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三毛乐园在什么路:江西省质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詠:论质量安全与食品产业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18:18:04

论质量安全与食品产业发展
——关于当前食品生产质量安全情况的调研与思考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食品安全,胡锦涛总书记于今年4月29日专门到天津市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技术研究院调研,强调食品安全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要求质监部门坚决执行食品安全法,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大监管力度,严把食品安全关,确保广大群众都能吃上放心的食品。食品产业作为我省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质监部门作为保障食品质量安全链条中重要的一环,保障这些食品的质量安全,促进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责无旁贷。本文就如何做好食品安全监管,提升食品生产质量,促进产业发展壮大作了一些粗浅的工作思考。
    一、食品产业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食品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食品产业是我省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总产值1131.8亿元,列全国19位,占全省生产总值12%,成为我省第4个过千亿产业,同比增长33.1%,高出全国5.6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为1130.5亿元,同比增长33.9%;实现利税158.5亿元,同比增长29.1%;利润72.97亿元,同比增长41.02%。今年以来,江西食品产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1—4月,江西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总产值355.5亿元,同比增长40.97%;完成出口交货值15.46亿元,居中部六省第2位,全国第11位,比上年同期增长50.75%,高出全国食品工业外贸出口20.80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94.48亿元,占全省工业的8.42%,列全省六大支柱产业第三位,同比增长19.86%,高出全省工业19.80%的增幅。
    食品产业是实现百姓就业的重要安置地。食品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吸收了大量就业人员。特别是在县乡一级,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分布广,比重高,成为当地主要的就业渠道之一。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数755户,比2005年新增206户,形成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制造业4大门类、22个中类、56个小类的较为完整的食品工业体系,全行业从业人员达13万人。同时因食品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2009年,江西省新申报的13县(市区场)已列入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计划,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面积达803万亩,对接龙头企业148家,农业经济合作组织578家,基地农户户均年增收500元以上。2010年,江西汪氏蜜蜂园有限公司带动1.05万户蜂农增收。
    二、质量安全是食品产业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从国际看,食品质量安全关系到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及社会经济。在食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情况下,如果食品质量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将会对食品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早在1983年,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FAO)及世界卫生组织(WH0)的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在它的报告“食品安全对健康和发展的作用”中指出:污染食物引起的疾病是对人类的健康最常见的威胁之一,也是经济生产力削弱的一个重要原因。食品安全是一个日趋重要的公共卫生议题,由于大量增加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广大消费者不断增加的关注,世界各国政府正在加倍努力改善食品安全。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将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优先解决的11个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决议督促各国尽快完善食品安全的各项政策,提供充足的资源来建立和强化各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从国内看,食品质量安全已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果食品质量安全出现问题,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产生严重危害,影响人民群众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信心,从而制约企业生存与产业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沉重打击我国奶业,至今影响尤在。2009年海南“毒豇豆”事件,使消费者谈豆色变,海南豇豆严重滞销、价格暴跌,降幅高达87%,海南整个豇豆产业损失近20亿元,而且严重影响海南整个果蔬产品。今年中央电视台曝光 “瘦肉精”事件后,各地纷纷下架双汇产品,企业因此受损严重,双汇用20多年时间铸就的放心肉品牌受到质疑,损失难以估量。此外,“染色馒头”、“牛肉膏”、“毒豆芽”、“毒血旺”等多起食品安全事件的相继发生,进一步影响了人民群众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信心,降低了对我国食品产业的信心。
    从我省看,质量安全影响了食品产业化水平。近年来食品质量总体水平大幅度提升,生产假冒伪劣食品案件有所遏制,产业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但由于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基础还相对薄弱,尤其是一些小型企业质量安全意识淡薄,设备陈旧,管理水平较低,食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不强。特别是小作坊问题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在我省广大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分布着近8千家小作坊,其中10人以下的小作坊约占80%,这些小作坊生产条件简陋,加工现场环境差,基本无检验设备和人员,从业人员素质低,给食品质量安全带来严重挑战,制约了食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省食品产业知名品牌较少,产业集中度低。全省获证企业38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有755家,其中主营收入超亿元的重点企业278家;仅有四特、汪氏蜜蜂、煌上煌、金佳谷物、润田等一些相对较有竞争力的品牌。
    三、当前我省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
    生产加工过程是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因在生产、加工或包装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而对人体健康、人身安全造成危害的事件时有发生,食品生产质量安全问题不断触动消费者脆弱的神经。究其原因,既有食品生产企业诚信问题,也有监管机制不健全,监管力量不足等问题。笔者认为,在当前食品生产企业管理者诚信缺失、道德滑坡非常严重的情况下,监管的因素越显严重。而我省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仍然存在着“三个不相适应” 以及小作坊监管“盲区”等问题,影响我省食品生产质量安全。2009年的新《食品安全法》出台后,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管出现了新情况,面临着新问题,尤其对于质监局来说,任务繁重,压力空前,形势严峻。
    一是监管力量与监管任务不相适应。质监部门作为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管部门之一,监管力量严重不足。2005年,省政府赋予质监部门在生产加工环节履行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时,只批准在省局设立食品生产监管处、市局设立食品生产监管科,一直以来未增加任何人员编制。工作最需要的县(乡)级基层部门没有专业工作人员。目前3800多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仅有317人监管,并且其中大部分是聘用人员。在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监管任务却大幅增加。在《食品安全法》出台前,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由多个部门共同负责。而《食品安全法》出台后,质监部门不仅要将相应的卫生规范和条件纳入食品生产许可范围,相应承担了原由卫生部门发放《卫生许可证》的工作内容,而且要将发放《生产许可证》调整在《营业执照》之前,相应承担了工商部门的一些工作风险。由此造成的结果是,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环节与监管力量大为减少,质量安全隐患难以避免;质监部门在庞大的监管对象面前,监管队伍显得非常弱小。
    二是监管能力与监管任务不相适应。装备能力难以适应繁重的监管任务,检测能力仍不能适应监管任务的需要,基层还普遍存在“检不出、检不了、检不准、检不快”的问题。一是装备能力滞后。监管车辆少,执法装备差,快速反应及应急处置能力未能适应当前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管的需要。二是检测设备不足。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国家质检总局于当年10月份公布了可检测三聚氰胺的食品检测机构名录,我省7家检测机构中,隶属质监系统的仅有果蔬产品及加工食品国家级质检中心,设区市质监检测机构均无检测设备,未能及时在奶制品中检出三聚氰胺。三是技术人员紧缺。2009年,我省果蔬产品及加工食品国家级质检中心27名工作人员中,仅有2名高级工程师和1名工程师,博士学历人员无1人。四是检测手段落后。“台湾塑化剂风波” 发生后,国家卫生部把“塑化剂”列入黑名单,其中主要包含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等17种物质。目前我省果蔬产品及加工食品国家级质检中心无能力开展相关检测,均要送至江西检验检疫局综合技术中心。
    三是监管经费与监管任务不相适应。《食品安全法》调整规定,县级以上质监部门在对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抽检时,必须购买样品,并负担检验费等,其所需的新增费用由同级财政列支。据测算,2011年度省级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共需抽样检验经费4729.32万元。而我省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督检验经费仍未单独列入财政预算,由食安办统筹安排。去年,省食安办统筹安排全省统一抽验经费1500万元,在生产环节仅安排166万元,约占总数的11%;今年,省财政厅安排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经费5000万元,省食安办拟给省质监局安排360万,约占7%。生产加工环节作为食品质量安全最重要的一环,而经费却最少,与抽检任务相差甚远,严重影响了食品生产环节安全监管。
    此外,因种种原因,小作坊监管还存在“盲区”现象。一方面,由于我国法律一直没有明确规定小作坊的监管部门,新的《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各省(区、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目前,我省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具体管理办法尚未出台,未能从法律层面明确小作坊的监管部门。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之间未能有效衔接,卫生部门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停止发放《卫生许可证》;工商部门则按《食品安全法》要求,把《生产许可证》作为工商部门发放《营业执照》的前置条件,而占食品生产加工单位大头的小作坊不具备获证条件,无法获得《生产许可证》,相应未能获得《营业执照》;质监局由于其在乡镇一级无类似卫生监督所、工商所等相应机构和人员,无法履行对主要分布在乡镇(街道)的小作坊的监管任务。
    四、当好食品安全守卫者,强化生产质量安全监管
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我省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现实需要。质监部门作为负责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管的主要部门之一,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天津市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技术研究院调研要求,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当好食品安全守卫者,强化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管。
    首先,要加强汇报,推动建立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各级质监部门要建立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汇报制度,坚持每半年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一次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情况,必要时要每季度汇报一次,汇报时要将质监部门在乡镇一级没有机构、监管力量不足等实际情况汇报清楚,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点多量小分散、主要集中在乡镇街道以及质量保证能力差等实际情况汇报清楚,将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汇报清楚。同时要提出合理的意见建议,当前尤其要建议将食品安全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体系,落实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负领导责任的要求;建议明确食品小作坊监管部门和责任,切实解决食品生产小作坊监管“盲区”问题;建议落实《财政部质检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食品安全监管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财行〔2011〕183号),安排足额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建议当地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高风险食品生产小作坊采取联合行动,真正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其次,要加强监管,着力规范食品生产加工行为。一要突出重点严格监管。当前我们的食品安全监管力量严重不足,要集中力量加强对获证企业的监管,做到监管程序严格规范,确保不出任何问题;要严格规范食品生产许可,确保发证条件和质量;要严格开展食品安全整治,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要突出抓好乳制品、食用油、肉制品、酒等重点品种综合治理。二要加大力度严格监管。对食品消费品的质量安全监管,要切实做到“四个必须”、“五个不放过”,特别是对假冒伪劣绝不能手软,该处罚的要处罚,该曝光的要曝光。三要明确责任严格监管。要明确各级质监局主要领导对辖区内获证企业食品安全负总责;各县(市、区)局主要领导直接主管食品安全。凡是今后获证企业发生食品安全事故,首先追究负有责任的质监局主要领导责任。四要加强督查严格监管。省局、设区市局分别成立督察组,对下一级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全面督察,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督察,对重大食品案件进行跟踪督办,定期通报督察情况,提出整改处理意见,并督促整改落实。
    再次,要强化服务,不断增强质量安全保证能力。一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要始终坚持“维护经济秩序,服务经济秩序”质监工作第一要义,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在监管中体现服务,尤其是要正确处理监管与服务的关系,不能借服务之名放松监管,更不能打着服务的旗号变相收费。二要切实做好指导帮扶工作。深入排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产品质量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技术漏洞,发现问题立即责令整改,并明确整改时限,做好限期复查,指导企业严格执行原料验收、生产过程管理、出厂检验、不合格食品管理等制度。三要不断加大引导支持力度。利用名牌认定、信用评价等激励措施,大力推行体系认证和自愿性产品认证,鼓励支持食品生产企业推广应用先进的质量管理制度、计量检测技术和标准化体系,鼓励和引导食品企业积极采用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技术等食品安全管理先进制度,提高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最后,要强化能力,全面提升履职尽责水平。一要增强监管能力。要加强执法装备建设,保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用车,配备必要的通讯、摄像、录音、采样终端等执法装备。要加大经费保障水平,预算内食品安全监管经费必须专款专用。要按人均监管20-30家获证企业的比例配备基层专职监管人员,不足部分可采取招聘专业技术人员方式予以解决。二要增强检测能力。根据社会发展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大检验机构建设力度,加快提升检验检测能力,为食品安全监管及时提供准确的检测数据。三要建立预警机制。加快提升风险监测与处置能力,实现由以往的“事后监督”向“事前预防”,“被动应对”向“主动出击”转变,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的内在隐患。四要提升反应能力。进一步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快速灵敏的应急反应机制,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和造成的损失。五要学会与媒体打交道。要虚心接受媒体监督,理性面对各种报道,主动发布相关信息,占据舆论宣传主动权,争取全社会对质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