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zzyzx酒吧: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8:22:11

许继慎----红一军军长

蔡申熙----红十五军军长

段德昌----红六军军长

曾中生----红四军政委

左权----红一军团参谋长、八路军副总参谋长

许继慎

许继慎(1901-1931年)是中国工农红军早期的杰出将领,军事家。原名绍周,别名旦如,又字谨生。1901年生,安徽六安裕安区青山乡土门店人,汉族。

中文名:

许继慎

别名:

原名绍周,别名旦如,又字谨生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安徽省六安县

出生日期:

1901年

逝世日期:

1931年

职业:

军事家

毕业院校:

黄埔军校,上海大学

  许继慎原名许绍周,字谨生,1901年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20年,许继慎考入安庆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后转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1年4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安徽早期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曾任安徽省学生联合会常委兼联络部部长,参与领导爱国学生运动。1923年3月由柯庆施(时任上海大学国民党筹备委员)、张炎介绍加入国民党。

投考黄埔军校

  1924年春由薛子祥、岳相如(均为国民党上海大学党部负责人)推荐投考黄埔军校。

  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第二队,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步兵操典》、《战术学》、《兵器学》、《地形学》等军事理论,门门功课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为他日后成为我党历史上一名杰出的军事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起任安徽省学生联合会常委兼联络部长,黄埔军校支部候补干事,是该校青年军人联合会骨干,是当时在军校颇有影响的进步组织“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毕业后任排长、第三期入伍生队六连副连长、连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第七团党代表办公室少校干事,学生队队长、广州国民政府高级训练班第二中队中队长,团代理党代表,参加了第一、第二次东征。

加入叶挺独立团

  1926年5月起任叶挺独立团第2营营长、武汉中央军校第十四队队长,参加北伐战争攻打平江、汀泗桥、贺胜桥等战役,他带领部队奋勇作战,攻无不克,战功卓著。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战斗。升任第四军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参谋长、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七十二团团长。

从事秘密工作

  1927年5月,在武汉反击夏斗寅叛乱的战斗中,时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25师72团团长的许继慎在团部被围,战斗十分危急的关键时刻,他身先士卒,手执团旗,率领3个连队向叛军猛烈攻击。激战中,他被子弹击中胸肋,身负重伤,但仍坚守岗位指挥战斗,直到平息了叛乱。 1927年5月负重伤往上海医治,并从事秘密工作。汪精卫武汉国民政府叛变后,曾以独立师师长的职位作诱饵,妄图策动许继慎叛党,被他断然拒绝。

成立了中共鄂豫皖特委

  1930年3月被党中央派往鄂豫皖苏区,任鄂豫皖特委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军长兼前委委员。临行前,他向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表示:此去必为革命为人民同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决一死战,坚决完成党交给的光荣任务。他与鄂豫皖特委书记郭述申、军政治委员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等领导,整编了鄂东北、豫东南、皖西三个苏区的红军,成立了中共鄂豫皖特委,实现了鄂豫皖红军的统一指挥。此后,指挥红1军英勇作战,相继取得英山、四姑墩、光山、金家寨、香火岭等战斗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鄂豫皖苏区。

两次反围剿

  1930年12月,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围剿”,并占领了皖西苏区大部分地区。在鲜花岭许继慎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全歼敌人3个团达30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是红军以少胜多,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的一个成功的战例。1931年1月红军第1、第15军合编为第4军后,许继慎先后任第11师师长及红四军前委委员,第12师师长,皖西军委分会主席。率部取得双桥镇大捷,获鄂豫皖红军首次全歼国民党军1个师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在第二次反“围剿”中,许继慎率部夜袭李家寨车站,歼灭敌人一个旅,对巩固、发展鄂豫皖根据地和壮大红军队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后,张国焘把持了鄂豫皖苏区的军政大权。许继慎明确反对张国焘提出的远离苏区,冒险进攻的错误军事方针,引起了张国焘的不满,加之国民党特务实施离间阴谋,致使许继慎遭到了非法逮捕,在遭非法逮捕后,始终坚持原则,对党赤胆忠心。

大肃反中被迫害致死

  1931年11月在“白雀园大肃反”中被诬陷以“改组派”、“第三党”、“反革命”等罪名杀害于河南光山白雀园,时年30岁。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

人物评价

  才华出众,是一柄双刃剑,既能因聪慧卓越脱颖而出,建立一流的业绩,同时也可能因锋芒毕露,招来非议、嫉妒或阻力。如果加上嫉恶如仇、耿介直言的个性,在错误主张占据统治地位时就更加容易受到攻击。许继慎既具有过人的才华又始终坚持正道直行。由于这样的品行,他获得了正直人们的称赞,周恩来赞许他“政治上很强,很能打仗,把叶挺独立团的战斗作风带到了红四方面军”,徐向前称颂他为鄂豫皖红军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样是由于这种品行,他得罪了像张国焘这样的奸邪之徒,备受打击与诬蔑,最后罹难于“左”倾黑手之下。他是共和国三十六位军事家中最早蒙冤遭难的一位。

  关于他被害的地点和方式,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被勒死在新集政治保卫局总局机关。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被活活拖死在曹家河滩。

老友回忆

  肖永正,一位老红军,曾有这样一段回忆:

  “我的心嘭嘭地跳。只听得一声吼叫:“绑到马上,拖,拖,拖他!”发出这种残酷号令的不是别人,就是那光头秃脑、贼眉贼眼、心狠手辣的张国焘。在张国焘的吼叫中,几个惟命是从的打手,把许继慎同志撂倒在河滩上,牵过一匹高大的战马,将许继慎同志拴在那马的两只后腿上,此时,我们红军前任军长、现任的师长,已经血肉模糊、奄奄一息,听凭张国焘一伙摆布。我的心房颤动,泪眼模糊,但听得一声鞭响,那战马便飞奔在河滩上,许继慎同志的躯体被拖过去,河滩上留下一片深痕及斑斑血迹。使敌人闻风丧胆的我鄂豫皖红军优秀指挥员,就这样被王明的“钦差大臣”张国焘下毒手,活活拖死在曹家河滩上。”与此同时,许继慎的夫人王望春也被杀害于英山县城关上河摆。

  对于许继慎之死,老战友徐向前一直耿耿于怀。在大“肃反”中,徐向前的夫人程训宣也同时遇害。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时,徐向前找到政治保卫局的负责人,问:“为什么把我老婆抓去杀了,她有什么罪过?”当时,张国焘已经在分裂党和红军失败后投降了国民党。政治保卫局负责人没有顾忌,直言相告:“没有什么罪过,抓她就是为了搞你的材料。” 徐向前强忍悲愤,又问:“张国焘为什么要抓周维炯、许继慎这些人,他们有什么口供?”政治保卫局负责人回答:“周维炯的口供是:‘老子二十年后还要革命,我不是反革命,你们才是反革命!’许继慎的口供是:‘你们说我是改组派,我就算改组派好啦!’”徐向前向党中央如实地反映了这些情况,要求为冤死在张国焘屠刀下的死难人员恢复名誉。

事实真相

  与此同时,陈毅也向中央反映:他在新四军与国民党谈判时,遇到了复兴社特务头子冷欣,冷欣亲口对他说:“我们略施小计,你们就杀了许继慎!”可见在许继慎的问题上,我们是上了国民党的当了。

总结教训

  许继慎之死引起徐向前的深思。他不止一次总结过其中的教训,把白雀园死难者的悲剧归结为四个原因:左倾中央的错误政策、品质不好的一把手兴风作浪、一些领导同志害左倾幼稚病和逼供信。对于张国焘的责任,他尖锐地指出:“张国焘这人不是没有能力,但品质不好,他是借口肃反,剪除异己,建立个人统治。像张国焘这种品质不好的人,搞家长制统治的人,根本就不该派来鄂豫皖当一把手,这是第一条教训。”

平凡冤案

  “红白忠奸,历史自有公论。”1945年党的七大清算了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谴责了叛徒张国焘的罪恶,蒙受不白之冤的许继慎得到了平反昭雪,并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81年,中共六安县委为许继慎修建烈士陵园,徐向前亲自题写“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军长许继慎同志之墓”的碑文。这位英勇善战、文武双全的红军早期将领的功绩,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胡允恭写有《回忆许继慎同志》,另有《许继慎将军传》等出版。

  198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为33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后增至36位),并誉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蔡申熙

蔡申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曾任国民革命军营长、团长,起义部队师参谋长,红15军军长、4军10师师长、中共鄂豫皖军委副主席、彭杨军校校长、第25军军长等职。其革命生涯虽短暂但轰轰烈烈,成为了革命事业中永恒的丰碑。

中文名:

蔡申熙

别名:

蔡升熙,字旭初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湖南醴陵县

出生日期:

1906年

逝世日期:

1932年10月9日

政治身份:

共产党员

1906年生,湖南省醴陵县人。

  1920年入县立中学读书,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

  1924年春春入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后转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校教导团工作。曾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营长、第20军团长。

  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后任起义军第11军第24师参谋长,南下途中参加了会昌、三河坝等战斗。起义军在广东潮汕地区失利后,他转赴广州。同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任广州市公安局局长。后到上海,在中共中央军事部工作。

  1928年起任中共江西省委军委书记、吉安东固地区游击队第1路总指挥。曾率部攻克峡江县城,配合湘赣边区的革命武装斗争。

  1930年初,蔡申熙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不久被派赴鄂东南阳新、大冶和蕲(春)黄(梅)广(济)地区领导游击斗争。他来到阳新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集中当地分散游击的武装力量,于同年10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任军长。红15军组建后,蔡申熙率部东进皖西,攻克太湖县城,后经英山、罗田等地,于12月到达鄂豫皖苏区,参加第一次反“围剿”。

1931年1月所部与第1军合编为第4军后,任第10师师长、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员兼军委副主席,率部参加磨角楼、新集、双桥镇等战斗。指挥机智,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右臂负伤致残。同年5月起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彭(湃)杨(殷)军政学校校长、第二十五军军长等职。

  1932年7月,当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时,蔡申熙临危受命,出任红25军军长。从8月下旬到9月中旬,他指挥部队和皖西地方武装,在南起英山、北到庥埠的广阔地域内,与各路进犯的国民党军不断展开激战,予敌以重大杀伤。9月中旬,红四方面军总部率4个主力师向皖西转移,在金家寨与红25军会师。在鄂豫皖中央分局召开的燕子河会议上,蔡申熙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主张以主力西出英山、随县、枣阳一带,将国民党军引出苏区寻机歼灭,然后再回师收复失地。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赞同。9月底,红四方面军主力由燕子河出发西进,蔡申熙率红25军殿后掩护。10月8日,红军主力在黄安(今红安)河口镇地区,与国民党军两个师遭遇,发生激战。9日,国民党军增加兵力后继续进攻。蔡申熙指挥部队顽强抗击敌人,不幸腹部中弹。他捂住伤口,咬紧牙关,躺在担架上坚持指挥战斗,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

人物事迹

成立前的艰苦战斗历程

1927年,当大革命的洪流在长江两岸胜利奔腾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武汉相继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血染江河。“南昌起义”震撼全国,也振奋鄂东地区的共产党人;党中央在武汉召开的“八七”会议,号召举行“秋收起义”,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鄂东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埋葬好同志的尸骨,擦干受伤身体的血迹,秘密组织起来,在湖南“秋收起义”的鼓舞下,也发动起义,组织游击队,打土豪,分田地。土地革命的烈火,在鄂东、赣北的阳新、大冶、黄梅、广济、蕲春、浠水及九江、德安、瑞昌、星子等县广大农村中,燃烧起来了。建立苏维埃政权,组织赤卫队、游击大队和红军武装,南和湘鄂赣、北同鄂豫皖的武装斗争相呼应,造成封锁长江,争取大江南北能联成一片的形势。阳新的红色武装,炮轰长江敌船;鄂东、赣北游击队不分昼夜,转战长江南北两岸,使南京、武汉国民党反动派为之震惊。[2]

  1929年8月,活动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由彭德怀同志率领的红五军,来到湘鄂赣地区,派其第五纵队秘密进入阳新、大冶一带,和当地红色武装并肩战斗,巩固扩大了鄂东南根据地。第二年5月,彭德怀同志率红五军四个纵队也来到了鄂东南,带来了毛泽东、朱德等同志在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的经验和建军思想,打开了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新局面。

1930年5月,党中央在上海召集了第一次苏维埃区域代表会议和全国红军代表会议,作了关于红军的决议案,要猛烈地扩大红军。会后,中央决定成立鄂东特委,以胡梓(又名致民)同志为书记,由中央直接领导。6月,中共红五军军委、鄂东特委在鄂东大冶刘仁八村开会,贯彻党中央的决议,扩大红军。根据党中央决定,将红五军第五纵队扩大为红八军,和红五军一起,成立红军第三军团,彭德怀同志任总指挥、滕代远同志任政治委员。随后,党中央命令红三军团南下去打长沙。鄂东特委根据党中央的“猛烈扩大红军”要求,将在鄂东蕲(春)黄(梅)广(济)三县在发展游击战争中组成的鄂东游击大队,和红三军团留守部队医治好的伤员,组编成红八军第四纵队,以参加过开辟井冈山根据地斗争的陈奇同志为司令员;又将活动在赣北一带的红军游击大队调来阳新,并补充当地赤卫队员参军的新战士,组编成红八军第五纵队,黄刚同志为司令员。随后两纵队共组成行动委员会,由陈奇同志任书记,派往鄂东蕲、黄、广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由于这两个纵队的许多战士来自红五军和新组编的红八军,故以自称为“五、八军”为荣,群众也跟随叫“五、八军”。当四、五纵队奉命渡江到蕲、黄、广地区时,正遇上立三“左”倾冒险主义时期。陈奇同志作为两个纵队行动委员会的书记,指挥部队作战,先进攻有坚固城墙的黄梅县城失利后,总结经验教训,运用避实就虚,避强打弱,打开了许多反动民团据点和敌人守备薄弱的广济县城(至今在黄梅、广济两县许多老人中流传着陈奇同志善于用计谋打胜仗的故事)。使得四、五纵队越战越强。在敌人盘踞的武穴外围据点官桥,国民党川军郭汝栋部一个连,经过地下党的工作,加上受红军胜利的影响,举行起义后参加了红军。

  1930年6月,党中央派蔡申熙同志来到鄂东阳新太子庙附近鄂东特委所在地,要求鄂东特委组建新军。这时,红三军团已南下去攻打长沙,红八军新组建的四、五纵队,已渡江到蕲、黄、广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留在大冶、阳新一带的只有当地小游击队。尽管如此,吴致民同志和鄂东特委其他领导同志们经过研究决定,将阳新县沿江游击大队划归蔡申熙同志指挥。随后又请示党中央,决定将活动在鄂东江北蕲、黄、广地区的红八军第四、五两个纵队也划归蔡申熙同志指挥,组建新军。并派柯庆施同志前往蕲、黄、广,向指挥第四、五纵队的领导人陈奇、黄刚等同志传达中央关于成立红十五军的决定。蔡申熙同志率阳新沿江游击大队也北渡长江赶到。从此,部队一面打仗,一面进行具体组建工作。

  蔡申熙同志到了鄂东蕲、黄、广地区之后,和陈奇、黄刚等同志一起,了解敌我双方的各种情况。当时正遇上蒋介石将川军第二十军郭汝栋部的主力,调到以武穴为中心的地区,对革命根据地进行“清剿”。他们组织反动豪绅地主的民团武装,利用封建宗族策划分裂农民队伍,使许多地方发生农民反水,出现许多以户族为首的反动据点和反动武装,对根据地实行烧杀抢掠,情况非常严重;另一方面,执行立三路线的中央长江局要正在组建的红十五军实现“截断长江”的任务,以达到“会师武汉”的战略目标。当时第四、第五两个纵队,人枪较少,还只能进行小规模的运动战。蔡申熙同志来到之后,既要执行当时党中央的“战略任务”,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为组建红十五军进行一系列的战斗,情况十分艰难困苦。

  9月26日,在蔡申熙同志指挥下,在当地游击队、赤卫队配合下,打开了敌人守备薄弱的皖西宿松县城。城内群众放鞭炮、贴标语、挂红旗欢迎红军入城,并送茶送饭慰劳红军。当时快要过中秋节,群众送来很多月饼,有的月饼象斗笠那样大,大家吃个饱。这次缴获长短枪百余支、迫击炮两门,解救了很多被敌人抓去的党员和群众,镇压了反革命地主豪绅。最大的收获是没收了五万余斤官盐、一万多斤食糖,还有布匹、中西药、煤油、纸张等物资,组织群众搬运了三天两夜。红军打开粮仓,把粮食分发给穷苦贫民。特别是分给群众食盐,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的封锁。黄梅各乡群众,纷纷开会庆祝。接着应广济县委的要求,由陈奇同志指挥,采取智取办法:一面从水上包围广济县最顽固之反革命据点六村,一面运用计谋伪装国民党援军进入据点内火攻,内外夹击,摧毁了这一顽固村寨群,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接着又在乘胜智取蕲春重镇漕河后,北上攻进当时属皖西的英山县城。部队士气非常高昂。当时,党中央在武汉的长江办事处传达中央命令,要求红十五军渡江去攻打南浔铁路,进攻九江。为执行中央的命令,部队一度攻入长江要塞田家镇,准备渡江。这时发现大量敌人正在长江南岸各渡口大肆烧杀,浓烟蔽空;敌人又从武穴开来两条军舰封锁长江,南渡长江已无希望。蔡申熙同志和陈奇等同志研究,从实际情况出发作出决断,不能在敌人的长江要塞久留,立即回师北上,再次进攻广济县城,守敌川军和县保安队丢枪投降,残敌逃往武穴。这次战斗缴枪二百余支、子弹几十箱,士气为之大振。

  自从蔡申熙同志来指挥这支部队之后,他和陈奇、黄刚同志在一起,打宿松、打六村、打广济、打漕河、打英山,连战皆捷,军威大振。在当地的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之下,发动青年农民们踊跃参军,出现了父母送子、青年妇女送郎参军的情景,还有远道前来参军的,部队迅速扩大。这就为红十五军的正式成立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和物质上举行了奠基礼。10月16日,在黄梅县考田山冲吴祥村,召开了万人以上的群众大会,宣布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正式成立。真是光阴似箭,这已是五十五年以前的事了。

在严峻战斗的考验中成长

  红十五军正式成立之后,正遇上蒋介石在调集十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围剿”的同时,又调集数万的兵力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由于处在分散的农村环境,红十五军还不知道局势如此严重。9月24日在上海由瞿秋白、周恩来同志主持召开的党的六届三中全会上作出决定,停止执行立三同志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当时因通讯和交通条件限制,中央的决定未能很快传达到。所以,红十五军正式成立之后,就决定再次攻打黄梅县城。当部队和赤卫队向县城开进的夜晚,正遇上滂沱大雨,各部队之间失去联系,先头部队在拂晓前攻进了西门,后续攻北门的部队却未跟上,只好撤出战斗,迅速转向西边蕲春县重镇的敌人据点张家bàng@②,采取夜间偷袭。战斗打响之后,才发现敌人增加了兵力,只打开了敌人的武器弹药库,夺得一部分枪枝弹药,未能达到预期战果而迅速转移阵地。蔡军长、陈政委和其他领导同志及时总结经验,率部向蕲春与黄梅接界的桐梓河奔袭(这是敌人深入山区很孤立的一个据点),一举歼灭鄂东敌人主力第十三师夏斗寅部队的一个营;又继续挥军东进皖西,与原定要编入红十五军的中央皖西独立一师第五团(前身为英蕲游击支队)会合,将该团正式编入红十五军。然后,突然袭击没有坚固城墙设防的太湖县城,先围歼城外敌人据点枫香驿的守敌一个连,在追击中攻入太湖县城,为部队补充了部分冬衣,振奋了士气。

  部队回师黄梅考田山冲根据地休整。蔡军长、陈政委领导大家分析形势,认为九江、武穴都有敌人重兵扼守,还有敌军舰巡逻封锁长江,根据党中央要求渡江南下已不可能。此时,已知道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主力红一军,在黄安、麻城、新洲地区打了几个大胜仗,正在进行反“围剿”的战役。蔡、陈二位首长决定,留下一个连,保护留守处的修械所、红军医院的伤员。部队实行轻装。当时我们这些红军战士十分艰苦,没有棉被背包,只有随身穿的夹衣,宿营时只能靠向群众借稻草铺盖。在军首长指挥下,于12月初,我们攀越崎岖的重山峻岭,在寒风扫落叶的初冬季节,向西北方向转战,寻找我们的老大哥主力红军第一军,希望得到一些补充,以便并肩协同作战,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围剿”。部队一面北进,一面战斗,打击和消灭沿途许多反动地主民团武装,瓦解、争取一些会道门、地方武装。到了豫皖边地区,我们决定打皖西重镇金家寨。由于到新区作战,情报没有弄准确,误认为城里敌人只有一个营,实际上是安徽省国民党反动派陈调元部的一个旅。加之,我们封锁消息不严,当我军先头部队攻入城里,反而遭到敌人的伏击。军首长发现后,迅速撤出战斗。这次作战失利,部队受到一些损失。部队转移到南溪后召开了战评会,消除了战士们因一时失利产生的消极情绪。陈奇政委在会上传达党中央新的决定精神:停止打大城市的冒险计划;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集中兵力,粉碎敌人“围剿”;蕲、黄、广地区今后也划归鄂豫皖边区。大家听了,战斗情绪又高涨起来。会后,通过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扩编了一些县的独立团和游击队,部队继续扩大,并决定向西面黄、麻地区转战。后来才知道,鄂豫皖特委原计划要红一军向蕲、黄、广地区发展,跟红十五军会师,扩大这一地区根据地,后来知道我们已离开这一地区,就放弃原来计划,改向皖西方面去。当时通讯联络条件差,两支部队未能相遇。

  在行军途中,我们很少看到蔡军长骑马,总是看到他手上拄着一根很光滑的棍子,背着一只驳壳枪,挂着望远镜。他常和战士们在一起走,和连队干部、战士们边走边谈,了解部队的思想情况。当时战士们远离蕲、黄、广家乡,又正是冬天,遇上大雪纷飞,衣服单薄,许多战士想家。到了宿营地,他向大家讲话,引用《国际歌》中“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的唱词来激发大家的斗志。

12月中旬,红十五军全体指战员冒着冬季严寒,经过长途转战,来到黄安地区。当时,许多战士还未穿上棉衣,光脚穿着草鞋,每人平均只有子弹三粒。当敌人以为红一军主力还在皖西作战时,红十五军一举攻入黄安敌人重要据点河口镇。虽然地方部队配合不力,仍然打了一个胜仗。然后,赶到七里坪,经过两昼夜的激烈阻击战,打退敌人数次进攻,掩护了鄂豫皖特委机关顺利转移。这时,遇到十分困难的情况:由于黄麻地区是敌人“围剿”的主要目标,而红一军主力在皖西,敌人大军压境,包围和占了根据地的许多地方;红十五军的到来,又使粮食供应发生困难。地方有的领导同志主张将全军分散到各县打游击,以口就粮。部队部分领导同志听说这些情况后,认为这里养不起军队,就主张打到其他根据地去!当是由中央派来主持鄂豫皖临时特委工作的曾中生同志,亲自到部队,和蔡申熙、陈奇等同志反复研究。曾中生同志认为前两种意见都不正确,正确的方针是抓紧整顿部队,集中兵力,突破敌人的包围,按党中央的决定,与红一军会师。经过曾中生同志和蔡申熙、陈奇等同志向部队进行了思想动员和组织工作,进行了整顿,统一了认识。然后组织突围,向福田河进击,一举消灭敌人数百,打了一个胜仗,缴获大批物资弹药,突破包围转战到外线,在商城县南面长竹园,与我们盼望很久的老大哥红一军会师了。在鄂豫皖特委领导下,两军正式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党中央新派来军长旷继勋同志、政委余笃三同志,任命坚持鄂豫皖游击战争有丰富战斗经验的徐向前同志为参谋长、曹大骏同志为政治部主任。全军共一万二千余人,编为第十、第十一两个师。十师师长蔡申熙、政委陈奇,十一师师长许继慎、政委庞永俊。合编后,经过几天整训,部队的战斗力大为提高,战士们一个个磨刀擦枪,要求打仗,战斗情绪非常高昂。

  由于根据地军民团结一致,奋力反击,经过一个多月的苦战,敌人损失五千余人,被迫采取守势。红四军组编之后,立即转入反攻。一打磨角楼,攻城打援,消灭敌人五百余人。二打新集(今河南新县),敌人虽有两丈高的城墙作依托,但后来我们采用把几百斤炸药用棺材装进,推到敌人城下坑道中爆破的方法,终于将城墙炸开。随着一声震天巨响,部队冲上炸塌的城墙,全歼敌人千余人,使鄂豫与商城以南联成一片。这是红军较早以工兵掘进爆破城墙的成功的战例。三打平汉路上李家集、柳林车站,冒雪截获敌人一列兵车,毙俘敌军两千余人。这次奇袭打痛了敌人,敌人集中优势兵力寻我军主力决战,妄图消灭我军,我军在平汉线广水站以西双桥镇,集中全军优势兵力,围歼其最突出孤立的岳维峻师,毙敌上千,俘虏五千余人。十师师长蔡申熙在这次战斗中指挥主攻部队,胳膊负伤,不下火线,直到全歼敌人,活捉敌师长岳维峻。经过这几次战斗,粉碎敌人第一次对鄂豫皖根据地的“围剿”,根据地更加巩固和扩大了。蔡申熙同志因胳膊负伤致残,留在后方担任彭(湃)杨(殷)军政干部学校校长。

为理想而献身的蔡申熙同志

1931年11月间,根据党中央决定,在鄂豫皖根据地,成立红军第四方面军,党中央任命徐向前同志为总指挥,陈昌浩同志为政治委员。全军三万余人,辖红四军、红二十五军。为粉碎敌人的第三次“围剿”,红四方面军主动向外线出击,先发起黄安战役,前后共歼灭敌人一万五千余人。1932年1月,发动对商城、潢川战役,歼灭敌人五千。从3月底开始,历时四十八天,在皖西进行了苏家埠战役,歼灭敌人三万余人。6月又进行潢(川)光(山)战役,歼敌近万。鄂豫皖根据地更加扩大,发展到全盛时期。可是,王明新的“左”倾冒险主义的中央,却派张国焘到鄂豫皖根据地掌握了党、政、军领导大权。1932年五、六月间,蒋介石亲自兼任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调动包括他的嫡系部队在内约三十万大军,对鄂豫皖的红军进行“围剿”。当时,张国焘不听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等领导同志的电示,采取“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方针;又不听徐向前同志的意见,先是不顾红军疲劳要求“继续进攻”,随后在敌人大军进攻面前,采取消极死守,使红军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这时在东线作战的红二十五军在守卫皖西霍丘县城时,死守县城,和敌人硬拚,造成很大伤亡。在紧急情况下,派蔡申熙同志接任军长,进行运动作战,采取避实攻虚的战术,才争取了主动。可是,根据地在敌人以优势兵力步步推进的战术进攻下,回旋余地已经很小,蔡申熙同志建议,转战向平汉路西有红三军活动、有群众基础的随县、应山、枣阳等县山区,然后在有利条件时再打回来。这个建议,在当时未被采纳。后来形势更为困难时,虽然采纳了蔡申熙同志的建议,却又仓促决定转向平汉路西的桐柏山区。

  1932年9月,当红四方面军向西线黄、麻地区转战,到达黄安河口镇以东地区时,敌人两个纵队又两个师围追上来,红二十五军一部为掩护大部队突围转移,蔡申熙同志指挥掩护部队作战,负了重伤,仍然坐在担架上继续指挥,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他因流血过多,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最后一滴血。他牺牲时只有二十八岁,是我们红军战士的模范。正如徐向前同志在他写的《历史的回顾》中说的:“蔡申熙同志是红十五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对鄂豫皖红军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具有战略家的胆识和气度,而且在历次战役战斗中机智果断,勇猛顽强,因而在红四方面军中有很高的威望。在河口镇地区作战中,他身负重伤后躺在担架上仍指挥战斗,直至坚持到胜利,充分表现了一个杰出红军高级指挥员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他的牺牲,是红四方面军的重大损失,大家都很难过。”[6]

主要战役

第二次东征

  1925年10月至11月,广东革命政府第二次讨伐盘踞在广东东江地区的军阀陈炯明的战役。1925年9月,被广东革命政府击溃的陈炯明部,在英国和段祺瑞政府的支持下重占了潮州(今潮安)、汕头,并集结重兵于惠州,向广州进攻。为彻底消灭陈炯明部和统一广东,国民革命军开始第二次东征。东征军得到工农群众支持,省港罢工工人组织了运输队、宣传队、卫生队或纠察队,随军出发或维持后方治安。东江农民为革命家当向导,运粮食。海陆丰农民在革命军未到之前,就已占领了县城,选举了县长。革命军于10月14日占领陈炯明的大本营所在地惠州,11月初收复东江,陈部被全歼。至此,取得第二次东征胜利。

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又称“大革命”。是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政治主张。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一部和第四军叶挺独立团等作为先头部队,先行出兵湖南,援助正被吴佩孚部击败而退守湘南衡阳的第八军唐生智部。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发出《北伐宣言》,7月9日国民革命军的8个军约10万人,兵分三路,从广东正式出师北伐。北伐军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就从珠江流打达到长江流域直指黄河流域。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有力的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主要贡献

  1932年7月,因张国焘推行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红二十五军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严重受损。他于危难之际任第二十五军军长,重整部队参加反“围剿”作战。同年9月率部担负掩护红四方面军西撤的任务,10月9日在湖北黄安河口镇战斗中,在腹部中弹的情况下仍坚持指挥作战,直至壮烈牺牲。

  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这样写道:“蔡申熙同志是红15军的主要创始人,对鄂豫皖红军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具有战略家的胆识和气度,而且在历次战役战斗中机智果断,勇猛顽强,因而在红四方面军中有很高的威望。”

人物评价

评价一

  蔡申熙同志在他短暂的革命生涯中,表现出坚定的革命信念、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优良的作风,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他对党忠心耿耿,对革命事业无限赤诚,具有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他坚持原则,光明磊落,维护团结,能上能下,具有坚强的党性。他热爱人民,关爱部属,平易近人,从不居功自傲,深受广大官兵和群众的敬佩与爱戴。

评价二

  徐向前曾对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蔡申熙给予高度评价:“蔡申熙同志是红十五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对鄂豫皖红军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具有战略家的胆识和气度,而且在历次战役战斗中机智果断,勇猛顽强,因而在红四方面军中有很高的威望。”

 

段德昌

段德昌,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字裕后,号魂,1904年生,湖南南县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

中文名:

段德昌

国籍:

中国

民族:

出生地:

湖南南县

出生日期:

1904年

逝世日期:

1933年

职业:

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

字号:

字裕后,号魂

  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6月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第三师第二团党代表,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大革命失败后,在南县、华容、石首、公安等地进行革命活动。曾任中共公安县委书记,领导该县年关暴动。曾介绍国民党军湖南独立第5师1团团长彭德怀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4月任红3军(红2军团改编)第9师师长,指挥部队连战连捷,取得三官殿、沙岗、普济观、郝穴、汪家桥、龙王集、文家墩、新沟嘴等战斗的胜利。被湘鄂西苏区军民誉为“常胜将军”。是年秋,在国民党军大规模“围剿”下,红3军被迫离开洪湖苏区。他率9师担负阻击、断后等艰巨任务,转战3500余公里,于12月下旬到达湘鄂边。

  1933年牺牲,年仅29岁。

个人生平

  段德昌,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生于湖南南州(今南县)。

  在长沙读中学时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后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后转入中央政治讲习班学习。

  1926年6月毕业后到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一师政治部工作,在部队中宣传革命思想,期间介绍彭德怀入党。随后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回到家乡,在南县、华容、石首等地开展革命活动,组织农民武装。同年冬发起公安县年关暴动。此后先后任公安县委书记、鄂西特委委员,鄂西游击大队中队长、游击总队参谋长、独立师师长等职,领导开展游击斗争,创建游击根据地。

  1930年2月任红六军副军长兼第一纵队司令员,与军长旷继勋等率部先后攻占龙湾、新沟嘴、渔洋、潜江、郝穴等城镇,建立沔阳、潜江、监利等县苏维埃政权,创建了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地。

  1930年7月起先后任红二军团第六军政治委员、第六军军长等职,率部参加南征作战,攻克华容、南县、公安等县城。同年12月红二军团因"左"倾错误路线的领导而在杨林寺作战失利后,他率部分伤病员及失散人员返回洪湖,重新整编部队并任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赤色警卫队总队长。在洪湖革命根据地被国民党军重兵“围剿”并遭受严重损失的情况下,组建独立团,依靠群众武装,以机动灵活的游击战粉碎国民党军的第一至第三次“围剿”,保卫了洪湖革命根据地。

  1931年4月任红三军第九师师长。同年秋指挥所部北上,接应贺龙所率红三军主力回到洪湖。

  1932年1月至6月,在贺龙领导下指挥所部连续取得龙王集、文家墩、新沟嘴等战斗的胜利。同年秋当洪湖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三军被迫离开根据地时,率所部担任后卫,转战数千公里,于12月下旬到达湘鄂边。期间与“左”倾冒险主义的领导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33年5月1日在湖北巴东被共产党中央分局书记夏曦陷害。

个人荣誉

  1952年,毛泽东为段德昌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烈士证书。

  1994年,中央军委将段德昌列为共和国历史上的36位军事家之一。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生平事迹

家庭背景

  段德昌,字裕后,号魂,1904年8月19日出生于湖南南县九都山九屋场。他幼年丧母,父亲长期在外工作,祖母把他抚育成人,送他在当地读书,后就读于长沙商业专门学校,19岁时父亲病逝,因家贫而辍学。

参加革命

  1924年,段德昌离开家乡,在华容与留法归国的共产党员何长工等一起创办新华学校。1925年“五卅‘惨案前后,任南县第一国民小学教员,接触到《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当反帝大风暴席卷全国的时候,段德昌与其他进步青年一道,发起组织青沪惨案雪耻会,并担任该会调查股主任。当年6月加入共青团,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被党组织选派到黄埔军官学校第四期学习。“中山舰事件”后,被国民党右派开除出军校,转入毛泽东、李富春等主办的中央政治讲习班学习。结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五师政治部秘书和第二师政治部秘书长。

结识彭德怀

  在参加攻打武昌的战斗中,段德昌结识了该师一团一营长、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的彭德怀,两人遂成为至诚的师友。彭德怀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是由段德昌介绍的。后来,彭德怀在《彭德怀自述》一书中,对段德昌给予他的关怀、教育和培养,表达了无限的敬意与感激之情。1927年,段德昌担任贺龙任军长的国民革命军二十军三师二团党代表,参加“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受挫后,他根据党的指示,由宜昌转到鄂西、鄂中一带农村,秘密领导农民运动。秋收暴动中,他左眼被烧伤,遂潜回家乡医治。伤愈后,于当年冬前往公安一带秘密组建党的基层组织和工农武装。恢复公安县委后,他担任县委书记、鄂西特委委员兼共青团特委书记。1928年春节前夕,段德昌成功地组织和领导了公安县年关暴动,点燃了荆江两岸的革命火炬。1928年5月,他率领游击队渡江东下,初创了洪湖根据地的基础。后来,段德昌与周逸群、贺龙一道,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

游击战

  1929年春,段德昌率洪湖游击队进入江陵、石首、监利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三县红色政权。8月,鄂西游击总队成立,段任参谋长,后代总队长。在游击战中,段德昌与周逸群一道,首创“敌来我飞、敌去我归、敌多则跑、敌少则搞”的游击战术,与1930年12月毛泽东提出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原则有同曲异工之妙。可以说,段德昌是毛泽东这一军事思想的最早创始人之一。同年底,鄂西游击总队扩编为红独一师,段任师长。1930年2月,独一师升编为红六军,段任副军长、前委委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随后,在鄂西特委的领导下,他率红六军战斗在荆江两岸,将江陵、石首、监利、河阳、潜江等县苏区连成一片,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洪湖苏区正式诞生。

  1930年7月4日,贺龙率红四军东进,在公安南平与红六军会师,组成红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总政委,段德昌任红六军副军长兼十七师师长,后任军长。9月,以李立三为首的中共中央派邓中夏到湘鄂西,排斥周逸群的领导,强行调遣红二军团渡江南下,配合一三军团攻打长沙。段德昌大力支持周逸群的正确领导,提出巩固新苏区、停止南征的主张,被中央代表否决。结果,南征失利,不仅丢了新苏区,而且连洪湖老根据地也几乎全部丧失。面对不利局面,段与贺龙极力主张回师洪湖,重振根据地,遭到排斥。同年12月,段被调任湘鄂西联县政府赤色警卫队总队长。对此,贺龙十分气愤。后来他在《回忆二方面军》中写道:“邓名义上要段德昌去后方搞赤卫队,实际上是撤了他的职。”

  段德昌回洪湖后,即与周逸群一起,将红二军团失散回洪湖的1000多名战士集合起来,组成新六军,段任军长。1931年1至5月,国民党先后调集五个旅的兵力,向洪湖苏区发动两次大规模的“围剿”,苏区大部分地区被敌占领。段回洪湖后即率领新六军和赤色警卫总队,采取“只打虚,不打实;不胜不打,要打必胜”的战术,灵活机动地与敌周旋,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围剿”,恢复了洪湖苏区,新六军也发展到2000余人。3月以后,以王明为首的中共中央派夏曦主持湘鄂西工作,新六军改编为红三军第九师,段任师长。周逸群牺牲后,段德昌成为洪湖苏区的主要领导人。

反围剿

  1931年夏,国民党政府军向洪湖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段德昌率红九师二十六团北上开辟天(门)潜(江)苏区,破除洪湖北面之敌,并胜利迎接贺龙红三军东进洪湖,同年11月,段代表洪湖苏区出席瑞金全国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至1932年上半年,在粉碎第三次“围剿”的过程中,段率领红九师取得了龙王集、文家墩、新沟嘴三大战斗的胜利,共歼敌一万多人,缴枪一万余支。此后,湘鄂西根据地军民就送给了段德昌“常胜将军”的美名。

  1932年7月,敌调集10万重兵,向洪湖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面对强敌,段德昌与贺龙等主张采用运动战和游击战相结合的方法,集中优势兵力寻机歼敌,以夏曦为首的湘鄂西中央分局执行王明“左”的路线,要求红军打阵地战,“不使一寸土地为敌人蹂躏”,并在苏区开展大“肃反”,苏区大批党政军骨干遭杀害,结果第四次反“围剿”失败。10月,洪湖苏区几乎全部丧失。11月,红三军被迫撤离洪湖苏区,从随县北部出发,取道豫西南、陕东南、川东,进行八千里“小长征”。途中,段率九师负责阻击、断后,保证了红三军于1933年1月安全转移到湘鄂边。

文化水准

  段德昌不仅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而且还是一位有名的儒将。他天资聪明,1914年10岁时就以诗文对联出口成章而小有名气。一天,南县劝学所所长严世杰到段德昌就读的五德书屋视察,听到私塾先生对段德昌的介绍后,赞不绝口。于是便出一上联要段德昌作对:“孔夫子、关夫子,两位夫子,圣灵威德同结万世”。段德昌听后不慌不忙地站起来,出口对道:“著春秋、看春秋、一部春秋,庙堂香火永续千秋”。严世杰听罢,连夸段德昌是一位奇才。段提任红六军长后,在洪湖的一次战斗中俘虏了当地“白极会”匪首颜定成。颜曾饱读经书,有出口成章之能,而且自负得很,从不拿正眼瞧工农革命将士。这次被俘后很不服气,想用诗文来难一难段德昌,煞煞红军的锐气。当段德昌提审他时,他爱理不理,突然出一拆字上联,高声吟道:“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王子,王玉在上,单独作战。‘段德昌会意,不假思索,昂首对出下联:“袭龙衣,作乍人,魑魅魉四鬼儿,鬼鬼居边,合手都拿!”下联一出,匪首惊得目瞪口呆,对段德昌刮目相看,连连叩头认罪。

反对极左路线

  段德昌到湘鄂边后,时值湘鄂西的“肃反”达到了高潮。段德昌一边率军同敌苦战,一边同夏曦“左”的路线作坚决斗争。他曾当着夏曦的面质问:“你谁都不相信,把党团组织都解散了,连党都不相信了。你把红军搞完了、苏区搞光了,你是革命的功臣,还是革命的罪人?”洪湖根据地丧失后,段痛心疾首,多次向夏曦提出如何恢复洪湖苏区的设想和建议,并立下了“给我四十条枪,三年内不恢复洪湖苏区,提头来见”的誓言,但都被拒绝。就因为这,段德昌被诬为分裂红军的“改组派”而遭到逮捕。此前,段就预感自己将遭到不测,于是将于谦《石灰吟》“千锤万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诗抄下,贴在住所的石洞中,以抒其怀。段德昌被捕后,贺龙曾同夏曦据理力争,夏曦拍着桌子,直呼贺龙的名字,以贺龙眼中没有湘鄂西中央分局相要挟,才把贺龙的意见顶回去。樊哲祥同志1980年11月在接受五峰苏区调查组采访时回忆说:“段德昌是一个常胜将军,我跟他当过随从参谋。他只比我大两岁,如果不被夏曦杀掉,可能是元帅,许光达是他手下的师长,也是大将嘛。‘杀段德昌,还开了公审大会的,枪毙时,好多战士、代表都在场。我们不敢哭出声,因为夏曦在场。后见贺龙哭出了声,我们才敢哭,一下子都在哭啊!

  1933年5月1日中午时分,段德昌吃完粉蒸肉后,把筷子交给贺龙,高呼“同志们,永别了!祝革命早日成功!中国共产党万岁!苏维埃万岁!”夏曦见此情形,连连喊道:“赶快行刑!”几名持枪战士推着段德昌离开会场,正在这时,只听一人大喊:“慢!”原来是贺龙,他端着一碗粉蒸肉。来到段德昌面前,含泪说:“德昌,吃点吧。”段德昌抬眼看了看贺龙,几滴泪珠滚了下来。贺龙喝令左右:“给段师长松绑。”战士们不敢动手。贺龙就亲自为段德昌解开绳索。又把粉蒸肉端到段德昌面前,段德昌接过粉蒸肉,拿起筷子,吃了几口,而后,深情地望了贺龙一眼,把筷子交给贺龙,挺胸走向刑场,贺龙含泪背转身,片刻,段德昌被砍死。段德昌英勇就义于湖北省巴东县金果坪江家村,时年29岁。这位为创建新中国而苦苦奋斗的军事奇才,蒋介石悬赏伍万大洋取其首级的英雄,就这样被不费一枪一弹,就这样英年早逝了!

后事

  段德昌牺牲后,湘鄂西苏区 群众含泪埋葬了他的遗体,并在坟前栽下了代表他年龄的29颗青松。

  1944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召开党的“七大”和全面清算王明“左”的路线做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会上,毛泽东为冤死的段德昌平反昭雪。

  1952年,毛泽东又亲自为段德昌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烈士证书。

  1953年1月,段德昌的遗骸被迁葬于鹤峰下坪,1962年再迁至鹤峰满山红烈士陵园。

  1994年,中央军委将段德昌列为共和国历史上的36位军事家之一。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生平年表

  1925年段德昌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在黄埔军校第四期和中央政治讲习班学习。 1926年段德昌毕业后到国民革命军第8军1师政治部工作,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段德昌到鄂西从事革命活动。历任中共公安县委书记、中共鄂西特委委员、鄂西游击大队中队长、游击总队参谋长、独立师师长等职。

  1930年段德昌任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副军长兼第1纵队司令、红6军政治委员、军长,鄂西联县赤卫队总队长,参与创建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后与周逸群领导军民挫败了国民党军的第一、二次“围剿”。

  1931年4月起段德昌任红3军9师师长,中共湘鄂西省委委员和军委分会主席团成员。同年1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曾同“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作坚决斗争。

  1933年5月1日,段德昌在“肃反”中遭诬陷,被杀害于湖北巴东金果坪。

社会评价

  段德昌同志是能文能武、智勇双全的红军领导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对党忠诚、待人诚恳、才思敏捷,浑身充满着革命者的战斗激情和力量。在军史学界,有研究者甚至认为段德昌若不死,以他的杰出才能,必能被毛泽东重用,独挡一面,成为开国元帅中的前几位,甚至能进元帅前三名。

  1945年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共中央为他平反昭雪,肯定他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解放、寻求真理、英勇战斗的一生。

  1988年10月,中央军委又下文正式确立段德昌为我军建军史上的33位军事家之一,和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杨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叶挺、许继慎、蔡申熙、曾中生、左权、彭雪枫、罗炳辉并驾齐驱。

段德昌墓

革命纪念馆

  段德昌墓,在湖北鹤峰土家族自治县八峰山上。

  段德昌(1904-1933),湖南省南县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从事政治工作。1927年秋领导南县、华容、石首等地农民起义。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的建立和发展,工农政权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1932年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率部转战湘鄂边,继续坚持革命斗争。1933年5月1日,在湖北巴东县鹤峰金果坪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的英骨被移至这里并修建了陵墓。墓前是革命烈士纪念塔;山麓有革命博物馆,馆内陈列有珍贵革命文物。

人生主要事迹

  段德昌是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字裕后,号魂,1904年生,湖南南县人。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6月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南县、华容、石首、公安等地进行革命活动。曾任中共公安县委书记,领导该县年关暴动。曾介绍国民党军湖南独立第5师1团团长彭德怀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4月任红3军(红2军团改编)第9师师长,指挥部队连战连捷,取得三官殿、沙岗、普济观、郝穴、汪家桥、龙王集、文家墩、新沟嘴等战斗的胜利。被湘鄂西苏区军民誉为“常胜将军”。是年秋,在国民党军大规模“围剿”下,红3军被迫离开洪湖苏区。他率9师担负阻击、断后等艰巨任务,转战3500余公里,于12月下旬到达湘鄂边。1933年牺牲,年仅29岁。 段德昌牺牲后,湘鄂西苏区群众含泪埋葬了他的遗体,并在坟前栽下了代表他年龄的29颗青松。

 

曾中生

曾中生是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先后任中共中央军事部参谋科科长、中共南京市委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武装工农部部长。

中文名:

曾中生

别名:

曾钟圣,字炎光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00年

逝世日期:

1935年

毕业院校:

黄埔军校

  曾中生,永远的丰碑,中共游击战、运动战理论创始人之一,中共36个军事家之一。

  曾中生(1900-1935),原名曾钟圣,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1900年6月生,湖南兴宁县(今资兴)人。

生涯

  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在校期间,参加中共党组织领导的“青年军人联合会”,是《青年军人》撰稿人之一。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军校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组织科长,参加北伐。1926年10月,北伐军占领武汉后,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笔。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他积极联合国民党左派,参加讨蒋斗争。同年9月,赴苏联莫斯科,入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冬回国,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9月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冬回国,先后任中共中央军事部参谋科科长、中共南京市委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武装工农部部长。

人物生平

鄂豫皖苏区工作期间

  1930年9月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被派到鄂豫皖苏区,任中共鄂豫皖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11月28日到达湖北黄安,此时正值国民党军鄂豫皖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围剿”。面对国民党军的进攻,红军第1军主力已东出皖西,在此危急之际,他沉着、果断地组成中共临时特委和临时军委,统一指挥反“围剿”斗争,在曾中生的指挥下,以鄂豫边的6个特务队和6个教导队等地方武装共300余人及广大红色补充师为基础,组成3路指挥部,与第15军、第1军相配合,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迫使“围剿”军不敢冒进和分散“清剿”。在东线皖西地区,红1军攻克金家寨,歼国民党军1000人,又在麻埠东西香火岭地区,歼国民党军3个团,击溃3个团。俘虏团长以下3000余人,取得了连续作战的胜利。对入侵鄂豫边中心区的国民党军,曾中生指挥3路指挥部开展游击战,进行袭扰和围困,搞得“围剿”军提心吊胆,进展异常缓慢。红15军随即由商南赶来,重点打击“围剿”军的弱点,使其穷于应付,处处碰壁,最后不得不退守各城镇据点,转入守势。1931年1月3日,红1军由皖西地区西返,在商城的四顾墩地区又歼灭“围剿”军1个团。至此,国民党军发动的第一次“围剿”被打破,红军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随后曾中生主持制定建设根据地的各项政策,创办军政学校,整编红军主力,将红1军与红15军合编为红4军。鉴于“围剿”军已取守势,决定发动进攻作战,与地方武装相配合拔掉根据地内的国民党军孤立据点,使红军和根据地得到迅速发展。

第二次“围剿”

  同年4月,国民党纠集了11个师的兵力,邓鄂豫皖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围剿”。曾中生继续领导根据地的军民,开展反“围剿”斗争,独山一战歼国民党军2000余人,浒湾一役,歼国民党军近千,桃花一仗,歼国民党军近两个营。至5月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与此同时,张国焘到达鄂豫皖根据地,撤销原中共鄂豫皖特委,成立中共鄂豫皖分局,张任书记。曾中生被调任红4军政治委员。他坚决反对张国焘错误的军事行动方针,为此,屡遭打击,张国焘撤销了他红4军政治委员职务,曾被降为独立第1师师长。12月,国民党军第69师乘红军主力围攻麻城之机,侵入黄安高桥地区。曾中生指挥独立第1师奋起迎战,配合红军主力,打得69师狼狈逃窜,溃不成军。第四次反“围剿” 1932年,由于张国焘作战指挥方针的错误,鄂豫皖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遭到失败,曾中生在七里坪战斗中负伤。红军主力退出鄂豫皖根据地,曾中生以书面形式向张国焘陈述大家对他错误领导的意见。张国焘被迫在小河口召开师以上干部会,成立了前敌委员会,以示加强集体领导。接着又委任曾中生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进军川北,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曾中生因负过重伤,行动极不方便。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越过蜀道天险,到达川北。在此期间,他虽处境艰难,仍致力于加强部队军事训练,注重军事理论研究,系统地总结红四方面军反“围剿”作战经验,写了《与川军作战要点》、《游击战争要诀》和《与“剿赤军”作战要诀》等。这些军事理论著作,作为广大指战员的学习教材发到部队。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看到了这些著作,对之大加赞赏,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我党我军系统的游击战、运动战理论,在我军历史甚至世界军事史上影响深远。

被害牺牲

  1933年9月,张国焘以“右派首领”等罪名逮捕了曾中生,对他长期监禁。但曾中生坚贞不屈,据理驳斥,继续坚持同张国焘进行斗争。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会师。曾中生喜出望外,认为红四方面军得救了,革命大有希望了。他给中央写信,要求工作,愿接受中共中央审查。结果他写给中央的信被张国焘扣留,张不许他同党中央领导同志见面。1935年8月中旬的一个夜晚,张国焘派人将曾中生秘密杀害于四川西北部的卓克基。时年35岁。1945年,党中央为曾中生彻底平反昭雪。198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为33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后增至36位)。

活动年表

  1900年 曾中生生于湖南兴宁东乡(今资兴州门司乡)牵牛坳。

  1925年 曾中生考入黄埔军校第4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 曾中生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第8军前敌指挥部政治部任组织科科长,参与在所部建立政治机关,秘密发展中共组织,开展部队政治工作。北伐军占领武汉后,担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笔,宣传北伐战争的胜利,传播革命思想。

  1927年 9月曾中生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8年 6月曾中生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冬回国,到上海中共中央军事部任参谋科科长。不久调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曾领导开展兵运工作。

1930年 9月曾中生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分被派到鄂豫皖苏区,在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的危急时刻,他果断地组成中共鄂豫皖临时特委和临时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反“围剿”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1931年 2月,曾中生任中共鄂豫皖特委书记和军委主席。指挥磨角楼、新集、双桥镇等战斗取得胜利,挫败了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

  1931年4月,曾中生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和军委副主席、第4军政治委员,与军长徐向前率部南下作战,连克英山、蕲水、罗田、广济等县城,相继取得漕河镇、洗马畈等战斗的胜利。他率部参加第四次反“围剿”,在七里坪战斗中负伤。

  1932年 10月曾中生随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12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参加创建川陕苏区的斗争。在此期间,他虽处境艰难,仍致力于加强部队军事训练,注重军事理论研究,系统地总结红四方面军反“围剿”作战经验。

  1933年 2月曾中生被选为中共川陕省委委员。在此期间,他虽处境困难,仍致力于加强部队军事训练,注重军事理论研究,系统地总结红四方面军反“围剿”作战经验,撰写了《与川军作战要点》 、 《游击战争要诀》 、《与"剿赤军"作战要诀》等著作,被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作为学习军事理论的教材发至部队。在川陕期间和长征途中,继续对张国焘的错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933年 8月曾中生被监禁,1935年8月被秘密杀害于四川理番县卓克基(今属马尔康)。

牺牲原因

  1931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王明“左”倾路线统治党中央。中央派张国焘和陈昌浩等到鄂豫皖“改造”党和红军。5月11日,张国焘在新集主持召开会议,宣布撤销鄂豫皖特委,成立鄂豫皖分局和新的军事委员会,曾中生被降为分局委员兼军委副主席。不久,调任为红四军政治委员,实际上被排斥在鄂豫皖中央分局和军委的主要领导层之外。曾中生与军长徐向前一起,把红四军的情况和行动方向,直接向中共中央军委报告,明确表示反对张国焘的错误军事方针。10月上旬,张国焘在泼皮河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对曾中生进行斗争,并以“反抗中央分局”等罪名,将曾中生调离部队“考察”。

  1933年8月,张国焘与陈昌浩串通一气,对曾中生进行攻击,并给他罗列“右派首领”、“托陈取销派”等罪名,随后撤销他的职务将他非法逮捕关押。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开始长征。曾中生被张国焘非法关押,他拖着饱受摧残的身躯,拄着拐杖随军行动。6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他给党中央写信,表示愿意接受中央的审查和处理。张国焘怕中央弄清事实真相,遂于8月中旬,将曾中生秘密杀害在四川卓克基以北的森林里。

人物贡献

荣誉成就

  1930年4月,作为特派员派到中共南京市委工作。同年11月,他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作,领导根据地军民以“集中兵力,避实就虚,乘敌不备,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并活捉国民党整编三十四师师长岳维峻。民国20年3月,他主持召开鄂豫皖临时特委扩大会议,正式成立鄂豫皖特委和军事委员会,并担任特委书记和军委主席。随后,创建中国工农红军军事政治学校第四分校,兼任校长。4月,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兵力增加到11个师。由于曾中生为首的特委和军委的正确领导,不仅粉碎了敌人的“围剿”,而且把红军队伍发展到2万多人,根据地拥有180万人口。

  1932年1月,在第三次反“围剿”中,他指挥独立师奋起迎战,歼敌千余名。后又率领独立师在永家河打垮数倍于我之敌,战斗中,他臂部中弹,被送总部医院治疗,没等伤势痊愈,就回部队。由于张国焘在军事指挥上的失误,红军被迫放弃鄂豫皖根据地,从湖北经河南向陕西方向转移,一路上,红军伤亡很大。12月9日,当部队抵达陕西南部城固县小河口时,曾中生集中红军指战员的意见,对张国焘的错误进行了批评。张被迫于第二天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会上成立前敌委员会。随后,曾中生被任命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即红四方面军)参谋长。接着,红军挥师川北,开辟川陕根据地。

具体情况

  1933年6月下旬,在中共川陕省第二次党代会上,他代表省委作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中国共产党川陕省委的任务》的报告,强调加强党、红军和地方武装建设。接着,红四方面军扩编为4个军。为培训干部,在这段时间里,曾中生先后写下《与川军作战要点》、《游击战争要诀》等军事著述。

  1933年至1935年间曾中生完成了《与“剿赤军”作战要诀》这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这篇近3万字的著作中,他详细地分析了国民党军队的10种“围剿”战法,总结了关于人民战争、关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以及持久战、速决战和运动战等有关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10月初,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将这篇著作印成小册子发给部队。后来这本小册子和《与川军作战要点》、《游击战争要诀》一起,被人转带到延安,为毛泽东系统总结中国革命战争和战略问题,提供了丰富的依据,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物评价

  曾中生同志是能文能武、智勇双全的红军领导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对党忠诚、待人诚恳、才思敏捷,浑身充满着革命者的战斗激情和力量。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身陷狱中,仍奋笔书就了《与“剿赤”军作战要诀》这篇重要军事著作;成为红四方面军干部提高军事理论水平的基本教材。在军史学界,有研究者甚至认为曾中生若不死,以他的杰出才能,必能被毛泽东重用,独挡一面,成为开国元帅中的前几位,甚至能进元帅前三名。

  1945年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共中央为他平反昭雪,肯定他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解放、寻求真理、英勇战斗的一生。

  1988年10月,中央军委又下文正式确立曾中生为我军建军史上的33位军事家之一,和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杨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叶挺、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左权、彭雪枫、罗炳辉并驾齐驱。

 

左权

左权(1905.03.15-1942.05.25),字叔仁,出生于湖南醴陵。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将领。1942年5月,侵华日军发动五一大扫荡,左权于战斗中阵亡,时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牺牲后,周恩来称他“足以为党之模范”,朱德赞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为纪念左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

中文名:

左权

别名:

左纪权

国籍:

中国

民族:

出生地:

湖南醴陵县平侨乡黄茅岭

出生日期:

1905.03.15

逝世日期:

1942.05.25

毕业院校:

黄埔军校

  左权(1905~1942),字叔仁,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著名军事家。湖南省醴陵市(县级市)人。他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指挥员,周恩来称他“足以为党之模范”。

左权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1期学习。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后到中央苏区工作,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1分校教育长、新12军军长、第5军团第15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中革军委第一局局长和红1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1936年5月,任红1军团代理军团长。

  全国抗战爆发后,担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后兼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粉碎日军多次残酷“扫荡”,威震敌后。其高超的指挥艺术,严密细致的参谋业务,扎实的工作作风,深受朱、彭的赞扬。1940年秋,协助彭德怀指挥著名的百团大战。1941年11月指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进行黄崖洞保卫战,经8昼夜激战,以较小的代价歼敌千余人,被中央军委称为“‘反扫荡’的模范战斗”。他还“是一个有理论修养同时有实践经验的军事家”,从1939年至1941年,他撰写了《论坚持华北抗战》《埋伏战术》 《袭击战术》 《战术问题》《论军事思想的原理》等文章40余篇。左权为创建并巩固华北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为八路军的全面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25日,他在山西省辽县麻田附近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时,在十字岭战斗中壮烈殉国,年仅37岁。

  左权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指挥员。名将阵亡,太行山为之低咽,全党为之悲痛。周恩来称他“足以为党之模范”,朱德赞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为纪念左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湖南醴陵市将城区几条大道分别命名为左权东路.左权西路.左权南路.左权北路。

人物概述

  左权,原名左纪权,幼名自林,号叔仁,1905年生于湖南醴陵县。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深受母亲坚强和勤劳的品质影响,形成了刚毅倔强的性格。他自幼聪慧过人,8岁读私塾,10岁便能写诗作对,14岁转入“北联高小”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时,他身背“毋忘‘五·七’国耻”标语,在村里谴责其卖国罪行。升入醴陵中学后,他在宋时轮介绍下参加了社会科学研究社,受到五四运动影响,决心外出追求进步。

  1924年,左权考入广州陆军讲武学堂,同年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的战斗。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实际战斗。周恩来曾说:“左权同志的革命信念,便由此起。”11月间,他所在的讲武学堂并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在陈赓的引见下,他结识了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与组织和领导青年军人联合会,创办进步刊物,在广东革命政府东征的几次战役中有突出表现,被称为“黄埔新星”。

  1925年夏他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冬又进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在那里,他与刘伯承相识并共同探讨革命问题和军事理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翌年秋,他们都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在留苏四年多期间,左权博闻强识,掌握了丰富的军事理论,成为一名训练有素的军事指挥员。

  1930年6月回国后,左权先在上海与刘伯承一起翻译苏军条令,随后被派往闽西革命根据地担任红军学校第一分校教育长。此后,他担任过新十二军军长和新十五军的军长,参加了历次反“围剿”斗争。他在莫斯科学习期间,因不满一些过“左”的主张,被有些人诬称有“托派”倾向,使他一度因所谓政治问题被调到瑞金红军学校当军事教官,但他仍兢兢业业为党工作。

  1934年10月,左权作为红一军团参谋长参加长征,途中参与指挥了四渡赤水河和飞夺泸定桥等战斗。到达陕北后,他代理红一军团长,率领这支中央红军的主力,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等战役。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左权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挺进华北敌后。此后他长期战斗在太行山上,创建抗日根据地,参与指挥了粉碎日军对晋东南的九路围攻、百团大战和黄崖洞保卫战等著名战役。1942年5月,日军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辽县(今左权县)麻田村进犯,左权在指挥部队掩护后方机关突围时,被日寇的炮弹击中而壮烈牺牲,年仅37岁。

  左权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场上阵亡的最高将领,周恩来称他是“有理论修养同时有实践经验的军事家”;朱德赞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左权短暂而光荣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人民军队的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左权牺牲,全军悲恸。朱总司令,诗悼忠魂:

  名将以身殉国家,

  愿拼热血卫吾华。

  太行浩气传千古,

  留得清漳吐血花。

生平简历

  1924年 入黄埔军校第1期学习

1925年2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12月 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1930年 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1分校教育长、新12军军长

  1931年12月 任红15军政治委员、军长兼政治委员

  1933年 任中革军委作战局参谋、副局长

  1933年12月 任红一军团参谋长

  1934年10月 参加长征

  1936年5月 任红1军团代理军团长 

  1940年8月 参与指挥百团大战

  1941年11月 抗击日军第36师团一部的疯狂进犯

  1942年5月 25日 于十字岭战斗中壮烈殉国

革命生涯

  左权(1905-1942)——共和国早早陨落的将星。左权——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著名的高级将领。

  1905年3月15日,左权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市(县级市)平侨乡黄茅岭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左权于8岁上学,几度辍学。17岁考入县立中学。在县中读书时,曾参加共产党领导的社会科学研究社,通过阅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读物,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萌生了改造社会的志向,立志投身改造社会。

1924年3月,左权考入孙中山大元帅府军政部在广州主办的陆军讲武学校(主要负责人有程潜、李明灏),同年11月转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编为第1期第6队。

  1925年1月,经陈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共产主义信仰"成为他以后近20年政治生活的准绳"。与蒋先云、周逸群、许继慎、李之龙、陈赓等人都是青年军人联合会的重要人物,同“孙文主义学会”的右派进行了坚决斗争。同年2月,左权开始步入军事生涯,在讨伐陈炯明的第1次东征中,作战英勇,曾任黄埔军校学生军(党军)教导团排、连长。6月回师广州后,左权又参加了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的战斗。7月,在程潜攻鄂军(后来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6军)卫队任连长,参加了彻底消灭陈炯明的第2次东征。

  1925年被党组织派往苏联留学,先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9月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左权学习刻苦,善于思索。"所以在军事、政治考试中,常能旁征博引,阐其旨趣。" 

  1930年6月,左权回到上海,9月经厦门、龙岩进入闽西苏区。初任红军军官学校第1分校教育长,11月,当选为闽西工农革命委员会常委,12月初为红新12军军长。1931年初任红1方面军总司令部作战参谋,6月升为参谋处长,开始显露出较强的组织才能。12月,受中央军委派遣前往宁都附近的固村圩,协同王稼祥、刘伯坚从事国民党第26路军起义的联络指挥工作。随后担任红军第5军团(由宁都起义部队改编)第15军政委,不久,任军长兼政委。1932年6月,受王明左倾路线的迫害,左权被撤销军长兼政委的职务,调至红军学校任教官。1933年12月,他任红1军团参谋长。这时,中央苏区的第5次反"围剿"战争已经开始,战斗频繁而且极为艰苦。即使几天几夜不睡觉,他也从来"没有表现过倦怠、疏忽、放任与暴躁"。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左权随先头部队指挥作战。在攻打贵州施秉城时,他身先士卒,指挥果敢,行动迅猛,保证了大部队的顺利通过。5月,在强渡大渡河的作战中,左权率部先是在崎岖的小路中轻装疾行,出敌不意地直取小相岭隘口,攻下越西县城。之后一天急行140华里越过晒经关,他率军攻占了大树堡渡口,以佯渡之态势转移了敌军对安顺场方向的注意,成功地掩护了红1师从安顺场渡过大渡河。最终中央红军主力全部通过泸定桥,甩掉了尾追不舍的国民党中央军。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11月中旬,在山城堡,左权、聂荣臻指挥红1军团与红15军团一部完成了对胡宗南78师的包围。21日发起总攻,经过一昼夜激战,歼敌2个团,胡部的另几个师也被红军兄弟部队击败,山城堡一仗共毙俘敌军15000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苏区的进犯,稳定了陕北的局面。刘伯承说:"左权同志部署作战是细致周密的,1936年双十二事变前夜的陕北山城堡战斗,就是一个范例。" 

  "七七事变"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左权任副总参谋长、1938 年 12 月,任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参谋长。1938年2月,日军4万人分三路进攻临汾,与八路军总部遭遇。在左权指挥下,他们坚持战斗,一直到后续部队赶到,击退了日军多次冲锋,这就争取到了3昼夜的时间,使数十个村庄的群众安全转移,使国民党在临汾、洪洞的军政机关顺利撤退,并使八路军在临汾的军需物资大部分转运出去。两个月后,日军3万余人对山西晋东南地区发动9路围攻。左权根据日军兵力分散的弱点,按照总部的部署,在内线,以游击战牵制、骚扰袭击敌军,将主力部队调到外线,寻找战机歼敌。4月15日终于光复了武乡县城,16日又在武乡县的长乐村布下口袋阵,全歼日伪军3000余人,此即"长乐战役"。随后,他率军在张店再歼敌1000余人,收复辽县、黎城等18座县城,解放人口百余万人,彻底粉碎了日军的9路围攻,奠定了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基础。 

  1939年底到1940年初,蒋介石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国民党第97军军长朱怀冰与冀察战区鹿钟麟、石友三部纠集在一起,在日军的配合下,猛扑太行抗日根据地。3月上旬,身兼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的左权,指挥部队在平汉路东西两侧发起自卫反击战,经4天4夜激战,击溃了石友三进犯军的进攻,全歼朱怀冰等部10个团,保住了太行抗日根据地。 

  1940年8月20日12月5日,八路军发动了著名的百团大战。这次战役的总指挥所设在武乡县王家峪村。左权协助彭德怀全力投入作战指挥,将战役的整个部署安排得井井有条,真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连北平日军的报纸也说,"此次华军出动之情形,实有精密之组织"。左权不仅谋划整个战役的组织、参谋工作,而且还亲临第一线指挥作战。在百团大战的第三阶段,他协助彭德怀出色地指挥了关家垴战役。在最紧急关头,他命令说:"指挥所的同志全部向前推进,犹豫等于死亡!"左权的魄力和勇气极大地鼓舞了指挥部的士气,结果日军第36师团冈崎大队500余人,除60余人外,其余均被歼。左权有着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每在成就一件大事之前,都特别注重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为兴建黄崖洞(在辽县、黎城交界处)兵工厂,他实地勘测地形,亲手规划工厂布局及保护工厂的军事设施的配置,经过一年的建设,一座年产足可装备16个团的兵工厂建立起来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八路军装备匮乏的现状。刘伯承曾经说:"左权同志曾艰苦经营太行山制造兵器的设施起了相当的作用。黄崖洞兵工厂的建立,很快就成了日军的重点进攻目标。

  1941年11月,日军第36师团及独立混成旅团各一部7000余人向黄崖洞进攻,负责保卫黄崖洞的是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左权要求该团在保卫战中"一定要抓住一个'稳'字,坚持不骄不躁,不惶不恐,以守为攻,以静制动的原则"。他还就应当注意的战术原则和其它有关注意事宜作了具体的布置。11日凌晨战斗打响。日军来势极猛,并施放了毒气。守军按照左权副总参谋长的指示顽强坚守阵地,并利用机会组织反击,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日军接连失手后改变了策略,企图利用赤峪山东侧的悬崖,居高临下侧击守军阵地。左权及时指示特务团"待机行动,以变应变",重新配置了防御力量,继续给进攻的日军以重大杀伤,大量消耗了其有生力量,顿挫了敌军的锐气。 19日,黄崖洞保卫战进入尾声。八路军在三十亩、曹庄一带设下伏兵,当退却的日军进入伏击圈后,立即被密集的弹雨打得阵脚大乱,伤亡惨重,向黎城方向溃逃。21日乘胜追击的八路军收复了黎城,胜利地结束了黄崖洞保卫战,此仗日伪军损失2000余人,敌我伤亡之比为6:1。中央军委认为,这次保卫战是"最成功的一次,不仅我受到损失少,同时给了敌人数倍杀伤,应作为1941年以来反'扫荡'的模范战斗"。 

  左权多次指挥战斗取得胜利,体现了他高超的军事素养和军事理论功底,他素以学习刻苦,精于钻研,而博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他阅读了许多政治理论、军事理论的书籍,对八路军的军队建设、军事理论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与刘伯承合译的《苏联工农红军的步兵战斗条令》,于1942年被18集团军总司令部列为步兵战术教育的基本教材,并要求"今后本军关于现代步兵战术的研究,均应以此为蓝本"。左权对战术问题特别是游击战术的研究颇有创新,"为中国著名的游击战术创始人之一",其军事著述的突出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中国国情的特殊性阐述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具有中国革命战争特色的军事思想原理。在八路军军队的建设中,他对司令部工作、后勤工作、部队训练、军队政治工作、军民关系等,都有独到的建树和巨大的成就。左权善于思考、勤于笔耕,撰写和翻译了诸多颇具影响的军事著作。仅在华北敌后5年间即译著共20余万字。周恩来说左权是"一个有理论修养,同时有实践经验的军事家"。

1942年5月,日军纠集3万兵力,再次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空前残酷的大"扫荡",形势空前严峻。20日午夜时分,左权在战前部署会议上分析了敌我态势。说面对日军重兵的多路合击,我主力部队目前已转出外线,而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司令部、野战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军械部、军工部以及新华日报社等尚处在敌军的合击圈内。眼下直冲我们的是由涉县、黎城、歧极关而来的一股日伪军,约3000人。面对重兵压境的日伪军,合击圈内八路军能够应敌的兵力很少,只有为数不多的警卫部队,等待他们的将是极其残酷的战斗。不过,左权提醒大家:从局部看,我们处在敌军的包围之中;但从全局看,敌人是处在我们的军队和人民的包围之中。他对担负主要掩护任务的司令部警卫连连长唐万成说:"你们连百分之八十是共产党员,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老红军,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完成这次任务。告诉同志们:太行山压顶也决不要动摇!" 

  鉴于眼下敌我兵力对比悬殊,彭德怀、左权等连日开会研究对策。左权提出:在敌军分路合击时,乘隙钻出合击圈,当日军扑空撤退时,伺机集中兵力歼其一路至几路。一切部署完毕,八路军总部各部门于5月23日奉命转移。次日凌晨,由掩护撤退的总部警卫连所扼守的虎头山、前阳坡、军寨等阵地都爆发了惨烈的战斗。在这次"扫荡"中,日军专门组建的"特别挺进杀人队"(其队员均着便装,先于日军"扫荡"部队潜入根据地)在麻田发现了八路军首脑机关,故多路日军均向麻田方向急进。警卫连仅仅200多人顽强地抵御着2000多日伪军的轮番进攻。敌军多次冲击失败后,便发射信号弹,召来了更多的援兵,射向守军阵地的火力更加炽密。日军铺天盖地的炮火将虎头山一线轰得地动山摇,步兵随着遮天蔽日的烟尘直逼八路军阵地。为保证八路军总部的安全转移,左权不顾周围炮弹不断爆炸掀起的气浪,站在虎头山后面的山头上沉着地指挥战斗。他心里不仅想着总部各部门的安全,也惦记着群众的安危。当他看到附近山上还有群众没有脱离险境时,便命令警卫连长唐万成从已经十分吃紧的兵力中抽出一部分兵力吸引敌军,以便让群众转移。直到安排妥当,左权才不慌不忙地走下山去。 

  5月25日上午,突围队伍仍然未脱离险境,在南艾铺、高家坡一线的山沟里,集结着八路军总部、北方局、党校、新华社的几千人马,四周都是激烈的枪炮声,日伪军以"纵横合击"战术构成的包围圈在一步步地收紧。天空中,日军飞机也不时地投弹、扫射,受惊的骡子狂奔乱跳,将密集的突围队伍挤堵在狭窄的山沟中。眼看秩序大乱,左权不顾日军飞机的威胁,跳上一匹黑骡子,跑前顾后地把混乱的队伍重新集合起来,加快了行军速度。左权一边指挥突围,一边观察着战场情况的变化,他根据日军飞机反复投弹扫射,以及千米之外响起的密集枪弹声判断,兵力占极大优势的日伪军已经发现了合围目标,必须尽快采取果断措施,冲出包围圈。左权率司令部和北方局机关人员为1纵队,沿清漳河以东由南向北突围;罗瑞卿率野战政治部直属队和党校、新华日报社为2纵队,由政卫连掩护向东面突围;后勤部门为第3纵队,由杨立三率领向东北角冲出重围。日伪军发觉了八路军分路突围的意图,迅速收缩合围圈,并将一簇簇炮弹砸向密集的人群,给突围的人们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恐慌。面对这一极度危险处境,左权一边鼓舞士气,一边迅速督促彭德怀赶快转移。他说:"你的转移,事关重大,只要你安全突出重围,总部才能得救。"彭德怀关注着仍围在合围圈里的大批战友、同志,坐在高大的马背上就是不挪动。左权急了,以强硬的口气命令唐万成:"连人带马,给我推!"彭德怀被感动了,挥起马鞭,在警卫战士的掩护下,向西北方向疾驰而去。目送彭德怀离去后,左权又奔向司令部直属队,继续指挥着大队人马的突围行动,他的身体这时已虚弱得很厉害,但仍然尽全力招呼着每一个人。午后2时,在十字岭高家坡,利用短暂的休整,左权用嘶哑的声音激励着已极其疲劳的队伍:"同志们,尽管敌情严重,大家不要慌。我们要胜利,就得一齐冲。一齐冲就要听从指挥,只要冲过前面一道封锁线,我们就安全了。"尽管突围形势愈加严峻,左权仍然要求警卫战士"要警卫总部机密,要保护电台,保护机密材料,保护机要人员!"并立即采取措施,将身边的参谋人员、警卫战士分散到电台和机要人员中去。 

  当左权交待完上述任务后,突然觉得有人拉住了胳膊,他一看是唐万成,感到很惊奇,刚才不是安排这位警卫连长去保护彭总突围的吗?怎么小伙子又转回来了呢?当唐万成告诉他"彭总已冲过封锁线,现在你快跟我走吧!"左权拒绝了,坚决命令唐万成赶快去追上彭总。在他看来,彭总的安全远比自己的安全重要,这涉及到八路军的荣誉啊!现在自己的职责就是指挥突围。看着身为八路军副总参谋长的左权将军,拖着虚弱的身子像普通战士一样在炮火中奔跑,唐万成实在不忍心,他执拗地紧紧攥住首长的胳膊不放。左权气极了,拔出左轮手枪,喝令道:"你要懂得,要是彭总有个三长两短,我要枪毙你!"唐万成只得松开手,掉转身朝彭总突围的方向赶去。太阳偏西了,日军的炮火依然很猛烈。左权从容地指挥队伍继续突围,他登上一块高地,尽管他声音更加嘶哑了,还是一遍又一遍地高喊道:"不要隐蔽,冲出山口就是胜利,同志们快冲啊!"大家见副总参谋长就在身边指挥,情绪很快就稳定下来,突围的速度也就加快了。当队伍冲向敌军最后一道封锁线时,敌人火力更加凶猛。突然,一发炮弹落在左权身边,他不顾危险,高喊着让大家卧倒。接着第二发炮弹又接踵而至,左权的头部、胸部、腹部都中了弹片。就这样,一位才华横溢、智勇双全的八路军高级将领,为了拯救民族的危亡,过早地失去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左权将军牺牲后,八路军战士利用日军撤兵的间隙重返十字岭。将左权的遗体就地掩埋。没想的日军得到左权已死的消息后又杀了个回马枪,并在十字岭上到处挖掘,终于还是发现了将军的遗体。日军对左权将军的遗体照了像,并登报进行大肆渲染。 

  1942年5月25日,左权将军壮烈殉国。周恩来指出:"左权壮烈牺牲,对于抗战事业,真是一个无可补偿的损失"。朱德赋诗悼念:"名将以身殉国家,愿将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为了纪念左权将军,根据太行人民的请求,经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批准,1942年9月18日,辽县党政军民等5000余人举行了辽县易名典礼。从此,辽县改名为左权县。

左权陵墓

  左权将军,湖南醴陵市(县级市)人,黄埔军校毕业,曾赴苏联陆军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军长、政委、第一军团长和八路军副总参谋长等职。1942年5月25日,在十字岭反"扫荡"突围中,头部被弹片击中,壮烈牺牲,享年36岁。1942年9月8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为纪念左权将军,将八路军总部驻地辽县改名为左权县。太行人民怀着十分敬重的心情,选址半年,在涉县石门村北精心修造了晋冀鲁豫抗战殉国烈士公墓,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在此葬有左权将军、冀南银行行长高捷成、《新华日报》社社长何云、北方局政权工作部秘书张衡宇、冀南银行第二任行长赖勤及其夫人、朝鲜义勇军领导人陈光华和石鼎等8位烈士。 左权将军墓现在处于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位于邯郸市陵园路中段。

  左权将军陵墓北依太行,面临清漳,建在上下有台阶相连的3个台地的最上层。第一层台地的中间有一荷花池,第二层台地的中间建有左权将军纪念塔,左权墓在第三层。陵墓用青石筑成,呈长方形。墓碑上刻有"左权将军墓"5个大字。左权将军纪念塔的正面刻有朱德总司令的悼念左权将军的题词: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彭德怀副总司令亲自撰写和手书的《左权同志碑志》,镌刻在左权将军纪念塔的左侧。 解放后,在邯郸修建了国内规模较大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遂于1950年10月20日将左权将军等8位烈士的忠骨移灵此园。石门晋冀鲁豫抗战殉国烈士公墓旧址因其气势大、修建好,至今仍存。

  附录:纪念左权将军诗词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朱德

  <缅怀民族英雄——左权将军>

  枪林弹雨何所惧,勇为民族去献身。

  抗战胜利六十载,至今思念左将军。

  注:纪念中华民族抗战胜利六十周年,

  为《胜利之歌》征稿而作。