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象谷道路:道德修养漫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56:55

道德修养漫谈-修养的现实意义

(一)、何谓道德

   ⑴“道德”释义

   最早,用“道德”这个词表示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和规则。其中,“道”是指道理;“德”是指掌握“道”的人,能够“内得于己,外施于人”。起初,“道德”这个词是分开使用的,老子《道德经》中的《道经》和《德经》,也是把“道”与“德”分开使用的。

   把道德二字连起来使用,最早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意思是说,如果一切都能按礼的规定去做,就算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总的说来,在中国,道德主要是指调整人的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有时也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以及风尚习俗和道德教育活动等等。

   道德作“功夫、法术”讲,《水浒传》53回——李逵斧辟罗真人:“要不是我有道德,那就丢了性命”。

   ⑵道德的起源

   道德的起源问题一直为历史上的伦理学家们所重视。历史上曾有一些伦理学家,企图离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去观察和研究道德现象,去寻找道德的起源。他们的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类:其一,认为道德来源于客观精神和上帝及佛、道、神;其二,认为道德来源于人类天性、人类同情心等;其三,认为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感觉欲望;其四,认为道德来源于动物世界。

   以上凡种观点均从不同角度说明道德的历史起源。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决定着人们的精神生产活动。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自然是由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道德作为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自觉行为规范,起源于人类最初的社会实践活动。

   道德由一定社会的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⑶道德形成

   人一生下来,没有道德。小孩子,见人的东西,喜欢的就抢,说明小孩没有道德意识。最初只是模仿道德的外表。

   完整的道德过程由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评价等构成。道德意识是道德行为的前提,道德评价可以促使道德行为完善。道德的形成,主要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道德教育是他培,道德修养是自培。一般来说,道德教育形成道德基础,道德修养完善道德。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里认为:人原本都是完全自由的,但你自由,我也自由,过分的自由就会伤害别人,于是为了保障社会的,每个人都要交出一部分的自由,通过订立,限制起来。(这就是社会的王道;那些不讲和谐,弱肉强食的规则就是霸道)。

   道德是隐形的法律,法律是显露的道德。

   ⑷道德行为与行为

   道德行为与文明行为不同。人的行为是多方面的,人们在处理道德关系时的实际行嘛作“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在人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指导下进行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的道德面貌。人们的道德行为是多方面的,“文明行为”就是其中一方面。文明行为指人类进步、开化的行为,是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凡是符合社会主义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的行为,都是文明行为。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文明行为是指人们在

社会生活中,符合社会公德的行为。

   ⑸道德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基础决定道德规范。道德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时代性。封建社会的“妇道”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封建社会,妇女归属男人,妇女道德实际上是对妇女的约束。妇道理论最初见于西汉刘向的《列女传》。东汉班昭推出《女诫》,将三从四德观念理论化。唐代《女论语》、《女孝经》进一步明确了女教的细节;清代《女学》将妇道推向高潮,并强制执行,成为禁锢妇女的枷锁。

   1903年,《女界钟》问世,妇女的道德观念开始变化。《女界钟》提出六项女权:入学权、交友权、营业权、掌财权、自由出人权、婚姻自由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妇女的新道德观念才开始。

   无产阶级认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无产阶级道德的最高准则;而剥削阶级则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地调整。拾金不昧,被认为是传统的美德,历来为人们推崇和赞颂。随着开放,新时期冒出了“拾金有偿”的观念,并在现实中付之实践。有人拾到东西,要求失主给予酬谢,,不然,见到东西也不拾。我们将拾金不昧称作提倡道德,后者为实践道德。提倡道德,是道德先锋的道德规范;而实践道德是普通人都可接受的道德规范。

   道德根据行为区域和内容的不同将道德分作:“公共道德、积业道德和家庭道德”三部分,也称“三德”。公共道德行为区域为公共场所,家庭道德局限于调整家庭内部关系。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这“五爱”概括了我国公民应有的最基本的道德义务和道德素质。

   (二)、社会公德

   1、何谓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是指人们维护生活秩序,调整人们之间关系,为大众所公认并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行为准是社会全体成员必须遵循的最起码、最简单的行为规范。比如,遵守秩序、讲究、尊重人格、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等。

   2、社会公德的特性。社会公德具有四大特性:共同性、群众性、继承性、简易性。共同性指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准则。群众性指社会公德有维护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职能,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继承性是指社会公德具有历代相漪和继承发展的特点。简易性是指社会公德是人们起码的共同生活准则,简单明了,方便易行。

   3、社会公德的内容。社会公德具有如下基本内容:①尊重他人,互相尊重;关心他人,互相关心;②遵守公共秩序,讲究礼貌;③爱护公共财物,讲究公共卫生,保护环境和资源;④讲究信用,履行诺言;⑤互谦互让,助人为乐;⑥见义勇为,惩恶扬善。

   社会公德的核心内容是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互助友爱,扶贫济困。总之,为他人着想是社会公德的核心。我们进行社会会公德建设,就要体现出社会主义对全体人民的权利、利益、人格的尊重和关心。体现人们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和互根关心。

   社会公德的内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古代人随地吐痰,他们不觉得这是污染环境,违背公德的行为。

   4、新时期所提倡的社会公德。新时期社会公德倡导: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主要目的在于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

   良好的社会公德,不仅可以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使人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保证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同时还可以改善社会风气。试想每个公民都能做到循正义、依准则、讲文明,整个良好的社会风气不就形成了。

   ⑴、尊重他人。尊重他人与互相尊重,是社会公德的核心。尊重他人要做到如卞几点:①文明待人。②尊重老人和妇女。③尊重人才、尊重。

   ⑵、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条重要的道德准则。诚实守信,诚实指直爽无隐,赤诚相见,讲真话;守信,指履行诺言,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⑶、勇敢正直。勇敢正直,主要指见义勇为,这是社会公德的又一重要内容。

   ⑷、遵守公共秩序。

   ⑸、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⑹、保护环境。爱护公物,讲究,保护资源。节约能源,反对浪费,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绿化成果。

   (三)、职业道德

   1、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进行职业活动中,从思想和行为都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职业道德在道德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最集中、最突出、最鲜明地体现着一般社会道德。成为一般社会道德的主要载体。是道德成熟的阶段。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教师职业道德。第一,热爱祖国,献身。只有献身精神,才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第二,热爱,诲人不倦。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既教书又育人,首先要爱护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第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的职业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威信,教师的一举一动也将影响学生。因而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情操和祟高的精神境界,做到诚实正直、谦虚谨慎,讲究文明、讲究卫生。第四,勤奋学习,博学多才。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

   (四)、家庭美德

   1、何谓家庭美德?

   家庭道德,调整夫妻关系、双亲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由千午万万个家庭组成,家庭安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安定,所以家庭道德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2、家庭美德主要内容

   包括婚姻道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爱情道德不仅表现在恋爱观上,也表现出对失恋的坦荡胸怀。

   (五)、个人道德

   个人道德是相对政府道德、企业道德而言的。是从道德对象角度划分的。十七大强调个人道德,与上文“三德”相提为“四德”。

(六)、道德问题:

   道德滑坡现象:竞有人提出道德一斤多少钱?

   ⑴培根语——从艺术判断道德:人们常见,道德生长时期,艺术是在武功方面发展的;道德成熟时期,艺术是在方面发展的;道德堕落时期,艺术是在肉欲方面发展的。

   ⑵抬金(物)有偿

   拾金不昧是美德,历来为人们所称颂。“拾金有酬”是开放之后冒出的新问题。是是?是非?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有人认为,拾到东西,送归失主,理所当然;那东西本来不属于你自己,不必酬谢。酬谢之后,反降低了思想境界。

   有人认为,拾到东西,必须有酬(或称有偿),不占为己有已经说明有道德,因为拾东西也要付出,有酬理所当然;不然,才不拾呢!

   现实中的一个实例:一个失学的儿童,到医院看望生病的妈妈(他父亲乃下岗职工),途中拾到了“一包钱”,他将钱送到了。将钱清点过,数目是一万八千元。警官详细地询问了他的情况—他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很快,失主找到了,是一位大款,于是,警官与失主商议,希望他能拿出五千元(少一些也可以)回报拾主。那位大款振振有词地说:“拾到东西,归还失主,这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警官无可奈何。

   因此,有人认为,拾金(物)有偿应该立法。于是,又产生了许多问题。有偿的比率是多少呢?无法确定。

   ⑶.道德技巧

   道德修养是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由于社会开放、思想的多元化,、道德也被混杂于技术、学术之中,来个“速成”。道德“速成''、得有技巧,因此,便出现了道德技巧。道德技巧,有人称道德技术,也有人索性将它称作“道德演技”,因为它属表演形道德,与实际生活中的道德却是两码事。道德技巧抽掉了道德的具体内容,使道德成为一种形式的空洞。在西方国家,这种道德技巧使用相当普遍,许多人都得有这种表演能力。于是,就有关于道德表演的专门书籍——《如何让你身边的人感到你有道德》,因为只为表演,所以在现实中不具意义。

   道德技巧要求用最小的代价(或根本不付出),收到最大的“道德”效果。于是,在生活中,表现为空洞的同情、空洞的支持。这样,付出去的代价最小。这是道德的一个误区。

 

浅议道德修养的强化[引用]

道德修养,是指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方面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也可以说是在道德方面的自我教育。道德修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来反省、检查和约束自己;二是由于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这种反省而逐步形成了某种情操,达到了某种道德境界。道德修养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实践活动,是形成道德品质和塑造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道德职能和充分发挥道德社会作用的重要杠杆。《礼记·大学》中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道德修养的好坏,决定一个人的品位高低,也决定一个党员干部是否能真正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

我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孔子认为,道德修养是立身处世、治国安邦之本。他提出要“克己”、“修己”。所谓“克己”,就是用礼克制约束自己。用他的话说,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谓“修己”,就是修治自身,以达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孟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先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艰苦锻炼。他还提出了“先立其大”、“反求诸己”、“求其放心”等道德修养的方法。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提出过不少有价值的道德修养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学、思、行。

所谓“学”,就是学习和掌握道德知识;所谓“思”,就是反省、思考自己的道德言行;所谓“行”,就是践履、运用道德知识。前人总结的这些道德修养的方法,有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值得我们继承和借鉴,但从总体上看,它们大都是唯心的、形式的、抽象的、脱离社会实践的,片面夸大了主观的作用。道德修养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而要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地进行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的修养与锻炼。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前人积累的方法,结合现阶段的道德实践,提高道德修养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要学思结合,严于解剖自己。为人与为学、人品与学品、道德与文章是统一的。古人云:“德行、学问本一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前提。孔子要求他的弟子“学而时习之”。在他看来,“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也就是说,如果不学习,那么,率直就会变成尖刻,勇敢就会变成作乱,刚强就会变成狂妄。因此,孔子主张,通过学习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是光“学”还不行,同时还要注重“思”。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惘”,也就是说,学了之后不加思考,就会迷惘不解。孟子认为,“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不思则不得”,他主张“存心”、“寡欲”、“养气”。确实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只有学习和掌握各种道德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并对各种所学的道德知识和人生哲理予以深入思考,这样才能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培养趋善避恶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从而择善而为。道德修养的过程,不仅仅是掌握道德知识的过程,也是同各种落后、错误的道德观念作斗争的过程。由于各种原因,每一个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都会受落后的、错误的、腐朽的道德思想的侵蚀和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掌握正确道德知识的同时,认真开展自我批评,不文过饰非,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解剖自己,经常打扫和清除自己身上的灰尘和不良习惯,不断抵制和消除各种外在诱惑的侵蚀,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实做到居“官”不自傲,得意不忘形,受挫不自弃,失意不失态,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努力达到“不褪色、不染色、有特色、很出色”的理想道德境界。

其次,要积善成德,努力做到“慎独”。“慎独”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个特有的范畴。《礼记·中庸》中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不要因为没有人看见,或者事情微小就放纵自己,一个注重品行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有越轨行为。隐蔽的东西和微小的事情,最能显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情况下,要特别谨慎,不做坏事。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借用了“慎独”一词,并赋予它新的内涵:“即使在一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慎独”作为一种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是衡量一个人道德觉悟和思想品质的试金石。要做到“慎独”,关键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有的党员干部之所以在权钱色等的诱惑下落马,究其根源,就是在欲望面前把握不住自己,为欲所困、为欲所害。所以说,贪欲是一切腐败之源,追求私欲的满足是腐败行为的原动力。欲望具有动物性,也就是说动物性的欲望无穷无尽,不得满足。明末清初有一首诗叫《解人颐》,对追名逐利的贪欲作了入木三分的描述:“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当了县丞嫌官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一个人如果不懂得满足,如果什么都想得到,其结果必然是什么都得不到,最终是“南柯一梦”。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知足常乐,要始终保持高尚的人格和淡泊的心境。有人说,不怕领导清廉,就怕领导没爱好。领导干部的爱好太显露了,难免会给一些不怀好意的人趁虚而入的机会。“自控则强”,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家庭的幸福,我们要多忍一忍,要明晰法律与纪律的“高压线”,明晰公与私的“警戒线”,以平和之心对“名”,以淡泊之心对“位”,以知足之心对“利”,以敬畏之心对“权”,始终坚持台上台下一个样,上班下班一个样,进家离家一个样,本地外地一个样,切实做到在自我控制中加强自我修养。“储水万担,饮仅一瓢;广厦千间,夜眠八尺;珍馐百味,无非一餐。”

再次,要身体力行,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荀子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上矣”。要达到道德修养的目标,功夫全在行上。道德修养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过程。因此,无论是开展自我批评,还是努力做到“慎独”,都依赖于人们的自觉。自觉性是进行道德修养的关键环节。只有自觉,人们才能在社会实践中利用各种机会,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有人说每个领导干部都具有两种资产:一种是“有形资产”--公布令,靠的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另一种是“无形资产”--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靠的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自觉的培养。“有形资产”产生号召力,“无形资产”产生凝聚力,只有当这两种“资产”同时具备并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资产增值”,才能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培养一名干净干事、廉洁从政的领导干部,需要各种因素的合力作用,光靠哪一种因素都不行;导致一名领导干部腐败,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必有一个共同的、根本的原因,而且只要有这个原因,就必然产生腐败,这就是道德防线崩溃。翻开领导干部腐败堕落的案例,我们发现许多人往往是从自己的道德底线和生活防线开始的,以“领导干部也是人”来为自己开脱,等同于一般老百姓,甚至连普通百姓都不如,而不能自觉地教育、改造和提高自己。我们的社会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任何人的生存发展都不能完全离开金钱。但是,对金钱的渴求必须“取之有道”,金钱也并不等于一切,许多能使人生幸福的东西,都是金钱所买不到的。正如一首题为《金钱悟》的诗歌所说:“钱能买到肉体,却买不到爱情;钱能买到帮手,却买不到朋友;钱能买到吹捧,却买不到尊敬;钱能买到派头,却买不到修养……”一些贪官每当做成一笔权钱交易,得到一些赃款赃物,便以为占了便宜,暗自得意。殊不知,此时他们已经失去了官德和做人的尊严,触犯了党纪国法。这必定要受到应有的惩罚。

 

国人应具备的道德修养

  人是社会动物,人类思想家对人社会性归属的研究典藉早已汗牛充栋,但结果无外乎两种,即完备自我的“小乘”法,兼济全人类的“大乘”法。现代社会进入物质文明空前发达的时代,精神文明却相对空虚和匮乏,人们的思想都集中在如何快速有效地致富发财上了,看不到短期效果的德性修养被人们短平快的作风取代了。可是“衣食足则知荣辱”,人应该具有荣辱观、是非观,人不但是现世的人,还会在历史长江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我们当代人的所有事迹都会被后代传播,因而我们当代人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道德修养。

  首先从完备小我说起,也即佛家所言的“小乘”。“人的生活,有主动的生活,有受动的生活。受动生活即为欲所制,为物所役,为环境所束缚,得失、荣辱、毁誉、穷达扰动其心,役物而不役于物,制保佑则不制地欲。”《老子》中有“贵身”“爱身”。《韩非子》中说杨朱“重生”。《吕氏春秋》也有“贵生”“重己”思想。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三》中说,人“固超然异于群生”。孟子明确把生存与实践道德联系起来。《孟子·告子上》有生与义皆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

  完备小我应具备的修养:有“仁、义、礼、智、信、忠、孝、勇、忍、恕、勤、俭、公、谦、惕、中、直、刚、诚、让”。1、仁就是要有仁德心,慈爱心,仁者爱人,要先学会如何爱人,爱人者人也爱己。2、义是有节气有刚骨,不要总是胆怯,义的表现常常是勇。3、礼是对人对事要有恭敬心,有礼貌。4、智是要学习,要有上进心。5、信是言必行,说话做事有结果。6、忠是一种敬业精神,一种全心面意的态度。7、孝是对父母长辈的回报心,当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8、勇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是面对外部世界的内心态度。9、忍是合于道,以柔克刚的方法。10、恕是宽容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11、勤是一种生存态度,一种工作精神,一种更好生存的方法。12、俭是对已经拥有的物质条件的珍惜,是物质生活相对不宽余时的责任。13、公是对事待人的公平心、公正心和平等意识。14、谦是不满足。15、惕是对事物的警惕心,所谓祸福相依。16、中是辨证的思考方式,是一种看破红尘的平和心。17、直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爽快,一种初生牛犊不畏虎的精神。18、刚是一种坚韧性,一种百折不挠的作。19、诚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亲近者的一种信赖和器重。20、让是礼法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思,是一种难得糊涂的思想。

  其次从兼济天下的“大乘”说起,大乘的进阶步骤是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把自己的修养外化向社会,消除人们的防范心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古代举孝廉,推举人才的时代很适用。在当代虽然一个人的能力很有限,很难达到普渡众生的效果,但合乎大乘法的人仍然能得到全天下人的重视和信赖,从而为经商从政打下良好基础。儒家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种大乘法。1、格物是广博地学习。2、致知是明辩事物的道理,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推理。3、诚意是一种宗教般的虔诚心。4、正心是知其可为不可为,是一种忠诚事业的态度,一种敬业心。5、修身是个人心性修行,是道德情操的养成和外化。6、齐家是参加社会实践,攘外必先安内。7、治国是初入社会的社团活动,是锻炼能力培置后续事业的基础。8、平天下是做大事,为天下苍生奉献的一种精神。

  德性修养有内修法的修心(反思,自我批评,内醒,以记日记方式心理喧泄,日日新每日忏),外修法的实践检验(自我约束的道德行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对它人的积极劝诫和教化)。古今中外的宗教思想或新潮哲理思想都无外乎“大乘”“小乘”,而做为中国人,我们应该继承老祖宗们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精髓。即:“仁、义、礼、智、信、忠、孝、勇、忍、恕、勤、俭、公、谦、惕、中、直、刚、诚、让”。

德性修养不单是男人的事,也是女人们应该具备的品德。按此20条目修养德性,人生将会更充实,不但精神会饱满,物质条件也会为此而改观。请国人践行之!

 

提高现代领导者的“官德水平”

程立显

当前的官德状况,可以说“不容乐观”。社会官德水平的高低同官员腐败程度是成反比的:腐败越严重,说明官德水平越低。哪一天官员腐败真正从根本上得到了遏制,哪一天党的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全局性的胜利,那时候的官德状况,大概就会比较令人满意了。

尽管我们的反腐败斗争常常取得“重大成果”,但总的斗争形势还很严峻、任务还很艰巨。举例来说,最近不少媒体在关注“高官外逃”问题。据媒体报道,目前约有4800名外逃贪官逍遥于海外。他们卷走的腐败所得最保守的估计也有50亿美元之巨!最近北京市有个“新北京呼唤新道德”的宣传和讨论,有人把“新道德”分为八大类,为首的两大类是“危德”(面临危难时的道德品行)和“官德”。由此可见,“官德”,仍然是社会呼唤的对象、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

“公仆”,原本是领导者引以为荣、群众敬重的名词,如今却常常被用作反语。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通知、决定、规定,严禁各级领导干部索贿受贿、在公务活动中接受或赠送礼品,要求领导干部闯过金钱关、美女关、人情关。但是,由于党规国法没有转化为某些领导者的道德信念和人生观,仍然出现了像王宝森、陈希同、胡长青、成克杰、刘方仁、程维高这样的弄权渎职、贪污受贿、生活奢靡、腐化堕落的领导干部。这类腐败分子的劣迹,严重玷污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极大地恶化了社会道德环境。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领导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复杂情况。

要制止各级、各部门、各行业领导者的消极腐败现象,要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我记得2001年大规模宣传“以德治国”时,在当年3月的“两会”上,有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强调“以德治国”的重点和关键是官德,认为“以德治国”就是要求治国者即各级官员讲究官德,以自身良好的道德榜样去管理社会、影响社会,所以在加强监督机制、法制建设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官德教育。

当前官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是这样三条规范:甘当公仆,公正无私,秉公执法。条条离不开一个“公”字,共产党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嘛。

“甘当公仆”是由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是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体现,所以我说它是官德的纲领性原则;

“公正无私”是官德的核心规范,因为“公道正派”历来是党的干部的基本道德素质,而“无私奉献”又是人民对公仆的本质要求,可合而谓之“公正无私”;

“秉公执法”(或者叫“秉公办事”)是官员不得逾越的职务规范,它是“公正无私”官德在公务领域的必然延伸,要求官员行使职权时秉持公正原则,出以公心,公道办事,依法行政。

一条纲领性原则,一条核心规范,一条职务规范,构成了官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三条规范都是目。我想,抓住这个“公”字“纲”,就可以收到纲举目张之效———可以带动官员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可以带动全社会公民意识的确立,进而加强反腐财斗争、党风廉政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道德推动力。

最近十多年来官员腐败问题一直是社会矛盾的焦点,成为社会不公正的一个源头,引起了伦理学研究者的关注。我认为社会公正始终是伦理学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主旨;而能否实现社会公正,作为社会管理者的各级政府官员、作为执政党内掌权者的各级领导干部,显然负有绝对的责任,也就说责无旁贷。

从领导干部自身修养来讲,要想做到公正无私、秉公办事,应努力做到以下五点:首先,追求公正。第二,不徇私情。第三,不畏权势。第四,爱护百姓和下属。第五,严以律己,遵纪守法。

要从思想道德教育和民主法制建设这两方面下功夫、想办法,也就是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的“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问题。

民主制度是腐败的克星,当然也是官德财政的克星。在政治文明建设进程中,要大力推进政治民主化和国家法制化,这是治本之策。

官德教育的对象,不单是领导干部和政府官员,还应包括普通老百姓。官德教育,是全社会全民道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对全民的道德教育,除了“公民道德”教育之外,还必须包括同“公民道德”相对应的“官员道德”教育。

现代民主社会废除了官位官职的世袭制和终身制,一切社会公职均向全社会开放。从理论上来说,享有政治权利的所有公民都拥有均等的担任公职的机会,“官”、“民”角色处于经常性的互换之中。因此,每一个公民,不论其当下是不是政府官员,他都有权利也有义务了解社会道德对官员的特殊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你总得要和政府官员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有可能被卷入同官员打交道的“官司”之中。试想,你不懂得社会对官员的道德要求,不懂得官员“应该如何”,必要时你的维权行动该如何进行呢?在全社会进行现代官德教育,实际上就是进行公民权利的普及教育。向社会公示作为权力主体的官员们的道德义务,他们应该如何履行公职、如何对待服务对象、如何满足老百姓的需要等等;教会老百姓拿起官德的尺子,去度量官员,去争取自己的权益,特别是行使选举、监督、罢免官员的政治权利。在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文化向现代公民文化的转型时期,对公民权利的普及教育是一项最基本的文化建设,而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官德教育,正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切入口。具体点说,至少有三大“显效”。

一是为民主和法制建设提供道德支持。

二是为党风廉政和干部队伍建设提供道德准绳和道德动力。倘若每一位党内外官员都自觉地实践官德规范,还愁党风不正、官员不廉吗?官德规范在干部队伍中的深入人心,必将有利于正派官员增强对腐败现象的免疫力和抗争力,也有利于教育、帮助那些轻微腐败的官员改邪归正,或引导其引咎辞职以纯洁干部队伍。

第三,为老百姓提供舆论监督、抨击腐败的道德武器。总之,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风廉政建设”,就要在全社会大张旗鼓地开展官德教育。我认为这是“加强和改进”的一项必要举措。

(作者系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