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光谷有什么好玩的:日伪时期的长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21:48:27

日伪时期的长春


 

  

   

    从1931年长春沦陷到1945年长春光复,日本帝国主义统治长春达14年之久,长春市变成了殖民地城市。这个时期,长春城市建设进展很快,而长春人民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19日,长春沦陷。由于长春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地价便宜,军阀势力和沙俄势力影响小。日本帝国主义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考虑,决定把长春作为伪满洲国的国都,妄图以此为中心,推行其殖民政策,控制整个东北。长春沦为伪国都后,城市性质和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伪国都是日本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的政治中心 伪满洲国出笼后,在长春建立了庞大的中央机构。从溥仪“登极称帝”的伪皇宫,到伪国务院及其所属各都,特别是日本关东军大本营,均裹以威严雄伟的近代化建筑,竭力显示伪国都的政治尊严和殖民统治气势。   

  日本侵略者采取“内部统辖”手段,在伪皇帝身边设“御用挂”,指导和监视溥仪行动;任命日本人担任伪国务院总务厅长官,控制伪国务院的一切活动;推行“次长制”,由日本人担任各部副职,掌握实权。而这一切皆听命于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关东军司令部成为主宰伪满洲国的太子皇。在它的操纵下,一系列残害东北人民的《国家防卫法》、《治安警察法》、《暂行保甲法》、《暂行惩治叛徒法》、《暂行惩治盗匪法》、《思想矫正法》等法西斯法律,在长春泡制出笼,并从长春推行到东北各地,长春市变成了日本帝国主义推行殖民统治的政治中心。   

  伪国都是日本掠夺东北资源的经济中心 日本殖民统治的根本目的在于掠夺,而从事策划掠夺勾当的主要机构则是它们的“特殊会社”。满业、满炭、满拓等90余个“特殊会社”的总部大都设在长春,高踞主要先遣的显赫位置上,伪国都成了“特殊会社”的天下。日伪统治者称这些会社为“国策会社”,通过它们攫取路权,强占海关,垄断金融,控制产业,掠夺东北资源。位于大同广场(今人民广场)的伪满中央银行,就是日本侵略军在抢夺东三省官银号、边业银行、吉林永衡官银号、黑龙江省官银号等中国金融机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控制东北金融活动的主要机构,各种掠夺东北资源的阴谋活动,均由这些“国策会社”策划,长春市变成了掠夺东北资源的经济“统制”中心。   

  伪国都是日本权化东北民众的文化中心 日本侵略者在伪国务院总务厅内设弘报处,由它统管东北文化事业,制造和宣传反动舆论。把傀儡政权说成是“独立国家”,把法西斯统治说成是“王道乐”,把掠夺压榨说成是“共存共荣”。通过它所控制的新闻广播、电影制片,从“新京”戎布到东北各地,推行愚民政策。

   为了泯灭东北人民的民族意识,使之成为顺民,日本侵略者在伪都“新京”设立了“建国大学”、“陆军军官学校”和“大同学院”等一批高等学校,培养日伪“中坚官吏”,在伪满帝宫内廷修建了一座“建国神庙”,供奉起日本的天照大神,把它奉为伪满的“建国元神”,成为伪皇帝的“新祖先”。又在南岭等地修建了“建国忠灵庙”、忠灵塔,奉祀“殉以建国”的“日满英灵”,强迫东北人民参拜,不拜不敬者,处以1年~7年徒刑。   

  为体现伪都“新京”的中心地位,伪满政权利用东北的廉价劳动力和丰富的物质资源,采用20世纪30年代的先进技术,加紧伪都城市建设。东北沦陷期间,伪都“新京”共筑路804万平方米,铺路363万平方米,安装煤气管道25万米,配水管道365公里,排水管道521公里。总计建成主干道10条,次干道73条,巷间道143条,圆形广场10处;开辟铁路线5条,航空线6条,市内公共电汽车线路45条;修建公园10处,绿化面积10.8万平方米;新建楼房43143栋,建筑面积774.5万平方米,长春市迅速成为东北著名的近代化城市。   

  伪国都的近代化建设是伴随着城市的殖民地化而实现的,处处反映出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伪都建设前夕,日本侵略者曾驱逐数千户农民,毁灭了近40座村落,在城市边缘制造了新的贫民区。日本侵略者只注重新区建设,不考虑旧区发展,任其破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新区的电力、煤气、供水、排水、电讯、绿化等近代化设施应有尽有。中国人居住的旧区则望尘莫及。日本人居住的新区自来水普及率为99.9%,中国人居住的旧区不到30%。煤气几乎全部集中在新区,全市煤气用户中,日本人煤气用户占99.3%,中国人煤气用户仅占0.7%。伪满当局规定,“日系住宅”标准分6个等级,一等100平方米,二等86平方米,三等68平方米,四等45平方米,五等38平方米,六等25平方米。“满系住宅”标准分3个等级,一等38平方米,二等25平方米,三等20平方米。一等标准的“满系住宅”,相当于五等标准的“日系住宅”,差别悬殊,判若两个世界。


 

伪皇宫

                                                            (邢焕嘉摘自“长春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