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沽到东疆码头:珐琅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3:52:41
珐琅彩是瓷器装饰彩之一,一般为康雍乾时期所烧造。在景德镇窑选用上好的素白胎瓷器,用进口的西洋珐琅彩料,在内务府造办处彩绘,再二次入炉烧成。因其成本昂贵,生产数量不多,传世量极少。清康熙珐琅彩器的釉料较厚,往往器表有细小的冰裂纹。雍正时期,清宫造办处自炼珐琅彩料,这些都为雍正珐琅彩较康熙珐琅彩更娇艳华丽提供了条件。雍正珐琅器物在山水、花鸟等图案的基础上多配以御题诗,成为制瓷工艺与诗、书、画相结合的艺术珍品。

乾隆时期珐琅彩器物造型更蹊跷,纹饰更绚丽,达到了珐琅彩瓷器的艺术顶峰。

乾隆朝的玻璃工艺与珐琅彩:
乾隆时期稳定的政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乾隆皇帝本人对文化艺术的雅爱、推崇,使之成为清代工艺美术发展的黄金时代。乾隆元年(1736)到三十年(1765)是玻璃厂大规模的生产期,也是清代玻璃制作的高峰期。从玻璃品种看,乾隆朝是清代最为丰富、全面的时期,除康、雍朝已有的玻璃品种继续制作外,还烧造出若干新的玻璃品种。按其制作工艺,大致可以分为单色玻璃、套玻璃、画珐琅玻璃、金星玻璃、刻花玻璃、戗金玻璃、搅玻璃、缠丝玻璃、描金玻璃等;从数量看,整个乾隆朝制作的玻璃器在几万件左右,现存数量也是最多的;从用途看,有生活用品、陈设品、佛堂用品、文房用品、装饰品等。
乾隆帝登基后,为了改善玻璃的质量,引进西洋教士,充实技术。乾隆七年七月二十四日,服务于宫廷的西洋传教士戴进贤、宋君荣、孙章联名上奏说:
乾隆五年,西洋船上有修士赵圣修,通晓历法,鲁仲贤,能知律吕,汤执中、纪文能制玻璃,蒙皇上准令来京,正欲启行,内有赵圣修因病暂存。奏明病愈后,就到前趋。于乾隆七年七月内京理合具折。
对于传教士上奏此事,乾隆帝的反应颇为温馨,降旨「照例赏给新来西洋人赵圣修灰鼠皮袄一件,皮挂一件,宁紬一件一疋。钦此。」 盛清时期的西洋传教士来华,往往因本身的特殊技艺,才得以进入宫廷供职,希望进而逐步影响统治阶层信教,以达到传教的目的。所以从这则记录可知,乾隆五年来华的这几位传教士,会历法、音乐及工艺等技艺,其中,汤执中、纪文擅长烧制玻璃。西洋传教士纪文,汪执中进宫襄协,第二年就能烧炼亮蓝玻璃,乾隆七年正式至玻璃厂工作。乾隆对西洋美术及新奇事物的喜爱更甚祖、父,在玻璃的烧造方面,曾令仿制西洋蕃花,西洋玻璃灯等,不计成本,但求成事。虽然自康熙三十五年起,玻璃厂的编制不断扩大,技术也一再提升创新,但在成本上,玻璃器的造价依然相当高昂,如乾隆二十一年四月初六日,乾隆皇帝想按照挂在水法殿游廊内的西洋玻璃灯样式,制做四对五色玻璃灯,所以让太监胡世杰传旨玻璃厂,先画设计图稿并且估价,玻璃厂在七月十九日上奏说:
为成做西洋玻璃灯四对,共约估买办物料、煤、木工价银三千六百二十两一钱零,另缮清单,一并画样恭呈御览等因具奏,奉旨:玻璃灯照样准做,其所用物料工价银两,知道了。钦此。
乾隆时期玻璃厂的玻璃配方是马牙石、盆硝、硼砂、砒霜、紫石、定粉等。与颜神镇明、清两代的玻璃配方有差,造办处玻璃厂的配方中增加了相当成份的硼砂、砒霜、而紫石大为减少,似乎当与西洋教士纪文等人的参与制作有关。乾隆朝的玻璃器胎体较康、雍时沉重很多,但非器壁增厚,当与玻璃配方的改进不无关系。
四、玻璃的使用情况
盛清时期玻璃的价格相当昂贵,从前引活计文件记录可知,价钱相当惊人,寻常百姓甚至一般官员可能都用不起。因此,在高价的限制下,玻璃器主要有三种消费族群或用途,一是供皇家享用,二是供皇帝赏赐给皇亲贵族、王公大臣及馈赠外国君王和使臣,三是权贵大臣或家庭的收藏。
(一)皇家使用
在活计档中,常有造办处秉承皇帝旨意进行制做的记录,尤其对于御用的生活用品,皇帝会要求造办处先画设计图稿,需经御览同意后才可以制做,如上述的灯具,「于本月十七日,员外郎白世秀将画得玻璃灯一对纸样一张,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照样准做。钦此。」于乾隆二十年正月三十日,员外郎白世秀将制做完成的一对西洋玻璃灯,送进宫中,交给太监胡世杰转呈给皇帝御览,乾隆帝看完后,还指示将这对玻璃灯安放何处,「送往圆明园,交总管李裕在水法殿内安挂。钦此。于本日木百唐阿福海将白玻璃灯一对送赴圆明园,交司房收讫。」


(二)皇帝赏用
玻璃厂制做的玻璃器除了供给皇家使用以外,还有一种重要的用途,就是作为贵重物品赏给国内官员和国外要人。
1.赏给国内官员要人
每逢重要节日前,在活计文件记录中,经常可见皇帝下令玻璃厂制做大量的玻璃器,而且必须赶在过节前完成,以备赏赐官员之用。如乾隆四年十一月初十日:
委署司库石美玉来说,为玻璃厂年节呈进各色玻璃鼻烟壶六十个,欲配作铜镀金匙六个,记此。于本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将配得匙盖六十个,配得铜匙水盏六个,交郎中色勒等持进,交太监毛团等呈进讫。
乾隆六年三月初四日:
副催总赵永泰来说,玻璃厂为烧造年例端阳呈进各色玻璃鼻烟壶六十个,各色玻璃水盛六个,用造办处镀金鼻烟壶盖,随象牙匙六十件,铜镀金水盛匙六件等语,回明监察御史沈嵛、郎中色勒、内大臣海望,启怡亲王准行。遵此。于本年四月二十八日,将配做得鼻烟壶上铜镀金盖象牙匙六十件,水盛匙六件,交太监高玉呈进讫。
查阅活计档发现,乾隆皇帝赏给官员最多的是鼻烟壶,最多的一次是乾隆二十年(1755)四月七日,为了在承德避暑山庄赏赐,传旨造办处制做鼻烟壶五百个,玻璃器皿三千件。 据活计文件的记录推估,乾隆一朝制作的玻璃鼻烟壶的数量应在数万件以上。不仅用于每年在端阳节、万寿节、年节向皇帝呈进,而且乾隆皇帝随时特命玻璃厂制作鼻烟壶,作为赏赐之用,如乾隆二十年正月十一日「首领吕进朝来说,奏事总管王常贵传旨,向造办处要赏用鼻烟壶十件。钦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后的记录说「于本月十二日,首领杨双全将各色玻璃鼻烟瓶十个,持进讫。」 可知玻璃厂必须多制做玻璃器,加以库贮,以备经常面对皇帝的临时需求,因此才能在奏事总管传旨的隔日,就持进各色玻璃鼻烟瓶十个。
每年固定赏给达赖、班禅喇嘛的物品中,总有各式玻璃器和鼻烟壶等物件,如乾隆四十二年十二月,壬子日,赏给达赖喇嘛:
玉如意一柄。珊瑚数珠一串。珐琅花瓶一对。2.赏给国外国王使节
(三)权贵收藏
由于在上者的喜好,加以玻璃昂贵,官员们自然
争相搜罗进献,或是自己收藏,使得玻璃相关制品成为权贵大臣或家庭的收藏。五、结论
清初,当欧洲制造的晶莹的玻璃制品传入我国后,颇受在位者的喜爱,醉心于西洋科学技术的康熙皇帝决心生产和制造属于中国的优质玻璃器,康熙三十五年(1696),请来德国传教士兼技师纪理安作技术指导,建立了清宫玻璃厂,从此开始了宫廷御用玻璃器的制作,直至宣统三年(1911)止,一直烧造不断。从活计文件和传世作品两方面可以看出,玻璃器制作的高峰期是在康、雍、干三朝,当时宫廷征调了全国最优秀的技术人员在玻璃厂轮班供职,他们主要来自山东博山和广州等地,同时还有欧洲的技术人员如格林、纪文、汤执中等进行技术指导,并参与制作,于是,清宫玻璃厂汇合了中西方的玻璃制造技术。
玻璃厂的能工巧匠们依靠皇家雄厚的资材,凭借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烧炼出了色彩丰富、质地精纯的玻璃珐琅器。有时我国工匠的技艺,甚至使外国使节赞叹不已,如乾隆五十七年(1792),英王乔治三世以祝寿名义,派遣由乔治马嘎尔尼勋爵率领使团访华,在北京时,由于礼品中一具「行星运行仪」上的一块玻璃被打碎了,据英国人斯当东的记述,「使节团的英国工匠曾经尝试修复,想按照原来玻璃片的弯度用金刚石来刺,结果失败了。没想到,中国工人居然在一块弯曲的玻璃板上,刺下一块小玻璃片,丝毫不爽地安配上去。」 这让英国人极为惊讶,想知道他怎么办到,但该名中国工人坚持不愿透露方法,只知道他以烧红的铁尖去刺的,此事证实在盛清时期,我国玻璃匠人的技艺和才能,远超过使节团的英国工匠。
盛清时期的玻璃厂,能造的玻璃器物品种有碗、盘、炉、瓶、烛台、笔筒、烟壶等几十种。此时的玻璃器形制多样,规矩典雅,颜色纯正优美,装饰内容丰富,在工艺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在制做技术法上,运用无模吹制和有模吹制等技法,制造出了几十种类型的器物,同时还利用中西不同的艺术加工技法,创造出了许多的工艺品种,如套玻璃、搅胎、刻花、戗金、彩绘等,尤其是经过碾琢的套色玻璃的出现,把玻璃的制造工艺提高到崭新的历史阶段,使造办处玻璃厂的玻璃工艺,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有了辉煌的成就。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珐琅”,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
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
称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机,简化为拂菻。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后又为珐琅。
1918~1956年,珐琅与搪瓷同义合用。1956年中国制订搪瓷制品标准,珐琅改定为珐琅
,作为艺术搪瓷的同义词。
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
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
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
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珐琅器主要有两种,一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
始大量烧制,并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后世称其为“景泰蓝”。此后,景泰蓝
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代称。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画珐琅工艺,它在清康熙年间始
传人中国。
具体说来,掐丝珐琅器在明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其后工艺水平均明显下降。清
代的景泰蓝工艺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花纹图案繁复多样。乾隆时期制
品虽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时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治、正德以后的出品物也绝不逊色。
20世纪初叶,景泰蓝总体制作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
这时只有“老天利”、“德兴成”制作的景泰蓝做工细,质量好。
画珐琅技术自传入中国后,在康、雍、乾三朝得以发展,三朝作品在造型、釉色、纹
饰、落款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康熙时期的画珐琅器釉色亮丽洁净,纹饰以写生花卉及
图案式花卉为主。雍正年间的画珐琅器器型制作工整,黑釉光泽亮丽,超过康、乾二
朝。乾隆年间的画珐琅器装饰趋向”稠密”、“细致”的堆砌式,更多了中西合璧的
装饰方式,工艺上出现了画珐琅与内填珐琅、掐丝珐琅等相结合的现象。
珐琅器作为艺术品收藏中的一个门类,也吸引了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收藏对象以景泰
蓝居多。我们所指的景泰蓝收藏是指晚清和晚清以前用手工制作、工艺复杂的景泰蓝
,当时景泰蓝工艺的每道工序都有很高的要求。此外,十年浩劫后,国内遗存民间的
晚清以前的景泰蓝几乎荡然无存。稀少的存世量与广阔的市场需求形成了一个明显的
反差和增值空间。而且当今市场上景泰蓝器皿与同时代的景德镇官窑瓷器相比较,价
格低得多,所以它的升值潜质相对也更大。
在中国古代,由于珐琅器最初从大食国(大食为唐宋时代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总称。
起源于波斯语称阿拉伯人为Tazi的音译。有白衣大食(661-749),以叙利亚大马士革为
首都,称倭马亚王朝;有黑衣大食(749-1158),以巴格达为首都,称阿拔斯王朝。910
年以后又有以开罗为首都的法蒂玛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后则是塞尔柱王朝(1158-1258)
。)传来,因此称之谓“大食窑,鬼国窑”。之后虽称谓因译名不统一而出现多种不
同写法,如“佛郎嵌”、“鬼国嵌”、“法蓝”、“法郎”、“拂林”、“佛郎”、
“富浪”等,但发音基本一致,现在基本统一为“珐琅”。
珐琅彩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
的釉上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雍容华贵的珐琅彩问世,虽与“康熙盛世”有关
,但与雍正的关系更为重要。雍正登基后,对社会进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景德
镇制瓷艺人的社会地位。而且雍正酷爱精美绝伦的瓷器,经常对宫廷瓷器加以评价,
亲自过问,并派得力的官员去管理瓷业生产。康熙、雍正年制作珐琅彩时,先在景德
镇官窑中选出最好的原料烧制成素胎送至宫廷,由宫廷画师加彩后在宫中第二次入低
温炉烘烤而成。
                民国以降,不但兵荒马乱,而且清末一些珐琅彩的技艺即已失传,直至2005年后国家

才开始有此方面创烧研究。所以,我在把图扩大,感受盛世与生产技术的关系在瓷器、玻璃方面
的关系,和给我们的思路启迪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