现任中央美院副院长。 中山先生作者: 汤小铭    创作年代: 1984    规格:148.5×132cm    材质:布面油彩 垛草的妇女作者: 妥木斯    创作年代: 1984    规格:175×175cm    材质:布面油画蒙古族画家妥木斯,以表现内蒙风情见长。他1932年生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63年又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毕业后一直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任教,现为教授。兼任内蒙美协主席。 他在艺术创作中注意广泛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逐渐形成了色彩单纯,笔法简括,清新优美的抒情诗般的艺术风格。在这幅的作品中,作者采用了“大写意”的手法,通过简练的线条与单纯的色彩,勾画出了一位垛草间息的蒙族妇女的健美英姿。面部仅着数笔,更施一点浅红,便生动地表现了蒙族妇女微妙的神采。色彩上强调了黑与白的对比,疏与密的对比,黑白灰的节奏,以及笔法的运用,显然更使之具有中国风。此作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其它代表作有《九月》、《蒙族姑娘》等。  塞摩塞姆千佛洞前流沙河作者: 汪志杰    创作年代: 1984    规格:178×120cm    材质:布面油画 未来世界作者: 王晓明    创作年代: 1984    规格:154×178cm    材质:布面油彩 春风吹来的时候作者: 王岩    创作年代: 1984    规格:126×160cm    材质:布面油画 田野作者: 王玉琦    创作年代: 1984    规格:82×112㎝ 色草作者: 吴大羽    创作年代: 1984    规格:37×51.5cm    材质:布面油画吴大羽(1903--1988)是二、三十年代即在中国油画界以色彩著称的新画派的代表人物,曾被林风眠称为“非凡的色彩画家”,“具有宏伟的创造力”。他出生于江苏宜兴,1922年赴法国留学,学习油画和雕塑。回国后与林风眠共同创办国立艺术院,并任西画系主任。早期作品有《岳飞》等历史画。他学贯中西,是一位在文艺理论,教育上造诣颇高的美术教育家和画家。1949年以后,曾在上海美术学院任教,后任上海画院副院长。由于苏联式的写实主义绘画在中国独占鳌头,吴大羽所追求的倾向于准抽象的表现主义风格受到了压抑。“文革”中他更是被挂上“形式主义祖师爷”的帽子,迟暮之年才得以平反。1984年他在耄耋之年创作了《色草》,并以此荣获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荣誉奖。画面上跳动的色彩,粗犷的笔触,虚与实的穿插,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尤其是湛蓝的色调及其映衬的暖色的花,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清新活跃的印象。当时,在造型的抽象性和原色的运用上,在主观情感的发抒上,连青年画家也未曾解放到这个程度,倒是这位老画翁扮演了前卫的角色。 乌金滚滚作者: 吴云华    创作年代: 1984    规格:195×34cm    材质:布面油画辽宁为工业区,省会沈阳也聚集了一批以工矿题材为视角的画家。但他们也各有自己的生活基地和艺术风神。吴云华是经常深入到工矿企业,以激情的油画语言表现矿工劳动生活的画家,《乌金滚滚》为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者用浑厚、浓重的色彩,奔放生动的笔法调动了整个画面的秩序。矿工下井行列与“乌金”在传送带上流泻的动势巧妙呼应,生动地表现了一群普通工人的团结、乐观、强悍、坚毅的群体形象,也体现了新时期以来,现实主义画家突破“红、光、亮”的战天斗地的模式,开拓艺术思维,强化油画本体语言的进程。 吴云华,1944年生,辽宁辽阳人。1968年于鲁迅美术学院毕业,后于辽宁画院从事油画创作至今。现为一级美术师。198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学习两年。其作品具有笔法粗犷、色彩丰富、强调写意的特点。作品《青铜子孙》、《粮官奶奶》分获第六和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 金舟作者: 徐东林    创作年代: 1984    规格:105.5×135.5cm    材质:蔴布 秋忙时节作者: 徐彦洲    创作年代: 1984    规格:54×76cm    材质:蔴布  潮      作者: 詹建俊创作年代: 1984    规格:196×177cm    材质:布面油画 高塬    作者: 张国龙创作年代: 1984    规格:127×120cm    材质:布面油画 古老的土地作者: 张雷    创作年代: 1984   规格:130×150cm    材质:布面油画 古老的土地作者: 张雷    创作年代: 1984   规格:130×150cm    材质:蔴布  国魂·屈原颂作者: 朱乃正    创作年代: 1984     规格:189×189cm    材质:布面油彩 诺尔盖冻土带作者: 艾轩    创作年代: 1985    规格:65×52.5cm    材质:布面油画艾轩是一位在80年代“怀斯风”中凸现出来且持之以恒的画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品性、不凡的格调引起了画坛的关注。他生于1947年,浙江金华人。1967年从中央美院附中毕业后,在部队农场工作四年。此间,他经常深入到四川藏族地区,粗犷的藏族人民的风俗与形象强烈地感染着他,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他开始拿起油画笔,描绘藏族的风土人情,创作了《山花》等明显的带有苏联风格的作品。1982年以后,除了延续写实风格外,他的画风开始发生变化。怀斯式的伤感写实主义风格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他摆脱了纯风情的描写,并努力探求一种新的构图与表达方式。这幅作品已明显地表现出了他所追求的人物与背景关系的单纯化,这也是他这个时期的创作特点。在白茫茫的世界中,刻画了一个孤独的男人和一片孤独的云,男人似乎在倾听着什么,紫中带灰的冷调子加深了人物的感伤情绪。男人以坚实的侧面出现在朝向画外的右下角,在他的背后是几乎平涂的大面积的天,或许在这“有”和“无”的对照中,存在着作者欲说而无言的某种哲思。 又一春作者: 陈可之    创作年代: 1985   规格:140×116cm    材质:蔴布 山果作者: 刘自鸣    创作年代: 1985    规格:65×50cm    材质:蔴布 六月作者: 买买提·艾依提    创作年代: 1985    规格:110×100cm    材质:布面油画 辽阔的天空作者: 王宏剑    创作年代: 1985    规格:67×74cm    材质:布面油画 渴望和平作者: 王向明;金莉莉    创作年代: 1985    规格:122×91.5cm    材质:布面油画1985年5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前进中的中国美术作品展览”上,青年们以思想上的锐气与艺术上的多样化为美术界吹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当时还是在校生的王向明、金丽丽以这幅共同创作获得了该展览会的金奖。他们借鉴了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表现手法,以超现实的思维和象征性的语言表达了青年一代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心愿。作者巧妙地将毕加索、戈雅等大师反对战争描绘和平的众多画幅穿插分割,融合成一幅画中之画,浓缩了人类争取和平走过的艰难历程,也浓缩了历代艺术家关注和平事业的心路里程。一位中国女青年在一棵象征生命的绿树的陪衬下,将现实的土地与那画中之画联系在一起,这恐怕正是他们思考的中界点。树桩之侧,一株植物以难以置信的生命力,在坚硬的土地上冒出了嫩芽,象征着人类生命的永存。这类作品的出现,充分反映了“文化大革命”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画家打破传统绘画的时空概念,追求观念自由与形式解放的探索精神。王向明,1956年生,金莉莉,女,1959年生,均为上海人。 我的太阳作者: 杨军    创作年代: 1985    规格:110×158cm    材质:蔴布 我的太阳作者: 杨军    创作年代: 1985    规格:110×158cm    材质:布面油画 自由市场作者: 张隆基    创作年代: 1985    规格:69.5×96.5cm    材质:蔴布 自由市场作者: 张隆基    创作年代: 1985    规格:69.5×96.5cm    材质:布面油画张隆基,1929年生,浙江嵊县人。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绘画系。曾在华东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教多年。现为上海油画雕塑院一级美术师。代表作品有《女配电工》、《自由市场》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富民政策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热情,也使城市居民的菜篮子丰富起来。一时间,丰富而活跃的农贸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作为一位油画家,思想同时获得了解放,“文革”以前在中国发生过争议的印象主义也如农贸市场一样被得到了正视。在这幅作品中,作者用源自印象派的点彩手法,激情地表现了城市中自由市场热闹非凡的氛围。在这一件普通的油画作品里,映照着80年代的中国从经济生活到文化艺术发生的深刻变化。  绣新衣作者: 张文新    创作年代: 1985    规格:75×60 cm    材质:蔴布 火山国作者: 曹达立    创作年代: 1986    规格:150×180cm    材质:布面油画曹达立是一位风格特立的油画家,这与他的经历不无关系。他1934年生于山西汾城,六岁随父母去印度尼西亚,13岁开始学画油画。1957年回国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在北京市美术公司创作室工作。1980年调入北京画院。“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因海外关系而遭受迫害,并被剥夺了创作权利。恢复油画创作以后,他将幻想因素引入作品中,或将人体与环境错位,创作了一批梦幻现实主义的作品。代表作品有《昙花儿女》、《小舟》等。这幅作品是由《风车和蘑菇云》变化而来。画面左半部是交叉扭曲在一起的人体,表现了生命的压抑,而画面右半部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母子,则表现人类对幸福生活的渴求。这种压抑与渴望的矛盾,以火山和泉流为纽带交织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绪,暗寓了火山爆发般的生命的再造与蒸腾。写实造型的奇异分割,光怪陆离的色彩布局,既是他的艺术特点,也是他表现梦中现实的恰好的语汇。 牧童作者: 曹力    创作年代: 1986    规格:33×36.6cm    材质:布面油彩 伴作者: 尚丁    创作年代: 1986    规格:90×100cm    材质:蔴布 侧面作者: 杨飞云    创作年代: 1986    规格:83×75cm    材质:布面油画杨飞云,生于1954年,内蒙古人。198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后留校任教至今。在校学习期间他就把古典绘画的理想美作为自己在艺术上追求与探索的目标。他的创作题材比较单纯,有人体和肖像两大类。80年代的作品受早期古典主义风格影响,《侧面》是他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人物形象在画中呈金字塔形,姿态安祥,整体简括,背景是一个衬托主体的深色色域,平光的处理将人物与背景清晰地分开,整个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幽雅端庄,内心宁静的青年女子形象。也许,侧面的角度是表现画中人的美最理想的选择。其它代表作有《小演员》,获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铜奖;《唤起记忆的歌》,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 沙风作者: 丁坤;毛本华    创作年代: 1987    规格:130×160cm    材质:布面油画 包饺子作者: 费正    创作年代: 1987    规格:150×150cm    材质:布面油彩 老乡作者: 高天雄    创作年代: 1987    规格:140×192cm    材质:布面油画 发亮的眼睛作者: 路璋    创作年代: 1987    规格:145×181.1cm    材质:布面油画路璋,1939年生,山东临淄人。196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专科学校。1984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学习。现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擅长画、水彩画,尤以历史画见长,兼作风景。油画代表作《醒狮》、《家乡的二丑子》和《发亮的眼睛》等均为中国美术馆收藏。这是一幅表现日军侵华战争失败的作品。一群举手投降的日本军人背对着我们狼狈地向远处拥去。在画面左上方一个抱孩子的男人和他身边的女孩是作者别巨匠心的设计。在几近黑色的画面上,只有女孩子那双愤怒与困惑的眼睛放出咄咄逼人的亮光。正是这孩子“发亮的眼睛”烛照着历史,成为耐人寻味、耐人深思的“画眼”。在技法上,作者采用几近素描的暗绿色调,深沉的色彩与主题十分相合;刮刀的运用使之具有大刀阔斧的力度,体现了他融化苏联油画写实技巧的创造性发挥。其独到的构思、深刻的内涵、颇具力度的艺术语言,得到了美术界的好评,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牌奖。1989年9月该作曾被日本友好人士邀请,随第七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一道赴日参加中国现代美术大展。 建设者作者: 朴学成    创作年代: 1987    规格:128×94cm    材质:蔴布 枫作者: 王春    创作年代: 1987    规格:120×120cm    材质:布面油画 七嫂作者: 徐彦州    创作年代: 1987    规格:65.7×49.8cm    材质:布面油画 那一年作者: 苑秀芳;孙冀林    创作年代: 1987    规格:152.5×98.5cm    材质:布面油画 密云作者: 钟涵    创作年代: 1987    规格:148×150cm    材质:布面油画钟涵,生于1929年,江西萍乡人。1946年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学习,1960年于中央美院油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3年又毕业于本院油画研究生班。代表作品有《延河边上》、《密云》等。 从50年代起,作者多次深入黄土高原地区,致力于表现黄土高原劳动人民的战斗与生活。这是一幅表现黄河船夫与恶劣的自然条件进行英勇抗争的生动画面。乌云滚滚、浑然一体气势的表现,浓黑中少许亮色的运用,不仅突出了画眼和铁铸般的脊梁,也强化了作品雄浑之力。 黄河·成亲作者: 刘宇廉    创作年代: 1988    规格:112.4×162.1cm    材质:蔴布 任弼时作者: 邵增虎    创作年代: 1988    规格:146×177cm    材质:布面油画邵增虎是一位风格自定的部队油画家。1937年出生,安徽绩溪人。196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同年入伍。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师职军事画家。1990年以前,他的作品以主题性绘画为主,代表作品有《农机专家之死》、《螺号响了》等。90年代以后,作者的画笔转向了对大自然的描绘,创作了一批感情深沉、风格独特的风景画。这幅作品是他90年代以前的代表作之一,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作品描写了长征途中的红军将领任弼时的形象。整个画面笼罩在一个金色的暖调子之中,透射出一种闪烁着辉煌的光芒。表现了革命者乐观坚毅的精神。其笔法生涩凝重,产生了一种镌刻的效果,给人以版画般刚劲有力的感觉。在人物刻画上,作者突破了格式化的领袖形象,使领袖人物以普普通通的姿态出现。在工农红军转战边寨地区的和谐背景之前,他那静态站立的动作,紧闭的双唇,微皱的眉头,开阔的额头,潇洒的头发,抱胸的双臂,点燃的香烟,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生动细节。 早春作者: 苏天赐    创作年代: 1988    规格:85×135cm    材质:布面油画苏天赐,1922年生于广东阳江。1943年考入国立艺专,林风眠先生对东西文化交融的探索与研究以及那“以童心观自然,以至情入画”的艺术思维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46年毕业后先后在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山东大学艺术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等校任教。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代表作品有《黑衣女青年像》、《江南秋熟》等,《早春》获七届全国美展铜奖。他说:“我每一幅的立意,都有东方和西方的成分,有时是东方的情趣,西方的实感;有时是西方的缤纷,东方的空灵”。从这幅风景画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那中国画似的写意画风以及着力于意境营造的心态,具有鲜明的东方艺术特色。正如评者沈行工所说:“色块和线条不再为自然景象所束缚,仿佛是在画上自由地飘落、起伏,吐露着作者内心的感情波动。……初看寥寥数笔,似漫不经心,细心观赏却情景交融,余味无穷。” 吉祥蒙古作者: 韦尔申    创作年代: 1988    规格:157.2×138cm    材质:布面油画韦尔申,1956年出生,哈尔滨人。1977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这时期的代表作《我的冬天》,以清新的笔调描述了生活的一隅。1988年本院研究生毕业,此间对古典油画的深入研究,使他趋向对画面语言风格的完善和制作技巧的精到的追求。蒙古题材在这个时期开始进入他的画面。 从这时期的代表作《赵老师》、《蒙古、蒙古》及这幅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金奖的作品中,我们感到了他对那种虚拟的空间、冷峻的表情和持恒状态的倾心。在这幅作品中,以蒙族的一种传统习俗为线索通过对三位不同年龄的蒙古妇女的刻画,表达了他对这个富有沧桑感的民族的关注与思考,也显示出了他对欧洲传统油画技法的领悟,更表现了他对古典油画中那种神圣而崇高的精神力量的追求。画面简洁硬朗,色彩单纯,具有浮雕感,给人以庄重、静穆、神秘的感觉。在制作上作者采用了多层覆盖,砂纸打磨的方法,露出了丰富的色层变化。自制的蛋胶乳液,使画面简洁而有力度。 小景作者: 洪凌    创作年代: 1989    规格:23.5×32.5cm    材质:蔴布 雀巢作者: 王力克    创作年代: 1989    规格:144×138.5cm    材质:布面油画王力克,1960年生,河北巨鹿人。1983年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89年曾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深造二年。现为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 80年代中晚期,随着法国画家宾卡斯先生的来华授教,我国油画界掀起了一股对油画本体的研究热潮。王力克也参与其中,并创作了这幅《雀巢》。在这幅作品中,他用照相写实手法,着力刻画了一位仿佛自祝生日的青年女子及窗外的枯树与雀巢。画面以单纯的紫灰色调子衬托出女子娇好的容颜。纷繁而有序的树枝映衬出青年女子那如麻的思绪,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也暗寓了现代人在寻求精神归宿中企望宁静与孤独的心态。作者说:“愿画中那点燃的蜡烛也能点燃我们那永恒的精神世界。”并自谦地认为,在技法上略显生硬。此作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牌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