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的上司中文字幕:职高学生问题行为的分析与教育对策探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5:06:02
职高学生问题行为的分析与教育对策探究 发布时间:2005-07-11

杭州市交通职业高级中学       金宏

一、多则特殊案例

1、 23岁读高一

    2004年2月的一张复学申请书:“我1998年进入学校读书(期间学校要送他进工读学校),1999年12月应征入伍,2001年12月光荣退伍,回杭后做过调酒师、营销、驾驶员等工作,深深体会到没有文化知识和过过硬的劳动技术是不可能在现在这个竞争相当激烈的社会中立足生存、长足发展的,虽然我在部队锻炼了两年,但文化与技术却是一无长处。回杭断断续续工作却免不了到处碰壁,深感痛苦,怪只怪当年自己年幼无知,单纯幼稚,回想起来内疚无比,追悔莫及。在离校的这几年,我一直怀念交通职高,怀念我的师长,尤其是我去当兵的时候,得到校领导和老师的帮助,使我顺利入伍,回避了最容易犯错误的那两年,使我在解放军这座大学里克服了自身很多不良习气。如今恳请学校同意我的请求,我将以部队中的纪律时刻要求自己,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经市教育局特批,小李23岁复读高一年级。读到高二时又出现反复,经过半年的矫治,现在又回归平静,下学期将下厂实习。

2、 留级一年却闯进杭州中学生阳光辩论赛

小胡厌学、行为不规范,是个留级生,留级后读到高二,学校发现他有机智幽默素质就让他参加05年杭州中学生阳光辩论赛,并获团体第八名,赛后他写了《心路历程》一文:“通过了这次比赛的磨砺, 让我又重新拾回了自己丢失已久的梦想,今天的我有了从未有过的那份自信,那份自豪,说句心里话,我梦想着有一天我要站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我的魅力和我的风采,让每一个人都投来羡慕的目光……。”

3、进校二月已摘青苹果

4年前,小燕和小刚直升进入我校,6月进校后即相熟,暑期发生性行为,9月开学学校已发现小燕怀孕2月,通知父母,班主任与其父母一起陪伴她做了人流,并协调解决了双方家庭的系列问题。本想送他们进工读学校,后思忖再三,家庭、班主任、校方多次耐心细致教育后,两人安然度过三年高中学习生涯,没再走近。三年高中顺利毕业,都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成为健康快乐的社会人。

这些特殊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问题行为都曾经出现在他们身上,他们是如何转化的?学校又有怎样的教育理念与对策?让我们走进交通职高,去解读他们对这群孩子的关注。

         二、学生问题行为概念阐述及成因简析

(一)问题行为的界说

根据教育实践,对问题行为的界定我们认为,是指那些障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影响其智能发展,与自己的角色、身份、年龄特征、文化习惯、社会规范不相吻合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单位正常运做的行为,具有经常性、倾向性和有意性,还可能有集团性。常见的问题行为的表现主要是持续旷课、离家出走、酗酒、吸烟、不良交友、赌博、打架斗殴、过早性行为、强烈厌学等。这些问题行为如果在这个过程的早期就能有效地加以遏止,就不会出现从轻到重的不断强化,问题行为就不会向犯罪方向发展。

我校研究的问题行为是品行问题型行为与心理问题型行为。

(二)问题行为成因简析

杭州市交通职高主要开设以汽车驾驶、汽车修理等为主的机械类专业。由于专业设置的原因,所招收的学生呈现出几个特点:男生为主;文化课学业成绩在职高学生中属中下水平,学习习惯也相对较差,尤其是外语和数学。来自郊区和农村家庭的学生较多;单亲家庭的学生比例也较高;部分学生行为习惯缺少规范,有的进校时已有过处分。

98年起,我们对进校新生都进行关于习惯方面的调查,内容涉及三个层面的活动,学校、家庭和社会。调查发现学生问题行为种类较多,某些类型频率较高。93年 —97年主要以打架、作弊、吸烟、进游戏机房为主。98年—2002年中分别是盗窃、敲诈、严重缺课、离家出走、厌学厌世等。造成这些问题行为的成因是什么呢?它既受家庭、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制约,也受其个人自身素质发展的影响。  

“问题行为”成因的内部因素有:学业不良造成的挫折感过强、认知上对规范行为意义认识存在偏差、意志薄弱,责任心弱,自制力差、不适当的“自我防卫机制”、是非辨别能力低下。

“问题行为”成因的外部因素有;学校教育不当和学校生活中的不良影响、家庭不良示范引发不良行为、社会道德环境的不良影响。
    “问题行为”成因的相关因素有:过强的逆反心理、幼稚的成人感、冒险偏激的年龄特征、具有不良的性格特征等。

三、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治对策探究

(一)构建预防系统。

1、发挥群体力量的迁移作用,创建文明校园是基础保障

学校对学生加强基础道德规范教育外,又注重了文明素质的引导,提出“说文明话,做文明事,成文明人”的口号。在“抓基础、重建设、求实效、创特色”的工作方针指导下,不断延伸德育教育的内涵,提升德育教育的品位,在落实好基础道德教育、三文明教育之时,还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学生精神理念的树立,注重德育教育的人文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淡化德育痕迹,呵护学生的精神家园。学校大力开展文明学校创建工作,全校整体的文明氛围可有效地迁移、抑制问题行为的产生。

2、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教育网络是机制保障

我们将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劳动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资源合理地整合,开发了多方面德育力量,尝试构建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网络,充分利用网络,发挥其独特的德育效能。整合教育在多个层面直接抑制了问题行为的产生。教育整合中我们着力落实两项制度,架设两座桥梁,开放共建并举。

(1)落实两项常规制度。即落实“百名教师进百家”制度和“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制度。

(2)架设两座沟通桥梁。即每学期面向全体学生家长发行学校主办的《家庭教育导报》和办好家长委员会、开好不同层次的家长恳谈会。

(3)开放共建并举。即经常开展有一定德育目标的“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活动,充分发挥着社会道德风尚和道德楷模的榜样作用;以“共建”为载体,充分利用外力搞好教育学生的工作,如军校共建,校居共建,校所(派出所)共建、校企共建及素质教育基地的充分运用等,借外力达成不同的教育目的。

我们将社会、家庭、学校教育融为一股教育力量,在提升所有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也积极地抑制了个体问题行为的产生。

3、 搭建活动平台,营造教育氛围是载体保障。

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让问题行为的学生充分体悟品德文化,感受道德魅力。例如:用校园影视、校园球赛、文化艺术周、校园吉尼斯比赛、学生社团展览、“义务引导员”专业实践活动等活动促进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校园的情怀。实践证明,一个优秀的集体能给人以安全感,能有效激发他们的荣誉感,成就感,帮助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锻造师资队伍,不断学习反思是理念保障。

5、挖掘专业教育特殊魅力,融教育于职业指导与专业意识之中是教育的情境保障。

学校注重发挥学科教学尤其是专业学科的“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提倡与职业道德和专业意识紧密结合的教育。“多元智力理论”成果说明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可开发的潜能也是多元的。初中学生分流入职业中学后,不同性质的专业学习又给学生一次新的机会,专业学习对每一位学生来讲都是零起点,特别是我校的“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应用性强,技能含量高,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宽,行业发展前景乐观。加之汽车新技术本身又充满魅力,这些对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的兴趣都极为有利。由此,学校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为抓手,巧妙融合道德教育。

6、提出适合问题行为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学生自觉践行是内在保障。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问题行为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持消极态度。他们对自己目前和今后的状态认知都是模糊的、迷茫的、困惑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想有追求的目标,而是他们不知道会有怎样的目标,即便有目标该如何去实现。所以,提出适合他们的培养目标,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从而引导学生自觉践行非常重要。

 我们的实践表明,让问题行为学生看到希望和前景是有效纠偏的方法。所以学校开展一系列与专业相关的活动,创设专业学习的氛围,使之产生“我能够靠一技之长生存”的观念,激起他的学习动机,逐步提出要求实现问题学生的转化。

(二)研究品行问题型行为的矫治对策。

1、惩戒教育法

惩戒是对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应该说,教育本身就包含有惩罚的因素。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同时意味着按文明社会与他人交往的准则规范人的行为,这就带有某种强制性。科学的惩戒教育它即可以体现在精神上,也可以体现在行为上。如学校明文规定的过失行为扣操行分,按校纪行政处理,或送工读学校托管,常规行为中的过失行为按班规处理,实习中的过错与实习和分配挂钩,某些过失可采用补偿性行为,比如分配一定的公益劳等,让学生充分明白犯错误所要承担的责任。

在惩戒法使用中,除了常规做法外,我们有一些独特的做法:学校给教导处专门配有一位处理学生问题的德育辅导员,他的主要职责除了处理德育管理中的常规事物外,如“值周班”管理、对犯有严重错误的学生备档、所有德育工作的基本档案等,另一重要工作就是处理学生的偶发事件,对有违法性质的违纪学生进行强制性教育。例如开办“法制学习班”,采用“学员班”管理,要有笔记、心得,要参加考试。对认识不充分,行为无明显变化的学生,半封闭跟踪管理,要求“早请示,晚汇报”,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反复要求、反复练习、反复训练,直到班主任证实其确实有改变为止。对在校矫治仍有困难的,送托管学校管理。这种类似于“行为疗法”的教育手段意在利用权威和制度的震慑力量强制其行为改变,强化规范在其头脑中的印象。

2、整体教育制约法。

对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进行整体教育,学校经常进行节假日的安全法制教育、学生缺况课情况的教育、校园卫生情况的通报、广播操进退场的训练、校外学生形象的整顿、教学楼的维护教育、实习回校后的军训教育等等,来整治和告别不良行为,学校管理层面的规范要求与训练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问题行为的个体产生。与此同时,对一些行为上仍确有问题的学生要作好反复教育工作,不怕繁琐,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有耐心地做好学生和家长的工作,同时借助社会和社区的力量,做好这些同学的帮教工作。利用集体的力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集体中,通过整体进行教育是一大法宝。马卡连柯在实践的基础上提 出“平行影响论”,集中反映了这种思想。这种教育方法表面看来似乎未把个人当作教育的对象,实际上是把个人同集体紧密联系起来, 在良好班风、校风,健康血肉舆论影响下,建立集体对个人的影响。使学生原有的心理、行为结构,经过判断、选择、改造,引起结构量变;最终促使学生改变原有的心理、行为结构,重新构建新的结构,引起结构的质变。

3、同伴文化影响法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说明,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才会走到一起;同理,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也有自己的群体,有他们共同认同的群体规则,形成了他们的同伴文化。他们玩类似的游戏,谈类似的话题,交类似的朋友,有类似的是非标准。事实表明,这类学生的群体文化基本上处于亚文化状态,是阻碍他们社会化发展的。如何让积极的群体文化渗透到这些群体中以逐渐替代原有的亚文化呢?

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往往具有某些特长,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当他们的特长、能力不能在正面表现并得到认可时,往往会向反面发展,甚至不惜以破坏性的或自虐性德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从而达到心理上的满足。我们应当仔细地分析与观察他们的行为,挖掘并发现他们的长处,使他们逐步融入班集体,提供他们表现才能的机会。学校经常性地开展有专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多月、多节,将他们始终置于更广泛的同伴活动之中,营造新的同伴文化,以新同伴文化来制约旧的不良同伴文化,从而起到矫治的作用。活动尽可能多的展示同学特长,营造出“你行我也行”的气氛,让积极的情绪替代消极的情绪。

4、个别谈话法

教师找学生个别谈话的教育方式各校多见,但是作为一种全员德育的教育制度却不多见。自九九年以来,我校即实行全校教职工与学生谈话情况记录制度。 在对学生实施全方位德育教育的思想前提下,全校近百名教职员工人手一册“与学生谈话情况记载卡”,记载卡要求明确谈话目标,注重谈话后期反馈效应,落实具体措施。每位教职工见学生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不论校内校外都应实行“亮明身份,现场管理”教育。谈话教育法的作用体现在:对问题更注重过程管理和有时效的教育。经验说明,对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就必须从小事抓起,发现不良苗头及时纠错。

5、学生管理教育法

学生是学校真正的主人。除了全员参与的值周班制度外,我校成立了学生文明纠察队,轮流巡查学校内外可能出现的不良现象,并对这些现象检查、登记、反馈、评比以督促教师教育管理。现在,这支学生文明纠察队还深入到社区,采用定量但是不定时的方法对小区进行巡查,以维护学校在小区中的形象。

6、家校、社校联系法

家校联系仅有制度和形式是不够的,关键在于注意树立新的理念,指导家教内容和方法。强调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注意唤醒家长家教责任,注重建立与问题学生家长感情的培养。校内外结合治疗,控制、减少问题行为发生的频率。家长学校的建立、家长培训班的开办、《家庭教育导报》的出刊、家长接待日的开放、家长委员会的恳谈、教师家访的实施、与特困家庭的结对等方法都极大地调动了家长对教育的全程参与及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理解,家校联系教育的成效是显著的。

而社校联系则能控制学生在小区内不良行为的发生。学校与德胜社区开展共建工作,让社区工作者、热心居民担任我校的义务巡查监督员。 定期邀请这些代表来校反映学生业余时间在小区内的表现,征求他们的意见。并针对这些意见,在学生中开展整改工作,诸如学生在小区内的吸烟、搞破坏、骂脏话、打架等。还对个别行为严重的学生进行重点教育。内外合力,使问题行为无发生的多余空间。

7、德育档案袋管理法

改变评价模式,推出“德育档案袋”管理细则,以量化考核为突破口,把基础道德常规教育和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多元化评价学生。丰富评价的内容,变单一型为综合型,把智育与德育、理论与实践、文化与专业等有机结合,使评价能展现一个立体的人。扩大学校各类活动受奖面,每学期评选“行为达标生”、“好学生”、“三好学生”、“技能特长生”,评选人数达到了60%以上,成功感和自豪感开始走进每位学生心田。学生问题行为大幅度减少。

8、党员结对法。

2005年3月11日党员大会上,面对新一期“师生结对”的学生名单,党员积极性很高,纷纷认领。颜亚飞、金宏老师认领了3个学生,周岚、钟丽波、陈幼芬老师认领了2个学生,其他党员认领了1名学生,34位学生很快就被党员老师认领完毕。

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结对是交通职高党支部“保先”教育的长效机制之一。第一期结对学生在学校教师的关心教育下,各方面都已走向成熟,党员老师已可腾出更多的精力帮助其他学生,故党支部又组织了第二期“师生结对”名单。党员通过与结对学生谈心、沟通、对话,及时了解他的思想与动态,关心他的生活与学习,指导他的工作与实践,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这一举措,受到了学生、家长和班主任老师的欢迎和好评。

9、社会资源利用法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做好学生预防犯罪教育,成果显著。具体做法有:

(1)法官送法进学校:我校的法制教育月,拱墅区人民法院顾卫青庭长特邀来校做法制专题讲座,顾庭长通过翔实的案例分析告诉同学们知法守法的重要。以案说法的讲座形式受到学生的欢迎。法院还把移动宣传板送进学校,图文并茂的法律知识宣传学生喜闻乐见。

(2)旁听法厅直接感悟法的威严:选取适合学生听厅的案件,组织学生到法院和检察院旁听审案过程,学生震动很大。

(3)社区协警责任田:与派出所签定协议,派出协警在放学后蹲点学校周边,发现可疑迹象即及时处理,让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4)法制副校长调研:定期邀请法制副校长来校进行法制工作调研。

(三)研究心理问题型行为的矫治对策。

1、了解问题行为当事人的基本心理需要。

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是当事人有较强的不安全感,他们的生活经历中有较多的不安全体验,如父母离异、被人冷落而不受重视,因身体的某种原因而产生焦虑等。问题行为的当事人更期望被关注,被接纳,被肯定,有强烈的爱的需要。

问题行为产生的另一心理原因是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帮助他们找回自尊,是一门科学,是教育转化的关键。也是一件艰苦细致的工作。教育中,我们突出强调的是,教师要用人格的力量去启迪学生的心灵,自觉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出现的每一个问题能够给予客观的评价。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都应注意场合,讲究方法。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回避他们的过去,激励他们重新开始。

而渴望成功的体验是潜伏在人身上的隐性的需要。多元理论告诉我们人有多种能力。而现行学校教育方式可提供的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能力,从而充分体验成功的平台太少。研究表明人的需要是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一切现象的动因和根由,是产生行为的原动力,也是人体积极性的源泉。因此,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解决或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

2、开展个别或团体的心理辅导。

有些问题的出现并不单纯是品行问题,所以仅仅采用行政手段和说教是“教”标不“教”本,必须内外兼治才行。学校正式成立心理辅导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班选择一名心理委员组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队伍,他们参加培训,在学生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每学期在全体学生中开设心理健康讲座,积极引导同学用正确的方法疏导自己的情绪,发现并鼓励有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表现的同学们到辅导室倾诉……架起学生与心理辅导室的桥梁,让学生情感多了一条宣泄途径;对因心理问题而导致行为出现偏差的学生,做耐心的“解除心中千千结”的工作,给他们提供有力的精神援助。

我校的心理辅导对策是:帮助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克服成长危机,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排除学习障碍取得学业成功,使他们成为今后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合格劳动者。并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在矫治他们问题行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督促、发展这些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以使他们能正确处理各种问题,面对现实与将来。通过心理辅导,问题行为发生率下降,纠正及时,学生身心达到协调发展,心理素质有了较大的变化。

3、抓住转化的心理契机。

“心病要用心药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抓住问题行为的病结所在,就抓住了转化的契机。问题行为的当事人虽然意志薄弱,积重难返,但是他们内心还是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肯定和赞扬的。因而,我们要营造促使转机出现的氛围,制造转机出现的机会,掌握抓住转机的教育技巧,使转机真正成为转化问题行为的突破口。一般来讲,转化契机出现可能性较大的情况有:(1)长期受到冷漠或歧视,突然感到某种温暖时;(2)长期遭受失败,偶尔取得某一胜利时;(3)受到某种启示,对自己的坏习惯引起某种思考时。学校或教师在对待问题行为的学生时没有受习惯思维影响,而是利用学生有一种争取进步、跃跃欲试的心理,设法消除学生的顾虑,使他们相信老师是真心关心帮助他们的。“一切从头开始,好坏看今后的实际表现。”学校及老师这种明朗的态度会使这些学生感到从未有过的温暖。

4、 手拉手,师生结对。

每位教师与本班两位问题行为较为集中的学生自愿结为对子,相互沟通、理解、关心、学习,携手共进,老师通过与学生写信抒怀、家访、谈心等方式进一步了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困惑,不时为他们指点迷津,学生从老师身上学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许多不能与父母倾诉的知心话可以和结对老师讲,教师心理上及时的亲近与正确的疏导可弱化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并实现转化。

5、 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

一些心理问题型行为源于青春期性的骚动与不安,做好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可以援助一批已出现问题或将要出现问题的学生:

(1)       邀请拱墅区“花季雨季——青少年心理健康驿站”开进学校。

(2)       邀请市关工委讲师团老师为女生讲社会交往课。

(3)       《人与社会》课专题开设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和预防艾滋病教育课。

(4)       主题班会讨论爱情。开天窗说亮话反而使学生心胸豁然开朗,疑虑接触,身心健康。

                     五、“问题行为”矫治研究的辐射效应

(一)资源得到整合。

以学校为中心,全方位优化学生周围的社会关系,将学校、家庭、社会各领域整合为以教育为目的德育大环境,并将之作为影响品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学校和家庭是学生个体直接交往的小群体,社会是青少年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大群体,这些因素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青少年品德心理的形成。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产生了错误的思想,出现了违法乱纪甚至犯罪行为,查其原因,多是来自家庭,特别是社会。所以学校要做好学生的品德教育,不仅要动员组织学校的教育力量,而且必须重视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建起一个有效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实施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在整合德育资源时我校做到十六个字,即“帮助提高,热情支持,充分利用,平等尊重”。

(二)方法得到互补。

教育策略一定要与教育目的匹配,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同时必须与教育内容协调。问题行为的矫治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有其特殊性。对其实施教育转化中,学校把“缺什么补什么”作为一条原则。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努力把握好三个环节。

一是选好突破口。除了实施一般的教育外,特别强化了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养成教育,从培养学生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做起,从培养他们懂得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做起。在教育要求上,我们不求过高,但求具体。在教育的每个阶段,对要求的点不提过多,落实一个再提一个,落实一点巩固一点。通过建立班级公约的办法,约束每个人的言行;通过建立落实纪律要求的班级评比,约束集体行为;通过建立“心理咨询信箱”,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在教育内容上,适度增加纪律法制教育、品德修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并通过组织主题班会、专题报告、参观展览、一事一议等活动,不断丰富和充实教育的内容;用健康向上的思想,更多地占领学生的心理空间,帮助他们逐步克服不良的心理反映和行为。实践告诉我们,突破口选好了,我们的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的问题行为发生率得到有效地控制。

二是培育兴奋点。问题行为当事人中的大多数人都存在厌学情绪,对学习有强烈的逆反心理。经了解,不少学生的数学知识、英语知识基础极差。有的同学说,只要不让我学习,让我干什么都行。多数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时,就明确提出是让孩子学点专业技能,没有更高大奢望。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采用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培养学习兴趣入手,对文化课程的教学用补一点、教一点、争取落实一点的办法,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与此同时,从市场经济发展对使用型人才的需要出发,加大了职业技能培养的力度。教育教学中加大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淡化了学生的弱项,帮助他们寻找到未来生存新的兴奋点。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这条路走对了。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在教师的培养下,到现在能够进行常规的汽车排故。近几年,他们在市劳动局举办的劳动等级考核中,绝大部分获得了中等劳动等级证书。学校毕业生95%以上被实习推荐后录用。还有一部分同学通过努力,考入高职或大专学习。

    三是激活进取心。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中不少在原学校被视为“火星子”,不被老师看好,自尊、自爱、自护心理受到严重挫伤。那么,他们究竟有没有进取心,回答是肯定的。如何重新点燃他们奋发向上的火花,学校通过大量的思想工作和教育活动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评语改革,用激励性评语点击学生的闪光点。另外学校开办青年团校,培养了大批积极渴望入团的学生。创办青年干校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组织青年志愿者小分队,到社区服务,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参加西博会支援者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每年学校都要举办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开展单项十佳的评比、开辟适合学生特点的课外活动小组等,以丰富他们的知识,陶冶情操,展示他们在各方面的才华。我们突出润物细无声情境教育,不少学生经过学校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从阴影中走出,良好的言行替代了问题行为,获得了新的成功。

(三)沟通得到重视。

(1)将心比心。放学生到社会中去体验,重新审视学校的管理,解放学生,为他们创建开放的管理模式。学校对他们的责任心是无可置疑的,可责任心并不等于成功的教育。笔者以为,除上述指出的缺乏有效的心理教育外,学校全封闭式的管理也是症结所在。全封闭式管理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来说,确实是一种压抑和束缚。狭小的学校天地已不适应当今开放时代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想象,全封闭式管理肯定是学校管得太多,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个性化发展的机会太少,这不但不符合学生的身心需要,而且也使学生缺少了必要的磨砺和锻炼。因此,改变一下管理模式,解放学生,让学生积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自我管理,自我磨砺,也许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所裨益。

(2)“打开心结”。强调在策略的运用上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达到综合效应。方法尽管都是科学的,但不能只是指望单凭一种方法就可以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任何一种方法也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教育学生企图找一个“万能钥匙”是不可能的,必须根据时间、地点、条件,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而且尽量发挥多种教育方法的综合效应。

我们教育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不是通过某一方法的选择,而是通过某些方法的组合,通过它们相互关系的安排,形成一个教育方法的体系,在这里方法之间的配合很重要,结合的好就可以达到最佳效果,这是因为方法和方法之间可以达到互补、优化的作用。

(3)“心病”也要用“妙方”。教育途径方法要注意学生出现问题的程度与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选择和运用教育方法。重新审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正视问题行为学生是特殊的教育对象,为他们提供特殊的教育方法。问题行为学生不少由来已久,且已是深层的、人格方面的心理问题,应享有适合其特殊需要的教育。学校教育中不能总是抱怨他们不懂事、不争气、不好管,要正视他们的特殊性。对这些学生的特殊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笔者在此仅谈几点思考。如,将他们分别隔离开来,分散到不同的班级,控制他们的接触,以平等、民主的价值观引导他们尊重自己,并为他们营造平等、民主的环境氛围,让他们融合到其他普通学生群体中,共同学习生活,并依靠群体合作的力量,逐步解决他们的问题。  

4)45度角沟通。既不能全以180度的上对下的直压的沟通,也不能都硬邦邦地90度硬拗,可以以45度切入,并预留弹性空间,则能达到和谐而圆满的沟通。对于不断要承受新时代冲击的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