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战纪官网:朱可夫、崔可夫、科涅夫、铁木辛格、罗科索夫斯基、华西列夫斯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33:42

苏联元帅----朱可夫

苏联元帅---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

苏联元帅------科涅夫

苏联元帅-----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

苏联元帅------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

苏联元帅----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

 

 

苏联元帅---朱可夫

朱可夫(Georgy Konstantinovich Zhukov),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俄文: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公历1896年12月2日(儒略历同年11月19日)——1974年6月18日,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因其在苏德战争中的卓越功勋,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因此成为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他被俄罗斯人民尊称为“苏沃洛夫式”的民族英雄。

初露头角

  朱可夫生于卡卢加州斯特列尔科夫卡村一贫苦家庭。朱可夫曾在莫斯科学徒,并于1915年应召进入沙俄军队骑兵团。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朱可夫曾因作战勇敢两次获得圣乔治十字勋章,并被提升为军士。十月革命后他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在一次遭遇战中,他是100人对2000人 并且坚守了阵地七个小时。得到斯大林的赏识。1918-1920年他参加了苏俄国内战争。1923年朱可夫成为团长。1930年升为旅长。他是新的装甲战争理论的热心支持者,并且他详细的作战计划和对纪律的严格要求也给他带来了名气。1937到1939年斯大林对军队进行了清洗,装甲战的倡导者图哈切夫斯基被枪毙,其他很多军事将领也入狱,朱可夫却幸运的逃过了的清洗,并且继续升职。关于这一情况,一般认为是朱可夫的骑兵背景帮助他逃过一劫,当时的苏联元帅中,骑兵出身的伏罗希洛夫和布琼尼都受到重用,而其他三人均被清洗。

苏德战争

  1938年日本军队在有苏联驻军的蒙古国和日本扶植建立的伪满洲国边境制造摩擦,朱可夫被派往边境,组织对日军事部署。1939年5月诺门坎战役爆发,在朱可夫指挥下,苏联军队大量使用装甲兵,进行闪电战似的立体机动作战,最终合围日军,取得胜利。这一战役由于远离欧洲主战场,所以不被人注意,但是这一战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日本放弃了北进的意图,而将主要用兵方向定在东南亚,使得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避免腹背受敌的局面。朱可夫因在这次战役中的杰出指挥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1940年朱可夫被授予大将军衔,随后被任命为苏军总参谋长。

  在总参谋长任上,朱可夫主要任务是提出防御德国攻击的计划。随着原苏联的秘密档案的解密,某些历史学家认为朱可夫曾在1941年5月提出先发制人的进攻德国的方案,但是被斯大林否决了。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战争初期苏军溃败。朱可夫签署了要求苏联红军立即组织反击的命令,但没有效果。德军长驱直入后,重点进攻基辅。朱可夫经过判断,提出应该撤出基辅,避免被德军合围而引起更大损失。他的这一观点和直率的性格使他与斯大林发生冲突,被任命为预备军司令员,由沙波什尼科夫接任总参谋长。以后的战争进程显示了朱可夫的洞见,如果当时斯大林采纳他的建议,就不会造成基辅战役中66万苏军被围歼的悲剧。

  而朱可夫在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后,率领该方面军在叶利尼亚地区成功实施了叶利尼亚反击战,粉碎了德军的先头部队。稳定了当地的战线。9月列宁格勒告急。朱可夫被召回莫斯科,被任命为大本营代表,前往列宁格勒,从此开始了他各地协调指挥的序幕,也因此被称为“消防队长”。朱可夫到达列宁格勒之后,当即中止了正在研究撤退方案的会议,毫不留情地撤换了两个集团军司令,逮捕和处决了一些擅自撤退的军官,并迅速拟定了守城计划。通过自己坚强的意志带动下属,合理利用了有效的兵力进行重点防御与反击,稳定住了防线。10月德军大举进攻莫斯科,朱可夫调回莫斯科代替铁木辛哥组织莫斯科保卫战。12月保卫战结束,德军退出莫斯科周边地区。

  1942年夏季,斯大林、铁木辛哥不顾朱可夫反对,强行发起哈尔科夫进攻战役,结果损失惨重,约50万名官兵被俘,德军前出至顿河河曲和高加索山南麓;朱可夫因此出任最高副统帅,并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被派往斯大林格勒前线。一般认为他和华西列夫斯基共同策划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这段时间朱可夫主要策划维亚济马方向的无果的攻击行动,而在他的回忆录中抢夺华西列夫斯基的功劳。1943年初,与伏罗希洛夫元帅一起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协调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突破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战役胜利后,军衔晋升为苏联元帅;同年夏季,他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协调库尔斯克战役;而前线总指挥罗科索夫斯基则回忆说朱可夫并未参与库尔斯克战役的决策,他的作用被大大夸大了。1944年朱可夫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协调组织了代号为“巴格拉季昂”的白俄罗斯战役。1945年作为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率军攻克柏林,于5月8日深夜主持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并代表苏联签字;同年6月24日,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胜利大阅兵中担任检阅首长(罗科索夫斯基为受阅部队总指挥)。

战后的朱可夫

  战后,由于战功显赫和自身性格的缺点,朱可夫遭到斯大林的猜忌。1946年索科洛夫斯基接替他任驻德苏军司令,朱可夫就任苏联陆军总司令。1947年遭到斯大林指责,被派到远离莫斯科的敖德萨军区任司令员,后来又贬到战略位置更加次要的乌拉尔二级军区任司令员。1953年朱可夫被召回莫斯科,但斯大林随即去世,所以无从证实朱可夫被召回的原因。1953年朱可夫参与逮捕贝利亚的行动,因此成为国防部第一副部长。1955年任苏联国防部部长。1956年朱可夫负责制定了入侵匈牙利的计划。1957年赫鲁晓夫与莫洛托夫、布尔加宁等人发生矛盾,后者在主席团会议上要求赫鲁晓夫辞职,赫鲁晓夫要求召开党中央全体会议。朱可夫支持赫鲁晓夫,派军用飞机将所有中央委员接到莫斯科,并做了有力的发言指责莫洛托夫等人参与斯大林的清洗运动,从而巩固了赫鲁晓夫的位置。但朱可夫在帮助赫鲁晓夫的过程中,因骄傲的表示:“没有我的命令,一辆坦克也别想从原地移动。”赫鲁晓夫随之感觉朱可夫的威胁,趁朱可夫出访之机将他架空,在他回国后以“波拿巴主义者”的莫须有罪名——即图哈切夫斯基冤案同一名称的罪名——解除了朱可夫的国防部长职务。

  赫鲁晓夫下台后,朱可夫才又重新被提起。闲居的朱可夫著有《回忆与思考》、《在保卫首都的战斗中》、《库尔斯克突出部》、《在柏林方向上》等军事著作,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的许多著名战役,并阐述他的军事思想。1974年朱可夫去世,葬于红场克里姆林宫墙下。

  朱可夫在从士兵到元帅的漫长军旅生涯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他获得过四次苏联英雄称号(1939.8.29,1944.7.29,1945.6.1,1956.12.1),这在苏联历史上仅有两人(另一人是对勋章有执着狂的苏共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同时也是获得两次胜利勋章的三个人之一(其他两人是斯大林和华西列夫斯基。除此之外,还获得列宁勋章6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3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2枚,图瓦共和国“共和国”勋章1枚,蒙古人民共和国英雄(1969),荣誉武器1件,奖章及外国勋章多枚。但他还获得了一个称号,那就是“粗暴长官”。2005年5月9日,俄罗斯联邦政府正式设立“朱可夫勋章”,嘉奖今后卫国战争中战功卓著的军事统帅。 女儿艾德拉·朱可娃 玛莎、伊拉

历史评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先后指挥了列宁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会战等战役,成功地粉碎了德国的侵略,并率领苏联红军攻占柏林。朱可夫为苏联卫国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俄罗斯民族英雄载入史册。正如苏联二战时期的另一位著名将领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所言,朱可夫已成为战场上胜利的永恒象征,为后人所敬仰。

  朱可夫是卓越的军事战略家,功勋卓著,先后获得列宁勋章6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3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2枚,“胜利”最高勋章2枚,以及奖章和外国勋章多枚,并4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

  朱可夫善于运用丰富的实践经验训练军队,具有组织指挥大军团作战的卓越才干;在训练与作战中深入实际,作风果断,深得官兵拥戴。他所组织指挥的重大战役,较好地体现了苏联的军事学术原则。朱可夫在军事上的成就,已成了苏联军事学术的宝贵财富。

  朱可夫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杰出贡献,使他作为与苏沃洛夫、库图佐夫相提并论的俄罗斯民族英雄载入史册。今天,他已成为战场上胜利的象征。

  正如艾森豪威尔所赞颂的那样:“有一天肯定会有另一种俄国勋章,那就是朱可夫勋章。这种勋章将被每一个赞赏军人的勇敢、眼光、坚毅和决心的人所珍视。”

年谱

  1896年12月2日,朱可夫出生。

  1906年,小学毕业

  1915年8月7日,应征入伍。因作战勇敢并俘获一名德军军官而两次获得圣乔治十字勋章。

  1919年3月1日,正式成为一名俄共(布尔什维克)党员。

  1920年,担任独立骑兵第14旅第1团第2连连长。

  1922年,获得红旗勋章。

  1930年,被任命为骑兵第7师第2旅旅长。

  1933年,担任白俄罗斯骑兵第3军第4师师长。

  1937年,就任骑兵第6军军长。

  1939年6月,任驻蒙苏军第1集团军司令,指挥苏蒙军队成功实施了围歼日军重兵集团的哈勒欣河战役,以伤亡7000余人的较小代价,取得了毙伤日伪军5万余人的伟大胜利,粉碎了日军北进的企图。

  1940年6月,晋升为陆军大将,并被任命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

  1941年1月,被任命为苏军总参谋长,成为苏军的首脑人物。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次日,苏联成立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朱可夫成为7名成员之一。

  1941年7月29日,朱可夫建议斯大林放弃基辅,全力保卫莫斯科,但斯大林不同意,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后,斯大林解除了朱可夫的总参谋长职务,派他到前线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

  1941年9月,在德军包围列宁格勒,朱可夫受命于危难之际,率领列宁格勒方面军与波罗的海舰队协同作战,稳定住了防线。

  1941年10月,调回莫斯科,全面负责莫斯科防御战的指挥,顶住了德军的正面强攻,最后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德军不得不改闪击战为持久战。

  1942年8月,被任命为副最高统帅,赶赴斯大林格勒前线督战。参与策划斯大林格勒会战,歼灭德军第六集团军,成为苏联卫国战争的伟大转折点。

  1943年1月18日,指挥列宁格勒破围战,取得胜利,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同年夏季作为大本营代表协调指挥库尔斯克会战。

  1945年4月16日,出任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指挥所部于5月2日首先攻克柏林。5月9日,代表苏联在德国投降书上签字。6月22日奉命出任胜利大阅兵首长,于24日骑白马检阅受阅部队。

  1953年3月,任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

  1955年2月,继布尔加宁任苏联国防部部长。

  1956年苏共20大上进入党中央主席团。

  1957年10月被解除本兼各职。

  1964年恢复名誉。

  1974年,在莫斯科逝世。

 

苏联元帅---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

  世界大战的战场上,骁勇善战的将领为数不少;但是,拥有外交生涯的勇将却不多见。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联红军中就有一位这样的将领,他就是与世纪同龄的苏联红军元帅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英文:Vasily Ivanovich Chuikov)。

乱世从军

  初经战火1900年2月12日,阴风低吼。在沙皇俄国图拉省奥谢特尔河谷的谢列布里亚内普鲁德村的一座小木屋里,降生了一个骨瘦如柴的小男婴,他被取名为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这里的村民们此时谁也没有料到,出生时奄奄一息的崔可夫在壮年之后竟成为驰骋疆场并一度主宰东德命运的一名元帅。

  1912年,由于家境贫寒,12岁的小崔可夫就不得不过早辍学,告别父母离开家乡,只身一人前往首都彼得堡谋生。在喀山大街的彼得?萨韦利耶夫工厂,他干上了一份专门为沙皇军官制作刺马针的苦工;这个苦孩子憧憬着自己将来有朝一日能穿上马靴,带上刺马针去驰骋疆场建功立业。

两度出使中国

  1922年,战事停息下来,崔可夫申请系统学习军事理论,他十分向往进入工农红军军事学院深造。这所学院的前身是1918年9月创办的红军总参谋部军事学院,是苏联军事学院的开山鼻祖。1924年4月,著名的红军元帅伏龙芝出任该院院长,使该院的教学水准大大提升;为纪念1925年逝世的伏龙芝元帅,该学院于同年10月更名为伏龙芝军事学院。这所学院曾培养出了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一大批苏军高级将领。1922年8月,崔可夫如愿以偿地成为伏龙芝军事学院第五期的学员。在三年的时间里,崔可夫得以系统地学习了军事理论,使自己的军事理论素养在丰富的实战经验基础上得到很大的提升。1925年8月,崔可夫以优异成绩随第五期学员们如期毕业;院长伏龙芝元帅向毕业学员提出贺词∶“为部队军事技能和政治觉悟的提升,奉献出全部力量。”

  由于学业优异,崔可夫被学院决定留在东方系的中国部继续作为期一年的深造。东方系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新一代的军事外交官,对学员的要求十分严格。崔可夫在东方系中国部学习期间,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中国的汉语,并经常去纳里曼诺夫东方大学,与中国留学生一起讨论有关中国的问题。

  1926年秋,伏龙芝军事学院东方系中国部的实习生崔可夫,以外交随员的身份,随资深外交官克罗日科前往中国。在首次的中国之旅中,他先后到过中国的哈尔浜、长春、旅顺、大连、天津、北京。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战乱之中,崔可夫深切感受到战乱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

  1927年秋,崔可夫正式完成在伏龙芝军事学院东方系的学业,再度前往中国,担任军事顾问。在这次军事顾问的两年任职期间,崔可夫四处游历,足迹几遍布整个华北、华南和四川省。他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并学会讲一囗流利的中国话。

  1929年,中苏双方在中东铁路问题上出现纠纷,事态愈演愈烈,两国军队在边境地区不断结集。7月13日,苏联宣布与中国断绝外交关系,崔可夫奉命随苏方外交人员撤回国内。8月6日,苏联军事委员会组建远东特别集团军,任命曾在1924至1927年在中国担任孙中山先生顾问的布柳赫尔(即加仑将军)出任该集团军司令官;15日,苏联政府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16日,中国东北的大将张学良发表了对苏作战动员令,决定以东北军的6万兵力分东、西两路抗击苏军。此时,刚刚回国的崔可夫立即奉命赶赴远东特别集团军司令部的驻地伯力,在该集团军参谋部从事情报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直接对集团军司令官布柳赫尔负责。从10月10日起,中苏双方在黑龙江和松花江的汇合处——同江、富锦地区进行激战,装备陈旧的中国东北军失利;11月17日,苏军又猛攻黑龙江省东部的密山地区、西部的满洲里与海拉尔地区,再次得手。战场上的失败,使张学良不得不接受了《伯力协定》。而崔可夫则在此次中苏军队交战的前线,首次亲眼目睹了苏军步兵与战车部队协同作战的巨大威力。

战争中的崔可夫

  1930年代初,苏军开始进行技术装备改造,组建了装甲和机械化部队,发展了空军、炮兵及其它兵种,并大力培养各级指挥官。具有实战经验、系统军事理论素养和外交官履历的崔可夫被苏联军事委员会选派担任首长进修班主任职务。他在这一任上,极力推广新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深入探讨了纵深战斗和纵深战役理论,倡导走出传统的单一“阵地战的死胡同”。1936年初,崔可夫被选送入红军机械化和摩托化学院的速成班学习;年底,他从速成班毕业后被分配担任机械化旅的旅长。此时,全苏联正陷入斯大林发起的一场大规模的清洗运动之中,为数众多的军队高级将领在这场暴风般的灾难中被无情地清洗掉;但崔可夫却奇迹般地交上了青云直上的好运,开始大步跨入高级将领的行列。

  1938年4月,年仅38岁的崔可夫被任命为步兵第5军的少将军长;仅仅三个月之后,他又升任白俄罗斯特别军区博布鲁伊斯克集群司令官。1939年初,国际形势因希特勒德国的扩军备战而日趋恶化,位于苏联西部前哨的白俄罗斯特别军区进行重大改组,在原博布鲁伊斯克集群的基础上组建了第4集团军,39岁的崔可夫出任集团军司令官。

  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入侵波兰;两天后,英法两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9月17日,苏联政府宣布∶波兰政府现已流亡国外,波兰国家已不复存在,苏波两国之间既订的全部条约一律废止;鉴于波兰局势已对苏联安全构成威胁,苏军将越过苏波边界,“解放”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随后,苏联政府组建了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方面军。崔可夫指挥的第4集团军被编入白俄罗斯方面军,参加了入侵波兰的行动。

  而早在1938年4月,苏联政府就以加强北方防务为由,多次向芬兰政府提出无理要求,要获得租借芬兰本土和芬兰湾某些属于芬兰的岛屿并取得在这些岛屿上设防的权利;芬兰政府在保证不允许任何国家利用芬兰领土作为进攻苏联基地的同时,拒绝了苏联政府提出的无理要求。在几番秘密谈判和要挟不成之后,苏联政府于当年12月宣布废止1932年签订的《苏芬互不侵犯条约》,断绝与芬兰的外交关系,要发起对芬兰的战争。于是,参加侵波战争的第4集团军司令官崔可夫被调任第9集团军司令官,指挥该集团军所辖的4个师承担了对芬战争中切断芬兰“腰部”的任务;但仕途坦荡的崔可夫此次在战场上却没能交上好运。12月底,崔可夫的第9集团军虽然楔入芬军防御区40多公里,但在随后的战斗中,他的两个主力师即摩托化步兵第44师和步兵第163师(共拥有48000人、335门火炮、100多辆战车和50辆装甲车),极不适应芬兰的严寒气候,被芬军歼灭过半。崔可夫因此被解除了第9集团军司令官的职务。

  当时,中国军队里有不少的外国军事顾问;苏联的军事顾问遍布除共产党军队之外的各个战区。他很快就获知,蒋介石统率的部队有290个步兵师、14个骑兵师、22个炮兵团、6个迫击炮团及其它部队,总人数为3856000人。不久,崔可夫了解到实情是:中国有些部队只是徒有虚番号的空架子部队;中国很多部队的装备、战斗力和士气都很低;很多士兵仅是为了在军队里混饭吃而已,但他们有着吃苦耐劳、逆来顺受和忍气吞声的良好秉性;国共两党的军队没能建立起良好的协同作战关系(他本人也不便协调这种关系)。崔可夫在与国民党军事领导人接触时发现,“他们容不得批评,甚至是最合理的批评”。在就任蒋介石的总军事顾问期间,崔可夫制订过不少军事计划,但多数难以获得蒋介石的首肯。在重厌,崔可夫还广泛接触各国的驻华使节以收集各种情报。他与美国驻华代理武官雷特上校、法国维希政府的驻华武官冯伊上校等人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他对各种情报进行仔细的分析后,帮助莫斯科方面确定了日军的南进战略企图,为苏联政府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以避免两线作战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斯大林格勒会战

  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崔可夫指挥的第62集团军在市区防御作战中,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数倍于己的德军部队,完成了苏联最高统帅部“不许后退一步”的任务。苏军的《红星》在社论中说:“第62集团军的震惊世界的顽强精神,使我统帅部有可能集结兵力,转入反攻,重创庞大的德国法西斯部队”。为表彰第62集团军的战功,苏联最高统帅部向第62集团军授予“列宁勋章”,并将其命名为“近卫军”。而崔可夫本人则获得了苏联最高荣誉称号 ——“苏联英雄”。

  斯大林格勒会战胜利后,崔可夫的第62集团军被苏联最高统帅部改编为近卫第8集团军,调入西南方面军编制内。1943年夏季,希特勒为了重新夺回东部战线的主导权,在库尔斯克战线发动了“堡垒作战”。崔可夫指挥近卫第8集团军向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发起了猛烈反击,最后库尔斯克会战以苏军的最后胜利宣告结束。

  随后崔可夫率领近卫第8集团军参加了解放苏联本土的历次会战,近卫第8集团军在崔可夫的率领下成为一支作风顽强、所向披靡、骁勇善战的部队。1945年4月,崔可夫挥军进入柏林,30日希特勒畏罪自杀,5月2日,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来到崔可夫的指挥所,签署了投降令。1945年5月9日,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凯特尔元帅、什图姆普弗上将、弗雷德堡海军上将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上了各自的名字。崔可夫作为历史见证人,叁加了德国无条件投降的签字仪式。5月9日这一天,被确定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日”,莫斯科红场的1000门礼炮齐呜30响以示厌贺。旷日持久的苏德战争终于落下了庞大的战幕。

战争之后

  1952年,崔可夫上将在苏共十九大上当选为苏共中央候补委员。1953年3月,苏联领导人斯大林逝世,苏军高级将领开始进行任职的调整(布尔加宁元帅出任国防部长)。5月底,苏联政府取消了德境管制委员会,崔可夫被调回国,担任基辅军区司令(由基辅军区司令格列奇科上将对应接任崔可夫的苏驻德占领军集群司令遗缺职务)。

  1955年,时年55岁的崔可夫获晋元帅军阶。

  1960年4月,崔可夫调任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同年7月,兼任苏联民防司令。在1961年的苏共二十二大上,崔可夫元帅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成为苏联武装力量的高层中坚人物。在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期间,崔可夫元帅受到了重用,成为其得力的军事助手。崔可夫大力倡导质量建军,使苏联陆军装备大量先进的飞弹和核武器,并使苏联陆军完全实现了摩托化;他还使苏联的民防工程得到了很大发展。在“古巴飞弹危机”事件发生后,赫鲁晓夫采取退却策略,引起苏联军方高层强硬派的不满;崔可夫积极协助赫鲁晓夫在苏军高层进行了有效的疏导工作。

  1972年,72岁高龄的崔可夫元帅改任国防部总监小组组长,仍然着力研究军事理论问题,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在自己的晚年中,崔可夫勤于笔耕,以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非凡的军事指挥生涯,撰写了《在战火中锤炼青春》和《在华使命》两部回忆录;出版了《集体英雄主义的集团军》、《斯大林格勒∶经验与教训》、《战火中的180天》、《空前的功绩》、《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斯大林格勒近卫军西进》、《在乌克兰的战斗》、《本世纪之战》等八部很有份量的战史著作。

  1982年3月18日,戎马一生的崔可夫元帅安详地闭上了自己的眼睛,享年82岁。与世纪同龄的崔可夫元帅是勇于创新的战术家和技艺高超的战役指挥官。他在自己漫长的军事生涯中,以其大胆的独创精神屡建战功,先后荣获了9枚列宁勋章、1枚十月革命勋章、4枚红旗勋章、3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1枚红星勋章。崔可夫元帅光辉战斗的一生赢得了人们的普遍敬重。

 

苏联元帅------科涅夫

 

科涅夫(1897.12.28~1973.5.21)

  苏联元帅(1944),军事家。生于洛杰伊诺村(今属基洛夫州波多西诺韦茨区)。1916年应征入俄国军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加入俄共(布)。国内战争开始后参加红军,历任装甲列车政委、步兵旅政委、师政委、远东共和国人民革命军司令部政委,积极参加平叛和对日本干涉军作战。内战后任步兵军政委和师政委。1926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首长进修班。1934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后任步兵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和军区司令。苏德战争爆发后任第19集团军司令,率部参加斯摩棱斯克战役。后历任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西北方面军、草原方面军、乌克兰第2和第1方面军司令,参与组织实施了莫斯科会战、库尔斯克会战、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战役、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柏林战役、布拉格战役等,为解放加里宁、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和波兰国土,以及攻克柏林、布拉格等做出重大贡献。他善于指挥大军团作战,能正确选择主要突击方向和突击时机,并能果敢地在最重要地段集中兵力兵器。战后,历任驻奥地利苏军中部军队集群总司令和驻奥地利最高委员、苏联武装力量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军事部副部长兼苏军总监察长、喀尔巴阡军区司令、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华约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国防部总监组总监、苏军驻德军队集群总司令。两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获列宁勋章7枚。著有回忆录《1945年》和《方面军司令员笔记》。

  伊凡·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澜壮阔的苏德战场上,苏联军队在战火烟云中升腾起一大批光芒耀眼的战争明星,他们中有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和瓦杜丁。若论在战场上的光辉战绩而言,朱可夫当之无愧地排在首位,而位居他之后的无疑是科涅夫元帅。正是他们两人的军队并肩攻克了德国首都柏林。战后,英国陆军元帅迈克尔·卡尔在他的《现代世界名将》一书中,将科涅夫列为二战苏军将帅中的第二位,认为他是红军中唯一能与朱可夫匹敌的名将。这是因为科涅夫善于指挥大兵团进攻作战,他在二战中指挥的许多气势磅礴、排山倒海的大规模进攻战役,在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记录。

从政委到统帅

  伊凡·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1897年 12月28日出生于基辅区洛杰伊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2岁从地方学校毕业后,因生活所迫成了一位小木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1916年春应征入伍,在俄军西南战线的一个炮兵师里当士官。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国军队被解散,科涅夫复员回乡,在家乡参加地方苏维埃,并在1918年初加入苏联共产党,担任当地工农“战斗支队”的政委。时值苏联内战烽火连天,他向军区政委伏龙芝主动请缨,率领他的工农支队开赴东线作战,被任命为第102装甲列车的政委,率领装甲列车执行在敌后骚扰作战的任务。后来又先后担任旅政委和师政委。1922年,他担任远东共和国人民革命军司令部政委,在一代名将乌博列维奇指挥下对盘踞远东的日军作战,将其最后赶出苏联领土。

  内战结束后,科涅夫先在东部担任一个海岸步兵军的政委,后因红军大规模缩编,他调任莫斯科军区一个步兵师的政委。这期间,他与莫斯科军区司令员伏罗希洛夫有过多次工作接触。伏罗希洛夫对这位年轻师政委的精明干练留下深刻印象。1925年10月,伏罗希洛夫接替逝世的伏龙芝,担任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和陆海军人民委员。不久后的一次军事工作人员会议上,科涅夫就加强部队纪律和秩序,以及提高战备发表了大胆而有原则性的讲话,使与会者深受触动。伏罗希洛夫称赞他说:“您是一位有战斗能力的军事委员!”并建议他改任军事指挥员。在这位陆海军人民委员的关心下,科涅夫在1926年进了红军军事学院的高级指挥人员进修班,开始了从一位政工干部向红军指挥员的转变。1927年学习期满后,他回所在师担任步兵团团长,5年后升任师长。科涅夫并不满足于在进修班所学到的知识,他向上级申请进红军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这次,他又得到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的帮助,后者下令让他离职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伏罗希洛夫在任苏联国防人民委员期间虽犯有种种错误,思想保守僵化,特别是对红军内的“大清洗”负有不可推御的责任,但他关心年轻的指挥员,对朱可夫和科涅夫这些新一代杰出将领的成长和提拔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科涅夫在伏龙芝军事学院以优异成绩毕业,学院对他的评语是能胜任军级指挥。从学院毕业后,他先后担任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等一系列职务。

  在科涅夫成长为一位杰出统帅的过程中,有一个人起了非常重要作用,这就是苏军的杰出将领乌博列维奇(1896—1937)。国内战争中,科涅夫曾经在他的麾下战斗过。内战后,科涅夫在莫斯科军区和白俄罗斯军区任职期间,乌博列维奇是军区的司令员。这位天才的苏维埃统帅在内战中战功显赫,和平年代也治军有方。他对部队严格要求,特别重视对指挥干部的培养。在他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红军指挥员们,许多人日后在伟大卫国战争中脱颖而出,成为闻名于世的军事统帅,朱可夫和科涅夫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科涅夫后来多次以崇敬的语气谈到乌博列维奇,称他是战前岁月中苏联的一位最杰出军事家,说在他领导下工作的这段时期,对自己受益非浅。

  1939年,科涅夫在联共(布)十八大上成为候补中央委员。1940年,他晋升为中将,被任命为外贝加尔军区司令员,成为红军的高级将领。1941年1月,他又被任命为外高加索军区司令员。

战争初期初露锋芒

  伟大卫国战争爆发后,科涅夫作为集团军司令率军在西部方向作战。战争初期,西部方向是德军的主要进攻方向,德军中最为强大的“中央”集团军群来势凶猛,在明斯克围歼了苏军西部军区的主力,直扑莫斯科的最后屏障斯摩棱斯克。科涅在这惊涛骇浪、乱云飞渡的危急之秋,从容镇定,首次显示出他出众的指挥才能。他一面指挥部队顽强固守,阻住了当面德军的进攻;一面向敌军发起反攻,有力地钳制住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突击尖刀——第3坦克集群。科涅夫在战争初期苏军节节溃败之际建立的功勋——由于他在1941年初德国猛烈进攻中顽强反击、每地必争,让出地盘较少,而被称做“永不后退的将军”,很快引起了苏军最高统帅部的重视。当西部军区司令员巴甫洛夫和几位集团军司令员因为部队的惨败而被送上法庭审判和枪毙之时,科涅夫却得到晋升,在9月11日擢升为上将,次日接替铁木辛哥元帅为西方方面军司令员,接过了防守莫斯科方向的重任。

  科涅夫的西方方面军共有6个集团军、480辆坦克(其中先进的T一34和KB型坦克只有45辆),实力在当时仅次于苏军西南方面军。9月份,由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主力之一——古德里安的第2坦克集群被调往南方包抄苏军西南方面军,中央战场出现短暂平静,但随着苏军西南方面军在基辅战役中被围歼,德军大量兵力开始向中央战场集中,准备发动对莫斯科的攻势。德军投入中央方向的共有三个坦克集群(第2、第3和第4)和三个野战集团军(第2、第4和第9),占当时苏德战场德军总兵力的1/2和装甲兵力的3/4,共有100余万人、1700辆坦克、960架飞机、1.4万门火炮和迫击炮。他们当面的苏军西方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共有80万人、782辆坦克、545架飞机、6808门火炮和迫击炮。苏军非但在兵力兵器上居劣势,更重要的是在战役态势上布阵不当。苏军在战前强调进攻战略,对防御研究不够,尤其对如何抗击敌坦克集群的强大突击缺少对策。包括科涅夫在内的几位方面军司令员,都没有将主力部署在纵深,而是呈前沿部署,这就使苏军的防御纵深过浅,容易被德军的装甲利刃所穿透。同时,他们错误地估计了德军可能发动进攻的方向,将重兵部署在西面。结果,9月底震惊世界的莫斯科会战开始后,德军的坦克重兵集团出乎科涅夫等人的预料,不是从西面,而是从南北方向实施主要突击,迅速突破了当面薄弱的苏军防线。10月4日拂晓,德军强大的坦克兵团已经向西方方面军司令部所在地的维亚兹马城进逼,很快就要推进到西方方面军后方,科涅夫用高频电话向斯大林报告了这一情况,说明西方方面军主力被包围的危险已经出现,但斯大林当天没有作任何指示,而科涅夫也缺乏甘冒风险下令部队后撤的临机决断勇气。10月6日,德军第3、第4坦克集群在维亚兹马会师,将西方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主力团团围住。南面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主力也被德军包围。这场史称的维亚兹马——布良斯克包围战,是卫国战争中苏军最大悲剧之一,苏军3个方面军共有8个集团军被德军合围。德军宣称在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两大包围圈内共俘获苏军67万3千人。这一数字具有很大的真实性,因为当时苏军只有9万多人能够退守第二道防线。此时莫斯科岌岌可危,苏联被迫将大部分政府机构和各国外交使团撤退到古比雪夫。这是科涅夫生平最大一次败走麦城,被这场惨败激怒的斯大林要将他送交军事法庭问罪。从列宁格勒召回接任西方方面军司令员的朱可夫劝阻斯大林说,采取这种极端手段无助于挽救局势,他在白俄罗斯军区工作时了解科涅夫,此人聪明能干,是块当方面军司令员的料。他建议留下科涅夫给自己当副手。斯大林对此表示同意,这是斯大林在战争中首次对丧师失地的将领网开一面,没有严厉惩办。 科涅夫任朱可夫的副职只有一两天,就被派到加里宁去指挥方面军的右翼部队。科涅夫指挥这支远离主力的部队,顽强抗击德军的进攻,再次显示出他干练的指挥才能,重新赢得了最高统帅部的信任。苏军最高统帅部鉴于西方方面军防守的正面过宽,不利于指挥,于是将科涅夫指挥的三个集团军组成加里宁方面军,任命他为司令员。在苏联首都危急的日子里,科涅夫确实表现不俗,他指挥加里宁方面军对德军节节抵抗,牵制住了当面的德军,这就有效地减轻了朱可夫的西方方面军所受的正面压力。1941年12月初,苏军对莫斯科城下德军的反攻开始后,科涅夫指挥加里宁方面军首先出击,第一天就突破了德军阵地前沿,随后朱可夫的西方方面军也转入进攻,击溃了不可一世的德军,将其远远向西赶去,这是德军自二战开始以来的首次大败。

  苏军莫斯科反攻的目标是歼灭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但此时苏军还没有强大的坦克和机械化兵团,无法断敌退路;炮兵力量也不足,在突破敌军防御时困难重重。因此朱可夫和科涅夫两军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虽将德军击退150公里,但未能消灭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主力,也未能把战线重新推回到斯摩棱斯克,但他们所部不间断的顽强进攻,仍然收到了效果:德军的中央战线摇摇欲坠,希特勒统帅部慑于苏军在中央战场显示的强大作战威力,不敢将德军1942年的主要攻势指向这一方向,而是企图在南线取得决定性战果。

  1942年夏季,德军在南方重新发起进攻,一路势如破竹,直逼斯大林格勒城下。斯大林紧急将朱可夫召回莫斯科,任命他为副最高统帅,让他去应付南线的危急形势。朱可夫推荐科涅夫接替他的西方方面军司令员一职。科涅夫在重掌西方方面军后,指挥部队在阴雨连绵中继续对中央战场的德军猛攻,使之陷入无尽苦战之中,无法抽调大军去增援斯大林格勒。但是,苏军在连续强攻德军的坚固防线中,也遭到了很大伤亡,这给方面军司令部招来了批评。1943年3月,科涅夫被调任西北方面军司令,未久又出任新建立的草原方面军司令。

  从苏军最重要的西方方面军司令,降到次要地位的草原方面军司令,这是科涅夫戎马生涯中的又一次挫折,说明他在1942年的战场表现仍未得到斯大林的赏识。此时,苏军在二战中的其他几位新星已经大放异彩: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都已晋升为元帅,成为最高统帅部主要成员;罗科索夫斯基和瓦杜丁都因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卓越战功,双双跃升为大将,在前线指挥着主要的方面军。而科涅夫此时还挂着上将肩章,在后方指挥作为战略预备队的草原方面军。但对科涅夫来说,他却是因祸得福,因为这以前,他统率的部队主要是步兵,而这一次,他手中首次握有了强大的装甲机械化部队。草原方面军除4个步兵集团军外,还有罗特米斯特罗夫将军的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这是一支令德军闻风丧胆的钢铁雄师,在斯大林格勒之战中建立了殊勋。而且这一调动使他从中央战场转到了南方战场。莫斯科战役之后,苏德战局重心已经移到南线,双方在此集结重兵展开主力决战,这就使科涅夫有了建立功勋的机会。

  1943年7月,德军向库尔斯克凸出部发动了强大的攻势,这就是闻名世界的库尔斯克会战。苏德两军都投入了最精锐的部队和最精良的武器,以期一决胜负。德军的意图是从南北实施强大的对进突击,合围据守该凸出部的苏联最精锐的两个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和瓦杜丁的沃罗涅日方面军,为此集中了90万兵力,2700辆坦克,2000架飞机。在北线进攻的是德军后起悍将莫德尔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部队,共有12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在南线进攻的是德军老牌名将曼施泰因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部队,拥有1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罗科索夫斯基和瓦杜丁两个方面军拥有133万人,36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3100架飞机。它们背后还有作为苏军战略总预备队的草原方面军,它拥有58万人、164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7月5日,德军开始了这场代号“堡垒”的强大攻势。北面的莫德尔在第一天就以900辆坦克向苏军疯狂突击,但他当面的苏军中央方面军兵力雄厚,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和坐镇在此的副最高统帅朱可夫在苏军将领中最能征善战,因此苏军的防线固若金汤,岿然不动;但拥有更强大装甲力量的曼施泰因在南面出动了3个坦克军的1200辆坦克,以凶悍的党卫军坦克师做先锋,展开了更猛烈的攻势,他当面的瓦杜丁部队实力不如罗科索夫斯基部队,而且瓦杜丁错误地出动第1坦克集团军迎战德军,苏军T—34坦克的76毫米火炮直射距离不及德军“虎”式坦克的88毫米火炮,在交战中败退。德军党卫军各坦克师乘胜猛攻,使瓦杜丁的战线形势危急。最高统帅斯大林亲自下令科涅夫率领草原方面军的两支主力——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5集团军立即驰援瓦杜丁。科涅夫早已预见及此,命令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提前作好了准备。苏军最高统帅部一声令下,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立即日夜兼程,火速赶往前线,在7月12日到达普罗霍罗夫卡,与德军最精锐的装甲部队——党卫军“帝国”坦克师、“骷髅”坦克师、“阿道夫·希特勒”坦克师的400辆坦克遭遇。罗特米斯特罗夫是位智勇双全的战将,他知道苏军T—34坦克在远距离对射中不敌德军的“虎”式坦克,于是下令全军勇猛冲击,与敌展开近战。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的7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开足马力全速前冲,楔入德军坦克的战斗队形,与之展开近距离混战。笨拙的“虎”坦克在近战中根本不是灵活的T—34坦克的对手。德军企图后撤以重建距离优势,但行动迅速的T—34坦克根本不让德军坦克逃脱,甚至宁可与之相撞同归于尽。双方直战至夜幕降临,德军三个王牌坦克师威风尽丧,在战场上丢下320辆熊熊燃烧的坦克,仓皇败退。这场翻天覆地的坦克大战,后来被科涅夫称之为“德国坦克兵这只天鹅临终前的美妙歌声。”

  科涅夫在战场上的真正声威是从库尔斯克会战开始建立的。他的部队不仅在关键时刻使德军打赢这场会战的希望成了泡影,而且在战役反攻的过程中解放了号称乌克兰第二首府的哈尔科夫。为此,斯大林命令在苏联首都莫斯科以224门礼炮齐放20响,庆祝红军的这一重大胜利,这是苏联在卫国战争中首次鸣放较高等级的礼炮(此前的礼炮是以124门火炮鸣放12响)。库尔斯克会战成了科涅夫命运的转折,战役结束5天后,他获得大将军衔。朱可夫后来说:“战争初期,斯大林对科涅夫的态度是不好的,多次撤去他的方面军司令职务。可是后来由于科涅夫指挥草原方面军有方,接二连三地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和成功时,斯大林发现科涅夫很会打仗,于是就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反攻期间的大显身手

  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争的真正转折点,作为德军主要突击力量的装甲坦克部队,经此一役后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对苏军发动大规模进攻。苏军从此转入战略反攻,开始了直捣易北河的伟大进军。科涅夫真正显示出他是一位杰出统帅,是在苏军的战略反攻期间开始的。斯大林曾将那位指挥了敖德萨、塞尔斯托波尔和高加索英勇保卫战的名将彼得罗夫称作防守将军,说他只能防守不会进攻,因此在战争后期撤了他的方面军司令员一职(斯大林对彼得罗夫的看法并不正确,彼得罗夫实际上能攻能守)。而科涅夫正好与彼得罗夫相反,在斯大林眼中是位进攻将军。他在苏军的反攻阶段,出色指挥了一系列大规模进攻战役。他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气势和魄力,令后人叫绝。

  库尔斯克战役后,苏军开始了第聂伯河会战,以中部和南部两大战场的7个方面军在1000至1200公里的宽大正面上实施进攻,目标是击溃当面德军,强渡第聂伯河,粉碎德军退守这一天险抵抗苏军的企图。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前进迅速,胜利解放了200年前彼得大帝与瑞典军队决战的名城波尔塔瓦,并在9月24日夜间渡过了第聂伯河,然后继续向前发展进攻,进展神速,以致最高统帅斯大林对在第聂伯河桥头堡受阻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瓦杜丁和在该方面军督战的大本营代表朱可夫严厉批评,指责他们行动不坚决,并拿科涅夫给他们作榜样。朱可夫和瓦杜丁受到批评后迅速更变部署,终于突破了德军防线,收复了苏联第三大城市——乌克兰首府基辅。

  随后,瓦杜丁和科涅夫两个方面军(1943年10月起改名为乌克兰第1、第2方面军)继续向西进攻。1944年1月下旬,他们两军以勇猛突击将德军约10个师合围在科尔宋——舍甫琴科夫斯基突出部。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曼施泰因眼见德军重兵陷入合围,赶紧拼凑了6个坦克师前去解救。希特勒亲自向被围德军发电报说:“可以像依靠石头墙一样依靠我。你们将从合围中被解救出来。”德军强大的坦克集团发起了凶猛的进攻。科涅夫眼看德军就要突破瓦杜丁部队的防线,立即命令自己的部队冲过两个方面军的分界线,封闭了德军杀开的缺口。此举大受最高统帅斯大林的赞赏。斯大林决定,由科涅夫指挥所有对内正面的部队,负责歼灭被围德军;在对外正面的部队则由瓦杜丁集中指挥,负责阻击敌人的援军。实际上,斯大林是把消灭德军重兵集团的荣誉给了科涅夫,因为按当时的惯例,只有歼灭敌人的部队才能得到首都莫斯科的礼炮致敬。科涅夫没有辜负最高统帅的期望,经几昼夜奋战后在2月17日歼灭了被围德军,毙敌55000余人,俘敌18000余人。这是苏军继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又一次围歼德军的重兵集团。2月18日,苏联首都莫斯科隆重鸣放礼炮,向科涅夫和乌克兰第2方面军部队致敬。最高统帅斯大林亲自在电话中向科涅夫表示感谢。这场大捷使科涅夫得以超越斯大林格勒的英雄罗科索夫斯基和瓦杜丁,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继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和斯大林之后第4位荣获苏联元帅军衔。

  科尔松——舍甫琴科夫斯基大捷之后,由于春季解冻的雪水融化,使苏联南方成为泥泞的海洋,德军以为在这种天气里,苏军的坦克机械化部队无法行动,而且经过冬季的苦战后,红军也必须休整,难以开展新的攻势。他们希望能获得喘息的机会,以重整旗鼓,但德军不曾想到的是,苏联T—34坦克的履带比德国坦克宽,能在泥泞中行驶自如,同时美国援助苏联的大量卡车具有比德国军用车辆更出色的越野性能,更重要的是苏军在经过整个冬季的激战之后,仍然具有饱满的精神和高昂的士气。结果,苏军出乎德军的意料,在南方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春季攻势,3个乌克兰方面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南部战场。科涅夫指挥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攻势凌厉,尽管无边的泥泞使苏军的T—34这样出色的坦克也时常陷入泥中,汽车和大炮更难以前进,只能用人力推动,但科涅夫的大军还是在短短一月内挺进了200—600公里。在苏军的神勇进攻面前,德军丢下陷在泥中的坦克、大炮和车辆,依靠骑牛或步行,几乎是“赤条条地”从乌克兰逃走。科涅夫部队在进攻中毙俘敌8万余人,击毁和缴获600辆坦克和220辆装甲车。3月底,前锋部队进入罗马尼亚境内。这是苏军在伟大卫国战争中首次前出到国境线。消息传出,苏联举国振奋,首都莫斯科以最高等级的礼炮——324门火炮齐鸣24响,庆祝这一重大事件。德军的南方战线在3个乌克兰方面军排山倒海的进攻之下迅速崩溃,曾是德军显赫战将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曼施泰因和“A”集团军总司令克莱斯特为此双双被希特勒免职。   乌克兰战役结束后,由于瓦杜丁大将于1944年4月15日因伤逝世,根据朱可夫的建议,科涅夫元帅在5月份接过了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指挥权。乌克兰第1方面军是苏军最强大的方面军,兵力达120万人,拥有20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3250架飞机。科涅夫的下一个目标是粉碎德军最强大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该集团军群有90万人,900辆坦克,700架飞机。在苏德战争中,这还是红军首次单独以一个方面军对德军一个集团军群,这表明红军的威力在战争过程中得到极大提高。7月14日,科涅夫发动了史称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的攻势。科涅夫在这次战役中再次显示了他的能攻善战和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卓越才干。他大胆地将方面军编成内90%的坦克和自行火炮集中在主要突击方向,对敌形成强大优势。进攻开始后,苏军步兵在强大炮火支援下,经英勇奋战在德军坚固防御体系上打开了一条长18公里、宽4—6公里的突破走廊。这样狭窄的走廊本来并不适合坦克部队进入,应等待步兵将其向两翼扩展后,才能投入坦克兵团发展攻势,但拖延下去德军就有调来援军反击的可能。

  科涅夫当机立断,下令近卫第3和第4两个坦克集团军立即投入进攻。苏军强大的坦克兵团雷霆万钧地进入突破口后,德军的防线迅速崩溃。科涅夫的大军横扫当面德军,仅在7月份的作战中,就毙、伤、俘敌20余万,彻底打垮了“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并且跨过维斯瓦河在对岸建立了桥头堡。尽管苏军的进攻势如破竹,但老练的科涅夫仍然在进攻中有意地保存了预备队近卫第5集团军的实力,没有让它过多地卷入交战,直到抵达维斯瓦河后,才将这支最精锐的部队投入战场,结果德军尽管出动了强大兵力,甚至首次动用了最新型的“虎王”式坦克,对苏军的桥头堡反复发动进攻,却始终未能消除苏军的登陆场。

攻克柏林

  1945年1月,科涅夫率领乌克兰第1方面军,同朱可夫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从各自在维斯瓦河的登陆场向希特勒德国发起了最后的强大攻势,直指第三帝国的巢穴柏林,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壮观的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这两个方面军共有220万人,70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5000架飞机,335000门火炮和迫击炮(?原文可能有错),其中乌克兰第1方面军拥有110万人,3244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582架飞机,16000火炮和迫击炮。这两路大军原定在1月20日发动攻势,但由于德军在阿登展开了强大进攻,使英美军队的战线陷入危急之中,西方盟国紧急向苏联呼救,因此苏军最高统帅部下令攻势提前在1月12日进行。这意味着苏军将在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里无法得到航空兵的支援,只能依靠炮兵和坦克进行突破。但是战役开始后,苏军的进攻威力丝毫未曾降低,原因是科涅夫素来重视炮兵突击,早在战役的准备阶段,他就亲率各集团军司令员、军长、师长们察看了整个战场前沿,在突破方向集中了强大的炮兵集团,每公里正面的火炮密度达到250—280门,有的地段甚至达到300门。进攻开始后,苏军炮火的猛烈程度有如天崩地裂,虽然炮火准备只持续了1小时47分钟,德军却感觉似乎不下5小时。苏军空前的炮火威力,使素以顽强著称的德军竟然失去控制,纷纷擅自脱离阵地向后溃逃。苏军在第一天就突破了德军的主要防御地带,科涅夫不给德军任何喘息和反击的机会,在当天中午就下令两个坦克集团军进入突破口发展进攻,迅速击溃了德军。德国将军蒂佩尔斯基希在其名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描绘这场进攻说:“突破是如此猛烈,它不仅打退了第一梯队的师,而且打退了很强的快速预备队……深深楔入德军战线的兵力如此之多,以致要消灭他们,哪怕是限制一下他们都已不可能……俄国军队很快将其坦克兵团投入了打开的缺口,其主力开始向尼达河推进……”另一位德国将军梅伦廷也评论说:“俄国人的进攻以前所未有的威力和速度发展着。很清楚,他们的最高统帅部已经完全掌握了组织大量机械化集团军进攻的方法。”

  科涅夫的方面军向前长驱直入,与朱可夫的方面军一起,在23天中向前神速挺进了600公里,扩大突破近1000公里,渡过奥得河并在对岸占领了战役登陆场。在23天的作战中,仅乌克兰第1方面军就俘敌官兵43000人,歼敌15万余人,缴获300多辆坦克和200多架飞机。科涅夫在神速的进攻中,还以巧妙的机动完整地夺取了西里西亚工业区,这是欧洲居鲁尔区之后的第二大工业区。他的大军越过奥得河后并未停息,而是一鼓作气地又打到尼斯河,与朱可夫大军一起对德国首都柏林形成威逼态势。

  斯大林原来的意图是让红军统帅中最有声望的朱可夫指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占领柏林,但由于德军向首都集结百万重兵,摆出了全力固守的架式,因此有必要让科涅夫指挥的实力强大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也加入柏林方向作战。由谁的部队攻占柏林,成为摆在斯大林面前的难题,因为这两人都是战功赫赫。他踌躇再三,最后决定让这两位统帅进行竞争,谁的部队最先打到柏林,就让其攻占柏林。为了争夺攻占希特勒巢穴和德国首都的荣誉,朱可夫和科涅夫这两位红军的最杰出统帅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此事被苏军戏称为"展开社会主义劳动竞赛")。4月16日,进攻柏林的战役开始后,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第一天中就发射了123万发炮弹,这是迄今为止东线的最猛烈炮火,令德军的幸存者们日后无不谈虎色变,而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稍后开始的炮火准备,比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更为猛烈,以致当毁灭性的炮火准备停止后,许多德军士兵甚至小分队都不顾指挥部的死守命令,纷纷溜之大吉。凭借压倒一切的炮火威力和强击机撒布的烟幕掩护,科涅夫的大军顺利地渡过了尼斯河,突破了德军防线,并打退了德军以大量坦克进行的反冲击。科涅夫命令他的两个坦克集团军司令员:脱离方面军的主力部队,更大胆地向战役纵深挺进,不要顾及后方,因为他本人作为方面军司令员,将在他们身后亲自保障其后方的安全。随后他接到斯大林的电话,最高统帅告诉他,朱可夫的部队遇到德军的顽强抵抗,进攻受阻,询问是否可以将朱可夫的两个坦克集团军调过来,通过他的方面军打开的缺口向柏林方向突击。科涅夫认为这将造成很大混乱,现在他这里战事发展顺利,他完全可以自己手中的两个坦克集团军向柏林进攻。斯大林表示同意,让他把坦克集团军转向柏林。接完电话后,科涅夫立即向两个坦克集团军司令下达命令,让他们向柏林方向迅猛发展进攻。两个坦克集团军接令后,立即风驰电掣地杀向柏林,于4月22日进抵柏林城郊。4月25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同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波茨坦胜利会师,将柏林完全包围,并在当天进抵易北河畔,同美军实现了历史性的“易北河会师”。乌克兰第1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两军密切配合,经过激烈的巷战,在5月2日攻克了法西斯德国的首都——柏林。

  柏林之战震撼了敌军,各路德军在首都陷落后大都停止抵抗,只在捷克境内还有一个德军强大集团拒不投降,这就是舍尔纳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它拥有近50个精锐师,总数近100万人。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科涅夫强大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主力迅速向捷克境内出动,与乌克兰第2、4方面军一起会歼该敌。科涅夫以最快速度将他的部队从柏林的废墟中撤出,重新进行部署,随着他一声令下,乌克兰第1方面军以10个坦克军、1600辆坦克向南方勇猛进击。科涅夫的坦克兵前进得如此迅猛,以致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在毫无提防的情况下被苏军的先头坦克部队所歼灭,100万德军失去指挥,陷入混乱。5月9日,科涅夫的坦克部队进抵布拉格,与城中的起义者和随后到达乌克兰第2、第4方面军的部队会师,收拢了对舍尔纳主力集团的合围圈。50多万德军走投无路,被迫放下武器。为庆祝布拉格的解放,苏联首都以324门火炮的24次齐射,鸣放了苏德战争中最后一次庆祝战功的礼炮。几个小时后,莫斯科以1000门大炮齐鸣30响,庆祝卫国战争的胜利。

  战争结束后,苏联政府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了为红军指挥员们庆功的盛大招待会。在卫国战争中立下战功的红军将领们荟萃一堂,大厅中将星耀眼,勋章闪烁。莫洛托夫代表党和政府发表讲话,他向全场提议为红军光荣的统帅们干杯。他最先提到朱可夫元帅,称赞他的名字是与莫斯科、列宁格勒的保卫战,解放华沙和攻克柏林联系在一起的。在全场报以熟烈掌声后,莫洛托夫第二个提到的就是科涅夫元帅,他提议向乌克兰战役的英雄、布拉格的解放者祝贺,“科涅夫的军队与朱可夫元帅的军队一起冲入柏林!”与会者也报以热烈的掌声。战争期间苏军最高统帅部发布的命令中,朱可夫与科涅夫两人的名字是最经常并列的;战争中,首都的人们听到最多的是庆祝乌克兰第1方面军胜利的礼炮声。

  战后,科涅夫元帅先后任克里姆林宫卫戍司令部特种部队独立团团长(相当于御林军统帅)、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华沙条约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等职,从1952年起一直担任苏共中央委员,1973年逝世。

  伊凡·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曾经两度获得苏联英雄称号,是苏联最高军功奖——“胜利”勋章的获得者之一。因为率领军队在捷克和蒙古作战过,还获得捷克斯洛伐克和蒙古英雄称号。在解放捷克战斗中,他攻势凌厉、精心指挥,为保留下许多桥梁和教堂等建筑煞费苦心,捷克人因此对他深怀感激,并为他专门建造了一座纪念碑,以让后人不忘拯救祖国的英雄。

 

苏联元帅-----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

 

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1895-1970),1895年2月6日生于俄国乌克兰的富尔曼卡镇。1915年,20岁的铁木辛哥应征入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西方面军当列兵.参加了战斗。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后,他随部队参加了平定科尔尼洛夫反革命叛乱和卡列金之乱的作战。1918年红军成立后,他加入红军。   1919年10月,铁木辛哥任红军骑兵第1军第6师师长,率部参加了在沃罗涅什、罗斯托夫、日托米尔和迈科普等地的作战。1920年8月,铁木辛哥转任骑兵第4师师长,参加了粉碎协约国支持的弗兰格尔军队和赫诺匪帮的作战。铁木辛哥在保卫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作战中立下战功,两次荣获红旗勋章。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闪击波兰,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到9月17日,德军占领了大半个波兰。苏联为建立"东方战线",加强国防,以保护波兰境内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为由、下令进军波兰东部。基辅特别军区的两个方面军约60万人,在军区司令员铁木辛哥的指挥下,越过寇松线,占领了西乌克兰。

  1939年11月30日,苏芬战争爆发,苏军侵入芬兰。芬兰依托有利地形和曼纳林防线重创苏军,苏军进攻受挫。1940年1月初,苏联组建西北方面军,由铁木辛哥任司令员,准备再次进攻芬兰。2月11日,铁木辛哥发起进攻,三天后突破曼纳林防线。芬兰战败,被迫求和。鉴于铁木辛哥在苏芬战争中指挥出色,战绩卓著,苏联政府特别授予他"苏联英雄"的称号。1940年5月,铁木辛哥被任命为国防人民委员,不久被授子苏联元帅军衔。此时,德国入侵苏联的危险已开始急剧增加。

  铁木辛哥对德军在苏联边境的行动极为警觉。苏联情报部门关于大量德军向边境集结的报告和苏联谍报人员佐尔格从日本提供的关于德军侵苏计划的报告,引起他的极大注意。他认为德军侵苏在即。1941年6月13日,他打电话给斯大林,要求下达边境部队进入作战状态的命令,并实施掩护计划展开第一梯队。斯大林未采纳他的意见。

  这时德军向边境大规模集结的行动已经十分明显。经斯大林同意,铁木辛哥向各军区司令员建议,以举行兵团战术演习为名,使部队向掩护计划所规定的展开地域接近。这一建议在各军区都得到执行,但是大部分炮兵部队因在靶场进行训练而未能参加这次行动。

  苏德战争爆发的前夜,1941年6月21日晚,基辅军区参谋长普尔卡耶夫向总参谋长朱可夫报告,据一名向苏军边防部队投诚的德军司务长供称,德军正在进入进攻出发地域,将于6月22日,发动进攻苏联的战争。朱可夫立即向铁木辛哥和斯大林报告。斯大林与铁木辛哥和朱可夫等高级将领分析了形势之后,同意立即命令边境军区边境部队,于当夜隐蔽占领国境筑垒地区各火力点,于次日拂晓前将全部军用飞机分散到各野战机场并予以伪装,所有部队进入战备状态,城市和目标地区实行灯火管制,等等。命令在次日零时30分下达完毕。这时距德军入侵苏联仅几个小时了。

  1941年6月22日拂晓,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动了包括荷兰、匈牙利和意大利军在内的190个师,共约550万人,4300辆坦克、47200门大饱、4980架飞机,向苏联西部发动大规模的进攻。7月9日,德军已向苏联腹地推进350至600公里。

  7月10日,苏军最高统帅部改组,以斯大林为首,成员有莫洛托夫、铁木辛哥、伏罗希洛夫、布琼尼、沙波什尼科夫、朱可夫和库兹涅佐夫等人。最高统帅部决定将前线划成3个战区,伏罗希洛夫为西北战区司令,布琼尼为西南战区司令、铁木辛哥为西部战区司令兼西方方面军司令员。

  此时德"中央"集团军群的先头部队已到达斯摩棱斯克。德军的企图是,以强大突击兵团分割铁木辛哥的西方方面军,将其主力合围于斯摩棱斯克地区,然后长驱直入莫斯科。苏最高统帅部命令铁木辛哥坚决顶住德军的进攻。

  德"中央"集团军群以坦克第2、第3集团军,步兵第2、第9集团军,共29个师,在强大空中力量支援下,向斯摩棱斯克地区发起猛烈进攻。

  铁木辛哥在第一线只有24个师,由于兵力武器不足,未能建立纵深梯次配置,只能在防御中建立第一线配置。西方方面军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德军进攻得手,于7月16日占领斯摩棱斯克,随即向南推进,切断了明斯克-莫斯科公路。苏军第16、第20集团军和第19集团军一部共13个师,在斯摩棱斯克地区陷入德军合围。苏军第13集团军4个师和1个机械化军在莫吉廖夫被围。

  7月13日,铁木辛哥以左翼第21集团军发动反突击,渡过第聂伯河,夺回罗加切夫、日洛宾、并向博布鲁伊斯克挺进,袭击敌"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牵制了德军8个师。

  此后,苏最高统帅部从预备队中调拨出30个师给铁木辛哥,以对德军进行反攻。从7月23日至25日,苏军从别累伊-亚尔策沃-罗斯拉夫利向斯摩棱斯克进行反击。此役虽未取得全部预期战果,但支援了被围之第16和第20集团军的突围,并牵制了大量德军,严重削弱了敌人力量。到7月底,德军步兵损失20%,坦克损失50%。德军疾进莫斯科的企图被粉碎。

  8月初,希特勒将首攻莫斯科的战略目标转为首攻列宁格勒和乌克兰。德"中央"集团军群一部转而支援"北方"集团军群,另有两个集团军转向南下,插入苏西南方面军后方,从第聂伯河东岸包抄苏军,进攻基辅。

  德军主攻方向转移后,苏军3个方面军对斯摩棱斯克及其南北两翼发动了全线反攻,但因兵力和武器不足,未能取得胜利。从9月10日开始,苏军斯摩棱斯克一线的3个方面军同时转入防御。持续两个月的斯摩棱斯克会战暂告一段落。此役苏军失利,但也使德军遭受严重损失,歼敌25万人,牵制德军达两个月之久,为苏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此时,战役重点已转移到西南战区的乌克兰。优势德军已开始在基辅地区形成对苏西南方面军的合围。西南战区司令布琼尼元帅请求斯大林准予他撤退。斯大林不准,要求死守基辅地区,并撤消了布琼尼元帅西南战区司令的职务,转令铁木辛哥元帅接任。9月13日,铁木辛哥接管了全乌克兰苏军部队的指挥权。他立即发现德军已形成合围,局势已无法挽回。他派出西南方面军参谋长图皮科夫少将飞抵莫斯科,面见斯大林,坚决要求将部队撤出基辅地区。斯大林仍严令坚守基辅地区。

  9月16日,铁木辛哥元帅发现德军对西南方面军的合围已经闭合,立即下令第40、第38集团军及第2、第5独立骑兵军从东而发起进攻,以求割裂德军合围正面,击退德军装甲兵团。苏军坚决执行了铁木辛哥的命令,但未能成功。与此同时,铁木辛哥再次坚决要求最高统帅部准予西南方面军全线突围,撤出基辅地区。

  次日凌晨,斯大林同意苏军突围,但为时已晚,西南方面军各部已被德军分割包围。铁木辛哥集合各部不惜一切代价突围、并尽其所能地组织了几次较大规模的突围行动。由于指挥系统已遭破坏,难以集中大量兵力,几次突围均未成功。但是仍有15万官兵突出德军重围。

  基辅会战,苏西南方面军几乎全军覆没,损失52万人,但为保卫莫斯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基辅会战结束后,西南战区司令铁木辛哥立即重新组建了西南方面军司令部,自己兼任方面军司令员,同时迅速重建了西南方面军。这时西南战区的战事集中在顿巴斯地区。为加强铁木辛哥的力量,最高统帅部将南方方面军交由他指挥。

  1941年11月,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企图经罗斯托夫向北高加索实施突击,对罗斯托夫威胁最大的是其第1装甲集团军。为解除威胁并阻止德军突向北高加索,铁木辛哥主张用所辖的南方方面军发动进攻战役以歼灭罗斯托夫方向的德军,得到最高统帅部批准。然而,11月5日,德国第1装甲集团军率先向罗斯托夫发动进攻,德国第17集团军一部和意大利军则向伏罗希洛夫格勒发动进攻以牵制南方方面军。铁木辛哥被迫实施顽强的防御作战,并在防御过程中完成进攻战役的准备。11月17日,指挥南方方面军4个集团军(其中1个集团军对付伏罗希洛夫格勒方向)和第56独立集团军开始进攻。同日,德国第1装甲集团军全力向罗斯托夫突击,苏军因气候原因而无法得到空军支援,坦克数量又不足,德军得以凭借坦克优势在21日攻入罗斯托夫。11月27日,南方方面军向进入罗斯托夫的德国第1装甲集团军猛烈进攻。两天以后,该集团军的精锐师团被消灭,残部不顾希特勒的禁令而仓皇溃退。此役不仅粉碎了德军突向北高加索的企图,而且牵制了南方集团军群的兵力,从而减轻了莫斯科方向苏军的压力。

  1942年春,铁木辛哥继续指挥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在西南战略方向作战,解放重要铁路枢纽洛佐瓦亚车站,牵制了南方集团军群的作战行动。5月12日,铁木辛哥为围歼德国第6集团军,解放哈尔科夫,指挥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实施哈尔科夫进攻战役,突破了敌防御。得到克莱斯特装甲集群增援的德军稍后也向苏军发起进攻。由于战役形势判断错误、缺乏周密的协同动作、作战指挥失误和西南方面军多为新兵,苏军在5月12日结束的战役中失利,被迫再次转入防御。

  1942年6月,西南方向总指挥部撤销。7月,铁木辛哥出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由西南方面军扩编而成)司令,参加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0月,调任西北方面军司令。次年2月,组织指挥西北方面军以突击之势摧毁德军杰米扬斯克登陆场,使敌无法利用北方集团军群加强苏德战场南翼。

  从1943年3月起,铁木辛哥多次以最高统帅部代表身份协调诸方面军的作战行动,参与组织和实施许多重大战役。1943年3月至6月协调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的作战行动,6月至11月协调北高加索方面军和黑海舰队的作战行动。1944年2月至6月协调第1波罗的海沿岸方面军和第2波罗的海沿岸方面军的作战行动,1944年8月至战争结束协调第2乌克兰方面军、第3乌克兰方面军和第4乌克兰方面军的作战行动。

  在1944年8月的雅两一基什尼奥夫战役中,铁木辛哥负责协调第2乌克兰方面军和第3乌克兰方面军的作战行动。苏军有125万人、1.6万门大炮和迫击炮、187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200架飞机参战,在实施合围战役同时又在复杂山林战区条件下对敌防御正面实施迅猛进攻,完全击溃德国南乌克兰集团军群,消灭22个德国师,几乎击溃全部罗马尼亚师,导致苏德战场南翼德军防御的崩溃和摩尔达维亚的解放,迫使罗马尼亚退出轴心国集团。   战后,铁木辛哥历任巴拉诺维奇军区司令、南乌拉尔军区司令、白俄罗斯军区司令、国防部总监组总监、苏联老战士委员会主席等职。铁木辛哥曾长期担任苏共中央委员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铁木辛哥共获得两次"苏联英雄"称号和许多勋章或奖章。著有《伟大的功绩》和《由莫斯科向南挺进》。

  1970年3月31日,铁木辛哥在莫斯科逝世。

  一个军迷对铁木辛哥元帅的评价

  从苏芬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来看苏联三老帅中铁木辛哥元帅对机械化战争的理解和先进武器的运用还是相对突出的。

 

苏联元帅------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 (Konstantin Konstantinovich Rokossovsky) 苏联元帅,军事家;原名康斯坦丁·克萨维里耶维奇·罗科索夫斯基,因其父名常被拼写错误,于1920年代非常郁闷地改为现名

  1896年12月9日出生于大卢基市。

  1914年加入沙俄军队服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后,加入赤卫军。

  1919年加入苏俄共产党(布尔什维克)。苏俄国内战争期间,在骑兵部队先后任连长、营长、团长。先后进入骑兵指挥人员进修班、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首长进修班深造。

  1930年任苏联第7骑兵师师长,后改任苏联第15骑兵师师长。

  1936年任苏联第5骑兵军军长。

  1940年任苏联第9机械化军军长。

  1941年7月任苏联西方方面军所属的苏联第16集团军司令。

  1942年7月任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

  1942年9月任苏联顿河方面军司令,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叶廖缅科一起,率部与攻入斯大林格勒的德国第6集团军展开激战,于次年2月俘虏德国陆军元帅保卢斯。

  1943年2月因苏联顿河方面军改编为苏联中央方面军,遂改任苏联中央方面军司令。

  1943年10月任苏联白俄罗斯方面军司令。

  1944年2月,任苏联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司令。

  1944年11月,任苏联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司令。

  1945年6月22日奉命担任24日莫斯科胜利阅兵式受阅部队总指挥。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组织指挥的重大战役主要包括:斯摩棱斯克会战,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会战,白俄罗斯战役,东普鲁士战役,东波美拉尼亚战役,柏林战役等,被誉为“常胜元帅”。

  1944年获得苏联元帅军衔。

  1945年至1949年任北部军队集群总司令。

  1949年至1956年应波兰政府邀请并经苏联政府同意而出任波兰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长,被授予波兰元帅军衔。后来则担任过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兼总监察长、国防部总总监组总监等职。

  1968年8月3日,在莫斯科逝世。

【传奇人生】

  罗科索夫斯基生于洛瓦河畔的小城大卢基。他的祖父是波兰族人,在华沙近郊当过林务员。他的父亲是火车司机,收入尚丰,家境不错。他的母亲当过女教师,对他和两个女儿的教育十分重视。

  罗科索夫斯基4岁的时候,因父亲调动工作,全家迁居华沙。他进入安东·拉贡学校学习。幼小的罗科索夫斯基聪明好学,特别喜欢阅读那些传奇英雄的故事。

  罗科索夫斯基的童年是宁静而无忧无虑的。但是好景不长,父亲工伤病故,家境剧变。母亲担起养家的重担,从袜厂揽些零活,没日没夜地干,勉强维持生计。大姐到纸厂做工,挣几文钱贴补家用。这期间二姐又不幸病逝。尽管生活异常艰难,母亲仍坚持让儿子继续上学。

  1910年,母亲积劳成疾,病倒床上,再也无力干活了。罗科索夫斯基只好辍学。这时他刚上完市立学校的4年级。14岁的罗科索夫斯基进入袜厂当工人,开始了劳动的生涯。第二年,母亲去世。

  1912年,华沙工人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罗科索夫斯基加入了工人斗争的行列。在一次与宪兵的冲突中,他被抓进监狱。两个月的铁窗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布尔什维克。出狱后,他被工厂解雇。16岁的少年到了他姐夫开的一个石坊里当起石匠学徒。

  1914年7月28日,在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的当天,俄国卡尔戈波尔龙骑兵第5团开进华沙。身高体壮的罗科索夫斯基虚报了两岁,谎称20岁,得以按规定年龄加入该团,被分到骑兵6连,先后列兵和下士,由此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俄军与德军的战斗很快便全面展开。罗科索夫斯基作战英勇而机智,两次获4级乔治十字奖章,一次获3级乔治十字奖章。1916年7月初,卡尔戈波尔团调到后方,罗科索夫斯基被选送到团教导队,接受了极为严格的军事训练。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卡尔戈波尔团站到了苏维埃政权一边。年底,罗科索夫斯基与团里的大部分龙骑兵加入了红军卡尔戈波尔分队。不久,他被选为副队长。国内战争中,罗科索夫斯基随分队转战南北,为保卫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同白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1918年9月,红军东方面军第3集团军乌拉尔第3师组建乌拉尔骑兵第1团。罗科索夫斯基担任了骑兵团第一骑兵连连长。1919年3月7日,他加入布尔什维克党。5月底,骑兵团分编成两个骑兵营,他被任命为乌拉尔独立骑兵第2营的营长,指挥近500名骑兵。

  1919年11月,罗科索夫斯基获得他在红军中的第一次奖赏——红旗勋章。旅政委米亚吉在给上级的请功报告中写道:“1919年11月4日,在瓦科林斯耶村附近的战斗中,罗科索夫斯基担任步兵第262团前卫并直接指挥属下骑兵营,突破了数量上占优势的敌人的配置地域。他率领30人的马队冲击敌炮兵连,在粉碎了步兵掩护部队的顽强抵抗之后,以勇猛的突击完整地缴获了炮兵连的火炮……”

  1920年1月底,几个独立骑兵营合并成第30团,罗科索夫斯基任团长。不久,骑兵第30团派驻俄蒙边界一带,保卫苏维埃共和国东部边境。8月,罗科索夫斯基转任步兵第35师骑兵第35团团长。这个团驻扎在伊尔库茨克,从未参加过战斗。24岁的罗科索夫斯基出色地完成了训练部队的任务。1921年3月,骑兵第35团缩编为骑兵第35独立营,罗科索夫斯基随之降任营长。师司令部强调,缩编是暂时的,以后还将恢复团的建制。

  此间,拥有1万骑兵的温甘伦王爷的反苏维埃武装不断从蒙古境内出击,侵扰苏维埃共和国边境。4月,红军步兵第35师被调往贝加尔湖以南,迎击温甘伦的入侵。6月初,温甘伦的骑兵向俄罗斯边境重镇热尔图林卡亚发起进攻,将驻守的第2步兵营主力切断并包围起来。罗科索夫斯基的骑兵第35营正处于镇子的右翼侧,作为预备队待命。他根据战场形势,当机立断,命令骑兵出击。他自己一马当先,挥舞马刀冲入敌阵。红军骑兵奋勇冲锋,击退了敌人,为第2营解了围。为此罗科索夫斯基获得第二枚红旗勋章。

  罗科索夫斯基在这次战役中负伤,子弹打穿了他的腿骨。他在医院住了两个月之后,回到营队。不久骑兵营恢复团的建制,他也随任团长。1921年12月,他被调任库班骑兵第5师第3旅旅长。这时内战已经结束。1922年7月,骑兵第3旅缩编为第27团,罗科索夫斯基随之降任团长。

  1922年底,库班骑兵第5师对罗科索夫斯基的鉴定如下:“具有坚强的意志,精力充沛,果断,冷静而沉着。对部下和对自己一样要求严格。关心别人。受到爱戴和拥护。热爱军事,能轻松地承受军旅生活。具有杰出的智力,热爱本职工作,比较注重战斗工作,对组织和行政工作重视不够。俄共党员。受过中学5年级的教育。未受过专业军事教育,但热爱军事工作并以自学方式进行自修。经历长期实战,拥有在红军中以及在帝国主义战争中积累的战斗经验。由于在东方面军中参加过反高尔察克和温甘伦的作战而被授予两枚红旗勋章……”

  师首长认为罗科索夫斯基是很有前途的将才,极力主张上级给他进修机会。

  1924年9月,罗科索夫斯基进入列宁格勒高等骑兵学校进修。1926年9月,进修班结业后,他被派回外贝加尔。他历任骑兵第3旅旅长、骑兵团团长。不久被派往蒙古人民共和国担任蒙古人民革命军骑兵第1师的教官。1928年9月归国后,他被任命为库班骑兵独立第5旅(该旅参加过中东路战争)旅长兼政治委员,因战功卓著又获得第三枚红旗勋章。1929年1月,他又进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首长进修班进修了2个月。1930年起先后任骑兵第7师和第15师师长。1932年2月,库班第5旅扩编为骑兵第5师,他升任师长。由于训练工作成绩突出,他荣获了苏联政府的最高奖赏——列宁勋章。1935年9月红军采用军衔制,罗科索夫斯基被授予师级军衔。1936年初,他被任命为隶属列宁格勒军区的骑兵第5军军长,离开了服务多年的偏远的外贝加尔地区,来到军部所在地一俄罗斯的古老城市普斯科夫。

  1937年8月,正是罗科索夫斯基大受重用之时,他突然遭到逮捕——有人指控他与波兰和日本的谍报机关有瓜葛——被判处死刑;经过两年半的审查,查明所控不实,他官复原职,又回到骑兵第5军。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苏联正处于希特勒入侵的前夕。

  1940年5月,苏军对军衔制进行了改革,罗科索夫斯基被授予少将军衔。

  1940年下半年,苏联开始组建机械化部队。基辅军区建立了几个机械化军。11月,罗科索夫斯基调离了骑兵部队,担任了基辅军区机械化第9军军长。

  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德军越过边界,分三路长驱直入。苏军作战准备不足,仓促应战。无法阻止德军的推进,全面败退。

  罗科索夫斯基所在的西方面军机械化第9军在西南基辅方向上同德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战争头几周最艰难的日子里,罗科索夫斯基表现出苏军指挥员的大无畏精神,荣获了他的第4枚红旗勋章。

  1941年7月10日,德“中央”集团军群向通往莫斯科的必经之地斯摩陵斯克发起进攻(参见斯摩棱斯克战役)。扼守地区的苏军西方面军处境险恶。第16、第20集团军和第19集团军一部陷入德军合围。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组建几个集团军级的军群,从别雷—亚尔采沃—罗斯拉夫利向斯摩棱斯克方向实施反突击,以扭转斯摩棱斯克战局。

  7月14日,罗科索夫斯基奉命将机械化第9军交由副手指挥,自己飞往莫斯科,受领组建新军军群的任务。他只在莫斯科停留了几个小时。大本营告诉他,要在斯摩棱斯克方向形成一片“真空”,军群的任务是不让德军向维亚济马方向推进。他的军群将由几个师组成。总参谋部派给他几名参谋和几名士兵。这就是他的才今部的全部班底。总参谋部指示他说:“从莫斯科到亚尔采天,沿途你所遇到的部队,统由你收编。具体指示到西方方面军司令部受领。”

  当天傍晚,罗科索夫斯基带领他的司令部抵达位于维亚济马以北的卡斯纳的西方方面军指挥部。方面军司令员铁木辛哥元帅指示他在亚尔采沃地域采取军事行动。最后铁木辛哥说:“预备队一到,就给你几个师,眼下你只能收编一些部队和兵团。”

  7月17日夜间,罗科索夫斯基乘车前往亚尔采沃地域,一路收编了一些被打散或撤下的队伍。新军群在几天内组建起来,并立即投入战斗。

  7月22日,苏军5个作战军群发起反击。战斗异常激烈。西方面军司令员铁木辛哥在给最高统帅部的报告中说:“……罗科索夫斯基今天从两翼和后方进行迂回,但遭到德军的反冲击,被迫撤至沃皮河东岸,右翼在亚尔采沃附近阻击德军桥头堡步兵第38师……”7月24日,铁木辛哥报告说:“在亚尔采沃地域双方血战三天,伤亡惨重………”7月27日,铁木辛哥的报告说:“亚尔采沃仍被罗科索夫斯基坚守着……”

  苏军的反突击未能取得胜利,但阻滞了德军在莫斯科方向上的进攻,并支援了第16、第20集团军的突围。8月初,这两个集团军突出德军的重围。第16集团军并入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仍用第16集团军的番号,罗科索夫斯基任司令员,下辖6个师,负责保卫斯摩棱斯克—维亚济马一线,防御正面宽50公里

  8月底,苏中央方面军遭到德军围歼,斯摩棱斯克战局更加恶化。9月初,苏最高统帅部再次发动反击,预备队方面军第24集团军10个师进攻叶利尼亚,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从北面迂回斯摩棱斯克。罗科索夫斯基兵力单薄,未能突破德军防御和解放斯摩棱斯克,但是牵制了德军准备用于叶利尼亚战役的大部分预备队,从而协助第24集团军收复叶利尼亚并向西推进25公里。苏军无力取得更大胜利。从9月10日开始,在斯摩棱斯克作战的西方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全部转入防御。

  11日,罗科索夫斯基被晋升中将军衔。

  德军取得斯摩棱斯克会战胜利之后,没有继续向莫斯科进攻。希特勒将首攻目标从莫斯科转向基辅和列宁格勒。德“中央”集团军群主力转而面南,和“南方”集团军群主力一起投入基辅战役。

  9月底,德军取得基辅会战的胜利并完成了对列宁格勒的包围之后(参见列宁格勒战役),集结了“中央”集团军群和3个坦克集群共78个师,180万人,开始实施进攻莫斯科的“台风”作战计划,企图于入冬前攻下莫斯科(参见莫斯科战役)。

  德军首先对布良斯克方面军防御地带和维亚济马一线发动进攻。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和叶尔沙科夫的第20集团军防御正面相对平静。

  10月5日,罗科索夫斯基接到西方方面军司令部的命令:“兹命令第16集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立即将其防御地带连同部队转交第20集团军司令员叶尔沙科夫,你本人带司令部及必要之通信工具以强行军速度最迟不得晚于早6时10分到达维亚济马。第16集团军新编成内将包括维亚济马地区的步兵第50、第73、第112、第38、第229师,坦克第147旅,以及1个火箭炮营、1个反坦克团和1个统帅部预备队炮兵团,集团军的任务是阻击从南面斯帕杰缅斯克地域向维亚济马进攻之敌,不让其越过普梯科沃;克鲁德耶、德罗日诺一线北进……”

  罗科索夫斯基立即执行命令,当夜动身沿明斯克干线向维亚济马进发。一路见到的都是撤退景象。10月6日拂晓,罗科索夫斯基抵达维亚济马,城里没有任何部队,命令所列的部队一个也联系不上,同方面军司令部的联系也中断了。罗科索夫斯基派出侦察兵,了解到形势的严重性。他对司令部人员说:“必须赶快离开这里。没人守卫维亚济马。走吧。”

  德军的合围圈已经在维亚济马附近闭合(参见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罗科索夫斯基决定朝东北方向突围。10月8日,在距莫扎伊斯克40公里处,罗科索夫斯基终于用无线电与方面军司令部取得联系,并技指示抵达莫扎伊斯克,然后乘派来的飞机飞抵西方方面军司令部。10月13日,新任西方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大将命令罗科索夫断基“率领步兵第18师前出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域,收编该地全部部队和新到达该地的部队,在北起莫斯科海(伏尔加水库)南到鲁扎河的地带组织防御,制止敌人从该地带突破”。

  罗科索夫斯基在沃洛科拉姆斯克设立了指挥所,着手收编部队。到16日,第16集团军的编成内共有21个步兵营、6个骑兵团、73门反坦克炮和123门野战炮。要防守100余公里的地带,这些兵力远远不够。

  10月16日,德军开始以绝对优势兵力向第16集团军防地发起猛烈进攻。苏军浴血奋战.顽强阻击德军10天,最后被迫将防线后移。10月17日,德军占领沃洛科拉姆斯克。几天后,罗科索夫斯基夺回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区的几个战略点,但无力扩大战果。他的首要任务是加强防御,准备对付德军必将发动的更大规模的进攻。

  希特勒在“中央”集团军群内建立了两个快速集群,对西方方面军和相邻方面军的接合部,同时对西方方面军的两翼突击,以便从南北两面迂回莫斯科,在其东部封闭合围圈。西方方面军右翼是第30集团军和第16集团军。德第3、第4坦克集群的主突方向直指这两个集团军。

  11月6日,德快速突击部队开始冲击罗科索夫斯基的防御阵地。战斗异常激烈。第16集团军各部挡住了德军的进攻,使德军陷入争夺据点的持久战之中,推进速度十分缓慢。

  11月20日,罗科索夫斯基遵照方面军司令部的命令,井然退至巴韦利措沃、莫佐罗沃、阿克谢诺沃、新彼得罗夫斯科耶、鲁缅采沃一线。

  德军难以在沃洛科拉姆斯克方向取得突破,遂将主力集中到克林方向上,攻下了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和克林。11月25日,朱可夫命令罗科索夫斯基夺回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罗科索夫斯基按命令迅速组织了反击,取得一些战果,但未能夺回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第16集团军的防线,如同整个莫斯科防线,步步后移。

  到11月底,极度疲惫和损失极大的第16集团军被迫退却到离莫斯科仅25至35公里处。但是苏军终究还是挡住了德军的进攻。遭受极大消耗的德军已成强弩之末,再无力推进。

  12月初,苏最高统帅部将秘密组建的三个新的预备队集团军投入战场。其中两个集团军在西方方面军右翼参加了第16集团军北翼的战斗。

  12月5日,苏军开始反攻。西方方面军右翼各部向克林—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第3、第4坦克集群发起突击。12月7日,第16集团军从防御直接转入进攻。经一天激战,罗科索夫斯基解放了克留克沃。之后,各部在伊斯特拉方向上全线进攻。到10日、德军丧失了全部主要抵抗枢纽部,向伊斯特拉河一线退去。

  罗科索夫斯基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命令部队不停息地全速追击。在12月11日至12日的两天之内,第16集团军推进了10至16公里,在许多地段前出到伊斯特拉河一线。

  12月13日,苏联中央报刊的第一版上都刊登了西方面军的司令员朱可夫及其领导的各集团军司令的肖像。在罗科索夫斯基肖像上方的文字说明写道:“罗科索夫斯基将军的部队,在追击敌坦克第5、第10、第11师,党卫队师和步兵第35师的同时,占领了伊斯特拉市……”

  12月15日,第16集团军强渡伊斯特拉河,突破德军防线。德军退却。12月20日,第16集团军同友邻部队前出到拉马河和鲁扎河一线。至此,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在十几天的战斗中推进了100公里左右。

  1942年1月中旬,为发展莫斯科近郊所取得的胜利,苏军发动了新的攻势。第16集团军于1月16日出击,当天攻克德军14个防御枢纽部。在罗科索夫斯基继续挥师挺进时,1月21日,他接到方面军司令部的命令:“将部队转隶友邻第5集团军。率集团军整个指挥机构到司令部接受新任务。”

  在西方方军指挥所,方面军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中将对罗科索夫斯基解释说,德军对左翼戈利科夫中将的第10集团军发起反突击,控制了苏希尼奇这个大铁路枢纽及其周围地区,罗科索夫斯基及其司令部应在最短的时间里赶到苏希尼奇地区,接管部队,并恢复原来的态势。罗科索夫斯基受命后立即率司令部赶往前线。这是他半年里第三次接手新部队。

  1月29日,方面军司令部接到罗科索夫斯基的报告:“已攻克苏希尼奇,并在那里设立了集团军司令部。”

  紧接着,罗科索夫斯基利用所能集中的少的可怜的部队,对德军防御筑垒据点逐个进行攻击,动摇了德军防御,将德军逼到日兹德拉河。

  3月8日,罗科索夫斯基视察了准备攻打马克拉基的部队之后,回到苏希尼奇的司令部,开始了对苏希尼奇的例行炮击。一颗炮弹在司令部旁边爆炸,弹片击中罗科索夫斯基脊椎,在胁骨中间穿过,打穿肺部,幸而未触及心脏。

  伤势严重的罗科索夫斯基被送去抢救。行前,他用极虚弱的声音对副手说:“要保证拿下马克拉基。之后……把他们从各据点赶走,不让他们固守……”

  罗科索夫斯基接受手术之后,被送往莫斯科治疗。他身强体壮,恢复的较快。5月底,不待治疗结束,他便跑出医院,回到第16集团军。这时莫斯科会战已于4月20日结束,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遭到失败。但是苏德战场的整个形势仍对苏军不利。

  7月初,苏军最高统帅部任命罗科索夫斯基为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员。这时布良斯克方面军正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地。德军在6月28日开始的进攻中,突破了布良斯克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防御,向纵深推进150公里170公里,强渡顿河,冲入沃罗涅日。7月7日,苏最高统帅部将布良斯克方面军一分为二,一部分部队归入沃罗涅日方面军,一部分由罗科索夫斯基接管。罗科索夫斯基将司令部设在叶列茨以东几公里的下奥利沙涅茨村。布良斯克方面军编成内包括5个集团军和3个军。罗科索夫斯基首先阻止住德军由顿河西岸向北推进,使战局稳定下来。

  新任司令员给布良斯克方面军官兵留下深刻印象。方面军司令员助理后来回忆说:“罗科索夫斯基不喜欢孤独,总是同司令部人员在一起。在布良斯克方面军,经常看列他在作战参谋那里,或者在参谋长马利宁的办公室里……他有渊博的军事知识、组织才能和深远的预见。他沉着镇静,思想深邃,善于协调副手、各兵种首长、司令部、军事委员会和方面军政治部之间的工作,创造一种愉决而融洽的气氛……此外,罗科索夫斯丛本身具有极大的魅力。他是一个刚毅、坚强,要求严格而严肃认真的人,他善于下达命令并使下级无条件执行命令。他沉稳.精神抖擞。脸上过早出现的皱纹表明他历尽艰辛……”

  此时,布良斯克方面军防御地段相对沉寂。希特勒将进攻重点转向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7月中旬,德军集结71个师发起斯大林格勒会战。8月中旬,德军攻占了顿河西岸的所有地区,苏军退至斯大林格勒外围组织防御。到9月中旬,斯大林格勒外围防御地带丧失殆尽,德军突入市内。守城苏军被分割成三块,但仍坚守城市,死不弃城。

  苏军最高统帅部从9月开始准备反攻,为此在斯大林格勒地区新组编顿河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10月初,罗科索夫斯基转任顿河方面军司令员,辖第65、第24和第66集团军。战线宽达400公里。10月中旬,顿河方面军转入进攻,欲图歼灭斯大林格勒以北的德军,与坚守在城内的崔可夫各师会合。这次进攻未能突破德军防线。

  11月13日,苏军最高统帅部批准了代号“天王星”的大反攻计划,以3个方面军攻击斯大林格勒德军集团两翼并围而歼之。11月19日和20日,瓦图京中将的西南方面军和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从谢拉菲莫维奇和克列茨卡亚一线,叶廖缅科上将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从萨尔平斯耶湖一带,先后发起反攻。经几天激战,3个方面军于23日在卡拉奇以东的苏维埃村会师,合围德保卢斯上将第6集团军全部和坦克第4集团军一部,共22个师,33万余人。

  苏军围歼保卢斯第6集团军的“指环”作战计划由罗科索夫斯基统一指挥实施,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编制撤销,所辖第57、第64和第62集团军转隶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

  包括7个集团军的顿河方面军于1943年1月10日实施“指环”战役。此前两天,罗科索夫斯基向被围的保卢斯发出最后通牒:“……在你们毫无出路的情况下,为避免无谓的流血,我们建议你们接受以下投降条件:以您和您的司令部为首的全部被围德军部队停止抵抗……如果拒绝投降,将予以消灭……”署名是:红军最高统师部大本营代表沃罗诺夫炮兵上将,顿河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保卢斯拒绝了最后通牒。

  1月10日早8时零5分,第65集团军率先发起进攻。炮火准备持续了55分钟。几千门大炮齐声怒号,惊天动地。随后,苏军突击部队全速前进,迅速冲垮德军防线。进攻的第一天,第65集团军楔入德军防御纵深1.5公里4.5公里。又经过3昼夜酌血战,苏军消灭了德军防御西面突出部的守军。1月12日日终时,第65集团军和第21集团军前出至罗索夫什卡河西岸。1月15日,苏军突破德军中层防御围廓。这一天,顿河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晋升为上将。

  1月22日,顿河方面军全线出击。1月26日,第21集团军的部队冲入斯大林格勒城内,与坚守数周的苏军守卫部队会师。1月31日,走投无路的保卢斯及其司令部向罗科索夫斯基投降。但是被围德军部队拒绝停止抵抗。罗科索夫斯基发起最后的攻击。

  2月2日,罗科索夫斯基向最高统帅报告:“顿河方面军务部已于1943年2月2日16时完成了您的命令,全部粉碎并歼灭了敌斯大林格勒集团……斯大林格勒市及斯大林格勒地域的战斗行动已经停止。”

  历时160天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以苏军的最后胜利而告终。这次战役德军损失150万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是苏德战场的一个转折点。苏军从此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罗科索夫斯基上将未来得及去一趟浸透着英雄守卫者鲜血的斯大林格勒市,2月2日当晚,斯大林便召他立刻飞往莫斯科,接受新的任务。

  2月15日,斯大林命令罗科索夫斯基以顿河方面军的指挥机构,组编中央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任方面军司令员,紧急开到叶列茨地域,在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之间展开,对德军奥廖尔集团的翼侧和后方进行攻击。中央方面军编成内有第21、第65和第70集团军,坦克第2集团军,以及空军第16集团军。

  组织进攻的时间太短。但是罗科索夫斯基按期于2月25日发起进攻。苏军开始阶段的进攻十分顺利。第65集团军和坦克第2集团军突破德第2集团军防线,到3月6日推进了30至60公里。德军为免使奥廖尔集团遭到纵深包围,急忙从勒热夫和维亚济马增调数个步兵师和坦克师,摆在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当面。

  罗科索夫斯基进攻受阻。他向大本营指出,以中央方面军目前的状况,无法继续向布良斯克一斯摩棱斯克方向进攻。大本营于3月7日变动了中央方面军的任务,第65、第70和第21集团军改在北面和东北方向上进攻,帮助布良斯克方面军歼灭德军奥廖尔集团。战役进展仍不顺利。第70集团军无组织地从行进间分批投入战斗,未能向前推进。罗科索夫斯基亲自到第70集团军司令部了解失利原因,认为是集团军司令员指挥不力,当即撤换了他。罗科索夫斯基认为自己也有责任。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在追究集团军指挥人员和司令部作战失利责任的同时,我自己和我的司令部也难辞其咎:我们没有检查部队的准备情况,不了解他们的指挥人员,就给集团军下达任务。使其仓促投入战斗。这是我应汲取的一次教训……”

  大本营决定停止对德军奥廖尔集团的进攻。自3月21日起,中央方面军在戈罗季谢、小阿尔汉格尔斯克、特罗斯纳、利季日、科列涅沃地区转入防御,和布良斯克方面军一起,形成库尔斯克突出部正北面。3月底,沃罗涅日方面军在击退德军进攻之后态势也稳定下来。于是,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形成一个孤形战线,弧部向着德军。

  希特勒为了从苏军手中夺回战略主动权,于1943年4月15日下达了6号作战令:“以别尔哥罗德地域的一个突击集团和奥廖尔以南的一个突击集团,坚决而迅速地进行集中突击,以向心进攻的方法合围并歼灭库尔斯克地域之敌……”

  中央方面军及其南翼友邻沃罗涅日方面军将面临德军的集中突击。

  苏军对德军的主突目标做出了正确判断。朱可夫在4月8日给最高统帅部的报告中写道:“我认为,敌人将对中央、沃罗涅日、西南三个方面军进行主要进攻战役,以便粉碎这一方向的我军,取得机动自由,沿最近的方向迂回莫斯科。”罗科索夫斯基于1943年4月10日在给总参谋部的报告中也明确指出:“1943年春夏时期,敌人的进攻将只能在库尔斯克—沃罗涅日方向。”4月12日,沃罗涅日方面军也向大本营提交了内容相似的报告。

  4月12日晚,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定下决心,要求各方面军在所有的特别重要方向上,特别是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建立巩固的纵深梯次配置防御,先以强大的防御迎敌,然后转入反攻并彻底歼敌。

  4月28日,罗科索夫斯基晋升为大将军衔。

  此时中央方面军的编成做了调整,现有第13、第48、第60、第65和第70集团军,并有预备队坦克第2集团军、1个步兵军和2个坦克军。空军第16集团军负责对方面军的空中掩护。

  罗科索夫斯基建立了纵深梯次配置,设立了6道基本防御地带、大量的中间地区和斜切阵地,挖掘堑壕和交通壕5000公里。罗科索夫斯基断定德军将以主要兵力突击方面军右翼上方的奥廖尔突出部的根部,他毅然决然地在这一方向上布置了高密度的兵力和兵器。在这95公里的地段,他集中了方面军全部步兵兵力的58%,炮兵的70%,坦克和自行火炮的87%,并配置了第2梯队和预备队。为加强奥廖尔—库尔斯克铁路沿线的第13集团军,罗科索夫斯基调去拥有700多门火炮和迫击炮的炮兵军,使每公里正面上有92门76毫米以上的大炮,这是前所未有的密度,是敌人进攻所能建立的密度的1.5倍。

  在德军进攻的整个方向上,苏军部署了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和瓦杜丁大将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共130万人,2万门火炮和迫击炮,36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3130架飞机。其后还有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58万人,9000门火炮和1640辆坦克及自行火炮。

  7月4日晚,罗科索夫斯基从德军俘虏中得知德军已于当天早晨3时开始进入出发地。罗科索夫斯基估计德军将于次日凌晨发起进攻,决定先采取行动,但已来不及报告和请示大本营,他与最高统帅部代表朱可夫大将商量后,发出进行反击令。

  7月5日凌晨2时20分,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开始对正面德军进行疾风射击(参见库尔斯克战役),反击持续了30分钟。5时30分,德军发起进攻,主突地段是奥利霍瓦特卡地域。普霍夫第13集团军的第15师和第81师与敌激战一天,击退德军4次进攻,之后被迫后撤。这一天德军以巨大代价向苏军防御纵深推进6至8公里。

  罗科索夫斯基以坦克第2集团军和坦克第19军对突入之敌进行反击,以恢复原来的态势。坦克部队遭敌机轰炸,并受到德“虎”式坦克的阻击,损失很大,反击未果。

  第二天,德军又在奥利霍瓦特卡方向上推进了2公里,并开始将进攻锋头稍向右转,指向波内里火车站地域。

  罗科索夫斯基将现有兵力做了大胆而坚决的机动,他毫不犹豫地将受到威胁较小地段的部队调到奥利霍瓦特卡和波内里地域。

  德军在各进攻地段均未取得重大突破,于是投入全部预备队,经4天激战,德军仅前进了10公里

  7月12日,德坦克第4集团军和苏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正面的普霍罗夫卡附近展开了一场对攻战。这是世界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战,双方共投入了1200辆坦克。双方各损失了300辆坦克,都退回了出发地,而德军此后已再无力进攻。苏军转入反攻。

  十分疲惫的中央方面军未经休息,立即参加了对德军奥廖尔集团的总攻。从7月15日开始,经3天战斗,战线恢复7月5日以前态势。此后罗科索夫斯基不断扩大战果。德军的抵抗相当顽强。苏军未及完成合围,仅将德军逐出奥廖尔。同天,沃罗涅日方面军解放了别尔哥罗德。

  当晚,斯大林命令在莫斯科“鸣礼炮向杰出的部队和他们的指挥员致敬”。124门礼炮鸣响了12下。

  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继续向西推进,8月30日进入北乌克兰境内,随后相继解放了雷利斯克、克罗列韦茨、普季夫利、沃罗涅日等地。

  9月7日,中央方面军各集团军前出至杰斯纳河。10天后,罗科索夫斯基强渡杰斯纳河,突破德军西岸防御,直指基辅。9月18日,大本营命令罗科索夫斯基将主攻方向转向切尔尼戈夫。战事进展顺利。10月2日,中央方面军改称白俄罗斯方面军。到11月底,罗科索夫斯基大将的白俄罗斯方面军已肃清了白俄罗斯大片领土上的德军。并解放了战略要地戈梅利。11月26日,莫斯科再次鸣礼炮向罗科索夫斯基和他的部队致敬。

  进入1944年后,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继续推进。2月中旬,白俄罗斯方面军改称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进入4月份后,白俄罗斯低地道路泥泞,部队不能进行任何调动。战斗暂停。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转入防御。

  1944年5月30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批准了代号“巴格拉季昂”的白俄罗斯战役计划。战役目的是:以巴格拉米扬大将的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上将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扎哈罗夫上将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和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维捷布斯克、博古舍夫斯克、奥尔沙、莫吉廖夫和博布鲁伊斯克等方向同时发起进攻,分割德军战略防御正面,于维捷布斯克和博布鲁伊斯克地域歼敌,尔后向纵深挺进,在明斯克以东围歼敌第4集团军,为各方面军发展战役创造最有利条件。

  此役苏军投入兵力240万人,德军兵力为120万人。战役于6月23日打响。拥有最大兵力的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于24日开始进攻,激战5天,在200公里正面上突破德军防御,围歼德军博布鲁伊斯克集团,向纵深推进110公里。这一辉煌战绩受到最高统帅部的高度赞扬,29日,罗科索夫斯基不仅被晋升苏联元帅军衔,成为战争期间第六个获此殊荣的高级将领,还荣膺苏联英雄这一崇高荣誉,可谓双喜临门。

  苏军4个方面军的进攻取得全面胜利。7月5日到11日,苏军在明斯克以东围歼了德第4集团军(参见明斯克战役)。

  到7月16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各集团军已前出至斯维洛奇河、普鲁扎内一线,12天前进150—170公里7月20日,罗科索夫斯基前出到苏联边界西布格河,并强渡过河,进入波兰国境,迅速向维斯瓦河推进,24日解放了卢布林,28日解放了布列斯特(参见卢布林—布列斯特战役),尔后在华沙方向上不断发动进攻。8月初,罗科索夫斯基暂缓对华沙的进攻。

  白俄罗斯战役于8月底结束,苏军歼敌54万人,给德“中央”集团军群以毁灭性打击,向西推进了500—600公里,解放了白俄罗斯全部领土,以及立陶宛部分领土和波兰东部。

  白俄罗斯战役结束之后,罗科索夫斯基积极准备解放华沙的战役,并准备向德国境内挺进。10月中旬,斯大林突然调他转任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司令员。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交由朱可夫指挥。罗科索夫斯基感到困惑:“为什么把我从主要方向调到次要地段?”斯大林回答:“你错了。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将是西攻主要方向上的三个方面军之一。白俄罗斯第1、第2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将结束在德国的战争。”

  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为参加决定性战役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配备了大量的兵力和兵器。罗科索夫斯基辖7个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1个空军集团军,1个机械化军,1个骑兵军和数个炮兵师,总计88万余人,有1500架飞机,2195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万1千多门火炮和迫击炮。

  1945年1月13日,苏军大本营以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巴格拉米扬大将的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和特里布茨海军上将的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共167万人,发动了西进德国的东普鲁士战役。

  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战役开始后的第二天发起进攻,6天后攻入东普鲁士境内,占领许多防御支撑点,1月底与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合力消灭了乌祖里地区的德军。苏军将东普鲁土德军分割成三个孤立集团,德军防线崩溃。

  此时,位于进至奥得河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在东普鲁士作战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之间的东波美拉尼亚地区,形成百余里的空隙。德军统帅部急调“维斯瓦”集团军群,企图歼灭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固守奥得河防线,扭转柏林方向上的不利形势。为了顺利进攻柏林,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将最后消灭东普鲁士德军的任务交由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完成,抽出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主力歼灭“维斯瓦”集团军群,占领东波美拉尼亚(参见东波美拉尼亚战役)。

  2月10日,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和左翼部队从布罗姆贝格以北维斯瓦河各登陆场向斯德丁方向发起进攻,在友邻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部队的配合下,罗科索夫斯基于3月底占领了格丁尼亚和但泽。

  为了奖励罗科索夫斯基“对大规模战役进行优异指挥,在摧毁法西斯德军的斗争中获得的辉煌胜利”,苏联最高苏维埃于3月31日授予他苏联最高军功章——“胜利”勋章。

  4月4日,罗科索夫斯基彻底击溃德军余部,解放了东波美拉尼亚,消除了进攻柏林的苏军侧翼威胁,为攻占柏林创造了有利条件。

  4月16日,苏军发动攻占柏林的战役(参见柏林战役)。苏联元帅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苏联元帅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同时向柏林发起进攻。罗科索夫斯基受命向西方方面前进,包围德军坦克第3集团军主力,分割柏林地区德军集团。4月26日,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部队占领了德国大城市斯德丁。此后罗科索夫斯基各部以每天平均25—30公里的速度推进,5月2日前出至波罗的海沿岸。5月3日,潘菲洛夫的近卫坦克兵与英国第2集团军的战士会师。

  柏林战役于5月2日结束。8日,德军向苏军和盟军远征军投降,苏德战争和欧洲战争结束。

  6月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命令:“为表彰苏联元帅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在东波美拉尼亚和梅克伦堡地域模范地完成最高统帅部赋予他的战斗任务,卓越地指挥了与德国侵略者进行的各次战役,以及在战役中获得的胜利,特授予他第二枚苏联英雄‘金星’奖章,建立半身铜像,按在座台上,立于受奖者的故乡。”

  6月24日,罗科索夫斯基元帅获得了他军人生涯的最高荣誉。斯大林命令他指挥了莫斯科红场上的反法西斯德国胜利的阅兵式。

  战后,1945—1949年任北部军队集群总司令。1949年10月应波兰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经苏联政府批准,赴波兰担任波兰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部长,获波兰元帅军衔,并被选为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议会议员,同时保留苏联国籍和苏联元帅军衔。1956年回国后,任国防部副部长;苏共20大之后,他的死刑判决终于被取消。1957年7月兼任总监察长,10月任外高加索军区司令。1958—1962年复任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总监察长。1962年4月起任苏联国防部总监组总监。他根据以往战争经验和军事上的科学技术革命,为战后时期苏联武装力量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1956—1968年为苏共中央候补委员。苏联第二届和第五——七届最高苏维埃代表。

  1968年8月3日,罗科索夫斯基在莫斯科去世,终年72岁,死后葬于红场克里姆林宫红墙下。

  罗科索夫斯基一生共获“金星”奖章两枚,获列宁勋章7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6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和一级库图佐夫勋章各1枚,奖章及外国勋章、奖章多枚,苏联“胜利”最高军功勋章1枚,荣誉武器1件。

  著有回忆录《军人的天职》。

【点评】

  罗科索夫斯基在苏德战争中显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先后参加了斯摩棱斯克交战(1941),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会战,白俄罗斯、东普鲁士、东波美拉尼亚和柏林诸战役。在莫斯科会战中,罗科索夫斯基在沃洛科拉姆斯克方向以纵深反坦克防御,高度积极而机动地对付敌人的坦克突击;反攻时,为扩张战果,在集团军内建立2个快速集群,把正面突击同迂回包围巧妙结合起来。他在准备和实施战役时,创造性地运用苏联军事学术的重要原则,果断地集中兵力兵器于主要突击方向,大胆地机动预备队,始终顾及敌人的强弱两个方面,摈弃作战中的陈规旧套。罗科索夫斯基斯大林格勒会战时,他在反攻阶段,协同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部队,突破敌人防御,后又在顿河和伏尔加河之间地带包围敌集团33万人,并于1943年初率顿河方面军部队歼灭这一集团。在库尔斯克会战中,他指挥中央方面军在抗击德军进攻和在尔后反攻中粉碎敌奥廖尔集团作战中,显示了军事艺术。他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组织实施的1943年7月5日的炮火反准备,以及同年8月底方面军实施兵力兵器由谢夫斯克向格卢霍夫方向的机动。1944年在“巴格拉季昂”战役中,罗科索夫斯基又定下的具有独创的决心,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部队实施两次强大的向心突击,并以辉煌的胜利证明了这一决策的正确。1945年在东普鲁士、东波美拉尼亚和柏林诸战役中,罗科索夫斯基为切断和粉碎敌强大的战役战略集团而不断增强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的突击力量,这些作战已成为他在卫国战争时期的光辉范例。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1895.9.30—1977.12.5),苏联杰出的军事家、统帅,苏联元帅(1943),两次苏联英雄(1944.7.29,1945.9.8)。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军总参谋长,斯大林格勒反攻作战的指导者,克里米亚的收复者和柯尼斯堡的毁灭者,苏联陆军三驾马车外最具有才华的将领。他的回忆录《毕生的事业》一书对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期间苏军最高统率部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于1895诞生于俄罗斯的一位神父家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从军参战,战斗中的华西列夫斯基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21岁时被提升为营长,获上尉军衔。十月革命爆发后,华西列夫斯基加入苏联红军,不久升为团长。

  1931年秋,华西列夫斯基调入苏联红军军训部,开始司令部机关工作。1935年被选派到总参谋部军事学院深造,接受了系统化正规高级军事教育。毕业后,华西列夫斯基上校被任命为总参谋部战役训练处处长,由于其工作表现出色,被提升为作战部第一副部长兼战役训练处处长,40年6月4日获少将军衔。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华西列夫斯基所在的总参作战部成为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核心部门,1941年7月30日,华西列夫斯基升任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9月底,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华西列夫斯基领导总参谋部10人小组负责前线指挥,直接为大本营服务,斯大林对华西列夫斯基及其工作小组的工作效率非常满意,他在10月28日签署命令,授予华西列夫斯基中将军衔。11月,莫斯科地区开始出现冰冻,德军攻势受阻,斯大林任命华西列夫斯基中将担任代理总参谋长,并命令他立即拟定反攻作战计划。12月5日,亲临前线的华西列夫斯基指挥苏军实施了自开战以来的首次大规模反攻,迫使德军败退,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此役德军损失人员50余万,坦克1300余辆,火炮2500门。德军不得不改闪击战为持久战。

  鉴于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贡献,华西列夫斯基于1942年4月被晋升为上将,两个月后被任命为苏军总参谋长。1942年7月23日,斯大林格勒告急,斯大林派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前线协助指挥战事。当德军从两个方向对斯大林格勒发起第一次进攻时,华西列夫斯基在炮火中指挥守军顽强抵抗。战事进入胶着壮态,斯大林召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拟定反击计划。1943年1月18日,斯大林格勒会战后,华西列夫斯基被授予大将军衔,并获“苏沃洛夫一级勋章”,2月1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命令,授予华西列夫斯基“苏联元帅”军衔

  1943年7月5日,希特勒为了重新夺回东部战线的主导权,在库尔斯克战线发动了“堡垒作战”。8月3日,华西列夫斯基组织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展开大规模反攻,11日收复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这是苏军收复的首座大城市。

  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的同时,华西列夫斯基的远东苏军三个方面军从三个方面向日本关东军发起强大突击行动,不到一周便挺进到中国东北中部地区。8月17日,日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发电报给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宣布日军投降。

  二次大战结束后,华西列夫斯基出任苏军总参谋长和苏联武装力量部副部长,1949年3月出任苏联武装力量部部长,1953年任国防部副部长,1959年起,出任苏联国防部总监察组总监。1977年,82岁的华西列夫斯基与世长辞。

  华西列夫斯基与朱可夫是同时代的苏军高级指挥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他们一起指挥了许多重大战役。但是两人的性格却截然不同。朱可夫豪爽开朗, 大胆果敢,魄力强, 华西列夫斯基老练稳重, 平易近人。有一次, 华西列夫斯基从前线回到大本营, 斯大林开玩笑地说, “ 瞧您指挥这么一大批部队, 而且您干得不坏, 但您自己也许连苍蝇都没有欺侮过”。华西列夫斯基一向认为, 善于在下属面前保持自重是军事首长不可少的品质。

神父之子

  华西列夫斯基1895年9月30日出生在位于伏尔加河流域中部平原的新戈利奇哈镇。父亲是本村教堂合唱团的指挥和诵经士,后来又被派到诺沃波克罗夫斯科耶当神父。父亲的微薄收入不足以满足这个多子女家庭甚至最起码的需要,因此,华西列夫斯基和兄弟姐妹不得不从小就到菜园和田地里从事劳动。

  华西列夫斯基的小学生活是在家乡附近的一所教会办的学校度过的。1909年夏天,他从基涅什马神学学校毕业,尊从父亲的安排,又进入科斯特罗马神学学校学习。在这一时期,学生中的进步活动,工人为反对资本家剥削而进行的罢工运动,给华西列夫斯基很大的影响。

  1914年8月,席卷欧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它改变了华西列夫斯基的人生道路。当时,他正在自己的家乡度暑假,他为自己安排的未来的道路是从神学学校毕业后,再进农业学校,将来当一名农学家。然而,战争爆发了,作为一个青年,他被保卫祖国的口号所激励,于是,他和几位同班同学提前毕业,于1915年2月来到莫斯科,进入阿列克夫谢耶夫军事学校。

初涉军旅

  华西列夫斯基在军校接受了为期4个月的速成训练,由于沙皇军队连遭败绩,军官严重不足,华西列夫斯基毕业后立即被编入预备队,获准尉衔。9月,他被派到西南方面军的第9集团军步兵第103师新霍皮奥尔斯克团,同奥匈军队作战。

  1916 年春, 华西列夫斯基所在的第9 集团军, 驻扎在从德涅斯特河畔的拉塔奇到普鲁特河上的鲍扬一线。他作为第一连连长, 参加了勃鲁西洛夫战役。同年8 月, 罗马尼亚对奥宣战, 却连吃败仗, 11 月布加勒斯特沦陷。华西列夫斯基随第9 集团军开到罗马尼亚, 阻止德国人通过罗马尼亚进攻俄国。1917 年3 月, 国内传出彼得格勒爆发革命的消息, 华西列夫斯基所在团的军官开始分化, 一部分人更趋于保守,一部分向士兵群众靠拢。他一向很接近士兵群众, 自然走了第二条路。十月革命爆发后, 俄军军官层的分裂加深了, 保守分子暂时占了上风。华西列夫斯基因承认苏维埃政权, 接触布尔什维克, 出席士兵代表会议而遭到一部分军官的冷遇。为此, 他决定结束军事生涯, 去做一名农学家。

  回到家乡的华西列夫斯基,先是担任军训处的教官,后又在一所小学担任教师,1919年4月,由于国内形势日益紧张,华西列夫斯基被新西尔县召去参加工农红军,被任命为排的教官(副排长)。从此,华西列夫斯基的生活道路就同苏联红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参加红军后,华西列夫斯基立即投入到平息邓尼金白匪叛乱和反击波兰武装干涉的战斗中去(参见苏联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在战斗中,华西列夫斯基的世界观进一步发生了变化,他决心忠诚地为人民政权服务,“誓死保卫苏维埃俄罗斯”;同时,他的指挥才能也得以充分地显露,当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战斗结束时,他已成为步兵第142旅第424团副团长。

1921年,由于142旅参谋长奥维奇金患病,华西列夫斯基一度代理了参谋长职务。这是他初次涉足参谋工作,当时他丝毫没有想到,他会在未来的战争中,担负最高一级的参谋职务。1922年,华西列夫斯基担任了整编后的红军第48师第142团代理团长的职务。在以后的10年中他先后在这个师的各个团担任团长职务。这期间,他于1926年到“维列斯特尔”步兵战术进修班学校团长班进修了一年。

  1931年春,华西列夫斯基被调到刚刚成立的工农红军军训部。在调任新职之前,华西列夫斯基正式向团党委提出加入联共(布)的申请,并获得团党委通过和师党委批准。1931年8月,经莫斯科军区党委批准,华西列夫斯基成为联共(布)党的预备党员。然而,由于随之而来的清党运动,停止了吸收党员,直到1938年年初,华西列夫斯基才在工农红军总参谋部转为正式党员,1933年,华西列夫斯基调任伏尔加河沿岸军区任军训部部长。1935年,苏联红军实行指挥人员和领导人员的军衔制,华西列夫斯基被授予上校军衔。1936年11月,华西列夫斯基作为第一期学员,进入刚刚成立的总参军事学院深造。在这所学院,他们学习战役学、军事史、战术学,研究新的军事兵器,以及各兵种协同作战。经过一年的学习,华西列夫斯基进一步扩大了军事眼界,提高了军事素养,这些知识为他在卫国战争中胜利地完成肩负的重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谋军官

1937年10月,从总参谋部学院毕业的华西列夫斯基被任命为总参谋部战役训练处处长。他的主要任务是拟定苏联国防人民委员有关工农红军领导部门战役战略训练的年度命令和指示。通过这些文件进行年度总结,并在年度总结的基础上确定下一年度的任务。正是这一时期的工作,开阔了华西列夫斯基在作战方面的眼界,对苏联武器力量系统中各军种、兵种所起的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在这一时期,华西列夫斯基认真工作,并参与了在远东地区粉碎日军挑衅的军事活动。1938年秋,总参机关发布命令,表彰华西列夫斯基“忠诚地高质量地完成了一系列重大任务”。

  1939年6月,华西列夫斯基被任命为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1940年5月又担任了作战部第一副部长。同年,苏军军衔制实施改革,6月4日,华西列夫斯基被授予少将军衔。

  这一时期,正是德国法西斯开始大肆对外侵略,苏德战争即将爆发的前夜。华西列夫斯基所肩负的担子更加沉重,工作也更加繁忙。他亲自参与了对芬兰作战行动计划的制订工作。苏芬战争结束后,他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拟定击退可能的入侵计划中去。在拟定作战计划的过程中,华西列夫斯基和他的同事们都认定,希特勒德国将是苏联最可能的和最主要的敌人。

  由于华西列夫斯基在作战部出色地工作,使他逐渐受到了苏联领袖斯大林的重视。在一次军事会议结束,大家一起进餐时,斯大林在祝酒中,当着众多高级将领和政治局委员,竟提议为华西列夫斯基的健康干一杯。接着,斯大林询问道:你和你的兄弟为什么不在经济上帮助一下你们的父亲呢?当华西列夫斯基告知,为参加革命,他从1926年起就同双亲断绝了一切联系时,斯大林说:你应当立刻与双亲建立联系,在经济上经常给他们一些帮助,并将这样做已被准许的情况告诉总参谋部党组织。

二战烽火

时代背景

1941年,鉴于法西斯德国侵略的威胁日益增长,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和总参谋部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加强苏联西部边界防御能力的重要措施。然而,诚如华西列夫斯基在后来的回忆录中所指出的那样:“规定的动员措施和组织措施未能全部得到落实和完成,对希特勒德国可能发动进攻的时间作了错误的判断,而且我国的经济能力也不充许在历史给我们限定的时间内实现这些措施。当然,军事领导人员在计划和实际落实这些措施时所犯的错误,在这里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朱可夫主持的总参谋部就认为南部基辅方向最重要,在这里集中了苏联一半的前线兵力,而德国的主突方向却是中央的白俄罗斯地区。这种种的原因,造成了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处于严重被动的局面。

在困境中升为总参谋长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优势的坦克和摩托化兵团为先导,从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宽约1500公里的正面,发动全线进攻。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到一个新阶段。6月23日,苏联成立了最高统帅部大本营。6月30日,成立了以斯大林为主席的国防委员会。总参谋部的工作职能也进行了调整。它成了大本营的办事机关,摆脱了直接参与组建红军部队和管理武装力量后勤的工作,而集中主要精力帮助最高统帅部解决战役战略问题。华西列夫斯基在回忆录中曾指出,在卫国战争期间,关于战略决定及其实施计划的初步方案,一般都是斯大林会同中央政治局和国防委员会的一些委员,以及军界方面的最高副统帅、总参谋长和第一副总参谋长一起拟定的。总参谋部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7月30日,华西列夫斯基被任命为作战部长和副总参谋长。由于战况日益紧张,从8月初开始,华西列夫斯基和总参谋长苏联元帅沙波什尼科夫每天都要到最高统帅斯大林那里去,有时一天要去好几趟。当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苏军主要预备队的组成和集中地点问题。

  8、9月份,苏军的形势继续恶化。在西南方面,苏军被迫放弃了基辅,在西北方面,列宁格勒陷入德军的包围而在中路斯摩棱斯克一莫斯科方向,德军投入了重兵,企图一举攻占莫斯科,取得决定性胜利。9月初,德军攻陷斯摩棱斯克,打开了进攻莫斯科的最后一扇大门。莫斯科危在旦夕,全力保卫莫斯科已成为苏军的主要任务。

  9月30日,德军对掩护莫斯科方向的苏军展开猛烈进攻,莫斯科保卫战开始。10月初,华西列夫斯基作为大本营代表,随同国防委员会前往格扎茨克和莫扎伊斯克地区,在这一地区,华西列夫斯基负责把从西部撤下来的部队派往莫扎伊斯克防线组织防御。回到莫斯科后,华西列夫斯基同大家夜以继日地工作,很少睡眠和休息,以至于斯大林亲自下令华西列夫斯基必须在每天4至10点休息。斯大林还亲自检查这个命令是否得到执行,当发现命令没有执行时,斯大林便极其严厉和令人难堪的申斥华西列夫斯基。

  10月下旬,德军继续向莫斯科进犯。莫斯科各主要方面都在激战。国防委员会决定将一部分党、政、军机关和外交使团撤出莫斯科。总参谋部也在撤退之列,由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元帅负责领导设在新地点的总参谋部。在莫斯科,则留有一个精干的作战参谋小组为大本营服务。华西列夫斯基担任了这个小组的负责人。这个小组的职责是:全面和正确地估计前方形势,向大本营提供前方形势的准确情报,根据大本营作出的战役战略决定,拟定具体方案和训令,对大本营一切决定的贯彻情况进行严格监督。因此,压在华西列夫斯基肩上的担子更重了。28日,华西列夫斯基被晋升为中将军衔。

  在顶住德军最初的进攻以后,从12月初开始,红军开始反攻。1942年1月,苏军实施总攻,经过3个多月的激战,苏军向西推进了100至350公里,收复了大片国土,保住了莫斯科。而德军损失了50余万人。至4月份,莫斯科会战以苏军取得胜利而结束。这一胜利,具有重大的政治、军事意义,它粉碎了希特勒闪电战的战略企图,使德军自二战爆发以来第一次遭到重大失败,为战争形势的根本扭转奠定了基础。由于华西列夫斯基在莫斯科会战中工作出色,5月21日他晋升为上将军衔,6月26日,他又被正式任命为总参谋长。

斯大林格勒的辉煌

  华西列夫斯基就任总参谋长后,便主要留在最高统帅斯大林身边,参与战略决策,或者代表大本营到各方面军去协调处理军事事务。1942年7月,华西列夫斯基作为大本营代表别斯大林格勒,研究这一地区的形势。此后,他的主要精力便放在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上。

  当时苏军面临的形势是,德军统帅部为实现1942年夏季战略进攻计划,在苏德战场南翼投入重兵,企图迅速攻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占领巴库,夺取石油资源,占领富饶的伏尔加河下游地区,然后北取莫斯科,南出波斯湾。苏军最高统帅部正确分析了形势,计划通过顽强的防御削弱并阻止德国进攻集团,赢得必要时间组训预备队。待条件成熟后转入坚决的反攻,以求全歼德军重兵集团,扭转整个苏德战场态势。

  正是在这样一个战略背景下,华西列夫斯基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多次奔赴前线,了解情况,协调军事行动。为解除德军对苏第62 集团军合围的威胁, 他建议使用坦克第1 和第4 集团军的剩余兵力, 对敌实施反

  突击。这不仅打破了敌人的围歼计划, 而且阻止了敌人一举拿下斯大林格勒的企图。8月下旬,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市郊展开防御,减弱德军对市区的突击,华西列夫斯基再一次来到斯大林格勒,担负起领导调来的部队参加即将进行的反突击准备工作,直到8月底,由朱可夫大将接替工作后,才返回莫斯科。10月,华西列夫斯基前往斯大林格勒,与朱可夫等指挥员共同拟定反攻计划,并亲往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就地领导反攻的准备工作。11月13日,华西列夫斯基在党中央政治局和大本营的会议上,报告了拟定的作战计划,并得到批准。

11月19日开始,苏军发动了围歼斯大林格勒敌军集团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战斗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自反攻开始后,华西列夫斯基大部分时间是在前线度过的。他同方面军首长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直接参与作战计划的拟定。同时,每天就前线情况向最高统帅作两次报告,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在整个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华西列夫斯基领导总参谋部在正确制定会战计划、同方面军首长一起将任务具体化、解决各级指挥的协调行动问题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尽了最大的努力,对确保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正是在这一时期,斯大林才逐渐改变了对总参谋部作用估计不足的一些做法。

  毫无疑问,斯大林不仅是一位政治战略大师,而且是一位通晓军事战略、战役学的大师。苏联战胜德国便证明了他是一位杰出的统帅。然而,战争进行的初期,斯大林表现出不恰当的自负和自信,过高地估计了自己指挥战争的能力和知识,他很少依靠总参谋部,总想把总参的许多领导干部下放列部队去指挥战斗,未能对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加以利用,因此,斯大林作出的一些决定,远非都是无可指责的。正是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由于华西列夫斯基率领总参谋部发挥了重要作用,才促使斯大林逐渐改变了对总参谋部作用的看法,其工作作风也不断改进。据华西列夫斯基回忆:“大约从1942年9月起,斯大林明显地改变了对总参谋部的态度,开始真正依靠它了。从那时起,一切重大的战役战略问题,都是在总参机关、国防人民委员会各部门首长和方面军司令员的参与下加以解决的。”

  斯大林格勒会战,至1943年2月以苏联军民获得的辉煌胜利而告结束。德军在会战中共损失150万人,占其苏德战场作战总兵力的四分之一。苏联人民取得的这一胜利,彻底打破了希特勒灭亡苏联称霸世界的狂妄企图,使之成为苏德战场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转折。此后,苏军展开了全面的战略反攻。

  斯大林格勒会战也是华西列夫斯基显示其统帅才能的光辉一页,他是斯大林格勒进攻战役计划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之一,对确保会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杰出指挥才能、工作能力,以及意志坚定、谦虚谨慎、为人正派的作风也受到高度评价。正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进行最为激烈的1942年10月,他被提升为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1943年1月18日,华西列夫斯基晋升为大将军衔,并获一级苏沃洛夫勋章,这是苏军首次向高级将领颁发象征统率级别的勋章。仅过29天,即2月16日,华西列夫斯基又被晋升为苏联元帅军衔,成为战争期间第二个荣获此军衔的高级将领(第一个是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由少将晋升为苏联元帅,期间只用了两年半多的时间,如此的晋升速度,在战争史上是罕见的,足见斯大林对华西列夫斯基的器重。

坐镇南方战线

  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后,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派华西列夫斯基到沃罗涅日方面军,协助该方面军首长实施1943年在顿河上游进行的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战役 。1943年夏,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华西列夫斯基同朱可夫等高级将领,在认真分析了整个军事形势后,制定了正确的会战计划,即集中主要力量在库尔斯克以北和以南,首先采用防御战拖垮敌人,尔后转入反攻并歼灭敌人,在此基础上,红军在哈尔科夫、波尔塔瓦和基辅方向发起全面总攻。这一计划得到大本营的批准。由于德军一再推迟了发动进攻的日期,一些苏军将领提出实施先发制敌的突击,斯大林对这一建议也很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又是华西列夫斯基和朱可夫花了很大的力气才说服斯大林仍按原计划实施战役。

  库尔斯克会战从1943年7月5日德军发起进攻开始,至8月23日以苏军再次获得胜利而结束。由于苏军制定了先防御、后反攻的正确作战计划,此次会战使德军损失了50多万人和大量军械物资,德军企图重新夺取战略主动权和再次进攻莫斯科的计划被粉碎。此后,德军已无力再发动战略性进攻了,而只能被迫采取防御战略,直到彻底战败。在这次会战期间,华西列夫斯基担负了组织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协同作战的工作。

  1943年秋,华西列夫斯基领导制定并实施南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解放顿巴斯战役、以及乌克兰第4方面军在北塔夫里亚地区的战役计划。1944年1—2月,在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格战役 中,华西列夫斯基负责协调乌克兰第3、第4方面军的作战,4月协调苏军解放克里木(参见克里木战役)。在攻占塞瓦斯托波尔作战中,华西列夫斯基乘坐的汽车触发了德军埋下的地雷。当时,他正坐在驾驶室里,头部受了重伤,被飞机送回莫斯科,卧床休息了一个星期。

白俄罗斯战役的北线

  华西列夫斯基利用在莫斯科养伤的一段时间,再一次仔细考察了总参谋部正在起草的白俄罗斯战役计划。当时,已是1944年夏季,红军已解放了列宁格勒和加里宁州、白俄罗斯的一部分,乌克兰将近全部,摩尔达维亚的一部分和克里米亚。在战场南段,战斗行动已转移列苏联国境线外的罗马尼亚领土上进行。苏联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的作战计划是:对白俄罗斯突出部的两翼侧实施猛烈向心突击,粉碎驻守在明斯克以东的突出部中心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主力,这到解放白俄罗斯全境的目的,并为下一步对波罗的海和乌克兰西部地区之敌实施突击,以及对德国人力量最弱的东普鲁士和华沙方向发动决定性战役,创造有利前提。5月30日,大本营批准了代号为“巴格拉季昂”的白俄罗斯战役计划,同时任命华西列夫斯基为大本营代表,协调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行动。他帮助大本营完成了各方面军的调动和集中, 提出了他认为适合担任新编组各方面军司令的人选, 供最高统帅选择。在提名中他压制了功勋卓著的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戈尔巴托夫,提拔了并不出名的年轻人切尔尼亚霍夫斯基,还把提出不同意见的坦克兵元帅罗特米斯特洛夫调离了前线。第1次协调是在6月8日,华西列夫斯基批准了方面军司令员巴格拉米扬大将关于实施战役第一阶段的计划;第二次是6月15日至16日,华西列夫斯基检查了方面军中担任主要突击任务的近卫第6集团军和第43集团军战役的准备情况。

  白俄罗斯战役于1944年6月23日开始进行,苏军很快取得了重大进展,至7月上旬,苏军围歼了明斯克以东的德“中央”集团军群,并解放了明斯克(参见明斯克战役)。在此基础上,苏军各方面军立即追击敌人,扩大战果。它们沿各个离心方向实施突击,进攻在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脉全线展开。7月29日,华西列夫斯基因战功卓著,荣膺苏联英雄称号,并被授予“金星”奖章。

波罗的海沿岸战役

  在白俄罗斯战役取得胜利后,华西列夫斯基又负责领导了波罗的海沿岸战役,从9月份战役开始直到年底,他几乎一直在这个地区。这一战略性战役包括4个方面的战役行动:里加战役(9月14日到27日)、塔林战役(9月17日到26日)、莫昂海峡战役(9月30日11月24日)和麦列河战役(10月5日到22日)。波罗的海战役的胜利,使苏军进攻的矛头直指德国进攻俄国和波兰的最主要战略基地——东普鲁士。

  苏军发起东普鲁士战役的目标是:切断守卫在东普鲁士的德军同其他法西斯军队的联系,把这一集团军群压迫到海边加以分割并各个歼灭,肃清东普鲁士境内的敌人。这一战役从1945年1月13日开始。2月18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员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在梅尔扎克城地区重伤牺牲,同日苏联大本营根据需要,以及华西列夫斯基本人的要求,任命华西列夫斯基为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员,总参谋长一职由安东诺夫大将继任,同时国防委员会发布命令,任命华西列夫斯基为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至此,华西列夫斯基离开了自战争爆发以来一直担负的总参谋部的工作,奔赴前线,独挡一面,指挥作战。华西列夫斯基在总参的长期工作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苏联元帅朱可夫曾满意地指出:“我们的总参谋部高度掌握了计划重大战略性和进攻性战役和战局的艺术。”

  华西列夫斯基接到任命后,立即动身于2月20日抵达位于东普鲁士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部,指挥部队协同友军对德对战。4月上旬,华西列夫斯基指挥部队协同友军攻克了东普鲁士首府、被希特勒称之为“绝对攻不破的德意志精神堡垒”的柯尼斯堡。莫斯科为庆祝这一胜利,于4月9日夜间,用324门大炮齐放24响,向攻克哥尼斯堡的英雄们致敬。接着苏军又以强大的攻势围歼了驻守泽姆兰半岛的8个师的德军,肃清了东普鲁士境内的敌人。东普鲁士战役的胜利,为向柏林方向突破的苏联军队解除了来自侧翼的威胁,并腾出了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参加主要方向的行动。

最后的远东战役

1944年秋,白俄罗斯战略性战役结束后,最高统帅部委托华西列夫斯基着手为苏军在阿穆尔河(黑龙江)沿岸,滨海地区和外贝加尔地区集结进行初步计算,确定对日本帝国主义作战所必需的物资。总参谋部在他的领导下,于1945年制定了远东战局计划并得到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同意,以及党中央和国防委员会的批准。1945年6月,华西列夫斯基被任命为远东苏军总司令,负责指挥外贝加尔方面军、远东第1方面军、远东第2方面军以及太平洋舰队。在中国东北对日本作战于8月9日开始(参见远东战役),至8月底结束,共毙伤俘日军68万余人,彻底粉碎了日本关东军主力,解放了中国东北、萨哈林岛(库页岛)南部和干岛群岛以及北朝鲜。苏军远东战役的胜利,缩短了对日作战取胜的时间,加速了日本的投降。华西列夫斯基在这一战役过程中再度表现出他作为军事首长所具有的干练的组织能力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因此第二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

悄然退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华西列夫斯基又担任了苏军总参谋长和苏联武装力量部副部长,领导军队的改组工作。1948年11月,华西列夫斯基任苏联武装力量部第一副部长。1949年3月—1953年3月,任苏联武装力量部部长,斯大林死后,降为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1953—1956年)、国防部主管军事科学的副部长(1956—1957年)。等到赫鲁晓夫击败莫洛托夫,完全掌权后的一天,朱可夫找他谈话:“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你没有写回忆录的兴趣吗?”华西列夫斯基半天才回过味来,这是朱可夫在通知他应该辞职了。1959年1月,改任为将军养老设的苏联国防部总监组总监。此后默默无闻的渡过了20年。1977年12月5日,华西列夫斯基因病去世,终年82岁。

  曾在苏联共产党的第十九、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苏联第二、第三、第四届最高苏维埃代表。

总结评价

华西列夫斯基在战争中主要是在统帅部运筹帷幄,而不是作为前线指挥员决战疆场,其直接的战绩不足。战争期间,作为苏军的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的主要活动是同斯大林、朱可夫在统帅部里谋划,或者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协调几个方面军行动,而不是作为方面军司令员指挥大军,威风八面地在战场上同敌人决战,因而缺少惊天动地的沙场战绩,直接影响到他的统帅功名。华西列夫斯基只是在战争的最后半年,才接替阵亡的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担任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司令员,这还不是主要的方面军。那时,每当苏军打了胜仗,苏联都要在首都鸣放礼炮,向取得胜利的方面军司令员及其全体官兵致敬。那些主要的方面军司令,可谓出尽风头。如1945年5月24日,苏联政府在克里姆林宫举行庆祝战胜德国的盛大招待会,莫洛托夫带领全场人员为红军统帅们干杯,他最先提到的是那些主要的方面军司令员的名字:朱可夫、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而华西列夫斯基的名字则被排在这些人的后面。相对这些在前台演出威武雄壮活剧的方面军司令员,这位幕后的总参谋长显得黯然失色。如华西列夫斯基之后任总参谋长的安东诺夫,在战争中也功勋卓著,是荣获胜利勋章的佼佼者之一,但直到战后去世仍是一名大将。而那些方面军司令员们,则几乎全部荣升元帅,其中几位主要的方面军司令员,如朱可夫、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都在俄罗斯官方确定和民众评选的十大军事家中榜上有名,而且名列前茅。

  华西列夫斯基的军事生涯中,确有过败走麦城的经历,影响了他的统帅形象。如1942年哈尔科夫战役后,德军挟战胜之势,长驱进犯斯大林格勒。苏军西南战线的几个方面军都未能阻住敌人,让德军打到斯大林格勒城下。主要过失固然在几位方面军司令员,但作为最高统帅部在南线的代表,华西列夫斯基也必须承担责任。8月23日德军攻入斯大林格勒的这一天,怒不可遏的斯大林在电话中对华西列夫斯基厉声斥责,改派朱可夫前来救急。在斯大林格勒的关键阶段,希特勒派曼斯坦因来解围,他主观的断定曼斯坦因一定会取最短的路径进攻,并把主力都集中在这个方向上,不料曼斯坦因却选择了一条比较遥远的路程,击溃了苏军51集团军,杀到离保罗斯一天的路程之内,他直到此时才如梦方醒,被迫动用了最后的预备队第2近卫集团军,这样虽然击退了曼斯坦因,但直插罗斯托夫,截断整个南方德军的计划却因为兵力不足而被迫放弃,大大降低了胜利的价值,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后,苏军向西穷追之时,遭到德军名将曼施泰因的突然反击,接连败退数百公里才站住脚跟,丢失了刚夺回的哈尔科夫。这次败退的主要责任在方面军司令员尼古拉·费多罗维奇·瓦图京,但大本营代表华西列夫斯基又免不了被斯大林一顿痛斥。而朱可夫则幸运得多,他主要指挥的西部战线,有罗科索夫斯基这样能战善守的骁将,从未给他丢过面子。1943年夏季的库尔斯克大战中,朱可夫所坐镇的北线,由罗科索夫斯基的方面军据守,固若金汤,稳如磐石,让德国入撞得头破血流;而华西列夫斯基坐镇的南线,由瓦杜丁的方面军据守,被曼施泰因的党卫军坦克兵团突破了防线。苏军大本营不得不出动了战略预备队——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同曼施泰因的党卫军展开了一场空前的坦克大战,才将敌军逐退。自然,斯大林这一次也不会给华西列夫斯基好脸色。 1944年,他协调指挥4个方面军围歼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结果因为舍尔纳的顽强抗击,在主攻方向上进展迟缓,导致德军最后完整退守库尔兰半岛,一直到战争结束。

  就是他的恩主莫洛托夫,对他的军事才能也只是定性为参谋军官,莫洛托夫回忆说:“我对华西列夫斯基很熟悉,他是一个很好的总参谋部军官。但是作为司令官,朱可夫是属于第一个三驾马车上的。其中有朱可夫,这不是问题,罗科索夫斯基也在内,谁是第三位,得想一想。?”一般认为第三位司令官应该是科涅夫。斯大林在评论朱可夫时说:他比科涅夫强,可以和罗科索夫斯基一比。莫洛托夫也提到具体让他觉得朱强于华的事例——“ 朱可夫大喊大叫,但是,战争末期,斯大林把华西列夫斯基叫来问他攻克柯尼斯堡需要多少时间,这时我对他的才干真是深信不疑了。“两三周。”华西列夫斯基答道。然后又找来了朱可夫,他真实描述了即将发动的强攻的情况,说这件事很不简单,需要两三个月。事情果真是这样。”这些人的评价影响了世人。如英国陆军元帅迈克尔·卡弗在他编著的《现代世界名将》一书中,便把华西列夫斯基说成是低于朱可夫的“二等军人”。

  那么,华西列夫斯基能否称为第一流的统帅呢?答案是肯定的。战争是统帅才能的试金石,战争期间,许多不称职的人都被撤换下去了,包括国内战争中威名赫赫的老将布琼尼、伏罗希洛夫。斯大林在战争中所重用提拔的人,都经过了苏德战争的残酷考验。他们当中,被提升最快的就是华西列夫斯基。战争开始时,他只是一名少将,一年半后就晋升为元帅,其升迁之神速,恐怕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无人能出其右,这是对他军事才干的最好肯定。一位杰出统帅的军事才能并不是若干次作战失利就能否定的。更何况,在决定东线战场转折点的斯大林格勒大反攻期间,是他坐镇斯大林格勒前线获得了辉煌的胜利,而朱可夫却在火星行动中遭到惨败。

个人荣誉

  苏联党和政府为表彰华西列夫斯基在长期军事生涯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除两次授子他苏联英雄称号以外,还先后授予他列宁勋章8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2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1枚、红星勋章1枚,三级“在苏联武装力量中为祖国服务”勋章1枚,奖章多枚,外国勋章14枚,苏联最高“胜利”勋章2枚,荣誉武器1件。

  华西列夫斯基在晚年还撰写了回忆录《毕生的事业》,回顾了自己一生所走过的道路,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征战历程,此书对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期间苏军最高统率部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名人名言

  “军人最重要的东西是荣誉和尊严。”──苏联红军元帅华西列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