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防三国志修道达标:[转帖]一位女西医的中医读扎 - 中医基础 - 好医生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23:32:29

[转帖]一位女西医的中医读扎



中西医之争,是不争之事实,其理也非数言可道清的;若一言蔽之,更多的兴许还是文化之争。但这里的一位西医,且还是女医生,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领悟,相信是不会在那些堂堂中医讲堂出来的硕、博们之下的。  假如当代的中西医们(包括以西式来管理中医的大员们)能有此平和、敬重、宽敞的心态和胸怀,想必这医界绝对不会是如今的不堪。  


一位女西医的中医读扎(一)  


学经典,谈心得——潇红
一   学经典、用经典,在学经典接受培训前不懂经典的深奥内涵,厌学经典,不明经方、严谨、配伍精确。在研读《伤寒论》、《金匮》、《脾胃论》、《医学心悟》等名著后,受益很深,有助我的临床工作。  在学《伤寒论》、《金匮》,方剂时觉得药物的用量特别大。后人有多种解释。我的感悟是:仲景著书是大量的临床经验总结。条文精当,含意深刻。如组方用的药物一样,但剂量不同、方名、证治则异。  桂枝汤:桂枝用量同芍药,则治太阳中风;芍药量大于桂枝则治太阴病腹满时痛;桂枝剂量大于芍药治“奔豚”气上冲胸。用小青龙汤治咳喘,原来也经常用,但总觉得疗效一般。  在学习伤寒论时,发觉原方中辛温、发散、化饮药,量大、味多,五味药剂量均很大;甘缓酸收药味较少,共三味剂量与辛温药同样大。可见本方辛温发散有余、为主,酸甘收敛不缺为辅。但因现在药房配药规定麻黄6g、细辛4g以下,剂量大不配药,自己又怕“老慢枝”咳喘有炎症不敢过用辛热。开出的小青龙汤、芍药、五味子、甘草量明显大于麻黄、细辛、干姜、桂枝而且经常认为有炎症加上鱼腥草、黄芩,这样完全不是仲景小青龙汤的本意。本方是治伤寒外感、内有停饮,非辛温发散温化如何取效,过用酸收、甘凉、则留饮助邪。近来我尊经方原意,麻黄12~18、桂枝12~18、细辛6~9、干姜9~12、半夏12~18,并宜甘酸收敛的芍药、五味子、甘草与之同量,治疗不少咳喘寒证的老慢枝肺气肿效果明显提高,而且未见辛燥、过汗者。  如有一位82岁的老人,咳喘多年长期服用西药并须间断吸氧。经三次诊治麻黄、桂枝、细辛,从9g加到15g效果特别好。                 

二   芍药甘草汤止多种疼痛大家知道,但如果要有显效,芍药剂量要大。特别是治阴虚失濡腰腿疼痛酸麻者,用量须30~90g。《脾胃论》中的升阳除湿防风汤,治湿困,清阳不升下陷、浊阴不降而滞困,症见便闭不爽、里急后重、泻泄不禁。东垣重用四两苍术、辛温除湿,而风药、甘缓药只1~2钱少佐。其组方用意在治病之本,因阳气不升是湿困阻滞,除湿则阳升不陷,故重用苍术、辛升、燥湿治其本。因此学经典要钻进去学其方法,而不是抄其验方。吾出自己的东西才能用经典做临床。  听师训、悟医道:经学经典,我悟出最多的,收获最大的是找回中医的“魂”。我是个医生,西医生,对中医也很感兴感,对西医学有一些了解。西医对一些疾病的治疗是重危重病、局部的杀灭、切除、植入、移植这些现代科学是救命之法。但有很多病治不了,找不到病因。而中医重“上工治未病”,因人而异辨证施治、以人为本、综合治疗,对一些疑难病有很好的疗效。但如果想成为“上工”不学经典,不用中医理论辨证只是知中医皮毛,“走偏路”成不了名医。做为一名医生,要以理论指导自己开药方,如炎症、细菌就清热解毒,疼痛用元胡,冠心用丹参,那只能是成为“下工”。  记得一次到血液科会诊,一个化疗后药物性肝炎黄疸不退的病人。当时患者一派阳黄湿热证;全身桔黄、狂燥不安、大便干结、舌降红、苔黄干厚浊。当时血液科主任说:“家属要求请中医会诊,西医有关科室都看过,黄疸就是退不了,肝功能损害渐加重”。在病历中我发现各种保肝、退黄的药都用过,其中有一组参附注射液50ml静滴已20天。我问住院医师为何用这药,他说:“病人太虚要补”。我嘱停用参附,开了茵陈蒿汤加味,4帖,过4天血液科又请会诊这病人,说病人好多了黄疸也明显减轻了,要再服中药。本例患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施治是不能用参附,西医知道“虚则补之”。而不知湿热阳黄用参附补则犯“实实之大忌”。  

三   论《伤寒》经方、立法严谨、配伍精当、疗效卓著辨证准确,必有桴鼓之效。王绵之教导学经典要钻进去、跳出来、领会体会,悟出自己的东西、溶汇新知、辨证论治。这些宝贵的经验都为我们学经典、做临床指明了道路。   中医在治疗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腹水作用很好,《内经》《伤寒》《金匮》对现代肝炎的病理机制深有很大帮助。了解现代医学,用古老的中医辨证施治,再用现代医学,检验病人的康复才是“上工”。西医的东西我们要懂,但不能迷信。用中药治好现代医学的疑难病,才能立足于现代,取信于人。  从中医《金匮》治肝病中我悟得:   肝病时在生理、病理、理法方药上,均引经据典。经曰:肝性升散属木喜升、伸,木得升、伸则条达,木伸则长。病毒性肝炎最基本的病理特点是邪以湿毒内困为主;正多为肝气易郁,肝阳易损。病毒性肝炎患者最常见的症状:胁肋痛闷,脘腹胀满,肢体困重、厌油纳呆。病位:在肝、胆、脾胃为主。肝经厥阴者,阴经之未,阴之极、芷之极也,阴尽则阳生,与少阳相表里。故厥阴经病易从阴,从阳或寒热错杂。阴邪盛则寒主病进,由阳入阴为逆;阳气盛则热主病 ,由阴出阳者为顺。由此:阳气强者与湿热毒邪抗争,则热重而湿轻,见黄疸、重转氨酶高、起病急、在表、在腑、病势向外、病程短、病顺、易愈。阳气素虚者与湿热毒邪抗争,则湿重而热轻,多无黄疸或轻黄、转氨酶升高不明显、病情隐蔽、迁延难愈、预后不良、变症重生。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一种易隐伏于肝脉络中,易损伤阳气,消磨正气的阴性病毒,阳气损则不能化阴,疏利失职,则痰、湿、瘀生阻滞血络,阻滞阳气升发,使阳气更虚的恶性循环。故治病毒性肝炎的最根本的问题是湿热毒邪与素体阳气。                   

四   在治疗上,如《内经》曰:“通其脏脉”,“疏其血气”,“令其条达”。祛湿毒之邪为要。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清热解毒与通阳,助阳为第一要务。中药有许多清热、解毒药不仅具有抑毒、解毒、减毒作用,而且还有调节免疫功能,而达到解毒,并拮抗内毒素的作用,功效甚至超过许多西药的作用,治肝的用药特点主要在:清热解毒药而宜用量特别大,经吾从300多张处方中归纳及请教,根据运用率的多少为排列顺序总对如下:  银花20-60、连召20-30、白花蛇舌草40-60、野菊花20-40、蒲公英20-40、地绵草20-30、败酱草20-30、叶下珠20-30、野菊花30   治肝病的常用治法及药物、剂量:清热:石羔20、虎杖20、黄连10    利水湿:猪苓30、茯苓30、冬瓜皮30、泽泻30、车前子50、石苇15、白茅根30   活血攻瘀:三棱15、莪木15、丹参15、当归12、桃仁15、地龙12、泽兰20、银杏叶12、川芎20   软坚散:别甲20、川贝12、淅贝12、穿山甲6、山 姑10   宽中理气:青皮10、陈皮10、枳壳15、苏梗15、佛手15、木香10、坛香12、香附30、瓜萎30   化痰浊油脂:昆布10、海藻10、白芥子10、炒莱服12、葶力子10、王不留行10   止胁痛:高良姜6、元胡15、白芷20   止血:仙鹤草20、茜草20   升阳助阳:巴戟5、仙茅5、炮姜5、升麻20   补气:生芪12、白术10   补阴:女贞子10、灵芝15、灵脂胞子粉  黄疸:茵陈60-90、金钱草20、秦艽20   抗病毒:土茯苓15、板兰根15、                   

五   在疏升肝阳的理论根据及用药上主要表现在:  肝病:常因过用寒凉,久服清利 阴气渐盛   脏阳不通  过用酸收、阴柔壅补  阳气不足   脏气不达绵   气血瘀滞  故在治肝方中常须加助阳巴戟5、仙茅5、炮姜5。  通阳——桂枝6。  疏升伸阳—郁金12、黄芪12、升麻20、薄荷12。肝木升、伸则条达常用升麻20g   滋阴要润而不寒、不助湿女贞子10、灵芝15。肝以顺其性为补,和肝者、伸其郁、开其结、行其气、化其瘀,肝和则三焦化升降顺。  在治疗难治、复杂,重症的肝炎经常开2个方子,甲方和乙方每天服一方。经常是甲方以驱邪、抗病毒、破瘀结为主。乙方以扶正,升阳疏肝、通阳、理气为主。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寒热错杂,邪正交争,正虚邪实治疗复杂刺手,如在一个方子中全都顾及,则用药不专、攻邪不去、正也难扶,药物性味杂乱难以奏效。  如:一肝硬化患者:面色黎黑、目黄、身黄、腹胀如鼓、青筋暴露,纳呆便溏2-4次/日,肢体困重、舌暗淡、苔黄厚浊,脉弦长。  B超:肝硬化中度腹水,生化全套提示:肝功明显损害。  甲方:茵陈50克、白花蛇舌草50克、蒲公英20克、丹参15克、莪木15克、三棱15克、当归15克、鸡血藤15克、车前草30克、白茅根30克、秦艽20克、茜草32克、砂仁10克、甘草5克、7贴水煎服。  乙方:茵陈30克、连召10克、半夏10克、瓜萎12克、川贝12克、淅贝12克、别甲15克、桃仁12克、葶力子10克、莱服子10克、金钱草30克、木香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土茯苓15克、生芪15克、巴戟6克、升麻15克、7贴水煎服。  这一病人经三个月调理,复查腹水、肝功均有明显好转。  禁忌上:十分强调病人要休息,经曰:“卧则血归于肝。”卧则血归肝养肝,药力易到达肝驱邪。进食少食稀、少饮水、油腻,多食青菜,干粮免得得助湿生热。

(所有针对咨询者的答疑 均属网友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与本论坛的立场无关。 )   收藏 分享 评分 医者意也。 回复 引用

订阅 报告 TOP

xushutuan28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xushutuan28 当前在线

UID
551669 
帖子
13455 
精华
金币
13818  
贡献值
468  
性别
男 
在线时间
312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13 
最后登录
2010-9-24 

好医生版主

帖子
13455 
精华
金币
13818  
贡献值
468  

2# 发表于 2009-8-10 10:17 | 只看该作者 一位女西医的中医读扎(二)

谈谈治未病——潇红                 

一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己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曰:“肝热病者,左颊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也。”《内经》精辟的论述了中医特有的治病观,高明的医生主张病未发生先预防,不要等疾病发生了才求医。这就和治理国家一样,在未动乱时就要治理好,如国家已动乱再治理就好象口渴了才挖井;要战斗时才打造武器这都太迟了。 “治未病”包括,既病防变、防微于杜渐、有病早治,治病要防止传里、传经、变症。其科学内涵符合当今医学界倡导推广的“三级预防”宗旨:“养生,保养生命,预防减少疾病发生;减轻、减少疾病的进一步加重变化;健康生存,提高生活质量,延年益寿的最佳生活方式”。也是21世纪中医药学发展的战略之一。如何“治未病”?古代《周易、既济》曰:“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豫”,预也。经曰:“道在于一”。一阴一阳为道,偏阴偏阳为疾,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治未病”就是要使人体阴阳保持调和,谐调统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先而知之。调和阴阳、防患于未然,既病防变、争取主动、未渴挖井、未战铸器、治未乱的养生保健是高明医家治病首选。                

二 经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治未病”首先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天人相应”人体生命的根本在阴阳二者协调,生气通天顺应四时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辨阴阳,应四时,进行饮食调配和药膳调理。另外,以中医独特的养生、保健、健身方法自我修炼,以导引、气功、按摩、养术等锻炼身体,保持阴平阳秘。 其次,要“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即调和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安闲清静,防止过激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生于五脏、太过、持久、郁抑均可伤五脏动六腑,致百病丛生,助邪生变。如怒伤肝、肝风内动、夹痰上蒙清窍闭阻脏络而生中风重证。故精神内守,充实元真也是防病养生,从精神上“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经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偏嗜五味,过食肥甘则易引起脏腑气血病变。如“高梁之变,足生大丁”,“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不节则百病丛生。现代人过食、纵饮、伤五脏,损六腑者日增,故饮食有节尤为其要应“谨和五味……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起居有常”,指顺应四时,起卧有时,生活规律以从其根,防中伏气。“不妄劳作”,即避免过劳伤气,劳有度以防精气耗散、真阴枯竭。因此“治未病”的最佳境界为《内经》所推崇的真人养生是“把握阴阳,呼吸清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也就是现代健康的新概念:“一种身体,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完善状态。”                  

三 “治未病”还含有既病早治;已病防传、防变;治未病脏腑。医家上工者“治未病”如《内经》所曰:“善治者治皮毛,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难经》亦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传之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仲景在《金匮》也有类似论述。《伤寒论》中诸多禁汗,禁攻、急下存阴的治法,也含防伤正、防引邪入里、防变证的“治未病”内涵。叶天士治外感热病时,在甘寒之药中加入咸寒之品,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吴瑭治温病重在清润、护阴、救养胃阴,其温病忌汗、湿温三禁、斑疹忌升提壅补、津伤忌利小便、下后热退忌即食,这些精典论述无不是源本《内经》“治未病”的旨意。中医治病的整体观、脏腑相关论、五行生克、制化论、气血津液生化规律均体现既病早治、防传、防变、防误治的“治未病”的施治原则。   今人姜春华提出的“截断扭转论”,切断毒邪入里传变,用于急性传染病的治疗获得良好的效果。在“非典型肺炎”初期气营两燔证时早用活血、凉血、化瘀治疗,可截断扭转病情恶化,减少肺部不可逆的纤维化,减少肺气虚衰的发生。“治未病”同样对内伤、杂病、现代文明病也有指导意义。临界高血压、糖耐量减退、血脂偏高、脂肪肝、乙肝病毒携带者、营养过剩体重超重者,等诸多亚健康状态人群“未病”就须防,不然一病就要命。                  
四 “治未病”还须病后调护,防旧病复发,“远其所恶,近其所喜”,防食复、劳复,冬防春病,夏防冬疾,顺四时调养、依体质调护。 危害人体生命导致病理性衰老的主要原因是外感、内伤两大方面。现代文明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活快节奏、不良的生活习惯,使现代病种产生变化。心脏血管病、恶性病、呼吸系统病、营养过剩的代谢紊乱等疾病已成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这类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现代医学重治疗、重局部的杀灭、切除、植入,而轻防病和整体综合调理。《中医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一书提出,“辩证施保”,研究形成有效提高生存质量的养生、保健体系,明显降低疾病的发病率来延年益寿,,这是21世纪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之一。“治未病”体现了《内经》的治病观,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治疗思想,以外适应自然变化,内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来治未病的治疗原则,从功能的、整体的变化把握生命。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变,病后调护。   

总之,“治未病”是人类保健养生,防治疾病的最高境界,充分体现了中医精华的内涵。


医者意也。 回复 引用

报告 TOP

xushutuan28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xushutuan28 当前在线

UID
551669 
帖子
13455 
精华
金币
13818  
贡献值
468  
性别
男 
在线时间
312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13 
最后登录
2010-9-24 

好医生版主

帖子
13455 
精华
金币
13818  
贡献值
468  

3# 发表于 2009-8-10 10:22 | 只看该作者 一位女西医的中医读扎(三)
杂谈:读《笔花医镜》,谈体会

古训:古为今用,古之医德胜于今也。 “天下之至变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医也。欲极其精以穷其变,虽千万不足以发明其绪”。医家首在立品。古人云: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人之性命在我掌握中,专心、揣求伪,尚虞有失,此事岂同儿戏乎?若一涉利心,则贫富歧视,同道相攻,药欺售,置人命于脑后矣。试仰观苍苍者向物耶。而为病家者,亦宜以上实礼貌相待,须思此人为我父母妻子救命而来,并非剃头剔脚者,可以任我招之来摩之去也。 ——按:其古训可古为今用,其论生动而实用,对今医者提高医风医德,做名医很有启发帮助。

心得体会:  本书四诊八纲论浅、精、易懂,内科用方合符中医理论基础基本观点。但简明扼要通俗不适合深入研修之用,有只大众化通用。  论治也未有特点,自创中医基础,未脱《内经》《伤寒》《金匮》方药少有自组。只是荟萃历代医书精蕴而成书。但又简而自己精论太少读之无味,还不如精读经典原著更能启明医理从中受益。 书中分各脏腑药物的猛将,次将,也是意断而分。作为清代医书如想学中医内科学本书,不如《丹溪心法》、《医学心悟》。最可借鉴是书开头的古训。
卷 之 一 ——按:诊脉歌为普通脉诊常识。 望舌色: ——按:在望舌色五脏六腑分布区的舌相、苔相而定用药。可见舌诊在中医辨证的重要性,但只根据望舌而用药也有闻舌定四诊之误。良医之治是四诊合参辨真假至变”。 望闻问切论: “四事不可缺一,而唯望与问为最要”。认为诊脉是定表里,寒热虚实其他则胸中了了,指下难明,谓据脉定症是欺人之论。先知病之来历,细向症状才是重要。 ——按:甚明与实俱进,四诊问诊,望诊最重要,无问则不明病因,无望则难病机。 表里虚实寒热辨:重在辨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治表——发散。初表风寒:苏梗6荆芥6防风了 川芎3 甘草15生姜2片 ——按:“其基本方味精量少可试之”。已脱伤寒之过幸温治寒。 里治宜归经:宜辨其病在何脏腑而治之。惟七情所伤里症最难治者,但宽其心而药始剂。否则无益也。治虚:补血:生地、首乌、归身、酒芍、别甲、 豆皮、海参、沙参。补气:党参、白术、山药、茯苓、炙草、大枣、 生姜。重者用参、芪。气欲脱则并附子、干姜。治热:分火之微者:山技,石斛,地骨皮、青蒿、丹皮、连召、麦冬、花粉、银花、竹叶、灯心。甚者:加黄连、黄苓、或石羔知母,极甚:大黄、龙胆草。 ——按:其君用药喜分病轻中重,药力分轻中重味而治。但总的药偏平和量少,未言补阳、活血祛瘀治法。 内伤外感杂治说:以《金匮》准绳,在治郁分郁小:越鞠丸、消遥。五郁:神佑丸、承气类。 ——按:治风热也未脱《伤寒》,但已不用麻挂辛热之品,也许是辛凉寒凉的初形。伤寒证治:同《伤寒论》。 虚劳论治:认为大症,一真阴亏损,虚火铄金,始于外感,邪在肺则作咳嗽、初止咳散;变生虚热困鱼丸、月华丸。吐血:四生丸、生地黄汤。元气虚、五味异功。气血虚,八诊、人参养荣汤。此症十存一二其,能存者、皆自养之功非药力也。  ——按:可见虚劳治重在养功。现代治之则异。 心部:生理:属火,色赤、凡额上,足心,皆所辖。 ——按:得血养,方能运慧思,用才智,其为心肾不交较宜。 病理:无表症。虚:血不足也。脉左力弱、为惊悸不得卧、健忘虚痛怔忡、遗精。治:作举方人参为必用,补心气。枣仁、五味、远志、茯神养心安神。龙齿,牡蛎为重镇。组方以补脾生血为大法。如归脾汤、七福饮。实症:心不受邪,其受者,胞络耳。病理:气滞,血痛、停饮、痰迷暑闭。
——按:痛的病因;(心胃不分 用药也是)沉香降气散,治心?治胃治气滞可也。饮,血凝,痰均无特色可言。 寒暴痛:-姜附汤加肉挂。热:清心导赤,泻心丸类。 ——按:书中论补泻猛次将可参而用之。 肝部生理:性刚,赖血以养,两胁以下,及小腹阴囊之地。病理:易动气作痛。其风能上主巅顶而痛于头,无表症。肝之虚;因言“肝赖血以养。”故肝之虚痛均血虚不营,血虚风动。血虚虚火,血虚液燥,治以养血四物,六味,七福饮类。
——按:白芍柔肝止腹痛止诸痛,不濡则痛为诸多医家少论及。 肝之实:气与内风充之也。肝木乘脾,木火刑金,木旺克土 “肥气”——肝积在左胁下治和中丸加柴胡、别甲、青皮、莪术。和中丸:白术、扁豆、茯苓、砂仁、半夏、枳实、神曲、麦芽、山楂、香附、丹皮、陈皮、五谷虫。
——按:治脂肪肝,过食肥甘者。本方可试用于临床组方以健脾除湿而治肥气,肥湿也,对脂肪肝,痰湿浊重的肥人可用。

肝寒症:小腹痛者,暧肝煎、奔豚丸主之。肝热症:风热上升为眩晕、目赤肿痛,消遥散、柴苓汤主之。 脾部生理:后天之本、下受命门之火,以蒸化谷食;上输谷食之液,以灌溉脏腑,故人生存活之源,独脾土之功最大。病理:喜燥恶湿,受湿渍则土力衰,而肝木即乘以侮之。病症:脾虚吐、泻、痢、土不胜湿,六君,五味异功,补中益气类。腹痛肝木乘脾也,芍药加木香主之。
——按:部的治论述以脾的生理功能为纲目,论病症、治则、方药其他几脏也为其而论。
脾主肌:故肢软、肌瘦也以补脾异功五味,六君子主之。脾主运化水湿,故发肿面黄、彭胀自汗、食积均脾益气,五味异功加黄芪、五味、六君子。 ——按:中医习惯脾无实症,虚在脾、实在胃、江氏论脾实,以右关必洪实。

  脾实:病症:气积,沉香降气热丸,血积泽兰汤,食积大和中饮,痰饮小半夏加茯苓腹痛中有积——保和丸。
——按:其脾实论,为江氏,自拟积为纲不通则实。

脾寒:右关必沉迟、唇舌必白,病症也是吐、泻、白痢、腹痛肿。方药:平胃散、六君、香砂六君、理中汤、附子理中类。
脾热:右关必数、舌苔薄而黄、唇赤。病症:吐痢、阳黄 洒疸。方药:黄芩芍药汤,葛根黄连汤。治洒疸,加味积术汤,加茵陈、葛根,黄如桔,枝子桔皮汤。
——按:江氏:补泻脾猛、次将,均为理气、消食、消积药,脾宜补不宜泻,脾宜运不宜积。所列脾部药队,补者少、泻者多,是否适合?而泻脾药均为理气、消积食之品。本理气消食也可补脾气虚;而滞者脾虚食不化者,当然枳实、莱服子、厚朴槟榔理气力猛,脾虚者少用为佳。
肺部性娇嫩,故火为仇。体属金,畏燥、遇寒亦咳。然肺气之哀旺,关乎寿命之短长。全持肾水充足,不使虚火炼金则长保清宁之体,而寿臻永固。肺有里症,亦有表症肺主皮毛故也。
——按:其论甚精,火因为燥物,热燥均有最易伤肺,故肺病定须禁烟病则自愈过半。治肺慎用燥热之品,用时须加甘润和之如小青龙汤中的白芍、五味子均为润品。 邪在表:发热,喷嚏、鼻塞、咳嗽、畏风、胸满痛、喉痛、鼻燥伤暑风。治:香苏散、二陈加苏叶。止嗽散、加味甘桔汤、香薷饮。
——按:治表也只限于解表寒,而缺辛凉解表方药。

肺虚之症:自汗、咳、气急、咯血、瘘、虚劳治:以培土金为主,八珍加芪、五味、麦冬、五味异功。阴虚,知柏八味,五痿汤。
肺实之症:从闭为主、气、痰、暑、水、风、火闭阻。气——加味甘桔汤痰——清膈煎暑——清暑丸+香薷、木香水——五皮饮风——麻黄汤火——白虎汤+桑皮、葶苈子。肺热之症目赤:火克金——泻白散加黄芩、菊花、连召。鼻衄:血热妄行——茜根汤咳嗽脓痰:火刑金而灼肺液——黄芩知母汤主之。
便血:肺与大肠相表里,火迫血行也,芍药甘草加黄芩丹皮,生地主之。
——按:热迫大肠血便,泻肺热去肠热此治法。也可用以大便干结,反之肠腑浊降则肺气得肃降,故肺热,咳喘、肺病、等肺实热不降,通便泻大肠也可清肃肺热。 人参为补肺猛将,洋参为凉肺次将,党参为补肺次将。 肾部:其体常虚:凡夙夜宣劳,耄而不倦者,皆肾气之固也。好色之流,先竭肾水,丧其本矣。肾虚:头痛、耳鸣、盗汗、夜热、健忘,咳喘、腰痛、腿酸足软。治虚六味地黄丸加减。虚热:生地黄煎。四物煎。阳虚:金匮肾气丸。肾之寒:命门火衰,虚象百出,左归饮,右归饮。 ——按:江氏从五脏六腑分寒热虚实论治,有其特色。但从一症状为一病,一治方药,也有欠缺。如肾之虚咳嗽,虚火铄金,六味地黄丸加蜜治之。而每症只列脉象而无舌象。虚实分阴阳也欠明。言肾无实症,又立泻肾猛将泻肾次将,“实则泻之”无实症从何泻之。 胃部:司受化谷食,性与脾同,而畏木侮。胃为阳明有经有腑故有表症;表症;目痛、鼻干、唇焦、嗽水不欲咽。葛根汤主之。胃虚:吐、噎膈、不能金、胃脘痛、湿肿、痰、嘈杂。以香砂六舌为主治之。噎膈——启膈散。郁者——消遥散。胃实者:从伤寒结胸、腑实症,大承气。胃之寒:胃脘痛、肢冷、气冷绵绵姜附汤加肉挂。食入复出也——平胃加煨姜、砂仁。吞酸、嗳腐、寒不消食——香砂二陈汤 ——按:舌酸、嗳腐常为实症热症,木克土或食滞。治宜辨而治之。 胃之热:舌红、口臭、脉洪数,三消、吐血、齿痛、便秘、三消者,燥热结聚也。上消:口渴消水二冬汤。中消:消谷易饥生地入物汤。下消:口渴,小便如羔,六味地 加生脉散。 ——按:江氏认为三消均为燥热结聚为患故治三消上、中、下均从养阴润燥为主。其论错因气虚湿热,痰浊均可致消特别是现代人暴饮,过食肥甘原味之人。 痰火为主患者:二陈加山枝、黄连主之。吐血胃火迫血,白虎汤主之。呃逆不止,胃火上冲安胃饮主之,石斛、麦芽、黄芩、泽泻、山楂、陈皮、木通。 膀胱部生理:津液芷焉,气化则能出矣。肾气足则化,不足则不化,不化水。归大肠而为泄泻,出气不化,则闭塞下焦而为癃肿。病理:膀胱之虚:肾气不化 。症:小便不禁、劳淋,老淋。治十补汤、补中益气,萆解分清饮。 膀胱之实:气淋、血淋、关格、膀胱气气淋者、水道阻塞脐下胀痛也。假苏散主之血淋。茎中、割痛难忍也,生地四物加红花,桃仁花、蕊石。关格:溺闭而吐逆,假苏散。膀胱气:气结膀胱少腹,热涩于小便也,桔核丸主之。膀胱之寒:冷淋,寒气坚闭水道,肢冷喜热。金匮肾气主之。膀胱之热:羔淋:滴液如羔萆分清饮主之。石淋:下如砂石也,益元散加滤珀主之。便脓血:心气移热于膀胱,阿胶散主之。发狂者:伤寒热结膀胱,下焦蓄血、少腹、硬满、调胃承气汤。 胆部生理:清虚之府,气血足则胆气壮、气血虚则胆气怯。固与肝相表里。胆之表症:头汗寒热往来治,小柴胡汤。胆之虚:惊悸、太息。治:安神定志丸,太息者气 虚。四君子汤主之。胆之实:胸满邪气结聚,小柴胡加枳壳、桔梗。胆之热:口苦、呕、盗汗、目眩、小柴胡加竹茹。胆之寒:呕吐,小柴胡加藿香汤主之。 小肠部此外泌别清浊、俾水火,液注入膀胱,滓秽流入大肠。小肠虚:溺赤溺短者——水胜火,生地黄汤主之。腰痛水不足也,六味地黄汤主之。 卷 之 三儿科证治吐泻因伤食者;腹必硬,吐泻必有酸臭气一保和丸消之。因伤伏暑:小水必不利,兼烦渴,吐则香薷饮,泻则四苓散加盖元散。因寒:唇舌面色白、口不渴 四肢冷,平胃散,二陈汤中煨姜。虚寒用附子理中汤。因火:身必热唇舌赤,清中饮导之。 食积者:肚腹必硬、膨胀拒按、吞酸嗳腐、不思饮 食,保和丸,大和中饮。脾虚六君子。大和中饮:炒麦芽、楂炭、枳实、砂仁、陈皮、厚林、泽泻。疳症:干也。病理:久热伤阴,津液干涸之症。病因:饮食不节,积滞化火渐或生痞、生虫。症状:腹大青筋、毛直发焦。肤肌枯燥,唇舌降红。治则:清其火、消其积,存其阴、调脾胃尚克有济。初治清热导肠汤;胡黄连5分地骨皮,楂炭各6g青蒿、山枝、大腹皮4.5g、炒麦芽9g、厚朴、丹皮、甘草各3g。阴分既虚;理阴和中煎:生地、北沙参、生谷芽、地骨皮、首乌、青蒿子、炒麦芽、牡蛎、白芍、楂炭、厚朴、陈皮。 女科证论:易郁结成疾主治之法:审无外感内伤别症,唯有养血疏肝四字,四物汤、消遥散可保其八九。 医者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