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嘉年华项目:辛弃疾画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7:01:54

 

铅山县西山辛姓族藏《稼轩公画像》考

 

铅山县政协   滕振坤

辛弃疾(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斯时,金兵南侵,中原沦陷,宋室却偏安江南。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已被金人统治十二年了。但他秉奉祖训,志切国仇,甫成年即起义抗金,率众南归。辛弃疾有文武之才,平素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立志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但南宋政府并没有用以展其才,而只是使他回旋于地方守令和监司、帅臣等职务。就这样也是“谗摈销沮,南归四十余年间,强半不为时用,用也不得尽其才,遂乃自诡放浪林泉,藉歌词为陶写之具。”他作词悲壮激烈,异军特起,唱出了那一时代人民反抗民族压迫的心声,而且艺术风格丰富多样,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杰出的爱国词人和民族英雄。

辛弃疾南归后,初寓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后筑室上饶带湖,最后定居铅山县期思市瓜山下(今江西省铅山县稼轩乡蒋家峒村)。

1957年冬,江西省人委会公布辛弃疾墓为省文物保护单位。为了考定辛墓及墓碑,笔者走访了辛弃疾期思故居南5公里的西山辛姓族,得睹其珍藏于香火堂上,盛在樟木箱内的《鹅南辛氏宗谱》和《稼轩公画像》。但展开画像卷,见诗塘上落款:“嘉庆壬申旦月上浣日裔孙光越盥手敬述”,便草率地认为该画像为清代想象的作品,而未加注重。

1982年第二次全县文物普查,笔者重睹《稼轩公画像》,始察觉《画像》笔法流畅、人物表现不同于清代刻板的真容画法。唯因当时任务重、工作繁忙而无余力深究,后又长期疾病缠身,以致一晃又是十多年过去,始对《稼轩公画像》作深一步探讨后,认为此画像就是南宋爱国思想家陈亮为之作《像赞》的辛弃疾生前写真像的临摹本。其理由根据,试论如下:

一、《稼轩公画像》,纸质,中堂式装裱。画心为工笔重彩的辛弃疾全身立像,画面130×60公分,画中辛弃疾体硕微髭,身穿大红绣花朝服,全身躬立、双手捧笏、目光炯炯,肃然其容:“若开宋主而陈九议也”。在画心上部诗塘中的文字,右起为《像赞》;《像赞》后题曰:“宋淳熙赠兵部尚书稼轩公像”;题后落款,上书“嘉庆壬申(十七年)旦月上浣日”,下为“裔孙光越盥手敬述”。《像赞》文曰:

勃然其气,若缚张、邵而奋英勇也;肃然其容,若开宋主而陈《九议》也;毅然其色,若平江寇而深谋决策;恻然其意,苦江西救荒而立法通变也。是皆一节所施而所不得施者,历四十年而不至大用为可恨也!赞曰:朱绶貂蝉,冰玉其颜;凛然英气,见者胆寒;胡不将相,卒老于闲。期思之居,山横水环;退而畎亩,有稼是轩;笑歌词章,清风莫攀。(标点为笔者所加)

此《像赞》已收入(明)万历《铅书》及历届《铅山县志》,作者署名浦源。

《稼轩公画像》纸色陈旧发黄,损迹累累,明显地已经过数次装裱,根据落款“嘉庆壬申”和“裔孙光越盥手敬述”,最后一次装裱,当在清嘉庆十七年(1812),为辛光越经手。从“敬述”二字及《像赞》、像题字迹与落款字迹相同,诗塘中的全部文字当为辛光越按画像原件重录书写的。像题《宋淳熙赠兵部尚书稼轩公像》,说明此画像写真于南宋淳熙间(1174—1189)辛弃疾的生前。“赠兵部尚书”根据《宋史·辛弃疾传》有卒后“特赠四官”,拟为“四官”之一。《稼轩公画像》是否就是南宋淳熙间辛弃疾生前写真的原件?这还有待考证,但笔者认为这是一幅按原件临摹的复制品,有可能是明代初年画家、诗人浦源的手摹本。

二、《稼轩公画像》是不是辛弃疾生前写真?首先还必须弄清辛弃疾在淳熙间是否画像?辛弃疾有《西江月·题阿卿影像》:“人道偏宜歌舞,天教只入丹青。……有时醉里唤卿卿,却被傍人笑问。”阿卿是辛的侍女,辛却请人给她画像。而辛弃疾自己画像事,却不见《宋史》其本传及词诗文稿中,但他的挚友陈亮《龙川文集》卷十有《辛稼轩画像赞》。全文是:

“眼光有稄,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出其毫末,翻然震动。不知须鬓之既班,庶几胆力之无恐。呼而来,麾而去,无所逃天地之间;挠弗浊,澄弗清,岂自为将相之种。故曰:真鼠狂用,真虎可以不用,而用也者所以为天宠也。”

这就说明了辛弃疾生前确有画像事,而且给侍女也画了像,并且陈亮与辛弃疾相处时看到画像而作了《像赞》。但陈亮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同辛相处而看到画像?陈亮乃永康(今属浙江省)人,是南宋著名的主张“义利双行,王霸并用”的爱国的功利主义思想家,是辛弃疾的挚友,由于辛弃疾宦游各地,平日只以书信相通,而与辛弃疾相处却只三次:第一次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市),时在乾道六——七年(1170—1171),辛弃疾由建康府通判任上被孝宗召对延和殿后,迁司农寺主簿。通过吕伯恭、张栻的关系,结识了时为大学生的陈亮,他们一见如故,竟成知己。但乾道八年(1172)辛弃疾出知滁州与陈分别后,据陈亮《龙川文集》卷十一〈与辛幼安殿撰书〉云:“每念临安相聚之适,而一别遽如许!云泥异路又如许!……”。此书写于淳熙十年(1183),可见辛、陈自临安相识分别后至淳熙十年已十二年没有会晤。初识时,辛只是从八品的司农寺主簿,而今已是一路的行政长官按抚使,而陈亮斯时为大学生,如释褐为官亦可得八、九品的小官,与辛官阶相似,而今累试不中仍为布衣。故信中“云泥异路”即指此而言。不久,陈亮又因累入狱,两人竟无缘晤面达十七年之久;第二次晤面在铅山县期思村。时在淳熙十五年(1188),陈亮从东阳(今属浙江省)专程来访。这时辛弃疾已退居上饶带湖,却在铅山县期思村瓢泉别墅接见了陈亮;第三次会晤在福建建阳,时在绍熙四年(1193)正月,这时,辛弃疾五十四岁,任福州路提典刑狱摄闽帅,被召赴行在,途中访朱熹于建阳,适陈亮亦来建阳访朱熹(注)因而相会。这是辛、陈最后会晤,分别后,陈亮考中状元,次年即逝世。

以上三次会晤:第一次相处,辛弃疾不过三十一至三十二岁,不可能有如陈亮《像赞》中的“不知须鬓之既班”,亦没有“呼而来,摩而去”的宦历;第三次会晤在建阳,辛弃疾不可能把画像带在旅途中,而且彼时辛弃疾正摄闽帅而被皇帝召见,通常是要重用的征象,陈亮作《像赞》亦不会为辛弃疾被弃置田野而愤愤不平的。只有第二次,即淳熙十五年(1188)“鹅湖之会”,辛弃疾时年四十九岁,在这以前,宦游各地,政绩卓著。由于他的志节和事功方面的表现,时人已把他比作古之周瑜和谢安,希冀朝廷委以恢复中原大业的重担。正当壮年有为之际,却遭谗落职,退居带湖已整整七年了。陈亮来访,与辛弃疾相处十天。在铅山,他们“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辛弃疾祭陈亮文)。在瓢泉别墅,陈亮看到辛弃疾画像,不禁提笔作《像赞》。这位与辛弃疾志同道合的高度爱国主义者,深为一个具有将相之才,“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力主抗金以统一祖国的辛弃疾,不被朝廷用以展其才,反而被弃置于田野的现实而愤愤不平,在《像赞》中向当政发出“真鼠狂用,真虎可以不用”的抗议声。

由此,可见陈亮看到的辛弃疾画像的作年应在淳熙十五年前的淳熙间(1174—1188年),即辛弃疾三十五至四十九岁时的写真像,与《稼轩公画像》明确标题曰:《宋淳熙赠兵部尚书稼轩公像》和画中辛弃疾体硕面丰的壮年风貌相合。

三、(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十七亦有《辛稼轩画像赞》,文中有“带湖维居”,辛弃疾退居带湖正是淳熙八年(1181)冬,可见袁桷所见与陈亮所见是同一张稼轩公画像。陈亮《像赞》中有“目光有稄”“背押有负”,袁桷《像赞》文中亦有“目光背胛,佩兮振振”句,与今存《稼轩公画像》目光炯炯、眼光有稄、朝服玉佩的形象相吻合;而今《稼轩公画像》明确标题为“宋淳熙”间画像,浦源《像赞》所赞述的“若缚张、邵而奋英勇”“若开宋主而呈《九议》”“若平江寇而深谋决策”“若江西救荒而立法通变”等四事,亦皆为淳熙八年退居带湖以前之事。由此可见浦源为之作《像赞》的今存《稼轩公画像》,就是陈亮、袁桷所见而为之作《像赞》的辛弃疾在淳熙间写真像。

四、或有据辛弃疾史传、年谱中稼轩的宦历,只有兵部侍郎,而对《稼轩公画像》题“赠兵部尚书”持疑。笔者认为《宋史·辛弃疾传》有“……未受命而卒,赠对衣金带,守龙图阁侍制,特赠四官”。虽然没有说明四官之名,而《稼轩公画像》明确题曰:“赠兵部尚书”,不正是所赠四官之一吗。金人刘祁《归潜志》记事一则亦有“党承旨怀英,辛尚书弃疾俱山东人……”。称辛弃疾为尚书,亦足可证明辛弃疾确有“赠兵部尚书”事。像题为辛的后裔所加,自然了解先祖当时的封赠而题的。这样,更加说明《稼轩公画像》之可信。

五、或有说:《稼轩公画像》既画于南宋淳熙间,画上为何不见(宋)陈亮与(元)袁桷所作《像赞》?笔者认为,书画装裱有“诗塘”以备题咏,始自元代。宋代时,既无“诗塘”,元代前期尚未普及,陈、袁作《像赞》自然不会题写在画像中的;而浦源为元末明初人,彼时字画装裱盛行“诗塘”,浦源作《像赞》自然是题于《稼轩公画像》卷“诗塘”中而保留至今。浦源无锡人,工诗善画,明初游闽中,与林鸿辈号十才子。辛弃疾故居期思村接近闽省,距浙闽驿道2.5公里。《铅山县志·文徵》载有咸淳七年(1271)谢枋得《谒辛稼轩先生祠记》:“升公之堂,瞻公之像,见公之曾孙多英傑不凡……”。可知辛弃疾逝后,其画像保存在铅山县期思村其后裔处而藏于祠堂。其后裔据(清)辛启泰《稼轩先生年谱》:辛弃疾第三子辛稏世居铅山。辛稏官朝请大夫、潼州提刑,徐元杰《楳埜集》卷十二《挽辛宪若诗五首》,其中第五首有“观音山路黯,飞些重欷歔”,观音山在铅山县今紫溪乡坑口村后,北距期思村约五公里,由此可见辛稏和他的后裔居在期思村或附近,辛稏逝后,才会安葬在紫溪坑口观音山之事;又据明·万历《铅书·群贤堂》云:“监察御史辛公名祐,祖自弃疾,家期思渡”,辛祐为辛弃疾第四子辛穮的六世孙,明永乐四年(1406)进士,可见辛穮及其后裔亦世居铅山县期思村傍的期思渡。这样,长游闽中的浦源,自然有机会在临近闽浙驿道的期思村辛弃疾后裔处,看到《稼轩公画像》而作了《像赞》;或者因《稼轩公画像》年久破损,其后裔特请名重一时的诗人兼画家浦源按照原画临摹复制时,浦源作了《像赞》,题写于重裱后的《稼轩公画像》卷的诗塘中。因此,到清嘉庆十四年辛光越再次重裱时,便“盥手敬述”照录在今存《稼轩公画像》中。正由于这样,自宋以来一直藏在铅山期思辛弃疾后裔处的《稼轩公画像》,画中的(明)浦源《像赞》,便被明代以来历届《铅山县志》收入艺文内。而比它更早、更著名的(宋)陈亮、(元)袁桷所作《像赞》则不与也。

六、西山辛氏与辛光越不是辛弃疾的后裔怎么会有辛弃疾生前写真像?

据《鹅南辛氏宗谱》,西山辛氏是与辛弃疾的济南辛氏同源而不共支的福州辛氏的分支。他们的始迁祖为北宋熙宁四年(1071)任福州路泉州府安溪县令辛范,辛范定居安溪,子孙蕃衍。清·顺治十一年(1654),辛范的后裔中有调美兄弟四人,因“冦乱”而自安溪迁铅山县西山开族。他们既不是辛弃疾的后裔,怎么会有辛弃疾生前画像?并尊称为“吾祖”,自称为“裔孙”。这要追溯到南宋庆元六年(1200)初春,辛弃疾手纂《济南辛氏宗图》,请朱熹作序,朱在序中说:他与辛弃疾同游武夷,山中舟行,论水探源而谈到人之“世久传泯,则有莫知所出”时,辛弃疾“乃感激云:‘吾亦尝为此惧,窃制《宗图》以诏诰从人,使其知由百世之下而知百世之上。观系统,同异有辩,疎戚有考,承传久远以叙尊卑,则庶乎宗支不淆,仰或可以言敦睦之义,且令其居相隔绝,必相念慕者有所持循,得以朔流寻源而无迷谬也’。熹因问,而知其有密州、京师、福州……之多族……其实一本也”(见《鹅南辛氏宗谱》卷首朱熹《济南辛氏宗图序》)。又明·万历二年(1574)辛弃疾次子辛秬的后裔辛鼎梅《重修古墩辛氏宗谱后序》云:“至于密州、京师、郑州、福州……同谱合载,祖宗源流,姑仍袭录,以俟后人,庶祖宗一脉流衍,按之井井,而其在天之灵亦可少慰云尔”。以上二记,可见辛弃疾手纂《济南辛氏宗图》时,已把福州路泉州府安溪县辛范的后裔同谱共修了,直至明·万历二年辛弃疾的后裔重修宗谱时,仍旧袭录而同谱合载。而辛范的后裔辛调美兄弟四人自清初迁铅山西山后,子孙蕃衍成族,至嘉庆五年(1800)始修宗谱,主编辛起魁在《谱序》中说:“因金人入寇,宋室南迁,诸公散于四方者不可胜记,远而追之,约而记之……且而生济南迁寓于铅邑、仕袁州建宅于万载者疾公(辛弃疾)与甫公是也;……子孙森林,瓜瓞绵绵,自是江南之后裔也。”可见西山辛氏首次修谱时,即把辛弃疾列为先祖而同谱共载。直到民国三十七年西山辛氏第六次重修《鹅南辛氏宗谱》,主修辛理兴在《谱序》中云:“……矧自我祖德泽绵延,相传数代至弃疾公,号稼轩,该博淹贯当时……”。这就说明了福州辛范的后裔修谱时,也把辛弃疾列为同宗先祖。正由于辛弃疾及其后裔与福州辛氏及其西山分支有如此的渊源关系,《鹅南辛氏宗谱》不仅在卷首先祖遗像中列入辛弃疾木刻像,而且录入了辛弃疾手纂的《济南辛氏宗图》和其后裔重修宗谱的谱序及《稼轩公历仕始末》等珍贵资料。

至于《稼轩公画像》为什么落在西山辛氏族中?清人辛启泰《稼轩年谱后记》云:“岁乙未(道光十五年,即1835)游学白鹿书院,同舍詹君春芳,铅山人也,从之问公(辛弃疾)后裔,则云:‘某少时,见辛氏一人持画像求售而已’。詹时年四十许也。既辛绍业从铅山得公手揖《济南辛氏谱》及《铅山辛氏谱》;且言‘公墓旁近地今为他姓侵逼,至为可伤。’”按詹春芳,铅山县八都詹家村(今稼轩乡政府驻地)人。詹家村南去四公里即期思村(今蒋家峒),期思村又南去五公里即西山辛家村。道光十五年(1935)时年40许的詹春芳自云:“少时见辛氏一人持画像求售”,事必不错,古人以十六岁为少,其所见当在二十五年前的嘉庆十六年(1811)左右。同治《铅山县志》卷卅“辛忠敏弃疾墓”按语云:“忠敏公宏才伟抱,忠义凛然,今其后裔式微,附墓上下左右,自应加意护持,毋容蹂越,用誌哀敬之忱然。”由此,可知在铅山县的辛弃疾的后裔,至清嘉庆时(1796—1811),已经式微得不仅先祖墓地被人侵越,甚至把始祖《稼轩公画像》亦拿出来求售。今存《稼轩公画像》卷诗塘落款:“嘉庆壬申(十七年)旦月上浣日,裔孙光越盥手敬述”,说明了此画像重新装裱在嘉庆十七年。这与詹春芳在嘉庆十六年左右的少时“见辛氏一人持画像求售”的时间竟如此吻合,我们完全可联想到:当年辛弃疾的后裔贫困得把先祖《稼轩公画像》求售时,被邻村的西山辛氏知道了,自然不忍自认为同宗共源的先祖遗像落于他姓之手而买了下来。像卷诗塘中落款署名为“裔孙”的辛光越,并不是辛弃疾的后裔,而是西山始迁祖辛调美的后裔,福州辛氏始祖辛范的二十四世裔孙。为邑庠生,嘉庆五年(1800)首修西山辛氏宗谱的发起人辛起烈的胞侄,亦是道光九年(1829)二修西山辛氏宗谱的董事,是西山辛氏族中有地位的人物。《稼轩公画像》很可能是他的伯父辛起烈或自己的主持下购买过来,重加装裱后,辛光越便把原画像卷诗塘上的像赞、像题重新抄录于今画像卷的诗塘中,而后写上“盥手敬述”,以表明系按原文照录之意。就这样,《稼轩公画像》就自辛弃疾的后裔手中而转移到西山辛氏族而珍藏至今。

综合以上六点,笔者认为今存铅山县西山辛氏族的《稼轩公画像》,就是当年陈亮为之作《像赞》的南宋淳熙间辛弃疾生前写真像。是否是原件,尚待进一步考证,但笔者却认为,这是一件按照辛弃疾写真像原件而临摹的复制品,极可能是明代初年著名画家兼诗人浦源的手摹本。名画家的手笔是更加逼近原画的,从而使得我们能够重睹八百年前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爱国词人、南宋民族英雄辛弃疾的英姿雄貌。

 

【注】据韩淲《涧泉集》卷十二〈送陈同甫丈赴省〉诗而定的。诗云:“平生四海几过从,晚向闽山访晦翁。又见稼轩趋召节,却随举子赴南宫。”诗题下原注“癸丑(绍熙四年)正月十六日”。韩淲为韩元吉之子,居上饶南涧,送陈亮赴省应在上饶。时间是在绍熙四年正月十六日。从“晚向闽山访晦翁。又见稼轩趋召节,”说明了陈亮到上饶之前,是在福建访朱熹,并见到了被召赴行在的辛弃疾。彼时,朱熹已自崇安迁居建阳,故陈亮见到辛弃疾应在建阳。会晤后,陈亮沿着闽浙驿道返浙,从建阳至崇安,越分水关,经铅山途次上饶(共370里)访韩淲。正月十六日陈亮离开上饶赴临安(今杭州市)京考,韩淲作诗送行。故邓广铭〈稼轩年谱〉:“晤陈同甫于浙东”有误。应为辛弃疾“晤陈同甫于建阳”。

 滕振坤 江西省铅山县原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