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至西安汽车票:等待花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22:02:49

荷花开了!好久没有晨跑了,也好久没再留意身边的荷了,虽然每天都会从她的身边经过,但每次不是一个人匆匆而过,无暇顾之,就是几个人谈兴甚浓,无意看她。因为考试的缘故,前几天早起背书的时候,偶然来到她的身边,却发现,不知何时,她已静静的绽放了,开得如此毫无征兆,开的如此毫无声息!看那翠绿的荷叶间散落着星星点点的淡粉,嫩嫩的,柔柔的,惹人爱怜。那点点淡粉,有的仅仅是花骨朵儿,亭亭玉立,有的是含苞待放,清丽脱俗,还有的却已是全然盛放,淡洁高雅。有了她们的点缀,那片绿意也因此增添了不少亮丽,不少明快,不少生气。还有那在绿水间畅游的鱼儿们,相互追逐,相互嬉戏,也为这池碧水增添了不少生趣,也使它不至于显得太过单调与无聊。
我们都这样,对于近在身边的东西,往往因为“在眼前”,就经常忽视它;对于已有的东西,往往因为“拥有”,就经常冷落它;对于我们心怀期待却迟迟没有变化的事物,往往因为它总是“一如往常”、“缺少变化”、“没有新意”,而急躁,而失望,而泄气,而放弃,而遗忘。然后待到某一天,突然发现,它早已发生了变化。这时,惊喜又重新爬上了我们的脸庞。再然后,我们又重新开始关注它,只是因为新鲜,只是因为惊讶,只是因为好奇。譬如这荷花,因为她就在我们身边,因为我们“拥有”,也因为她总是“一如往常”,所以,我们就忽视她,冷落她,遗忘她。而她,却并不因为我们的“面无表情”、我们的“冷观漠然”,而“自暴自弃”、而“自轻自贱”,也并不因为我们的“急躁”、我们的“迫切”,而“曲意迎合”、而“委曲求全”。她还是她,依然生的自我,长的独立,开的高洁。想想我们真的该学一学荷,学一学她的从容淡定,学一学她的自我独立,学一学她的高贵淡洁。
还有的是,我们要学会等待,心怀期待,等待花开。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想起了周敦颐的《爱莲说》。我们真的能像荷一样吗?真的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俗之中,独守着自己的那份真、那份纯吗?可是再一想,一直以来,我们都不能完全融入这尘俗,又何来的机会去做一支“出自淤泥却依然高洁”的荷呢?又或者,我们是不是就是一支荷呢,虽然身在尘世,却依然保持自我,保留本真。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心态老了还是已经长大了,发现自己与周围很不协调,有着与年龄不符平静淡然。我想,这样的年纪该是青春朝气,该是活泼烂漫,然而,反观自己,少了那份热情,多了一种淡然;少了那股冲动,多了几分平静;少了那份灿烂,多了几丝淡漠。常常问自己,这是成熟的表现吗?然后立刻又否定自己:不,这不是成熟,最多只能算是一种生活风格。如果这算是成熟,那么我该活得洒脱,活得自在,活得快乐,可是为什么我还经常那么幼稚,那么痴傻,那么异想天开,那么想当然?又为什么我没有那份老练,那种圆滑,那种世故?
不爱追星,不喜欢娱乐电视节目,不追逐时尚……我缺少任何一种现代女孩该有的嗜好。常常听到别人的评价,说我是一个古典的人,我想真的如此吧!我体会不到她们看《康熙来了》、《天天向上》时的那种“乐此不疲”,也理解不了她们看现在这些滥俗言情剧的那种“津津有味”,还融入不了她们对时尚、对八卦的那种“津津乐道”。忽然想起了之前说的话:“我不是她们,她们也不是我,我们替代不了任何人”,所以,对于她们的欢笑、她们的热情,我只能做旁观者!
如果非要说自己喜欢什么,那么,我只能说我喜欢经典,喜欢听经典歌曲,喜欢看经典著作。一直以来,对于经典的东西,总是怀有一种莫名的好感,许是因为经过时间的洗礼,许是因为经过世间的考验。经典似酒,愈是长久,陈香愈是芬芳。我想,这是不是和我这个人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呢?
“智者有高雅的忧伤,庸者有庸俗的快乐。”前些天自习的时候,无意中在课桌上看到了这句话。我知道,我注定成不了智者,我没有那种看淡一切的胸怀境界,我也明白,我也做不成庸者,我缺少那种享受简单庸俗快乐的心境。真的很想做个庸人,至少为了那份快乐!我在想,世上最痛苦的人应该是这样的一种人吧:既上升不成智者,又沦落不为庸者的人。因为他们既学不会智者的豁达睿智与淡泊,又做不到庸者的毫不在乎和无所谓,譬如我。
有的人,来了又走了,有些事,发生了又过去了。一生之中,我们遇到太多的人,经历太多的事。那些人,有的仅仅与我们擦肩而过,仍是陌生人;有的与我们有过交集,但只是个过客;还有的与我们遥遥相望,却无缘相拥。最后,他们全都离开了,给我们留下了回忆,包括快乐,幸福,痛苦,无奈,不舍,遗憾……那些事,有的给我们带来快乐,让我们满足;有的给我们带来痛苦,让我们成长;有的给我们带来遗憾,让我们失意。最后,它们也都全部过去了,给我们留下了阅历,包括经验,教训,成功,失败……我们都希望只留得下快乐、幸福、成功、收获,然而,我们又都知道世上没有绝对没有纯粹。对于带给我们伤痛的那些人那些事,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选择默默承受。
那个可以不让自己孤单的人在哪里?那个可以不让自己伤悲的人在哪里?也许正在过来的路上,也许正在前方的路上等我,还也许就在身边的不远处。之所以选择等待,只是因为习惯了等待。是的,等待并不是最好的选择,等待的结果也许不尽人意,但既然选择了等待,就不该急躁,不该抱怨。我该心怀美好,满面花开,静静等待,享受等待,等待也是一种心情!
翻看一年前的照片,想起了前几天朋友对前后的我的评价:“你看那时的你笑的多灿烂,显得多青春,再看看你现在,真的很不一样了!”虽然一直固执地说自己没有变化,还是原来的自己,但还是不得不承认,我确实变了,时间是最好的证明。虽然脸上的笑容依旧,但却多了几分沧桑与无奈。
喜欢看书,喜欢一个人手捧一本书静静的呆在一个角落,静静品读。恐怕真是应了你的那句话:“一个人的思想总是牵引着他去读某个方面的书籍,然后又是这种思想指引着他去把它用文字或是生活表现出来。”一直以来,都是喜欢看那些关于人间患难真情的带有悲情色彩的书。这真情,包括亲情,包括爱情,包括友情;这悲情,包括悲惨,包括悲壮,包括悲怆。不是我喜欢悲剧,而是因为喜欢其中的感动、触动,它们让我伤心,让我流泪。也许喜欢感动,只是因为喜欢眼泪的味道。
不知是因为自己的心在现实中变得麻木了,还是这个世界原本就充满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总觉得在现实中找不到那份至纯之善至真的感情,也找不到那种痛彻心扉却又缠绵悱恻的感动,所以,只好一个人躲在文字之中寻找真情,寻求感动。虽然明知那只是艺术,只是故事,但却依然为它而伤悲,而流泪。为故事而哭,也为现实而哭。为什么那么好的人只能在故事中出现?为什么那么纯粹的感情也只有在故事中才会有?因为我们还生活在现实之中,受世俗影响。
记得高中时期,因为看《穆斯林的葬礼》而哭肿了眼睛;因为看《平凡的世界》而伤悲了许久;因为看《家》而郁闷了许久……但是现在越来越发现,令人感动的书越来越少。学校图书馆里的书大多滥俗,没有新意,也缺少感动。大学里看过很多书,但是能令人感动、让人落泪的书少之又少。不知是因为自己的心变硬了,不容易被感动了,还是现在的书太商业化了呢?
越来越不喜欢看电视了,因为它太直白了,让我们一目了然。画面闪烁,一晃即逝,我们只能跟着镜头画面走,来不及想象。而书,却可以让我们发挥想象空间,可以让我们细细品味情节,慢慢酝酿感情。
又想起了这样的一句话:“自以为什么都看明白,想清楚的人,往往是什么都看不明白,想不清楚的人。”常常对别人宣称自己看得很透、看得很开,其实自己的心知道,自己什么都没看开,还什么都不明白。如果真的看开了、看透了,又何必那么计较呢?计较自己,计较世界。一直以来,我都在假装,假装自己很理性,然后再去欺骗别人说很透彻。任何事,只凭看,只凭想,不去亲身经历体验,又何谈透彻?
现代人少了几分安静与耐心,多了许多浮躁与匆忙,还有多少人会去留意近在身边的美景?还有多少人会在宁静的夜里,手捧一本书,静静地读,细细的品?还有多少人乐意独处,聆听心声?不多了吧!真的很希望我们能放慢脚步,留意一下被我们忽视的美景;也真的很希望我们能平抚一下心中的浮躁,走进文字世界,去品读作者,也体味自己;也真的很希望我们能放下世间的一切尘俗,独处一会儿,静静的聆听一下自己的心语。
放假了!校园慢慢的安静了下来.炎热依旧,却少了很多躁动。喜欢这份宁静,也难得享受这份安然。
荷塘的荷花依旧高贵淡洁,水中的鱼儿依然逍遥自在,我想,这算是给正在炎热中的我们带来的一丝清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