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摩天轮多高:美国文学精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5:09:51
美国文学精华

HIGHLIGHTS OF AMERICAN LITERATURE

目录 Table Of Contents


--------------------------------------------------------------------------------

国家萌芽期 National Beginnings

第一章 班杰明?富兰克林 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
第二章 华盛顿?欧文 Washington Irving (1783-1859)
第三章 詹姆斯?费尼莫?库珀 James Fenimore Cooper (1789-1851)
第四章 飞利浦?佛瑞诺 Philip Freneau (1752-1832)
第五章 威廉?卡伦?布莱恩特 William Cullen Bryant (1794-1878)
第六章 埃德加?爱伦坡 Edgar Allan Poe (1809- 1849)
第七章 纳撒尼尔?霍桑 Nathaniel Hawthorne (1804-1864)

浪漫主义与理智判断 Romanticism and Reason

第八章 拉尔夫?沃多?埃默森 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
第九章 亨利?戴维?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
第十章 赫曼?梅维尔 Herman Melville (1819-1891)
第十一章 亨利?卫兹伍?郎费罗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1807-1882)
第十二章 华特?惠特曼 Walt Whitman (1819-1892)
第十三章 爱蜜丽?迪克生 Emily Dickinson (1830-1886)
第十四章 马克?吐温 Mark Twain (1835-1910)
第十五章 史蒂芬?克莱恩 Stephen Crane (1871 -1900)
第十六章 亨利?詹姆斯 Henry James (1843-1916)

美国短篇小说:19世纪的发展
The American Short Story: 19th Century Developments

第十七章 安布鲁斯?毕尔斯 Ambrose Bierce (1842-1914)
第十八章 史帝芬?克莱恩 Stephen Crane (1871-1900)
第十九章 埃德加?爱伦坡 Edgar Allan Poe (1809-1849)
第二十章 法兰克?史塔顿 Frank R Stockton (1834-1902)

现实与反应主义 Realism and Reaction

第二十一章 西尔多?德莱塞 Theodore Dreiser (1871-1945)
第二十二章 爱德恩?阿灵顿?罗宾森 Edwin Arlington Robinson (1869-1935)
第二十三章 卡尔?山博格 Carl Sandburg (1878-1967)
第二十四章 辛克莱?刘易斯 Sinclair Lewis (1885-1951)
第二十五章 亨利?门肯 Henry L. Mencken (1880-1956)
第二十六章 史考特?费兹杰罗 F. Scott Fitzgerald (1886-1940)
第二十七章 约翰?史坦贝克 John Steinback (1902-1968)

散文与诗歌中的现代声音 Modern Voices in Prose and Poetry

第二十八章 厄年斯特?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
第二十九章 威廉?福克纳 William Faulkner
第三十章 罗柏特?佛斯特 Robert Frost
第三十一章 阿契博得?麦克列许 Archibald MacLeish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and 蓝斯顿?休斯 Langston Hughes
第三十二章 凯瑟琳?安?波特 Katherine Ann Porter
第三十三章 索尔?贝罗 Saul Bellow
第三十四章 雷夫?艾利森 Ralph Ellison
第三十五章 罗伯?罗威尔 Robert Lowell 西尔多?罗特克 Theodore Roethke 兰德尔.贾雷尔 Randall Jarrell and 詹姆斯.赖特 James Wright

当代美国戏剧作品 Modern American Drama

第三十六章 「回归尘土」Return to Dust
第三十七章 「其它的演员」The Other Player本主题由 洛臻 于 2011-6-1 14:23 分类分享0 收藏0 支持1 反对0 ava0815 ava0815 当前离线
经验
324 点
威望
1 点
292
0
在线时间
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8-6
帖子
101
精华
2
积分
450
UID
2558886
狗仔卡

大家网初中三年级

大家网初中三年级, 积分 450, 距离下一级还需 50 积分
威望
1 点
经验
324 点
积分
450
精华
2
帖子
101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10楼 发表于 2010-8-11 16:57:25 |只看该作者 散文与诗歌中的现代声音 Modern Voices in Prose and Poetry

重要的事件,通常会迅速催生文学作品,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美国文学的影响却姗姗来迟。这场战争虽然迅速地催生了一些平庸的散文与诗歌,然而主要取小说形式的传世之作却于多年之后才崭露头角。旷世之作来自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笔端。之前他已发表一些优秀的短篇故事,出版了一部一流小说《东山再起》(The Sun Also Rises),可是直到1929年他才出版了一部完全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小说。然而事实证明,等待是值得的。

《告别战争》(A Farewell to Arms)描写一位受伤的美国中尉和一位英国护士的恋情,情节扣人心弦,在以一战为题材的小说中堪称佼佼者。作者海明威(Hemingway)在法国战地救护队服役过,后转入意大利步兵直到战争结束。小说的男女主人翁一起在意大利乡下度过夏天,妻子怀孕后两人便移居瑞士,生下小孩。但不久母子双亡,抛下中尉,孑然一身,孤苦伶仃。小说主要是描写战争,美国中尉随意大利步兵参加战斗、惨遭失败、仓皇撤退等经历。海明威(Hemingway)不愿刻画一战的残酷,着力描写经世历劫的勇气,读后使人顿生敬意。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迥然不同的是,大萧条从一开始就成为美国文学尤其是小说的主题。在大萧条开始后十年间,许多以大萧条为题材的作品就开始问世。这些小说不乏佳作,其中之一是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的《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然而大萧条的到来并没怎么改变海明威(Hemingway)的写作方式。他在30年代仍旧出版长篇小说及发表短篇故事。这些作品题材广泛,但都反映出他对勇敢的谥美之情:勇者并不都能逃脱厄运,但他们的生活都充满意义。到了30年代后期,大萧条才悄悄地流淌于海明威(Hemingway)的笔端。但即使那时,在他的作品中,大萧条也只是若隐若现。且不是以抨击贫穷与失业的形式出现,而是以重新燃起对集体政治行动的兴趣形式出现。当西班牙战争于1936年打响之际,他也来到了西班牙报导及描写这场战争。战争一结束,他就出版了一部驰名小说《丧钟低回》(For Whom the Bell Tolls)。那是一部战争小说,他欲传达的讯息为使真善美与世长存,所有的自由主义者必须相互支持、集体行动。此外,那也是一部委婉曲折,引人入胜的爱情小说。

战争虽对他影响很大,但海明威(Hemingway)从不描写草莽英雄。他深知战争可能带来的苦难,悲剧最终都要由平民来承受,更加剧了战争的苦果。对此,他的短篇小说《异国他乡》(In Another Country)展现得淋漓尽致,本书也节录了这篇短篇小说。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也深知战争会造成伤害,会引起心灵创伤。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参加了英国皇家空军,在加拿大接受训练,但还没来得及到国外执行任务战争就结束了。当他回到他成长的密西西比州时,他意识到战争不仅会使身体伤残,也会使心灵受创。他对这南方环境感到陌生疏离,于是他在1926年出版小说《战士的代价》(Soldier’s Pay)描写这种感觉,三年后又出版小说《萨特里斯》(Sartoris),更深入地刻画了这种感觉。在后一部小说中,男主人战后回到家乡,很难融入家乡的环境。他原本对家乡的小镇难割难舍,可现在却格格不入。死亡似乎是他唯一的解决方法。他鲁莽地驾驶一架设计特别的飞机,结果机毁人亡,终于如愿以偿了。

福克纳(Faulkner)逐渐对环境感到熟悉,他领悟到他就是南方的一份子,他永远无法逃避这个事实。所以他写了更多关于他家乡的书,他仿效他自己生活的郡建立起一个密西西比社区。他将他观察到的主角放入社区中,并使用才华洋溢且复杂多元的文学技巧讲述他们的故事。虽然他的主角生活在唯一的南方郡,但是他让这个郡代表了一个世界。他的故事不但众所皆知也很独特。福克纳(Faulkner)还撰写不可调和的冲突:年长者与年轻人的世代冲突;富者、准富者与贫者之间的经济阶级冲突;白人与黑人的种族冲突;好人与坏人的人类冲突;以及善与恶的心灵冲突。他的哲学理论为唯有秉持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信念才得以获得最终胜利。福克纳(Faulkner)的书不但让他闻名世界也让他在1950年赢得诺贝尔奖。

20世纪初期,小说仍旧是叱咤美国文坛的主要形式。但是,严肃的诗歌也继续创作中。美国诗歌复兴及现代美国诗崛起的时间点应为1912年,同年女诗人哈丽雅特?门罗(Harriet Monroe)及一群订阅者创办了《诗刊:诗的杂志》(Poetry: A Magazine of Verse)。杂志创刊号便陈述了杂志的创办目的:「让诗歌有创作及发展的空间。」杂志从创办以来,不但发挥了令人钦佩不已的良好功能,也向诗歌赏析群介绍了许多新诗。

两次战争之间产生的新诗其共同想法之一为反对维多利亚时代的诗歌,从他们以行动表示反对维多利亚主义即能看出端倪。然而,他们反对的其实是新兴诗人他们表达自己的方式,而非维多利亚诗人所表达的内容。他极力反对当代的传统诗歌技巧。

实验法在当时非常普遍。鉴于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观察「尝试以没有标点符号的方式作诗;尝试以没有大写字母的方式作诗;尝试以眼睛看不到的任何形象作诗…尝试以非纯诗名义的内容作诗;尝试以没有词组、隽语、连贯性、逻辑及一致性的方式作诗;尝试以没有才能的方式作诗…尝试以没有感觉或感情的方式作诗…」

新兴诗人感知的人生比大多数浪漫诗人感觉的人生还要复杂难懂,于是他们开始揭露人生的冲突及截然不同的价值体系。因此,大部分这些两次战争之间崛起的新兴诗人,不但着墨生活存在的不和谐,且利用幽默、讽刺及风趣的手法探讨人生多层面。

两次大战之间的美国诗人从20世纪初的意象派诗人(imagist)身上学习到,他们应该以直接探讨主题的方式作诗,而不应有太多道德说教或附加评论,且应该仅使用能加强诗歌力量的文字,而诗歌的节奏也应从接近说话的较长词组中形成。他们也尽量使用一种轻描淡写或迂回曲折的手法以避免过多的多愁善感,期待读者能自行体会其中含意。

对照19世纪的诗歌,新兴美国诗歌不但比较理智也比较符合现实生活。新兴美国诗歌的另一个特征则是排除除了必要形象的所有印象做出最可能的集中表达。

在20世纪早期反对诗歌的期间,还兴起一场为自由诗奋斗的重要战役。多年来,非正式读者都认为「新诗」和「自由诗」是同义字。创作这种诗歌的作家中,除了华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以外,还有威廉?卡罗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卡尔?桑德伯格(Carl Sandburg)以及华莱士?史蒂史斯(Wallace Stevens)。

自由诗逐渐广被接受,但是当大家开始逐增使用它之后,自由诗反而不再普及流行。许多主要诗人在1941年以前都认为自由诗是老式的诗,然而在它针对诗歌的可能变化形式提供新兴观点后,自由诗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即使像是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如此「古典派」的诗人都不免受到自由诗的影响。

从第一次世纪大战于欧洲展开序幕后,弗罗斯特(Frost)就开始出版一些他的诗集。虽然他受过不少大不列颠英国的文化洗礼,但是他基本上还是新英格兰诗人。他也曾是一位农人,所以他经常运用与乡村生活相关的纯朴简单来作诗。他撰写有关建造篱笆、采摘苹果、采集花卉、播种收割等等的主题。他也撰写如福克纳(Faulkner)在他小说中写的有关生与死、善与恶之普遍议题。不论是两次世界大战还是大萧条都并未沾染他的诗作,平静镇定的国家与国际议题才是他作诗的主题。弗罗斯特(Frost)的诗严格限制感情与语言风格的发挥空间,基本上他是以暗示手法来传递讯息。他的诗歌节奏非常规律固定,虽不是很流畅平滑,但听起来非常顺耳好听。虽然他的表达方式较偏向传统,但是很快他就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他的诗具有口语直接性,所以一方面可以让他避免夸张牵强的词组,另一方面也能排除平庸陈腐的措辞。

弗罗斯特(Frost)表面上似乎很平静沉着,不过他深知悲伤与邪恶的真实意义。就如他在一首抒情诗中所述,他对夜幕低垂的黑暗再熟悉不过了。他大部分的诗均反映出他个人生活阴郁不快的悲剧。随着他日复一日的写作,他的作品也逐渐显露出他那非凡的智慧。虽然他已年近90岁高龄,然而他从未失去他的作诗天分。他最后一本书是在1962年发行的。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卡尔?桑德伯格(Carl Sandburg)、爱德华?阿灵顿?罗宾逊(Edward Arlington Robinson)以及其它有特色的现代诗人,都顺利地让读者习惯于各种类型的诗歌,不论是固定格律的压韵诗亦或是自由诗。它们不但拥有确实的节奏还具有20世纪美国的特色。此外,《诗刊》杂志也提供让试验性诗歌发挥的空间。这类新诗在这样的氛围下,便与威廉?卡罗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蓝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及阿契博得?麦克列许(Archibald MacLeish)所作的那些诗一样逐渐广被接受。这群新兴诗人中许多人仅比那些一次世纪大战前广被接受的诗人稍微年轻,但随着时间的历练也逐渐成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他们成为超群绝伦的现代诗人核心。

然而,20世纪前叶仍是散文的天下。小说家为了能吸引大众的注意力而继续创作,所以最值得注意的作品仍是小说。像是约翰?朵斯?巴索斯(John Dos Passos)、维拉?凯瑟(Willa Cather)以及托马斯?沃尔夫(Thomas Wolfe)之类的作家都广受大家的赞誉。至于有位女文豪,她的著作对评论家及公众毫不让步与妥协,于是开始受到文学界严肃认真学生的注意。她是名为凯瑟琳?安?波特(Katherine Anne Porter)的南方人。

波特(Porter)小姐在德州成长且曾旅居于墨西哥。她经常利用这两个地点作为她丰富、复杂的故事背景。她将她早期写的故事汇集于一本称为《盛开的紫荆》(Flowering Judas)之小说,之后她撰写的故事集也著称于世,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即为《苍白之马、苍白骑手》(Pale Horse, Pale Rider)。故事主轴是讲述一位女孩深爱的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扎营期间死于流行性感冒。这类吸引人的故事是以一种优美精致的风格撰写但又走在时代的尖端。由于波特(Porter)小姐在故事中技巧性运用象征手法而让她广受赞叹。

有些故事显示出波特(Porter)小姐对两种文化之间的紧张气氛特感兴趣,尤其是墨西哥与美国,以及黑人与白人。她的超短篇小说《偷窃》(Theft)即为激烈冲突的完美结合,它包含了种族冲突、国家冲突以及性别冲突。波特(Porter)小姐在她另一本名为《愚人船》(Ship of Fools)的长篇小说中,同样以巧妙熟练的手法完美处理各种冲突。她生动地描绘在纳粹政府(Nazi regime)掌权之前,一艘德国船舰从墨西哥行驶到欧洲,船上的每位乘客都代表不同族群,一触即发的敌意与紧张情势笼罩整个海空,船舰上的每个人几乎都感受到敌对气氛。由于波特(Porter)小姐对人性的彻底了解,所以此一为予人新的体悟与启发的长途航行。仅有少数乘客认为这是一次令人愉悦的航海之行。

波特(Porter)小姐的阴柔著作《愚人船》(Ship of Fools)与索尔?贝娄(Saul Bellow)的流畅著作《阿奇正传》 (The Adventures of Augie March)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贝娄(Bellow)是加拿大人,并在1924年随着家人移居美国。他在芝加哥成长也在芝加哥念大学。他逐渐展露他写散文小说的优秀才华并获得一致好评。他头两本小说在架构上比较偏传统既定及紧凑精炼的结构。贝娄(Bellow)1994年《晃来晃去的人》(Dangling Man)描写一个与贝娄(Bellow)同龄等着征召入伍者的日记体小说,故事描写这个人等着被征召入伍,同时他也活在不确定感中。有时他也试图奋发图强,但他总是因为惰性而继续懒散下去。最后他反而欣然接受被征召入伍,因为这表示他不需要自己去做任何决定。贝娄(Bellow)的下一部小说《受害者》(The Victim)是以纽约的盛夏为背景。它讲述的是一位忧虑的商人与一位如寄生虫般黏着他的友人。这位友人依赖商人而生活,且日夜都不断地烦扰他。但是随着故事发展,我们越来越不确定到底哪个人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贝娄(Bellow)的《晃来晃去的人》(Dangling Man)与《受害者》(The Victim)这两本小说文笔清楚、条理分明,但是他的《阿奇正传》(Augie March)却杂乱无章、混乱无序。这本在195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其主要连结章节的中心人物即为阿奇。他是一位开朗健谈、宽厚仁慈,但有时会流露出无赖嘴脸的人。这种小说称为「流浪汉小说picaresque」,是依照西班牙文的「无赖rogue」发展而来。故事背景发生在芝加哥,芝加哥在书中被形容为充满生气的城市。阿奇经常到处敲门博同情,而被打扰者也愿意开门接纳他。

贝娄(Bellow)之后也继续出版了许多小说。这些小说让贝娄(Bellow)成为美国今日引领潮流的小说家。我们难以在他最近发表的多本小说中挑出杰作:因为每本都值得推荐。然而最值得注意的应该是《赫索格》(Herzog),它是一部描写一位神经质且性格孤僻的大学教授。就某种意义来说,贝娄(Bellow)最喜欢着墨的男主角即为性格孤僻的人。因为他是移民到美国的加拿大人,且他是受美国东部文化洗礼的中西部人,此外他是生活在非犹太国家的犹太人,所以贝娄(Bellow)多年来都视自己为局外人。他就像大多数作家一样经常将他自己写入书中角色。

贝娄(Bellow)是最出类拔萃的作家,但绝对不是唯一的一个。犹太小说家将他的疏离感转变为一流的小说,现代文化中最具疏离感象征的非犹太人莫属了。不过还有一种人超越犹太人,那就是黑人。

黑人作家在美国文坛发表了最令人注目的疏离感著作。随着黑人权力运动以及黑人独立认同的兴起,黑人逐渐崭露头角。黑人小说如洪水般快速地在文坛崛起,他们的小说题材往往与白人对黑人少数民族的压迫有关。他们通常是以黑人贫民区为故事背景,描述发生在黑人年轻人身上的残酷迫害。最著名的首部黑人小说即为莱特(Richard Wright)于1940年发表的《土生子》(Native Son)。这种类型的小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特别是50年代末期及60年代。自1965年开始便出现大量新兴的黑人诗人及散文家。

最才华洋溢的黑人小说家包德温(James Baldwin)并未专门以黑人种族作为小说题材。他小说中个性孤僻的主角有白人也有黑人,《向苍天呼吁》(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即为他首度于1953年出版的小说,且此本小说是关于哈林区教会成员透过倒叙回忆祖先的故事。他的第二本小说《乔凡尼的房间》(Giovanni's Room)则是与白人相关的小说。他之后的小说与散文都以辛辣尖锐的口吻解释身为黑人的重要意义。他的散文也描绘在美国文化中忽视黑人身陷困境可能引发的危机。

虽然包德温(Baldwin)天赋异禀,然而埃利森(Ralph Ellison)于1952年出版的《隐形人》(Invisible Man)却使他的著作相形见绌。这是过去20年间许多杰出著作评论家所做的评价。《隐形人》(Invisible Man)书中的主角是黑人,白人就是无法像看见一般人类般地看到他:这也是埃利森(Ellison)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他透过一位年轻人上黑人大学的经历生动地表达这个想法,且这个年轻人基本上是埃利森(Ellison)的缩影。这位年轻人并未犯错却被学校开除,之后他便游荡到哈林区。在那他意外成为黑人领袖,并为那些被逐出家门的黑人努力奋斗。当地的共产党注意到他的才能便邀他加入,但是最后他也开始反抗共产党纪律,因为此纪律与他接触到的黑人民族主义(Black Nationalism)一样令他难以接受。在故事结尾,他完全与社会脱离,独自居住在密封的地窖中。

这本小说是以活泼生动、灵活变通的手法撰写。书中角色都各具特色,且他们似乎都想有所作为并拥有他们自己的人生。埃利森(Ellison)书中的白人与黑人角色都令我们难以忘怀,尤其是主角本身以及称他自己为告诫者雷司(Ras the Exhorter)的黑人民族主义者。尽管埃利森(Ellison)的小说渗透着一股沉重的悲观主义情绪,旨在传达绝望、丧失信心的讯息,然而他那干劲十足的活力又使我们充满着希望。埃利森(Ellison)的著名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今日的美国文学,他透过持异议及疏离感两种手法使小说积极有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诗歌开始反其道而行,不再以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Eliot)及新评论家建立的对称性、理解力、讽刺性与机智风趣的正统格式作诗。后期的诗人发现他们需要一些与前30年标准化的理智、讽刺及客观风格截然不同的元素。这些诗人(兰道尔?贾瑞尔[Randall Jarrell]即为其一)为了交流经历,他们以诉诸情感及涉及私人领域的方式在充满感觉与洞察力的诗中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也坚持透过他们自己的观点洞悉第二次世界大战,并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深度解读之。

同时,新的诗歌元素开始脱颖而出。其它诗人则运用美国诗歌采纳的安静平和及谦虚保守的特质作诗。威廉?卡罗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有效利用口语;罗伯特?罗威尔(Robert Lowell)检视自我的疏离感;西奥多?罗特克(Theodore Roethke)(以及罗威尔[Lowell])着重在濒临绝望的边缘。罗特克(Roethke)与自我疏离的否定论形成对比,透过内在的欢愉以及反抗心惊胆战的现代生活来表达诗歌。许多诗人宁可从平凡日常生活的经历,而不从奇异事件或不寻常遭遇中找寻作诗灵感。

当代美国诗歌流行的两种独特诗即为内省诗(introspection)与社会批判诗(social criticism)。这两种主题经常与我们所称的反思社会评论合而为一,诗人从这类型诗中探索他在不公正社会中的情感深度。
诚心诚意及迷人美好这两种主题思想,完全与当代作家最常使用的典型主题大相径庭。这些题材可以从诗人选择的主题及他如何作诗上反映出来。表面迹象与事实真相、外观与本质、外表与实质之间的极度差异,可以透过大胆运用对立及突如其来的并列形式表达。

当代诗人努力揭露隐藏在复杂表面下的「单纯事实」本质,他的指导性原则即尽可能采用千真万确的元素建立起诚实感并极力反对虚伪不实。通常这些原则是依据每位诗人的性格与表达手法而有不同表现力:也许是反对与文学相关的刺耳谩骂、直言不讳、平凡乏味、辛辣尖锐的风格,亦或是最微妙难捉摸、敏感灵敏、拐弯抹角的诗性隐喻。事实上,当代诗歌其迂回曲折的重要特质与之前的诗歌的确有所差异。当代诗歌为了符合当代想法及风格,不论是字词及形象上都充满直言不讳、唐突鲁莽且注重实际的特色。这类诗歌的整体架构包含含蓄、精简与挑衅的元素,与传统诗歌其拘泥于字面意义及符合逻辑的结构形成鲜明对比。讽刺挖苦、冷嘲热讽及自相矛盾即为现代诗的特色。

当代美国诗歌其有趣及重要的主题及方针,应该如同所有创意艺术的新潮流般,与其说是永恒成就不如视其为进化活动。诗歌不断在进化,明天我们可能看到的是另一种趋势的诗歌,或是以新颖模式表达的诗歌,刚开始可能不为人所知,但是未来某天也许会脱颖而出。唯有时间可以检验这些使20世纪美国诗歌发展的当代著作之重要性及持久品质。

1. 意象派诗人(imagist):英国与美国诗歌学派的拥护者,1909年至1917年为其兴盛期。
2. 黑人权力(Black power):美国黑人为了能与白人在社会上平起平坐而兴起的运动,他们透过黑人政治组织与文化组织的齐心协力取代努力在白人社会消除种族差别待遇。
3. 哈林区(Harlem):主要以黑人居住的纽约市区域。
4. 黑人民族主义(Black Nationalism):一些美国黑人支持的运动,旨在隔离黑人与白人以建立起新的黑人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