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冬天好玩儿的地方:村级森防员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02:09

村级森防员基础知识

 

培训教材

 

 

 

   

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  

 

 


责   灾

任   害

重   重

于   在

泰   预

山   防

 


 

 

 

一、林业基础知识... 1

二、林业有害生物基础知识... 3

三、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基础知识... 7

四、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基础知识... 11

五、林木有害生物防治基础知识... 14

六、森林植物检疫基础知识... 16

七、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识别和防治方法... 19

附表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程度标准... 28

附表2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标准... 30

 



一、林业基础知识

森林 是指以乔木为主体,包括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内,占有较大的空间,密集生长,并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

森林覆盖率 也叫森林覆被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森林总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森林资源丰富程度的指标,也是确定森林经营和开发利用方针的重要依据之一。

林分 森林的内部结构特征,即树种组成、林层或林相、疏密度、林龄、起源、地位级和出材量等主要调查因子相同并与四周有明显区别的有林地,通常也泛指任一具体的长有林木的地段。不同的林分,常要求采取不同的森林经营措施。

乔木 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具有高大而明显的主干,并多次分枝,组成庞大的树冠,一般可以明显地分为树冠和树干两部分,如杨树和落叶松等。

灌木 多年生木本植物,高在3米以下,通常无明显主干,分枝从近地面处开始,故无树冠和树干之分,如紫穗槐和姚金娘等。

林木 是森林中所有乔木的总称,是构成森林的主体。它决定森林的外貌和基本特征,决定森林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是森林经营管理中的主要工作对象。根据经济价值和经营意义分为主林木和次林木,主林木是指由主要树种所构成的林木,次林木是指由次要树种所构成的林木。林木也泛指林内生长的乔木。

下木 林内灌木及当地条件下生长达不到乔木层的乔木种类的总称,是构成森林的植物成分之一。下木能抑制杂草,为幼苗幼树遮阴,减少地表径流和蒸发,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强森林的防护效能。

植被 指林地上的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半灌木、小灌木和乔木的总称。是构成森林的植物成分之一,能影响地表土壤、小气候条件、林木的更新和幼苗幼树的生长发育。

林型 也叫森林类型,由树种组成和立地条件决定,是森林的自然分类单位。

纯林 也叫单纯林,是指由单一树种构成的或虽混有其它树种但其它树种的数量和材积所占比例不到一成的林分,如落叶松纯林和杨树纯林等。

混交林 由两种以上的树种构成的林分。

针叶树和针叶林 针叶树是裸子植物的树木,其叶多呈针状或鳞片状,种子一般裸露在果鳞上,子叶多数,多为常绿高大乔木,树干圆满通直,树冠常为圆锥形,如落叶松、雪松和云杉等。针叶林是指以松柏类为主的针叶树所构成的森林。

阔叶树和阔叶林 阔叶树是属于双子叶植物的树木,其叶片一般较宽,有多种形状,种子包被于果实中,具2枚子叶,落叶或常绿乔木。阔叶林是由阔叶树种组成的森林,如桦木林、杨树林和桉树林等。

针阔叶混交林 由针叶树和阔叶树混和组成的森林,是温带湿润地区的优势植被,红松阔叶混交林是典型的针阔混交林类型之一。

天然林 在没有人为参与的情况下形成的森林。

人工林 指在适合栽植林木的各类土地上用人工植苗、插条或直播等方法形成的森林。

天然次生林 原始林或人工林,经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破坏之后,未经人为的合理经营,借助自然力量恢复起来的天然林。

土壤和森林土壤 土壤是指陆地上部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的表层,由矿物质颗粒、有机质、活的生物体以及生物活动产物、空气和水分共同组成。森林土壤是林地土壤的总称。由于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森林土壤,如在寒温带湿润山地针叶林下形成了棕色针叶林土壤,温带湿润地区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了暗棕色森林土壤,在温暖带湿润地区以栎林为主的森林下则形成了棕壤土。

树冠和冠幅 树冠是指树木干部以上的全部枝、叶的的总体。冠幅是指树冠的最大直径。

林龄和龄级 林龄是林分中林木的平均年龄,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树林和过熟林。幼龄林是森林生长发育的幼年阶段,通常指Ⅰ龄级或Ⅱ龄级的林分;中龄林也叫壮龄林,指林龄为Ⅲ龄级至不超过Ⅳ龄级的林分;近熟林指生长速度下降,接近成熟利用的森林,通常指 IV 龄级的林分;成熟林指林木已达到完全成熟,可以采伐利用的林分,通常指林龄为 V 、 VI 龄级的林分;过熟林指超过 VI 龄级以上的林分。龄级指对林木按照林龄间隔一定的年限进行的分级,一般天然林每20年为一个龄级;人工林每10年为一个龄级。

蓄积量 单位面积林地上所有活立木材积的总和,以立方米为单位。

郁闭度 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是反映林分密度的指标。它是林地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以十分数表示,完全覆盖地面为1。简单地说就是林冠覆盖面积与地表面积的比例。

枝条盘数 指树冠部分轮枝的层数。

胸径和地径 一般胸径指树木离地面1.3米处树干的直径;地径指树木离地面20厘米左右处树干的直径。

坡度 坡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按照角度大小,坡面可分为平坡:00—50;缓坡:60—150;斜坡:160—250;陡坡:260—350;急坡:360—400;险坡:410以上。

坡向 山坡所面向的方向。向南的叫南坡,也叫阳坡,向北的叫北坡,也叫阴坡。

坡位 山坡的部位。一般分为山顶,山坡上部、中部和下部。

林班和小班 是森林经营的基本单位。凡地类、地形、森林类型、郁闭度、林龄都大致相同,因而采取同一经营措施的集中成片的林分称为一个林班;如林班很大或包括几个不连贯的地段时,可进一步划分成若干个小的区域,称为小班。


二 、林业有害生物基础知识

林业有害生物 对林木有害的任何植物、动物或病原体的种、株(或品系)或生物型,包括害虫、病害、害鼠(兔)和有害植物。

林木病害 林木受侵染性病原和非侵染性病原等致病因素的影响,造成生理机能、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以及外部形态上发生局部或整体变化。侵染性病原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寄生性的种子植物和线虫等;非侵染性病原指一切不利于林木生长发育的物理或化学因素,如营养不良、土壤水分失调、温度过高过低以及空气或土壤中的有毒物质等。

林木虫害 指林木的叶片、枝条、树干和树根等单一或多个部位被森林害虫取食危害,造成生理机能以及外部形态上发生局部或全体变化的现象。根据昆虫取食危害的部位不同,分为叶部虫害、枝干部虫害和根部虫害。

林木鼠害 指林木的根部、干部、枝条或种实遭受老鼠的啃咬,影响林木正常生长甚至死亡的现象。根据老鼠对林木的危害部位,将其分为地上鼠(如平鼠、花鼠、沙鼠)和地下鼠(如鼢鼠)。

有害植物 已经或可能使本地经济、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受到伤害(尤其是对特定的森林生态系统造成较大危害),或危及人类生产与身体健康的植物种类。

昆虫 属小型到微小的分节动物。最大的特征是身体可分为三个不同区段:头、胸和腹。头部是感觉和取食中心,具有口器(嘴)和1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及单眼;胸部是运动中心,具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

昆虫的触角 昆虫头部一对分节的感觉器官。触角基本构造(从头部算起)分柄节、梗节、鞭节(多节)。常见的触角形状有:

1、刚毛状触角 鞭节纤细似一根刚毛,如蜻蜒、豆娘、蝉等的触角。

2、丝状触角 鞭节各节细长,无特殊变化,如蝗虫。在一些种类中,细长如丝,如螽蟖,蟋蟀等的触角。

3、念珠状触角 鞭节各节呈圆球状,如白蚁等的触角。

4、锯齿状触角 鞭节各节的端部有一短角突出,因而整个形态似锯条,如叩头虫、芫菁等。

5、栉齿状触角 鞭节各节的端部向一侧有一长突起,因而呈栉(梳)状,如一些甲虫、蛾类的雌虫触角。

6、羽状(双栉状)触角 鞭节各节端部两侧均有细长突起,因而整个形状似羽毛,如雄家蚕蛾的触角。

7、膝状触角 鞭节与梗节之间弯曲呈一角度。如蚂蚁、蜜蜂的触角。

8、具芒触角 鞭节仅一节,肥大,其上着生有一根芒状刚毛,如蝇类的触角。

9、环毛状触角 鞭节各节近基部着生一圈刚毛,如雄蚊,摇蚊的触角。

10、球杆状触角 鞭节末端数节逐渐稍稍膨大,似棒球杆,如蝶类的触角。

11、锤状(头状)触角 鞭节末端数节突然强烈膨大,如露尾虫、郭公虫等的触角。

12、鳃状触角 鞭节各节具一片状突起,各片重叠在一起时似鳃片,如金龟子的触角。

昆虫的口器 口器也叫取食器。昆虫的口器可分为2种基本类型:

1、咀嚼式 用于取食固体食物,分上唇、上鄂、下鄂、下唇、舌等部分。上鄂和下鄂中部扁平有齿,适于咀嚼食物。如蝗虫、甲虫、蛾、蝶类幼虫等都具有此种口器。

2、吸收式 将液体食物吸入消化道。此种口器延伸成喙,用以吸收汁液。分为5种。

(1)刺吸口器 上、下颚形成针状,刺入动植物组织内吸收养料,如蚊、蝉。

(2)虹吸口器 左右下颚的外颚叶延长成虹吸式的喙,不用时卷曲像发条,如蛾、蝶。

(3)舔吸口器 口器末端有唇瓣,用以舔吸食物,如蝇。

(4)嚼吸口器 口器保留咀嚼口器部分形式,但各部延长,适于拨开植物器官吸液,如蜂。

(5)锉吸口器 上颚左右不对称,锉破植物组织后吸液,如蓟马。

翅脉 昆虫翅中较坚厚的条状构造,用以支持及加强翅的伸展。翅脉的排列式样通常作为昆虫的分类依据。

鞘翅 通常指甲虫的前翅,质地坚硬,用以保护后翅以及胸和腹。鞘翅的形状、翅上的鳞毛、点刻和色泽常用于分类。

鞘翅目 昆虫分类目名。本目昆虫叫甲虫,前翅为鞘翅,完全变态而成。咀嚼式口器,幼虫常具三对胸足,无腹足—寡足型,少数足退化或无足。本目昆虫分肉食亚目和多食亚目。肉食亚目包括虎甲、步行甲、龙虱等;多食亚目包括食植物的如叶甲、小蠢甲、天牛等。腐食性的种类如粪金龟等。瓢虫大部分肉食,小部分食植物或真菌。

双翅目 昆虫目名。后翅变小而特化为细长的平衡棍,通常仅见一对前翅,属完全变态,口器吸收式。例如蚊,蝇,虻、蚋。多为害虫,但寄生蝇寄生于害虫体内,成为害虫的天敌,对人类有益。

膜翅 昆虫膜质的翅,例如蜂类的翅,蚊和蝇的前翅。

膜翅目 昆虫目名。前后翅皆膜质,前翅大后翅小。膜翅目昆虫属完全变态类昆虫,嚼吸口器或少数属咀嚼口器,如蜂、蚁等。

鳞翅 覆盖有成行鳞片的膜翅,如蛾蝶类的翅。

鳞翅目 昆虫目名。四翅皆膜质,具鳞片(少数无翅)。鳞翅目昆虫口器为虹吸口器或口器退化,属完全变态,如蛾和蝶类等。多为害虫,幼虫食植物,但家蚕和柞蚕又是著名的经济昆虫。

复翅 昆虫的皮质前翅,翅脉很多,用以保护后翅,可用以飞翔。例如蝗虫、蟋蟀、螽斯的前翅。

直翅目 昆虫目名。直翅目昆虫前翅为复翅(少数无翅),口器咀嚼式,不完全变态。例如蝗虫、蟋蟀、蝼蛄、螽斯、竹蝗等。

半鞘翅 昆虫前翅基部一半为角质,端部一半为膜质的翅,如蝽象的前翅。

半翅目 昆虫目名。半翅目昆虫前翅半鞘翅(少数无翅),刺吸口器,不完全变态。如蝽象和臭虫等。多为害虫,但猎蝽、花蝽取食害虫,对人类有益。

同翅目 昆虫目名。前后翅皆膜质,静止时复体上成屋脊形(少数无翅)。同翅目昆虫口器吸收式,不完全变态。如蝉、飞虱、沫蝉、木虱、粉虱、蚜虫、介壳虫等。多为害虫,有时能传染或引起植物病害。

等翅目 昆虫目名,本目昆虫称为白蚁,体软,如具长翅则四翅等大,皆膜质白色,故名白蚁。不完全变态,口器咀嚼式,属社会性昆虫。

体壁 也叫外骨骼,是昆虫体表一层坚硬组织,用以保护体内器官,可以分为表皮、真皮、基膜三层。表皮又分为上表皮、外表皮和内表皮三层。上表皮为脂蜡层,能防止体内水分过分蒸发,也限制体外水分侵入。外表皮很坚硬,由几丁质、骨蛋白、色素等合成,是主要支架。内表皮柔软,色淡,逐渐形成外表皮。真皮是细胞层,其中有腺体、感觉器等。基膜用以维持真皮细胞位置。

成虫 昆虫发育的最后阶段。性成熟,能进行交配和产卵,但有些成虫在交配和产卵之前须进行补充营养。

 昆虫个体发育的第一个阶段。昆虫的卵受精(也有不受精的)后,卵内的胚胎即开始发育。卵发育成熟后为幼虫。幼虫破卵而出的过程称为孵化。卵从产下至孵化所经历的时间称卵期。

幼虫 昆虫发育的第二个阶段。即从卵孵化至幼虫化蛹的过程。不完全变态类型中,幼虫也叫若虫和稚虫,它们没有蛹这一发育阶段,从幼虫直接发育为成虫;完全变态幼虫老熟即进行化蛹。昆虫的幼虫期是昆虫生长最快的阶段,有些蛾类幼虫从孵化起至老熟化蛹前止体重增加达万倍。

 完全变态昆虫发育的第三个阶段。是昆虫从幼虫过渡到成虫之间的阶段。幼虫老熟后身体缩短,不食不动,外表逐渐加厚,进行化蛹。有些幼虫化蛹前还有一个时间较短的前蛹期。有些幼虫在化蛹前吐丝作茧或作蛹室,以资保护。蛹发育成熟,即羽化为成虫。

若虫 不完全变态昆虫的幼体,形态与成虫相似,但个体较小,翅及外生殖器尚处于发育阶段,例如蝗虫、蟋蟀和蝽象等。

二型性 昆虫成虫雌雄个体形态不同的现象,称二型性。例如,有些尺蛾的雌蛾无翅,而雄蛾有翅。

多型性 昆虫成虫除雌雄形状不同外,还有其他不同类型的个体,常见于蚜虫和社会性昆虫,如蜂、蚁和白蚁等。蚂蚁的蚁王、蚁后、工蚁、繁殖蚁等形态都各不相同。

寡足型、多足型与无足型幼虫 昆虫幼虫类型。幼虫仅具三对胸足,不具腹足,称寡足型,如甲虫幼虫;幼虫如具腹足则称多足型幼虫,如蛾、蝶幼虫;幼虫不具胸足和腹足,则称无足型幼虫,如蛆。

裸蛹 又叫离蛹,是昆虫蛹的一种类型。蛹体足和翅不为蛹壳包被,如甲虫的蛹。

被蛹 是昆虫蛹的一种类型,蛹体的足和翅为蛹壳包被,不能活动,如蛾、蝶的蛹。

围蛹 是昆虫蛹的一种类型,蛹壳(为老熟幼虫脱的皮)呈圆筒形围绕身体,蛹体分节,长椭圆形,如蝇的蛹。

脱皮 昆虫幼虫身体长大,原来体壁不能适应继续生长要求,从头顶上的蜕裂线开裂,脱去旧表皮。每脱一次皮,幼虫增加一龄。

休眠 昆虫在发育过程中,遇到不利环境或因遗传因素的作用而出现不食不动犹如睡眠的状态,称之为休眠。经过一段时间或当环境适宜时,休眠即可打破,恢复正常的活动。

虫态 昆虫发育的某个阶段,通常指昆虫的卵、幼虫、蛹和成虫。

趋性 昆虫对外界物理或者化学因素的反应。夜间蛾子扑灯是昆虫趋光性的表现,但有些昆虫日间躲藏暗处不活动,夜间上树采食,遇光即停止取食,表现出明显的负趋光性,即避光性,如柳毒蛾幼虫。同样,某些昆虫对某些化学物质也有明显的趋性,称为趋化性,如地老虎成虫对糖醋液有趋性。另外,昆虫对温度的趋性称为趋温性。

世代 昆虫的生活周期,从卵发育开始,经过幼虫、蛹到成虫性成熟后产生后代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即一代。换句话说,世代就是昆虫个体发育的全过程。一年发生一代的称为年生一代,一年发生多代的称年生多代。两世代中某些发育阶段相互重迭的现象称为世代重迭。

昆虫生活史 是指昆虫个体发育的全过程,又称为生活周期。昆虫在一年中的个体发育过程,称为年生活史或生活年史。年生活史是指昆虫从越冬虫态(卵、幼虫、蛹或成虫)越冬后复苏起,至翌年越冬复苏前的全过程。不同昆虫,生活史也不相同。同种昆虫在不同地方或不同季节生活史也不完全相同。

假死性 又叫伪死性,是指昆虫受到某种刺激或震动时,身体卷缩,静止不动,或从停留处跌落下来呈假死状态,稍停片刻即恢复正常而离去的现象。如金龟子、象甲、叶甲以及粘虫幼虫等都具有假死性。假死性是昆虫逃避敌害的一种适应。

发育起点温度 昆虫发育开始时的温度。昆虫并非从0℃开始发育,不同昆虫有不同的发育始点温度,如赤眼蜂的发育起点为5℃。

补充营养 某些昆虫在成虫性成熟过程中需要取食一定的食物,这种特性称为昆虫的补充营养。如地老虎成虫喜食糖醋液进行补充营养,没有补充营养时只产卵数十个,补充营养后产卵数量可达千粒。

致死温度 能够使昆虫死亡的温度。各种昆虫致死温度不一,一般致死高温约为50℃,致死低温变化较大,冬季一般为-10℃--15℃,春季和秋季通常比冬季略高。

食性 昆虫取食的性质。根据昆虫取食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单食性、寡食性和多食性。根据昆虫取食的对象可以分为植食性(取食植物)、腐食性(取食腐烂物)、捕食性(捕食其他动物)和寄生性(寄生于其他动物)。

天敌 昆虫的生物性自然敌害,包括三种类型:

1、寄生于昆虫体上的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原生动物等。

2、寄生性或捕食性的昆虫,如寄生蜂、寄生蝇、瓢虫、蜘蛛、肉食性螨、步行甲、花蝽和猎蝽等。

3、食虫鸟兽,如大山雀、啄木鸟、黄鹏和穿山甲等。

食物链 又叫营养联系或营养连锁,是指不同生物间取食和被取食的相互关系。例如:蟑螂捕蝉,黄雀在后。“蝉-蟑螂-黄雀”三者之间即它构成食物链。在林业上.常见蚜虫取食苗木,瓢虫取食蚜虫,小茧蜂又寄生瓢虫,苗木、蚜虫、瓢虫和小茧蜂即构成食物链。

虫口密度 单位面积或单个植株上某种昆虫的数量,例如:52 头/米2和20 头/株等均表示虫口密度。对于飞翔中的昆虫,可以采用网捕法推算,也可以用灯光或者药物引诱进行统计。虫口密度与林木的为害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种群 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时生活着的同种个体的集群。种群具一定的稳定性和独立性,对环境条件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反应,且具有一定的数量变动规律,并以此与其它种群相区别。


三、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基础知识

常用取样方法 有害生物取样方法较多,常用的五种方法如下:

1、五点取样法:从标准地四角的两条对角线的交驻点,即标准地正中央,以及交驻点到四个角的中间点等5点取样,或者在离标准地四边4~10步远的各处,随机选择5个点取样。该取样方法是应用最普遍的方法之一,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都可以采用这种取样方法。

2、对角线取样法:调查取样点全部落在标准地的对角线上,可分为单对角线取样法和双对角线取样法两种。单对角线取样方法是在标准地的某条对角线上,按一定的距离选定所需的全部样点。双对角线取样法是在标准地四角的两条对角线上均匀分配调查样点取样。两种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棋盘式取样法,但误差较大些。此方法适用于面积较大的方形或长方形地块。

3、平行线取样法:在标准地内每隔若干行取一行或数行进行调查。本法适用于分布均匀的病虫害调查,调查结果的准确性较高。

4、棋盘式取样法:在标准地内按照纵横间隔等距离进行取样的方法。取样点在林间的分布呈棋盘格式。

5、“Z”字形取样法:在标准地相对的两边各取一平行的直线,然后以一条斜线将一条平行线的右端与相对的另一条平行线的左端相联,各样点连线的形状如同英文字母“Z”。此法适用于在标准地的边缘地带发生量多、而在标准地内呈点片不均匀分布的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各种取样方法如图一所示。

常用调查方法 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的习性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

1、阻隔法:利用松毛虫幼虫具有早春经过树干上树取食松树针叶,晚秋经过树干下树越冬,食性单一的习性,通过在树干设置阻截障碍或触(毒)杀,从而达到掌握虫口密度或防治害虫的目的。阻隔法目前主要有4种,在实际监测调查和防治中,可因地制宜选用其中任意一种方法或两种方法相结合均可。

(1)塑料环(碗)法:在越冬幼虫上(下)树前,在固定标准地的标准株胸高处,间隔缠绕宽5厘米的塑料环(下树期用塑料碗)两圈,每天定时检查塑料环下(碗上)的幼虫数量,检查完后将环下(碗上)的幼虫放于环上(碗下),连续观察至无幼虫上、下树时止。每天记录上、下树幼虫的数量。

(2)毒笔法:将触杀性强的农药加入石膏等填加剂制成粉笔状的毒笔,在树干划一闭合环,使松毛虫上下树时接触毒环,中毒死亡,每天记录中毒死亡的幼虫数。

(3)毒纸环法:将纸条浸入配制好的药液中制成毒纸,将毒纸围在树干上成闭合环,松毛虫上下树时会接触毒纸死亡,每天记录中毒死亡的幼虫数。

(4)喷毒环法:用小型喷雾器将配制好的药液在树干上喷一闭合环,触杀上下树的松毛虫,每天记录中毒死亡的幼虫数。

2、振落法:对于一些具有假死性的昆虫,例如一些鳞翅目幼虫、甲虫和部分象甲可以采用振落法调查。具体做法是在树冠垂直投影面积内的地面上铺塑料布,振动树干,使害虫落于塑料布上,然后统计并记录塑料布上的虫口数量。

3、标准枝法:在树冠的上、中、下层,分别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剪取一个50厘米长的标准枝,统计标准枝上的虫口数量,整株树的枝条盘数与12个标准枝的平均虫口数的乘积即为标准株的虫口密度。

4、直查法:直接调查虫口数量,直接查数法适用于被害树木矮小、目标害虫体型大且不爱活动的虫种以及症状比较明显的病害调查,例如松毛虫蛹、鞘蛾、杨树烂皮病等。

5、捕捉法:对一些迁飞性昆虫可以进行定期网捕,对趋光性昆虫可使用黑光灯进行诱捕,病害孢子可以用孢子捕捉器进行捕捉,并统计捕捉到的数量,例如黏虫、舞毒蛾成虫的调查及落叶松早落病孢子飞散量的调查都可以采用捕捉法进行调查。

图一:林间取样示意图

1、   五点式(面积);2、棋盘式(面积);3、单对角线式(长度);4、五点式(长度);5、直查式;6、双对角线式;7、“Z”字形式;8、平行线式。

线路踏查 是以林区(林场、苗圃,林班或小班等)为对象,选择有代表性的路线进行监测调查,踏查线路应尽量避免重复。具体做法是沿林间小道、林班线或调查线边走边观测调查,踏查路线应穿越调查地区的不同林分和不同林龄等有代表性的不同地段。记录调查结果(见表1)。

 

林业有害生物踏查记录表1

 

乡(镇)场                     村                      

林班号       小班号      小班面积(亩)       树种        

树龄(年)     

林分性质:天然林     人工林     纯林       混交林        

林分所有权:国有           集体        个人              

有害生物种类:病害           虫害        鼠害            

受害部位:根部        主干         主枝        侧枝      

梢部        顶芽         叶部         果实     

受害状简单描述:                                         

                                                         

受害寄主数量(株):    受害面积(亩)     受害率(%):     

调查人:                        调查时间 :     年     月     日

注:1. 调查后应立即上交乡镇林业站,乡镇林业站及时上报县级森防站,由县森防站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调查核实。

2. 林分性质、林分所有权、有害生物种类、受害部位、分布状况等调查内容,可以根据实际调查情况在相应栏目后打“√”即可。

3. 受害率指受害面积占小班面积的百分比。

标准地调查 在踏查的基础上,为准确掌握有害生物的发生数量、林木被害程度,选择1-3亩的林分样地进行调查。标准地要在有代表性的、独立的林业小班内设置,不允许跨越两个以上的小班,远离林缘,不能设置在小班的边缘线上,以避免人为因素或外界因素的干扰。标准地内寄主树木的数量一般不少于100株,抽取20株标准树进行详细调查。标准地设立之后,应填写表2;根据调查的目的,选择填写表4—6;全部调查结束后,填写表3。

 

表2 林业有害生物标准地概况记录表

村名称                       

标准地编号                    地点描述         

权属     发生类型(安全,偶发,常发)          林班面积(亩)      

主要树种        林木组成       树龄(年)     平均胸径(cm)                    

平均树高(m)        平均枝条盘数(条)         平均冠幅(m)                 

坡向(阴、阳、平)          郁闭度(0-1.0)      植被种类                    

其它病虫       

调查时间             日   调查人         

 

表3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汇总表

村名            

有害生物名称

寄主树种

寄主面积(万亩)

调查时间

发生面积(万亩)

合计

 

 

 

 

 

 

 

 

 

 

 

 

 

 

 

 

 

 

 

 

 

 

 

 

汇总人:                                 汇总时间:    年    月    日

 

表4 林木病害标准地调查表

标准地号    病害名称     感病株率%(感病指数)    实际发生面积(万亩)   

标准树号

是否感病

备注

1

 

 

 

 

 

20

 

 

发生程度

中 

 

 

 

 

             

调查时间      年     月     日           调查人:

注:1、感病株率为调查中林木感病株数与总株数的百分比。

2、发生程度划分标准:松针褐斑病、落叶松枯梢病感病指数5~20为轻,21~40为中,41以上为重;松材线虫病感病株率1%以下为轻,1.1~2.9%为中,3%以上为重;松疱锈病感病株率3~5%为轻,6~10%为中,11%以上为重;杨树溃疡病感病株率5~10%为轻,11~20%为中,21%以上为重;泡桐丛枝病感病株率10~20%为轻,21~40%为中,41以上为重。

3、“发生程度”一栏根据实际发生等级在轻、中、重后相应的空格内打“√”即可。

表4 林木鼠害标准地调查表

标准地号    鼠种      被害株率%    实际发生面积(万亩)   

标准树号

是否被害

备注

1

 

 

 

 

 

20

 

 

 

发生程度

 

 

 

 

             

调查时间      年     月     日           调查人:

注:1、被害株率为调查中林木被害株数与总株数的百分比。

   2、发生程度划分标准:鼠平鼠、绒鼠、鼠兔被害株率3-10%为轻,11-20%为中,21%以上为重;田鼠被害株率1-5%为轻,6-15%为中,16%以上为重;鼢鼠被害株率5-15%为轻,16-24%为中,25%以上为重。

3、“发生程度”一栏根据实际发生等级在轻、中、重后相应的空格内打“√”即可。

 

表5 林木虫害标准地调查表

标准地号    虫害名称      有虫株率%    实际发生面积(万亩)   

标准树号

虫口密度(头/株)

备注

1

 

 

 

 

 

20

 

 

发生程度

 

 

 

             

调查时间      年     月     日           调查人:

注:1、有虫株率为调查中林木有虫株数与总株数的百分比。

2、发生程度划分标准:落叶松毛虫有虫株率20~40%为轻,41~70%为中;71%以上为重;油松毛虫有虫株率10~20%为轻,21~40%为中,41%以上为重;马尾松毛虫有虫株率5~13%为轻,14~30%为中,31%以上为重;杨小舟蛾每50cm标准枝有虫2~5条为轻,6~10条为中,11条以上为重;美国白蛾有虫株率0.1~2%为轻,2.1~5%为中,5.1%以上为重;光肩星天牛有虫株率5~9%为轻,10~20%为中,21%为重;桑天牛有虫株率2~5%为轻,6~9%为中,10%以上为重;青杨天牛每米标准枝有虫瘿0.2~0.3个为轻,0.4~0.6个为中,0.7个以上为重;黄脊竹蝗每株有虫5~15头为轻,16~30头为中,31头以上为重。

3、“发生程度”一栏根据实际发生等级在轻、中、重后相应的空格内打“√”即可。

 

 

四、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基础知识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 通过对某种林木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长期系统的观察,根据气候、林分、天敌、人为活动等因子进行综合分析,掌握该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准确地推测其在一定时间内的发生发展趋势(包括发生期、发生量、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预测结果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或及时向公众发布。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的主要内容 预测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期、发生量、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发生期预测是对森林病虫害的各个危害阶段的始、盛、末期进行预测,确定防治的最适时期。发生量预测是对森林害虫的虫口密度、虫株率或森林病害的感病指数、感病株率等进行预测,确定虫害或病害的危害程度以及防治措施。发生范围预测是对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地点和发生面积进行预测,确定防治范围。危害程度预测是对林业有害生物可能造成的枝梢、树干、树叶、根茎和果实的损失程度进行预测,根据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定防治措施。

发布预报的常用形式 包括定期预报、警报和通报三种。

1、定期预报  根据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或流行的规律,定期发布的预报。根据预测的时效性,定期预报又可以分为短期预报、中期预报和长期预报三种。

短期预报 指对1个世代或半年以内的发生情况进行的预报。

中期预报 指对相隔1个世代或半年以上的发生情况进行的预报。

长期预报 指对相隔2个世代或1年以上的发生情况进行的预报。

2、警报  指对短时间内发生面积可能在50公顷以上的暴发性病虫害,由县级测报机构迅速做出反应并发布的预警报告。

3、通报  是指根据有关的调查数据,全面报道本地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及防治动态的报告。

害虫发生时期 指害虫发育的某个阶段。常将某一虫态或某一龄期按其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多少分为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和终止期。在统计过程中,一般将害虫种群内某一虫态或龄期的个体比例达到16%、50%和84%分别作为划分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的标准。

昆虫的发育历期和期距 发育历期指昆虫完成一定发育阶段所经历的天数。期距指昆虫两个发育阶段之间相距的时间。

常用的发生期预测方法 包括发育进度预测法、有效积温预测法、诱捕预测法和物候预测法等4种。

1、发育进度预测法(历期法) 发育进度预测法是根据某害虫在林间的发育,按照历史资料各虫态或虫龄相应发生期的平均期距值,预测各虫态或虫龄的发生期。

2、有效积温预测法

根据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当地近期的平均气温预测值,预测下一虫态的发生期。

3、诱捕预测法

对具有趋性的森林害虫(一般在成虫期),可根据它们的趋光性、趋化性等属性,利用诱捕器诱集,并统计诱集数量来进行发生期或发生量的预测。

4、物候预测法

通过选定当地常见的农作物或其它植物的发育阶段作为指示物,观察其与某种害虫发育阶段的相关性,进行发生期预测。

常用的发生量预测方法 有回归预测法和有效基数预测法2种。

1、回归预测法 根据发生量与预报因子的相关性,建立回归预测式。

2、有效基数预测法 森林害虫下一代的发生量与前一世代基数呈密切的正相关。根据调查的虫口基数、雌性比、每只雌蛾平均产卵量和当地历年各虫态的平均死亡率,推算下一世代的发生量。

林业有害生物灾害 由于森林中的病原微生物、有害昆虫、害鼠(兔)和有害植物的流行或猖獗发生,使林木受到危害,造成经济损失或降低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现象。

虫情级 由虫口密度和树冠级(针叶量)来确定的指标,根据树木的树冠直径、枝条盘数以及虫口密度确定。树冠级为树冠指数被5整除后所得商的整数。其中,树冠指数=枝条盘数×树冠直径。

感病指数 首先将感病林木按病害发生的轻重进行分级,调查时将不同级别的林木分别计数,然后按下列公式计算。

发生程度 林业有害生物在林间自然状态下实际或预测发生量(统计单位有:条/株、虫情级、有虫株率、头/10cm2、条/50cm标准枝、粒/株、个/m标准枝、活虫/株、条/百叶和头/m2)。

危害程度 林业有害生物对其寄主植物(林木)所造成的实际或预测危害大小(统计单位有:枝梢被害率、感病指数、感病株率和受害株率等)。

统计方法 在同一林分中如果同时发生两种以上的有害生物,以主要的林业有害生物计算发生面积,若有其他种类发生,以附注的形式说明。

发生面积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后,在不防治的情况下,能够对林木造成危害或已经造成危害的林木的面积,叫做发生面积。

受灾面积 森林病虫害发生后,实际造成轻度危害的受害林地的面积。

成灾面积 已经造成中度危害,但尚未达到重度危害的受害林地的面积。

严重成灾面积 已经造成重度危害的受害林地的面积。

发生及成灾标准 根据能够或已经造成危害的轻重,以轻微、中等和严重三个等级记载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分别用“+”、“++”、“+++”符号表示。分级标准常因病虫种类的不同而异,详见附件1。

森林害鼠数量调查方法 常用的有相对数量统计法及绝对数量统计法两大类。一般说来,多采用相对数量统计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铗夜法(或铗日法):一个铗夜是指一个鼠铗经过一个晚上的捕捉时间。例如,在调查地放100个铗子,经过一个晚上叫100个铗夜,经过一个昼夜则叫100个铗日。以平均100个铗夜所捕捉到的只数作为统计单位,称为夜捕获率。每种生境至少放300—500个鼠铗,一般多采用铗距5米,行距50米的布放方法。饵料选择可因地因季节而异,但应尽可能保存一致性,以便相互比较。

2、洞口统计法:统计一定面积上或一定路线上的鼠洞数量,间接计算鼠类的相对密度。以50米×50米或1公顷作为统计单位,一般多采用方形或条带形样地。因有的洞道有多个洞口,调查之前要熟悉各类鼠洞的洞道结构及洞口形状,分清居住洞和废弃洞,先计算出洞口系数,再根据鼠种的单位面积有效洞口数计算单位面积内的数量。

3、标志流放法:在一定地块内每15—20米放一只鼠笼,捕到活鼠后进行标记(套环、染色、切趾等标记方法),标记后在原地释放,经过一定时期的捕捉,以捕到标记鼠的百分数来推测该样地实有鼠类数量。该方法比较精确,是研究鼠类种群种类组成及数量消长的常用方法。

调查森林鼠类的方法有多种,应根据调查目的、调查区面积大小、环境特点、人力物力情况适当选择。上面提到的三种方法多用于营地栖生活的害鼠,对于树栖种类(松鼠、鼯鼠),则应采用其他方法,例如通过记录每小时害鼠的遇见率进行统计等。

鼠铗使用的方法 鼠铗是使用最广泛的捕鼠器械,型号较多,结构也不尽相同,但原理都是一样的。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合适的鼠铗:在使用时应根据捕杀对象选择合适的型号,并检查鼠铗的灵敏度,一般要求灵敏度不大于6克。

2、选择合适的地点:鼠铗应放在鼠道旁、鼠洞口或者鼠类经常出入觅食饮水的场所,这些场所一般都在墙根壁角以及其它阴暗隐蔽的地方。布放时鼠铗应与墙基或鼠道呈直角,这样可以捕杀来自两个方向的害鼠。若空间太小不能垂直布放,可将两个鼠铗沿墙根平行布放,两个诱饵面都向外,这样也可以捕杀来自两个方向的鼠类。在墙角放在角平分线上,诱饵面指向墙角。

3、选择合适的诱饵 诱饵的选择十分重要,好的诱饵可以使鼠铗的捕获率提高一倍以上。常用的诱饵有:鲜红薯块、油炸饼、花生米、葵花籽,以及水果、鱼、肉等。

4、保证充足的数量:使用鼠铗灭鼠时,鼠铗投放应有足够的数量,一般要超过捕鼠地点的实际鼠数。这样可使每只老鼠都有被捕获的机会。鼠铗应有计划地间隔使用,决不可以长期在同一地点连续使用,更不能只放不收。

5、用后清洁:鼠铗在使用之后要用清水洗刷干净,但不要用火烧燎。

林木害鼠的天敌 以鼠类为主要食物或部分食物的动物称之为鼠类天敌。如黄鼬(黄鼠狼)、香鼬、青鼬、白鼬、伶鼬、艾虎、狐狸、沙狐和貉子等食肉动物,苍鹰、红隼和猫头鹰等猛禽以及一些蛇类等。


五、林木有害生物防治基础知识

生物防治 简单地说生物防治就是以一种生物控制另一种生物。其主要方式有:一是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如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用七星瓢虫和草蛉防治蚜虫等;二是利用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侵染害虫,致使害虫死亡,如生产上大量应用的苏云金杆菌、核多角体病毒;三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防治林木病虫,如广泛使用的制剂有多抗霉素,井岗霉素、阿维菌素等。

物理机械防治 物理机械防治是指用物理或机械的方法消除虫(鼠)害的一种防治方法,内容包括:

1、捕杀:如剪虫瘿、摘砸卵块、铗鼠等。

2、阻隔:如捆毒绳、上胶环、扎塑料布等阻隔害虫上、下树。

3、诱杀:包括潜所诱杀、食物诱杀、灯光诱杀、性信息素诱杀和颜色诱杀等几种方法。

(1)潜所诱杀:就是利用某些害虫越冬或日间隐藏的习性,人为地制造适于害虫栖息的环境或场所,诱使害虫集聚后集中消灭。如苗圃管理过程中经常利用树叶和菜叶设置潜所诱引地老虎等幼虫,在树干基部束扎稻草或麦杆诱引美国白蛾和松毛虫等蛾类幼虫,在害虫越冬或化蛹时集中杀灭。

(2)食物诱杀:将食物做成诱饵或毒饵,如在苗圃地中用糖醋液诱杀地老虎等夜蛾类成虫,在林内用饵木诱引小蠹虫,在竹林内放置加药的尿液诱杀竹蝗等。

(3)灯光诱杀:用黑光灯、碘钨灯、篝火和高压灭虫电网等诱杀各类害虫的成虫。

(4)性信息素诱杀: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中加入农药进行诱杀,已经开发成功并进行商业化生产的性诱剂有云杉八齿小蠹、舞毒蛾、白杨透翅蛾、美国白蛾、松毛虫和日本松干蚧等害虫的性引诱剂。

(5)颜色诱杀:利用某些昆虫的视觉趋性制作不同颜色的胶板,粘附并杀灭害虫。很多鳞翅目昆虫都有趋向黄色的习性,故可以在林中设置黄色胶纸板诱捕刚羽化的落叶松球果花蝇成虫等。

4、高温处理:利用高温杀死害虫或病原菌。例如:用高频电波杀灭害虫、用热水浸种消灭某些种实象甲和病原菌、用火烧落叶防治落叶松落叶病等。

5、放射性元素处理和其它新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应用放射能直接杀死害虫或者降低害虫的繁殖能力,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例如:利用同位素或射线处理害虫、微波杀虫和紫外线灭菌等。

化学防治 应用有毒的化学物质(总称化学农药)来消灭病虫害的方法。化学防治具有效率高、见效快、受地域和季节的限制小等优点,但化学农药使用不当可能会引起植物药害和人畜中毒。

有机农药 又叫有机合成农药。主要是用有机合成原料如苯、醇、脂肪酸和有机胺等经过人工加工合成。根据结构组成不同,化学农药可以分为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和有机氮农药等,如西维因、杀虫脒、托布津和多菌灵等。

无机农药 又叫矿物性农药,是用矿物原料经加工制造的。主要成分有砷、氟、硫等化合物,如硫磺、波尔多液等。

植物性农药 以植物源成分制作而成的杀虫剂,有效成分主要是生物碱(如烟草中的烟碱、百部中的百部碱等)和配糖体,这些物质在昆虫体内经过化学作用变为有毒物质,从而起到杀灭害虫的作用。植物性农药使用较为安全,对人畜无害或毒力很小,对植物没有药害,是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应用的农药。

微生物农药 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制造的农药,有效成分是孢子或抗生素,如白僵菌、春雷霉素等。微生物农药的突出特点是使用安全,对人畜无害,而害虫不会产生抗药性。

白僵菌 是一种虫生真菌,因其侵染害虫呈白色僵死状,称为白僵虫。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

苏云金杆菌(B.t) 是一种广谱性细菌杀虫剂,能防治上百种害虫,对鳞翅目害虫特别有效,如松毛虫、尺蠖、天幕毛虫等,对人畜安全,不伤害天敌,并且对植物无药害。

灭幼脲类杀虫剂 灭幼脲类杀虫剂对鳞翅目幼虫的杀虫效率较高,防治的最佳时期是3龄以前的低龄幼虫期,具有残效期长、不杀伤天敌等优点。

昆虫性信息素 是昆虫发育成熟后向体外释放的有特殊气味的化学物质,主要用来吸引同种异性昆虫前去交配。利用这一原理,在林间设置放有信息素的诱捕器诱杀害虫。如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有松毛虫信息素、美国白蛾信息素、红脂大小蠹信息素等。

常用背负式喷雾机

1、使用方法

(1)加药:按防治需要,配制适宜浓度的药液,并倒入药箱。为防止杂物或沉淀物进入药箱,加药时应在药箱的过滤网上加1—2层纱布。

(2)调整流量:取下转盘帽,用螺丝刀旋下流量阀上组件,拧松螺母,按喷雾量需要,调整流量阀上所用流量的挡位,对准阀体端面上的短凹线,然后拧紧螺母,装上流量阀组件,拧紧转盘帽。

(3)起动:在地面起动发动机时,不宜在地面高速运转,以避免杂物吸入风机经增压管进入药箱,堵塞输药管路。起动发动机后,将喷雾机背起,到作业地点后,加大油门,先使发动机达到定额转速后,再打开手把开关,进行喷施。

(4)停机:停机时,一定要先关闭手把开关,待片刻后,再降低发动机转速。停机后,需再打开手把开关,使喷头及输药管内未喷出的药液流回药箱,然后关闭手把开关,以避免药液流出。

2、注意事项

(1)喷雾时步行速度应均匀,不可快慢不均,而且喷头应上下摆动,避免雾滴出现过密或过稀现象。雾滴过密会造成药害,过稀则影响防治效果。对高大树木喷药时,喷管可垂直固定向上喷雾。因喷管垂直,流量减少,为达到一定的雾滴密度,步行速度可适当减慢,并注意药箱内的药液量不能少于1/4箱。

(2)喷雾时要注意风速和风向的变化,如果变化的程度已不适应原定的行走方向和喷幅时,应在原地停止喷雾,待风速和风向合适或改变喷洒方向和喷幅后再进行作业。

(3)喷雾作业时要避免喷头碰到树干、作物或其他硬物上,严禁喷头还在地面上就起动发动机。

(4)风向与走向的夹角小于45度和风速大于5米/秒时不宜进行超低量喷雾。在防治5米以上的高大树木时,风速不得超过3米/秒。

3、保养方法

(1)每天作业后,应将药箱的药液排除,用柴油清洗药箱、药箱盖、输药管、手把开关和流量阀,保证药路畅通。超低容量喷头应三天保养一次,主要是清洗轴承和加新润滑脂(加入1号二硫化钼润滑脂后,再加入2-3滴机油)。

(2)存放时,应清洗和检查喷头所有零件,轴承涂上防锈油,用纸包好,存放在阴干的地方。

4、故障与排除

(1)喷口无雾或不正常。产生该种故障的原因有二:一是分流锥铜管或流量阀堵塞,二是流量阀压紧螺母。排除方法是旋下转盘帽和流量阀组件,用细铁丝排除堵塞物。

(2)叶轮转速低雾滴大。产生该种故障的原因有三:一是发动机转速低,可以调整发动机达到额定转速排除故障;二是轴承不灵活,可以清洗轴承排除故障,如果已经损坏,需更新轴承;三是空心轴与相邻零件发生摩擦,可以调整或拧紧松动零件,消除摩擦。

(3)管路漏药。产生原因有:一是变径管通未塞紧,可塞紧变径管通;二是变径管通密封圈变形,可更换密封圈;三是输药或增压管松驰,可更换卡子或更换输药管。

 

 

六、森林植物检疫基础知识

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是以法规为依据,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的手段,对生产和流通中的某些感染特定病虫害的植物和植物产品采取禁止和限制措施,以防止这些病虫杂草和其它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保障国家农、林业生产安全的各种措施的总称。

植物检疫主要任务  防止外来危险性病虫侵害,防止本国危险性病虫外传,防止国内植物检疫对象扩散,保障植物性商品正常流通。

危险性病虫  系指那些危害严重,防治困难,能够给林业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病虫种类。危险性病虫不一定全部都是检疫对象,但检疫对象必然是危险性病虫。一种病虫是否能给林业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与其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有些种类在其原产地危害并不严重,但是传入一个新的地区后,很快便可酿成大的灾害;有些种类在原产地十分猖獗,但传入一个新的地区,确又很难生存。

应检病虫 系指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的补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调运检疫中调入省检疫要求书规定要求检疫的病虫的总称。

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  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系指依法必须经过检疫才允许调运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也包括根据疫情应施检疫检验和除害处理的包装材料、运输工具、土壤等。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与森林植物检疫对象的寄主密切相关。

1、列入应施检疫对象名单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在运出县级行政区域之前,必须经过检疫。

2、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不论是否列入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名单,也不论调往何地,在调运之前,都必须经过检疫。

3、有关的包装材料和运输工具等,这类物品要酌情而定,如果已被检疫对象污染,也应实施检疫检验和除害处理。

对未列入全国或省级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名单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可根据调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要求实施检疫。

疫区和保护区  疫区和保护区系指根据森检对象发生的情况,依照森检法规,按照法定程序划定,并且采取相应检疫措施的地区。疫区和发生区、保护区和未发生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发生区是指有森检对象分布的地区,但未经过法定的程序划定,在森检工作中不必按照疫区的要求对待。未经法定程序划定,没有森检对象发生的地区,也不能叫做保护区,在森检工作中也不必按照保护区的要求对待。

调运检疫  调运检疫系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在调出原产地之前,运输途中及达到新的种植或使用地点之后,根据国家或地方政府颁布的森检法规,由法定的专门机构,对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检疫检验和除害处理措施。

产地检疫  产地检疫系指由国内调运、邮寄或出口的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在原产地进行的检疫调查、除害处理,并得出检疫结果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旨在防止检疫对象传出的措施,它与调运检疫的区别主要在时间上。

产地检疫是国内森林植物检疫工作的重点,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1、产地检疫调查。主要是查清检疫对象的种类和危害情况。

2、除害处理。经检疫调查,如发现所培育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遭到检疫对象的危害,应督促并指导生产单位或个人及时进行除治;如发现了新传入的危险性病虫,应及时向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积极的除治措施。

3、签发产地检疫合格证。经产地检疫调查,对未发现检疫对象危害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应签发产地检疫合格证,作为调运的依据。产地检疫合格证的有效期一般不超过六个月。

植物检疫证书  植物检疫证书是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已接受国家森林植物检疫机关检疫过的凭证。植物检疫证书的有效期,因调运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种类、运输路程的不同而各异,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复检与补检  复检系指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经过检疫签发植物检疫证书后,调入地检疫机构根据需要再次实施检疫的过程。补检系指给未办理检疫手续的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补办检疫手续的过程。补检是弥补漏检的一种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应区别对待。

检疫检验与除害处理  检疫检验系指对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进行官方的肉眼或仪器检查,并确定该批货物是否符合森林植物检疫法规程序,是否带有国家、地方政府在森检法规中公布的检疫对象以及贸易合同检疫条款中规定的应检病虫。除害处理就是指在产地检疫、调运检疫中发现检疫对象和应检病虫等危险性病、虫时,为防止其传播、扩散而采取的灭虫、灭菌措施。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1、生态学方法:即将带有检疫性病、虫的货物运往生态条件不适宜该病、虫生存的地区加工、销售,使其无法传播。

2、物理学方法:即将带有检疫性病虫的货物进行机械处理、热力处理、冷冻处理、辐射处理、高频或微波处理、水漂浮或水浸处理等,将应检病、虫从货物中分离出来或杀死。

3、化学方法:即对带有检疫性病、虫的货物进行药剂处理,如:药剂熏蒸、喷洒、拌种、浸渍等使其不能存活。

4、生物学方法:即对某些带病毒病的贵重苗木通过茎尖脱毒等手段,培养出即保持原苗木优良特性,又不带病毒的新一代植株。

5、退回或销毁:对于无法采用上述方法进行除害处理的货物,可作退回或销毁处理。

无检疫对象种苗基地  无检疫对象种苗基地系指无检疫对象的良种场、原种场、母树林、种子园、苗圃等培育繁殖材料的集中场所。建立无检疫对象的种苗基地是加快调运检疫速度,提高种苗质量、保证林业生产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常用有害生物检疫检验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常用检疫检验方法:

1、直接检验:利用肉眼或借助扩大镜、显微镜来直接识别病虫种类。

2、过筛检验:根据健康种子与虫体、虫卵、虫瘿、菌核、菌瘿等个体大小的差异,利用不同孔径的筛层,通过筛动把它们分离开来进行检查。

3、解剖检验:把怀疑感染某种病害或潜藏有某种害虫的植物及其产品用工具剖开进行检查。

4、比重检验:利用健康种实与被害种实以及混杂在种实间的菌瘿、菌核比重之间的差异,使用不同浓度的溶液或清水,把它们漂选分离开来进行检查。

5、染色检验:利用不同种类的化学药剂对植物及其产品的某一组织进行染色,然后再根据植物组织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植物体是否感病或带虫。

6、洗涤检验:把依附于植物及其产品表面的病原物用无菌水冲洗下来,用离心机将洗涤液中的病原物沉淀,然后再将沉淀液进行检查。

7、软X光透视检验:利用软X光透视方法,检查潜伏在植物体内部不易发现的害虫。

8、漏斗分离检验:将受检样品切碎,铺于漏斗内的筛网上,加水浸泡若干小时,取下部浸液进行检查。

9、分离培养检验:利用许多病菌能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人工培养的条件,把病菌分离出来,培养在人工培养基上,进行检查。

10、萌芽检验:将种子置于培养皿或播种在花盆的土壤里,在温箱或温室里进行培养,让其发芽、生长,然后根据幼苗表现出来的病害症状进行判断。

11、接种检验:把从繁殖材料上通过其它检验方法获得的病菌,再接种到健康植株或指示植物上,通过健康植株或指示植物表现出来的症状来诊断病害。

12、血清学检验:利用已知的抗血清进行血清学反应试验,检测植物材料中是否有相对应的抗原存在来进行病原物的诊断和鉴别。


七、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识别和防治方法

松材线虫病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松树毁灭性病害。寄主有赤松、黑松、马尾松、黄松、火炬松、湿地松、琉球松、白皮松等松属植物,传媒昆虫主要是松褐天牛。松材线虫通过松褐天牛补充营养的伤口进入木质部,寄生在树脂道中。在大量繁殖的过程中,移动并逐渐遍及全株,导致树脂道薄壁细胞和上皮细胞的破坏和死亡,造成植株失水,蒸腾作用降低,树脂分泌急剧减少和停止,表现出来的外部症状是针叶陆续变为黄褐色乃至红褐色,萎蔫,在嫩枝上可见松墨天牛啃食树皮的痕迹。后期表现为针叶黄褐色至红褐色,整株死亡。林间松材线虫病的初发病时间一般在5月底至6月初,7、8月份是松材线虫病的发病高峰。

防治方法  防治松材线虫病主要采用改造林分和清除病死树,同时也采取一些化学和生物手段防治松褐天牛。主要的防治方法有:

1、皆伐重病松林和孤立发病松林,并采用熏蒸、热处理或切片等方法杀死病木中的松褐天牛,以防松褐天牛羽化后造成疫情的扩散蔓延。

2、间伐发病松林中的病死树,对病材、病枝、根桩等采用熏蒸、热处理或切片等方法杀死松褐天牛,杜绝疫情扩散。

3、对重点保护区,可以皆伐周围的松林,建立防治隔离带。

4、对发生区实施检疫封锁,严禁未经处理的病材等运到未发生区,杜绝疫情扩散。

5、在松褐天牛的羽化期,喷洒药剂杀灭成虫或设置诱木诱杀成虫。

6、喷洒化学药剂、释放肿腿蜂或者施放白僵菌等防治松褐天牛幼虫。

对于松材线虫病的防治,应该重点注意以下几个环节:一要把好检疫封锁关,这是防止松材线虫病传入或远距离传播的重要手段;二要搞好监测工作,早发现,早治理,在疫情发生面积小、危害程度轻的时候进行防治,把松材线虫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三要及时彻底清理病死树,在传媒昆虫羽化前,把病死树全部清理干净,病树的干材、枝桠和根桩都要清理干净并进行除害处理,杀死其中线虫和传媒昆虫,防止再次传播危害。

   

松材线虫病感病初期                      松材线虫病感病后期

松褐天牛成虫

成虫体呈黄色至赤褐色,触角栗色,雄虫触角超过体长1倍多,雌虫触角约超出1/3。前胸背板有2条相当阔的橙黄色纵纹,与3条黑色绒纹相间,每一鞘翅具5条纵纹。

 

杨树溃疡病 

杨树溃疡病是杨树的主要枝干病害,从苗木、幼树到成年大树均可被侵害,但以苗木和幼树受害最重,造成枯梢或全株枯死。生产上造成危害的主要有3种:杨树水泡型溃疡病、杨树大斑型溃疡病和杨树细菌型溃疡病。

1、杨树水泡型溃疡病:病害发生在主干和大枝上。在光皮杨树品种上,多围绕皮孔产生直径1厘米左右的水泡状斑;在粗皮杨树品种上,通常并不产生水泡,而是产生小型局部坏死斑;当从干部的伤口、死芽和冻伤处发病时,形成大型的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坏死班。

春季是杨树水泡型溃疡病的主要发病期,尤其在幼苗移栽后发病率较高;夏季杨树生长旺盛,病害发展缓慢;秋季杨树水泡型溃疡病可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

2、杨树大斑型溃疡病:病害主要发生在主干的伤口和芽痕处,初期病斑呈水浸状,暗褐色,后形成梭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病部韧皮组织溃烂,木质部也变为褐色,老病斑可连年扩大,多个病斑可连接成片,造成枯枝和枯梢。正常年份4月中旬开始发病,5~6月为发病盛期,7~8月病势减缓,9月又会有新的病斑出现,10月以后停止扩展。一般光皮杨树品种的感病程度重于粗皮树种,日灼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树干阳面的病斑数多于阴面。

3、杨树细菌型溃疡病:该病主要危害树干,也能在大枝上发生,发病初期,在病部形成椭圆形的瘤,直径约1厘米,外表光滑,后逐渐增大成梭形或圆柱形的大瘤,颜色变为灰褐色,表面粗糙并出现纵向开裂。夏季从病部裂缝中流出棕褐色粘液,有臭味。病瘤内韧皮部变棕红色,木质部由白色变为灰色,后变为红色。发病严重时出现腐烂,树木生长衰弱,木材腐朽不成材,严重时可致树木全株死亡。大树比幼树受害重,地势低洼的林分发病较重,夏季修枝的树比春、秋季修枝的树发病重;冻伤和修枝伤易引起发病;修枝不整齐、茬高的也易造成侵染。

防治方法  杨树溃疡病是寄主主导型病害,病害发生与否主要决定于寄主的生理健康状况。因此,对该病的防治应以营林措施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导,提高杨树的综合抗逆性,增强抗病能力。防治要点有:

1、加强苗木栽培管理:起苗时避免伤根,造林时防止苗木大量失水。秋季(9月初)对来年要出圃的苗木用70%的甲基托布津200倍液普遍喷雾1次,以减少苗木带菌量。

2、浸苗:早春苗木出圃后,立即在清水里浸泡24小时,尽量减少运输和假植时间,栽后及时灌水,提高苗木生长势。

3、应用生根粉:为了促进苗木根系的发育,提高吸水能力,栽植树前可用万分之一浓度的ABT 3号生根粉蘸根。

4、加强抚育管理:杨树是喜大水大肥的树种,造林后至少应每年春浇一次透水,施一次肥。对分化的林分要合理疏伐,合理修枝,及时修除病枝。秋末在树干从干基部至1—2米高处涂上白涂剂,预防冻害、日灼和病虫侵入。白涂剂配方为:生石灰5公斤+硫磺粉0.5公斤+盐0.5公斤+豆面0.1公斤+水20公斤,混合均匀,也可以加入适量杀虫和杀菌剂。

5、病前预防:发病高峰前(4月初),用甲基托布津、843康复剂、菌毒清防治。

6、病后防治:发病后用70%甲基托布津100—200倍液,或退菌特100—200倍液,或50%多菌灵200倍液喷洒或涂刷发病部位1—2遍即可。

 

    

 杨树溃疡病(细菌型)危害状               杨树溃疡病(水疱型)危害状

 

杨树溃疡病(大斑型)危害状

 

松毛虫

松毛虫是我国常发性松树食叶害虫,具有分布广、危害重的特点。主要种类有马尾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赤松毛虫、云南松毛虫、文山松毛虫和德昌松毛虫等6种,以幼虫取食针叶,致使整个林分针叶枯黄焦黑,犹如火烧过一般。

防治方法

(一)营林技术措施

1、营造混交林

在常灾区的宜林荒山,遵照适地适树的原则营造混交林,在常灾区的疏残林,保护利用原有地被物,补植阔叶树种。在南方可选用栎类等壳斗科和豆科植物,以及木荷、木莲、木楠、樟、桉、槭、枫香、紫穗槐、杨梅和相思树等,在北方可选用刺槐、沙棘、山杏、大枣等。林间要合理密植,以形成适宜的林分郁闭度,创造不利于松毛虫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建立自控能力强的森林生态系统。

2、封山育林

对林木稀疏、下木较多的成片林地,应进行封山育林,禁止采伐放牧,并培育阔叶树种,逐步改变林分结构,保护冠下植被,丰富森林生物群落,创造有利于天敌栖息的环境。

3、抚育、补植和改造

对郁闭度较大的松林,加强松林抚育管理,适时抚育间伐,保护阔叶树及其他植被,增植蜜源植物。对现有纯林、残林和疏林应保护林下阔叶树或适时补植速生阔叶树种,逐步诱导、改造为混交林。

 

落叶松毛虫成虫                         松毛虫危害状

落叶松毛虫成虫:前翅较宽,外缘较直,内横线、中横线、外横线深褐色,亚外缘线有8个黑斑排列略似“3”形,中室白斑大而明显。

 

 

落叶松毛虫幼虫                                 落叶松毛虫卵

落叶松毛虫幼虫:末龄幼虫灰褐色,有黄斑,被银白色或金黄色毛;中、后胸背面有两条蓝黑色闪光毒毛;第八腹节背面有暗蓝色长毛束。

落叶松毛虫卵:椭圆形,初产时淡绿色,后变为粉黄、红色至深红色。

 

 

    

          落叶松毛虫蛹                              落叶松毛虫茧

暗褐色至黑色,密布黄色微毛。茧灰白或灰褐色,表面粘附有许多蓝黑色的幼虫毒毛。

 

(二)生物防治措施

1、白僵菌防治

南方应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可在越冬代的11月中、下旬或次年2—4月份放菌,其他世代(或时间)一般不适宜使用白僵菌防治,施菌量每亩1.5—5.0万亿孢子。北方应用白僵菌防治油松毛虫或赤松毛虫,需在温度24?C以上的连雨天或露水较大的季节进行,施菌量应适当增加3—4倍。

施用方法:采用飞机或地面喷粉、低量喷雾、超低量喷雾或地面人工放粉炮。预防性措施亦可采用人工敲粉袋和放带菌活虫等方法。

2、苏云金杆菌(Bt)防治

应用苏云金杆菌防治松毛虫,一般防治3—4龄幼虫,适宜温度为20—32?C,施菌量每亩40—80万国际单位(IU),但多雨季节应该慎用。

施用方法:喷粉、地面常规或低量喷雾、飞机低量喷雾,喷雾剂中可同时加入一定剂量的洗衣粉或其它增效剂。

3、质型多角体病毒(CPV)防治

用围栏或套笼集虫集卵增殖病毒、人工饲养增殖病毒、离体细胞增殖病毒或林间高虫口区接毒等方法增殖病毒,收集病死虫,提取多角体病毒并制成油乳剂、病毒液或粉剂。使用时可在病毒液中加入0.06%的硫酸铜或0.1亿孢子/毫升的白僵菌作为诱发剂,每亩用药量50-200亿病毒晶体。

施用方法:采用飞机或地面低量喷雾、超低量喷雾或喷粉作业。

4、招引益鸟

在虫口密度较低林龄较大的林分,可设置人工巢箱招引益鸟,布巢时间、数量、巢箱类型根据招引的鸟类而定。

5、释放赤眼蜂

繁育优良蜂种,在松毛虫产卵始盛期,选择晴天无风的天气分阶段林间释放,每亩3—10万头。亦可使赤眼蜂同时携带病毒,提高防治效果。

(三)人工(物理)防治

可采用人工摘除卵块或使用黑光灯诱集成虫的方法降低下一代松毛虫虫口密度。

(四)植物杀虫剂防治

1.2%烟参碱乳油与柴油1∶20比例混合地面喷烟防治幼虫,用量每公顷6升;2%烟参碱粉剂与滑石粉1∶25比例混合地面喷粉,用量每公顷22.5公斤;1.2%烟参碱乳油常量喷雾每公顷750—1500克,飞机超低量喷雾每公顷150—225克。

(五)仿生药剂防治

使用灭幼脲(每亩30g)或者杀蛉脲(每亩5g)等进行飞机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防治,或者采用地面背负机进行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重点防治小龄幼虫。地面用药量比飞机喷洒增加50%-100%,在松树被害严重、生长势弱的林地,可一并喷施少量的尿素(约每亩50克)。

(六)化学药剂防治

原则上讲,松毛虫防治不使用化学农药喷雾、喷粉或喷烟。若必需采用,应当选择适当的药剂并且在松毛虫发生初期进行,迅速压低虫口。在北方,可以在春季上树和秋季下树前,对下树越冬的松毛虫采取在树干涂药、毒纸、毒绳等方法杀灭下树越冬和上树的幼虫。

(七)自然防治法

对于虫口密度大松叶被害率达70%以上,但松毛虫被天敌寄生的比率较高,且虫情处于下降趋势的被害林地,不宜进行药物防治。另外,在安全区和偶灾区小面积发生时也不宜进行药物防治,可任其自然消长,达到自然控制的效果。

 

杨树天牛

杨树天牛是杨树的重要蛀干(枝)害虫,具有林木致死率高、活动隐蔽、防治困难的特性。常见的种类有光肩星天牛、青杨楔天牛、青杨脊虎天牛、云斑天牛、桑天牛等5种,被害杨树长势衰弱甚至死亡,在树干上常见蛀孔和排泄孔,排泄孔周围混有木屑的排泄物。

防治方法

1、营林措施:对于新造林,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合理搭配树种,营造不同形式的混交林。对于现有的纯林,可以进行更新改造,选择一些抗虫和免疫树种,调整树种比例,改善环境条件,增强森林的自我调控能力。

2、设置诱饵树:在林内合理配置诱饵树,常用的诱饵树有复叶槭、合作杨和樟河柳等,诱饵树的比例为5%左右。在天牛成虫期向诱饵树上喷洒触破式微胶囊,集中杀灭诱集来的天牛成虫,达到保护目标树种的目的。

3、在成虫羽化高峰期,发动群众捕捉天牛成虫,也可以采用8%绿色威雷300~600倍或者用涂干剂(2.5%敌杀死:凡士林=1:9)涂毒环法(环宽4-5cm)杀虫,或者用干基打孔注药法(20%康福多,0.3ml/cm胸径)防虫。另外,也可以用锤子石头砸天牛的卵,或者在树干喷洒50%杀螟松乳油100-200倍液杀灭卵和皮下小幼虫。

4、在幼虫期,采用活虫孔插毒签、药剂塞孔等方法杀死幼虫。按虫道方向插签,根据蛀孔的大小和蛀孔内排泄物木屑的粗细程度选择毒签的大小,将毒签插入新鲜的排粪孔内,直至不能深入为止。

5、招引啄木鸟,在15—20公顷林地内,设置4-5段巢木,巢木间距100米左右。

6、加强检疫,防治天牛人为扩散。检疫是防治天牛扩散传播的有效手段。凡来自疫区的苗木、木材及包装箱等都必须经过检疫后方可调运。

  

   光肩星天牛危害状                                        主干部树皮呈掌状陷落

                   

    光肩星天牛成虫                                               蛀道内的光肩星天牛幼虫

成虫体黑色,有光泽。触角鞭状,第一节端部膨大,第二节最小,第三节最长,以后各节逐渐短小,自第三节开始各节基部呈灰蓝色。前胸两侧各有1个刺状突起,鞘翅基部光滑无小突起。鞘翅上有大小不等的由白色绒毛组成的斑纹20个左右,身体腹面密布蓝灰色绒毛。

初孵幼虫乳白色,取食后呈淡红色。老熟幼虫体长约50mm,头褐色。

 

森林害鼠(兔)

依据森林害鼠对林木的危害部位,将其分为危害枝干的地上鼠(如平鼠类、沙鼠类)和危害根系的地下鼠(如鼢鼠类)。地上鼠的危害症状是环剥树干(平鼠类)和啃咬嫩枝梢(沙鼠类);地下鼠的为害症状是林木长势极度不良甚至死亡,根部附近可见鼠洞。野兔主要为害新植林地的幼树,啃咬树干的韧皮部。

防治方法  主要的防治方法有物理灭鼠(兔)、化学灭鼠(兔)、生物灭鼠(兔)和生态控制四种方法。

1、物理灭鼠:利用物理学的原理(力学平衡原理和杠杆作用)制成捕鼠器械来进行灭鼠的方法,常用的器械有鼠铗、鼠笼等。

2、化学灭鼠(兔):使用有毒的化合物进行灭鼠(兔)的方法,常用的化合物有胃毒剂、熏杀剂、驱避剂和绝育剂等。

3、生态灭鼠(兔):通过改变林地条件,创造不利于鼠(兔)生存和生活的环境,达到消灭鼠(兔)的目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改造、消除鼠(兔)类隐蔽处所等。

4、生物灭鼠(兔):利用鼠(兔)类的天敌(食肉动物)和微生物(致病病原生物)来抑制鼠(兔)的种群密度,达到防治害鼠(兔)的技术和方法。

 

平鼠危害状

棕背平

成鼠体长一般90—110mm,背毛红棕色,但自颈部到头顶部的棕色区较为狭窄,体侧浅淡,白色,第三臼齿内有三个突角。喜欢在地形高、土壤较干燥的枯枝落叶层、倒木和草丛中活动。

鼢鼠危害状

 

中华鼢鼠

成鼠体格粗壮,圆筒形,体长200—250mm。头宽扁,四肢较短,前肢粗壮有力,具有镰刀状的锐爪。耳壳退化,眼特别小。尾细短,长40—85mm,被有稀疏的短毛。体毛细密而柔软,背部多呈锈红色。唇周围略呈白色,额部中央有1个白色斑点。

 


附表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程度标准

序号

种类

调查阶段

统计单位

发生(危害)程度

1

落叶松毛虫

幼虫

条/株

20~40

41~70

71以上

2

马尾松毛虫

幼虫

虫情级

2~3

4~6

7以上

条/株

5~13

14~30

31以上

3

油松毛虫

幼虫

条/株

10~20

21~40

41以上

4

蜀柏毒蛾

粒/株

50~200

201~400

401以上

幼虫

条/株

5~15

16~30

31以上

5

云南木蠹象

幼虫

有虫株率(﹪)

5~10

11~30

31以上

6

红脂大小蠹*

幼虫、成虫

有虫株率(﹪)

2~6

7~12

13以上

7

云南纵坑切梢小蠹

成虫

枝梢被害率

10~20

21~50

51以上

8

松纵坑切梢小蠹

成虫

枝梢被害率

5~10

11~20

21以上

9

萧氏松茎象(幼林)

幼虫

有虫株率(﹪)

5~10

11~30

31以上

10

松墨天牛

幼虫

有虫株率(﹪)

5~10

11~24

25以上

11

日本松干蚧

固定若虫

头/10cm2

0.5~2

2.1~6.9

7以上

12

松突圆蚧*

雌蚧

枝梢被害率

5~10

11~30

31以上

13

湿地松粉蚧

雌蚧

枝梢被害率

10~19

20~49

50以上

14

春尺蠖

头/株

1~3

4~6

7以上

幼虫

条/50cm标准枝

2~4

5~8

9以上

15

杨毒蛾

幼虫

条/50cm标准枝

1~4

5~8

9以上

16

柳毒蛾

幼虫

条/50cm标准枝

1~4

5~8

9以上

17

杨小舟蛾

头/株

5~10

11~20

21以上

幼虫

条/50cm标准枝

2~5

6~10

11以上

18

杨扇舟蛾

幼虫

条/50cm标准枝

7~10

11~15

16以上

19

美国白蛾*

幼虫

有虫株率(﹪)

0.1~2

2.1~5

5.1以上

20

黄褐天幕毛虫

粒/株

50~100

101~200

201以上

幼虫

条/株

20~40

41~100

101以上

21

光肩(黄斑)星天牛

幼虫

有虫株率(﹪)

5~9

10~20

21以上

22

青杨天牛

虫瘿

个/m标准枝

0.2~0.3

0.4~0.6

0.7以上

23

桑天牛

幼虫

条/株

0.5~1

1.1~1.9

2以上

有虫株率(﹪)

2~5

6~9

10以上

24

杨干象*(幼林)

幼虫

有虫株率(﹪)

2~5

6~15

16以上

25

白杨透翅蛾(幼林)

幼虫

有虫株率(﹪)

2~5

6~15

16以上

26

青杨脊虎天牛*

幼虫

有虫株率(﹪)

1~4

5~10

11以上

27

大袋蛾

虫袋

活虫/株

0.5~2

2.1~6

6.1以上

幼虫

条/百叶

3~7

8~15

16以上

28

苹果蠹蛾*

幼虫

有虫株率(﹪)

2~3

4~5

6以上

29

蔗扁蛾*

幼虫

有虫株率(﹪)

3~5

6~10

11以上

30

黄脊竹蝗

跳蝻

头/m2

2~5

6~20

21以上

跳蝻、成虫

头/株

5~15

16~30

31以上

31

椰心叶甲*

幼虫、成虫

有虫株率(﹪)

3~5

6~10

11以上

32

红棕象甲*

幼虫

有虫株率(﹪)

3~5

6~10

11以上

33

刺桐姬小蜂*

幼虫

有虫株率(﹪)

1~4

5~10

11以上

34

双钩异翅长蠹*

幼虫、成虫

有虫株率(﹪)

1~4

5~10

11以上

35

枣大球蚧*

 

叶片受害率(﹪)

5-10

11-35

36以上


附表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程度标准(续)

序号

种类

调查阶段

统计单位

发生(危害)程度

36

沙棘木蠹蛾 

幼虫

有虫株率(﹪)

10~30

31~70

71以上

37

种实害虫

 

种实被害率(﹪)

5~9

10~19

20以上

38

松针褐斑病

 

感病指数

5~20

21~40

41以上

39

落叶松枯梢病*

 

感病指数

5~20

21~40

41以上

40

松材线虫病*

 

感病株率(﹪)

1以下

1.1~2.9

3以上

41

松疱锈病*

 

感病株率(﹪)

3~5

6~10

11以上

42

杨树溃疡病

 

感病株率(﹪)

5~10

11~20

21以上

43

杨树烂皮病

 

感病株率(﹪)

5~10

11~20

21以上

44

泡桐丛枝病

 

感病株率(﹪)

10~20

21~40

41以上

45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

 

感病株率(﹪)

3~5

6~10

11以上

46

冠瘿病*

 

感病株率(﹪)

3~5

6~10

11以上

47

杨树花叶病*

 

感病株率(﹪)

3~5

6~10

11以上

48

草坪草褐斑病*

 

感病株率(﹪)

3~5

6~10

11以上

49

鼠 兔

 

受害株率(﹪)

3~10

11~20

21以上

50

田 鼠 

 

受害株率(﹪)

1~5

6~15

16以上

51

鼢 鼠

 

受害株率(﹪)

5~15

16~24

25以上

52

薇甘菊*(新发区)

 

盖度(﹪)

1~5

6~20

21以上

薇甘菊*(旧发区)

 

盖度(﹪)

10~30

31~59

61以上

53

紫茎泽兰

 

盖度(﹪)

10~30

31~59

61以上

54

飞机草

 

盖度(﹪)

20~30

31~59

61以上

55

加拿大一枝黄花

 

盖度(﹪)

1~5

6~20

21以上

56

金钟藤

 

盖度(﹪)

20~40

41~59

61以上

注1:附件1中带有“*”号的为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

注2:附件1中所列的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程度标准不包括新发区(除非特别注明),新发区的发生(危害)程度指标的界定按检疫规程的有关要求另行规定。

注3:附件1中除非特别注明,均为成林发生(危害)程度标准,幼林的发生(危害)程度的标准在此基础上相应降低1/3。

注4:幼林和成林的界定,各地可按不同的树种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划分。

注5:附件1中的统计单位有一个以上的指标时,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调查方法达到一个指标即可。


附表2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标准

序号

种类

成灾指标

1

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

在未发生区新发现或已发生区的新造林地发生检疫性有害生物为成灾;在已发生区检疫性有害生物造成寄主植物死亡为成灾,未造成寄主植物死亡的按下列非检疫性有害生物2、3、4、6指标相应降低10个百分点界定成灾标准(达到检疫性有害生物成灾标准的整个小班面积均计入成灾面积)。

2

叶部病虫害

常绿

失叶率50﹪以上;感病指数40以上;死亡率3﹪以上。

落叶

失叶率60﹪以上;感病指数50以上;死亡率3﹪以上。

3

枝干病虫害

一般

受害株率30﹪以上;树木死亡率3﹪以上。

小蠹虫类、

萧氏松茎象

受害株率60﹪以上;死亡率6﹪以上。

4

种实病虫害

种实受害率20﹪以上。

5

鼠、兔害

未成林造林地寄主死亡率15﹪以上;成林死亡率3﹪以上;成林受害株率30﹪以上。

6

有害植物

盖度60﹪以上;树木死亡率3﹪以上。

7

其它非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

死亡率6﹪以上。

8

发生在经济林和行道树、景观林的非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

失叶率、感病指数、受害株率、种实害虫受害率、盖度分别按上述相应降低10个百分点;死亡率降低1个百分点(其中未成林造林地鼠、兔害寄主死亡率降低5个百分点)。

注:附件2中的成灾指标有一个以上时,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调查方法达到一个指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