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欢乐谷儿童票标准:心灵鸡汤2-人生守望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02:18

第三章人生守望台

  每个人都需要尊重

  尊重他人,是赢得他人尊重的开端。

  ——奥莱尔

  一天,一位美国中年女人领着她的儿子,走进了位于纽约曼哈顿的美国著名企业“巨象集团”总部大厦楼下的花园,他们在一张长椅上坐了下来。

  中年女人很生气地在跟儿子说着什么,离他们不远的地方,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拿着一把大剪刀,修剪花园中的低矮灌木。修剪后的一排灌木都齐胸高,顶部齐刷刷的,就像一道绿色的围墙,漂亮极了。

  突然,中年女人从随身的挎包里揪出一团纸,一甩手抛了出去,正好落在刚剪过的灌木上。一团白花花的纸在青翠碧绿的灌木上显得特别刺眼。老人诧异地转过头,朝中年女人看了一眼,中年女人却满不在乎地也看着他。老人什么也没说,走过去,拿起那团纸,将它扔进旁边的垃圾箱里。

  接着,老人继续修剪灌木。哪知,中年女人又从挎包里揪出一团纸扔了过去。“妈妈,你要干什么?”儿子奇怪地问。中年女人没有回答,只朝他摆了摆手,示意他不要说话。这次,老人依然没说什么,悄无声息地走过去,将那团纸拾起来扔到垃圾箱里,然后回到原处继续工作。可是,老人刚拿起剪刀,中年女人扔过来的第三团纸又落在他眼前的灌木上。

  老人一连捡了中年女人扔的6团纸,但他始终没流露出丝毫不满和厌烦的神色。

  稍后,中年女人指着老人对儿子说:“我希望你明白,你如果现在不努力学习,将来就跟这个老园工一样没出息,只能做这些卑微、低贱的工作!”原来,男孩儿的学习成绩不好,中年女人正试图让他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而眼前修剪灌木的老人成了再好不过的“活教材”。

  中年女人的话也被老人听到了,老人放下剪刀走过来,对中年女人说:“夫人,这里是巨象集团的私家花园,按规定只有集团员工才可以进来。”

  “那当然,我是‘巨象集团’所属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就在这座大厦里工作!”中年女人高傲地说,同时,她掏出一张证件朝老人晃了晃。

  “我能借你的手机用一下吗?”老人沉思了一会儿说。

  中年女人极不情愿地把自己的手机递给老人。老人拨了一个号码,简短地说了几句话,就把手机还给了那个女人。那个女人收起手机,又借此机会开导儿子道:“你看这些穷人,这么大年纪了,连只手机也买不起。你今后一定要努力啊。”

  这时,中年女人突然看到巨象集团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急匆匆朝自己走来,她忙满面堆笑迎上去,可那位负责人看也没看她,径直走到老人面前,毕恭毕敬地站好,老人指着中年女人对来的人说:

  “我现在提议免去这位女士在‘巨象集团’的职务!”“是,总裁先生。我立刻按您的指示去办!”那位负责人连声答道。

  老人吩咐完后,径直走到那中年妇女和小男孩儿面前,他用手抚mo着男孩儿的头,意味深长地说:“孩子,我希望你明白,虽然你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你必须首先学会尊重每一个人。等你真正理解并学会怎样尊重别人的时候,你带着你的母亲再来找我。”说完,老人提起大剪刀,向一排未修剪的灌木走去。

  很多时候,尊重是相互的,你尊重别人的同时,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你对待别人的态度正是别人对待你的态度。

  整洁的形象

  决定一个陌生人的好恶的首要因素是他的形象,一个衣衫得体的人总是能赢得他人的好感。

  ——卡耐基

  莎拉和莫娜是同一天来到一家著名广告公司应聘美编的,单从两个人的作品上看,技术水平不相上下。不过莎拉在思路方面略胜一筹,因为她在佛罗里达做过3年这个行当,刚刚回到北方来,经验相对于才出校门的莫娜自然要丰富一些。两个人一起被通知参加试用,而且结果很明确,只能留下一个。

  莎拉上班时间从来都是一身T恤短裤的打扮,光脚踩一双凉拖鞋,也不顾电脑室的换鞋规定,屋里屋外就这一双鞋,还振振有词地说:“佛罗里达那儿上班的人都这样,再说我这不是穿着拖鞋吗?”不管是在工作台前画图,还是在电脑前操作,只要活干得顺手,一高兴起来准把鞋踢飞。刚开始,同事们还把她的鞋藏起来,和她开玩笑,后来发现她根本不在乎,光着脚也到处乱跑。

  相反,莫娜是第一次工作,多少有点拘谨,穿着也像她的为人一样——文静、雅致,还带着少许灵气,她从来不通过怪发型、亮眼妆来标榜自己是搞艺术的,只是在小饰物上展示出不同于一般女孩的审美观点来,说话温温柔柔的,很可爱。

  有一天中午,电脑室的空气中忽然飘出腥臭味道,弄得一班人互相用猜疑目光观察对方的脚,想弄清到底谁是“发源地”。后来,大家发现窗台下面有嗦嗦的响声,原来那里放着一个黑色塑料袋,有胆子大的打开来一看,居然是一大袋海鲜。

  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集中在莎拉身上,没想到她坦坦荡荡地说:“小题大做,原来你们是在找这个。嗨,这可怪不得我,这里的海鲜只能算是海臭,一点都不新鲜,简直比佛罗里达的差远了。”

  这时莫娜端过来一盆水:“莎拉姐,把海鲜放在水里吧,我帮你拿到走廊去,下班后你再装走。”

  莎拉一边红着脸,一边把袋子拎走了。

  结果呢,试用期才进行了两个月,莎拉就背包走人,尽管她的方案比莫娜做得要好,但是老板不想因为留下这样一个太不修边幅的人,而得罪一大批其它雇员。

  临走的时候,老板对莎拉说:“你的才气和个性都不能成为你搅扰别人心情的原因,也许你更适合一个人在家里成立工作室,但要在大公司里与人相处,处世得体和合作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人们可以有自由的个性与随意的生活方式,但在公共场合,首先要尊重别人,尊重他人的自由与个性。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不能影响别人的生活方式,否则是不可能受到众人欢迎的。我们尊重别人的目的是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

  花钱买快乐

  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伊索

  艾琳刚结婚那阵子,为了买新房,日子过得很节俭。吃快餐,开旧车,搬进新居前,挤在陋室里将就着。但迁居那一天快乐的情景,却使她终身难忘。

  她的邻居安妮和弗兰克有五个孩子,经济拮据,而每逢假日却必去滑雪。为此要购置七双滑雪板,七双长靴,七副撑杆及每人的滑雪衫,还要付来回的车费等其它开销。她认为弗兰克一家简直是疯了。最近艾琳又碰到他,他的孩子们都已各自成了家,“当然,我们那时过着清寒的日子,”他说,“但最近,一个儿子在来信中说,他怎么也忘不了小时候滑雪时的快乐。”

  一笔有限的收入有两种安排法:一种是精打细算地将衣食住行小心翼翼地考虑进去,虽然事事顾全了,但最终觉得毫无收获。另一种是把钱花在自己喜好的事情上,如果难以做到兼顾的话,还不如先满足重要的方面,而在其它方面克扣一下。有些人对于把钱花在那些有益的并能为家庭和自己的生活增加乐趣的事情上,总是犹犹豫豫,只想着攒钱备荒,放走了大好时光。其实这样只是紧攥手中的麻雀,而忘了逮野地里的孔雀。

  艾琳认识这么一对恋人,从20来岁起就开始为下辈子的生活操心。当他们的同龄人在建立小家庭,安享天伦之乐时,他俩却一个念头地买房置地,积累钱财。等他们感到可以安心成家时,女孩已经39岁,这些年来一直在访医求道,也没能怀上一个孩子。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说明一个道理,当你确信某事某物能使你的生活更为充实时,不论它是一次旅行,还是一个孩子,或是别的什么,你就应尽力去得到它。要知道,有的东西失去了就再难以得到。

  小时候的一件事令艾琳终身难忘。那时艾琳的父亲失业了,全家靠吃鱼市上卖剩的鱼杂碎过活。一天,艾琳在一个商店的橱窗内看到了一只带红色塑料花的小别针,顿时艾琳便发疯般地迷上了它。她赶紧跑回家去央求妈妈给一美分。母亲叹了口气(一美分能买一磅鱼杂碎呢),但父亲说:“给她钱吧,要知道这么便宜的价格就能为孩子买到快乐,今后是不会再碰上的。”那时,艾琳就明白,这一美分所能买到的是永远闪光的金子。

  当艾琳想到她那些心满意足的朋友们时,艾琳总为他们花钱的态度而吃惊。他们买不起车,但可以到夏威夷去度假,住陋室,自己却打扮得像个时装模特儿。更有一位朋友带着四个孩子在宫殿般的豪华饭店里吃了一次茶点,而为此,全家人过了两天只吃面包、奶酪的日子。“他们以后能记得的,惟有这一顿茶点。”他这样对艾琳解释。

  钱在生活中并不是决定一切的。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梦想本身就具有了使其得以实现的力量。艾琳有一个朋友,他的独生子在很小时就显示出音乐天赋,不管什么曲调一听便能记住,自己还能在钢琴上编歌。这对夫妻俩为使儿子能得到最好的教育,竟然驱车60英里送他到邻近的一个城市去就学。为此他们付出的代价是:妻子每晚去一所图书馆加夜班,丈夫是个教师,课外在家中设馆开课以增添收入。今天他们的儿子已获得了两个音乐学院的奖学金,在几个美国最好的管弦乐队中演奏过。如果当初他的父母给他请个价格低的二三流教师,他就不会有这样的成果了。

  艾琳想这说明了,在某种意义上,金钱是第二位的。只要有眼光,看准了那些能使你幸福的东西,就应不惜金钱去得到它。用你辛勤劳动挣来的一点钱,送孩子去野营或给自己买一件心爱物,也许与你们低收入不那么相称,但却提高了你生活的情趣和意义。

  生活中有艰辛,有快乐,有成功,有失败;在艰辛中,酝酿果实成熟后的芬芳;在快乐中,流溢出最感人的情愫。生活,是金钱也不能换取的幸福。

  神秘人的礼物

  生活中最大的幸福就是有人爱我们。

  ——雨果

  化学教授波布.波克斯奇在华盛顿波坎城郊外的维特沃斯学院任教31年,他和妻子玛莉.琼生了五个孩子,日子过得相当艰难。数年前他准备买房,去银行申请贷款时,银行职员嘲笑他连肚子都难以填饱,还想贷款买房,他们把他轰出了门。

  为了多挣一些钱,他没日没夜地拼命干活,连暑假也不肯休息。妻子也不辞劳苦,耕种菜园以补贴家用。后来,还是在学生的帮助下,他们才在斯波坎河畔建了住房。

  一天,他坐在书房里凝视窗外的河谷,电话突然响了起来。

  “喂,你是波布教授吗?我是旅行社的劳蕾尔.利文斯顿。”电话里传来一位小姐甜美的声音。“你将携夫人去夏威夷旅游。”她接着解释说,为教授提供经费的是他曾教过的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生,他要以此来报答老师的教育之恩。

  波布以为是哪个学生在和他开玩笑,并没有当真。但几天之后,他陆续收到了《夏威夷简介》的小册子、飞机票、一大笔钱、还有一架照相机。然而,他一直不相信这会是真的,直到乘上飞机。

  在夏威夷,他和妻子游览了博物馆,观看了火山。数年来,他们夫妻俩还是第一次外出旅游,两周来犹如度了一次蜜月,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惬意。他们认为,事情到此也就该结束了,谁知又收到了火腿、坚果、花种等礼物。

  数月之后,旅行社又为波布夫妇提供了去阿拉斯加旅游的经费,神秘人物的律师给他寄去了5000美元的支票,而波布把这笔钱转赠给了化学系。

  关于这位慷慨学生解囊相助的消息很快就在校园里传开了,学校的人都称那位不知姓名的资助者为神秘人物。后来,这位资助者干脆就以“神秘人物”作为信函的落款。

  之后,数学教授霍华德.盖奇在院子里修剪草坪,电话响了起来,夫人朱迪接了电话。“你不认识我,我曾做过你丈夫的学生。”对方在电话里作了自我介绍并夸奖盖奇是个好老师,对学生很关心。他问朱迪喜欢去哪里旅游,朱迪猜想一定是神秘人物打来的。这时盖奇走了过来。“他回来了,你不想和他谈谈吗?”对着话筒问道。“不了”。显然,他是不想让教授听出他是谁。

  盖奇夫妇向来对英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决定去英国。没几天,他们便和数学系的约翰.卡尔森一同上路了,他去斯堪的纳维亚,也是由那位神秘人物资助的。

  不久,神秘人物的行为引起了新闻界的注意,他们就此事向有关人员进行了跟踪采访,希望能查明此人的身份,但这些受益者不予合作。

  波布回想起最初神秘人物寄给他的信:“我隐去姓名,是不想让你对我有负债感。你不仅传授给我们知识,还教我们怎样做人,请你把我看作是你教过的学生的代表吧!那样我会很愉快的。”波布对妻子说:“如果人们知道了他的身份,那会违背他的心愿。”

  一天,退休在家的爱斯娜接到电话,神秘人物说要为她提供到世界任何地方去旅游的经费。最初她婉言谢绝了,经神秘人物一再表明他的心意,她才说她丈夫在世时,他们曾经希望有一天能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去,但现在,她认为单独一个人去旅行不会好玩。“那和伊夫琳.史密斯一道去如何?”神秘人物问。她不明白对方是怎么知道她邻居的姓名的。

  “啊,好,那可太好啦!”她兴奋地叫了起来。

  据调查,维特沃斯学院教师员工中,得到神秘人物慷慨资助的不下50人。在他慷慨行为的感召下,历届学生对该校捐赠的钱越来越多。

  去年,维特沃斯学院受过神秘人物恩惠的人决定共同集资,给他们这位神秘朋友送一件礼物:一扇由他们自己设计完成的彩色玻璃窗。

  送出玻璃窗的第二天,神秘人物打来电话:“非常感谢你们。”接着又举行了表彰大会,奖赏那位神秘人物,旅行社的劳蕾尔.利文斯顿代表神秘人物领了奖。随后,由她丈夫宣读了一封由神秘人物写的信。

  亲爱的教授们、朋友们:

  很多年前,我作为新生来到维特沃斯学院,在校期间,你们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

  我迷茫时,是你们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胆怯时,是你们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贫穷时,是你们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孤独时,是你们为我提供了温暖的家。

  这一切,学生永生难忘。

  信刚读完,全场爆发出一片喝彩声,人们虽然看不见那位神秘人物的面貌,但他的精神、他慷慨的行为、他对老师的敬爱之心却深深感动了所有的人。

  灯火阑珊的夜下一个人独处,获得内心的宁静之余,孤独之感也会幽然袭来。此时,脑海中浮现最多的,是那些给予自己力量和爱的人的身影,与他们的故事。

 

人生守望台(2)

更新时间2009-11-2 10:15:04  字数:4286

 

   克奇尔的瓜地

  我的希望是想确定因为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才使这个世界变得好了一些。

  ——林肯

  小时候,克奇尔每年夏天都要随父母去内布拉斯加的爷爷那里。

  克奇尔记忆中的爷爷是个瘸了腿的老人。听爸爸说,爷爷年轻时很英俊,很能干。他做过教师,26岁时就当选为州议员了,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患了病——严重的中风。

  宽阔的原野,高高的草垛,哞哞的牛叫声,脆脆的鸟鸣,使克奇尔流连忘返。

  “爷爷,我长大了也要来农场,种庄稼!”一天早上,克奇尔兴致勃勃地说出了他的愿望。

  “那,你想种什么呢?”爷爷笑了。

  “种西瓜。”

  “唔,”爷爷棕色的眼睛快活地眨了眨,“那么让我们赶快播种吧!”

  克奇尔从邻居玛丽姑姑家要来了五粒黑色的瓜籽,取来了锄头。在一棵橡树下,爷爷和克奇尔翻松了泥土,然后把西瓜籽撒下去。做完这一切,爷爷说:“接下去就是等待了。”

  当时克奇尔并不懂“等待”是怎么回事。那个下午克奇尔不知跑了多少趟——去看看他的西瓜地,也不知为此浇了多少次水,把西瓜地变成了一片泥浆。谁知,直到傍晚,西瓜苗却连影子也没有。

  晚餐桌上,克奇尔问爷爷:“我都等了整整一下午了,还得等多久?”

  第二天早晨,克奇尔一醒来就往瓜地跑。咦!一个大大的、滚圆滚圆的西瓜正瞅着他笑呢!克奇尔兴奋极了——他种出世界上最大的西瓜了!

  稍大些,克奇尔知道这个西瓜是爷爷从家里搬到瓜地里的。尽管这样,克奇尔不认为那是一种游戏、是慈爱的爷爷哄骗孙子的把戏,那是在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心中适时播下的一颗希望的种子。

  如今,克奇尔已有了自己的孩子,事业上也有所成就。而克奇尔觉得自己乐天的性情与成功的生活是爷爷为他在橡树底下播的种子长成的——爷爷本来可以告诉他,在内布拉斯加种不了西瓜,八月中旬也不是种瓜的时节,而且树荫下边也不宜种瓜……但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让克奇尔实地体验了“希望”与“成功”的滋味。

  在最艰难的时刻,人们有过沮丧,有过失落;有过迷茫,有过彷徨,然而却从未放弃过希望。因为乐观的天性总能使人们从绝望的边缘重新看到希望的曙光。

  拒绝与乞求

  当你拒绝我时,我乞求你接受我;当你乞求我时,我拒绝接受你。

  ——罗素

  一个衣衫单薄,面容枯槁的流浪汉,从玛丽的门前蹒跚而过,玛丽看得出来,他忍受着寒冷,忍受着饥饿,他需要一件挡寒的棉衣,一个热腾腾的面包。

  然而,他只是从玛丽的门前走过,他没有乞求玛丽。尽管玛丽的门楼里飘出一阵阵面包的香味,尽管玛丽的衣柜里,有着穿不完的衣服。

  然而,他没有乞求玛丽,只是从玛丽的门前走过。

  玛丽的心痛了。

  玛丽追上去问他:

  “你不冷吗?”

  “冷”。

  “你不饿吗?”

  “饿。”

  “那么,你为什么不来找我?”

  “……”流浪汉苦笑了一下,迈着坚定而蹒跚的脚步,继续向前赶路,根本不回头看玛丽一下。

  “你等一等!”玛丽拿着一件厚厚的棉衣和一个大大的面包让他收下。

  他穿上厚厚的棉衣,吃完面包向玛丽笑了笑,走了。

  玛丽的心里充满了甜蜜。

  第二天,流浪汉又来了,穿着玛丽送给他的棉衣。他对玛丽说:“再给我一条棉裤吧!最好再给点吃的。”

  玛丽虽然不太情愿,但玛丽还是给了他所需要的东西。

  他满意地走了。

  第三天,他又来了。“我还缺一顶帽子和一双鞋,”他说,“再给点好吃的。”

  “请你走开吧!”玛丽说,心里充满了厌恶。

  流浪汉狂笑着走了,从此永不再来。一直到现在,玛丽不知道他笑些什么;而玛丽的心里一直充满着疑惑:他为什么再不来求我了呢?

  给予可以令自己和他人幸福,但若不停地被人索取,就会变得不快乐。大多时候,付出与回报总是相互持平的。

  并不遥远

  只有有耐心圆满完成简单工作的人,才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困难的事。

  ——席勒

  25岁时因为失业,普雷斯即将面临挨饿。他以前在君士坦丁堡、在巴黎、在罗马,都曾尝过贫穷而挨饿的滋味。然而在这个处处充溢着富贵气息的纽约城,更使他感到失业的可耻。

  普雷斯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他觉得自己胜任的工作非常有限。他能写文章,但不会用英文写作。于是白天他就在马路上东奔西走,目的倒不是为了锻炼身体,而是因为这是躲避房东的最好办法。

  一天,普雷斯在42号街碰见一位金发碧眼的高个子。普雷斯立刻认出他是俄国的名歌唱家夏里宾先生。普雷斯记得自己小时候,常常在莫斯科帝国剧院的门口,排在观众的行列中间,等待好久才能购到一张票,去欣赏这位先生的艺术。后来普雷斯在巴黎当新闻记者,曾经去访问过他,普雷斯以为他是不会认识自己的,然而他却还记得普雷斯的名字。

  “很忙吧?”他问普雷斯。普雷斯含糊地回答了他。普雷斯想:他已经一眼明白了我的境遇。

  “我的旅馆在第103号街,百老汇路转角,跟我一同走过去,好不好?”他问普雷斯。

  “走过去?”现在是中午,普雷斯已经走了5小时的马路了。

  “但是,夏里宾先生,还要走60条横马路口,路不近呢。”

  “谁说的?”他毫不含糊地说,“只有5条马路口。”

  “5条马路口?”普雷斯觉得很诧异。

  “是的,”他说。“但我不是说到我的旅馆,而是到第6号街的一家射击游艺场。”

  虽然有些答非所问,但普雷斯却顺从地跟着他走了。一下子就到了射击游艺场的门口,看着两名水兵,好几次都打不中目标。

  然后他们继续前进。

  “现在,”夏里宾说,“只有11条横马路了。”普雷斯摇摇头。

  不一会儿,他们走到了卡纳奇大戏院,夏里宾说:“我要看看那些购买戏票的观众究竟是什么样子。”几分钟之后,他们重新开始前进。

  “现在,”夏里宾愉快地说,“离中央公园的动物园只有5条横马路口了。里面有一只猩猩,它的脸很像我所认识的唱次中音的朋友。我们去看看那只猩猩。”

  又走了12条横路口,已经来到百老汇路,他们在一家小吃店前面停了下来。橱窗里放着一坛咸萝卜。夏里宾奉医生之嘱不能吃咸菜,于是他只能隔窗望望。“这东西不坏呢,”他说,“使我想起了我的青年时期。”

  普雷斯走了许多路,原该筋疲力尽了,可是奇怪得很,今天反而比往常好些。这样忽断忽续地走着,走到夏里宾旅馆的时候,他满意地笑着:“并不太远吧?现在让我们来吃中饭。”

  在那席满意的午餐之前,主人解释给普雷斯听,为什么要走这么多路的原因。“今天的走路,你可以常常记在心里。”这位大音乐家庄严地说,“这是生活艺术的一个教训:你与你的目标之间,无论有怎样遥远的距离,切不要担心。把你的精神集中在五条横街口的短短距离,别让遥远的未来使你烦闷。常常注意于未来24小时内使你觉得有趣的小玩意。”

  屈指到今,已经19年了,夏里宾也已长辞人世。在值得纪念的那一天他们所走的马路,大都已改变了样子。可是一直到现在,夏里宾的实用哲学,有好多次解决了普雷斯的困难。……

  成功其实就离你一步之遥,每个人身上都有一股不可估量的潜能,而这股力量所发挥出来的动力,会让你获得成功。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有一个伟大的目标,并且用实际行动去完成它。

  哦!冬夜的灯光

  无论外表上显得怎样精明世故,人总有其纯朴的人性的一面。

  ——索尔.贝娄

  艾德和妻子珍妮特抛下自己的诊所,离开舒适可爱的家,来到八千里外的加拿大西部,一个名叫奥克托克斯的荒凉小镇。这里十分偏僻,天气很冷;但是他们感觉到:现在生活的地方辽阔无垠,这里有的是温暖、友谊和乐观。

  艾德记得一个冬日的夜里,有个农民打电话来说只有他一个人在家,而婴儿正在发高烧。虽然汽车里有暖气,他也不敢冒险带婴儿上路。他听说艾德不管多么晚也会出诊,因此请艾德上门去给他的婴儿治病。

  他的农场在15公里以外,艾德让他告诉自己怎样去。

  “我这里很容易找到。出镇向西走6公里半,转北走一公里半,转西走3公里,再……”

  艾德让他搞得糊里糊涂,虽然他把到他家的路线重复了一遍,但是艾德还是弄不清楚。

  “我知道该怎么办了。医生,我会打电话给沿途农家,叫他们打开电灯,你看着灯光开车到我这里来,我会把开着车头灯的卡车放在大门口,那样你就找得到了。”他在电话里告诉艾德这个办法,艾德觉得不错。

  启程前,艾德出去观察了一下阿尔伯达上空广阔无边的苍穹。在冬季里,人们随时都要提防风暴,而山上堆积的乌云,可能就是寒天下雪的征兆。每一年,都有人猝不及防地在车里冻僵,没有经历过荒原风雪的凶猛袭击,是不知道它的危险性的。

  艾德开着车上路,车窗外面寒风呼啸。果然,正如那位农民所说,沿途农家全部把灯开亮了。平时,一入夜荒野里总是漆黑一片,因为那时候的农家夜里用灯是很节约的。一路的灯光指引着艾德,艾德终于找到了那个求医的人家。

  艾德急忙给婴儿检查病情,这婴儿烧得很厉害,不过没有生命危险,艾德给婴儿打了针,再配了一些药,然后向那位农夫交代怎样护理,怎样给孩子服药。当艾德收拾药箱的时候,艾德心想,那么复杂的乡村夜路,我怎么能认得回去呢?

  这时候,外面已经下大雪了。那农人对艾德说,如果回家不太方便,就在他家过一夜,艾德婉言谢绝了。他还得赶回去,说不定深夜还会有病人来求诊。艾德壮着胆子启动引擎,把汽车徐徐地驶离这户人家的门口,说实话,他的心里满怀恐惧。但是,车子在道路上开了一会儿,艾德就发觉自己的恐惧和忧虑是多余的。沿途农家的灯仍然开着,通明闪亮的灯光仿佛在朝着艾德致意,人们用他们的灯光送他回去。艾德的汽车每驶过一家,灯光随后就熄灭,而前面的灯光仍然亮着,在等待着他……艾德沿途听到的,只是汽车发动机不断发出的隆隆声,以及风声和轮下辗雪的索索声。可是艾德并没感到孤独,那种感觉就像在黑暗中经过灯塔一样。

  这时艾德开始领悟到了阿瑟.查普曼写下这几句诗的意境:

  那里的握手比较有力,

  那里的笑容比较长久,

  那就是西部开始的地方。

  在物欲日渐膨胀,人情日渐冷漠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向金钱和利益靠拢;而闪烁于寒冷冬夜的一束束灯光,却在向人们昭示:淳朴、善良、真诚永远像这冬夜的灯光一样,照耀着这个世界的旷野与人生。

 

人生守望台(3)

更新时间2009-11-2 10:15:18  字数:4651

 

   享受美丽的人生

  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

  哈斯夫妇俩一直渴望有个孩子,而且也老早就取好了孩子的名字,但是,他们却等了十多年才如愿以偿。

  库兹亚是他们的宝贝,哈斯夫妇想尽办法教导儿子,连走路的方式也清清楚楚地告知:“我的好孩子,走路时记得要看着地上啊!特别是当你走在木板上时一定要专心看着脚底下,因为木板最容易让人滑倒。”

  这是库兹亚开始学习走路时爸爸的叮咛。乖巧的库兹亚也相当遵从父亲的教导,只要走在木质地板上,他一定会紧盯着脚下的步伐。

  有一天,哈斯一家人来到山间游玩,爸爸又教导库兹亚:“在山路行走时,你还是要看着地上,每一步都要相当小心,不然你会从山项摔到山谷中;而下山坡时,你一样要看着脚下,否则一不小心,你就会扭伤脚踝的,知道吗?”

  库兹亚点了点头,说:“是的,爸爸!”

  有一天,库兹亚准备到海边旅行,妈妈连忙叮嘱他:“儿子啊!当你走在沙滩上时,千万要小心啊!双眼一定要紧盯着脚下,因为海浪随时都会出现,幸运点只会溅湿了你的全身,最可怕的是它会将你卷入海里。”

  不幸的是,在海边的叮咛后不久,哈斯夫妇相继离开了库兹亚。可怜的库兹亚逐渐长大,从小就习惯听爸爸妈妈的引导与叮咛,如今他只能在过去的叮咛中,继续生活;对于父母的话,他仍然相当遵从。

  库兹亚认真执行父母的叮嘱,在木板上、在田野间、上山与下山时,他都用心地盯着脚下。即使来到沙滩,听见美丽的浪潮声,他也不会抬头看看,声音是从哪里来的。

  不管走到哪里,“听话”的库兹亚,总是低着头往前走。

  库兹亚从来没有跌倒过,也没有滑倒或碰伤过,一生几乎是毫发无伤的他,就这么“低着头”,走完他的一生。

  不过,在他临死前,他仍然不知道,原来天空是蓝色的,天上不仅有美丽的云彩,还有耀眼迷人的星星。此外,他也不知道自己所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风光是多么美丽。

  有时候,我们就像“套子里的人”一样,谨小慎微,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因为害怕受到伤害。要知道这样一来,我们眼中的世界除了灰蒙蒙一片,再不会有其它的色彩。

  拿破仑与秘书

  工作是一种乐趣时,生活是一种享受!工作是一种义务时,生活则是一种苦役。

  ——高尔基

  拿破仑在欧洲军事、政治舞台上的杰出才能和辉煌成就,使他成为法国人崇拜的偶像。因此,成为皇帝陛下的秘书,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愿望。但是,拿破仑的秘书毕竟不是好当的。

  一次,拿破仑的一名私人秘书身染重病离职休息,需临时招募一名“书写漂亮”的秘书以作帮补,消息传出,人们展开激烈的竞争。结果,陆军部长办公室的沙罗先生被选中。突如其来的好运使他异常激动,在同事们的一片欢呼声中,这位幸运儿穿戴整齐地到杜伊勒利宫就职去了。

  送走了沙罗先生后,大家对他的飞黄腾达羡慕不已,尚在谈论之际,办公室的门突然被人撞开了,沙罗先生丧魂落魄地出现在大家面前,帽子丢了,手套不见了,头发乱七八糟,四肢直打哆嗦。在众人惊讶万分的目光中,他诉说了刚刚在杜伊勒利宫的遭遇。

  原来,沙罗先生入宫后,拿破仑打量了他一番,便叫他坐在靠近窗口的椅子上,然后就在房里大步地走来走去,指手画脚,不时地从嘴里迸出一些含混不清的词语。初来乍到的沙罗先生以为皇帝心绪不佳,嘴里嘟哝的东西与自己无关,因此,他并没有注意听,只是屏住呼吸偷偷地用目光注视拿破仑的一举一动。

  过了约半小时,突然,拿破仑大步流星地朝他走来,说:“给我重述一遍。”什么也没有记下的沙罗先生张口结舌,一下子惊呆了。拿破仑见纸上一片空白,顿时像狮子般暴跳如雷,怒吼连声。年轻的沙罗先生被吓破了胆,连秘书的椅子还没坐热,就连滚带爬地逃离了杜伊勒利宫。他一连5天卧床不起。此后,直到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已逝世多年,沙罗先生每每从远处眺望宫殿的圆屋顶时,仍心有余悸,全身禁不住轻轻颤抖。

  对付拿破仑的口授,跟随他多年的首席秘书凡男爵却有一套办法。拿破仑口述时,有时含混不清地自言自语,有时又前言不搭后语地断断续续,杂乱无章。对此,凡男爵的办法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听多少记多少,恰当地留下空白,以跟上说话人的思路,一等口授中途停止或最后结束,就赶紧整理残缺不全的草稿,绞尽脑汁地反复琢磨皇帝话语的含义,填补空白,组合句子。整理完毕,便交给拿破仑。此时,他若抖抖纸张,签上名字,把文件往凡男爵的桌子上一扔,说一声“发出去!”那么,口授记录工作便是大功告成了。

  更令秘书叫苦不迭的是拿破仑那非凡的精力,简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例如有一次,拿破仑想在枫丹白露筹建一所学校,曾一口气口授了共计517项条款的详细计划。平时,拿破仑习惯于每天工作15~16个小时,而在每次战役期间,他白天忙个不停地处理军政大事,晚上稍稍休息一会儿,待到凌晨一两点钟,便起床阅读战报和情报,思考问题,并立即就当天的军事行动做出决定。据史载,1806年秋对普鲁士作战期间,有一天,拿破仑除了外事活动外,竟连续口述了102项命令和指示。

  有一天,拿破仑的情绪很好,高兴地捏捏秘书的耳朵,对他说:“你也会永垂不朽的。”的确,拿破仑说得不错,那些和他一起生活工作过的人,后来很多都由于他的缘故而名垂青史。当拿破仑的秘书实在是一项可怕的差使,荣誉虽高,但是没有多少人愿意并且能够干到最后。

  困难无处不在,没有什么是万事俱备只等我们开工的。当一件事我们无法完成得很圆满时,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同样也是一种成功。

  活在希望中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莎士比亚

  亚历山大大帝给希腊世界和东方、远东的世界带来了文化的融合,在亚洲西部形成俩一个面积巨大的泛希腊化世界。据说为了远征他投入了全部青春的活力,出发远征波斯之际,曾将他所有的财产分给了臣下。

  为了登上征伐波斯的漫长征途,他必须买进种种军需品和粮食等物,为此他需要巨额的资金。尽管如此,他为了斩断一般将士都必然怀有的儿女私情,轻身出发,将所有的王室财产,从珍爱的财宝到他拥有的土地,几乎全部都给臣下分配光了。

  群臣之一的庇尔狄迦斯深以为怪,便问亚历山大大帝说:

  “陛下带什么启程呢?”

  对此,亚历山大回答:

  “我只有一个财宝,那就是‘希望’。”

  据说,庇尔狄迦斯听了这个回答以后说:“那么请允许我们也来分享它吧!”于是他谢绝了分配给他的财产,而且臣下中的许多人也仿效了他的做法。

  人很容易遇到些许的失败或障碍,于是悲观失望,消沉下去。或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失掉活下去的勇气;或恨怨他人;结果落得唉声叹气、牢骚满腹。其实,身处逆境而不丢掉希望的人,肯定会打开一条活路,在内心里也会体会到真正的人生欢乐。

  保持“希望”的人生是有力的,失掉“希望”的人生则必然通向失败之路。“希望”是人生的力量,在心里一直抱有美“梦”的人是幸福的。也可以说,抱有“希望”地活下去,是只有人类才被赋予的特权。只有人,才由其自身产生出面向未来的希望之“光”,才能创造自己的人生。

  在走向人生这个征途中,最重要的既不是财产,也不是地位,而是在自己胸中像火焰一般熊熊燃起的一个信念,即“希望”。因为那种毫不计较得失,为了巨大希望而活下去的人,肯定会生出勇气,不以困难为事,肯定会激发出巨大的激情,开始闪烁出洞察现实的睿智之光。只有睿智之光与时俱增,终生怀有希望的人,才是具有最高信念的人,才会成为人生的胜利者。

  生命的过程就是一种希望,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希望,而我们或许就是因为对未知的前方始终充满希望才会不断向前走的。

  踏上回家的路

  伟人既是脆弱的凡人,又是无畏的神人。

  ——塞涅卡

  1999年,曼德拉向全世界宣布,自己将向总统一职永远告别,不再参加下一届竞选。要知道,这顶珍贵的领袖桂冠是历经27年铁窗生涯后才由民意赋予的,只要他轻微点一下头——或者不点头,只要不反对即可——就能丝毫不受訾议地继续留在这个位置上。但他说:我老了,该回家了。

  这句像黑皮肤一样平静而朴实的话,一经说出,立即将南非带入了巨大的心灵寂静之中。它感动了非洲,也震颤着整个地球。在这个为褫夺权力而血肉横飞的20世纪,若非亲眼目睹,谁会相信胜利者主动弃职的事呢?太不可思议了,打江山者坐江山、夺天下者主天下、谁斗争谁当权,就像“谁投资谁收益”一样,早就成了天经地义的国际惯例。

  和一些双目枯陷、风烛残年的“孤家寡人”相比,曼德拉简直就像一位刚刚越野归来的长跑健将,看上去发如烈火、肌肉结实,仿佛一尊雄狮雕像。但他坚持让人们相信:自己老了……6月,在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举行了“欢迎姆贝基、送别曼德拉”的“人民音乐会”,在这个具有经典精神意义的仪式上,成千上万的南非国民手举烛光,热泪盈眶,自发唱起了雄壮的《曼德拉之歌》……通过电视直播,这幅“心灵海洋”的感人场面传遍了全世界,人们无不为之动容,陷入沉思。

  不仅在黑人大陆,乃至全球,曼德拉都是深受爱戴的英雄,他的贡献和精神是世界性的。人们对他的感情与信赖超越了地域、民族、肤色、宗教的界限,视其为“人”的榜样、人类的勇士。

  曼德拉出生于南非一个世袭的酋长家庭,假如说这种贵族身份曾带给他什么好处的话,那就是提供了他读书和获得理性知识的机会。然而,为了“永不统治和压迫别人”,他主动放弃酋长继承权,投身于黑人解放运动而矢志不移。在阴暗潮湿的罗本岛监狱,他说:“在那些漫长而孤独的岁月中,我对自己人民获得自由的渴望,变成一种对所有人——白人和黑人都获得自由的渴望。”为了换来不流血的和平民主,他顶住黑人解放阵线内部的强大压力,坚持与政敌进行马拉松式的多党谈判,团结一切力量,以化解种族怨结;他非但不支持“把白人赶进大海”,反而呼吁黑人“将武器扔到海里去”!他不计前嫌,与德克勒克为首的白人势力共同推动南非和平进程……奇迹终于出现,一场内战得以避免,罪恶的种族隔离制度被彻底清除,南非首次实现了多种族平等大选。南非曾是世界上种族冲突最激烈的地区,但在曼德拉的坚决倡导下,新南非并没有沿袭“纽伦堡”式的国际审判方式处理历史宿怨问题,而是成立了“真相与和解委员会”……

  可以说,没有曼德拉这位对和平锲而不舍的斗士,没有这种海纳百川、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与信念,今日南非会不会仍像卢旺达、刚果、莫桑比克、巴布亚新几内亚那样笼罩在哀鸿遍野、骷髅曝日的硝烟血腥之中就难以预料。没有曼德拉这位甘地式的圣雄,就没有新南非——至少不会有这么快就诞生的新南非!这是毫无疑问的。

  为了向继任者表达自己的敬意和支持,在庆祝晚会上,曼德拉携夫人特意比姆贝基夫妇提前5分钟到场(按南非礼仪,总统应最后入场),他微笑着说,自己现在只是一名普通百姓,理应如此。从“酋长”到战士,从战士到囚徒,从囚徒到总统,再从总统到平民,历经这一环环惊险的递进与还原,曼德拉终于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神圣使命,完成了对这个国家应尽的义务。他表示,他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乡,过一种宁静的田园生活,在那里,一直到死……

  伟人的卸任场面更能深刻而明亮地镌刻在世人心中。有时候,一个人离去的背影甚至比其迎面走来更显辉煌、更令人震撼和激动。

 

人生守望台(4)

更新时间2009-11-2 10:15:31  字数:5105

 

   黄粱一梦

  没有钱是悲哀的事。但是金钱过剩则倍过悲哀。

  ——托尔斯泰

  2002年8月8日《泰晤士报》有则报道说:法国中部的一个叫圣麦格勒的村里,住着一个叫布莱卡德的农民。一天,他去附近转悠时顺道买了张彩票,没想到竟中了150万英镑的大奖,这让本来清苦的布莱卡德有了做个大富翁的美梦。

  他一下就想到了饲养“费尔南德斯牛”。养这种牛在他父亲那时就是谋生手段,况且它已濒临灭绝,全法国也只有780头了。于是他在附近购买了一个86英亩的农场,又购进了119头“费尔南德斯牛“。

  本分善良的布莱卡德并没有忘记贫苦的父老乡亲,常常成百上千地往外施舍,有的名义上是借贷,其实他从来也没有去讨要。可令人不解的是,他的这些慈善并没有给他带来好的名声。不仅没有人打算还,而且每当他出现在村头,原本那些共患难的乡亲都要说三道四,甚至打开窗子直勾勾地盯着他,那架势像要把他吞进肚里。

  他想,企业主不但要提高科技含量,还要敬业,走自己的路让人去嫉妒吧。他请来了科技顾问并开始刻苦钻研专业知识。果然,牛儿膘身看好,头数猛增。但那时的农场靠他一家人已忙不过来,他以当地通行价码请村上人帮忙,但没有人愿意,即使请来了也不肯尽力。牛多了,吃的草也多了,他以传统价买草也买不到手,只好以每吨90英镑买高价草。人手不足牛群徽散,草料不足牛瘦致死。

  他觉得单靠科技和敬业还远不够,还必须提高管理水平,于是,建立起了劳动制度、督查制度和分级核算。可是,情况并未好转,本来还算要好的乡亲联合起来,三番五次地向政府请愿,状告他的牛隔三差五“胜利大逃亡”,糟蹋庄稼阻塞交通。他们看到牛在大街死亡不仅不给予同情,反指控他虐待动物。于是政府警告他,要么自己动手迅速“减员”,要么全部没收。

  一周后,法国宪兵队查封了布莱卡德的农场,实行强制转移,并勒令他支付牛群的全部运费和途中“伙食费”。这下布莱卡德穷得一文不名,还多出一肚子窝囊气,变卖农场和牛群已是他的唯一选择。就这样,布莱卡德梦一样地成了富翁,转了一个圈子又把富翁还给了梦。

  人们之所以达不到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标,是因为他们总想一蹴而就,而忽略了其中的环节以及将会受到影响的因素。等到发现问题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感恩的谢柬

  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地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泰戈尔

  依琳娜、莎拉和德鲁还小的时候,每当他们要向人家致谢,就口述感谢词句,由他们的母亲贝德福德书写。但是到孩子长大一些,有能力自己写谢柬了,他们却必须三催四请才肯动笔。

  贝德福德会问:“你写信给爷爷,谢谢他送你那本书没有?”或问:“陶乐思阿姨送了你那件毛线衫,你可向她道谢?”他们的回应总是含糊其辞,或耸耸肩膀。

  有一年,贝德福德在圣诞节过后催促了几天,儿女们竟一直毫无反应,她大为气恼,便宣布:“在谢柬写好并投寄之前,谁也不准玩新玩具或穿新衣。”

  但他们依旧拖延,还出言抱怨。

  贝德福德忽然灵机一动,说:“大家上车。”

  “要去哪里?”莎拉问,觉得好奇怪。

  “去买圣诞礼物。”

  “圣诞节已经过去了。”她反驳。

  “不要啰嗦。”贝德福德斩钉截铁地说。

  待孩子都上了车,贝德福德说:“我要让你们知道,人家为了送你们礼物,要花多少时间。”

  贝德福德对德鲁说:“麻烦你记下我们离家的时间。”

  来到镇里,德鲁记下抵达的时间。三个孩子随贝德福德走进一家商店,帮她选购礼物送给她的姊妹。然后他们回了家。

  三个孩子一下车便向雪橇走过去。贝德福德说:“不许玩,还要包礼物。”孩子们垂头丧气地回到屋里。

  “德鲁,记下到家的时间没有?”

  德鲁点点头。

  “好,请你记录包礼物的时间。”

  孩子们包礼物时,贝德福德替他们冲泡咖啡。终于,最后一个蝶形结也系好了。

  “一共花了多少时间?”贝德福德问德鲁。

  他说:“到镇上去用了28分钟,买礼物花了15分钟,回家用了38分钟。”

  “包这几个盒子用了多少时间?”依琳娜问。

  “你们俩都是两分钟包一个。”德鲁说。

  “把礼物拿去邮寄,要花多少时间?”贝德福德问。德鲁计算了一下,答道:“一来一去56分钟,加上在邮局排队的时间,要71分钟。”

  “那么,送别人一件礼物总共花多少时间?”

  德鲁又计算了一阵,说:“2小时34分钟。”

  贝德福德在每个孩子的咖啡杯旁放了一页信纸、一个信封和一支笔。

  “现在请写谢柬。写明礼物是什么,说已经拿来用了,用得很开心。”

  他们沉默构思,接着响起了笔尖在纸面上的声音。

  “花了我们三分钟。”德鲁一面说一面把信封封好。

  “人家选购一件情意浓厚的礼物,然后邮寄给你,所花时间也许超过两个半小时,我要你们花三分钟时间道谢,这难道是过分的要求吗?”贝德福德问。

  三个人低头望着桌面,摇摇头。

  “你们最好现在就养成这习惯。早晚你们要为很多事情写谢柬的。”

  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感恩,感激祖国给了我们和平,感激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激他人给了我们帮助;生活中需要感恩的事情实在很多,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幸福。

  从囚徒到明星

  艰苦劳动加正确的方法加少说空话,就等于成功。

  ——爱因斯坦

  一个名叫热佛尔的黑人青年,他在很差的环境——底特律的贫民区里长大。他的童年缺乏爱抚和指导,跟坏孩子学会了逃学、破坏财物和吸毒。

  他刚满12岁就因为抢劫一家商店被逮捕了;15岁时因为企图撬开办公室里的保险箱再次被捕;后来,又因为参与对邻近的一家酒吧的武装打劫,他第三次被送入监狱。

  一天,监狱里一个年老的无期徒刑犯人看到他在打垒球,便对他说:“你是有能力的,你有机会做些你自己的事,不要自暴自弃!”

  年轻人反复思索老囚犯的这席话,于是做出了决定。虽然他还在监狱里,但他突然意识到他具有一个囚犯能拥有的最大自由:他能够选择出狱之后干什么;他能够选择不再成为恶棍;他能够选择重新做人,当一个垒球手。

  5年后,这个年轻人成为了全明星赛中底特律老虎队的队员。底特律垒球队当时的领队马丁在友谊比赛时访问过监狱,由于他的努力使热佛尔假释出狱。不到一年,热佛尔就成了垒球队的主力队员。

  这个青年人尽管曾处于生活的最底层,尽管曾是被关进监狱的囚犯,然而,他认识到了真正的自由,这种自由是我们人人都有的,它存在于自由选择的绝对权利之中。我们所有的人都有这种权利。

  热佛尔也可以推脱说:“现在我在监狱里,我无法选择,我能选择什么呢?”但他说的是:“我能够作出决定。”

  这种自由选择的权利是你作为自己生活的总统所拥有的最有力的工具。这种权利是区别人和动物以及其它存在物的特征。

  世界上许多人说无法选择,就不存在什么个性自由。他们认为决定人的行为的只是机遇。这种说法是偏激的。国际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富兰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被关进德国集中营。他研究了自己的思想,还与别人交谈。他得出结论说:“只有一种东西是不可剥夺的:那就是人类的自由——在任何情况下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选择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的自由。”

  因此,我们看到自己有选择权,我们能够选择。大多数人存在的问题是不想选择,因为我们一旦做出选择,便要承担责任。正因如此,有些人一碰到自己做出的决定是错误的时候就去责备别人,或者推脱再也不肯做出决策了。然而,为了谋取生活的成功,我们必须做出自己独立的选择。我们必须运用自己自由选择的权利。作为自己生活的总统,你每天、每个小时都可做出自由的选择。

  你必须做出选择:

  你可以轻视自己,也可以诚实地对待自己;

  你可以觉得自己是人微言轻的无名之辈,也可以心灵充实;

  你可以办事拖拉,也可以马上就做;

  你可以整天自寻烦恼、牢骚满腹,也可以心平气和地应付一切;

  你可以遵循箴言来生活,也可以按照别的生活原则生活;

  你可以对生活悲观失望甚至逃避,也可以充满信心地投入行动;

  处世为人你可以选择善良,也可以选择罪恶;

  你可以毁坏一切,也可以奋起建设新生活;

  你可以成为你理想中的人,也可以满足现状停步不前;

  你可以忠于职守,也可以逃避责任。

  有关这一切的选择权都在你身上。

  因为你是你生活的主宰。

  人生的选择权在自己的手里,你可以对生活悲观、失望,也可以充满信心地投入行动;总之“机遇”只会青睐那些有自信的人,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

  谁说行家总正确

  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掉自信心了。

  ——培尔辛

  “不行。”这个巧手匠说,“肯定不行!”

  凯洛珊让他把一些黑白瓷砖贴到墙上去,他坚持说那样会掉下来。后来凯洛珊想了又想,认定没什么理由能证明瓷砖会掉下来,于是她自己把它们贴了上去。

  妹妹凯洛琳来的时候,凯洛珊正琢磨这事儿。她眼里流着泪。她小儿子所在的那个幼儿园园长告诉她:“要是你教孩子的方法正确,哪怕你走开他也不会哭。”

  “胡扯!”凯洛珊说,“他是个又好又乖的小宝贝儿,你不是不清楚!”

  “可她还是儿童心理学硕士呢!”凯洛琳啜泣着,“她肯定知道。”“单凭某些人是行家就能说明他们总是正确吗?”她说。接着凯洛珊向她讲了一件她认识的一个编辑的事情:

  那是佛蒙特的一个寒冷的早晨,这个编辑开的车突然不正常了,于是她赶快在一家汽车修理部门前停了下来。“别担心,”机械师向她保证,“车一跑起来,就不会出现问题了。”她了解自己这辆车,在过去哪怕冷天它也没有过这种情况。可行家告诉她没事儿,她也就只好将车开走了。

  后来她发现是水箱冻住了,那辆车也几乎报废。“真是报应,”她告诉凯洛珊,“就因为我听信了那些以为什么都懂的人的话,自己对周围事物应有的判断能力也丧失了。”

  凯洛珊对妹妹说:“你对你儿子的做法就是犯了和她同样的错误。”

  凯洛珊尽管责备,可对妹妹还是非常同情的。这个世界已变得复杂,人们在了解或互相打交道时,从能力方面就已经失去了自信。但常识却在现在和过去一样是大有益处的。再多的专长也替代不了对某一个人、某一种情境的特别认识。多数情况下,还得相信自己的判断。

  凯洛珊是几乎丢了性命才学会这一点的。一天,她在看书的时候,无意识地挠了挠后脑勺,忽然注意到有那么一块地方,在挠头时发出的声响就和指甲划在空纸盒上的声音差不多。她马上去看医生。

  “您说您脑袋里有个洞?”大夫取乐似地说,“什么也没有,您所说的恐怕也只是您头皮上哪根神经弹出的曲子!”

  两年里凯洛珊找了4个大夫,他们都告诉她完全正常。当她找到第5个大夫时,凯洛珊几乎都绝望了:“我自己的身体我自己清楚,我知道里面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您要不信我的话,我就做个X光,让您看看我说得对不对。”她说。

  果不其然,肿瘤在凯洛珊脑袋里已弄成了一个眼球大小的空洞。手术以后,一个年轻的大夫站在她床边,踌躇片刻后说:

  “要说这也是件好事儿,您还是很聪明的。大多数人都死在这种瘤上了,因为我们不知道它在哪儿,等发现时已晚了。”

  凯洛珊知道自己并不聪明,而且在权威面前也表现得很驯服。但在找到前面4个大夫看病时她却应敢于直言。当然,对某些完全肯定的观点能提出疑问还是相当困难的。

  行家们说的大都是那样肯定。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就表现得很自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他断言过将出现“和平时代”。制片人伊文.索尔伯格曾毫不犹豫地阻止过路易.B.梅耶,反对他购买《飘》的版权,因为据说反映南北战争的故事是赚不了几个钱的。连亚伯拉罕.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说中肯定地认为:“全世界不会注意,也不会长久记住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讲的话……”

  既然如此,我们就更不应被行家之言吓倒。我们的推测或许和他们的差不多,有时可能还要比他们的强些。看一下凯洛珊用黑白瓷砖贴的墙,你就知道她为什么这么说了,8年后,它们仍牢牢地贴在那儿,看上去还是那么漂亮。

  当遇到我们确实熟知的领域,如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家庭、我们的住所,让我们听完行家们如何说后,自己再做主张吧!

 

人生守望台(5)

更新时间2009-11-2 10:16:06  字数:3536

 

   苏格拉底的殉难

  有人可能一百岁时走向坟墓,但是他可能生下来就已经死亡。

  ——卢梭

  古希腊卓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是柏拉图的老师。他对西方的哲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苏格拉底一生不断探索真理,由于善于辞令,常常把那些自认为知识渊博的浅薄之辈驳得目瞪口呆,因此他在广大青年中享有很高威望,但他在公元前399年不幸被保守派贵族以煽动青年、污辱雅典神的罪名当众受审,处以死刑。

  根据当时雅典法律规定,处死犯人的方法是赐予毒酒一杯,但在处死前关押的一个月中,法庭允许犯人的亲友探监。当时便有许多青年人天天去监狱探望苏格拉底,其中有位名叫克利托的青年问苏格拉底有无遗言时,苏格拉底回答说:“我别无他求,只有我平时对你们说过的那些话,请你们要牢记在心。你们务必保持节操,如果你们不按我说的那样去生活,那么不论你们现在对我许下多少诺言,也无法告慰我的亡灵。”说完他便起身去洗浴了。

  在苏格拉底即将处死的那天晚上,他把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打发走了,去同他的学生斐多、西米亚斯、西帕斯、克利托等谈论灵魂永生的问题。不久,狱卒走了进来,说:“每当我传令要犯人服毒酒时,他们都怨恨诅咒我,但我必须执行上级命令。你是这里众多犯人中最高尚的人,所以我想你绝不会恨我,而只会去怨恨那些要处死你的人,我现在受命执行命令,愿你少受些痛苦。别了,我的朋友。”说完泪流满面,离开了牢房。苏格拉底望着狱卒的背影说:“别了,朋友,我将按你说的去做。”然后他又掉转头来,和蔼地对那些青年说:“真是个好人,自我入狱以来,他天天来看望我,有时还跟我谈话,态度亲切。现在他又为我流泪,多善良的人呀!克利托,你过来,如果毒酒已准备好,就马上叫人去取来,否则请快点去调配。”克利托回答说:“据说有的犯人听到要处决了,总千方百计拖延时间,为的是可以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请你别心急,还有时间呢!”这时苏格拉底说:“诚然你说得对,那些人这样做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延迟服毒酒就获得了某些东西;但对我来说,推迟服毒酒时间并不能获得什么,相反,那样浪费生命而获得一顿美餐的行为在我看来应当受到鄙视,去拿酒来吧,请尊重我的要求。”

  一会儿送毒酒的人来了,苏格拉底镇定自若,面不改色,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在场的人无不为将失去这样一位好友而悲泣。苏格拉底见状大为不悦,他说:“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呢?我为了避免这种场面才打发家人离开的,常言道: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请大家坚强点!”苏格拉底接着在室内踱了一会儿,说自己两腿发麻,便躺了下来。送酒的人走过来摸了摸他的身体,觉得已经没有热气了。突然苏格拉底又喃喃地说:“克利托,你过来,我们曾向克雷皮乌斯借过一只公鸡,请你不要忘记付钱给他。”说完,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合上了眼,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死亡是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尊严的。有的人被死亡俘虏,为了苟延残喘不惜丧失本性;而有的人面对死亡,坦然从容,死得重如泰山,令人钦佩。

  请尊重自己的价值

  自尊需要的满足导致一种自信的感情,使人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

  ——马斯洛

  在一个聚会上,在德国汉堡定居的斯恩讲起了他的一次颇有意思的求职经历。

  去年,他在德国留学毕业后,开始四处求职,期望着能尽快地找到一份正式的工作,以图安定。但汉堡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加之他也刚刚毕业,缺乏工作经验,所以一直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直到三个月后,他开始心灰意冷,委曲求全,凭着自己的二级建筑装饰设计师的证书和资质,被一家私人的小建筑装饰设计企业接纳了。

  那家私人企业的规模很小,给他的工资也相对偏低一点,月薪只有2800欧元,但他已经很知足了,毕竟得来不易,于是他就很安心地工作起来。

  可刚工作了一周,工会的人就找到了他,开始咨询他的工资问题,他如实地回答了。末了,工会的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先生,按工会和政府规定,像您这样的二级建筑装饰设计师应该得到3500欧元的月薪。”

  但他笑着回答说:“感谢你们的关心,我现在完全可以接受这个偏低的工资了,我需要这份工作。”

  说完,工会的工作人员一脸失望地走了。

  可是就在第二天,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居然也来了,直接找到了他所在的私人公司的老总,希望公司能给他将工资升到政府规定的3500欧元。因为政府认定这样做是不遵守国家法律的,违反人权,违背了一个二级建筑装饰设计师的真实劳动价值。

  最后,单位的老总表示无法满足这个要求,只好把他解雇了,弄得他哭笑不得。而工会和政府的一位负责人员还很严肃地提醒他:“请您尊重您的价值,因为它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当你贬低或破坏您的价值时,就等于贬低或破坏整个行业在这个社会的价值。”

  就这样,他只好再领着政府的失业金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到找到另一份符合身份和价值的工作。

  斯恩朋友最后还是说自己对这可爱的政府干涉至今仍然十分的感动,因为他们让他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让他找回了自信,更让他明白了另一个道理:无论在什么时候,自己都应该尊重自己的价值,而不能因为一时的困境而贬低和破坏了自己的价值,因为你的破坏之举,将伤害到整个行业的价值乃至社会的规则。

  只有当我们懂得尊重自己的价值的时候,才能真正赢得社会的尊重!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记得尊重自己的价值,如果你认为自己的价值在这样的一个层次,那么请你一定要尊重它,不要认为你降低了层次会生活的更自如,不会,永远不会!给自己一个价值底线吧!

  荒岛上的公爵兰

  人的一生,既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

  ——莫泊桑

  有一位名叫威廉姆斯的挪威探险家,从20岁开始环球旅行。

  40年后,他几乎走遍了世界上所有著名的荒原、丛林和深山峡谷。

  1982年,在结束南非裂谷一带的探险后,记者问他有何感想。他说:“我始终有两大遗憾:一是为世人遗憾,地球上有那么多瑰丽的景色,世人竟不得一睹;二是为景色遗憾,它们那么壮观美丽,而不为世人所知。”

  1991年,他到新西兰的斯奈尔斯岛,这次旅行彻底改变了他的这种心态。

  斯奈尔斯是新西兰南部的一个小岛,面积6.7平方公里,由于远离新西兰本土,终年人迹罕至。威廉姆斯踏上这座小岛,发现这里竟生长着成片的公爵兰。这种兰,花姿奇秀、香味馥郁,在挪威乃至整个欧洲都被列为群芳之冠。看到这些兰花,他想:这些名贵珍稀的花卉如果在欧洲早就被呵护着去装点总统套房了,可是在这儿它们却寂寞地生长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都无人知晓。

  正当惋惜之情再一次从心底升起,不经意间,他发现在一个小山崖上有一窝野蜂,它们正忙碌着,把兰花上的花粉和蜜带回蜂巢。威廉姆斯看着眼前的一切,十几年的迷惑好像一下子被解开了。他在当天的旅行日记中这样写道:这一片公爵兰,有这一窝野蜂不就够了吗?有什么可遗憾的呢?世界上奇绝的景色,有一两个探险家走近过、目睹过,不也就足够了吗?

  请相信造物主的安排,每一件事物的存在都有着与之相对应的另一面,用不着杞人忧天;在平凡的生活中,不可能每天都顺利,但只要有一点阳光,总能令我们灿烂一阵子。

  因小失大

  成功是绝妙的颜料,它使一切丑恶得到掩盖。

  ——萨克林

  18世纪后半叶,欧洲探险家来到澳大利亚,发现了这块广袤千里、丰饶富足的“新大陆”。随后,白人残民者蜂拥而至,为抢占土地、建立殖民区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1802年,英国派遣弗林达斯船长率双桅帆船驶向澳大利亚。与此同时,法国拿破仑命阿梅兰船长驾驶三桅船鼓帆前往。经过一番航海较量,法国先进的三桅快船捷足先登,抵达并抢占了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将该地命名为“拿破仑领地”。欣喜之余,好奇的法国人发现了当地特有的一种珍奇蝴蝶,为了捕捉这种色彩斑斓的珍蝶,他们忘记了肩负的重要使命,全体出动,一直纵深追入到澳大利亚腹地。

  这时,英国人的双桅船也开到了,他们看到了停泊在那里的三桅船。沮丧之际,他们惊喜地发现先期到达的法国人却无影无踪了。于是,弗林达斯船长立即命令手下安营扎寨。等到法国人兴高采烈地带着蝴蝶回来时,这块面积相当于英国大小的土地,已经牢牢地掌握在英国人的手中了,而留给他们的只是无穷的懊丧。

  生活中到处都有类似珍蝶的诱惑,到处都有超过珍蝶的诱惑。诱惑力越强,危害性也越大。不能战胜诱惑,就不能战胜自己;不能战胜自己,就不能战胜对手。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要战胜别人应先战胜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