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欲青春txt下载:显密圆通大“准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0:35:26
显密圆通大“准提”(南师亲自审核修正过)
---准提法资料

--------------------------------------------------------------------------------

显密圆通大“准提”

(学生胡松年整理汇编,恭呈 南公怀瑾上师审核修正后定稿。2009年11月21日)





无量古法,密部别传,简中之简,密中之密

“准提法”乃一门古法,亘古相传至今。其在原始之东密与藏密里,尚难寻得,祂是属于密法里的“别部”(别传)。我们看准提佛母画像上所写的“七俱胝”,所谓“俱胝”,是印度当年数字的名称,代表无量、无数、无边,故我们可以说“代表无量、无数、无边的佛的母法,叫做准提法”。换而言之,世上无量无数(七俱祇)的佛,都是修了“准提法”,受了准提佛母的加持力,方始成佛的。依密法来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修道时,也就是受到准提佛母的灌顶加持而成道的。东密与藏密的其他修法,麻烦又复杂,而且多须专修,大多数一堂法修下来,起码要两、三个钟头,在这工商业时代,修如此的长法,时间上不太允许,只有“准提法”较为简略,而又概括了一切。同时,有的密法非吃素不可,有的还非出家修不成功,有的密法出家不一定修得成,在家人才修得成,诸如此类等等之修法先决要求很多。只有“准提法”均不避讳,一切不拘,不分荤素、垢净,无论男女、在家、出家,均可修持,真方便也。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准提佛母的修法,是密法里头的密法,密宗里头的密宗。所谓“密”,并非“秘密”不可告人。“显宗”之所以为显,是因为祂把道理都讲清楚了,而“密宗”是把道理讲出来仍然未能表达完全的,故称之为“密”,这个“密”字,应该是“奥秘难解”之义,故修密法没有秘密。而“准提法”是密法中的别法,特别殊胜的法门,它包括了止观、参禅与净土,并且又能依仗上师与诸佛菩萨的加被,功效尤显。



深不可解,唯有信入

“准提法”乃“观音法门”的总法。其是简中之简,却又越简越密,即使到了十地菩萨境界,还没能完全了解其中的奥秘,何况一般凡夫呢!故修习此法,首要在“信”,也就是全心全意,毫不怀疑。“妙觉果海,信为能入”,信什么?信佛、信佛法、信上师、信自己。“信为道源功德母”,唯“信”能入,方能起修。因此要将自己的身心澈澈底底地投进去,投到本身原来圆满具足的自性海中,毫不保留,决不怀疑,如有丝毫怀疑,成效就要大打折扣了。



传承殊特,不可混修

南公上师所传“准提法门”,传承殊特, 上师曾经略为透露其传授“准提法”之原始因缘,即 上师昔年自峨嵋闭关下山后,再掩室于四川嘉定(乐山)五通桥多宝(如来)寺中,蒙文殊师利菩萨显现亲授。内涵性相融通及即身(生)成就奥秘。当时,即写下了“准提法本”,并促成了往后传授“准提法”的因缘。师誓愿如世缘过百龄,得机而宣说其中全部内密,再正式传授传法上师之正式灌顶。不然,没身而已。平常不易轻传仪轨灌顶,只恐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之故。 “准提法门”虽系古法,然 南公上师乃亲蒙文殊师利菩萨显现直接传授,故以此传承而言,即由此开始, 南公上师实乃本世间第一位祖师也。本法之仪轨,经由其精心规划后,生圆二次,绵密无缺,以补古法之不足,诚乃划时代之一大创举。后世修习者,将因此而获益良多。外界也有不同传承的“准提法”相传,其与师传之“准提法”传承完全不同,护法体系各异,修习的仪轨也不一样,而密法讲求依师而修,师承不一,千万不可混为一谈,更不可胡乱混修,慎之!



降魔密咒,上师专有

念咒念到某一个境界时,准提菩萨会显像,不过,有些是假的,是魔境变化来测验你的,当然也有真的准提菩萨现身。这个时候,可用 南公上师传下的秘密咒子:“嗡哈哩底噶”,得以测验它是魔境界变化,还是真的准提菩萨的感应。念此咒二十一遍,是假的就会退去了,真的就会更明显。一般来说,只要念三遍以上就可以了,当然念七遍就更好,其实,只要你一起此念,如果是魔境界,它就会退了。 “嗡哈哩底噶”是 南公上师之本咒,我们知道,要证到八地以上菩萨果位的大德,方能了知其本咒,由此可见,我们学人当视上师为现代佛,吾等何其有幸。



显密修持各异,却是殊途同归

宋(辽)五台山道【辰殳】法师《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有云:“显教圆宗,须要先悟毗卢法界,后依悟修满普贤行海,得离生死证成十身无碍佛果。如病人得好药方,须要自知分两炮炙法则,合成服之方能除病身安。今密圆神咒,一切众生并因位菩萨,虽不解得但持诵之,便具毗卢法界普贤行海,自然得离生死成就十身无碍佛果。如病人得合成妙药,虽不知分两和合法则,但服之自然除病身安。故首楞严经云诸佛密咒秘密之法,唯佛与佛自相解了,非是余圣所能通达,但诵持之,能灭大过,速登圣位。又云神咒是诸佛密印,佛佛相传不通他解。贤首般若疏云,咒是诸佛秘密之法,非因位所解,但当诵持不须强释。”



密法原无密,自性本具足

密宗之所以为密,是最显易之理反却不能懂,这才是真正的秘密。显教修法大半走去恶为善的原则,舍妄念、烦恼而求空性,然后用空性菩提去转习气,密宗之秘在烦恼就是菩提。学佛与成佛没有舍弃哪一点,关心到每一位众生,每一个人,当下我就是佛,丝毫无舍,本来就是不增也不减,无需舍弃哪一点,或空掉哪一点。所以显教讲空,在密法看起来,也只是个方便而已。禅宗六祖惠能祖师曰:“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切众生的自性本来具足一切,因此学佛修法乃至成佛,不需要舍弃妄念而证菩提,因为妄念本身就是菩提,妄念、烦恼的自性本身就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因其不能存在,所以它“非有”,因其能生生不已,所以“非空”。显教某些法门,往往是抓住一面,舍恶而取善,舍有而取空,或舍空而取有,都是易偏。密法同华严宗一样,是合一的、圆满的,不取不舍,不增不减,众生本来是佛,要你自己信得过。显教之理,是去贪嗔痴慢疑,密教之理,是非增非舍,自他不二。转识成智,是由凡夫转成圣人,密宗转都不要转,凡夫即是圣人。知道五毒本身就是佛性,看透了,修证到了,贪嗔痴慢疑就不再是五毒,转都不要转,而立即成就五方佛了。所以佛法中有了这门密宗,密就在这种地方。然如信不过,转不过来,理证不到,修持不到,那就很差异了。懂得了一点密法这些空洞之理论,没有去修证到,以为贪嗔痴慢疑就是五方佛,便去乱用贪嗔痴慢疑,自己反而落因果下地狱而不能自救了,非常严重。如果误己之外,尚且误人,则更罪过矣!因此之故, 上师多年来,一直不愿传授密法,即此顾忌也。如今所传密宗“准提法”,是因为这个密宗的法同禅宗的理非常相通,尤其是华严宗道理,绝对相合。一即一切,任何一个法包括了一切法;一切即一,一切法皆可归到一个。



自力融合他力,相应上师诸佛

密法的修持,在修“止观”的目标上,与显教差异不大,但密法还有上师与诸佛的加持的力量,自力与他力融合成一体,其效果就更为凸显了。师传“准提法”之仪轨,实际上,已包含了密法中的“上师相应法”在内了,只要依法精修,自然相应上师诸佛,行久功深,一定会有感应,或有境界现前,或有某些境相(请参阅随后附录《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中的“验成行相”部分)。但千万不可被奇怪的感应所迷惑,要知道一切唯心,万法唯识,都是自性的体、相、用。应随时记住《华严经》所说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才能修习这个密法。我们学佛的目的是在去除贪瞋痴的习性,若是以贪婪的心去祈求,当然就得不到感应了。所谓“无贪则感应”,要把一切交给佛菩萨,交给一切众生,才是正确的学佛心态。不仅在修法时,而且在日常生活当中,随时与准提佛母、众生同在,与上师诸佛相应,即使各种境界与感应到来,都应不着不取,不可执着。一知即休,知而不执,这就是修密法的要领,一执着即入魔道。要知好境亦境,若作圣解,则即落群邪了。故密法的修持,除有仪轨可循外,还必须靠有师承,而且是有经验有成就的上师,才不致走入歧途。密宗修持须依师而修,可获得上师的秘密心要与其口诀,并诸佛菩萨等的加持的力量,则不难由捷径而直趋菩提。



由“一切皆有”起修,直下“五八果上圆”

佛家讲的八识,是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与阿赖耶识”,前五识与色身有紧密关连;第六识是意识,其包含思维、感觉等;而第七识称为末那识,是第六意识的根,第八识是含藏识,一切过去、现在的种子、业习等等的总藏处,无论如何生死轮回,都会随之而往,不会消失。佛法修持的初步目标,就是要转识成智,做到智慧解脱。显教法门多属“六七因上转”之修法。只要在第六意识的因地上,一转清明了,定久了以后,第六意识没有不转的,亦即所谓的气质变化,譬如说,人的脾气变好了,比较有修养了。第六识转了,第七识是第六识的根,当然也会跟着转化,逐渐地,甚至生死也会有了转机。至于色身上的奇经八脉、三脉七轮等等,也都会转,但是转得很慢,因为六七识在因上转了以后,前五识与第八识,就没那么容易转的了,尽管第六意识清明了,前五识恐怕依然故我,更谈不上第八识了,因为它们非要到证果的时候,才能完全转化,故云:“五八果上圆”。而“准提法”是独特密法,由“有”起修,直接走“五八果上圆”的路子,修得如法,则可将阿赖耶识(第八识)的种子在现行中转化了,第八识转了,所以前五识也跟着转。经由绵密的身、口、意三密的修持,并藉由上师与佛菩萨的感应力量,咒语与日常生活打成一片,一切思想行为,随时随地都要在有形相的规矩中,也要达到在自己没有形相的心行中,转变了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种子,而成为佛种性,其是立即转业成就,恶业也转成善业,善业转成大智慧成就。不仅能悟到不生不灭的空性,就连此一业报之身亦得转化。虔修此法就有这样的殊胜。如真能证到了,一切连转都不用转,因为贪嗔痴慢疑就是五方佛、烦恼即菩提,凡夫本是如来。故密法号称“即身成就”,不无其理,这也是“准提法”之所以极为殊胜之处。如前所述,“准提法”的道理与禅宗之理相通,尤其是华严宗的道理,绝对相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而华严离不开唯识,唯识又离不开般若,故其是华严、般若、唯识的综合,综合了全部佛法修行的宗要。这个法包括了禅宗的境界,包括了唯心净土与极乐净土相同的诸佛净土境界,融会了显教与密教的各种修法。换言之,这个法门包括了未悟的人如何修行悟道,已悟的人如何悟后起修,转成意生身,到成就之路,都囊括其中了。



密法境中修,执境岔路多

修习密法,亦有其相当的弊端,因为它是由“有”起修,走的是“一切皆有”的路子,在境界中修持,境界自然众多,但岔路亦多。如果教理不通、不懂唯识者,不知一切唯心、万法唯识、缘起性空的道理,境界一来,攀缘心起,随境牵转,甚或弄神弄鬼,自以为是,不仅成了外道,而且还会入了魔,误入歧途,“修”还不如“不修”。修行贵在“见地”,因地不真,果遭纡曲,失之毫厘,最后则将差之千里了,故修行者不得不慎。现在世界各处流行“藏密”的修持,所谓的活佛或仁波切等,周游世界到处传法,每次聚众,少则数百,多则成千上万,信众趋之若狂,一个法传了下来,数年之间可能再也见不到这位传法上师,如果有人真的去修其所传之密法,有了修持上的问题,又能向谁去请教解答呢?修出了大问题,成了神经病,又有谁能帮助他呢?况且,这些号称的活佛、仁波切们的修持,又是否真正证到修到了呢?这些都是现下佛教界的严重问题。难怪 南公上师曾感叹言:一些杂乱的密宗流行时,就象征著「末法时代”提前到来。所幸我们修的“准提法”,有 上师与其他阿阇黎传法,各处并有准提共修的团体的组织,定期共修,切磋研讨,有老参带领新学,解决平时修持上的困境,除此之外,如真有重大的问题,自己无法解决时,我们还有管道,向 上师直接请益,获得解答,吾等幸甚。



三业专一,止观双运

大乘修行讲求的是六度万行,其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都是前奏加行的功夫,先修功德,福德够了,加上禅定,禅定够了,才可以进入般若。小乘法门谈“戒、定、慧”,“定”在中间,没有“定”,就没有真正的“戒”,没有“定”,也没有真正的“慧”。故知“禅定”本身并非“般若”道体,但“般若”却也离不开“禅定”。

“准提法”的修持也不例外,在求止得定的目标上,与显教其他法门无异。但在方法与入佛知见上,准提法的仪轨已替我们划出一条具体的轨道,在求身(跏趺坐、手印)、口(持咒)、意(观想)三业的专一。绵密的金刚持咒,在于净化业习,深植于第八识,同时也等于在修气修脉,气脉本身虽不是道,但要想达到忘却自己的身体,去除身见,进而转化这个色身的果报业报,将身心完全投入的金刚念诵,却是极佳途径。再配合层次分明的观想步骤,更能够逐步都摄六根,将身心的念头与观想合而为一,先作到“声气合一”,然后“心气合一”,最后自然达到“身心合一”,忘却了身躯与外缘的存在,而内外一切却观照得清清楚楚,如此才能得止,再由止而定。



持咒要领,不缓不急,单调庄严,生生不已

持咒之要领,宜不缓不急,字字清楚,明朗庄严。念诵之时应一口气一口气地去念,即当一口气完全念尽时,闭口以鼻根部位吸气,气调好了,再接着念下去,如在共修场合,吸气时,可以耳根听众持诵,心心相随念下去。修习如法,气脉节节打通贯穿,色身转化迅速。气脉虽非道,但要做到忘身、忘我,还必须走气脉的路子不可,只要不去执着它就好。

持咒与其他软修法门的唱诵,略有不同,其不讲求韵律,低沉单调,周而复始,绵绵密密,生生不已。单调之中,透发庄严,了了分明,感人无形。持咒若仅仅崇尚快速或韵律,而忽略了清晰庄严,在修“止观”的基础上,也许不错,但它却与本法(准提法)的精要,有了距离,就不能完全如法了。

开口持咒到达了声气、心气与身心三合,身、口、意三业专一,气脉通畅振动声带,一口气接一口气地念诵,妄念愈念愈少,气愈念愈长。到此时,任何大动作的开口持诵,都有可能打破三业专一的定境,故而连唇齿都懒得一动,就自然形成了“金刚念诵”,“金刚念诵”之唇齿不动,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不是刻意造作出来的。

除“开口念”与“金刚念”之外,还有一种主要的持咒法,即“瑜伽念”,持咒不出声音,仅在心中默念。在人多的公共场所,用此法念咒,可能比较合宜。



观想要领,不思而得,无取分别,不勉而中

“观想”当然也是意识造境,就以观明点来说,要观出一个亮光,因此,比如要你看住一盏油灯,把这个油灯的影像看清楚了,然后,随时在意识里有这么一个亮光存在,明点就观起来了,观起来不动,不论何时何地,吃饭、做事、上厕所等等,意识境界中,始终有这个明点,慢慢地,这个影像出来的明点,越来越清楚,妄念越来越少,甚至没有妄念了,身心皆亡,只剩这一个亮光,心灯明朗而得“止”,这是意地生起造出来的“观”。

念佛号、持咒语,也是一样的道理,一句佛号或一个咒语,就如同是面粉一样,面粉上有一点水,面粉慢慢裹拢来,转呀转地,最终把所有的面粉裹在这一点上,就得“止”,这是初步的“观”,叫作“观想”,是意地生出来的,不是乱想造出了的,乱想就会出毛病了。

有些人初学时观不起来,不要乱想,意识上知道即可,如乱想会神经错乱。其实观想很简单,比如说我提到你住的家,你一想家,家中的样子就会起来,一提起就有,如此观想并不困难。如果你硬去想,那是妄想,不是观想。应该一点不用着力就现前了。妄想是第六意识的分别作用,观想则等于是第七识末那识同第八阿赖耶识的功能发起来,是独影境又不是独影境(注一),它又是明了意识。

学密宗不通唯识不能学的。说它是独影,它又是明了意识,说它是明了意识,它又在一面说话、行事,与独影差不多现象,但又不是非量境界(注二),非量就是神经病。为何不是非量境界?因为由我作主观想起来的。非量境界你作不了主。



祈愿他力,感应道交

在修止修观的原理上,准提法门与禅宗法门相似,除此之外,修准提法门,还要在意根上与愿力上,带着一个祈求本尊佛母与诸佛加持的心愿。不要认为念咒念得很好,就觉得这就是参禅,就是止观,话虽不错,殊不知,此与密法持咒就有所出入了,这也是修密法与参禅,同中有异的地方,如果没有祈求他力加持的心愿,就会变得在修“止观”了,也不是说它不对,只是与本修法门就有了差别,如何差别?在因地上有了差别,由于见地与认知不清楚,则果地上也必有差别,所得到的层级也会不同。

所以,千万不要只借用咒语,作为系心一缘的作用,那是修禅定,如果能系心一缘而能得止,那是修止观,这种修法,念佛也可以,念咒或其他都可以,但在修密法的本位来讲,你如果功德大、智慧大,带着修止观、禅定也行,然而,还是要带到心愿的力量祈求他力,求本尊、佛母、诸佛菩萨加持,所谓有求必应,感应道交。要求感应道交,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须注意戒、定、慧的配合,一定会得到他力(佛力)的交感,则效果亦将不可同日而语的了!



生起次第,真空生妙有

“准提法”的修持,求止得定并非最终目标。生起次第要我们练习,由一念专精的持咒与观想,进而“忘去自身我执”,“浑入虚空中,虚空与我无二无别,亦无虚空之量可得”,忘却身心,心物浑然,不起分别,无所谓空,也无所谓有,我即虚空,虚空即我,无量无边,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进入准提三昧的定境。

“准提法”并没要我们到此为止,死守着这个空境,接着要我们观想宇宙之四大变化,忘却了肉体的我,而在莲花中生出一个妙有的我来,此时如能观想成功,就是“意生身”的化身境界了,也就是妙有之境界。

接下来,口持准提本咒,观想与佛母合一,心月轮与字轮的观想就更细腻了,没有相当的定力功夫,是做不到的,即使偶尔观到一点,刹那即逝,把持不住。初学之人,可以将字轮观大,比较容易清净,甚至于只观一个发光的心月轮,待日久功深,心细了,字轮就越观得小,心也就越定。最后乃至心轮不转了,只观中间一个梵文的“唵”字,永远是这个字在,忘记了身体,或连字都不要,心中只有这一光明,不昏沉,不散乱,一念专精,其中有这一点“明点”,这个就是缘起性空,其中有物,不过是假的,不是真的,就这么一个东西,定在上面,越久越好,就这一念专精,就包括了四禅八定,包括了小乘定与大乘定的三昧。

这心月轮与字轮的观想,听起来似乎简单,但它却含盖了极深的修持道理,业习之能否转化,法、报、化三身之能否成就,这是本法的一个主要关键所在。



圆满次第,妙有返真空

最后进入圆满次第,将明点由中脉升起,由顶门冲出去,散入虚空之中,虚空之外更无我身,“虚空与我无二无别,我即虚空,虚空即我,亦无虚空之量可得”,“如来!如来!如是!如是!”无去也无来,不生也不灭。上述诸法生起与空灭,皆同水月空花,如梦如幻;涅槃本性,本来如此。我即是佛,佛即是我,本来不可得,不可得也了不可得,随时随地在此定中,无须观想,也无咒子,定得越久越好。

到临终之时,也可藉此顶门一冲,或得解脱成就,或随愿往生,不拖泥带水,自在作主。在这一点上,其效果有似密法中的“破瓦”修持。就算临终之时,做不到如此顶门一冲,只要心中清净,念到准提佛母,如有发愿往生西方或任何佛国净土者,十方国土必可任意往生,自然得力无形,如愿再返世间,继续修行者,亦能如愿。

一般的禅宗修法易落偏空,不能生起妙有,有些人只晓得一点空相,不知道妙有,因而三明六通不易做到。而“准提法”包括了藏密、东密、净土、禅宗的精要。生起次第由真空生妙有,圆满次第由妙有返回真空,一念专精,了了分明,不住空也不住有,修“真空”也修“妙有”,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方便法门都在其中矣。换言之,其乃“即空即有”之至高无上的大乘修行方法。



持咒计数,无形鞭策

念“准提咒”须计数(用佛珠或计数器皆可),因为“准提法”是修“有”法,修“有”法就一切皆“有”,一切皆“有”就要计数。念满一百万遍,修得好不好,自己都会知道,有时会在梦中显示,这在《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的“验成行相”中(请参阅附录),有部分的描述。

真正的修行,不仅仅于盘腿打坐,而是在于“事上修”,即起心动念都在修,而持咒计数可以帮助我们,把持咒和日常生活打成一片,同时,也具有一个相当的鞭策的作用。

通常,我们一闲下来,往往就让自己精神放逸或胡思乱想,不仅浪费了许多大好时光,而且造了许多“无记业”或“恶业”,亦即所谓的“小人闲居为不善”了。持咒计数,无形中就有一股鞭策作用,让我们随时闲下来,就会想到持咒计数,既不再多造恶业,同时还可修持,一举数得。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有云:“此一种法,唯求出世间,若欲于此法中求成就者,须得预前持诵准提真言,五百万遍或七百万遍,或千万遍而为先行,方作此法定有灵验。”可见持咒数是愈多愈好,成就的机缘,则较易成熟。



回向众生,自觉觉他

修行切勿自私,处处应为众生。人走在街上,看到棺材来,赶快念咒子,愿死者得以解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看到人家结婚了,念个咒子,祝福他们将来多福多寿;看到叫花子、死老鼠等等,随时在念咒子,都在回向。这个咒语,不择净垢。念咒子并不是只为自己,而是回向一切众生,一切功德都不是我的。打坐修行,就应回向一切众生,希望世界太平,一切众生皆得安乐,不是为我自己,要发这样的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大悲心,一有为己私心的念头,已经不是学佛了。

我们现在修准提法,不求别的,是回向众生,在求世界平安,一切众生皆得安乐,多求消灾免难,求证菩提,自己赶快悟道,证到自己成佛,再来度众生。





──────────────────────────────────────

注一:三境 ── 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第六意识了知分别的外境分三种:

实在存在的外境,能被意识了别认知的,叫“性境” 。这是看到真理现前的境界。一般出现在定境之中,第一次是在超凡入圣的分野界看到。在性境现前时,就能看到并深信:所有的一切,真的都没有差别。因为已得“根本无分别智”,没有分别心的智慧已现前了。为什么我们现在看不到性境?因为第六意识判断不正确,第七意识执着杂染,思考不公正,就看不到真实。

外境并没有实际存在,而只是幻觉或想像来的,能被意识了别认知的,叫“独影境”。口语化一点的说,独影境就是在自己的头脑里独自演电影。分为有质独影和无质独影。有质独影倾向于善的或光明的思考;无质独影偏向没有价值的想像或胡思乱想。

外境虽然实际存在,但意识却不能对它作恰如其分的认知,以致于把它想错了或扭曲,这种被意识错误认知的,叫“带质境”。就像戴了一副有色的太阳眼镜看世界,无论看到什么,都已杂染上个人的颜色了。因为心理状况的影响,这样看不到真实的显现,而要凭着自己的见解想法情绪去扭曲事实,是我们一般人常见的通病。



注二:三量 ── 现量、比量、非量

第六意识根据经验,对实际存在的境物,立刻有了认知,就是“现量”的作用。现量也就是真理的现象。用本有清净不染的心,不经加油添醋,才能有现量的作用。

没有实际存在的境物,第六意识也能根据过去的经验资料,迅速比较或推论,达成认知的目的,就是“比量”的作用。这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在思量当中出现的比较、测量、推论、分别的意念。

但是,第六意识并不是常常能作出正确的认知,有时候它会对根本不存在的事物无中生有,作出完全错误的认知,这就是“非量”。非量的思考,经常在我们生活中出现,尤其在烦恼或执着严重时,或于精神错乱时,想的可能都是错误,离客观事实是很遥远的。

──────────────────────────────────────



附录:验成行相─节录于《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

谓准泥陀罗尼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等,共十余本经皆说,真言行者用功持诵,或梦见诸佛菩萨圣僧天女,或梦见自身腾空自在,或渡大海或浮江河,或上楼台高树或登白山或乘师子白马白象,或梦见好华果,或梦见着黄衣白衣沙门,或吃白物吐黑物,或吞日月等。即是无始罪灭之相。或正持诵时见诸【番去】光明,或见空中遍地奇特之华,或见诸佛菩萨圣僧天仙等,或见诸佛净土,或自游佛国亲承供养,或暂时闻经于多劫,或见灯光高一二尺乃至一丈,或无火炉中自有烟起,或见佛像幡盖自动,或闻诸佛菩萨种种美声,或觉自身巍巍高大,或齿落重生或发白返黑,或身润白不生蚤虱,或贪嗔痴心自然消灭,或总持不忘一字能演多义,或智慧顿生自然通晓一切经律论,或一切三昧法门自然现前,或福德顿高四众归仰等云云【此上所说是经文。今有闲僧儒士,泛参禅理者,厥见相以为妖异,此则非但毁谤最上乘教,亦是舍相取性之邪见也。不知其相本来是性耳】。若逢如上之事,但是福慧增长近成就相,莫生疑惑之心,勿起取舍之念。应观所逢境界,皆是“阿”字或()字等【或想皆如梦幻,或想皆是法界一心】。若得如是应验,更须策发三业加功诵持,不得宣说咒中境界炫卖与人,唯同道者不为名利,敬赞方得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