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剑客传世经典系列4:论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 十八子li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28:36

姜 恒  兰迎春

(济宁医学院管理学院  山东 日照  276826)


[摘要]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吃饭问题不仅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历来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有13亿多人,粮食问题始终是我国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2008年以来,粮食危机席卷全球,尽管我国粮食供求相对较为安全,但从长远来看面临挑战。文章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现状及未来对粮食的需求、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及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城市化  粮食安全  土地管理  农业补贴

我国进入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对粮食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不仅要保证当前的粮食供应,还要实现与新时期、新阶段相适应的长久的粮食安全;不仅要有基本的粮食供应的保证,还要有粮食质量和供给效率的保障;而我国粮食安全的潜在性的威胁是存在的。

一、“粮食安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1974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关于粮食安全的概念,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1983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概念进行了修改,提出粮食安全的目标是“确保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其所需要的基本食品”。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大会通过的《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又对“粮食安全”的涵义做了第三次表述:“只有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有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膳食需要和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008年以来,粮食危机席卷全球,“世界粮仓”美国也未能幸免。据报道,迄今国外已经有27个国家爆发粮食危机,全球粮食危机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上了一课,也为中国的粮食安全敲响警钟。主要原因在于全球一体化趋势下,外部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势必会以种种方式传导至国内。从历史上看,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曾经经历过多次粮食波动。特别是1959——1961年那次供给短缺被称为“三年自然灾害”,发生了饿死人的现象。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粮食生产在总体上呈增长态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更采取了一系列“惠农、兴粮、富民”政策,广大农民种粮生产积极性空前增强,全国农业粮食连续4年增产;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 5015亿公斤,消费量5100亿公斤左右,供需基本平衡。然而2008年最新的调研显示,今年中国产粮区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所下降,预计播种面积较2007年实际面积减少超过1个百分点,加之雪灾影响(雪灾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1.77亿亩,绝收2530亩),这让粮食供给出现风险。同时由于我国现实的国情人口多,一旦粮食严重短缺,没有谁能养活得起,主食粮食品种不能依赖国际市场;可用于粮食生产所必备的耕地和水资源有限,只能立足于有限的条件下解决粮食生产问题,因此,粮食安全问题的意义在我国显得特别重要。

我国未来粮食消费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人口数量的增长,2007年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2千多万,根据有关方面测算,我国人口2030年人口将达到16亿峰值时,粮食总需求为6.4亿吨左右。另一方面是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升级趋势显著,农产品消费需求总量规模将继续扩大。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消费粮食的多样化、优质化趋势增强;动物蛋白食品的消费数量将越来越大,这意味着我国粮食直接消费增长的同时,用于转化的饲料粮的数量越来越多。

二、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因素

1、播种面积的减少

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是影响我国粮食的主要因素。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末全国耕地面积必须确保不低于18亿亩。我国粮食经济学会从我国粮食生产消费变化和今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表明,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必须把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15.5亿亩左右。然而在我国播种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有些地区缩减了粮食种植面积,甚至出现了一批“无粮乡”、“无粮县”等,至使我国的粮食播种面积呈逐年递减之势。1990年我国的粮食播种面积是1.13466亿公顷,而2003年下降到9941万公顷,短短13年萎缩12.4%,平均每年减少播种面积108万公顷。到200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总面积下降到18.27亿亩,进一步逼近18亿亩这条红线。比如:我国的广东省1999年,种植面积达到4800多万亩,但到了2003年的时候,只有3000多万亩,下滑了百分之十五,粮食总产量下降了25%。另据广东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的人均耕地比1980年的1.27亩减少了2/3,以常住人口计算,人均仅占有耕地面积O.37亩,仅为全国平均数的1/4。

2、城镇化对耕地的占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从1980——1995年的15年中,我国的城市数量由223个增至640个,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由15个增至32个,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由30个增至43个,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由70个增至192个,人口20万以下的小城市由108个增至373个,建制镇从2870个增至17282个。从1980 年——1996年我国市镇 人口由20171万人增加到35950万人,年均增长3.68%,这高于同时期全国人口平均增长1.35%的速度,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0.63个百分点。“十五”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06年底,全国城镇人口达到5.7亿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3.8%。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据国家统计局测算, 2020年前后将超过50%,2050年前后将达到70%左右;到2010年时,国内将有5.51亿农村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城市建设用地将不可避免。就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来看,既有合理占用,也有盲目占用、占而不用、乱占滥用等浪费现象。我国耕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但可耕地面积只有1.3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4.2%,人均耕地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有666个县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界线 。就在人均土地拥有量很少的情况下,城市建设、非农建设用地占用了大量耕地。据统计,在1986——1995年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963万亩,比韩国的耕地总量还多,平均每年占地近300万亩,相当于我国3个中等县的耕地面积;1996——2003年,短短的7年时间,全国净减少耕地1亿亩,平均每年减少1300多万亩。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减少耕地都在460万亩以上。

3、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

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但是,改革以来,比较收益的差距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对我国粮食安全展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比较收益的驱使下,农民不愿种地。例如,我国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同时也是我国传统的农业高产地区。近几年来,耕地季节性抛慌、农民不愿种植双季稻而改种单季稻等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导致粮食自给有余转入大量调入,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南粮北调”的局面,如今已演变成“北粮南调”。比如:广东省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粮食调入大省,近年来,广东省每年粮食消费需求约为3400多万吨,而本省粮食生产总量仅为1500万吨左右,余下的2000万吨粮食缺口都依赖省外采购或从国外进口。第二,一般农区的农民,在比较收益的驱使下顾不上种地,他们或者外出打工,或者从事其他非农生产等。如:安徽、四川、江西等民工劳务输出大省,耕地抛荒现象应引起重视;即使是耕种的田地,也由于投入不足、劳力匮乏、耕种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产量有所下降。

三、从实际出发,切实采取措施,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1、减少耕地流失,为粮食生产提供基本的前提

就我国目前的粮食生产来看,防止耕地流失,保证足够的耕地面积,强化以下两个方面是必要的,也是根本的。第一,制定科学的城镇发展战略,节约耕地。我国曾结合国情选择“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战略,甚至这种观点还在延续。2005年末,全国共有建制镇17726个,建制镇面积2.37万平方公里,平均不到1万人,难以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吸纳更多的人,造成了不必要的土地浪费。考虑到土地资源的短缺,从土地集约利用角度来看,我国城市化应积极发展大中城市,注意挖掘城市用地潜力,改旧城建新城,改变城市矮、空的现象,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加快经济发展;同时,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合理有效地发展小城镇,不搞一刀切,该鼓励的鼓励,该限制的限制。对受大中城市经济辐射强的,或者是各种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或者是有产业支撑的等对人口有很强吸引力的小城镇应鼓励加快发展。否则,应限制发展,以保护粮田耕种为主。第二,切实加强土地宏观调控,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加强计划对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速度、结构的控制和引导,坚决杜绝擅自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行为。此外,通过减少全国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来节约土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占用土地总量已达2.72亿亩,人均用地153平方米,如果我们按规划将人均用地标准降到100平方米,可腾出9500万亩。

2、充分利用现有耕地,拓宽粮食生产的空间

第一,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提高农业的比较收益,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在财政上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如: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2626亿元,到2007年就增加到4218亿元,今年又增加到5625亿元,对粮食的安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第二,扩大耕种规模,提高种粮经济效益。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一家一户的经营,规模极为狭小,人均只有欧盟的1/40,是美国的1/400。它虽然曾推动了我国农业的一次巨大飞跃,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探讨并改变这种耕作模式,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种粮经济效益,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必要的,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提高粮食复种指数。据估计,我国目前耕地复种指数在1.55左右;而据研究,我国耕地复种指数的潜力可达1.6-1.7,到2030年我国的农作物复种指数可能提升到1.67。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为例,若全区的复种指数提高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加36万公顷的耕地面积。第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从粮食单产水平变化来看,我国粮食单产水平平均每5年上一个台阶,每5年单产增长10%左右。如果未来五年我国粮食平均亩产水平由于科技进步而达到310公斤,以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计算,可增产粮食600亿斤,这将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积极影响。

3、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粮食产量

耕地质量对粮食产量起着直接的作用,但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为了单纯的经济增长,违背客观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比如,许多乡镇企业和一些私营企业的“三废”基本上未经处理便直接排放到附近农田或河流、湖泊,农民在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无机肥料、有机农药及不合理的灌溉等使得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减少、盐渍化以及耕作方式的粗放型和掠夺性的开发,由此导致了耕地资源的退化、质量下降,使得高产田变为中产田,中产田变为低产田。这样,相同面积的耕地所能提供的粮食产量必然减少。因此,加强对一些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的管理,提高治污力度,改变农业耕作方式,植树造林种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以加固农业自然资源基础,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粮食生产能力。

4、保护粮食主产区的种粮积极性,提高生产能力

一方面要提高对农民种田的补贴,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手段调控好农业物资的价格。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左右。集中有限的资金,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力度,改善生产条件和运输条件,加快商品粮基地的建设步伐,是必要的。在这方面,国家从1983年开始投资建立商品粮基地县;2004年开始启动了两大工程“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施了对种粮直接补贴,开始对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06年又对种粮农民柴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预计增支实行了综合直补。这些措施将大大提高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生产能力。粮食主产区也要通过结构调整,向粮食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实现由一般的产品向优质和加工专用品种转变,由单纯提供初级产品向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转变,逐步建立起以粮食为基础的高效经济体系。同时对一些耗费粮食的行业要限制,比如酿酒、肉类等。

5、依靠科技进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最根本的还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的发展。邓小平曾经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按照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水平分析,良种繁育、地膜覆盖等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就可以使粮食单产增加1.5-3.5倍。2004年我国启动了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四大粮食作物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试点行动,重点推广了50个新品种10项主推技术,核心示范区水稻单产提高10%,冬小麦单产提高15%。从世界先进的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看,无土栽培应用、生物遗传学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太空射线处理技术在作物种子改良上的实验、植物栽培大造环境技术的推广、基因工程的发展等等,对粮食单产增加均具有无法估量的前景。另外,运用科学技术改造中低产田,也可以提高单产;比如:我国拥有大量的盐碱地、红壤地、干旱地,涝洼地等,针对不同类型土地的具体特点,运用相应的科技成果,将可以改造出一大批中、高产粮田。

6、完善粮食保护制度

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护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快推进粮食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对于粮食安全保障的基础性作用。具体包括:培育粮食市场主体,扶植大型粮食企业;完善市场交易方式,创新粮食流通业态;健全专项粮储制度,提升政府调控能力,从而引导和保护粮食生产,促进粮食流通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发展,等等。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

[2]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N].中国青年报,2005-3-6.

[3] 柯柄生:工业反哺农业  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J].时事报告,2005(2).

[4] 韩长赋: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问题[J].求是,2004(22).

[5]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课题组:推进城镇化进程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04(2).

[6] 甘肃省粮食局:关于甘肃省粮食安全问题的调研报告[EB/OL].国家粮食网,2005-8-24.

[7] 经济半小时(央视):.粮食危机逼近广东 98%大米靠外地调进[EB/OL].新华网,20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