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迪士尼免费巴士:世界马头琴经典:蒙古古典民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2:59:27

 世界马头琴经典是由一群最出色马头琴演奏家以最原生态的方法演奏的最经典的,蒙古古典民歌与现代歌曲的音乐经典。也是一部融合古典与现代风格来编曲打造的专辑。它将给人以清风般的幽雅、晴空般的舒阔。
世界马头琴经典:蒙古古典民乐
',1)">


悠悠的马头琴声、抑扬的蒙古长调、余辉下的勒勒车影、蒙古包的袅袅炊烟、远处飘来的奶茶清香……所有的人事悲欢,所有的岁月流转,都让它在古老的马头琴声中化为轻絮。
马头琴,蒙古语称“胡兀尔”、“莫林胡兀尔”。马头琴名称的来源来自乐器本身:那是因为乐器的顶端有一个端庄生动的马头雕像而得名。故而称为马头琴。马头琴音色柔和、深沉带有一些苍凉感,具有浓郁的草原韵味而深受到牧民们的喜爱。马头琴除了它的声音具有独特的魅力以外,它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科尔沁草原上有个爱唱歌的牧人,名叫苏和。他有一匹心爱的小马儿,浑身雪白,它的皮毛像缎子一样光亮又美丽,它的性格活泼又可爱,它嘶鸣起来,声音像银铃般清脆悦耳....................
蒙古利亚风情十足,国之瑰宝,悲怆苍凉憾人心肺,丰富频响,超级享受。
悠悠的马头琴声、抑扬的蒙古长调、余辉下的勒勒车影、蒙古包的袅袅炊烟、远处飘来的奶茶清香……

马头琴 ­
马头琴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马头琴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郭小川《平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琴。”
乐器概述
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
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历史悠久,
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
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
据《马可波罗游记》载, 12世纪鞑靼人(蒙古族前身)
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
别名
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它的名称、造型、
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称作
“莫林胡兀尔”,而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
昭乌达盟则叫做“潮尔”。 还有“胡兀尔”、“胡琴”、
“马尾胡琴”、 “弓弦胡琴”等叫法。除内蒙古外,
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也有流行。
文化艺术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
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
而且也是民间艺人,牧民家中所喜欢的乐器,
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
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历史追溯 马头琴出现
从山林狩猎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乐器,
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思、托布秀
尔等弹拨乐器且多用于娱乐性歌舞与舞曲伴奏。从《蒙古秘史》、
《元史》中的记载来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
蒙古民族乐器尚以弹拨乐器为主,元代的蒙古军人和牧民,
善弹火必思,喜跳集体踏歌。当草原游牧音乐迅猛发展
之后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便脱胎而出,得到广泛普及,
并且最终取代弹拨乐器的地位,成为蒙古民族最具草原
特色的民间乐器。显然,拉弦乐器取代弹拨乐器,
火必思逐渐衰退,马头琴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蒙古乐器的主角。
马头琴名字的由来
马头琴,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清史稿》载:"胡琴,刳桐为质,
二弦,龙首,方柄。槽椭而下锐,冒以革,槽外设木如簪头似扣弦,
龙首下为山口,凿空纳弦,绾以两轴,左右各一,以木系马尾八十一茎扎之"。
可知,马头琴原来也有龙首。此早在《元史》卷71《礼乐志》有载:
"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为马尾。
"据岩画和有些历史资料中显示古代蒙古人开始把酸奶勺子加工之后蒙上牛皮,
拉上两根马尾弦,当乐器演奏,称之为"勺形胡琴"。目前很多专家认为这
就是马头琴的前身。勺形胡琴当时最长的也是二尺左右,共鸣箱比较小,
声音也就小多了。至今蒙古国的西部也有人把马头琴叫"勺形胡琴"。
当时琴头不一定是马头,有人头、骷髅、鳄鱼头、鳖甲或龙头等,
此外还有人说,这种琴的琴头有呈猴头或玛特尔头的形状。玛特尔形似龙,
面似猴,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据有关学者考证,马头琴一名大约得于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纪初,琴首是由龙头或玛特尔头改为马头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琴类,如:皮胡、锹胡、四胡、奚琴、
稽琴等都是当时的流行乐器。元朝时期随着宫廷生活的逐渐富裕
宫廷内有专门的演奏、唱歌、跳舞的人员,马头琴也就慢慢地
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内容之一了。
马头琴在蒙古的地位
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古代长调的最好的乐器,
它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如: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
悲伤的心情、奔腾的马蹄声、欢乐的牧歌等。与此相关,元代的蒙古民族乐器,
其总体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仅是用于舞蹈和歌曲伴奏,而且还产生了纯器乐曲,
诸如《海青拿天鹅》《白翎雀》等,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
到十八世纪初,马头琴的外观及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马头琴琴体的革新,
马头琴的演奏技巧也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涌现出不少民间说唱演奏家。
问世传奇--马头琴的出现
传说,马头琴最早是由察哈尔草原一个叫苏和的小牧童做成的。
苏和是由奶奶抚养大的,婆孙俩靠着 二十多只羊过日子。苏和每天出去
放羊早晚帮助奶奶做饭。十七岁的苏和已经长得完全像个大人了。
他有着非凡的歌唱天才,邻近的牧民都很愿意听他歌唱。
一天,太阳已经落山了,天越来越黑。可是苏和还没有回来。
就在人们十分焦急的时候,苏和抱着一个毛茸茸的小东西走进蒙古包来。
人们一看,原来是匹刚出生的小马驹。苏和看着大伙惊异的眼光,
对大家说:“在我回来的道上,碰上了这个小家伙,躺在地上直动弹。
我一看没人收拾它,怕它到了黑夜被狼吃了,就把它抱回来啦。”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小白马在苏和的精心照管下长大了。
它浑身雪白,又美丽又健壮,人见人爱,苏和更是爱得不得了。
一天夜里,苏和从睡梦中被急促的马嘶声惊醒。他想起小白马,
便急忙爬起来出门一看,只见一只大灰狼被小白马挡在羊圈外面。
苏和赶走了大灰狼,一看小白马浑身汗淋淋的,知道大灰狼一定来了很久了,
多亏了小白马,替他保护了羊群。他轻轻地抚摸着小白马汗湿的
身子对它说:“小白马呀!多亏你了。”
一年春天,草原上传来了消息说,王爷要在喇嘛庙举行赛马大会,
因为王爷的女儿要选一个最好的骑手做她的丈夫,谁要得了头名,
王爷就把女儿嫁给谁。苏和也听到了这个消息,邻近的朋友便鼓动他,
让他领着小白马去参加比赛。于是,苏和牵着心爱的小白马出发了。
赛马开始了,许多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扬起了皮鞭,纵马狂奔。
到终点的时候,苏和的小白马跑到最前面。王爷下令:
“叫骑白马的上台来!”等苏和走上看台,王爷一看,
跑第一名的原来是个穷牧民。他便改口不提招亲的事,无理地说:
“我给你三个大元宝,把马给我留下,赶快回去吧!”
“我是来赛马的,不是来卖马的呀。”苏和一听王爷的话,
顿时气恼起来。我能出卖小白马吗?他这样想着,
不假思索地说出了那两句话。
“你一个穷牧民竟敢反抗王爷吗?来人哪,把这个贱骨头
给我狠狠地打一顿。”不等王爷说完,打手们便动起手来。
苏和被打得昏迷不醒,还被扔在看台底下。
王爷夺去了小白马威风凛凛地回府去了。
苏和被亲友们救回家去,在奶奶细心照护下,休养了几天,
身体渐渐恢复过来。一天晚上,苏和正要睡下,忽然听见门响。问了一声:“谁?”但没有人回答。门还是碰碰地直响。奶奶推门一看:
“啊,原来是小白马!”这一声惊叫使苏和忙着跑了出来。他一看,
果真是小白马回来了。它身上中了七八支利箭,跑得汗水直流。
苏和咬紧牙,忍住内心的痛楚,拔掉了马身上的箭。
血从伤口处像喷泉一样流出来。马因伤势过重,第二天便死去了。
原来,王爷因为自己得到了一匹好马,心里非常高兴,
便选了吉日良辰,摆了酒席,邀请亲友举行庆贺。他想在人
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好马,叫武士们把马牵过来,想表演一番。
王爷刚跨上马背,还没有坐稳,那白马猛地一踹,
便把他一头摔了下来。白马用力摆脱了粗绳,冲过人群飞跑而去。
王爷爬起来大喊大叫:“快捉住它,捉不住就射死它!”
箭手们的箭像急雨一般飞向白马。白马虽然身上中了几箭,
但还是跑回了家,死在它最亲爱的主人面前了。
白马的死,给苏和带来了更大的悲愤,他几夜不能入睡。
一天夜里,苏和在梦里看见白马活了。他抚摸它,它也靠近他的身旁,
同时轻轻地对他说:“主人,你若想让我永远不离开你,
还能为你解除寂寞的话,那你就用我身上的筋骨做一只琴吧!
”苏和醒来以后,就按照小白马的话,用它的骨头、
筋和尾做成了一只琴。每当他拉起琴来,他就会想起对王爷的仇恨;
每当他回忆起乘马疾驰时的兴奋心情,琴声就会变得更加美妙动听。
从此,马头琴便成了草原上牧民的安慰,他们一听到这美妙的琴声,
便会忘掉一天的疲劳,久久不愿离去。
成吉思汗西征的时候,大规模移民,将马头琴在内的蒙古
文化传到了欧洲,俄罗斯也就有了马头琴,并受到人们的欢迎,直到今天,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4月,蒙古族马头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布林为蒙古马头琴继承人.
独特造型
马头琴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
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共鸣箱呈正梯形,也有极个别
的做成六方形或八方形,琴箱框板多使用色木、榆木、花梨木、
红木或桑木等硬杂木制成,上下两框板的中央开有装入琴杆的通孔,
左右侧板上分别开有出音孔,琴箱正背两面蒙以马皮、牛皮或羊皮,
皮面上彩绘民族图案为饰,也有正面蒙皮、背面蒙以薄木板的。琴头、
琴杆多用一整块色木、花梨木、红木或松木制作。琴头呈方柱形,
顶端向前弯曲,造型为雕刻精细的马头,既有奔马的马头,
也有立马的马头,有的是在琴杆上端直接雕出,
也有的是雕好以后粘上去的。弦槽后开,多有槽盖,
两侧横置两个弦轴(左右各一)。弦轴又称把子,
采用黄杨木或琴杆木料制作,轴杆为圆锥体,轴柄呈圆锥形、
八方形、瓜棱形或扁耳形,圆锥形 轴柄外表刻有直条瓣纹,便于拧转,
有的轴顶为圆球形。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前平后圆,正面为按弦指板,
上端设有山口,下端装入琴箱上下框板的通孔中。皮面中央置
木制桥形琴马。张两条马尾弦,两弦分别用40根(里弦)和60根
(外弦)左右长马尾合成,两端用细丝弦结住,上端缠于弦轴,
下端系于琴底的尾柱上。琴弓用藤条或木料制作弓杆,
两端拴以马尾为弓毛。
传统的造型
传统的马头琴,多为马头琴手就地取材、自制自用,
故用料和规格尺寸很不一致。通常分为大、小两种,
分别适用于室外或室内演奏。大者,琴体全长100厘米~120厘米,
琴箱长26厘米~30厘米、下宽22厘米~28厘米,宜室外演奏使用;
小者,琴体全长70厘米左右,琴箱长20厘米、下宽 18厘米左右,
宜室内演奏使用。马头琴是属于指板类型的拉弦乐器,不设千斤,
从山口到琴马的一段琴弦为有效弦长。它最突出的特点是,
琴箱的面、背两面都蒙皮膜,这和一般拉弦乐器只正面(筒前口)蒙皮、
背面(筒后口)设音窗或呈开口式是不同的。用马尾弓摩擦马尾弦,
发出的声音甘美、浑厚、悠扬、动听,
这在中外拉弦乐器中都是极为独特的。?
演奏方法 坐姿
演奏马头琴时,通常采取坐姿,将琴箱夹于两腿中间,琴杆偏向左侧。
指法
左手虎口稍张开,拇指微扶琴
杆,在低把位上,用食指、中指的指甲顶弦、无名指按弦、
小指指尖顶弦,小指在演奏中非常重要,它常从外弦下面伸进去顶里弦;
在高把位上,由于音位距离很小,各指都以指尖按弦。
右手执弓时,以虎口夹住弓柄,食指、
中指放在弓杆上,无名指和小指控制弓毛。
运弓
运弓中,弓毛和琴弦要保持直角状态。马头琴的定弦有多种,
因较细的琴弦张在里弦,较粗的弦张在外弦,
所以常以反四度关系定弦为a、e,有时也以正四度关系定弦为A、d,
正五度关系定弦为d、a,用于伴奏时音域仅一个八度。
拉奏方法也与其它拉弦乐器不同,琴弓的弓毛不夹在里、
外弦之间,而是在两弦外面擦奏,所以它具有独特的音色,
柔和、浑厚而深沉,拉奏起来,特别洪阔、低沉而豪放,
富有草原风味。右手弓法有长弓、半弓、短弓、跳弓、连弓、
连跳弓、顿弓、打弓、击弓、碎弓和抖弓等,左手指法有弹音、
挑音、颤音、打音、滑音、双音、拨弦、揉弦和泛音等技巧,
许多装饰音都是由小指奏出的。马头琴的演奏特点
是以指甲从弦侧触弦发音,所以音色清晰、明亮,
宜于奏出丰富的泛音,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
收藏乐器
一支来自东蒙民间的马头琴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中,珍藏有马头琴多件。其中有一支来自东蒙民间的马头琴,系用当地所产的松木制作,琴箱正梯形,箱长29厘米、上宽23厘米、下宽26厘米、厚9厘米,正、背两面蒙以马皮,背面皮面中央开有一个金钱眼状出音孔,孔径7.8厘米。琴头琴杆用一根柴木制成,全长108厘米。琴头长方柱形体,顶端雕以马头为饰,弦槽后开,槽长10厘米、宽1.5厘米,两侧各置一个弦轴。弦轴色木制,呈八方形锥状体,轴长12.8厘米,轴顶圆球形。琴杆呈半圆形柱状体,前平后圆,正面为按弦指板,上端雕有龙面装饰,下端插入琴箱通孔中。皮面中央置木制桥形琴马。张两束黑色马尾弦,两弦由龙面鼻孔中穿出,系于琴底尾柱上。琴弓的弓杆木制,两端拴以一束黑色马尾为弓毛,弓长76厘米。此琴制作精细,琴箱四框外表雕刻出民族图案花纹,通体髹以深棕色漆,马头、轴顶涂黑色漆,琴头和琴箱正背两面油漆彩绘云头、花卉和富有民族风格的图案纹饰,古色古香,雅致大方。此琴原为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藏品。已被载入大型画册《中国乐器图鉴》中。

两件蒙古国制作的马头琴
在这个博物馆里,还珍藏有两件蒙古国制作的马头琴,其中一支共鸣箱呈正梯形,箱框用四块硬木板拼粘而成,两侧板上开有音窗,琴箱长33厘米、上宽22厘米、下宽31厘米、厚10厘米,正面蒙以马皮,背面蒙以薄木板。琴头、琴杆用一块松木制作,全长108厘米。上端雕刻向前弯曲的马头,弦槽后开,两侧各置一轴。弦轴云杉制,轴长18厘米,轴柄扁而长,形如马耳。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前平后圆,正面为按弦指板,上端设有弦孔通向弦槽,下端装入琴箱中。皮面中央置木制桥形琴马,马长6厘米、高3.2厘米、底宽1厘米。张两束黑色马尾弦,两弦由弦孔中穿出,下系于琴底尾柱上。琴弓为木制弓杆,两端系一束黑色马尾而成。琴头、琴面髹以淡绿色漆,琴杆、弦轴为橙黄色漆,通体彩绘富有蒙古民族风格的云头、花卉和图案纹饰。此琴为50年代初蒙古人民共和国音乐代表团访华时送给中国人民的礼物,它是中蒙两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研制改革
另外,乐器制作者还研制出了中型马头琴和大型马头琴,这两种马头琴的演奏方法相当于西洋拉弦乐器当中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这样一来,马头琴“家族”就形成了一个高、中、低音俱全的完整乐器组,充实了中国民族乐队。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改造和创制的新型马头琴在外表装饰上仍然保持了蒙古民族的特点,在琴身上绘有民族特征的图案,风格古色古香,雅致大方,从外观上看,不失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马头琴的琴杆用梨木、红木制,大者全长124、小者全长70厘米。音箱呈正梯形或倒梯形,也有六方或八方形。框板用硬木制,两面蒙马皮、牛皮或羊皮,并绘有图案。也有背面蒙松木薄板的。两侧开有出音孔。琴杆上部左右各置一弦轴。弓用藤条作杆拴以马尾。张两条马尾弦。正反四度或五度定弦。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改革制成数种马头琴。一种全长100厘米。蟒皮蒙面或木板面,张尼龙弦。反四度定弦d1、a,音域a—a3。另一种全长128厘米,音箱膜板结合,面板中央挖椭圆形洞框,蒙以蟒皮。增置弧面指板,张三条金属弦。定弦A、d、a。音域A—c2。
现存状况
在辽阔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族聚居的省、区,人们喜爱马头琴,除作为独奏乐器外,常用于说唱(蒙语说书)、民歌和舞蹈伴奏或与四胡等乐器合奏。传统的马头琴音量较小,只适于在蒙古包和室内演奏;经过改革以后,马头琴的艺术造型更加完美,音量和音域得到显著扩大,已完全适于在舞台或室外演奏,它不仅能够拉奏,还可拨弦弹奏,已成为出色的独奏乐器。还经常参加民族乐队演奏,并成为内蒙古乌兰牧骑(文艺宣传队)的主要乐器,最擅长演奏柔和细腻的抒情曲调,特别适宜演奏悠长辽阔的旋律和为长调民歌伴奏。柔和与幽静的时候听,感觉很美,很清新。欢乐的时候听,又不由自主的手舞足蹈起来~~
优秀曲目
马头琴的优秀曲目很多,传统的琴曲风格多样,富于草原特色,曲调委婉,多是描绘自然风光或对马的歌唱。如《朱色烈》、《凉爽的杭盖》、《四季》、《牧马人之歌》《叙事曲》《蒙古小调》、《鄂尔多斯的春天》、《清凉的泉水》、《走马》和《马的步伐》、《干杯》、《蒙古小调》、《草原恋着北京》、《赞歌》、《森吉德玛》、《蓝色摇篮曲》、《奔驼》、《初升的太阳》、《回旋曲》、《万马奔腾》、《欢乐的草原》、《牧马人》、《苏和的小白马》、《奥特尔青年》、《命运》、《鄂尔多斯高原》 等。
说明
《朱色烈》是根据同名民歌改编的,“朱色烈” 是山峰的名字,乐曲用它来比喻男女爱情的坚贞。
《凉爽的杭盖》是描写水草丰美的山林和牧场的夏日风光。
《四季》是根据同名民歌改编的,曲调悠扬流畅,描绘了锡林郭勒大草原一年四季自然景色的变化和牧民对家乡的热爱。
赞颂新时代、新生活的优秀创编乐曲,有,布林《欢乐的草原》《叙事曲》《美丽的戈壁高原》《怀念》《达日玛的《草原新歌》、《新春》,齐·宝力高的《草原赞歌》、《草原连着北京》、《万马奔腾》、在鄂尔多斯草原》、《蒙古胡琴赞》和辛沪光的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等。
《草原新歌》取材于锡盟、呼盟民歌,是一曲草原和牧民的赞歌。
《草原连着北京》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身在草原、心向北京的炽热豪情。
《万马奔腾》描绘了内蒙古千里草原的壮阔建设图景。

评价
有人曾经说过: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曲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这话十分贴切,当一首悠扬的马头琴曲在人们耳边奏响时,你随着那旋律闭目冥思吧……?
马头琴演奏家
蒙古族有许多杰出的马头琴演奏家,他们在继承、发展马头琴艺术上做出了宝贵的贡献,较著名的就有色拉西、巴拉干和桑都仍等。
色拉西
色拉西是深受蒙古族人民热爱的艺术大师,是科尔沁草原马头琴流派的杰出代表。他祖父和父亲都是演奏马头琴的好手,母亲又是歌唱能手,从小接受音乐洗礼和熏陶,九岁学琴,十岁就能独立演奏一般民歌,十九岁拜有名的马头琴手仁钦为师,勤学苦练,技艺精进,形成自 己的独特演奏风格。色拉西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钻研琴艺上,直到六十一岁才结婚。旧社会,他背着马头琴在草原上流浪,历尽千辛万苦,奏出人民的心声;新社会,他演奏的是绚丽多彩的颂歌,有些乐曲还录了音、灌制成唱片。
桑都仍
桑都仍是色拉西的得意门生,他严格地继承了老师的技艺,吸取传统演奏法的优点,创立了一套新型的演奏技法。左手中指的运用为快速演奏提供了方便条件,不仅能演奏传统乐曲,更擅于演奏现代乐曲。他还在马头琴的改革上做出卓越贡献。当代马头琴演奏家有齐·宝力高、李波、布林巴雅尔和达日玛和巴依尔等。
齐·宝力高
桑都仍的学生齐·宝力高,演奏风格热情奔放,雄浑沉实,是内蒙古新一代马头琴学派的杰出代表。1988年组建了马头琴乐团,培养出许多青年马头琴演奏人才。?马头琴制作大师 张纯华  1922年生于山西定襄,祖上为官宦人家,到父亲时家道衰落,充任乡间教师
,母亦识文断字。幼年时母、父、祖母先后去世,9岁入村国民小学读书,两年后因家庭穷困辍学。1936年,为了谋生,沿着前人走西口的道路,经过半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投奔在绥远平市官钱局任职的伯父,伯父与当地有名的“德余泉”商号大掌柜兰银余是相与(挚友),遂介绍他到德余泉学徒,伺候大掌柜,吃住在兰家大院。
1947年,德余泉老店员苏全与他在津合资另开字号,经营两年歇业。1949年夏,他回到归绥(今呼和浩特市),经常给教会、一些乐器班子修风琴等民间乐器。1952年,在旧城大什字街租一处二层楼铺面,创办归绥第一家乐器店“和声文艺工业社”,组织了一些工人从事修理配制和经销各种乐器,生产少量板胡、四胡等产品。服务范围,东至大同,西至包头。此后,经1954年公私合营、1956年合作化以后,他始终与乐器打交道,尤其与蒙古族弦鸣乐器马头琴的研制结下不解之缘,情有独钟。
1950年,内蒙古文工团进京参加建国一周年活动演出。10月3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各省区艺术团体表演,其中内蒙古民间艺人协会主任色拉西演奏一首《朱色烈》乐曲(由民歌改编,喻爱情像朱色烈山峰永恒),当时是坐在舞台上的一张桌子上面进行演奏,声音又有别于一般乐器。毛泽东于是问旁边的乌兰夫:这是什么乐器?声音很好听,就是音量有些低。为什么要坐在桌子上演奏?乌兰夫回答:这个乐器叫潮尔,也叫马头琴,一般是在蒙古包或室内演奏,如在舞台上演出,没有桌子帮助扩音,前面的人能听到,后面的人就听不到了。毛泽东说:能不能改进一下,走进音乐大堂。
领袖的嘱托,也是对民族音乐的希冀。乌兰夫随后让秘书在京城寻访修理制作乐器的厂店技师,几经试制,都不理想。1952年,有人建议在马头琴的故乡想办法吧,于是内蒙古文化局成立了专门研制马头琴小组,遍访能人,自然找到了张纯华。
最初,潮尔音箱的蒙皮传统用料为羊、马 、牛、蟒等皮,北方气候干燥,一般不影响发音,但气候潮湿时发音沉闷且跑调。上世纪50年代初,色拉西到广州演出,尽管事先准备了理发吹风机,在后台烘烤好鼓面蒙皮再上场,仍然大大影响了发挥水准。其后,张纯华试用牛马驴骡及野兽动物各种皮,变换多种做工技艺,虽然取得全国首家成功改革制成的复音筒四胡,并将低音的四胡形制统一的成绩,但对提高马头琴声音并不十分明显。这样,以后在制作传统蟒皮马头琴、旅游小马头琴时,用料开始由皮改木,试用杨柳松楸枫等多种木料,采用多项加工技术,终以枫木作共鸣箱,取代了定音皮面。又采用鱼鳞松、梧桐木作腹板,音孔由侧板改在腹板正面,弓杆由普通树枝改为弹力大韧性好的木料制作,琴轴改为机械轴,琴杆由直杆改为带有弯度,琴弓由二索马尾改为金属弦再到尼龙丝弦,琴杆顶部统一为马头造型。
经中国音协和北京乐协专家、马头琴演奏家鉴定,1962年基本定型,1983年试制生产乌木主体马头琴、木面中音马头琴,音域从原有两个8度变为三个8度,不仅可以演奏二胡、小提琴的双音和弦传统曲目,还能演奏创作曲中的6、5、4、3度等双音和弦,音量音域大为提高和拓宽,马头琴改革有了根本性突破。其声音柔和、浑厚、明亮、力度强,音质纯净、清晰,音色悠扬动听,保留了传统马头琴的特色。可以满足各种不同场合的演出,并可独奏、合奏、伴奏、重奏、协奏,与交响乐团同台演出。马头琴改革大获成功,让马头琴走向殿堂,走向世界。
张纯华老人是中国乐器学会会员、中国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马头琴协会理事、中国北京乐器协会特邀会员,内蒙古政协第五届委员,被内蒙古民间文艺协会授予“研究制作马头琴大师”称号。
2009年3月,桑都仍的弟子、中外著名的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在内蒙古卫视节目上动情地说:张纯华老人是汉族,用大半生心血研制蒙古族人民喜爱的马头琴,痴心不改,一直为马头琴走向世界作贡献。当人们演奏马头琴的时候,不要忘了有这么一位制作大师。
­
马头琴制作师 白苏古郎
白苏古郎出生在美丽富饶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在他的记忆深处,耳旁常常响起的是父亲拉着自制的民族乐器,自编自唱自伴奏的歌声。在父亲的熏陶下,从小他就对蒙古音乐艺术情有独钟,凭着这份执着的追求,2001年春,18岁的他毅然告别故乡,独自一人踏上漂泊他乡拜师学艺的征途。
古郎为了学习,特意在呼和浩特市某马头琴厂打工,他下定决心努力钻研马头琴制作工艺,求学之路很苦也很累,但他都默默承受下来,用他的话说是不混出人样来决不回故乡!功夫不负苦心人,2005年冬,他学有所成,选择了来到马头琴之乡——吉林前郭尔罗斯制作马头琴,从事了他所热爱而又让他值得骄傲的事业,有幸能用自己这双勤劳的双手,来弘扬本民族文化。
懂行的人都知道,要做好一个品质优良的马头琴,制作所经过的程序非常复杂,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工艺要求也很精细,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来不得半点疏忽大意,完成所有的工序靠的就是一双手。传统的马头琴只有马头,没有其它雕刻,古郎制作的马头琴有所不同,经过他不断创新,马头琴的马头下还刻上一个龙头,中国有句老话,龙马精神就体现在古郎的马头琴上。他制作的马头琴声音纯正浑厚,能够赋予它民族的灵魂,曾得到过齐峰、容中尔甲,赛音吉雅等歌唱家的高度赞赏,远销各地,常常是供不应求。
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成绩,但他深知这才只是刚刚起步,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他的目标是通过不断充实自身文化素养和提高技艺,更加完善马头琴制作工艺,打响自己的品牌,在探索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开创事业,留下自己奋斗的足迹。
白苏古郎评价
古郎为人善良淳朴,有着草原儿女坚韧、热情、豪爽的性格,同他结交的朋友很多,他也希望通过宣传,能够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切磋技艺,将民族艺术发扬光大。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