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一院1官网:伦理讲演录(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22:52

    人生若大梦,转眼即成空。光阴如驶,岁月如流。此次练习班开课以来,不觉已一月有余了,关于性理问题,已告一结束。但道是体,有体还得有用。性是天理,是天道。伦理是人道问题。古人云:五伦以外无大道。可见大道即在日用伦常之间。在性分中说,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在人身中行出来,就是五伦之德。然而五伦之德,确是从天性中流露出来的,不是人生后来才学上的。所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说到五伦之德,『孝』字为百行之原?,孝就是为人子之道。今根据凤仪学说讲述如下。

 

妇德女道篇

 

    女子为国民之母,世界的源头。要想儿女好,家庭好,社会好,国家世界都好,非由妇德女道实行不可。妇女道有个根,本立而道自生。妇女道不讲,好比水的源头不清,老是浑浊的。想浊水变为清流,总得先清水源。妇女到了老年,称为老太太。老太太的根在哪里?是从多年的媳妇熬成的。媳妇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在家当姑娘来的。所以姑娘是世界的源头,要提倡妇德女道,必先讲姑娘道。

    讲妇德女道,就是想救妇女们出苦,享得人生的幸福。种什么因,结什么果。现在大同开幕,应该女子出来救世界的时候,必须提倡妇德女道,才能救正人心,挽回劫运。妇德女道,是家庭伦理要道,家庭教育之根本,救世之大本源也。

    妇德女道,分三段来研究,是姑娘道、媳妇道、老太太道。女子是世界的源头,姑娘是女子第一步道,所以要想齐家,必先明白姑娘道。

姑娘道

   『当姑娘的对于家庭,身有补助力。性如棉是意气发动,是成神的根。志为根是志向坚定,成佛的根。心知众人的好处,能提起全家的和乐精神,是结缘的,是成佛的路径。』

    儿女都应当尽孝,然本分却不同,所以尽孝的方法也就不同。因为姑娘在家是半宾半主,为一家之贵星,为姑娘的道,当性如棉、志为根、提满家。性如棉者,如棉花之洁白,守身如玉;如棉花之柔软,性子不许暴燥;如棉花之温暖,待人不冷淡?;如棉花之绵长,不要退志。任何事皆可做,没有挑选,没有分别心,这是性如棉的道理。志为根,就是立志不争不贪,立志孝双亲,敬哥嫂,爱护侄男侄女。家中一切的事务,都帮助工作,志向立住,不为贪心所动摇,这就是志为根的道理。遇着家中婆媳偶有不和,一面在嫂子面前安慰她的心,提到平日母亲的好处,以解除其怨怒?心;一面在母亲面前说嫂子的好处,因为姑娘是母亲的心,姑娘说话,一定爱听。两面解劝,免得一家生闲气,不和顺。如此在母亲跟前尽了孝道,哥嫂面前尽了悌道。嫂子感激小姑的好处,便相亲相爱,每逢犯了过错,依*小姑救护她,有意无意中,在丈夫面前夸小姑的好处,哥哥当然也喜欢妹妹。遇着妹妹有需要的物件,哥哥想不到,嫂子必告诉他丈夫说『咱妹妹需要什么给他买点吧』。小姑不用要,比要还强得多呢。所以说『不争不贪,福禄无边』。倘嫂子活计多,姑娘要替嫂子做活。把母亲的衣服等活,着嫂子去做。因为亲娘眼里有影碑,见姑娘做活,心里疼爱,给他娘做了衣裳穿在身上,有人问谁?给你做的,便说我的姑娘呢。我不着闺女,我就穿不上啦!若叫媳妇听着这话,能乐意么?其实姑娘不错之中,倒有错了。所以姑娘不争功,不要好,处处替嫂子做活,着嫂子给母亲做活。父母见儿媳殷勤孝顺,心中欢喜,必夸奖儿媳好。嫂子感念妹妹替我做活,着我落个好名,哪能心里不感激呢?如此在亲戚朋友面前,必说他小姑贤惠,传到四乡里,人人都羡慕这个好姑娘,一定找个好婆家。这样姑娘人人爱见,家庭中一定和睦,这便是天堂家庭,真可说是提满家的贵星。在家能当好姑娘,出阁一定能当好媳妇,能助夫成道,恭敬丈夫,和睦妯娌,孝敬翁婆,全家欢喜,真正是喜星临门。后来有了儿女,自然会教子成名,能为良母。老了一定会当老太太,也能兜满家,为一家的福星。因为女子是世界的源头,欲世界好,国家好,社会好,家庭好,必从姑娘身上好。欲当好姑娘,可得必须明白姑娘道。

    若不明白姑娘道的,在家中好多嘴多舌,遇着嫂子或弟妹有错便跑到父母面前告诉,使嫂子生气,母亲能不生气么?这等姑娘直接是送毒药丸给他母亲吃。母亲吃了毒药丸不知道,还说多亏姑娘告诉我,不然我怎么会知道呢?你想这样婆媳如何能和顺。嫂子受了气,当然恨小姑。姑娘依仗母亲,嫂子则依恃丈夫。往往因着婆媳不和,连累母子也不和,间接连累父子也不和,使父母落个不慈、哥嫂落个不孝的名。一家之中,种下这种恶因,将来不定惹出若大的祸患。母亲本来偏向姑娘,什么布角线穗啦都愿意给姑娘,这虽是些小事,可是早被嫂子暗中看得明白,口中不说,心里却不愿意,自言自语说『有什么东西都给姑娘,有活可不叫你姑娘做』。无形中对婆母孝道上渐渐差迟。起初是心里恨,常了嘴里就说出来啦,『你指着你姑娘养你老吧』。一家不和睦的病根,就起在姑娘身上。这样能提满家吗?简直成了踢满家了,把全家人心都踢散了。及至出阁走了,哥嫂如同去了一块大病,哪能按四时八节去接送呢?因此婆媳仇恨更深了,闹得一辈子享不着儿媳的福。这样糊涂姑娘,在家不懂孝道,出阁哪能会尽孝道呢?因此不得翁婆的欢喜,使他母亲添上心病,终日如同在苦海地狱里一般。究竟姑娘何尝愿意他母亲受苦呢?不过因为不明白道的缘故。考其总根,当父母的就根本不明白道,不会教训姑娘,以致自己受苦恼,姑娘也受苦恼,一生不能出苦。还有一种原?因,禀性不化,决不会当姑娘,媳妇不好,婆婆不好,总之当姑娘的时候就错了。姑娘为世界的源头,姑娘道讲明白了,是正本清源,所以王凤仪先生才倡明妇德女道,首先办义务女学,诚得治世之本也!使天下的姑娘,皆能性如棉,志为根,能提起满家的和乐,为一家之贵星。在家能当好姑娘,出阁必能为贤妻,将来更能为良母,自然能教育子女,成为好国民。现在想要国家太平,世界大同,还得从女子身上好了起头。况现在天时世运,应该女界渡世化人,出苦得乐大放光明的道运来到了。女界诸位同人或诸位姑姊妹,千万注意才好。

媳妇道

   『当媳妇的,身界要实行,心界要知众人的好处。性如水,是要常乐知足。意为根,是要始终不改其乐,如受屈打屈骂的时候,也必定说他是为我好。这样想便能知足长乐了。这便是妇女的真道。当媳妇的事奉愚笨的婆母,必须事奉明白了,才算尽孝。譬如照吃饭人数下米,约略相当数目,再去问她,数次后,婆母也就知道了。裁衣服的尺寸,也是约略数目,再去问她,几次后她也晓得了。日久婆母必然感激你、佩服你,婆媳还有不和的吗?』

        从前研究姑娘道,是女子立身的根本。姑娘道明白了,立下一辈子的根基。媳妇是姑娘变的,当媳妇的道,和当姑娘却不一样。在家庭中,要上孝翁婆,中和妯娌,下教子女,还得助夫成德。必须自己守住本分定住位,才能尽道。媳妇当性如水,意为根,托满家,为一家的喜星。在性子方面由如棉而变为如水。如水云者,如水之柔和,不生急燥性;如水之就下,没有高傲行为;如水之随圆就方,合味合色。丈夫家无论为士、为农、为工、为商,先助夫尽孝悌之道,然后按着他的职业,助夫成德。如丈夫是读书人,当助其勤学好问,志在希圣希贤,立身行道,扬名显亲。丈夫是农人,当助其勤俭治家,早起晚眠,尽力耕田种地,使五谷收成得多,好奉养老人。或丈夫是工人,助其工作精良,以利百家,不要作虚作假,工业方能发达。丈夫是商人,当助其公平交易,童叟无欺,货真价实,以义为利,才是商人道德。丈夫是作官的,助其忠于职务,爱护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以厚民生,而恤民命。这就是性如水,随方就圆的道。意为根者,以乐为主。无论境遇如何困难,命途如何不顺,心中总是快乐,不可面带愁容。丈夫或性情愚鲁,相貌丑陋,或是贫*残疾,皆要认命,并屈己事人。在翁姑面前,和颜悦色,对妯娌皆和睦,待侄辈以慈爱。此意为根以乐为主的道理。性既随圆就方,意又以乐为主,再能找一家人的好处,使全家欢喜,一团和气,这样便是托满家的喜星,家道必然兴旺,孝名传之乡里,贤惠传到四方。娘家的父母,也增许多光彩。你看每逢人家娶媳妇,大门屋门,都贴上了喜字,亲友族人,都来道喜,因为他家来了喜星。媳妇若不喜欢便是丢了天命。若是遇见事不随心,便面带怒?容,或口出怨言,甚至争贪搅扰,终日吵闹斗嘴,不但当不了喜星,简直当了丧门星了。其实她不是愿意当丧门星,因为不明白道,守不住本分,定不住位的关系。媳妇的位,要定在意界上,心里常存一家人的好处,不抱屈,不怨人,才能乐起来。给人家当媳妇,是有这一分因缘。当知到婆家去,不是为吃为穿为承受房子地去的,是为行媳妇道去的。尽道而不争理,无论如何,总是欢喜,这才真是一家的喜星呢。

    歌曰:媳妇道,媳妇道,细研究,务要早。性柔和,勿烦恼,养亲教子你有责,助夫成德家庭好。功圆果满有福报,子孝孙贤养你老。

老太太道

    妇德女道,分为三大部分:一、姑娘道,二、媳妇道,三、老太太道。女子一生,出不了这三条道。由童年、中年到了老年,便称为老太太。这个名称最贵重。回想一生辛苦,费尽心力,现在家业成就,儿孙满堂,这时候就当了老太太了。当老太太,要性如灰,志为根,兜满家为合道。因老太太为一家之福星,知足常乐,闲事莫管,一切无愁,全家托福,过太平日子,所以说是一家之福星。

   『性如灰者』,灰是过了火存本性的,温温暖暖,还喧腾腾的,好比老太太气度温和,一点火性也无有,永不会生气,平心静养。把一切家务,交于儿媳管理。交给她还得要放心,若是遇着事老不舍心,叙叙聒聒不住声,不但自己操心,惹得一家人都不耐烦,终日受苦,一辈子也不能出苦。且显得子孙不孝,长儿媳的依赖性,学不出当家的道理,永久不能替你代劳。一旦故去,闪得儿媳无所倚*,平添许多困难。当如灰之温暖沉静,千万不要灰中带火,能以烧人,且伤老人养生之道。什么是志为根呢?人到老年,宜安心静养,当以修道为主,看破红尘,见世事一向皆空。(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儿也空,女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惟有乐道修真好,留下芳名传万冬。)不用挂念儿女,儿女问到的话便告诉他,问不到的,也不多管。无挂无碍?,来去自由,自然不烦不燥,火自不生。无火便不动心念,才能定住位。所以说老太太当志为根。虽然心不动,还得要兜满家。兜什么呢?兜住不是。凡家中媳妇孙子等,一切晚辈人,倘有了过错,老太太赶快兜过来。因为老太太是一家之尊,就是儿子当家,老太太把过错揽过去,儿子也就不问了。别看老太太兜过去没有事,着在做过错人的身上,可是担不了,准得受气。家中人有了过错,当家人追问时,老太太赶快兜过去,立刻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了。对于过错的人,免得挨打受气,心里一定感激老人,知恩改过,对于老人,一定格外孝敬。这样能给别人免灾,自己还能享福,不是福星是什么?假设晚辈人做错了事,心里害怕,惊惊怕怕。这时候老太太自己先定住位,再给别人定住位,便说你们不用害怕,全有我呢,这一句话,他的心中得到安慰。赶到当家人知道了,一进门的时候,老太太笑哈哈地说『由我错的』,一句话,满天大事,便就完了,真是兜满家的老福星。闲暇的时候,谈话常提祖上的德行。对于儿子常说他父亲的好处,对他的父亲常夸奖他儿子长进,对孙媳夸他婆婆的好处,对他婆母常说孙媳的殷勤。领导得全家和睦,彼此感恩,满家道气充足。显得父也慈,子也孝,婆婆也好,媳妇也好,全家和顺,四季平安。语云:『老太太炕头坐一福压百祸。』就是说老太太为兜满家的老福星。若天下老太太都能这样,岂不是兜满世界的活佛吗?若不明白道的老太太,终日操心费力,专为顾念女儿。无论吃的用的东西,瞒着背着,快忙给女儿送去,惹得儿子和媳妇都不愿意。又因着偏爱女儿,便偏爱外甥,媳妇见婆母偏向,便生烦恼。因此往往婆媳不和,这是老太太的普通病。还有嘴碎的老太太到处告诉儿媳的不是,儿媳听在耳朵里,便恼羞成怒?,惹得儿媳不亲近她。又有老太太,吝惜财物,待儿子儿媳,太也薄情。到老只作看财奴,自己白费了心。给儿子媳妇存着,惹得别人不乐意,家政上发生不顺利,何苦呢?何必老不知足,自寻苦恼呢?所以人到老年,活着当安心修道,以乐天年。自己知足常乐,人人称道这老太太真有福真会享福。活着快乐,就是活佛,家庭就是佛国了

    歌曰:老年温和性如灰,家务皆宜推。引导子女入正规,清闲乐庭帏。养心性,讲道德,莫说是和非。无忧无虑笑嘻嘻,人称有福气。

为人子之道

孝之真假

    子女的本分,是一孝字。孝乃天经?地义,人伦之本,八德之首也。你看水必有源,木必有根。根深则叶茂,源远则流长。人的根源就是父母,孝是道的根本。然有小孝、大孝、近孝、远孝之分别。小孝孝于庭帏,大孝孝于天下;近孝孝于一时,远孝孝于万古。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要打破人禽关,孝字以外无他道。尽孝不在年龄大小,不在贫富,不在识字不识字,是在良心德性流露不流露,发扬不发扬。王凤仪先生说:『孝亲必得孝亲之三界。』三界指着性、心、身说。孝身要从父母衣食住上留心,使父母的口福不缺,按四季更换衣服,卧宿使其安适,行动有人扶持。孝心要处处顺从父母的心:父母所爱之物,我必爱之;父母所爱之人,我当敬之;父母所愿意的事,我当奉行之。孝性尤为重要,要时时顺着父母的性,使父母心中欢喜,按着父母的五行性,随快随慢,务要使老人天性和乐,面无愁容,即是将父母送到天堂上。不使老人动性,含饴弄孙,以乐天年,就是将父母送到佛国里。孝乃天性所流露,所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如果恐怕别人耻笑才行孝,这便是假孝。然父母做事,也不免有错处,若一味顺从,难免陷亲于不义,也不算真孝。真假的分别,可拿父母爱子之心作对照。回想父母未生我以前,我本什么也没有。落生以后,只是赤条条的光净身,连一根线也没带来。父母也不嫌我穷,也不是因为儿对父母很好,确是欢喜之至,对我这样真诚,毫无贪图心,可说完全是真的。不料想儿子长大成人,嫌父母穷,没给他置下房子地。你想自己一文钱也没带来,怎么也能长大成人,没受着饥饿呢?怀抱三年擦屎刮尿,父母也不嫌我脏。父母老了,吐痰流涕,你嫌他脏,对吗?小孩若是哭一声,父母会察颜观色,说我的孩子饿了,或者是冷了,赶快给他奶吃。抱在怀中暖暖,给他穿上点衣服,不转眼珠地瞅着,恐怕小孩受屈。儿子大了,在父母面前说话不管不顾。父母告诉的话,当了耳旁风,说的遍数多了,还起厌烦心,甚至说出冒犯父母的话,对吗?再想想老人生我以前,怀胎十月,提心吊胆,惟恐伤着儿胎。儿子降生之时,正是母亲过阎王关之时。儿子的生日,俗云『母难之日』,此之谓也。降生以后,吃母亲的奶,就是喝母亲的血。经?过乳哺三年,父母的心血,不知费尽多少,方才长大。稍有知识,便不听父母的话,对吗?到了六、七岁时,送到学校里读书,还认为是给父母念的,及至年将弱冠,便给儿子定亲完婚。一生到老,心力用尽,只累得耳聋眼花,牙也掉了,腿疼腰弯,行动不便。你想这是为的谁?呢?当然是为的儿女。父母对待儿女,处处都拿出了真真实实的心来教养。人子若想尽孝,当想想父母待我之慈爱真心,即便拿出良心去孝养父母,亦难报父母之恩于万一,况黄泉路上无老少,老人的寿限,和自己的寿数,难以确定。老人在世还有几年?即能尽孝,又能尽几年?语云:『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想到这里,真令人心酸落泪。既然明白了孝道,当拿出良心,去找父母的心,及时尽孝,以补已往不孝之罪。在父母已去世的,赶快补行孝道,对父母生前所爱之人,所爱之物,我当爱之敬之,以安慰父母在天之灵。推行大孝,孝于天下,使天下老人皆得其养,以达到不独亲其亲的大同景象;实行远孝,孝于万古,立身行道,扬名显亲,为千古人子孝道作模范,留孝名于青史,遗孝风以化人,才是真孝子呢!人能把孝道行到圆满处,便能救国救世界,就是由小孝扩充到大孝,近孝推及到远孝。将身化行全球,欧美的老人,得享有子之乐,中国的父母,全得欢喜之心,那才算以孝治天下,达到孝道圆满的目的呢。

[附]孝亲三界表

表界三

|     |     |

人    地    天

|     |     |

身    心    性

|     |     |

界三孝

|         |         |

身        心       性

|   |   |  |  |   |   |  |   |   |

行 住 食 衣 人 事 物 习 禀天

|   |   |  |  |   |   | 性 性 性

|   |   |  |  所 所所 |   |   |

有 宿 口 按 亲 近 爱 使 使使

所 舍 福 季 的 的 的 亲 亲亲

扶 安 不 换 何 何 何 顺 和化

持 适 缺 衣 人 事 物 心 乐性

   |   |  |  |   |   |  |   |   |

|         |         |

养        顺       悦

孝亲三界表解

    孟子曰:『事亲有道,事亲弗悦,不顺乎亲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看来明善乃是孝子大本源,故《大学》言修身,必根本于明明德,明明德而归宿止于至善。乃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可慨也夫!

父母之道

    夫妇为人伦之始,到了生男育女,又给儿女当父母。所以进一步讲,就是父母之道。古人云:『为人父,止于慈。』母亲称为慈母,父母之道,就是一个慈字。慈是本乎天性之仁德。性发为情,道一落到情上,往往有偏的地方。语云:『养不教,父之过。』必须教之以道,把儿子领导在道上,教与管不同。管是使禀性制服他,教是用天性领导他。教是率性合道,夸奖他的长处,纠正他的短处。管是任着自己的性子,找人的错处,拂逆他的性子,所以往往越管越管不好。因为用脾气管儿女,不但管不好,反把儿女的脾气激动起来,碰起性来,甚至父子成仇,都是当父母不明白道的缘故。所以教子要有义方,先得以身作则,自己先要性存天理,心存道理。根本教育,在未生儿女以前,先种下善因。种什么因,结什么果。父母的性常存天理,儿女就是天理所生。父母的性质和平,生下子女来,性质一定和平。父母的心常存道理,儿女就是道理所生,因父母的遗传性,关系重大。这就是说的根本教。若说到胎教,更得平日涵?养天性,视听言动,处处要合道。儿在胎中,得到天性的正气,所生的儿女,性子一定纯正。现在人多不明白道,儿子未到成年,父母便为之早婚,妨害身体的发育,所生的子女,往往不长命,或衰弱多病,害及血统,害及民族,为父母的,不得辞其咎。这就是不真慈,就不合道。更有一般人,倚仗自己财产丰富,溺爱子女,任意浪费金钱,习染上不正当的嗜好,造成种种罪业。或因酒色过度,败德丧命;或任其浪荡逍遥,不能勤劳工作,养成游民;或溺爱过甚,把自己累死也不肯指使儿女去做。一面是不放心,一面是溺爱不明,总不想一旦身死,撇下儿女,一切事都不懂,成了一个废人,一无所能,不能守祖业,成为流氓,且害及社会。儿子在少年不令学道,壮年便不能行道,老年又哪能成道呢?这就叫爱子如杀子,大大的不慈了。当父母的道在乎慈,可是慈总不可离了道。第一幼年不使失学,无论家财有万贯,总得教子有一艺之长,能自谋生活,不依赖人,使他一生能以自立,有祖业能守住。纵然无祖业,也能自谋生活。人人能如此,不但能自立,一定能立国呢。

教养子女之方

    道是行的,不是讲的,换句话说,道是人走的。当父母的,是从幼年儿女道走过来的。到中年有了儿女,就得行父母道。父母之道不外教与养,教养兼全才是道。在未生子女以前,看你种的什么因,生出儿女来那是结的果。欲产生良好子女,全在自己种因上求。在夫妇二人,好比是个开招商店的,你开的是大旅馆,挂大招牌,安寓仕宦长官,所招来的全是作官为宦的。若是开大店挂招牌是安寓客商,所招来的全是买卖客商,提包大氅。若是开寻常店,所招来的,全是推车担担的。你若开小店,所招来的是乞丐穷人,东跑西颠的苦力人。这些穷苦人,断然上不了大旅馆里去。可是那些高官贵客,也绝不能来小店里住。道是自然之理,人的生育子女,也是这样。你若存天下为公的心,断不能生自私自利的子女。你要存贤孝的心,也不能生忤逆不孝的子女。甚至儿女听说不听说,守本分不守本分,孝顺不孝顺,全在自己种因如何,生出子女是结的果,你还问谁?呢?儿在胎中时,当实行胎教,尤其为母亲的,坐必正,行必稳,心平气和,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恶言,心存正念善意,生出子女,必然贤孝。这是说的先天教育。至于后天教育,更须明白,尤其小儿在食乳时期,更有关系。乳汁?是大人的气血,大人气质清,化合的乳汁?必清,小儿吃了,不但体格能发育,心性中必然清明。假使大人常着急上火,动禀性,怀着恨、怨、恼、怒?、烦的五毒气化合的乳汁?,也是毒乳,小孩吃了,长禀性,还生疾病,危害身心性命,关系最大。再者,大人若是不明白道,在抱着小孩吃奶时,生气上火,擦眼抹泪,或恨天骂地,小孩一面吃奶,一面眼看,这叫给小孩种恶因,种毒因,不可不知。还有禀性不好的人,抱着孩子和他人打架,指东骂西,比鸡骂狗,打小孩的屁股,羞辱别人的脸面,表面上是打骂孩子,其实就是打翁骂婆,也许辱骂妯娌,是不是给小孩种下毒因呢?不但给小孩种毒因,还给小孩加罪,这是何等的愚痴呢!还有一节,小孩才会说话,教导着他骂人,又教导他打人,拿人家的东西,不制止他学懒学坏,学着不吃亏。当父母的认为是孩子聪明,还很欢喜。要是从小给孩子种下这种因,将来哪有好结果,一定横行无礼,逆伦犯法。这不是送孩子下地狱吗?若父母明白教养子女之道,实行教养子女,这是根本教育,关系非常重大。现在为什么大道失传,就是因为缺乏根本教育。盖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民众教育,都是成年人的教育,是后来的教育。父母之教,乃是教育的根本。先入者为主,根本培养好了,枝叶自然随着好,这是教养兼施之道。当父母的应负的责任,教养二字,是离不开的。但教养要合道,那就是义方教子。为父母者,不可不知也。

教与管的区别

    爱子不得其道,就是不慈。慈字之误用,在管教二字分不清。

   (一)溺爱不明。自从有了小孩,爱之如掌上明珠,对于吃穿,尽迎?合小孩的心理,养成骄惯性,好吃懒做,由习惯进而染上嗜好,吃喝嫖赌吸,无所不为,自身又一无所能,成为流氓,丧德败家,妨害社会,触犯国法,成为罪人,受刑亡命。这种恶果,皆由溺爱二字之因所造成,不慈孰甚。

   (二)不管不教。有了小孩,只知道养,美衣美食。对于小孩言行动作,任其性之自然,不教也不管,这又错了。小孩天性未离,此时若不好好教导,渐渐性流为情,情流为欲。初则放荡于礼法之外,渐至入于下流社会,很是危险。不但品行不端,行为不正,将来招灾惹祸,后患不堪设想。昔有囚犯某到了法场临刑时,要求法官,见他母亲一面,死也放心。法官哀怜他这番孝心,许之。他母亲来到法场见面时,该囚犯要钻他母亲怀里吃一口奶,其母爱子心切,听其子之行为。其子竟将其母之乳头,一口咬下来,其母大痛喊叫,说可要了我的命了,好狠心哪!其子接口说,你的心比我还狠得多呢!想当初我小的时候,偷了人家的东西到家,母亲不管我,还很欢喜我,所以我大了,便做了贼,因犯法定了枪毙的死罪,这是你不管我,养成我的偷盗心,送了我的命。我心狠,哪知母亲送了我的命,比我还狠得多。这段事,当儿子的固然不对,当母亲的算对吗?这是不管,也就是不慈。至说到不教,关系更大。古人教小孩,能食,教以右手吃饭先让老人吃。有食物,老人不分给不要。能言时,教以数与方名。教他见人行礼,恭敬长上,孝敬老人,大了自然能孝能悌。若不教导,便不知礼节,不知尊卑上下,习惯成第二天性,养成逆子,不孝不悌,为父母的,不能辞其咎。所以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这是放任太甚,也是不慈。

  (三)管得太严。有了儿女,恨铁不成钢,自己孩子,总得比别人强。儿女稍有差错,非打即骂,毫不留情。原?来父子是主恩的,威多恩少,便失慈的真道,使儿女对于父母,初则畏之,渐疏远之,甚则离心离德,这就是管之过严,亦非中正之慈道。以上三种,均不合慈道。真正慈爱儿女的,从小就教养兼施,由胎教、襁褓教、婴儿教等等,处处留心。小孩发育不全的时候,固在善养,但养中须有教。在小儿初学会说话,先教导他明白老人的称呼,叫爸爸、叫妈、叫娘、叫爷爷奶奶、叫伯父叔父、姐姐妹妹、哥哥嫂嫂等,使他知道尊长亲亲,慢慢再添字,问爸爸安,妈妈好等的话。等他会走会行动的时候,教他行礼。有了食物,教他先奉老人,让给哥哥先吃,知道孝悌之道,谦让之礼。少有点好处,必须夸赞他,或用相当的奖励鼓励他,更高兴,能实行。小儿有了过错,不可先打他,更不可骂他。先说明是非,使他知过必改。善言开导,不可体罚,免伤他的自尊心,自然小儿能迁善改过。千万不要骂他,骂则口出恶言损德,老人听着还不愿意。更不可一错便打,把孩子打完了,小孩还不知道为的什么,打得直迷瞪眼,生出毛病来的很多。教小孩说话,先提说祖上的德行,老人的好处,一家人的长处,大家都爱听他的话,小孩无形中生出爱敬老人的心。小孩渐渐长大,教导他洒扫地,接待客,见客行礼、问安等等细事,然后大了,入校求学,养成端正人品,立身行道,扬名显亲,有功于世,有德于人。这才不亏天覆地载,父母所生,为天地的孝子,古今的完人。人人能如此实行,世界哪能不太平呢?然追本溯源,还是归功于父母之教养有方。

三纲三从之真理篇

夫妇道爱心家庭

    王凤仪先生说:『道是什么?道就是两口子。』实在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夫妇为人伦之始,男子为天,女子为地,夫妇是一小天地。阴阳和而后雨泽降,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夫妇和就是天清地宁,夫妇不和就是天??地覆,不但家不能齐,国家亦不能治,天下亦不能平。夫妇道之关系于家国天下,其重大如此。为丈夫的,必须先把三纲立住。所说的三纲,就是性纲、心纲、身纲。性纲要无脾气,心纲要无私欲,身纲要无嗜好。纲者,领也。必须把女人领在道上。现在为丈夫的,约分三等:一是懦夫,二是暴夫,三是丈夫。何为懦夫呢?就是懦弱无能,自己不能自立,反听从女人的话。遇事自己不好出头,着女人出头说话。日子久了,习染成女子当权。听妻言乖骨肉,闹得家务不和,兄弟分居,均是犯了这个毛病。此之谓懦夫,于道为不及。或有一等暴夫,说我不怕女人,不听女人话,不好就打就骂,这又错了。妻者,齐也,是平等的意思。女人从幼在他娘门,受父母养育之恩,长大成人,对他父母的恩德尚未能报答,便出阁来到我家,孝敬我的父母,恭敬我的兄弟姐妹,甚至连她的姓都改了,随同我的姓,是为的什么呢?况将来生男育女,继承先人的后代,多大的功劳!我若轻视女人,打骂女人,不但现在国家法律所不许,问问良心安在?这样又成了暴夫,于道为过了。怎样才算合道呢?必须从『义』字上立脚,不能一味听妻言,可是当听的不能不听。妻或有过错,要劝导她,万不可打骂。若是打骂,就是打三纲,骂三纲。总要抱定一个义字,才称起为丈夫。夫妇是一阴一阳,男子要抱定三纲,女子要明白三从。三从是性从天理,心从道理,身从情理。要助夫成道,助夫成德。现在女子亦分三等:一等是弱妇,在家吃穿赖父母,不愿做活。出阁时总嫌嫁妆不好,恨不能扫地出门。及到了婆家,不知孝悌之道,敬戒之礼,还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倘衣食不如意,终日包屈,好像应当怨,应当赖。这是一种软弱无能的弱妇,只是累夫造罪。又有一等女人,虽然精明强干,但性子却甚蛮横,依仗自己有知识,有能力,轻视丈夫,精神上欺压男人,使男人不痛快;或依仗娘家富,夫家穷,说话傲慢无礼,致丈夫受欺负生气;或出外不回家;或染病早亡;或少年孀居,女人何尝愿意这样?因为不明道、不能化禀性的关系。此之谓悍妇,因性情强悍故也。此等女人,哪能助夫成道?哪能使翁婆欢喜、妯娌和睦?只闹得家务不和分居另过。你想人伦孝当先,兄弟如手足,人家有个儿子,从小费尽心力,长大成人,便把父母扔开,兄弟离开,叫女人独占了去,多么冤枉呢!所以王凤仪先生说:『世界哪能不坏?男子无良心,被女人霸去,这就是投降外国了。』总而言之,因为不明白夫妇道。若女人明白道,一定能当个贤妇。怎样是贤妇呢?女人以顺为主,柔和为本。丈夫无论家道贫穷,或像貌丑陋,这是命里注定。须明白因果道理,恪尽妇道,上孝翁姑,中和妯娌,下教子女,能助夫成德,能托满家,使全家欢喜,将家庭的责任,完全担负起来,使男子在外服务社会,无内顾之忧,能报效社会。不但治家这样,即在社会工作,能为国尽忠,与男子立于平等互助地位,助夫却不依赖夫,方称为贤德妇女,家庭喜星。夫义妇顺,真可谓夫妇道的模范呢。

兄弟道

    孝为百行之原?,然孝是对父母所行的道,同一父母所生的,就为兄弟。若兄弟间不能相亲相爱,父母一定忧心,孝道仍不能圆满。所以孝敬父母,就得和睦兄弟。兄弟之道就是『悌』字。悌道也是出于天性之自然。孟子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可见孝悌都是天性所固有的。如人在幼童时期,哥哥弟弟同在一处玩耍,若有人打他哥哥,他一定不愿意,一定护惜他哥哥。你想谁?教他护惜哥哥来?那是出于天性。他哥哥被人打哭了,弟弟不能帮助他,也一定帮着他哭,流同情的泪,这是出乎天性之自然,并不用教导。为何越长大了,多兄弟不睦呢?考查不睦的原?因,大约有三种。(一)偏爱妻子,为情欲所牵。(二)为争贪财物,被物欲所迷。(三)为争辩情理,受禀性之害。细想这三种毛病,多半犯着第一、二项。这可怨谁?呢?全是怨男子不明白道,没有真主意,女人也跟着落个不贤孝的名字。兄弟本是一母同胞,情同手足。本身的手足,行动相随,一刻不能相离。且手足是互相维护的,譬如手去拿物,脚不用吩咐就走。如脚被碰伤或扎着,手不用脚请它,急速去摸护扶慰它,此是痛痒相关之至情也。兄弟失和的原?因,在未娶妻以前,总还差一点,一娶了妻,渐渐情谊就疏远了。在朝阳县有句俗话说,『院外放火鞭,屋里写过子单』,给谁?过继呢?给新媳妇。因为一娶媳妇,把父母的恩情就忘了,兄弟的情也没了。细想方才来一个异姓人,为什么就忘了父母兄弟呢?到底女人有什么好处呢?全是因着男子重情欲,薄恩义,不明白道的缘故。又有一等人,好争好贪,兄弟之间,为争祖宗产业,各不相让,打骂斗殴,闹得兄弟成仇,骨肉乖离,连累得老人生气,无法可使,甚至闹灾生病,罪莫大焉。因兄弟失和,妯娌也就不睦,将家业分开,连老人也轮流奉养,打算合适不合适。此等人真是见利忘义,连父母之恩都忘了。父母养儿防备老,哪知兄弟分居,不但惹老人累心,反把人落个老无所归,轮流吃饭,如同沿门求食一般。这不是悌道不尽,累及孝道吗?还有为家产闹成讼事的,经?年累月伤财败德。兄弟乃是一奶同胞,为祖宗遗产之小节,伤手足天伦之至情。财产是身外之物,用以奉养父母的,乃为家财,有伤天伦。伤天伦,便是逆天,将来定受天罚。即便财产到手,天理有亏,家道也过不好,不是人口生灾长病,便遭横逆之事,或生下不肖之子,倾家荡产,并给老人丢名誉。试看世上害兄害弟的,哪一个得到好结果呢?世上之物,完全是假的,惟独道是真的。人若明白此理,当借假修真,把兄弟道行真了。扩而充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能爱全世界的同胞,便是大同世界。

姑嫂道

    嫂子与小姑,是名分上的关系。起初本素不相识,由名分关系,作情义上的结合。嫂子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当姑娘来的。到了婆家,才当了嫂子。现在在家当小姑,不久出了阁,又给小姑当了嫂子,好像是个因果循?环一样。在当小姑的,若明白道,在嫂子初进门来,见嫂子孝敬父母,恭敬兄长,友爱弟弟妹妹,如同亲人一样,何等令人钦佩。但家中事务,嫂子全不熟悉,应从旁面告诉她,引导她,帮助她,使她不至作错了。唐诗上说:『三日下厨房,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这就是嫂子入门,初求小姑的情态。小姑于此时,应有补助之精神,尤其在父母面前,常常提嫂子好处。嫂子偶有过错,替嫂子用好话解说。如此嫂子心中能不感激吗?在嫂子方面,要尽孝道,总得找着婆母的心。婆母心爱的是小姑,对小姑衣食方面,要格外留心。一方面顺婆母的心,一方面助丈夫尽悌道。遇着小姑有应用之物品,或梳妆等物,嫂子早早尽心,在丈夫面前,多方提议,为之买办。这是助夫行悌道,能使小姑欢喜,婆母顺心。想想小姑在家能有几年,为何拿着河水不洗船呢?这样嫂子处处尽道,小姑处处感恩,姑嫂双方之道尽矣。对于已出阁的大姑,年下节下,不等婆母开口,首先张罗。或送礼物,或去看看。对于外甥男、外甥女,要招待周到。如是老人欢天喜地,姐妹满口夸奖,家庭和乐,日子自然兴旺。要是小姑不明白道,对于初来的嫂子,在父母面前说长道短,两头传闲话,往母亲耳中送毒话,母亲爱听爱信,这叫自己吃毒药丸,存在心里,时时不舒服,种上恶因了。遇着事一不随心,指东说西,净挑毛病,发泄心中的怒?气。闹得日子久了,媳妇忍耐不住,不免分辩几句,因此婆媳失和,媳妇从此受气,婆母心中也难受。你想这样是谁?种的恶因,不是小姑吗?媳妇受了气,必定告诉男人。丈夫仔细一考查,不免也生气,又转成母子不和了。如是母亲便说儿子不孝,娶了媳妇忘了娘,还要告诉他父亲,管教他儿子。父亲一生气,管教儿子,儿子若是不服,又闹成父子不和,一家人全都不合,家道哪能好呢?如此显得儿子媳妇都不孝顺,又连带的父母也不慈爱,这个病根就是从当小姑不明白道得来,姑嫂道关系多大呀!再说当嫂子也得会当。若嫂子不明白道,倚着丈夫的势力,慢待小姑,对于小姑吃穿使用,处处打算盘,好像过日子俭省,其实是待小姑刻薄。小姑心里不如意,在母亲面前,诉冤流泪,惹得母亲不欢喜,心中生气。这是多么不孝呢!结果姑嫂不和,婆媳必不睦,父子也离心离德。这是嫂子不明白道,落个不孝不悌之名,罪莫大焉。所以小姑嫂子必得都要学道,要知现在的小姑,就是将来的嫂子,因果循?环,自然的道理,结冤结缘,很有关系。为何不种下好因,将来得好结果呢?对于侄男侄女,更要处处尽心,不但嫂子感激,老人本来爱孙子,一见这样,心中更加欢喜。一家男女老幼,和和乐乐,显出小姑敬嫂,嫂爱小姑,全家和睦,真是姑娘提满家的贵星,媳妇托满家的喜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